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集锦9篇

时间:2023-11-12 15:17:07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1

1.培训对象和内容

1.1 培训对象:心内科病房全体护士166名,其中副高1名,主管护师25名,护师33名,护士71名。来院时间5年以下的护士86名占总51.8%,是一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队伍。

1.2 培训内容:以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标准进行的三人CPR抢救流程现场演习考核。

1.3 培训方法:采取统一贯标演示,院内网上公布演示视频和流程图,各病区自行练习。每年进行一次三人CPR抢救流程演习考核,演习过后会进行对CPR最新理论知识的提问。病区护士长亲自对科内所有人员进行分组考核,大科室和护理部进行抽查考核,不定期进行事件突发演习,保持每个护士每时每刻对三人CPR抢救流程的认知度。

2.三人CPR抢救流程设计

2.1 理论依据:针对2005版的CPR指南,2010版进行了新的修正。①新的生存链的概念:强调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②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③强调CPR的质量: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大约为4cm,儿童大约为5cm,中断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④成人CPR单人或双人按压通比均是30:2,儿童和婴儿双人复苏时是15:2。

2.2 三人CPR操作临床应用的依据:根据本院目前临床科室护士配备情况,基本能保证每个班次最少有2个当班护士,遇到紧急情况通知值班护士长,调配外科室人员支援。同时每个临床科室都配备了除颤仪和抢救车,抢救车内准备了简易呼吸皮囊,各类抢救药品和物品。每张病床旁边都有中心供氧和中心吸痰设备。为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开展,培训和推广奠定了人力和物力基础。

2.3 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图,(见下图)。

将整个CPR抢救配合分为三个角色,按到达抢救现场时间先后的顺序分别做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其中第一人在操作过程中强调与第二人核对,任何给药前要复述,给药后再复述;快速推入,快冲20ml液体;配泵时边配药边口述方法及泵速,用到病人身上要求2分完成;药物换算不超过5秒,且带一个三通成45度关闭,前一个三通90度关闭,未用完的药物用记号笔在50ml注射器上做标识。

3.结果

以指南为理论依据,制定三人CPR操作考核标准,并把考核成绩纳入当季绩效考核,整个病区共有166人参加了考核,平均96.3分,合格率100%。

4.体会

4.1 心脏骤停1OS意识障碍,6OS自主呼吸逐渐停止,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1分钟内进行复苏成功率>90%,6分钟内进行复苏成功率约为40%,以此类推,大于10分钟成功率几乎为0,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时间就是生命。传统的抢救流程以简单易懂为准则,忽略了实施过程中的细节,显得忙乱无序而延长抢救时间。而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在吸收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精华的基础上,将整个抢救过程进行了明确分工,强调抢救过程中各类重要细节,减少了抢救中的冲撞和重复,提高医护配合度,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

4.2 在推广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她是发现者,并负责抢救过程中各类重要医嘱的执行,指挥和协调整个抢救工作。而资深护士经验丰富,反应迅速,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如果由其来担当第一人,更有利于抢救工作的进行。第二人的工作主要负责各类物资的运输和协助第一人,所以必须相当熟悉科内的环境,一般由当班时,本科室内质历较浅人员担当。第三人主要负责加压给氧,汇报生命体征和气管插管配合,工作相对轻松,可以由当时外科室支援人员来完成。为了实现整套流程实用性,我院每班当班护理人员最少为2人,而且其中一人为从事护理工作时间较长的资深护士,发生抢救时可从外科室调配人员进行支援,以达到对人源的最佳配备。有研究表明,院内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发现,因此护士的应急反应水准直接影响着抢救成功率[2]。通过对三人CPR抢救配合流程的反复演练和考核,不断验证和完善程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提高了护士的应急水平,使医护,护护配合默契度明显提高,使每个护士都能够在抢救过程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成功率明显得到提高[3]。

参考文献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2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做好常规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之外,不能忽视实验室之外的影响因素如:临床医师列出医嘱,采集标本之前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过程、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很难避免由于患者未做好标本采集的准备、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知识掌握不充分等因素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统计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2015年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分析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2015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记录资料,统计不合格标本的数量、不合格的原因及全院中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较高的科室。

1.2方法根据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制定了不合格标本判断标准:(1)标本溶血;(2)脂血;(3)标本内有凝块;(4)输液时采血;(5)标本条码不清或条码错误;(6)采血管错误;(7)标本量少;(8)血气采集的静脉血;(9)24h尿蛋白未标尿量;(10)标本污染等原因。凡符合以上任一种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血液标本,同时联系临床科室并洋细记录于不合格标本登记本,要求正确留取标本后重新送检。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07软件统计不合格标本原因发生的百分率;统计检验科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统计临床各科室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

2.结果

2.1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百分率的统计2014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总数共892份,各小组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百分率依次为:生化室37%,临检室26%,微生物室18%,化学发光室12%,免疫室7%;2015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总数共522份,各小组占不合格标本总数的百分率依次为:生化室38%,临检室25%,微生物室12%,化学发光室12%,免疫室8%。2014-2015年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比较,2014年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下降(见图1)。

2.2不合格标本原因的统计2014年~2015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由于标本溶血(36%、31%)、标本脂血(18%、17%)、标本凝固(10%、9%),其他原因如输液时采血、条码不清楚、留错标本、标本量少、标本污染等原因均在9%以下

2.3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的统计不合格标本数量最多的是新生儿科占全院不合格标本的17%、16%,其次不合格数量较多的儿科占9%、7%、妇科占8%、5%、呼吸内科占8%、7%,中医科、心内科、普外2科、消化科、眼科、心内科不合格数量均在5%以下,口腔科、康复科、血透室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最少均在2%以下。2014年2月检验科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了标本采集的讲座后,2015年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较2014年下降(见图3)。

3.讨论

3.1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2014-2015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各小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百分率

的统计,发现生化室和临检室不合格标本数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化室和临检室承担检验科检测的标本量较多。但2014年和2015年不合格标本各个小组数量相比,2015年的不合格标本数量从892例明显下降到522例,下降原因主要与检验科开展了对临床护士的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讲座。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见于标本溶血、标本脂血、标本出现凝块。标本溶血原因见于以下几个方面:(1)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进针不准,抽血困难以及采血后未及时取下压脉带可能导致溶血;(2)标本运输不当,运送标本过程中剧烈震荡,也可能导致溶血;(3)标本采集后用力振荡以及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等造成的溶血现象。脂血的主要原因:(1)患者采集血标本前,医护人员没有向患者做好采集前注意事项的工作,导致有些患者高脂饮食,标本出现脂血;(2)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前输入脂肪乳等营养液体后采集标本,导致标本脂血;(3)患者本身出现脂代谢紊乱,导致标本脂血。标本凝血的主要原因:(1)标本采集后,护理人员未将抗凝剂和血液充分混匀;(2)采集的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不符合要求易导致出现凝块;(3)采血管过期、采血不顺利、血流量小导致采血时间长易导致出现凝块。其他原因如输液时采血、条码不清楚、留错标本、标本量少、标本污染等原因占不合格标本的比率较少,原因可能有:(1)临床护士对标本采集的不规范,没有按照《标本采集和运输指南》采集;(2)对护理工作人员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较少;(3)医护人员对采血患者没有告知采血注意事项;(4)对特殊人群采血存在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

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数量最多的是新生儿科、儿科、妇科,2015年2月开展对全院护理人员开展了标本采集的讲座后,2015年检验科的不合格标本数量明显较2014年下降。

新生儿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患儿因素。新生儿皮下脂肪薄,血管过细、脆性大,血管过于表浅,血流速度过慢,抽血时较困难或某些新生儿溶血等患儿由于其自身原因,穿剌困难,不能顺利抽出足够的血标本。(2)护士操作因素。护士对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不准,采血时未能一针见血,来回穿剌,因针头的机械作用而造成红细胞损伤,外周及末梢血管过细不能一次性采出足够的血量,血流不畅时用力拍打穿剌点静脉,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护士使用过细的针头或头皮针,采血针内径过细,血液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针径时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出现溶血。

儿科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穿剌时定位不准确,反复提插,损伤血管,造成抽血不顺畅。抽血时患儿剧烈哭闹,肢体固定不到位,造成穿剌困难。全院其他临床科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见于:(1)医护人员对标本采集的知识欠缺易导致不合格标本;(2)护士采集标本操作技术不规范常导致不合格标本;(3)特殊患者血管定位不准确或采集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等。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3

关键词临床药师;围生期;抗凝治疗;药学监护

1病例概况

患者,女,38岁,体质量62kg。因“停经35+周,阴道流液1d”于2016年6月28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2015年10月27日,停经43dB超提示宫内早孕,孕8周出现早孕反应,持续约1个月消失。孕约18周自觉胎动至今。孕24+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给予饮食、运动控制血糖可。孕29+周产科B超示胎儿发育小于孕周2周,诊断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给予复方氨基酸18AA-Ⅱ治疗1周。患者怀孕3次,生产0次,平素月经规则,13岁初潮,月经周期为28~35d,持续时间5d,无痛经。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血栓病史及家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体检:体温36.8℃,生命体征平稳,宫高29cm,腹围86cm,未扪及宫缩,胎位左眈前,胎心140次min-1,宫颈管未消失,宫口未开,胎膜已破。入院诊断为:胎膜早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期糖尿病、停经35+周,枕左前,单活胎。

2主要治疗经过与药学监护

患者入院后,嘱绝对卧床。完善血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给予头孢美唑钠2g+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bid,预防感染。入院第2天检查结果回报示:肝、肾功能无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1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6.2s,血浆D二聚体1.05mgL-1。入院第3天患者晨起体温37℃,查房时患者诉左下肢胀痛,查体示左下肢轻度肿胀,有压痛,Homans征阳性,肢围测量:左膝上60cm,左膝下40cm,右膝上58cm,右膝下37cm,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示左下肢腘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药师建议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q12h抗凝治疗。当日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示:白细胞12.1×109L-1、中性粒细胞比率85.7%、血小板343×109L-1、PT12.5s、APTT40.1s、血浆D-二聚体2.92mgL-1,纤维蛋白原定量6.75gL-1。入院第9天,患者体温36.8℃,未诉下肢不适,复测肢围:左膝上59cm,左膝下39cm,右膝上58cm,右膝下37cm,停头孢美唑钠,继续原抗凝方案治疗。入院第11天,患者诉腹部阵发性疼痛,查体可触及不规则宫缩,强度每10min持续20s,肛诊宫颈管消失,因患者胎膜已破,考虑早产不可避免,临床药师建议停低分子肝素,待自然分娩后再重新使用,临床采纳。入院第12天,患者自然分娩一活婴,1~5~10min胎儿Apgar评分均为9分。产后即刻给予缩宫素20U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qd,产后6h重启低分子肝素治疗,用法同产前。入院第13天(产后第1天),加用华法林3mg口服,qd。入院第14天(产后第2天),查体患者体温36.7℃,血压脉搏正常,宫底脐下三横指,恶露血性、量不多,停缩宫素。入院第15天(产后第3天),复查PT11.3s,国际标准比值(INR)1.87,血浆D-二聚体1.13mgL-1。入院第16天(产后第4天),复查INR2.3,停用低分子肝素。入院第18天(产后第6天),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58×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78.6%,患者产科恢复好,无不适感,带华法林出院。

2.1患者发生VTE的原因分析目前认为妊娠期VTE高发病率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首先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增高,使得静脉血容量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其次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对盆腔静脉和下肢静脉产生机械性压迫,再者,一些需要卧床保胎的患者,活动量减少,也是产生妊娠期VTE的原因[3]。2014年的昆士兰围生期深静脉血栓防治指南对妊娠期VTE产生的高危因素和患者发生VTE风险的等级进行了梳理,明确指出,妊娠期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有四个方面,首先患者人口学因素,如:年龄、体质量、抽烟数量等[3];其次是患者的既往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肺部疾病、妊娠前糖尿病等;再者是患者的血栓形成倾向,如:家族血栓病史、肉眼可见的静脉曲张、抗磷脂抗体阳性等;最后是妊娠相关性因素,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卧床、多胎妊娠、妊娠期糖尿病、辅助生殖、先兆子或子、产前出血等。依据患者危险因素的个数可以将患者发生VTE风险的等级分为3个等级,即患者妊娠前有VTE史或妊娠期进行过血栓预防治疗的均属于VTE高风险患者;行急诊剖宫产的患者、危险因素≥3个的患者属于中等风险患者;危险因素1或2个时属于低风险患者。本例患者发生VTE的高危因素有4个,分别是年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膜早破后的卧床制动。患者既往无VTE史及家族史,所以妊娠期发生VTE的风险级别为中等,依据指南,应在入院第1天即给予抗凝预防,否则可导致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约上升10%[4]。该患者入院第1天由于未及时进行VTE风险评估,且未采取相应的物理和药物措施预防,故在入院第3天发生了VTE事件。

2.2临床药师对患者临产前抗凝方案的监护对于普通VTE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抗凝、放置滤网等,而对于妊娠期VTE患者,由于溶栓药物引起出血的风险高,所以不作为妊娠期VTE患者治疗药物,而只局限于广泛性下肢血栓形成并有下肢坏死倾向以及严重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患者[5]。而放置滤网,只适用于抗凝过程中仍有多次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或已经有PE的患者[5]。本例患者妊娠35+周发生左下肢静脉血栓,虽然处于急性期,但是在讨论患者治疗方案时,临床药师建议不宜采用溶栓、放置滤网进行治疗,而宜采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妊娠期抗凝药物的选择方面,因普通患者常用的抗凝药物华法林可导致胎儿畸形、胎儿出血、胎儿中枢神经发育不全或流产,所以除外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一般禁止在妊娠期使用[6]。而近些年的一些新型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因其妊娠期使用的安全性不明,目前相关指南均不推荐用于妊娠期患者。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都不通过胎盘,对胎儿是安全的,所以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妊娠期抗凝[5,7]。有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对妊娠期患者更为有利,它不会导致新生儿出血,母体发生出血的风险也小,同时它引起骨质疏松的风险较普通肝素也低[8]。妊娠分级为B,因此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指南推荐在妊娠期首选低分子肝素进行血栓的预防和治疗[7]。本例患者已经发生了VTE,属于治疗用药,药师建议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q12h的抗凝方案,在使用该方案治疗后未发生母体及胎儿出血的不良事件。

2.3临床药师对患者分娩前后抗凝方案的监护临产前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考虑其抗凝的同时也应考虑其在分娩过程中或产褥期可能的大出血风险,加拿大指南指出在患者自然分娩发动当天或计划引产及剖宫产前一天,应停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5]。本例患者在入院第9天,出现阵发性宫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早产不可避免,临床药师及时提醒管床医生停用低分子肝素。产后1周是VTE发生和复发的高峰期,因此对于产前使用抗凝药物预防VTE的患者,产后应及时重新评估患者VTE的风险以确定患者产后是否应继续抗凝药物的使用。而对于产前发生VTE且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剂量的患者也应在产后及时重新启用抗凝药物,以避免产后VTE的复发[7]。本例患者是自然分娩,产后出血不多,依据指南相关推荐,产后6h,临床药师提醒医生及时给予患者重新启用药物抗凝治疗,方案同产前,并监测患者产后出血量[9]。

2.4临床药师对患者哺乳期抗凝方案的监护患者分娩之后进入哺乳期,所以抗凝药物的选择应以不影响哺乳为宜,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均不分泌入乳汁,不影响乳儿凝血功能,所以欧洲指南对于哺乳期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10]。但是由于华法林起效缓慢,而患者产后又处于VTE复发的高峰期,所以本例患者采用了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的治疗方案。两药联合使用3d后,监测患者INR值为2.3,在目标范围2~3之内,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使用华法林产后抗凝。对于妊娠期发生VTE的患者,指南建议其抗凝治疗疗程至少应持续至产后6周,且总疗程不少于3个月[5,10]。本例患者在入院第3天发生VTE,在院抗凝治疗14d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带华法林出院,临床药师嘱患者华法林的疗程应至少持续至产后10周,并定期去血管外科随诊。由于华法林药理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药师就华法林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及生活注意事项对患者做了教育,同时为加强患者产后用药的依从性及提供必要的用药指导,临床药师对患者随访至出院10周,患者预后良好,停止随访[11]。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4

海南五指山市妇幼保健所 海南省五指山市 572299

【摘 要】目的:对孕期保健期间经护理干预后可取得的临床效果如何。方法: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所共计接收580 例建档孕妇,其中300 例孕妇仅给予常规性保健服务(作为对照组),另外280 例孕保健期间接受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对比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缺陷率、死亡率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43%)、(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20.00%) 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1%),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保健期间经护理干预后可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利于胎儿健康发育并减轻孕妇痛苦。

关键词 孕期保健;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孕期保健期间增加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加强孕期保健的效果,为了对此进行探究。我所特选择2014 年1 月~2015 年1月共计接收的580 例建档孕妇为调查的对象,进行下述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所共计接收580 例建档孕妇,其中300 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孕妇年龄21~28 岁,平均年龄为(25.3±2.1)岁,另外280 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孕妇年龄20~27 岁,平均年龄为(24.6±1.9)岁。同时,两组患者孕妇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组内孕妇常规性孕期保健,建立健康档案并给予定期的化验和体检,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干预护理措施[1]。

1.2.1 孕早、中期护理措施

(1)根据孕妇的早期表现,给予针对性的保健指导措施;(2)通过检查判断孕妇是否适合妊娠,如果孕妇不适合妊娠,应马上认为结束妊娠;(3)关注孕妇心理情绪,孕期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因此应适当给予心理干预,指导孕妇梳理不良心绪;(4)叮嘱孕妇注意休息并注意孕期营养均衡。

1.2.2 孕28 周后及孕足月的护理措施

指导孕妇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适当运动有利于妊娠。同时也需要多休息(休息时间平均8.5h 左右)并可进行适当的胎教。监督孕妇的体重增长情况,不得超过400g/ 周,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关注孕妇是否出现孕前恐惧等焦虑的情绪,帮助孕妇纾解心情,保证其充分的睡眠。叮嘱孕妇少喝水,检测胎盘的成熟度[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孕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 软件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用X2 检验计数资料,用t 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孕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及死亡率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缺陷率、死亡率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43%)、(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20.00%) 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1%),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孕期妇女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会出现一些水肿、便秘等常见的孕期反应。但是,由于部分孕妇对孕期知识认识不全,因此一些正常的妊娠反应也会导致其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本次调查分析的最终结果表明:观察组新生儿缺陷率、死亡率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43%)、(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剖宫产率(20.00%) 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1%),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P<0.05)。通过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孕期保健中增加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通过增加孕早期护理、孕中期护理、孕28 周护理以及孕足月护理四方面护理干预措施,将护理措施贯穿孕期始终,关注孕妇的心理变化、营养摄入、胎儿的发育情况等,给予全方面的护理干预,保证了孕儿健康发育,同时有利于孕妇产后的恢复。其中,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紧张、焦虑等严重的不良情绪很可能导致出现滑胎或胎儿畸形等严重的后果,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严重的伤害。

综合本文的全面性分析,通过增入乳孕期干预护理措施可以增强孕期保健的应用效果,且临床应用的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金兰. 浅谈护理干预在孕期保健中的作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5(12):1628-1630.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5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康复、预防为一体的三级妇幼保健专科医院,是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妇产医院,目前有大石桥本部、秦岭路院区和宜居健康城医院三个院区。医院承担全市十区六县(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妇女围产保健、妇女两癌普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危重症救护、新生儿危重症救护、腔镜培训等工作。

开放床位600张,临床、医技科室33个,在职职工1160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7人。年出院患者3.5万人次,分娩婴儿1.4万余人,门诊量80万人次。

医院学科实力雄厚,为全国妇联、国家卫计委“心系新生命”项目单位、国家卫计委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国家卫计委“流产后关爱(PAC)”示范医院、卫计委新生儿健康促进合作项目基地、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河南省智力残疾防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专科特色突出,妇科、优生遗传科、新生儿科、儿童康复科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优生遗传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产前筛查医学重点实验室”;妇科产科手术学、新生儿科为郑州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护理学为郑州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设有“郑州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郑州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郑州市优生遗传产前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产前筛查中心”、“郑州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郑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郑州市产科质量控制中心”。服务人群覆盖中原地区,妇产科超声、胎儿四维筛查、优生遗传等在全省享有盛誉。

为满足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现面向全国诚聘专业技术人员91名。

一、博士研究生

(一)招聘条件

1.具有较高的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

2.主要专业:妇产科学、儿科学、生殖医学、医学影像学(超声诊断专业)、病理学、临床医学;

3.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

(二)待遇

1、通过郑州市人社局公开招聘可办理入编手续;

2、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积极协助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就学问题。

3、享受“智汇郑州1125”人才政策:(1)在郑首次购房给予10万元购房补贴;(2)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4、享受医院人才政策:面议。

二、应往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一)招聘专业及条件

妇产科、儿科、儿童保健、儿童康复、护理学、重症医学科、生殖医学、人类生殖胚胎、生物专业、麻醉学、医学影像诊断、病理学、医学检验学、眼科学、视光学、耳鼻咽喉科学、公共卫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专业,211、985院校、有执业证书、有规培证者优先。

(二)待遇

1、一经录用,办理人事手续,缴纳五险一金。

2、享受“智汇郑州1125”人才政策:(1)在郑首次购房给予5万元购房补贴;(2)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三、本科学历及实用性人才

(一)招聘专业及条件

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耳鼻咽喉科学、麻醉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学,本科统招全日制学历,年龄35周岁以下,211、985院校有执业证书、有规培证者优先;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大专以上学历),年龄45周岁以下,有科室管理经验者优先。

(二)待遇

1、一经录用,办理人事手续,缴纳五险一金。

2、享受“智汇郑州1125”人才政策:(1)在郑首次购房给予2万元购房补贴;(2)新引进落户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四、助产、护理岗位

招聘条件

大专及以上学历(高中起点统招全日制),年龄35周岁以下,有护士执业证书,二级以上医院有助产、麻醉护理、重症监护工作经验者优先。

五、财务

高级会计师、有二级以上医院财务工作经验者优先。

六、报名方式

(一)网上申请

有意者请登陆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官方网站(zzfybjy.com/InfoWeb/Index.aspx),点击“新闻动态”“人才招聘”下载填写《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报名简况表》和《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邮件的主题、附件名称统一使用以下格式:姓名-专业-学历)。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提交学历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认证电子注册备案表》)、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论文及科研成果奖励等相关资料的扫描或高清照片,发送至邮箱。

(二)资格审核

1.根据收到的报名简历进行筛选与资格审查。

2.条件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三)面试考核

具体面试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七、注意事项

1.请应聘者保持电话畅通。

2.所提供资料必须准确真实,如有弄虚作假者取消应聘及录取资格。

联系人:翟老师、吴老师、李老师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6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儿童皮肤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导致我们在儿童皮肤病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领域缺乏创新型人才,也迫切需要进行临床儿童皮肤病学教学改革。通过分析儿童皮肤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临床儿童皮肤病学教学改革方法,以期培养更多高素质儿童皮肤病专科人才。

关键词:

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教学方法

儿童皮肤病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儿童皮肤病的防治是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儿童皮肤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三级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随着儿童皮肤病学的发展,其教学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滞后,无法适应该学科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加之儿童皮肤病学临床研究的专业型人才缺乏,使得临床研究裹足不前。发达国家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模式不适于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实际,迫切要求在新形势下寻找更好的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模式,以推动儿童皮肤病学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1]。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教学医院,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教学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文从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现状着手,结合目前先进的医学教学理念,对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就要求儿童皮肤科医生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授课教师在授课中,往往仅从生物医学模式予以讲解,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中局限于疾病本身,忽视了患儿作为一个个体的社会属性,这势必导致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

1.2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儿童皮肤病学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且随着儿童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迅速,特异性皮炎、湿疹、血管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国内外诊疗指南日新月异。然而我国当前的儿童皮肤病教材知识比较陈旧,远远赶不上儿童皮肤病学研究的更新速度。比如,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仍将激素作为血管瘤治疗的金标准,而临床早已将普萘洛尔作为血管瘤的首选治疗药物。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认知。

1.3教师不重视学生整体诊疗思维的培养

儿童皮肤病患者在罹患儿童皮肤病的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其他疾病,这就要求医生有整体诊疗思维,不能把目光仅局限在儿童皮肤病一种疾病上。然而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多围绕本学科单种疾病进行讲解,忽视了皮肤病在多系统的损害,不利于学生整体诊疗思维的培养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我国儿童皮肤病学课堂教学仍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2对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改革的建议

2.1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理念指导儿童皮肤病学教学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单一病种为载体,在临床教学中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鼓励学生与社会工作者协作,参与儿童皮肤病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救助。同时,教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兼顾儿童皮肤病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比如注意保护患儿隐私、对患儿及其家属态度亲切、和蔼,注意在一些慢性易复发的皮肤病诊治过程中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心理疏导。

2.2向循证医学、整体医学教育模式转变

目前,医学已经告别经验诊疗的时代,以数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已被广泛引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2]。西方国家已将循证医学作为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其制订诊疗指南的主要依据。我国儿童皮肤病临床治疗广泛采用美国、欧洲儿童皮肤病诊疗指南以及我国卫计委统一制订的诊疗规范,因此,带教教师应将这些诊疗指南及诊疗规范用于儿童皮肤病临床教学中,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观念,让学生掌握各种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各种证据,从而指导儿童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我科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及临床教学医院的皮肤科,在临床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儿童皮肤病内科知识,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儿童皮肤病外科及儿童皮肤激光科轮转,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童皮肤病综合治疗原则,树立疾病的整体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皮肤科医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3采取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临床教学中,儿童皮肤病学带教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采用案例教学法[3],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所授知识融入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讨论及课后总结,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如通过引入典型病例患者,让学生通过复习、查阅文献,对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学等相关检查、治疗等知识融会贯通。在有限的临床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形成临床思维,为今后的临床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PBL教学法[4-5]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围绕某种儿童皮肤病的诊治提出一些问题,先让学生提前查阅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论授课时,教师再在课堂上讲解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就该儿童皮肤病的诊治进行讨论,通过充分的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对这些新问题给予解答,再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对于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及模式,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皮肤病学发展的需求,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儿童皮肤病专科人才、更好地服务广大儿童皮肤病患儿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志荣.儿童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28(10):1219-1223.

[2]李幼平,姚巡.循证医学回眸与展望[J].医学与哲学,2006,27(5):76-79.

[3]罗丽,杨莹,胡洁,等.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皮肤科临床带教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5):113.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7

[关键词] 母婴同室;护理计划单

[中图分类号] R71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76-01

我院从2003~2006年对产妇和婴儿使用母婴同室护理计划单,明确护理诊断, 采取有效、恰当的护理措施,有条不紊地安排护理工作,取得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80例,年龄:20~25岁48例,26~29岁22例,30~39岁8例,40岁以上2例。产式:剖腹产58例,平产22例。停经时间:38周14例,39周18例,40周32例,41周16例。并发症:贫血14例。婴儿性别:男34例,女46例。Apgar评分:10分68例,8分6例,7分6例。体重:2 700~3 000 g 10例,3 100~4 000 g 56例,4 100~4 500 g 14例。

2 母婴同室护理计划单的内容与实施

2.1 存在的护理诊断

2.1.1 舒适的改变:疼痛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会阴侧切口12例,胀痛48例,腹部切口58例。

2.1.2 排尿困难,尿潴留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不习惯床上小便20例,会阴侧切口疼痛12例,膀胱水肿2例。

2.1.3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产后虚弱50例,手术28例。

2.1.4 睡眠障碍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婴儿频繁哭闹、喂奶60例,疼痛30例。

2.1.5 知识缺乏产生此诊断的原因为:缺乏产后保健和抚育婴儿知识48例。

2.1.6 焦虑产生此诊断的原因为:担心如何做好父母66例。

2.1.7 潜在感染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产道损伤12例,失血过多18例,贫血14例,留置尿管60例。

2.2 采取的护理措施

2.2.1 病情观察促进子宫复旧,观察阴道流血情况80例,产后4 h 鼓励产妇自解小便22例, 留置尿管者注意尿管引流情况58例,注意腹部伤口渗血渗液58例,生命体征观察80例,会阴切口情况12例,新生儿病情观察:面色、呼吸、哭声、反射、肌紧张、体温、脐带、血肿、产瘤、皮肤颜色等80例。

2.2.2 饮食指导产妇饮食直接影响乳汁的质和量,指导合理饮食,避免不必要的“忌嘴”80例。

2.2.3 会阴护理鼓励产妇会阴清洗2~3次/d,健侧卧位,平时尽量保持会清洁80例,会阴水肿者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必要时毫米波照射9例。

2.2.4 母乳喂养宣教母乳喂养好处80例,正确喂奶姿势80例,正确挤奶方法、保持持续泌乳80例,防止皲裂80例,废除“三奶”(奶瓶、奶粉、奶嘴)80例。

2.2.5 新生儿护理协助并指导家属给新生儿换尿布、换衣服80例,示范如何给新生儿洗澡40例,防止发生红臀80例。鼓励产妇24 h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子宫复旧等80例。

2.3 护理评价

产后自解小便80例,子宫收缩好、阴道出血少80例,产妇饮食合理、乳汁充足31例,产妇掌握母乳喂养技巧并能正确示范80例,产妇熟练地给新生儿换尿布39例,会阴、腹部、伤口愈合80例。

4 讨论

4.1 护理诊断明确,护理工作针对性强

执行母婴同室护理计划单,首要工作是对存在的护理诊断明确定位。以往护理工作是一般性护理,日常护理,对症护理,应急护理,护理工作被动。现在执行计划单,首先要针对产妇、婴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并且在计划单上标示,使科室所有护理人员都能知晓,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如疼痛剧烈,适当服止痛剂;尿潴留时,适当热敷,穴位按压,必要时导尿;睡眠障碍、心理焦虑,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舒乐安定等药物进行治疗;对潜在感染,早期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有效地预防分娩期并发症发生[1,2]。

4.2 护理措施系统规范,有条不紊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繁复,为防止杂乱无章,要求做到系统化、规范化、有条不紊,护理计划单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使护士观察产妇病情,会阴护理,鼓励早期下床,饮食指导,喂养宣教时,都能按部就班,不造成遗漏,对提高护理质量很有帮助。对新生儿观察、新生儿护理等都能有系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母婴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并且着重注意产妇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1,3]。

4.3 评价准确,自我考核、上级考核都有根据

对护理工作评价,以往都是凭印象,估计。现在执行护理计划单评价一栏中列出具体项目、评价依据,因而护理工作优劣的程度、有无遗漏工作就有了较明确的考核依据。自己可以对照进行自我考核,上级检查考核也有据可依。对患者护理质量提高、病情康复都有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采用护理计划单后,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护士增强了责任心,在观察病情如观察产妇的宫缩、阴道出血、会阴、腹部伤口愈合情况时更加认真,以便做出正确的护理评价,对新生儿喂养技巧、更换尿布等都更加充分地关注,给予及时的指导,护理工作得到了家属和产妇以及上级领导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史锦云,刘嘉茵.妇产科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49,124.

[2]汤云珍,陈吉庆.儿科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1.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8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不良事件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操作技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和抢救患者[1]。对于患儿来说,用药的准确性对小儿病情治愈及生命安全紧密相关,必须要综合考虑儿童年龄和体重制定用药剂量[2]。在临床治疗上,通常采用静脉输液方法作为小儿用药途径。但是由于小儿皮肤较为松弛,并且受好动等因素影响,在输液过程中常会造成一些安全风险,引起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治疗不满。因此如何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质量,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在本院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120例小儿患儿进行研究,旨在了解护理风险管理在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的支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头皮静脉输液儿童患儿中选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组和管理组,每组60例。常规组患儿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1个月~7岁,平均年龄(1.8±2.3)岁;患有支气管炎18例,腹泻症状15例,淋巴结炎7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管理组患儿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8.2个月~6岁,平均年龄(3.8±1.2)岁;患有支气管炎22例,腹泻症状13例,淋巴结炎6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

患儿进行常规输液护理,具体为:①关注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医护人员负责指导患儿规范用药。②向患儿家属讲解输液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患儿家属注意观察患儿的输液情况。③由于小儿在输液时会紧张害怕,所以要安抚其情绪,能够镇定接受输液治疗。

1.2.2管理组

在常规组基础护理上加入护理风险管理,具体为:①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3],小组内定期召开会议,对小儿头皮输液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风险事件进行归类,分析出现此类风险事件的原因,找出解决对策。②由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是造成风险事件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定期进行护理人员小儿头皮输液技术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临床工作中常出现的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找出不同风险的应对措施。③定期检查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对护士的医疗行为进行指导,以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④护理风险防御措施:a.对护理人员进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尽量选择颜色较深且体积较粗大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出现反复穿刺的情况[4]。b.培养护理人员的耐心,对待患儿要有亲和力,加强良好护患关系的建设,安抚患儿的紧张害怕情绪,转移患儿的注意力,避免患儿发生哭闹和抵抗行为。c.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头固定培训,可以采用绷带固定,定时对患儿进行巡视工作,避免因患儿哭闹、手抓等现象将针头拔出。d.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卫生管理工作,避免在静脉输液时发生感染,对患儿造成伤害。同时要控制好输液的速度,以防造成患儿血管的伤害。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运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满分100分,80分为十分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常规组患儿出现针头脱落事件9例(15.00%),液体渗出事件7例(11.67%),进行反复刺穿8例(13.33%),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0%;管理组患儿出现针头脱落事件2例(3.33%),液体渗出事件3例(5.00%),进行反复刺穿2例(3.33%),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7%。管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常规组患儿家属十分满意18例(30.00%),满意21例(35.00%),不满意21例(35.00%),护理满意度为65.00%;管理组患儿家属十分满意30例(50.00%),满意25例(41.67%),不满意5例(8.33%),护理满意度为91.67%。管理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静脉输液是医院治疗患儿的常用手段之一,由于儿童年龄小,较为活泼好动,所以通常采用头皮静脉输液的形式[5-7]。儿童的皮肤组织比较松弛,在输液过程中容易造成不良事件,不仅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增加患儿家属对医院治疗工作的不满,致使医疗纠纷的产生[8-10]。为了提升医疗效果,降低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对120例进行头皮输液的患儿进行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析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输液过程中,既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又能提高患儿家属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之,护理风险管理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翟晔.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河南医学研究,2016,25(4):765.

[2]张丽娟,张朋.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9):49.

[3]陈云宏.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生物技术世界,2016(3):169-170.

[4]熊英,王儒芬,杨娜.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当代护士(旬刊),2017(3):156.

[5]宋李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饮食保健,2017,4(4):4-5.

[6]陆婉晖,王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9(7):34-35.

[7]苏瑜,李莉,陈芳,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3):402-403.

[8]安伟华.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51-252.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9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小儿危重患儿中随机选取120例,其中男患儿64例,女患儿56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年龄(5.43±2.37)岁。病程2天-3个月,平均病程(13.24±5.52)天。所有患儿根据临床症状,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被明确诊断为小儿危重疾病,其中重度感染4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休克18例,脑疝17例,应激性溃疡8例。随机将这120名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人,男患儿33人,女患儿27人,平均年龄为(5.98±2.16岁),平均病程为(12.47±4.73)天,重度感染2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休克9例,脑疝8例,应激性溃疡4例;对照组60人,男患儿31人,女患儿29人,平均年龄为(6.28±2.41岁),平均病程为(14.07±4.53)天,重度感染2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4例,休克7例,脑疝9例,应激性溃疡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患病类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我院儿科常规小儿危重病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首先采用第二代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即APACHEⅡ评分法)对小儿危重患儿进行病情疾病评估,参照患儿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分[2]。评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病情以及预后越好,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选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于评分≤70分的患儿采用特殊护理方法,加强护理干预,随时准备急救;70-90分的患儿采用重点护理措施,对患儿加强管理看护;≥90分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护理评分与患儿疾病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的关系、患儿临床护理效果:显效:患儿生命体征(血压、呼吸、心率等)恢复正常,饮食正常,脱离生命危险;有效:患儿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但不稳定,饮食一般,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需要继续看护;无效:患儿生命体征未能恢复正常,饮食差,未脱离生命危险甚至死亡。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用x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评分法的不同分数段发现,评分数≤70,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较高,而评分数≥90,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较低(P<0.05)。说明评分越低患儿的病情越危重,需要更加谨慎和专业的护理,详情见表1;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6.67%,而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干预指导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护理有效率,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3讨论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