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0:43:10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1

一级培训是集团公司负责集团大政方针、公司文化、发展战略、员工心态、、管理技能、新技术、新知识等前瞻性教育和培训。培训对象为集团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集团全体管理人员。组织部门为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

二级培训是各分公司负责对本单位班组长以上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公司教育、本单位及安全操作规程;负责人为各分公司总经理。每月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

三级培训是各车间班组负责对所管辖的全体员工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工艺技能专业知识、作业指导书等,负责人是各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培训时间是每周不少于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利用每天的班前会班后会,反复学习本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

二、各分公司专业业务技能知识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一是工艺技术知识的培训,二是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知识的培训,三是生产管理知识的培训;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

三、各部门(如销售、财务、采购、、国际贸易、办公室)专业知识的培训由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主要内容就是本部门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结合工作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进行探讨培训交流,教会下属如何去做好工作,提高下属的专业技能,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培训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就是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产品质量。

四、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新员工集中招聘八人以上者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不得少于三天,主要内容是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产品介绍、通用规章制度和通用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到车间后(或班组)进行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第一个月内在车间实际培训不得少于6小时,使每个员工到岗后明确本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本岗应知、应会,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本岗位工作做到什么标准,明确本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在上岗二个月后要有书面考试,考试成绩纳入试用期转正的考核评定中。对于平时补充招聘到岗的新员工人力资源部每月集中进行一次岗前培训。

五、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培训计划的有效运行要有组织上的保证,并要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培训结果要跟踪。建立管理人员培训档案,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训作业上交等情况纳入档案管理和全年的考核之中。考核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组织者的考核,二是对员工参训后的评价和考核;要保证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使培训工作真正成为公司的基础工作,培训真正起到作用,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并使之能科学、扎实而又有效地开展起来,变员工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以适应公司的转型和高速发展,塑造学习型组织,体现公司和个人的价值。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2

关键词:继续教育;空气动力试验;岗位资格认证;岗位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航空航天装备研制的迫切需求,空气动力事业中的岗位培训与考核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科研试验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对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当前科研事业的发展形势,2011年10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以下简称“高速所”)全面开展了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后,岗位模式从一人一岗、定人定岗向一人多岗、一专多能转变,岗位培训与考核的对象从少数新学员向拟申请不同岗位资格的全体人员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加强岗位资格认证工作,成为提升科研试验综合能力、圆满完成科研试验任务的必然要求,成为资源整合后全面提高岗位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进行持证上岗的重要性

持证上岗工作以保障科研试验任务圆满完成和提高科研试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是“试训结合、以训保试”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重要性都很强的工作。开展持证上岗工作必须首先抓好构建岗位能力标准体系和建立资格认证运行机制两项重点工作,同时必须坚持抓好岗位培训这项基础性工作。构建岗位能力标准体系是持证上岗工作的核心,离开了岗位能力标准体系的准确构建,持证上岗工作就没有了正确的目的性;岗位培训是持证上岗的基础,离开了扎实有效的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就是空谈;资格认证运行机制的建立是持证上岗的重要支撑,离开了资格认证运行机制的规范建立,持证上岗就走不远,或者要偏离正轨。

二、构建岗位能力标准体系

根据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持证上岗试点经验,岗位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一般要经过“界定认证范围、岗位分析论证、制定考评标准、细化训练内容、配套条件建设”五个阶段。

(一)界定认证范围

目前,高速所将岗位资格认证的范围界定为科研试验一线岗位人员,即在空气动力试验一线岗位从事组织指挥、技术总体、设备操作、技术勤务保障、技术档案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二)岗位分析论证

首先,在教育训练与考核大纲岗位目录基础上,结合近期的实际情况,对岗位目录进行增补和修订,形成了包含10个部门52个岗位的新目录。然后,对各个岗位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论证,通过对岗位功能的分析论证形成岗位结构及功能模型,通过对岗位能力需求的分析论证形成岗位必备能力素质模型,进而可形成岗位考评标准与训练内容。其中,岗位功能是指在试验任务准备及实施过程中,各岗位为完成本岗位承担的任务而必须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活动。岗位结构及功能模型是通过图形或语言来描述某专业所属岗位相互关系、岗位和岗位要素组成结构及具体功能的一种表达形式。岗位必备能力素质模型是在岗位结构及功能模型基础上,对各岗位人员为有效完成本岗位具体功能要求的工作活动而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描述。

(三)制定考评标准

在教育训练与考核大纲基础上,根据形成的岗位必备能力素质模型,按照“指标、权重、标准”三项制定岗位考评标准。其中,指标包括规章制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异常处置五部分,权值主要依据各岗位工作的性质和重点内容设置,标准依据试验任务岗位必备能力素质确定。

(四)细化训练内容

按照“规章制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异常处置”四个方面对岗位训练内容进行细化。其中,规章制度包括试验制度法规和质量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包括本专业岗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设备原理及基本参数,操作技能包括岗位工作流程、设备操作规范和设备维护保养,异常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实施和常见故障排查处置。

(五)配套条件建设

依据岗位资格认证考核评定标准,紧扣岗位训练内容纲要,在已有的岗位配套条件基础上,对“岗位操作规程库、专业岗位教材库、理论知识试题库、操作技能试题库、试验任务方预案库、科研试验故障库”等岗位培训资源进行增补、修订和完善,同时建立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便捷实用的教育训练信息平台,将以上训练资源包容进来,进一步提高岗位培训与考核的质量和效率。

三、扎实有效开展岗位培训

根据高速所的实践经验,空气动力试验岗位培训一般要经过“制定培训计划、专家集中授课、岗位现场教学、岗位跟班实习、任务演练考查”五个阶段。

(一)制定培训计划

从培训计划的实施范围来说,一般有年度计划、专项计划和个人计划。年度计划包括研究所年度岗位培训计划、各基层单位年度岗位培训计划等;专项计划包括设备维修月岗位培训计划、资源整合后换岗培训计划、科研试验针对性训练计划、动力站岗位重组培训计划等;个人计划包括了上岗或换岗培训计划、特定专业岗位人才培训计划、合同工岗位培训计划、分流教师岗位培训计划等。

对于每一个培训对象来说,培训计划可分为师徒模式、互助模式、AB模式和培训班模式。“师徒模式”是传统的培训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签订师徒协议,明确培训的目标、期限、内容、方式等,师父负责徒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直到徒弟获得岗位资格。师徒模式利用师傅与徒弟之间的特定关系,将施训教员与培训对象一一对应,既能提高培训质量,又能确保培训任务的按时完成。

资源整合以“减员增效”为目标,要求岗位人员从一个岗位角色向多个岗位角色转变,由此造成岗位培训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高速所在拥有4套风洞设备19个试验岗位的风洞试验一室创新岗位培训模式,由“师徒模式”发展形成了“互助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两人具有不同的岗位资格,分别负责对方在自己岗位上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互为师徒,互帮互学。 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互助模式既能密切师徒关系,提高培训成效,加快培训进程,又能促进技术交流和专业融合。目前,风洞试验一室在该培训模式下已顺利完成5批70人次的岗位培训任务,其中8名新同志各获得1个岗位资格,21人具备2个岗位资格,20人具备3个岗位资格,使得资源整合后的统筹管理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与风洞试验一室设备多、岗位多、人员多的情况不同,在拥有1套风洞设备4个试验岗位的风洞试验二室,高速所根据该室任务重、人员少、培训周期赶不上岗位需求的特点,在“互助模式”的基础上再次创新,发展形成了“AB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岗位资格区分为A、B两级,A级是完全的岗位资格,B级是部分的岗位资格,一般指常用的基本操作资格,不包括数据分析、排故处异、设备维护等资格。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证明,AB模式将B级作为获得A级的过渡阶段,既能有效推进培训工作,又能缓解一线人手不足、培训赶不上需求的问题。目前,风洞试验二室在该培训模式下已顺利完成2批6人次A级和2批13人次B级的岗位培训任务,有力地保障了科研试验对岗位人员的紧迫需求。

动力站是整个风洞群的心脏,也是资源整合的重点之一。动力站通过资源整合要将动力运行、机械维修、电气维修、技术管理四个岗位整合为一个岗位,也就是说,要求20名岗位人员均要同时具备原来四个岗位的能力素质,这意味着相当于60人次的培训任务要在半年内完成,难度很大。为此,高速所从实际情况出发,再次创新了培训模式,发展形成了“培训班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首先从全体人员中选择少数优秀人员,通过集中培训,使之成为岗位骨干;之后将剩余人员按照专业侧重平均分成两个培训班,同时将全部培训内容按照专业侧重分成两个部分,岗位骨干按照培训内容的两个部分对两个培训班分别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再在两个培训班之间采用“互助模式”进行培训,使得所有人员均掌握全部培训内容。动力站通过这样的培训模式在短短半年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岗位整合和培训任务,全体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心脏”的持续高效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专家集中授课

专家集中授课按照组训机构不同,可分为研究所授课、基层单位授课和外部授课。其中,研究所授课是指研究所组织的气动、测控、机械、天平等专业理论授课,教员包括特邀外部专家、总师系统、专家委员会成员、岗位技术骨干等;基层单位授课是指各基层单位组织的气动、测控、机械、天平等专业理论授课,教员包括专家委员会成员、岗位技术骨干等;外部授课是指选送岗位人员到研究所以外参加的气动、测控、机械、天平等专业理论授课,教员主要是外部专家或院校教师。

(三)岗位现场教学

岗位现场教学按照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操作、设备维护和技能比武三类。其中,基本操作教学是指组织开展岗位基本操作现场教学,以岗位专家及骨干进行现场示范讲解、培训对象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的形式为主;设备维护教学是指结合设备维修、保养、调试、升级等任务,针对设备运作原理、性能指标、操作规程、故障排查等开展现场教学;技能比武是指围绕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开展比武竞赛,通过亲身实践、观摩学习、总结交流,进一步提高培训对象的岗位技能水平。

(四)岗位跟班实习

岗位跟班学习根据时间先后和学习重点可分为试验组织流程学习、岗位操作技能学习和综合能力素质提高三个阶段。其中,试验组织流程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风洞试验值班长组织指导下与班组成员共同完成试验任务,了解试验全过程,熟悉试验组织流程;岗位操作技能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本岗位技术骨干监督指导下亲自开展本岗位工作,熟悉本岗位主要设备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本岗位各项操作技能;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是指学习者在试验任务中对照岗位能力标准,加强学习、锻炼与体会,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扬长补短,切实提高岗位综合能力素质。

(五)任务演练考查

任务演练考查根据考查形式和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独立操作考查、针对性训练、应急处置演练三类。其中,独立操作考查是指培训对象在岗位技术专家监督考查下独立履行试验任务中本岗位人员职责,技术专家对培训对象的岗位能力素质作出评价并提供指导性的意见;针对性训练是指通过围绕关键技术、薄弱环节、重点设备等开展的科研试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强化培训对象的岗位能力素质;应急处置演练是指通过组织开展故障排查、应急演练等工作,训练岗位人员在异常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处置能力。

四、建立资格认证运行机制

建立资格认证运行机制包括“明确各级职责、规范考核流程、严格考核认证、规范证件管理、建立资格档案”五个方面。高速所经过研究讨论,制定了《高速所科研试验岗位人员资格认证办法》,明确了五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为资格认证运行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一)明确各级职责

岗位资格认证由科技处主管,由科技处训练科负责归口管理。具体来说,总师系统的职责为:审查把关岗位能力标准体系;担任岗位资格认证考核组组长;审核岗位资格认证考核结果。科技处训练科的职责为:组织构建和完善岗位能力标准体系;组织指导各基层单位岗位资格认证工作;组织开展岗位资格认证考核;组织颁发岗位资格证书,管理岗位资格认证档案。各基层单位的职责为:在科技处组织指导下,具体开展本单位岗位资格认证工作;及时向科技处上报本单位岗位资格认证动态信息和归档材料。

(二)规范考核流程

经过一定周期培训的岗位人员,经过基层单位审查向科技处提出岗位资格认证考核申请,经科技处审批后,由训练科统一组织考核。完整的考核流程包括理论知识考核、汇报答辩考核和现场操作考核三个步骤。其中,理论知识考核以理论知识试题库为支撑,主要考核岗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规章制度等内容;汇报答辩考核以总师系统和专家委员会为支撑,主要考核岗位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现场操作考核以操作技能试题库为支撑,主要考核现场操作能力和排除故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严格考核认证

理论知识考核一般有试卷考核方式和网络考核方式。试卷考核方式是指考核前,科技处训练科从理论知识试题库中按题型比例选取试题组成几套试卷,考核时从中随机选择一份进行,考核结束后请专家评卷打分;网络考核方式是指,考核时,科技处训练科利用教育训练信息平台现场自动生成网络试卷,考生使用计算机在网上作答,考核结束后客观题由信息平台自动评卷打分,主观题请专家评卷打分。

理论知识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汇报答辩考核,否则将经过一定周期的补训后再次提出理论知识考核申请。汇报答辩考核流程一般包括预备会、汇报、答辩、讨论和结论五个步骤。预备会上,考核组组长(一般由总师或专业副总师担任)首先按照专业方向对考核组成员进行分工,确定各个考核对象的主考专家;然后,各个考核对象依次按照“教育、培训、技能、经验”四个方面对个人岗位能力素质情况进行汇报;接着,考核组(以主考专家为主)根据各个考核对象的汇报内容进行提问;之后,考核组结合各个考核对象的表现对其岗位能力素质是否符合岗位要求进行讨论,讨论以组长和主考专家意见为主;最后,考核组组长宣布考核结论,考核组向各个考核对象提出要求和希望。

汇报答辩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现场操作考核,否则将经过一定周期的补训后再次提出汇报答辩考核申请。现场操作考核流程一般包括预备会、考评、讨论、结论四个步骤。预备会上,考核组组长(一般由总师或专业副总师担任)首先按照专业方向对考核组成员进行分工,确定各个考核对象的主考专家,同时从各岗位操作技能试题库中抽取适当数量的题目作为考题;然后,考核组(以主考专家为主)对照各个考题的操作步骤和考评标准对各个考核对象的现场操作表现进行考评;之后,考核组结合各个考核对象的表现对其岗位能力素质是否符合岗位要求进行讨论,讨论以组长和主考专家意见为主;最后,考核组组长宣布考核结论,考核组向各个考核对象提出要求和希望。

(四)规范证件管理

岗位人员在依次通过理论知识考核、汇报答辩考核、现场操作考核后,训练科将填写岗位人员资格鉴定表,经过科技处审批后,向岗位人员颁发岗位资格证书。该证书包括岗位名称、发证日期、有效期限等内容,是岗位人员岗位资格的唯一凭证。截至目前,高速所已顺利完成9批360人次的岗位资格认证,并颁发了岗位资格证书。

(五)建立资格档案

岗位资格档案建立在教育训练信息平台之上,其本质是一个数据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于每一个岗位来说,包括岗位基本信息和岗位人员信息。岗位基本信息是指岗位的名称、归属、培训资源等,岗位人员信息是指具备该岗位资格的人员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对于每一个岗位人员来说,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岗位资格信息。个人基本信息是指岗位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归属、职称等个人信息,岗位资格信息是指岗位人员所具备的所有岗位资格。

五、进行长远规划,进一步做好岗位培训和岗位资格认证工作

下一步,高速所将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实践和探索:一是加强岗位培训精细化管理,探索更加高效的岗位培训模式;二是继续推进岗位培训信息化以及教材库、试题库、故障库、预案库等配套条件建设;三是进一步规范资格认证流程,比如在岗位资格认证考核之后增设岗位实习期,进一步考查岗位人员能力素质,确保符合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持证上岗试点经验总结[Z].持证上岗试点经验推广活动材料,2012.

[2]王保顺.对新形势下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11,(7)

[3]李现平.向经验学习 向学员学习 向同伴学习 向团队学习——任职教育有效教学的四大支柱[J].继续教育,2011,(8)

[4]宋孝忠.我国终身学习认证的现状分析和制度构建[J].继续教育,2012,(8)

[5]张帆.中国石油员工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开发[J].继续教育,2012,(8)

[6]石靖,方家银.军队院校专业技术人员任职后管理与教育[J].继续教育,2012,(10)

[7]盛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继续教育,2012,(10)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3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模式;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的教育,它以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要求高职教育应为社会培养、提供能“直接顶岗”的高素质劳动者。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教育至今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直接顶岗”无法实现,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就业或不能对口就业。

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看,许多单位在实际招聘时最看重的是日常会计操作和工作经历,多数企业单位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具有会计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我们的毕业生往往是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差,走上工作岗位不知从何下手,对会计职业岗位感到非常陌生,根本不能马上胜任工作。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在校时接受的实战练习不够,接触的企业实际业务太少。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日常教学仍然是突出理论、法规和制度学习,忽视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后,对会计岗位职责、任务、程序、内容、操作技能并没有熟练掌握,毕业后无法直接上岗,这肯定影响到学生就业。而会计职业岗位实训教学的优势就是使专业目标细化,体现以岗位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实训教学势在必行。

一、切合实际地划分会计职业岗位,明确各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一套适合高职会计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实训教学的特色教材

(一)重新组合岗位实训课程

将会计专业主要专业课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按会计岗位重新组合,组合后形成下列职业岗位实训课程:出纳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筹资与投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税金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财务分析岗位。

(二)明确各职业岗位的实训教学内容

出纳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中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和出纳会计实务的内容;存货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中存货核算的内容和财务管理中存货日常管理的内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内容;往来款项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往来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中的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内容;筹资与投资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投资核算、筹资核算内容和财务管理中的证券投资的管理、筹资管理等内容;成本核算岗位主要包括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等相关内容;费用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费用核算以及成本会计中的相关内容;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的收入和利润的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中的本、量、利分析内容;税金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应交税金的核算以及纳税实务中的相关内容;总账报表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报表编制以及会计电算化中的账簿、报表等相关内容;财务分析岗位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中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的有关内容。

(三)明确各职业岗位实训教学要求

实训教学必须在接近或达到职业活动环境氛围中进行,并要突出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重实训”的特点,采用指导教师耐心教、学生用心学和亲自动手做的教学方法,并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勤俭节约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编写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实训教材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实训教材又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但从现状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按职业岗位来编写的实训教材极其匮乏,这与高职教育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要求不相适应,教材建设已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二、培养新型实训师资力量

实验指导教师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目前会计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会计实践技能,且由于缺乏制度性的定期培训和后续教育,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其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加强实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校应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应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去挂职锻炼;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会计师到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或担任兼职专业实训课教师,以确保实训教学环节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把企业里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另外,还可以从基层单位招聘引进一批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来担任正式教师或实训指导老师。

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校内模拟实验流程

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加强实训的效果,除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教师的引导外,实际操作与模拟效果源自于实践工作中的锻炼。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基地建设与吸纳人员方面具有种种限制,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本文所指的基地建设不是传统意义的基地,而是校企共建的规范基地,并建设完全配套的企业操作系统,业务设置具有训练的针对性。

(一)在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社会关系,再度合作创建几个多样化的、特色的实训基地

(二)参照各个实训基地的具体特点及实训要求对校内实验实训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新设计

(三)应针对校外实训基地以及社会化、市场化、行业化和信息化等要求进一步完善、修订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计划,并充分协同实训基地督促执行

(四)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专业协会等的信息沟通,充分做好信息、意见的交流、反馈和相应改进。

四、按职业岗位组织实训教学

通过各职业岗位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对各会计核算岗位做到会建账、能登账,能进行相关的财务报表分析,而且擅长电算化核算,使学生基本具备各会计核算岗位的职业能力。

(一)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

由于会计专业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各职业岗位的模拟实训,侧重于岗前培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培养学生适应各种不同会计核算岗位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介绍过模拟单位的有关情况后,就要求学生完全以单位会计人员的身份进行实际操作,按照实训步骤有计划地完成实训任务。为了使学生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如同置身于某一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从而达到实训的目的,学校应配备专用的会计实验桌椅、会计核算流程图、图章和其他专用器具,并根据企业财务部门的核算分工,将模拟实验室分为出纳、工资、材料、固定资产、成本等核算组。实训时,由学生轮流担任财务处各种职务,实现“岗位制+轮换制”的灵活有效结合,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战演习,走产学合作教育的路子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严格、务实的企业化要求,弥补校内实验室实训环境的虚拟性、环节的单一性等缺陷,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职业化要求”氛围。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到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产学合作不仅是其实施的基本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校、企共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高职会计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职业岗位实训教学就是这个特色的核心。只有加强实训教学的比重,改变实训教学的模式,才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突出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懿.浅谈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8,(4).

[2]陈兆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构想[J].财会月刊,2007.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4

近期为一个公司明年的培训进行一个全面的安排,拟定了一份简洁实用的员工培训工作计划,让大家分享的同时是想听听有何更好的建议,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为了提高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有效的培训,做好培训的基础是要有可行完整实用的培训计划,现将今年的培训工作计划如下:一、建立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和车间班组的三级培训教育体系一级培训是集团公司负责集团大政方针、公司文化、发展战略、员工心态、规章制度、管理技能、新技术、新知识等前瞻性教育和培训。培训对象为集团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集团全体管理人员。组织部门为人力资源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二级培训是各分公司负责对本单位班组长以上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公司企业文化教育、本单位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负责人为各分公司总经理。每月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三级培训是各车间班组负责对所管辖的全体员工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工艺技能专业知识、作业指导书等,负责人是各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培训时间是每周不少于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利用每天的班前会班后会,反复学习本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二、各分公司专业业务技能知识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一是工艺技术知识的培训,二是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知识的培训,三是生产管理知识的培训;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三、各部门(如销售、财务、采购、人力资源、国际贸易、办公室)专业知识的培训由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主要内容就是本部门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结合工作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进行探讨培训交流,教会下属如何去做好工作,提高下属的专业技能,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培训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就是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四、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新员工集中招聘八人以上者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不得少于三天,主要内容是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产品介绍、通用规章制度和通用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到车间后(或班组)进行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第一个月内在车间实际培训不得少于6小时,使每个员工到岗后明确本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本岗应知、应会,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本岗位工作做到什么标准,明确本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在上岗二个月后要有书面考试,考试成绩纳入试用期转正的考核评定中。对于平时补充招聘到岗的新员工人力资源部每月集中进行一次岗前培训。 五、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培训计划的有效运行要有组织上的保证,并要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培训结果要跟踪。建立管理人员培训档案,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训作业上交等情况纳入档案管理和全年的考核之中。考核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组织者的考核,二是对员工参训后的评价和考核;要保证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使培训工作真正成为公司的基础工作,培训真正起到作用,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并使之能科学、扎实而又有效地开展起来,变员工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以适应公司的转型和高速发展,塑造学习型组织,体现公司和个人的价值。六、要求:各分公司各部门拟定本单位的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年度工作计划于一月十日前报主管领导;培训计划要认真去做,细化到每个月进行几次,培训计划中要明确培训的组织者、责任人,培训时间,培训主题及内容,培训形式,参训人员,培训主讲,培训要有记录,对培训结果要进行评估和跟踪;培训形式可多种多样,严格按培训计划执行;人力资源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指导。

通过培训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明确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岗位业务知识,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熟练掌握多种业务技能,改进绩效,进而提高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达到公司和员工的双赢,从而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5

1.新建装置操作工实操培训不易。新建装置操作工实操培训大多采用到国内同类装置实习,由于炼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特点,实习人员一般不允许在装置现场和控制室动手操作,即使跟班实习三个月,也只能熟悉现场流程而少有机会动手操作。同时,炼油化工装置通常生产平稳,不会经常碰到开停车和事故处理,所以新建装置需要学习的开停车和事故处理技能在同类装置实习中很少有机会真正学到。

2.新进员工的技能培训困难重重。由于新进员工进入装置初期,只能“看”不能“动”,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师带徒师傅往往有劲使不上,学员操作技能学习往往仅限于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能力短时间难以提高。

3.在岗操作人员技能培训提升缓慢。炼油化工装置不允许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试验性操作,因而技能提高培训通常采取授课形式,然而现场生产流程工序关联强、平衡控制难度大、DCS动态变化复杂,很多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难以用语言表述,员工也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技能的提升明显缓慢。

4.装置长周期运行给培训工作带来新课题。生产装置长周期运行(检修周期通常2-3年),日常生产过程中很少出现停车。但这种“长”周期和“少”事故的好现象,对操作工操作技能的提高却不很有利,一旦出现突发事故,由于技能得不到日常操练,经验的淡忘往往危及安全生产。

二、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特点

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是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基础,通过动态数学摸型,设计出与现实化工生产操作过程十分相似的环境,实现传统培训与实践中无法实现的各种培训功能(如图)。相对传统的培训,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培训成本低。仿真系统通常是以软件的形式在计算机上运行,其使用的材料、能耗都很低。同时,由于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国内的主要开发商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仿真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类不同炼油化工装置的仿真系统投资会更小,培训投入的成本很底,一次投入,可反复使用。

2.培训效率高。仿真系统具有记录和追忆功能,使得培训可以在某一个中间过程或局部重复多次进行,有利于解决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针对高度危险或制造难度很大的事故进行仿真并用于培训,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3.培训工种多。仿真软件运行在普通计算机上,一个平台多个装置仿真系统可以同时运行。使不同装置的操作工可以在一个仿真机房参加培训,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员工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个体培训与集中培训有机结合。

4.培训管理易。仿真培训软件在计算机及其网络上运行使用,有依据操作规程要求的自动评分与自动记录等功能,使得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更加方便容易。

三、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

1.通过仿真培训常态化,不断完善仿真基地建设

(1)仿真培训常态化。从2001年的新建延迟焦化装置操作工培训开始,我们与国内仿真技术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和应用炼油化工装置仿真系统。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使培训实现了常态化。

(2)多渠道投入。通过新建装置项目、教育经费、职工技协等多渠道投入,目前炼化部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基地已有6个仿真机房、90台仿真电脑、12套装置级、11套单元级仿真系统,已成为中石化系统具有一定规模的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基地。

(3)仿真培训得到积极支持。炼化部每年参加仿真培训人数在600人次以上。

2.以新建装置上岗培训为主,不断拓展仿真培训的领域。

(1)新建装置开工前的上岗培训。仿真系统的特性,使其成为新建装置开工前的上岗培训主要载体。炼化部从100万吨/年延迟焦化新装置开车培训起,在70万吨/年乙烯装置、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20万吨/年延迟焦化新装置等历次新装置开车培训中,都引进和应用仿真培训系统,为操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一岗多能培训。仿真系统将整套装置的运行放置在一台计算机上,为技能操作人员的一岗多能培训提供了有效途径。

(3)转岗和新进员工培训。从2003年开始,炼化部在新进和转岗人员入厂教育和转岗初期增加为期二至三周的仿真培训,使新进和转岗人员预先熟悉DCS操作的方式方法,缩短炼油化工操作培训的适应期。

(4)技能鉴定的实际操作考核。仿真已成为炼油化工特有工种实际操作考核的主要手段,使用仿真系统中的操作评分系统为操作工的操作技能水平作出科学、客观的评分。目前,在催化裂化、常减压、乙烯、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制氢等装置的特有工种技能操作考核中已实行仿真考核。

(5)技能竞赛。根据实战要求,充分利用仿真系统的联机功能,组织操作工进行全流程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三个项目的各种竞赛,为仿真系统应用进一步融入生产进行了拓展。

3.优化仿真系统运行状态设置,提高操作人员精细操作意识。

为了提高操作工精细操作意识和加强质量控制要求,在仿真培训中组织装置技术人员对仿真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了优化。

(1)调整组态步骤的操作控制值范围和得分。提高压力、温度等重要参数控制精细度;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步骤的分值。

(2)对控制物料平衡的阀门,开度操作在组态的步骤描述中增加显示“小量多次操作”的警示,对物料控制骤增骤减的“野蛮”操作设置扣分,使操作工养成精细操作的习惯,从而避免实际生产中因物料控制的大幅变化而产生工艺波动和现场设备发生故障的人为因素事故。

(3)通过对仿真过程的动态模拟,分析现场生产中的可能事故状态。装置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仿真系统的模拟运行,检验了70万吨/年乙烯装置加氢反应器的飞温工况,优化了操作规程。

四、仿真培训带来效果

1.仿真培训体现了低成本理念

仿真培训系统可以设计成与现场装置一致的流程、工况,逼真地模拟装置现场的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过程的现象和操作,而又全部在仿真机房进行,既没有危险性,又能反复培训运行,与其它的培训方法相比,既提高了培训效果,又节省了培训费用,缩短了培训时间。

2.仿真培训实现不同工种、不同班次人员的混合培训

目前炼化部共有7大生产联合装置,37套生产装置,各生产装置的工种大多数不一样,个性化很强,并且操作工作息是四班二倒,因此用常规方法集中组织技能培训班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仿真系统的特点可以使不同工种、不同班次的人员在同一间教室培训,颠覆了传统培训模式。

3.仿真培训提高了操作工事故预见性能力

仿真系统使操作工通过定期操练、模拟事故判断练习,在不知道事故案例名称的情况下,根据仿真系统各图形界面的信息,分析生产状态,判断事故“真相”,采取处理措施,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操作工的事故预见性能力。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6

【关键词】 高职;会计;职业素养;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01

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技术工作,应用性、操作性极强,决定了高职会计教学的难度,既要注重抽象的理论教学,对实践性操作教学更要加强,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国内近50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安排的调研,发现目前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分阶段实训:课内实训穿插在理论教学中,缺乏直观性。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应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即使注意到了这一点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或是教师懒于教,学生学不到实用的东西;实行集中实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院校,将理论深化并向实操转化。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或是思想尚未重视的院校,实训基本上流于形式,教学硬件的不完善而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会计专业实训现状

1、实训课程有待进一步整合

近年来虽然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整合,但总体来看,实训教学内容陈旧,脱离会计岗位能力的需求。究其缘由,会计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有偏差,没有深刻领会会计培养的真正目标,导致学生学习难以匹配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

2、实训教学的软硬件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高职教育是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实枪地去实践和操作。通过调研,学生普遍不同程度地认为现有的会计实训软、硬件相对落后,营造的职业氛围不够真实,缺乏仿真、实战效果。

3、实训教学方法单一

调研结果显示高职会计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会计的职业素养应当包括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情况。而这恰恰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所忽视的。实训教学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基本技能操作上,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效果。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侧重通过对业务进行实际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仅局限于《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中,实训几乎没有。

4、盲目跟风做表面工作

由于会计工作特殊性的限制,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仅限于挂个牌子,派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非常小。部分院校做得相对较好的,主要原因是这类院校基本上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经费比较充裕,受到国家政策倾斜的比较多。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此类院校越办越好,示范作用越来越大,当然获得的经费也越来越多。而其他的院校也只有望洋兴叹,在艰难地夹缝中求生存,使得校外实训为了应付检查做做样子。

二、构建基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训模式

1、实训目标定位

高职培养的应该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可以从事会计、出纳、财务管理、内审等专业性较强以及统计、营销、仓储管理等专业性不强的工作。涉及会计基本操作工作的初级岗位有会计员、核算员、出纳员等,应当是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的目标定位,而较高层次的会计主管、内审等会计岗位可以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提高部分。对于不同会计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同,开设的对应实训课程也应该不同。

2、实训课程设计

实训课程设计应当以岗位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充分考虑会计工作任务,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素养需求,最好将企业的能人请进来,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训课程开发与设计会计实训课程模块。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实训课程设计为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岗位应用三大模块。会计基础、出纳技能、会计手工模拟实训等为最基本的技能模块。成本、税务、电算化、管理会计和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可以设计为职业能力模块,目的是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专门化方向训练。最后是岗位应用模块,最好通过顶岗实习,如果顶岗条件不允许或是有困难,也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来完成岗位能力应用。

3、实训内容选取

实训教学内容的选取要遵循适用和针对性原则。将抽象的会计工作应用到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完成预定会计实训目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业务进行职业判断和操作处理,逐渐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训内容的选取可以按照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账对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工作流程来安排,也可以按照资金筹集过程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企业资金运动作为核算内容。

4、实训教学考核

实训教学考核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打破传统考试考核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考核方式。校内考核由教师团队根据理论学习的成绩、技能训练和职业标准的综合表现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考核可以通过企业反馈、远程辅导和现场辅导等多渠道、多形式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关注,及时了解其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同时邀请企业参与,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

三、实训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教与学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首先是教师的教。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会计人才,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一支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勇于开拓创新、责任感强、肯吃苦耐劳、工作主动性强有奉献精神的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拥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基于职业素养需求、培养合格优质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训工作提供保证,切实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次才是学生的学。学得技能越好,如果职业道德缺失和世界观扭曲,反而越可怕。会计的职业特性使得会计人员日常与企业的财物打交道,接触到一些商业秘密等敏感问题。这些决定着会计人员不仅专业技能要扎实、工作态度要严谨,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世界观,这是作为从事会计工作最基本的前提。但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仅通过理论教学来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是比较苍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企业专家在实训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正确价值观培养。从职业角度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客观地去理解和体会职业道德真谛,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在实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业务的专业处理判断能力和其他相关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宏桥.校企合作共建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4(6)

[2]胡苗.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中国商贸,2013(1)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7

一、岗证单培养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岗位培训制度是国务院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下文简称15号文)强调:“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下文简称35号文)第十条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文简称16号文)第四、第五点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199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

(二)资格证书制度是党中央确定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

上述35号文第九条规定:“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16号文第三点规定:“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二十条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通过培训……”。第二十五条规定:“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三)订单培养是职业人才培养的新型而有效的方式

35号文第七条规定:“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16号文第五点将订单培养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二、岗证单培养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

(一)岗位是工作的落脚点,就业首先是上岗定位

会计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现代电脑记账,再到网络会计的出现,会计行业岗位分工也在不断细化。高等职业财会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从事的是与岗位紧密相联的工作。因此,高职财会专业教育只有盯住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才能培养适应于财会基层一线的财会人才。

(二)证书是行业准入的门槛,是行业知识的证明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财会行业已经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从事财会工作的门槛,且形成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师证书的考试制度,财会职业人才取得财会类职业资格证书是其顺利就业和将来提升的重要条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为劳动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成才道路,并在劳动者终身职业生涯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订单是学用紧密对接,是个性化育人的重要形式

订单培养的实质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全部在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合作的育人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使企业的用人需求体现在订单上,订单的数量是衡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规模效应的主要标志;而“订单”还能使学生在考试、招生环节上无法得到满足的个性化需求在培养环节上得到满足,弥补教育制度个性化的空缺。高职院校同一专业培养的一般是本专业的同质人才,而订单培养可以培养同一专业的不同质人才。不同行业的财会工作有不同的知识技能要求,财会人才分行业订单培养无疑是实现个性化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

(四)岗、证、单相联是理论教学、实训操作与专才教育的结合

岗证单培养有两种方式:一是岗证单分离式,三年分阶段进行岗位训练、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二是岗证单一体式。学生一进校就进入“订单班”进行合作培养,将岗位训练和证书培训纳入订单培养的范围。因为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证书培训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所以岗证相连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对接。会计专业只有将岗证相连才能培养既有财会理论知识又懂财会实务操作技能的实用型财会人才,又由于订单可以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专门人才,所以,岗证教学与订单培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

财政部在有关文件中将会计工作划分为13个岗位,并且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当前我国会计实务界岗位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操作规程基本成熟,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理论和实务都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二)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

财政部新实施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还要求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10类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另外,还有一些财会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如珠算等)也已经开设,这为会计证书培训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会计行业的发展为订单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济发展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行业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适用于岗位一线应用型的财会人才。浙江省大量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懂得中小企业会计处理的财会人才,浙江省金融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既熟悉财会业务又懂得金融知识的金融会计人才,这为订单式财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盯住岗位,瞄准证书,扩大订单培养平台,渗透会计诚信教育,实施精细化管理。

(一)盯住岗位是指:盯住三个岗位群,通过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距离

三个岗位群包括:企业财务岗位群、企业会计岗位群和银行柜员岗位群。岗位实训是指:根据会计职业特点,将专业知识划分为若干个岗位技能知识,让学生以模拟实训的方式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规章和工作内容,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通过理论指导、实训操作和理论深化,提高岗位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顶岗实习是指:学生进入企业的财会岗位和银行柜员的岗位以准员工身份从事实际工作,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二)瞄准证书是指:瞄准三个证书组,通过课证合一的课程体系设置和证书培训的教学过程实施,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

三个证书组是指:财会技能证书组、财会职业资格证书组和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组。财会技能证书包括:电脑传票证书、中文输入证书、珠算证书和点钞与反假币技术证书。财会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目前仅指银行业从业资格证书。

(三)扩大订单培养平台是指:扩大两类订单培养平台,通过个性化培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我院是金融类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具有鲜明的金融特色,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熟练会计业务,懂得金融知识,拥有会计、金融证书,兼具信用管理能力的适用于中小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行业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金融行业成为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渠道。因此,我院会计专业订单培养包括金融订单和企业订单两个平台。

五、我院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标和框架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应抓住一个起点、二个目标、三个配套、四个支撑。即以课程建设为起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场所建设为配套,以政策、资金、机制和思想为支撑。

(一)我院会计“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标

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以订单培养为载体,以会计诚信教育和精细化质量管理为保障,以此推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我院会计“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

1.构建“岗证互通”的课程教学框架

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会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岗位互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使90%以上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50%以上学生取得初级会计师证书。

2.扩大“订单培养”的个性化教学平台

完善订单培养模式,拓展订单培养形式,建立订单培养教学团队。在内涵上,丰富订单培养内容,增加订单培养时间;在外延上,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增加订单类型。通过“校内学习――用人单位见习――校内学习――用人单位实习”流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两次循环,力争订单培养的比例达到55%。

3.建设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会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美育、心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建立若干个会计诚信教育基地,将企业伦理、企业文化融入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之中,使100%的毕业生接受会计诚信教育。

4.建设精细化质量管理文化

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六、我院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一)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

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

(二)建立岗、证、单培养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1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

2.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七、我院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从总体上看,“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将有利于:订单培养模式纵深发展、诚信教育体系形成亮点、精细化管理文化彰显特色。以此带动:顶岗实习的实践模式有序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多方合作的建设机制有效实施,能力目标的考核模式绩效明显,校企互动的服务模式成效显著。

从具体指标上看,通过“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既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又取得银行等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还取得点钞、珠算、电脑传票、中文输入等技能证书。学生的学生就业率≥97%,签约率≥92%;订单培养的比例在55%以上。

从社会功能上看,我院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将发挥辐射功能,引领同类院校财会类专业发展。在工学结合的订单人才培养、会计诚信教育、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能为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提供示范,引领高职财会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在“基础+培训”课程体系设计、项目教学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建设等方面为同类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提供参照标准,指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路径。

八、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难及解决设想

(一)岗位实训的仿真度有待提升

不同类型的单位财会工作是有差异的,如外贸企业与内销企业的外来原始凭证的差异,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差异,集团公司与单个企业报表范围的差异,财会工作网络化高的企业与网络化低的企业会计数据归集与传输的差异等,而目前校内实训室只能模拟大众化企业的大众化会计处理工作,不能模拟“个性化”企业的“个性化”会计工作,不利于岗位实训实现“真实化”。笔者认为,可以分两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提高大众化岗位实训室的仿真程度,如将企业、税务部门、银行三个单位的工作场景、工作环境移植到校内实训室,按照三者业务操作的流程设计实训内容和实训步骤,让学生轮流扮演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角色。二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细分财会岗位实训室,逐步建立“个性化”岗位实训室,如金融企业会计岗位实训室、外贸企业会计岗位实训室等。

(二)顶岗实习的学生身份有待转变

财会工作是与钱款打交道的工作,在企业财务部门顶岗实习的学生一般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的账簿登记工作,基础性的出纳工作和高层次性的报表编制工作,顶岗实习生是接触不到的;银行对于在柜台实习的学生一般不给予其员工号,学生接触不到核心业务,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实习生的责任教育、风险教育、诚信教育和法纪教育;另一方面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责任书,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才能使实习单位真正授予实习生全员工的身份。

(三)证书培训教材与高职教材有待统一

为了防止高职院校办成本科院校的压缩型,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职院校使用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比例不低于80%,并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专业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导致证书培训与日常教学采用两套教材,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放弃这一规定,允许高职院校与社会考证相关的课程直接采用考证用书,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又能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8

关键词:生产人员 转岗培训 胜任力

生产人员转岗,是指由于个人意愿或企业内部变革、人事调整等原因,生产人员从一个工种岗位调转到另一个工种岗位。转岗过程中,可能会因工作胜任力、业务水平无法达到新岗位要求,出现生产人员无法适应而造成生产一线班组“结构性缺员”,这样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还会对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带来隐患。因此,抓好转岗生产人员的技能、技术培训以提高其岗位胜任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促进转岗培训有序开展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了保证转岗培训工作的顺利运行,确保培训工作见到实效,应及时制定有关转岗培训方案,成立由分管领导,人资部(培训中心)、业务部门等有关人员组成的转岗培训工作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问题、部署工作,解决培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转岗培训工作的牵头部门,人资部(培训中心)要做好转岗培训的方案策划、教师聘任、学员分配、课程安排等各项工作,相关业务部门则要必须按照人资部(培训中心)的统一安排做好人员组织、业务支撑的工作。明确各方职责后,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做好转岗培训工作。

2.注重教育,加强引导。转岗生产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学习动力是转岗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是要做好宣传,使转岗生产人员认识到做好转岗培训有利于个人的技能水平提高、也有利于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及基础管理。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使转岗生产人员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激发起参加转岗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对思想情绪不稳定的转岗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人性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紧密结合,通过思想交流、谈心交心等方式解决学员思想问题,促使其正确认识工作转岗、认真对待转岗培训。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细化转岗培训内容

1.收集培训需求。为确保转岗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人资部(培训中心)应采取座谈会、工作访谈、专题调研等方式,到生产一线开展转岗培训需求专项调查,摸清转岗生产人员及其所在部门的培训需求,同时了解转岗培训的组织方式和训项目的教师来源,为设计培训项目和确立培训目标奠定基础。

2.明晰培训目标。根据新岗位的工作说明、任职要求等,首先确立培训项目的总体目标,明确培训性质、方式、方法等。在开展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参培人员的文化程度、工种、工作经验、年龄差异等,明确分类分项培训的目标,科学设计分项培训子方案,进一步细化每一个子项目的培训目标。

3.细化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标,成立有关培训项目设计工作组,精心设计生产人员转岗培训项目方案。方案确定后,对各个培训的内容进行逐条细化明确,并列出难易程度、完成时限与目标要求;对不同培训项目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案例分析、知识问答、课堂提问、交流讨论等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工作,力求使参培人员听得懂、能理解、记得住、会运用,达到生产岗位的应知、应会标准要求;亦可以采取师带徒、“一对一”跟班指导、仿真模拟操作练习等方式进行现场“传、帮、带”。

三、精心实施,分类培训,注重转岗培训效果

1.做实做细转岗培训。一是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挑选专家人才、技术能手和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以保证培训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转岗培训过程指导,引导参培人员学技能、学技术,促进其主动学习、快速提升水平的积极性。三是做好培训服务工作,及时了解参培人员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保证学员安心学习、按期完成培训任务。

2.优化完善培训手段。一是针对生产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培训内容主要强化设备原理、安全生产、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做到以操作技能、仪器仪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操作规程、行为规范、设备结构原理、现场诊断分析等知识的系统培训为主,以安全意识、安全文化、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为辅。二是突出个性化培训方式,做好分类、分项目开展,有针对性地安排人员、班次、教师和教学地点,以保证转岗培训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盛,石化企业操作人员全员取证培训管理实践与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3(10):105

[2]张彪.以提高岗位技能为目标的转岗培训实践[J].金山企业管理,2008(2):9-11

会计上岗实操培训范文9

【关键词】 分布式处理; 会计信息化; 实训体系; 重构

分布式处理是一种相对于并行处理而言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模式,以多台相连的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工作任务的不同部分,在人员的控制下,同时运行,共同完成同一件工作任务。会计信息化的软件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到摆脱信息孤岛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现在炙手可热的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其间经历了若干个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多数采用分布式处理进行分岗的业务处理,并建立了相应的人员准入和操作权限管理规范以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实训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单机操作、集中处理,与实际岗位严重脱节。为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分布式处理的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实现会计信息化应用价值。

一、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训现状

(一)实训内容仍以会计核算为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实训是作为会计类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一部分,遵循了传统的实训内容,以总账业务处理、工资系统、报表管理系统等会计核算为主,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其他环节仍然脱节。有少数院校开展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但仍是以工业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处理为主线。会计信息化内容定位于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忽视了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系。

(二)实训方式为单机处理,集中核算

会计信息化从诞生之初的单一工资核算到现在的多系统、多功能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各个模块之间存在着数据传递关系。而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实训多为混岗操作、集中业务处理,学生进行的是孤立的会计业务处理,一个学生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主管,又是操作员,还是系统管理员、维护员,使得学生在系统的各个角色中疲于奔命,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导致学生的整体操作技能无法有效提高,也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实训平台与实际应用脱节

会计信息化实训平台主要包括实训场地、设备、实训教材以及实训软件系统。各个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往往设置了统一的网络配置环境,并承担了多门课程的实验实训任务,无法满足多个工作小组同时展开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实验实训的要求,无法实现企业环境中的专机专用。各个实训机房基本上是独立的局域网络,没有实现各个机房网络的连通,使得会计信息化实训在空间上无法扩展,无法体现较大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和控制的真实情况。目前各高校会计信息化实验实训教材大都采用单机处理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模式,是由单一操作员视角进行的自主验证式实训过程,无法反映网络环境下会计业务各个岗位之间的协同处理对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影响,不便于学生理解网络环境下会计业务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其他活动的关系。现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以及数据库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客户端等多层架构,但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一人全岗,单机处理,集中核算的模式,最后学生无法理解系统内各个模块的数据勾稽关系,协同处理流程,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来进行弥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及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对企业实际岗位的适应力和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高职院校改革原有的会计信息化实训模式显得日益迫切。

二、重构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意义

(一)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方向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实现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的相互交换和融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将朝着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数据处理的高度实时方向发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将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和核心。会计信息化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业务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和组织机构等方面都与手工处理有许多不同之处,而分布式处理则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功能的最佳途径。

(二)推动会计信息化实训教学变革

会计信息化实训是培养会计信息化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分布式的会计信息化实训创新模式,以企业实际职业岗位情况和需要设置实训环节,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要的无缝对接,摆脱院校教育“闭门造车”的尴尬。分布式实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职业岗位技能,也能锻炼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的相互协调、沟通,同时对实训教材、实训师资等形成倒逼机制,反推这些实训要素的改进、提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善实训环境、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建设具有实际职业岗位特点的实训场地,进行分组、分岗位教学,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分布式处理正是基于这种要求和特点寻求在仿真职业环境中提高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熟练操作会计信息化软件能力的途径,以期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将有助于推动建立良好的实施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的软硬件平台,使实训环境真实化、职业化,有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发展。

三、实施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条件

2011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政策为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以及外部条件。

(二)软、硬件条件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投入也得到了加强,实训设备得到了更新换代,建设了较高配置的网络环境的实训机房,初步形成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流程化的相关实训场所。

会计信息化软件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平台,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了用友ERP—U8系列、金蝶ERP—K3系列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软件,这些软件均采用了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客户端的多层架构,且都已实现网络化、分布式处理甚至可以WEB远程操作。

(三)技术条件

分布式处理技术已经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中比较成熟的技术,在分布式网络中使用的计算机既能够作为独立的系统使用,也可以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得到更强的网络功能。实训室中的局域网络为分布式实训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物理技术条件,而像用友U8等软件是基于J2EE/.NET的技术架构设计了流行的N层应用构架,适应于企业的集中化应用,搭建起易于扩展的分布式应用环境,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当下流行的云计算技术则为会计信息化分布式实训提供了Interne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用新模式,改进原有的WEB应用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在广域网络中开展会计信息化实训提供新的平台。

四、重构分布式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

(一)建立“混岗—分岗—轮岗”的任务项目实训模式

会计信息系统由多个子系统、子模块构成,在会计信息化实训中首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单机处理、集中核算,混岗操作,使学生以单一操作员视角掌握业务处理流程及各系统模块的数据传递关系;然后进入项目实训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进行人员岗位分工,并组建各自的模拟企业局域网络,采用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案例资料,共同实时处理某一会计期间的业务数据。某一岗位工作完成后,再在其他各岗位之间轮换后继续进行分岗实训,从而建立“混岗—分岗—轮岗”的任务项目实训模式。

(二)编写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训案例或教材

目前,高职教育大力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因此需要编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企业实际职业岗位为环境的实训案例或教材,以岗位职责为出发点,以企业业务流程为连接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模拟仿真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实训过程中。争取校企联合共同编写教材,使用的业务资料最好是从企业中拿到的最为原始的资料,这样的资料更具有代表性,更贴近实际。

(三)建立分布式会计信息化仿真实训环境

为适应分岗操作和项目化实训,首先需要对原有的实训室进行网络重组,一方面在某一个实训室内部已建立内部局域网络的情况下建立若干个小局域网;另一方面组网后即安装网络版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设定网络组中的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客户端并安装相应的模块。其次,打通各实训室局域网的连接,将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模拟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连通起来,为真正实现企业化流程的实训模式创造条件。最后,建立手工会计—会计信息化—纳税申报—企业管理ERP全流程的实训室,构建完整的、职业化的会计信息化仿真实训环境。

(四)实施基于同源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实训项目

分布式处理改变了原来的模式下数据处理方式,为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增强实训过程的真实性,应创建同源数据。在同源数据前提下首先实施会计信息化财务核算工作,分组分岗位完成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模块的业务处理,然后用同源数据继续实施供应链管理中采购、销售等业务处理,继而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综合业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软件中完成基本的业务数据验证式操作后,进入纳税申报环节,分税务会计、网上申报、办税实物、模拟开票等岗位处理会计业务产生的相关数据,实现财税一体化,接下来再运用ERP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进行实战式演练,建立模拟市场环境,让学生在真实发生的业务中立体地运用、体会先前所学的操作技能,熟悉掌握会计业务中各种信息流的走向,使工作需求形象化,业务训练体验式,使学生更能理解职业定位,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重构分布式的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将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教学模式,拉近院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培养高质量的符合实际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黎明.会计信息系统分布式实验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