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航天技术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11-14 10:25:36

航天技术发展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1

军转民为航天企业发展拓宽了空间

早在70年代末,党中央对国际形势就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适时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战略方针,航天工业根据这一方针及时调整了主导方向,由单一的军品研制转向军民结合的研制开发,并逐步进入了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在这一历程中,通过军转民,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就。如航天系统发射了40多颗人造卫星,基本满足了国内对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的需要,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卫星应用方面,我们研制的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在广大用户中享有良好的信誉。船载、车载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系统,VSAT-2000卫星数据通信系统等,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运载工具市场,利用航天运载火箭技术,成功研制了三种型号的火箭,使我国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从2.8吨提高到了9.2吨,在没有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通过军转民之路,开拓了国际市场,并掌握了捆绑火箭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利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的防伪识伪系统,已成为我国打击增值税偷逃犯罪的“杀手锏”,为国家控制税款流失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金卡工程中,我们拥有很强的IC卡的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建成投产的接触式、非接触式IC卡的单班生产能力已分别达到了1000万张和700万张,在金融、税务、海关、公安、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防信息泄漏抗恶劣环境计算机、城市消防无线报警系统等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航天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为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繁荣汽车市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三国四方合资的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生产线已建成投产;自行开发的491Q汽油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这两种发动机的产量达到了近7万台的规模。

此外,被列为标志工程之一的新型钢骨架塑料复合管,在胜利油田等四大油田取代了价高、易腐的不锈钢管;金属软管、波纹管、非金属补偿器及热管等产品,占领了国内的绝大部分市场,得到国内外用户的一致好评;环保设备和医疗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享有良好的信誉。

二十多年来,航天人在“军转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在确保航天工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利用军工技术开发了一些民品。目前,民品的年销售收入已占总销售收入的75%,2/3的职工从事民品。民品已成为军品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稳定航天队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军民两用技术的

主要方向与设想

在多年军转民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坚持寓军于民,能军能民,搞好军民结合”的指示,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要打破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分割,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形成军民技术和产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使军工企业成为民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军,同时,也通过民用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军用高技术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为此,集团公司今后在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上,将重点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用航天和卫星应用。 “十五”期间,航天机电集团要以新的概念和思路,与国内外相关的优势单位联合研制小卫星;发挥已有优势,研制与之相配套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进一步拓展卫星有效载荷和卫星应用新领域。如在小卫星的研制方面,通过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卫星公司,开发50千克的小卫星,走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道路,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卫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国内小卫星的整体制造水平。要加大卫星应用技术的投入,要结合国家卫星应用产业化的重点,着重开展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卫星导航定位系统、VSAT系统等产品技术的开发。

二是信息技术。 税控防伪识别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要借助国家定点生产的机遇,建立履盖全国主要城市的营销网络;还要进一步拓宽防伪税控技术的应用范围,开发推广防伪税控与财税管理一体化系统及票表自动录入系统;加强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信息接收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市场开发,力争创造新的增长点。同时,还要扩大接触卡和非接触卡的生产规模,增加国外市场份额,使之成为集团公司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软件产业属于信息产业的核心,已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国家为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集团公司力争在软件出口方面有所突破,并将软件产品培育成为集团公司的民品标志工程之一。

三是能源与环保。 能源和环保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要发扬优势,研制开发国民经济需要的能源环保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如以高聚合絮凝剂为支点,开发与工业污水处理相关的的成套设备;利用现有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重点开发医用回转式焚烧炉,并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争取形成一大支柱产品;利用航天电源技术,建立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加大锂电池技术的开发力度,尽快将锂聚合电池技术转化为市场效益;同时还要加大无汞碱性电池、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移动电源、电镀电源的技术开发的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产品。

另外,在汽车工业领域,将重点转移到特种车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特种车所具有的高附加值、小批量的特点,比较适合集团公司的生产模式。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三菱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产品,要积极开拓整车配套厂家,逐步实现零部件国产化。在医疗与制药设备领域,要充分发挥光、机、电一体化的优势,重点发展医疗设备、制药机械等。

机电集团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民用航天与卫星应用、信息技术、能源环保等三大类军民两用技术为重点,以民品标志工程及优势民品为主导,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本思路,实施战略重组,调整民品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展内外联合、产学研结合和国际合作,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础上,通过资产运营及多种经营,形成以高新技术民品为主体、配置合理、资产优良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目标与措施

到2005年,民品经营单位都必须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民品企业成为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按照联合的思路,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股份化、经营开发集约化的基础上,形成三种类型的基本组织结构:即以民品标志工程和优势民品为龙头,覆盖一批厂所的6个以上的专业股份公司;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出口基地为依托的5个外向型股份公司;以及在5个军民结合院、基地基础上,通过股份制改造形成的跨院、跨基地的区域性集团(股份公司)。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开发、生产、经营的骨干队伍,使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我们准备用十年左右时间,将集团公司建成为军民结合、精干高效、规模经营、技术领先、资产优质、管理科学,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特大型高科技跨国集团公司,实现民品、三产的持续发展。到2015年,使民品成为集团公司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在民用航天、信息技术、卫星应用、能源环保等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品总体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水平。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抓好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集团公司拟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十五”期间,从事主导民品经营的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坚决贯彻“用能人、建新制”的发展思路,建立健全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

2.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

新设立的民品公司,必须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从事民品经营的单位,集团公司和院、基地、厂所、公司等单位将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手段,组建成多个法人实体或多种经济成份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3.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十五期间”,集团公司将通过拍卖、收购、联合等措施,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吸纳各种资金入股,减少投资风险,进而实现低成本增长。要充分发挥航天的品牌效应,至少控股或发行6支股票。此外,还要利用好国家机电产品出口专项贷款、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及出口卖方信贷。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民品发展。

4.加强科技开发的力度

积极推动主导民品项目设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现有技术及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广度,各单位经营的高技术产品,每年要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科技开发;集团公司建立科技开发基金,用于重大民品项目的开发、培育和建设;在技术改造、贷款担保及资本金注入等方面,将对技术含量高并有较大市场规模的民品标志工程及优势民品给予优先支持。

5.加强市场研究与市场开拓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对国内外相关市场进行跟踪、调查及分析研究;以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市场营销队伍,加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营销水平;各经营单位应优先保证市场销售费用,加大市场开拓的力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联合等措施,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运用价格杠杆的技巧,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2

关键词: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研究;SWOT;STP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8日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我国的航天军工企业全面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市场上经历了无序发展、探索调整、战略发展等几个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起到了保军促军、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航天民品品牌。目前,在航天军工企业军品订单处于稳定,需求较缓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民品产业已成为航天军工企业实现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民品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可使国防科技工业摆脱因国防预算削减、军品订购不足所带来的发展困境。

虽然航天军工企业在信息通信、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兴材料、新能源及金融等民品领域不断开拓,但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很少,航天民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因此,本文将以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为视角,深入分析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工作,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帮助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领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提升综合国力。

二、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WOT分析

(一)优势――劣势(SW)分析

1、优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充分利用军品的成熟技术和现有设备、人力资源,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特点开发了一系列与军用技术紧密关联的民品,形成了具有良好的军民通用技术、较高的产品竞争力、较好市场影响力与美誉度的航天民品谱系。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重点发展的五大民用板块(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和航天科工集团重点做大的五大标志工程(信息安全、特种车、通信服务、建筑与房地产、汽车发动机)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劣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军品领域,其民品经营一般不具备规模经济性、优惠的原材料等优势,产品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航天民用产业的军用技术开发与转化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严格控制成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不具备价格优势;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尚未确立起来,民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单一,目标市场选择不准,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

(二)机会――威胁(OT)分析

1、机会分析:“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提出的要求,军民结合是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改革确定的重大方针,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强;实施民、军民结合,大力发展民品,大大缓解了航天军工设备闲置和科研生产力量过剩的矛盾,关系到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大计。

2、威胁分析: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经济紧缩和国内外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日益明显,使得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难,这对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来说是个挑战。

三、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TP分析

根据以上SWOT分析,以“发挥优势,客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为原则,进行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的STP分析。航天军工企业担负着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双重责任,因此在企业发展上还是以军品为主导地位,发展民品必须合理地把握好军品与民品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航天军工企业处于转型初期,用于发展民品资源的有限性和民品开发的资本实力不足也决定了其民品发展不适宜多元化,宜精不宜多。

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列出的关键技术中,有80%是军民重叠的技术)。航天技术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要充分发挥航天军工企业在军品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航天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如卫星技术、信息科技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先进制造和工艺技术等)。因此,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目标市场选择上,要选择最能代表企业自身核心优势且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军技民用、军民两用)的民品细分市场,实现民品行业集中化、技术先进化,从而在这些高新技术领域做精做细,实现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航天民品金字品牌。

四、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航天军工企业用于发展民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民品发展要实现专业化,按照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以核心民品企业和重点产品为主导,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整合,把优势民品做大、做精、做强。

(二)加快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民用。航天军用技术是航天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但按以往数据来说,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民用能力偏弱,产业化水平低。因此,未来要加快军用技术成果实际转化生产力的效率值。

(三)加快民品产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军品大多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而民品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因此,民品在发展过程中,要与市场接轨,确立产品定位、品牌定位、企业定位。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资金密集的性质,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盟,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发起航天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五)构建战略联盟体系。市场分工决定了构建联盟的价值。在不违反国家保密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国内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形成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六)鼓励吸收与借鉴国际先进民品发展经验。和平利用军工技术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各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领域。我国要鼓励军技民用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广泛吸取国外军技民用的成功经验,推动航天工业民品产业国际化发展。

五、结论

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民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要选择最能代表其自身核心优势且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的民品行业,这将有利于军民融合,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科特勒,凯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3

摘要:介绍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主要技术及成功经验,提出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是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转化;成效

10年来,天水市农业局、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先后培育出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等20个航天蔬菜新品种[1],并逐步开展了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2]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分析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成效,以期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

1 实施成效

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遵循绿色农业发展理念[3],在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种子繁育能力,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同时,注重绿色食品标准的研究与制订,2007-2010年,先后育成航天蔬菜新品种10个,其中:辣椒品种6个,即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茄子品种3个,即航茄2号、4号、5号;番茄品种1个,即宇航3号,这些品种均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完成了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及航茄4号茄子的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制定并颁布《绿色食品 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立和完善了甘肃张掖、陇南和山西3处标准化制种基地,航天蔬菜年制种面积达到65.4 hm2,年产种子44.5 t;先后在甘肃天水、陇南、张掖等市和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广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34 919 hm2,总产航天蔬菜220万t,平均总增产量40万t,平均总增产值64 361.6万元,平均新增纯收益57 569.9万元,平均科技投资收益率8.46元/元,平均推广投资收益率1 727.10元/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现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与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

2 主要技术

2.1 认真分析研究,准确界定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点试验研究,应用作物时间稳产性系数(cst)、地域稳产性系数(csr)和综合稳产性系数(csc)分析方法,对航豇1号、2号豇豆、航遗1号黄瓜、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和航茄4号茄子等7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的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网]

2.2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按照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将绿色农业的先进意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突出标准研究制定及其相应技术的示范推广,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讨论修改,制定了《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太空菜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秋冬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塑料大中棚春提早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冬春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甘肃省地方标准。

2.3 完善措施,提高航天蔬菜新品种的良种繁殖能力

针对种子繁育严重制约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从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制种基地入手,对甘肃陇南、张掖和山西3个制种基地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针对不同品种研究制定了制种技术规程,强化了对制种各个环节的监管,完善了播种、田间管理、种子采收、加工等技术,形成了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到上市销售的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不仅种子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生产能力逐年提高,而且逐步使航天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大加快了航天育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4 立足生产实际,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2.4.1 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以提高蔬菜品质为重点,结合各地气候条件,积极开展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以建设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重点,建立市级蔬菜新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基地;在主要蔬菜生产乡镇建立县区级蔬菜示范区;在主要乡镇建立示范点。通过在市、县区、乡镇3级开展新品种选育、展示、示范和辐射带动,大力促进航天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优化了主产区蔬菜品种结构,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在品种布局上,依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科学确定不同品种的示范推广区域,做到种植区域与品种特性相吻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

2.4.2 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

项目区围绕《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标准,积极推广多层覆盖保温技术、穴盘育苗技术、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避雨栽培技术、高效节水微灌技术等大棚设施配套技术,各项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提升了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1)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冬季低温越冬栽培采用高保温eva膜,遵循“辐射、对流、传导”的热交换原理,应用“三棚四膜”(大棚+中棚+小拱棚+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技术,把大棚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上下分隔的子空间,遏制棚内空气的上下对流和传导,减少热量散失,保障冬季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条件,促使茄果类和瓜类蔬菜提前上市。

(2)穴盘(营养钵)育苗技术。推广合理配制基质、精量播种和催芽、成苗等现代育苗技术,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幼苗生长快、育苗质量高,提高种子有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夏秋季高温干旱,利用遮阳网和微喷技术降低光照强度[4],及时补充土壤水分,降低棚内温度,营造一个较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达到遮光降温、保水保温、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效果,促进设施蔬菜正常生长。

(4)避雨栽培技术。通过塑料大棚、遮阳网、防虫网覆盖,防止雨水冲击和强光直射,可大大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防止裂果,增加果实色泽,外观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明显减少,创造最佳的蔬菜生长环境,保证蔬菜健壮生长,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5)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喷灌、滴灌技术,不仅提高灌溉质量,省工节水,而且肥水同施,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对减轻高温影响和病害发生,提高蔬菜品质、实现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4.3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农药残留控制技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设施蔬菜虫害防治上,大力推广防虫网阻隔、黄板诱杀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广泛示范推

广覆盖流滴消雾型功能膜、膜下暗灌(滴灌)、使用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避雨栽培、夏季高温闷棚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露地蔬菜在虫害防治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采用深沟高畦、滴灌、覆盖地膜、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示范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等安全生产技术,从而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2.4.4 广泛应用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

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控氮施肥、平衡施肥,合理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轻施追肥,尽量减少单元素肥料使用,实行有机肥与多元复合肥配合施用,推行氮肥施用安全间隔期,减少使用硝态氮肥和作物收获前追施化肥;根据不同蔬菜作物,适当补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蔬菜硝酸盐污染,项目田全部落实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3 主要经验

3.1 加强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前提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农业局和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形成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严格把关,认真实施的格局,保证了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突出技术创新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关键

该项目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应用设施栽培加代繁殖等技术选育蔬菜新品种,在技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2007-2009年有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航茄2号、4号、5号和宇航3号番茄通过省级鉴定,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通过对主要示范推广的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总结完善了种子繁育技术,编写了制种和生产技术规程,以标准化生产的形式,繁育航天蔬菜新品种,保证了种子质量,提高了种子产量,为示范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3 注重协作交流是搞好项目工作的支撑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积极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技术人才和检测设备、种质资源,强化育种进程和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努力提高项目实施和管理水平。通过协作交流,开阔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最新的航天育种动态,引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支撑。

3.4 加强资金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保障

对项目经费设立了专门的核算账簿,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防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

3.5 “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是项目实施的基本途径

在天水市农业局的主持下,实行“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形成了以行政推促为手段,公司为龙头,基地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模式,对外联接国内外销售市场,对内联接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产销衔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保证了农户和企业的应得利益,调动了农户和企业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建议

航天育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航天(太空)新品种以其良好的优质、抗逆、增产性能,为安全、无污染、少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中国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中积累了成功经验,随着引种、示范、推广航天(太空)蔬菜范围的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对航天农产品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依托,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5],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带动和加快现代航天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吴洁.太空育种地上忙[n].科技日报,2001-08-27(8).

[2] 潘连公,陈彩能,包文生,等.航天育种遗传机理与选育成效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33-35.

[3] 刘连馥.绿色农业的初步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169-176.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4

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先后设立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民航机务维修科研基地、民航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民航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科研基地、民航信息科研基地、民航机场工程科研基地和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并成立了民航总局、国防科工委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为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科研经费和在研项目快速增长。仅2004至2006年,学校就承担了部级项目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9项。三年新增科研经费近亿元,年均增长30%,成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牵头单位。2006年已成功申报7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项目预算金额达5700万元。三是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航空科研研究成果

――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飞机动态流量管理系统”课题,解决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重大难题研制成功的塔台、雷达、程序管制训练模拟机等空管设备替代了大量进口设备并已在烟台、天津等地应用.“空域规划与评估系统”优化了空域的使用,已在厦门、新疆、重庆、上海等地应用。

――在机务维修领域。“民用发动机使用可靠性研究”课题提高了飞行安全。减少了维修成本和备发数量,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及实时监控”课题。对飞机发动机的故障进行实时监控及诊断,保障飞机飞行安全;“飞机零部件深度维修技术”课题围绕飞机发动机零部件、飞机附件维修等方面开展研究;“飞机轮胎分解/装配系统”课题已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长沙等20多个机场推广应用。

――在机场工程及设备领域,“飞机集中除冰系统”课题的完成保障了冰雪天气飞机飞行的安全和正点率,成果已在北京首都机场得到应用,目前正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呼和浩特、西安、太原等地的机场推广应用;“机场跑道摩擦系数测试车”课题的完成实现了该种设备的国产化生产,课题成果已在天津、太原、深圳、海口等多个机场得到应用;道面检测及修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应用于郑州、天津、银川、武汉等地机场。

――在民航信息工程领域,“航班延误预警与波及分析系统”课题主要完成航班运行状态监视和航班延误预警信息的推送服务,目前正在国内主要枢纽机场验证实施,课题成果将减少或及时延误预警信息。大幅提高航空服务质量。其社会效益巨大“基于服务架构的航班信息便捷服务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将支持多个民航业务系统的航班运行全过程信息整合,具有多种类型的信息方式(Web、短信、WAP、IVR声讯),为旅行者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航班信息状况。提高民航服务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上述典型科研成果聚焦于民用航空的机场、空中管理、机务、民航信息工程等领域,解决了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抢抓机遇。对滨海新区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确定把发展民用航空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2005年10月,民航总局和天津市共建的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座落滨海新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集民航科技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飞机零部件、空管设备、机载设备、电子通讯设备等民航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技术服务等。2006年,空客A320飞机总装的重大项目落户天津,这是空客在法国图卢兹和德国汉堡建有两条飞机总装线的基础上,在欧洲之外建立的,也是亚洲第一条空客飞机总装线,这样一个国际巨头厂商落户天津,必将带动大批系统配套厂商来津投资设厂。

而对于我国现在大量引入民用航空技术和民航设备的现状下,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成为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航空强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均有其强大的航空制造业与科技体系做为支撑。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航空技术中心和航空工程中心就是其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对航空科技产品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航空产业的研发能力,不仅是我国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天津临空产业区航空产业从嵌入式发展到植入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我国航空产业的未来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的科研及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尤其是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航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科技研发。打造民用航空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完整链条

党中央、国务院将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空客A320落户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建立等都为中国民航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民航大学通过科技研发更好打造民用航空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完整链条提供重要平台,成为滨海新区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中国民航大学在自身积极努力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为发展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增强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民航科技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中国民航科技研发的“硅谷”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和空客A320总装项目落户天津,前来考察的国内外航空企业已达7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有明确投资意向的企业30多家。已经注册落户的5家,大型企业的进驻对于强化天津市航空品牌和完善航空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打造集民航科技产品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滨海新区航空产业,无论是机场设备、空管设备、机载设备以及飞机发动机的组装、制造、维修等,还是机场设备、空管设备、机载设备等的研发等都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5

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航天科创事业的关注与支持。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十大航天之一——科创航天战略规划的相关情况。我将从科创航天的背景、思路、目标、措施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一一阐释。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科创航天”?这既是回应时代的召唤,也是立足航天的实际。

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创,是时代的召唤,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

立足实际,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航天基地承载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万亿科创大走廊的功能。科技投入指标、科技平台指标、科技成果指标、科技转化指标等均远高于全国经开区平均值。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科创航天,是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眼点,是深入贯彻来陕重要讲话精神的支撑点,是贯彻落实党工委“十个航天”总体规划的切入点,是航天基地提速发展的关键点。因此,切实制定、稳步推进科创航天战略部署具有带动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意义。

作为科创航天牵头部门,创新促进局经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制定了《科创航天2021-2025年战略方案》。

“科创航天”的思路是:

瞄准一个总目标——“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新城”;

坚持两个突出——突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突出航天科技特色;

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首位战略,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科创航天2021-2025年战略方案》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

目标一:科技成果市场化动能+。到2025年,累积参与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达到180个,年度发明授权数增至600件,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100亿元。

目标二:科创主体倍增化动能+。到2025年末,新建孵化器5万平米,改造孵化器5万平米,新建加速器10万平米,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双创载体总数达到50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增至1200家,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达到5家,瞪羚企业数量达20家。

目标三:科创生态内循环动能+。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及政府财政支出,鼓励研究创新,形成内生循环发展格局。到202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2%以上,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保持10%以上。

展望未来发展,“科创航天”将

为航天产业量质跃迁提供科创新动能,

为航天经济跨越增长撬动科创新引擎,

为航天全域品质提升迸发科创新活力。

接下来,我向各位朋友阐释 “科创航天”的具体措施。

我们将聚焦“技术科研转化并重、空间服务体系构建、人才资金加速聚集”等六大任务,确保航天基地科创体系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重点实施空天动力、卫星与空间探测装备、航天地面设备、航天器运行管理、通用航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集光伏技术、节能技术等重点技术研发应用,发展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核心,围绕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分层分类精准指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大中小科技企业融通发展的“全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建设重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按照“启动一批、谋划一批”思路,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平台。推动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为中西部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研究和高性能应用提供强大算力支撑。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以航天六院、五院、四院等为依托,以高校院所、骨干企业为主体,推动跨学科、跨院所、大协同交叉创新攻关。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强化全链条服务,着力破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环节障碍,通过“政府搭台、服务融通”,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推动科技应用。联合西安科技大市场,打造一批能够全程深度参与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支持科研院所及载体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依托交大技术转移中心航天分中心、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航天服务中心,开展专利筛选与推介。

四是构建大中小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聚焦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载体,遴选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或项目团队纳入雏鹰企业培育库,建立企业精准服务、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雏鹰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动态培育管理机制,对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无偿资助、融资担保、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培养硬科技“隐形冠军”。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遴选、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五是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

强化人才驱动,建立健全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集聚、利用与服务机制,依托本地人才优势强化外部高端人才链接,激活本地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构建航天科技人才集聚特区。强化“高精尖缺”人才聚集。强化青年创新人才引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加大外部人才引进。

六是促进科技金融资本融通。

集聚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平台服务效能。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探索政府引导投资与市场化风险投资联动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对科技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持。

“科创航天”战略规划中,有三大突出特点。

一是搭建服务大平台,加倍赋能企业创新。我们将搭建4大创新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政策体系平台,做实做优政府搭台精准发力、企业唱戏合作共赢的新机制,为企业主体创新发展加倍赋能。

二是开拓科创大格局,构建“全创新生态”系统。我们将高位谋划要素集聚的“全创新生态”系统,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科创航天的创新全链条没有弱环,全过程优势明显,打造开放、融通、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是叫响航天大品牌,产业格局持续创新。我们立足航天产业发展实际,放大原有优势,形成支柱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同时,抓住新兴机遇,发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以产业快速发展为契机,持续创新航天产业新格局。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6

关键词 软件技术 航空 航天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1软件技术引起的航空航天的变革

在航空航天的早期,飞行器的设计、零件的设计制造都需要手工分析,手工绘图,手工计算,这样的工作量无疑是大的惊人,并且,人工带来的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还有就是,对飞行器的驾驶、操作等也是人为的。这样以来,一方面国家对飞行员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财力,另一方面对飞行员来说,飞行器的驾驶、操作等也不是容易掌握的。因此,软件的诞生可谓是为航空航天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福音。通过使用软件,设计者可以更为轻松地对飞行器进行绘图、流体力学分析、力学分析,而且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复杂物理、数学运算也都由软件来完成。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消耗,也使飞行器的分析设计更加方便简单,并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差、失误,这对航天航空来说可谓是巨大的变革。

2利用软件技术保障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试飞是飞机正式投入运营之前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在航空航天早期,试飞时,飞行器出现什么突发事件是不可预知且难以避免的。在软件没有应用于航空航天之前,飞机的试飞只能是让飞行员直接上飞机驾驶飞行。这样以来飞行员的性命没有任何的保障,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曾经,有多少科学家牺牲在研究、试飞飞机的征途中。软件在航空航天的应用为飞行员带来了福音。在飞行员正式试飞之前,可以使用软件模拟飞机的飞行及出现突发事件时,飞机状态的改变,进而在设计制造的时候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为飞行员的生命提供了保障。导航系统(如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的出现又为飞行员的生命提供了另一层保障。飞行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软件随时地定位飞行器,控制着各个航线,确保飞行员与乘客的生命安全。

天空的寂静和太空的一望无际给飞行员和航天员增加了寂寞、沉重感和无聊感。软件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飞机上的小电视、广播、音乐播放器,背后都有软件技术的默默支持。

3软件技术推动航空发动机的高效设计与制造

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甚至成败。但是,结构设计涉及气动、性能、传热、材料、强度、振动、装配和维修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日益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发动机及其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软件没有诞生之前,所有的这些都要靠硬件、手工去完成。航空发动机不同于一般发动机,其构成零件之繁多,设计之复杂,要求我们对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精确绘图、测量、计算,我们知道,用硬件去编程进而解决我们的需求是极其复杂、麻烦的,并且不灵活,可通用性差,而手工去完成这项工程则需要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软件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使用相应的软件(如 UG、CATIA),我们可以对发动机进行三维建模,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进行绘图、设计、计算。通过使用传感器技术和相应的软件技术可以测量发动机工作时的温度,振动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软件来模拟发动机的运行,计算出发动机的热效率、推进效率、总效率、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进而设计制造出更可靠、功耗小、性能更高的发动机。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嵌入式技术,软件也可以作为发动机的大脑重要组成部分,支配发动机的运行,使发动机可靠、高效地工作。

4通过软件技术设计、制造并且控制航天器

航天器是人类探测太空,探测地球的重要科学途径。而航天器可以说与软件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航天器绘图设计制造、发射再到航天器在太空中正常工作,都是软件在背后支撑着,并且运行在航天器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与普通软件不同,其可靠性更高,实时性强(要对外来事件快速反应)。现在的航天器软件分为星上与地面两部分。星上的软件可以导航计算、可以对地面发来的命令进行处理、可以监控航天器可能出现的故障等,而地面软件有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可以用来监控、查看航天器的运行状态,并对航天器进行控制,也可以处理存储航天器发来的数据。例如,航天器先从外太空或者地球探测收集信息,然后通过相应的软件去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处理掉冗余的数据。而人类也可以给航天器发送指令、信息,控制航天器的行为。一些航天器可以为人类导航,移动设备中常用的百度地图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车内的 GPS 随时定位车体的位置,提供周围环境信息。没有软件,且不说航天器能否拥有今天强大的性能、功能,即使实现这些,那么所需要的代价也是无法估量的。未来,随着软件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可以实现对航天器的自动一体化管理,无需人类的干预,节省更多的人力财力,进而为社会、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

5软件技术将一如既往推动航天航空事业

航空航天是一项尖端科技,而新兴的软件技术在航天航空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航空航天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可以见到软件的影子,软件可以说是航空航天技术坚固的基石和有力的推进器,现如今的航空航天技术与软件技术难以分割,两者互惠互利,相得印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高效稳定的软件,于此同时也推进了软件技术的发展,让其能跟上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脚步。当今社会,软件与航空航天共同作用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世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相信,软件技术将继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宏伟贡献,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推动人类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7

2011年1月11日,“歼20”飞机首飞成功,中国第三个进入隐身战斗机俱乐部。

2011年9月29日,“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同年11月1日,“神州8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先后3次与“天宫1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2012年6月16日,3名航天员乘坐“神州9号”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宫1”号成功实施自动与手动交会对接,在轨生活工作13天后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中国将迈入空间站建造的新阶段。

2011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免费提供定位服务,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运营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国家。

2012年7月25日,中国“天链一号”03星发射入轨,“天链一号”卫星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为未来的空间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2年11月1日,网络消息显示,中国的第二种隐身战斗机样机首飞成功,中国也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时开发2种隐身作战飞机的国家。

……

这些标志性的事件不过是2010到2012年间中国航空航天领域众多成就的一部分,但这也足以让人们对2012年的第9届中国航展有所期待,而事实也证明了,本届航展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尽管珠海航展并没有展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就,但有限展品所体现出的科学技术实力,所展现出中国科研人员的精神面貌依然令人欣喜。

印象之一,规模扩展明显

此次珠海航展,不但参加静态展示的飞机有所增加,飞行表演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除了闻名遐迩的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中国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还有使用L-39教练机来自法国的“百年灵”飞行表演队,此外,中国新型专用武装直升机“直10”、“直19”,巴基斯坦空军的“枭龙”战斗机也有着空前的吸引力。现场展示除了战斗机、运输机、客机、公务机外,甚至还包括了无人机。此次参展的单位除了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三大传统参展集团企业外,中国兵装集团、兵器集团也展示了相关军品。加上踊跃参展的众多民营企业,以往航展基本限于三个室内展馆,而此次又临时搭建了2个临时展馆,其规模的扩展显而易见。除了航空航天展品,此次兵装集团展示了多型地面装备,包括自行防空火炮,近程防御系统等,这不由得使很多人感叹,难道珠海航展真的要变成珠海防务展吗?

印象之二,专业化程度加深

任何航空航天产品都是集成产品,最终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都可以说与构成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工艺和技术直接相关,找到优质可靠、价格低廉的分部件、分系统以及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就意味着最终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有了基本的保证。航展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使整机厂商、分系统供应商、技术提供者、服务提供者能够各取所需,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此次航展中,众多新材料、传感器、飞控系统、定位导航芯片、电源、航空轴承、飞行模拟器、先进加工技术等专业门类的展示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例如,在民营企业山西科泰微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笔者看到了激光导引头、组合导航系统、制导弹药飞行控制系统等展品。据介绍,由于民营企业在反应速度、研发周期、管理成本上具有优势,因此其产品价格在达到军用标准的前提下,价格更具竞争力,因此其中不少产品已被现实武器型号所采用。

印象之三,参与感、互动感更为强烈

航展发展的关键除了满足专业人士技术交流的需要外,还要能够拉近大众与航空航天事业的距离,激发起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空天梦想,此次航展在这些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俄罗斯“勇士”、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直10”、“直19”的精彩表演使观众流连于机场。航天展馆里威武的各式导弹激发起中国观众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除此以外,此次航展还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先驱机型,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冯如”号,人民军队的第一架飞机“列宁”,王海驾驶的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米格-15”战斗机,此举鲜明地显示出我军对于历史的纪念,对于英雄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为了增加展览的知识性,中航工业专厅还设有飞机发动机的控制模拟台以及飞行姿态控制演示台,通过推拉油门,控制操纵手柄,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飞机内部各部件是如何运动的……一系列的交流互动措施,使得航展的参与感更强,不但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一种对英雄前辈的敬仰,对祖国发展成就的自豪,对翱翔蓝天的向往。

印象之四,竞争更为激烈

当你周日前往家电卖场,你几乎铁定能够看到各个家电厂商促销员们的激烈对决,夸张点说,如今这种景象已经开始呈现在航展现场了。防空导弹、空地制导武器、火箭炮系统、无人机成为各大军工厂商激烈竞争的阵地。例如在远程精确打击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内部原本就是A100、A200系列与“卫士”系列一争高下,如今航天科工集团的“神鹰300”、“神鹰400”也不甘落后,射程一个比一个远,现在又都融合的卫星导航/惯性导航装置,精度也一再提高,甚至已经接近和达到战术弹道导弹的水平。在机载武器领域,除了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传统三强之外,这次又加上了兵器集团和兵装集团的所属企业,于是“雷石”、“飞腾”、“天罡”、“天戈”交相辉映。竞争态势看似激烈,但总体来说格局还是合理的,一方面,上述技术领域的装备研发投资并不是特别巨大,需要协调的资源各公司完全可以负担,相互之间产品有所重叠,但性能侧重点又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上述系统基本上属于防务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领域,同时也是我国技术的强项,国际市场空间比较广阔。

印象之五,军工军贸、技术合作成效显著

2012年10月末,互联网上飞速传播着中国又一型隐身战斗机样机首飞的图片,而10多天后,人们赫然发现,该型飞机的缩比模型就出现在了展会的现场,这也预示着,这架刚刚完成首飞的隐身飞机是可供出口的,它也藉此成为中国军工军贸的最新代言人。

如果说这架先进概念机尚属“期货”,那么现成的两个军贸典范就是“枭龙”和L-15。2012年11月13日下午,在航展中心举办了L-15高级教练机的签约仪式。中航技与中航洪都公司签订合同,购买12架L-15高级教练机,计划于2013年提交给首个国际用户。中航技总经理马志平指出,这是自1994年以来大规模出口K-8教练机以来,中航技再一次向洪都公司成规模采购飞机,供应国外用户。而中航洪都公司副总经理,L-15总设计师张弘在签约仪式上还透露,目前已经有多个国际潜在用户前往中航洪都公司考察L-15,并对飞机的优异性能表示肯定。L-15征战海外的大幕由本届珠海航展拉开,这也是继2009年3月7日,中航工业与巴基斯坦签订价值10亿美元的“枭龙”合作项目之后,又一项新型军机的出口项目。

近10年来国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成就举世瞩目,从“北斗”卫星到“天宫”、“神舟”,从地基中段反导到“歼20”横空出世,这些为中国科研和制造实力发展提供了最为鲜明的注释。而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也使很多国外军工企业认识到,目前看似先进的技术如果不抓住时机,一旦中国凭自己的能力掌握了,那也卖不出什么价了,于是技术合作,特别是军工技术的技术合作成为此次航展的一个亮点。

俄罗斯带来了目前用于“苏-35”和T-50的117S发动机,以及RD-33/93的改进型RD-33MK,以及“甲虫-AE”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俄罗斯法佐特龙公司总设计师尤里·古西科夫甚至进行了现场讲解。他透露,俄罗斯带来这款雷达,并非寄希望于中方的整机采购,而是着眼于技术合作。笔者在航展现场还发现了一个稀奇的玩意,在美国汉普森航宇公司展位,展示了一个一体化飞机座舱盖,据该公司业务发展经理兰可介绍,这是一个真正的F-16战斗机座舱盖,大约属于BLOCK50/52系列。这种一体化座舱盖在技术上仅次于F-22所使用的产品,主要是强度稍低,同时考虑到隐身等因素,镀膜也有所不同。当笔者询问,参展是否意味着此类产品能够对华销售时,兰可的回答有些耐人寻味,“当然不行,现在此类产品还禁止向中国出售,我们带这个产品来参展是为了表明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开展合作。”

印象之六,航空航天军民融合初步显现

随着低空开放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通用航空业巨大的市场效应已经开始显露端倪。航展期间,据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马欣透露,2010年底启动的低空空域改革将于2013年初在全国铺开,通用航空审批手续将大大简化。据行业分析人士保守估计,低空开放后,未来10年将撬动超过万亿元的飞机制造、航空服务等相关市场。这一庞大市场的启动后,中国的诸多大型国有航空航天企业将真正实现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此次航展,坐拥主场之利的中航集团除了继续推介“新舟”系列支线客机,推介C919国产大飞机外,中航商飞还展示了ARJ-21真机,首型自主研发制造的全复合材料“领航-150”六座公务机。被中航收购的美国西锐飞机公司还展示了在珠海组装生产的“西锐”SR20全复合材料公务机。

受低空开放恩泽的不仅仅是中航集团,有分析认为,生意最大的是定位导航系统。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届时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的用户规模将成为世界第一,每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其中20%的贡献来自出口收入。因为未来“北斗”的市场目标是:实现80%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并力争20%的全球市场。

除此之外,无论是中航集团还是两大航天集团,在针对军事应用开发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外,还在积极研讨无人机的民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王晓军副院长在介绍其“彩虹-4”无人机时,就曾透露,他们曾和中国移动进行合作,将基站设备安装在无人机上,该无人机具有接近40小时的滞空时间,可以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滞留,保障若干条手机线路的畅通。一旦再出现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严重自然灾害时,它就能第一时间抵达,保证通信需要。

印象之七,动力瓶颈仍然有待突破

此次珠海航展展示了一些具有显著意义的产品,如航天科技集团展示了红外成像导引头,其产生的意义在于,采用这种导引头后,制导武器识别目标的能力将不再取决于硬件,通过软件和算法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软件的升级将导致性能的飞跃。中航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展示了一种微型合成孔径雷达,可广泛用于无人机,轻小的有人驾驶飞机……这些技术的进步固然值得欣喜,但真正令国人关注的还是中国航空动力瓶颈的突破。

此次航展,中航展示了2型新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分别是推力5000千克级的“岷山”发动机和推力1000千克级的“九寨”发动机,以及一型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尽管属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最新技术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显著的差距。与之相比,俄罗斯现场展示的117S、AL-31FN、RD-33MK无疑更为引人瞩目。

对于中国航空动力发展的现状,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方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总结中国航空动力瓶颈始终无法突破的原因时指出了三点:

首先,航空发动机是一个综合多学科高端技术门类,不是几个学科,几个门类的技术产生突破就能实现全局突破的技术,需要国家综合的技术基础和工业体系的全面建设。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工业技术基础,技术体系上与最先进的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就自身来看,在几十年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没有重视系统全面的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发动机的发展一直在追赶飞机型号,没有时间来进行航空发动机自身的研究和积累,而是匆忙地去满足飞机主机的需求,很多的基础性的功课没有做充分。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8

在管理结构上,大部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依旧袭用行政机关的部门构成,企业各部门行政事务和业务交叉较多,总体行政机关味浓重;为了产业的长远发展,一部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勇于改革创新,大胆施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总经理领导下的事业部制,具体模式为:总经理下设事业部经理,事业部内部设总监,事业部经理独立负责各事业部经营管理,总监实质抓产品制作进程和质量,在分配机制上也全部按岗论绩付酬。

人员、专业构成为满足业务的拓展和专业的需求,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从业人员构成基本为:航天在编职工+专业社招人员。航天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进行了突破性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按才用人,在严格政审的前提下,大量的专业社招人员进入航天企业,他们与在编员工同工作,同生活,同待遇。社招人员的进入,不仅充实了企业的专业需求,更重要的是给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带来了当前数字文化业界最新的思想、活力和技术,使企业始终跟得上业界的步伐。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的专业大多集中在数字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广告设计、数字印刷等几个方面,这是由企业的“辅助科研”特点决定的,多数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在拓展、转型或重组前也都是从事相关专业。

业务经营概况为配套服务科研生产,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继承航天工作作风,产品的策划、制作、营销各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运作程序。“严、细、慎、实”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客户的青睐,再加上航天品质的保证,企业除系统内客户外,还与不少社会客户保持了密切联系。

航天领域数字文化运作特点

1注重树立航天特色企业发展观航天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数字文化企业有所不同。在“军民融合”的整体思路下,需要树立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开放性的全局视角、市场化运作、差异化管理。系统性的思维,强调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突破闭塞的纯技术路线,以技术促文化,以文化带技术,达到从内到外推动航天事业整体发展的远景目标。开放性的全局视角,强调视野的开阔,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情,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市场运作、差异化管理,强调要按照不同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市场快速反应,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快速实现研发生产转化,实现军品项目和民品项目的互相促进。

2注重内容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数字文化产业一路逆流而上,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众多发达国家由生产型主导社会向内容型主导社会逐步转变。与此同时,世界的人文观也在数字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数字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就成了新时期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具体体现,它将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分离和对抗则会导致传统文化创新乏力和科学技术人文缺失。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航天企业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十分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太空家园馆播放了由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制作的3D(立体)动画电影《万户飞天》和《太空侠》,博得了中外观众的高度好评。在最初的官方遴选时,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们蕴涵着纯正的东方文化,最能代表中国的航天精神。反观我国动漫市场,有些企业已经迷失了方向,大量的模仿、翻制,终于让外国人用《功夫熊猫》给狠狠地将了一军。《万户飞天》、《太空侠》以及《功夫熊猫》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我国数字文化产品要走出国门,必须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再次坚定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路线。

3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数字文化产业是将高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型产业,是否能够建立一支适应产业发展乃至推动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关系到产业的长期和纵深发展。近年来,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十分重视对知识和能力结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吸收,并与部分高校联合开展了人才输出合作,增加人才储备;注重对员工成长的培养,追求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在选用人才时,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优先选择那些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是人才进入航天需要将自身艺术能力和高科技相结合必需的素质要求,也是由数字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更新换代的特征决定的。

4注重产业多元发展的合理性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尽管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稳中有快,除体制特殊性外,得益于在有限专业中的合理多元发展。诚然,放眼业界,数字文化企业多元发展例证数不胜数,然而就合理的多元发展方面,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大多做得很好。目前,航天领域文化传媒企业几乎都涵盖影视动画、艺术设计、展览展示、广告策划几个业务板块,这就是考虑到影视动画可以应用于展览展示,艺术设计可应用于影视动画和展览展示,展览展示又可以反过来带动影视动画和艺术设计业务的发展,无形中相互拉动了各专业成长,扩大了业务范围。不贪多,顾合理,在可以掌控的有限几个行业中不断做大、做强,航天数字文化产业的精兵路线,值得一些有志在数字文化产业热潮中,作为一般的中小企业借鉴。

5注重正确处理业务开展与保密工作的关系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生存和生长在航天事业之中,而航天的设计、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甚至于典型人物,无不存在保密问题,有些密级还相当高,这就给大部分不具备国家保密资质的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带来十分的困难和极大的制约。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一方面坚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保密宣教、培训和考试,建立严格的保密规定和制度,严把设备、载体特别是重点部位的保密关,同时注重处理好市场拓展与保密的关系、时间节点与保密的关系和社招人员多与保密的关系等,在各个环节牢固树立“保密至上”的思想。

航天领域数字文化建设的前景思考

随着数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及其衍生行业将多姿多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未来时代一个难以想象的惊喜。通过有关数据可以预见,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数字幻象、虚拟体验系统、数字长廊、全息互动幕墙、幻影成像、增强现实、3D影院、4D影院等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推动肩负神圣使命的航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1加速发展数字文化助推军民融合“军民融合”的内涵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去,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对航天工业来说,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是应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改革,实施全面体制机制建设和整体资源结构调整,利用军品资源壮大民品发展,利用军民品协调发展提升核心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指出:“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在掌控着国家最尖端科技的航天领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落实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航天民品应有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席地。设想,当航天民品若将数字幻象、虚拟体验系统等先进数字技术全面开发利用,无疑会成为“军民融合”的巨大助力。

2加速发展数字文化助推科研生产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当有更加先进、更加便利、更加符合人类审美的事物出现时,旧事物毫无疑问将被以最快的速度取代。在航天科研生产中,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2011年,航天某院展厅全面实现数字化展示,其中有大量数字展板,可以在虚拟屏幕实现360度展示,虚拟装配、拆解,适合任何类型受众观赏参与,实现产品虚拟现实演示,无论预研模拟、毁伤效果、技术剖析等等,都可以用虚拟现实或三维技术演绎得真真切切。将飞速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衍生出的更为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于科研生产,必将对航天领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助推作用。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9

关键词:优化理论与技术;航空制造领域;应用

所谓优化,是指运用最有效的科学知识和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之对优化模型的解读,进而得出最合理的方案。目前,优化理论与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航空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航空制造企业当中,优化理论技术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内容,并且为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理论与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

(一)在制造前期的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它将许多尖端的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技术。这种新型的生产技术中包含了电子学、信息学、机械化、管理学、生物学等等多种高新技术,因而具有极其复杂的特点,仅凭人脑或是现有的技术难以保证航空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这一要求,引进了一种优化理论与技术。这种优化理论与技术在航空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在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等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航空制造企业生产前期,优化理论与技术能够为产品设计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尤其表现在设计产品的规格、功能等方面。优化理论与技术能够充分结合产品生产的总要求,并按照这一要求,帮助设计人员找到最合理的设计要求,对产品的各个功能、结构、规格都进行细化和分解,并将这些细腻的要求进行合理的组合,为设计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真正实现生产前期对产品设计的优化。

(二)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对航空制造企业来说,他们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想要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就要从所生产的产品入手,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成本以及生产工期三个方面。在生产前期,优化理论与技术能够有效的为这三个方面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那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优化理论与技术又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呢?

在航空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优化理论与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产品生产的管理和控制上,包括对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以及生产的工期等方面。优化理论与技术能够对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和生产工期进行有效的控制,生产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并且严格按照优化理论与技术提供的数据参考进行生产和制造,进而生产出科技水平和质量含量非常高的航空产品。另外,优化理论与技术还能够对产品生产的成本和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准确的估计,这不仅能够为航空制造企业提供有效的成本和工期控制,同时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和工期消耗,为航空制造企业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优化理论与技术作用下的航空制造领域前景

近些年来,世界航空领域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我国的航空市场竞争力也朝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那么如何在这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成了各航空企业急于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为航空制造企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传统的航空制造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航空领域发展需求,这就需要航空制造企业在进行生产制造时充分的运用优化理论与技术,并在优化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之下,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短工期的航空产品,不断提高航空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航空制造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这五十几年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是在研发高科技高质量的航空产品、批量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改进和提高。同时,与发达国家的航空事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满足航空产品的发展需求,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脚步,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必须充分的运用好优化理论与技术,并且在优化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不断生产出性能更佳、质量更优、成本更低、工期更短、可靠性更强的航空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优化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之下,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将会稳步前进,立足中国航空市场,进而向世界航空市场进军。

总结:

优化理论与技术将传统的只进行部分环节优化的系统,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进而使系统达到了整体的优化,这使其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越来越快的趋势。并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优化理论与技术还会在航空制造领域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

参考文献:

[1]李福娟,王鲁平,刘仲英.优化理论与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5).

[2]黄文强.优化理论在航空收益管理若干问题的应用研究[D].中山大学:应用数学,2006.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