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集锦9篇

时间:2023-11-29 11:09:18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途径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证调研

(一)居民调研

1.基本信息。居民调研累计发放23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0份。统计显示,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占比54.2%和45.8%;从年龄结构来看,以46~55岁和56岁以上中老年居民为主,累计占65.3%,中老年居民是苏州评弹关注核心群体;从学历来看,以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为主,占比63.7%;受年龄结构的影响,职业分布以自由职业者和其他(退休)为主。2.传承情况。苏州评弹传承和开发问题参考欧阳正宇的研究。苏州评弹传承情况调研包含三个问题:传承基本情况;喜欢苏州评弹的理由;苏州评弹理想的传承方式。苏州评弹传承基本情况统计显示,189位居民对苏州评弹“了解”或“非常了解”,这符合苏州评弹作为江南曲艺代表的事实。同样,对“您对苏州评弹的喜欢程度”“您对苏州评弹的掌握程度”的调研结果也相对理想,“喜欢或非常喜欢”“擅长或非常擅长”分别占74.2%和51.1%。然而,“您对苏州评弹的传承情况”调研结果令人失望,“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居民仅有38.42%。部分居民表示,这些年政府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喜欢苏州评弹,懂的人越来越少。以上数据显示,平江路居民对苏州评弹的民间传承情况并不十分满意。事实上,苏州评弹不仅旋律优美(52.5%),可以缓解居民生活压力(41.7%),更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69.1%)。相对于政府保护,77.9%的受访居民坦言,民间传承应该是苏州评弹最好的传承方式。3.开况。苏州评弹开况调研包含三方面内容:①旅游开发的态度;②政府期望;③个人参与意愿。85.79%的居民对苏州评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同意或非常同意),他们认为苏州评弹丰富了本地的旅游产品(66.84%),旅游增加了苏州评弹修复和保护的机会(60.53%)。政府在苏州评弹传承开发中起重要作用,74.74%的居民对“政府重视苏州评弹保护,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持积极态度。多数居民参与苏州评弹的传承与保护意愿比较积极。以上数据表明,平江路居民对苏州评弹的旅游开发持乐观态度,他们愿意参与到苏州评弹传承与开发进程之中。

(二)游客调研

1.基本信息。游客调研累计发放28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8.92%。数据统计显示,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比41.6%和58.4%,可见女性是苏州评弹的重要市场;从年龄结构来看,不同于居民调查,以中青年旅游者为主,18~25岁、26~35岁和36~45岁分别占比19.3%、20.6%和28.9%,中青年旅游者是苏州评弹关注主要群体;从学历来看,以本科文化程度为主,占比54.4%;职业分布则相对广泛,学生、企业、事业单位或行政机关累计占比75.6%;去年全年旅游消费相对较高,24.1%和34.9%的旅游者选择“3千元至6千元”和“6千元至1.2万元”;了解苏州文化(56.3%)和度假休闲(51.8%)是来苏州旅游者的主要动机。2.了解情况。59.3%的受访旅游者了解或非常了解苏州评弹,这可能受到调查地点的影响。本次调查在平江路展开,评弹欣赏是平江路茶楼的主要活动。由此,多数旅游者可能现场聆听过苏州评弹。近一半的旅游者是从旅游网站和微博、微信等渠道了解苏州评弹,这揭示出苏州评弹在宣传营销中主要依赖第三方,自身主动性不强,这与79.5%的来苏州旅游者有兴趣参与评弹相关表演或展示活动形成强烈反差,更多的宣传投入和体验活动应当引起市场营销组织的关注。3.体验情况。调查显示,旅游者对观看过的苏州评弹的展示或表演满意程度一般,这可能与苏州评弹单调的表演方式相关。“您参与苏州评弹旅游活动主要的阻碍因素”一项调查显示,不了解(41.7%)或产品参与性不强(38.2%)是两个核心原因。受访旅游者认为,苏州评弹应加大宣传(55.6%),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51.3%)。与此同时,景区应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受访游客对景区休闲设施(24.1%)、卫生情况(22.6%)满意度并不十分理想。

二、解决苏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途径

(一)政策法律层面

1.健全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准则,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条款,进一步细化《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依据地方保护工作出现的特殊性问题及时出台政策条例,完善保护工作机制,在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基础上,形成代表性传承人与各相关利益群体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地进行。2.明确利益群体法律关系。现实和理论中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共生和冲突的事实。对此应通过以下途径来予以化解和管理。(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市场监管,进行冲突调适。为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应给予倾斜。对表演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大力扶持,积极争取为其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如昆曲《牡丹亭》的巡演,不仅提升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于以实物为载体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条款,在商标的注册、工艺流程及外观设计的专利申报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不仅能起到保护项目原真性的作用,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合法权益。(2)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化解经济利益分配的冲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相关群体的关系,并以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以文件的形式予以公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以此来化解因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冲突。(3)建立便捷的信息查询系统,构筑顺畅的沟通渠道,化解因误解和沟通交流不畅引起的矛盾。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公示,并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进行防伪认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网上信息查询系统,防止仿制品以假充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进而影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和声誉。构筑以政府为后盾,民间协会为主体的沟通渠道,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在旅游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通过政府寻求解决良策,从而化解因误解和沟通不畅所引起的矛盾。(4)做好宣传教育,纠正不当观念,避免因角色定位错误和错误立场发生冲突。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基础教育的课堂,从娃娃抓起,从小就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观念,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针对意识的形成、观念的树立、地方自豪感的确立等多维度进行宣传,从而避免因观念、角色定位或立场等所引发的冲突。(5)政府应充当“仲裁者”的角色,对各方难以自我调节的冲突进行权威仲裁,以做到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统一管理、有序发展和高效保护。

(二)实际操作层面

调研显示,平江路居民对苏州评弹民间传承情况并不满意。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因此建议采取分类开发的手段。一方面,对吴歌等社会知名度较低且已丧失生存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大保护工作和宣传力度,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与发展。主要以抢救性保护为基础,保护部门、社会组织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数据采集、记录、整理、立档、保存、研究、出版和建立名录,建设良好的数字化媒体保护信息环境,最大程度保留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的破坏性保护。另一方面,对昆曲、苏州评弹、核雕、苏绣等社会知名度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以生产性保护为主,通过调查、规划、生产、流通、经营、销售等手段,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回收投入资本,产生经济效益,建立合理分享机制。努力做好旅游提质增效工作,从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得到活态性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

(三)舆论导向方面

游客调研显示,近一半的旅游者是从第三方媒体信息渠道了解苏州评弹,可见苏州评弹宣传营销自身主动性不强。有形遗产旅游在目的地营销、历史场所中占有重要地位,目的地几乎完全依靠有形遗产的建成环境来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经济,带动服务产业的发展。相反,地方政府部门、市场管理组织却时常忽略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争优势。对地方品牌或目的地品牌必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针对特定市场和目标群体采取行动。为此,依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服务,在确保长期可行性和访问量的基础上宣传、推广营销目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建构和推广时尚与传统兼具的目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形象。2.实施长期的目标,强调社区参与,增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自豪感,并且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进行宣传,作为巩固目的地正面形象的重要手段。3.注重伙伴关系的营销,积极与商务伙伴整合营销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服务质量、基础设施、产品组合和扶持政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转化为资本,提高效率和公平。

(四)协作共赢方面

1.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效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行为。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应科学、超前地规划文化遗产地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的前提是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相结合,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进行旅游开发的部分,在开发中注意避免产生各类问题,防患于未然,定期跟踪调研开发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提出措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同时,综合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多方参与规划,避免盲目开发、过度利用和破坏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问题。2.塑造旅游品牌,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组合。建议设立专门的旅游品牌建设和监督机构,采取不定期、多方联合检查的方式,对旅游产品和营销机构、市场集团和个人经营进行突击有效的检查,实施多方监督,清除旅游市场中质次价高、旅游者重复投诉的不良产品,消除对旅游者的误导,减轻负面事件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树立信誉良好、知名度广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获取超额的经济和社会价值。3.不断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新局面,满足旅游发展求新求异的需求。建议组织专业团队,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和旅游营销市场机构合作,遵循遗产地发展规律和旅游市场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保持苏州古城旅游的旺盛活力。

三、苏州无形文化遗产向有形旅游资源转化的途径

(一)收集影像资料,收藏实物载体

无形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特征之一。苏州评弹文化虽然依赖具体形态的物质载体,但其审美价值、根本属性和精神价值并非只能依赖物质形态向公众展示。影像资料的收集和实物载体的收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苏州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求尤为迫切,全市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各种多媒体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随着发掘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量的持续不断增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势在必行。应该建立忠实记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数据库,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这不是简单的数码拍照、录音录像文字记录,而是在利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忆库,完整记录,再次查看时可以最为本真生动地还原出来。如此,一是可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是对于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完整的“封冻”,便于日后遗产的复原与开发利用;三是便于研究者查找数据资料,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工作;四是为学校实施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展示传统技艺

政府主导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是其有效保护方式之一,组织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展示活动能有效保护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繁荣,打造城市主题文化。苏州拥有丰富的传授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政策、资金支持、长效管理机制,可以为传统技艺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有力度的扶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物质展览与商品销售、主体展示与群众互动的结合,有助于在本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形成较高的社会声誉。具体来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一是以博物馆、展览厅等静态展示方式为主,借助3D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使游客体验传统技艺的美感;二是在展示区域内设计一些灵活、生动的体验活动环节,鼓励游客参与雕刻、刺绣等传统技艺制作活动,从工具到成品,既可展示又可销售;三是借助各类展览活动推广传统技艺,开展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和特色的文化展示活动;四是重视与传播力较强的影视、娱乐节目合作,持续扩大传统技艺的社会知名度,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以此不断扩大传统技艺的受众群体。

(三)表演传统曲艺

表演是传统曲艺最直接的传播方法。重新解读和演绎是传统曲艺传承的必经历程,应借助创意手段挖掘其新价值和现代意义,赋予其当代审美情趣,在解读和演绎中丰富、补充和完善传统艺术精髓,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昆曲和评弹是苏州传统曲艺的对外名片,苏州要借助昆曲和评弹的知名度普及和宣传传统音乐和舞蹈,并通过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与演奏环境。苏州传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参与综合活动;二是举办专场演出;三是参与海外举办的音乐节、艺术节。具体来说,组织专门演出团体,支持各团体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小桥流水人家的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空间充足、氛围良好的展示物理空间。依托新媒体手段布置模拟生产场景,通过表演者现场表演和适时邀请观赏者互动等操作方式,向公众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的美妙,引起参观者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的共鸣,积极开拓演艺市场。例如苏州书香世家平江府酒店是一家文化主题酒店,每天下午安排古乐、评弹、昆曲、茶道、香道等表演,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舞、油画、装置艺术碰撞出火花。

(四)再现传统节庆礼仪和风俗

传统节庆礼仪、风俗的再现是融合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传播、弘扬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围绕传统节日、传统节庆礼仪和风俗的时间和主题,或结合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开展活动,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播最有效的形式。苏州可举办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周活动,将传统民俗传承与现代营销创新结合,从吃、看、玩、穿、游五大方面宣传老苏州民俗文化,焕发苏州民俗节庆活动新的生机活力。

(五)开发旅游纪念品

传统手工艺品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一种结合艺术和技术的生产方式,它将制作对象情感化,将思想和感情倾注于纪念品中,因此传统手工艺品的旅游纪念品以个性化的、特有的色彩、线条、图案等显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可制作纯手工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可利用先进设备批量生产具有地方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如木雕、刺绣、水乡服饰商品等,以满足外来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贾鸿雁,徐红.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RMP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102-105.

[2]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J].旅游学刊,2010,25(5):10-11.

[3]王鹤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N].中国文化报,2008-7-16

[4]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28(9):84-93.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2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协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57-04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性的关注。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的决定》标志着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框架下,有了中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举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少数民族社区、群体或个人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也逐渐得到了认识与关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规划构建连接亚非欧大陆、畅通国际交流的通道,实现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发展的代表,是开放沿边合作的前沿阵地,是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部基地。既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与跨域交通网络。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指导下,鄂尔多斯地区根据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地区特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助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政策,在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正外部性。本文尝试通过对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背景下,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能提出当前背景下适宜推行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协作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就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组织全市文化工作者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非遗普查、整理、保护等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政府为主导,落实普查统计

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鄂尔多斯市整体列入“鄂尔多斯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加强地区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设。截止2015年初,全市已经普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6个,非遗资源线索700多项,分布在全市8个旗区。已普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涵盖16个类别,其中传统戏剧、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类资源最为丰富,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9%、10%、16%和21%;具体数量为:传统戏剧项目24个、民间文学类项目30个,传统技艺项目46个、民间信俗项目59个。曲艺、杂技、其它类资源比较稀缺,均占项目调查总数的1%左右。在项目整理方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各旗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非遗资源数据库。包括:1.纸质档案,全市共编纂文字资料44册计19.2万字,其中编纂市、旗两级普查成果汇编本14册,镇级汇编本30册;2.电子档案,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电子数据资料共53G,对录入数据的电脑实行专人管理;3.图像档案,对普查的110个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共拍摄照片1540余幅;4.影音档案,全市共完成调查项目录音77小时,录像124小时,音像资料139盒;5.实物档案,共收集民间作品、实物257件。①

(二)发掘非遗项目,加强申报工作

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方面加强着力,对全市濒危项目书籍、高价值项目书籍、特色明显项目书籍等30多个项目书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先后出版了《鄂尔多斯民间歌曲》、《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鄂尔多斯民间音乐简述》、《鄂尔多斯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成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整理工作贡献巨大。此外,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申报工作,特别是向高一级单位申报的工作。以鄂尔多斯市某旅游景区为例,该景区以“成吉思汗祭典”这一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基础,于2013年提出为高水平推进“祭祀文化挖掘保护、旅游品牌宣传促销、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景观环境持续打造、惠民工作稳步开展、服务功能拓展提升”的六项重点工作, 开始着手将成吉思汗祭典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2月底开展学习、考察“申遗”相关工作,3月初开始准备申报文字、视频资料,按照申报要求落实具体工作,丰富申报材料、深刻文化内涵,并通过实际行动将至今近800年历史的成吉思汗祭典进行保护与传承。2015年,景区管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做好旅游区“双申遗”工作,即“成吉思汗陵”申请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和“成吉思汗祭典”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力开创景区转型发展新局面。

(三)规划特色项目,加强地区宣传

近年来,当地领导集体充分意识到鄂尔多斯地区作为以蒙古族为主的草原文化富集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响应《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5)、《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08)、《鄂尔多斯市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2011)等政策规划,基于草原旅游、文化旅游基础,开发了诸如响沙湾、九城宫等新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自然景区。全市各级行政部门也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地区项目,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从2005年开始,市、旗两级以“文化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日”为契机,通过举办庆祝活动、报刊专版宣传等形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充分重视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价值和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区域协作,引入学术机构

成吉思汗祭典作为某景区的重要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景区管理部门特别关注的项目。为了能够提高景区知名度,景区管委会积极响应上级单位号召,在市旅游局等单位的牵头带动下与西安等历史古都实现协作发展,成立“西部帝王陵”旅游线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旅游业发展号召。此外,在地区发展上不作孤立的制高点,依托自身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与较为知名的声誉,协同鄂尔多斯市各旗县景区,共同打造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该景区管委会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举全区之力、全市之智,为将景区申报为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将成吉思汗祭典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创建了成吉思汗基金会、成吉思汗研究院、成吉思汗研究学会等学术机构。并引进了一批学术研究方向对口、精通互联网技术的蒙古族青年人才,为申报工作进行学术材料的整理,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将旅游事业与文化事业真正的结合到一起,并为景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一批不可多得的文献材料,创造了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高度。

二、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困境

鄂尔多斯地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与经验,但是面对着机构模式、人力结构、资金投入等地区发展的现实,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面对的困难。

(一)缺乏法制活力,督导力度不足

法律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之一,从国家、自治区到市级机关单位所制定的法律、政策、法规,在宏观层面上实实在在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作出了法制保障。然而,宏观层面的法律、政策却不一定能适应具体情况的操作,例如鄂尔多斯市下辖1个区和7个旗,具有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且多有沙区、高原,因此在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了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基层旗县缺乏独立的非遗保护机构,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很少且保护人员专业素质薄弱、保护观念滞后,而其中的大部分人员也因身兼多职而无法深入研究单个项目,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极为不利。而资金的下拨、发展模式的审核、工作人员的绩效,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却又是难以找到量化标准评判的。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施贴合地域性、民族性的配套政策,完善地督导审核机制正亟待构建。

(二)投资结构老化,缺乏公平竞争

在市场经济环境竞争下的旅游开发,其景区的投资、运营应该实现一种有效的评级、流转模式,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竞争意识。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景区由于曾经在BOT模式②中遭遇政府机构的话语权降低、合约商违约等负外部性的影响,正逐渐形成政府管控与私企运作的两种极端投资运营模式的对立。通过调研走访发现,两者在实际运行中的发展基础、方向与水平也有着天壤之别,受制于地区经济转型、资金流速降低等因素,缺乏政策偏移的私企运作景区,其发展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客流来源。特别是当前处于金融危机与地方借贷危机的创伤恢复期,面对巨额的偿债压力与新债务风险,缺乏稳定财政投资与政策扶持的很多非政府旅游机构,只有通过提高景区票价的方式缓解运营困境,总体呈现出不公平竞争的状态。

(三)资金来源单一,资本协作不强

结合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势来看,旅游业的发展既要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又需要引导市场资源进入景区以实现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从建设初期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宣传还是依赖财政投入为主,部分私企运营的景区由于缺乏财政投入,且目前处于地方经济恢复期,使得这部分景区只能选择自筹资金或申请贷款。加之内蒙古地区已经处于祖国边疆,远离消费需求市场,多重因素制约下更加导致了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不论是地区投资的回收,还是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提升,甚至基础设施的维护,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就目前来看,各级政府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资金上的补助,其中包括每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搜集、整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资料,组建传承基地等。运营投资仅靠政府的宏观把握与支持是不够的,缺乏民间非政府主体的保护助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资不够深入,就难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四)地处边疆地区,内部竞争同质

鄂尔多斯地区地处祖国偏北,距中蒙国境线直线距离仅300余公里,虽然由于地势平坦、开发难度小使得辖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发达,但却难以摆脱远离华中市场的现实。目前,鄂尔多斯与陕西、宁夏共同组建的西部帝王陵旅游联盟将各地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共同推向市场,相对更加接近了华中地区,实现了主动接触、主动宣传,对于地区旅游开发成效显著。以2012年为例,全市接待旅游者592.91万人次,同比增长17.1%,其中入境旅游者34315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39亿元,同比增长31.96%,属联盟建成的最近6年以来增幅最大年份。③虽然跨区域合作得到了发展,但针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却忘记了内部协作,许多景点内设项目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且微观层面上疏于管理与规范的旅游开发也让部分表演项目的质量存在争议。

(五)缺乏循环协作,风险防范滞后

这里所说的循环协作,包括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从项目申报、招投标开发、建设管理、运营回收、传承沿袭、品牌塑造的整个循环协作机制。当地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仍然缺乏其中部分环节的发展滞后问题。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为例,现今作为一种以舞台剧为表演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鄂尔多斯地区广为传播,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而是不同景区各自组织演出。投入市场却盲目竞争的鄂尔多斯婚礼演出,在缺乏统一品牌的情况下,只能是在地区内部竞争,加速内耗。因此,相比于成吉思汗祭典这种有统一地点、统一规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鄂尔多斯婚礼一类的资源在旅游表现上就显得不很成熟。加之景区发展程度不一、资金充裕程度不同,特别是游客接待量的季节性波动明显,使得很多景区在面临市场季节性风险等问题的时候,暴露出了基础不够扎实、风险防范滞后的问题。

三、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机制建议

(一)完善地方立法,落实各级目标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应遵循的立法原则,本着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其消亡,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立法宗旨来进行。首先,行政保护应当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有规律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其次,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事保护的立法。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了原有的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传统知识产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应综合考虑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并创立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针对鄂尔多斯市两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吉思汗祭典与鄂尔多斯婚礼,内蒙古自治区与鄂尔多斯市政府应分别立法具体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地方性立法规范,明确在保护上述两项部级非遗方面的政府责任,促进落实监督。

(二)引进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发展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神内涵是凝聚于民族群众内心的,在具体的旅游化开发上,必须认真理清思路、辨明主次、认清现实,将景区项目与非遗保护相结合、将地区风情与市场需求相区别,加强鄂尔多斯地区各景区资源的相互整合,以实现一种非改造型的民俗传承表现宗旨。在此基础上的域内协作机制,应该是一种以传承民族文化、展示民族发展、提炼民族精神为目标的模式。承认市场在经济中的决定作用,辅之以政府的调控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发自民族精神的产生一种响应地区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参与、自愿合作机制,从而推进鄂尔多斯地区的整体发展。带动相关社会各方加强投资,加大保护力度,推动部级非遗成为世界级非遗。

(三)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价值转化

针对鄂尔多斯当地具备旅游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是一种基于目前景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与地区特色的开发保护模式。然而,反观鄂尔多斯地区景区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拨款、门票收入、纪念品收入与餐饮住宿收入为主,个别景区甚至因为归属和景区性质问题,难以在景区内部建设上获得财政拨款的资金。中小景区的发展在得到项目却得不到资金的情况下,只能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若遇经营不善、市场萎靡等情况,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况必将发生。因此,如果希望通过景区的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解决开发的资金源问题,并现成一条循环、健康的资金链。在此,可以尝试将财政支出与景区门票相结合、景点评级与游客量相结合、宏观机构贷款与微观项目众筹相结合、景区收支体系与民众生活水平相结合、融资融券与发展基金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思路,拓宽景区发展的资金来源,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流量稳定,创造奖惩机制与问责评估机制的相互补充。以实现稳定发展速度、稳定资金来源的发展前提,实现旅游价值、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四)改变人事结构,加强国际协同

根据调情况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区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事业拟合不强,缺乏协同、协作机制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人事制度的影响。当地大体存在的两种表演团体性质,我们暂且称为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其中事业编制管理较为有序,有较好的福利待遇与晋升培养机制,而企业编制由于从属于景区自身的投资、运营方,受限于成本控制往往难以获得收入外福利,或缺乏合理的培养机制。此外,面对当前部分蒙古族青年逐渐淡忘蒙语、不识蒙文的情况,越来越多的私营机构出于成本控制与特色发展的考虑,也开始采取从蒙古国招聘临时演员的方法。为此,应当积极改进原有旧的人事编制,将考评、创新评估纳入晋升考核当中,让目前所属不同编制的工作人员能够实现对向流动,提升彼此活力。此外,针对蒙古族淡忘蒙语、不识蒙文的情况,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国内的蒙文化教育的开展,而加强“一带一路”范围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动,应以地区合作成效为实证,争取国家政策为目标,实现国际协同。

(五)实现流转机制,降低市场风险

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协作机制,不仅要完善政策制定、规划制定,更要加强实际运作的督导、考核工作。应该明确地区特色,打造民族品牌,防止地区间的资源出现同质化开发的情况。为此,应加强地区保护意识的构建,逐步推广到品牌构建与项目开发当中。首先,要提高全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启发大家的责任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应结合地区传统特色构建文化基地,通过文化保护、文化沿袭、文化教育的建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构建。再次,因加强专门化人才引进和专业化人才培养,通过理论研究与基地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符合实际的季节性项目、人员、资金流转供给机制,实现地区和谐发展,降低市场季节性风险的冲击。因此,要不断探索、实践、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使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能够得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得到合理开发,又能在此基础上构建协同协作机制,反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注 释:

①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②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

③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旅游局。

参考文献:

〔1〕柏贵喜,杨征.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3):01-06.

〔2〕龙运荣.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01):58-65.

〔3〕韩小兵,喜饶尼玛.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特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1):125-131.

〔4〕祁恒峰.鄂尔多斯民族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J].鄂尔多斯文化,2008,(01):25-29.

〔5〕刘春玲.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贡献[J].阴山学刊,2015,(01):16-20.

〔6〕郝建平.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析[J].前沿,2009,(12):98-101.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3

[关键词]超大城市 广州经验 保护模式

一、超大城市非遗保护的难点与机遇

非遗多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不论从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组织方式、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有着农业社会的鲜明特征。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遗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而濒临消亡,在大城市中已很难看到传统岁时节庆、人生礼仪、民谣民谚、山歌渔歌的踪迹。

但是,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人类从先民群居,到聚落,到村庄,到城镇,再到城市,呈明显的城市化轨迹,乃至有专家预测,超大城市是21世城市发展的一种方式,代表21世纪经济和区域扩张的方式[1]。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可逆,若欲保护非遗,就必须使其传承和传播适应城市化演进规律,尤其是适应超大城市的发展。

那么,相比农村和中小城镇,超大城市的特征是怎样的?它在非遗保护上面临哪些难点?又对非遗保护有着怎样的优势?超大城市该拥有怎样的非遗保护模式?

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2]按此标准,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和武汉等7个超大城市。

超大城市相对中小城市和农村而言,其特点除了常住人口多之外,还包括:人口构成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产业发展较成熟;对外开放程度高,从概念上几乎等同国际大都市;城市软实力强,有极强的周边辐射能力[3];交通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供给问题复杂;城市治理难度大;特大城市之间同质性较明显。

我们可以看到非遗在超大城市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诸多窘境:首先,外来人口涌入导致的复杂人口构成冲击了原有乡土社会的地缘关系,许多非遗的原有组织方式已难以维系。其次,高度的对外开放程度使得文化更新加快,尤其是西方强势文化的传播力度更强,对本土非遗构成了危机。最后,超大城市在对旧城、城中村等的治理进程中,这些区域所承载的非遗如不妥善保护,也将不复存在。

当然,超大城市有许多特质也为非遗保护带来机遇。首先,超大城市对人们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由此催生出外来人口对这一城市的强烈文化身份认同感,使得城市固有的非遗作为文化身份资源而变得弥足珍贵,当前许多外地人来广州后,自发学粤语、饮早茶、拜黄大仙、听粤剧,就显示出其融入广府文化的积极性。其次,超大城市社会经济资源极其丰富,各大企事业单位出于或公益或商业的目的,成为政府之外“看不见的手”,推动非遗的保护。第三,超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宫、剧院等,这些都会成为非遗展示、展演的良好载体。另外,超大城市的城市病相对明显,即呈现“特大城市象皮病”,因而近年来在规划中较多提及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城市等理念,而这类理念的践行,则很大程度上要依托非遗资源来实施,高小康教授即据此提出“非遗保护是都市生态文明的人文根系”的论断[4]。

超大城市作为21世纪的一个发展趋势,对非遗的影响是深刻而多面的。探究非遗保护模式,也必须直面这一现实,改善窘境,把握机遇,使超大城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有的放矢。

二、超大城市背景下非遗保护“广州经验”的形成

广州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截至2015年末,常住人口已达到1667万[5]。而同时,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有粤剧、岭南古琴艺术、广彩、广绣等一批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这使得广州兼具传统文化核心地与超大城市的双重身份。

为响应国家的号召,2006年广州正式启动了非遗保护工作。在过去10余年里,广州的非遗保护在其工作机制、名录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普查、宣传推广、传承、教育、研究和数字化保护等方面都取得建树,一系列“广州经验”正在形成,其中最足以引人注目的,是依托超大城市背景而形成的经验。

据笔者总结,超大城市背景下所形成的非遗保护“广州经验”,以下几点较有代表性:

第一,活化利用。广州1991年即成为全国“第三城”,因而交通拥堵、建筑密集、人际交流紧张等“特大城市皮相病”也较早存在,这激发了广州市民对城市文化共享、认同感和传统社群关系回归的追求。因而近年来,广州非遗正逐步活化利用,不断满足着市民的各类文化诉求:全市40多所学校竞相展开“非遗进校园”活动,以让小朋友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播非遗,如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挖掘适合幼儿刺绣的材料与方法,番禺区沙涌小学自编鳌鱼操在全校推广鳌鱼舞,诸如此类,既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也有效传承了当地的文化记忆与个性。同时,非遗旅游在广州方兴未艾,如在《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6]里面就提出打造荔城和花都区两条旅游线路;而且,在沙湾古镇、黄埔古村、岭南印象园等较成熟的古村旅游点,非遗都已成为重要旅游资源。此外,每年数以百计的非遗体验课、培训班丰富着市民的周末生活,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和新媒体宣传的非遗资讯日益成为热点话题,显示出广州非遗在超大城市背景下活化利用成热潮。

第二,社会共建。广州是千年商都,民间资本丰饶,在历史上商行、富裕知识分子、华侨等自发保护非遗的事例并不鲜见,至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以超大城市的经济体量,更是成为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孵化之地,因而广州非遗的社会共建,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现实的地域优势。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如广州地铁集团从2014年开始在“搭地铁・赏国学”系列活动中推广非遗,已举办数十场“周末非遗课堂”与多场地铁站厅专题展;作为广州地标的广州塔,连续于2015年、2016年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并成立“广州市非遗文化传承及展示传播中心”;万国通衢的白云机场举办岭南艺术文化展等活动;广州少儿图书馆在“立体阅读”积极开展非遗亲子活动,从2013年起举办共多达20期38场;商业发达的天河区首创“非遗进商圈”模式,遍布各式企业的白云区推行“非遗进企业”……广州市充分利用超大城市广泛的社会资源,推动其成为非遗保护重要力量,成效明显。

第三,重视创意。超大城市,往往是创新人才的汇聚地和创意产业的孵化地。广州市就曾在《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7]中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因而,在非遗保护中重视创新创意,敢为人先,亦成为广州非遗保护工作在近年来的着力点。2016年,广州举办《绣美花城――广州非遗创意赛・广绣风》,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意化保护”,将广绣这一非遗资源作为文化创意的基因宝库,并收获了绣画、服饰、箱包、首饰、书签、手机套、耳机、餐具、文化空间设计方案等诸多创意佳作,受到各界好评,堪称迈出了创意化保护的成功一步。再如越秀区举办的广府庙会,包括“水上庙会”与现代广州的“珠江夜游”相结合,通过构建独特的文化场域,实现传统广府文化创意化保护[8]。此外,根据广州非遗元素创意制成的明信片、旅游纪念品、卡通形象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都在非遗的创新创意中实现了与市场、与民众文化需求的接轨。

三、“广州经验”的推广:非遗将给超大城市带来怎样的未来?

透过上文对“广州经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理想图景:在超大城市,传统的非遗在妥善继承的基础上,变得充满创意、多元而有活力,以适应当代文化需求的面貌重新回到民众生活中。那么,我们姑且设想下,这种超大城市背景下的非遗生态,将给城市本身带来怎样的未来呢?

首先,有利于构建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包含了生态文化在公众中的普及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9]。非遗是先辈与自然和社会相处的智慧结晶;保护非遗,很大程度上是保护非遗所需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这与构建生态城市的理念不谋而合。如广州扒龙舟需要河涌和两岸环境的生态良好,天灸疗法需要树立三伏三九的节气生态,广州榄雕则强调对乌榄树的保护。引导民众喜爱非遗,就可引导其自觉保护非遗的文化和生态环境,正是对构建生态城市的深化和补充。

其次,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即摒弃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做法,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为中心[10]。通过对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城市也将变得更有韵味。如广州天河区珠村民间的乞巧节,在天河区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不仅没有衰微,反而打造成“一区一品”中的广州乞巧文化节,既保留拜七娘、摆七娘等传统习俗,又开展“七夕情”商贸活动、举办“遇见七夕・遇见爱”单身青年交友联谊活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等,提高了天河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文气息,改善着人居环境。

再次,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当前,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城市,都通过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构建成了文化创新型城市。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独特的非遗资源,若人们对传统智慧予以吸收、对传统元素予以借鉴、对传统技能予以拓展,就能激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源泉。

此外,在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城市目标上,非遗保护的“广州经验”也大有可为,兹不赘述。

结语

需要阐明的是,“广州经验”并非预先建构而成,而是在10余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广州市逐步摸索出的一系列尚未体系化的经验集合,因而也会不断随着实践而变化调整,并不能作为一套固定的模式套用。关于超大城市与非遗保护关系的研究,从目前已有的论著看,几乎完全空白,期冀学界和业界能将更多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指导超大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前行。

参考文献:

〔1〕哈佛大学教授:超大城市肩负着更多责任.长江日报,2016年9月26日;

〔2〕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2014年10月29日;

〔3〕庄陶.我国特大及超大城市可持续城市更新影因素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4〕高小康.后增长时代:生态城市建设与非遗保护.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2期;

〔5〕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14届188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2015年;

〔6〕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制定.穗字〔2008〕1号,2008年;

〔7〕宋俊华主编.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2016年12月出版;

〔8〕李勇.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4

作为局党组书记和行政主要负责人,一年来,我注意发挥个人的主导作用、凝聚作用和带头作用,努力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

一、坚持“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廉洁高效”,充分发挥“班长”作用,带好班子

工作中,我注重协调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做到善断不武断、统揽不包揽、放手不撒手、爱护不袒护、大度不糊涂,不搞“家长制”、“一言堂”,重大事项,都由党组集体决策;还注意把集体领导同个人分工负责结合起来,形成集体领导的合力。根据各个成员的专长、特点,把担子分担到班子成员肩上,使每个人都有工作压力,既交任务也赋予相应的权力,让大家都能积极大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职、权、责达到高度统一,按照分工放开手脚、尽心尽责地开展工作,心一起往文化事业发展上想,劲一起往争创一流工作上使。

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工作中,我把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履行好职责的重要前提,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及政策法规,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水平,努力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一年来,我通过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的理解;通过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树立了严于律己、廉洁从政的思想;通过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进一步坚定了在新形势下,克服困难,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信心。

三、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廉政勤政,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的重要性,领导者的个人品行,对机关作风建设影响重大。我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作为个人的座右铭,严格执行“十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规定,廉政勤政,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一年来,我局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决不收取礼金、有价证券和其它支付凭证,决不接受可能影响执行公务的各种宴请、礼品、资金、赞助,不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和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严格执行公务活动接待、小汽车和通迅工具配备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在各类公务活动中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到基层检查工作、调查研究不接受招待,从源头抓起,树立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文化工作者良好形象。

“廉生勤、勤生绩”。具体工作中,我坚持把繁荣文化事业、推进产业发展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考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抓住文化发展新机遇,全力打造文化强市,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作贡献;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措施,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依法行政,政策公开透明,办事公道,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拓宽思路,力求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探寻文化管办分离形势下文化建设的本文新途径、新方式

我把今年的工作基调定为“基础工作年”和“工作规范年”,突出一个“管”字,摸清底数抓调研,宏观管理抓规划,高效运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抓突破。

摸清底数抓调研。为了有效解决文化建设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我组织各职能处室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理清思路,寻找对策,形成了《无锡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议措施。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对各市(县)区文化产业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无锡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为了推进十大古村落保护建设,我局对十个古村落一一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古村落保护现状和保护建设规划,以及存在的有关问题,编制了《无锡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调研报告》。

宏观管理抓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由我局会同市规划局共同负责《无锡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的编制组织工作,现已形成规划文本。受市政府委托,我局组织编制了《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已由市政府正式公布。积极贯彻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我局起草制定了《无锡市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实施意见》、《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补充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提升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将作为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下发。今年,我局根据市人大立法计划,承担了国内首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起草编写工作,现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为加强娱乐场所管理,规范娱乐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制订了《无锡市游艺娱乐场所20__年—20__年总量与布局规划》。

高效运作抓规范。今年来,我局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实现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管理转变,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发展机制和工作机制。我局制定下发了《无锡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年度考核办法(试行)》,把工作重点逐步向文化设施的功能发挥和长效管理转移。为加强对我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承办单位的管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的通知》,严格考级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考级行为。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全市文化市场管理与建设实施办法》。为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有效监管,我局建立完善了报刊审读制度、广播电视日监播制度,设立了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每天对各播出机构各类广告进行日常监听监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整改要求。

重点工作抓突破。今年来,我局加大文化重点工作的推进力度,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上半年,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率已达94,预计全年达标率可达96。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设“四通书屋”,培育农家书屋示范点。10月18日—2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无锡召开了20__年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东部地区)经验交流会,对我市“项目化建设、品牌化服务、标准化装备和规范化管理”的农家书屋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__年,全市预计送电影下乡8000场次以上、送戏下乡600场次以上、送书下乡7万册左右。积极组织大型活动,开展艺术生产创作。组织承办了《徐悲鸿弟子暨中国书画名家展》、《盛世丹青》“百米长卷”书画笔会、《无锡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等活动,20__年我市共原创、移植大型舞台剧目10台;原创小戏、小品、曲艺作品50多个;原创歌曲40多首;原创舞蹈剧本25个。美术作品230幅、书法作品309幅、摄影作品1000多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大运河(无锡段)申遗保护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十个古村落保护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深入开展,鸿山遗址二期湿地公园及墓群本体保护规划工作正在有效开展之中。今年3月,阖闾城遗址考古成果入选“20__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我局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实施阖闾城遗址保护建设。今年我们还建立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积极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积极实施文物普查工作。二市七区复查文保单位386处,新发现文物点近1000处。全市新增10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和4名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9月底前,全市有14个项目完成了申报第三批部级非遗名录的材料报送工作。完成《吴风物语——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的编纂工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建设进展顺利。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和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暨事迹报告会”两大盛会在我市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的地位和形象,扩大了无锡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发展有序推进。组织并帮助企业申报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推荐申报20__年度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有12个项目获得1403万元,居江苏省第二。加大动漫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组织动漫企业参展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动漫展,打响无锡动漫品牌;举办中国无锡动漫创意产业(伦敦)说明会,共签约十个项目,协议金额达450万美金 500万人民币。参加江苏省组织的“台湾江苏周”活动,签定了9个锡台文化创意合作项目。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灵山梵宫、古运河水上游、运河公园、1912酒吧一条街、无锡数字动漫创业服务中心—动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二期等一批项目都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吴文化博览园、紫光慈文数字影视公司、茂业影城、江苏(江阴)金一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和建设中。加快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与南京艺术学院签订北塘设计院、南长大师工作室、研究生工作站、华来坞电影工业创意产业园、人才培育基地等9个合作项目,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优秀人才,开展文化艺术创作。20__年预计完成原创动漫超过1万分钟,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11月全市动漫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78亿元,同比增长33,预计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3。文化市场规范有序繁荣发展。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营造文化市场良好的发展环境。演出娱乐业繁荣发展,今年新设立歌舞娱乐场所50余家。全市举办大型演出达338场次,引进涉外演出43批计1156场次。着力强化文化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全年共出动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3680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4591家次,查处案件32起,罚款17.8万元,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63448余张、非法书刊17514余件,取缔无证出版物、音像制品摊点124个。自20__年7月起,全市网吧实行上网人员实名电子登记制度,有效减少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组织2100余名“五老”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发挥他们在网吧管理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5

Keywords: Yunnan Provinc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National minority

2011年,我??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第35条提出,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统工艺企业,建设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举办传统工艺的宣传、培训、研讨和交流合作等”。[2]自2005年以来,云南省启动非遗建档保护工作,形成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如何对这一重要档案发掘利用,学界进行过相关研究,如黄经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3]、刘青《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播研究》[4]等,但未涉及非遗档案的发掘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可对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珍贵价值,做好其非遗档案的发掘利用工作提供启示。

1 发掘意义

1.1 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以手工劳动创造的制作工艺[5]。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需求萎缩、从业人员减少和断代传承问题严重等方面。“由于学艺艰辛、收入不稳定等原因,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6]为保护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云南省依托非遗保护名录的申报建设,积极开展建档工作。从传承视角看,建档只是基础性工作,开发利用档案并最终让非遗生存延续下去才是最终目标[7]。具体而言,发掘利用对其保护意义表现为:一是实现传播性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开发,可以“把手工艺的观念、思想推向社会”。[8]同时,还“可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其传承发展”。[9]二是实现活态性传承。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可在“不违背手工生产内在规律前提下,将传统手工艺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在参与生产实践过程中得以保护和延续”,[10]实现其活态性传承发展。

1.2 有利于推进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极其丰富,制作成果主要有漆器、木器、金银器、玻璃器、玉器、陶器、瓷器、服装、刺绣、染织、皮革和剪纸等。其非遗档案记录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生产经验,以及产品形式,发掘利用不仅可展现其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审美思想、艺术观念,同时还可研发创新特色品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在发掘利用实践方面,如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后,西双版纳州文化馆同时在玉南罕、玉问、玉拉三家建立了三个传习户,以传承人玉南恩为核心,依托传承人非遗档案,对曼飞龙艺人进行培训,研发创新陶艺产品。近年来,所生产的陶罐已由原来 20元卖到 70 元,并形成产业化规模生产,收入由原来的 2000 ~ 3000 元/ (人?年) 变为 1万~2 万元/ (人?年)[11]。又如云南省个旧斑锡产品依据其非遗档案进行研发创新,不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今已拥有工艺品300多种,先后在昆明、北京、青岛、浙江等地建立了7个销售点。2010年,斑锡的产值从原来的100多万增长到了500万以上,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12]。

2 存在问题

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云南省各民族地区依托其非遗档案,开展发掘利用工作。如德宏州文化馆利用非遗档案开展第一批至第四批部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非遗档案展览,展示了部级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省级景颇族织锦技艺等保护项目,以及省级葫芦丝制作技艺传承人杜德光等非遗档案。2009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省文化厅编撰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收录了230位传承人,其中对诸多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的自然情况、成长经历、生产工艺、特色作品,以及荣誉称号等进行详细介绍[13]。2011年,大理州拍摄的《剑川木雕――匠心独运》,对这一民族品牌进行宣传。总体而言,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发掘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以下滞后问题:

2.1 资源建设不完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建档局限性问题。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建档情况看,主要依托保护名录进行建档。就建档范围而言,云南省现存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有10000多项,而入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并进行建档的只是其中的部分项目。如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89项,云南省5项;第二批共518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97项,云南省5项;第三批共191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26项,云南省1项;第四批共153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29项,云南省1项。而省级、州(市)级和县(市、区)级保护名录建档也存在着数量限制问题,其资源建设局限性问题十分突出。二是资源分散性问题。关于非遗建档主体,2005年《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8条规定:“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a代表作项目的申请。”[14]在此体制下,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艺术研究所、寺庙、民间个人等都可进行申报建档[15],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保管的分散性,极不利于这一档案文献的整体性发掘利用。

2.2 利用方式陈旧性问题。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利用工作看,普遍存在方式陈旧性问题。以普洱市为例,迄今为止,普洱市共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597项,其中,部级有5项,省级有43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09人,其中部级有3人,省级有54人。目前,普洱市文化局已设置专门档案室,对国家和省级等重要非遗进行建档保护。从利用方式看,首先是提供非遗档案查询利用。调研情况显示,除部分宣传报道和编研需要查询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外,公众查阅利用较少。其次是实物展览,2012年,市文化馆设立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对省级非遗名录拉祜族葫芦笙、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等进行展示。再次是编研出版。201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普洱市编写的《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汇编共刊载400余项普洱市非遗项目,对其中36项传统手工艺进行详细介绍。普洱市的非遗利用情况在云南省各州县具有普遍性[16]。除上述方式外,其发掘利用方式还有影视传播、网站平台展示等。如2015年,云南卫视录制播出的《手工云南》;以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对部级、省级传统手工艺保护名录和传承人的展示介绍等。总体而言,其发掘利用工作存在着宣传、展示多,传承活动相对少的问题,这极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活态性传承,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

2.3 数字化建设滞后问题。主要问题有:其一,已开展基础性建设,但数据库建设滞后。如普洱市文化馆对非遗传承人建立了专门档案,建档材料包括:证明书、授权书、推荐表,传承人调查报告、专题片光碟、电子文档和图片光碟,以及代表人命名文件等。从建档材料看,开始重视申报电子文件的建档,但尚未开展专题数据库建设[17]。2017年,作为部级非遗保护项目的白族扎染技术完成了数字化采集工作,对其进行数字化归档,但也存在着专题数据库建设问题。其二,宣传介绍性利用多,系统性专业性展示少。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建设为例,该网站设计了首页、组织机构、新闻公告、政策法规、保护名录、传承人、信息公开、申报指南、学术视野等栏目。其中,保护名录包括第1批至第5批部级、省级保护名录;传承人包括第1批至第5批部级、省级传承人的简要介绍。如第1批部级传承人,傣族剪纸传承艺人思华章的介绍共一个幅面,包括图片和文字两个部分,其中,图片包括作者像,以及两幅剪纸和一幅作品图片;文字则简要介绍了思华章性别、籍贯等自然情况,简要成长经历,主要剪纸成就,成果参加的各种展示,以及获得的荣誉称号等[18],介绍简要,不能满足其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现实需求。

3 发掘路径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掘利用首先要做好宏观保障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发展的精神,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的发掘利用工作。二是鉴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建档主体的多元性,建议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牵头,成立由非遗保护中心、文化局、档案局、文物局等部门参加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协调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发掘利用工作。三是加大经费支持与人才建设力度,以保障其发掘利用工作的长期开展。如2010年起,云南每年从省级财政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工作。此外,云南省文化厅还举办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培养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人才。具体发掘利用路径如下:

3.1 完善资源建设工作。其一,拓展建档范围。为打破非遗名录建档的限制性,建议依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19],整合协调非遗保护中心、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分工合作,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以及濒危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建档保护。其二,加强资源共建。一是构建资源共建体系。也就是依托各级非遗保护中心或档案馆,通过整合协调机制建设、目录体系构建等方式,将各单位或个人保存的非遗档案纳入其资源建设范围,最终建成省级、州(市)级和县(市、区)级四级资源体系。这一资源体系的建设首先可以了解全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档案分布情况;其次,便于档案部门对各单位建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最后,可依据其资源分布情况,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资源开发进行协调规划,共同做好其发掘利用工作。二是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建议各保管单位利用申报建档电子文件,开展本单位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依托当地档案馆或非遗保护中心,进行数据库资源汇总,构建地区数据库,最终完成全省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以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档案的数字化开发提供数据库资源基础。

3.2 创新发掘利用工作。

3.2.1 重视宣传教育,强化形象性发掘利用。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实践性的特点,建议对其进行形象性开发利用:其一,实物展览。也就是依托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或博物馆等保管机构,设置主题展厅,集中展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场所、用具,以及特色产品等,以起到展示宣传的效果。其二,影视传播。如2011年,剑川木雕被列入第三批部级非遗保护名录,为宣传这一民族品牌,当地政府拍摄纪录片《剑川木雕――匠心独运》,讲述剑川木雕发展历史,展示木雕工匠精湛技艺,介绍精美木雕作品,在传播宣传这一特色民族工艺品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云南卫视拍摄《手工云南》,分10集集中展示云南少数民族雕刻、编结、印染、刺绣、髹饰、金工等手工技艺。该片开播仅三天就创下了网络点击量逾60万的纪录[20]。其三,网站展示。网站展示有两种类型:一是静态展示,即按照特定专题,以文字、图片等方式,介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类型构成以及现实发掘价值等。二是动态展示,以专题片播放或特色数据库开放的方式,以文字、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全面展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场所、制作方法、工艺精品等,这对形象了解其制作工艺,更好地宣传、培育和传承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有现实意义。

3.2.2 注重传承发展,实施活态性发掘利用。活态性传承首要问题是传承,其核心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不破坏非遗核心内容的原则下对其进行现代化开发[21]。活态性传承有两个重要元素:一是传承;二是创新。鉴于此,可从两方面开展活态性利用工作:其一,开展传承活动。云南现存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拜师学艺式传承、课堂教育传承、民间技艺培训传承等,这些传承方式都涉及其非遗档案的利用问题。为此,建议加强对传承人建档的指导,建立健全传承人非遗档案,以便于传承人在家庭传承、拜师学艺式传承等活动中,利用文字、声像等非遗档案进行传承。同时,还可利用传承人或各单位保存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编制专业教材、课件等,开展课堂教育、民间技艺培训等活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其二,推进创新发展。传统工艺只有主动融入实际生活,生产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产品,才能在具体生产实践中得到活态传承和保护[22]。为此,建议利用其非遗档案,研发特色产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制作模式,进行品牌性创新发展。如建水紫陶利用非遗档案,研发创新特色产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及水平与宜兴紫砂陶、钦州坭兴陶、荣昌陶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陶,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23],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这一民族特色工艺的活态性传承保护。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6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喜迎党的十召开的重要年,全区文化系统在__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文化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全区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推进。

全区社会文化工作,以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继续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了推动基层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建设,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服务。3月初,自治区文化厅对全区公共文化建设、管理和服务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摸清了家底,找到了问题,明确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草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月17日至18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次党代会精神,这是我区第一次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召开的专题会议,也是推进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部署了“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和指标体系,这标志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央及自治区已下达专项资金达*亿元。8月*日,在土默特右旗召开自治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成果的16家典型单位现场进行了先进经验交流,50多家单位进行了书面交流,会议总结了全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与经验。8月初,“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山东省书画名家走进内蒙古系列活动在我区开展。10月中旬,选送包头市老年艺术团合唱团、__群艺馆老年大学阳光合唱团和鄂尔多斯老干部合唱团参加了在福建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均荣获闽江杯。征集推荐我区音乐、舞蹈类作品参加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12月份,举办了全区文化馆馆长培训班,各盟市旗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馆长130余人参加培训。

二是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扎实推进。为保证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工作顺利进行,专项资金落实到位,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我区免费开放资金各级财政的分担比例、各馆(站)免费开放项目。今年,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免费开放资金全部下达到位。国家下达我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资金*万元,“三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免费开放资金7932万元,自治区共配套3779万元,共下达__亿元。目前,全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95家,图书馆95家,文化馆(群艺馆)116家,文化站871家。我区博物馆纪念馆于__年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三馆一站”于去年实行免费开放,至此,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吸引了大批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走进文化场所。今年共接待观众1400多万人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不断加强,舞台演出精彩纷呈。

今年以来,坚持创作与改革两手抓,全区艺术创作得到加强,舞台演出市场持续活跃,乌兰牧骑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绩。

一是艺术创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以舞台剧创作为重点,从基础抓起,采取研讨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把好一度创作关,组织专家先后对漫瀚剧《敕勒川的女儿》、《咱们的地税官》、话剧《小村总理》、舞剧《安代魂》、二人台《黄土谣》等进行研讨论证,其中部分剧目已搬上舞台,参加各类展演活动,其它剧(节)日正修改完善。开展了包括调研、规划、研究拟定政策、筹备全区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等大量基础性工作,研究拟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舞台艺术创作工作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人才参加国内外重大评比活动取得成绩奖励办法》,修订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评估管理办法》,开展了五次全区乌兰牧骑评估活动,在盟市自查的基础上,文化厅组织人员先后赴东部和西部对20支乌兰牧骑进行了实地抽查。

二是社会节庆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第*届草原文化节。我区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漫瀚剧《草原阿妈》、音舞诗《鄂尔多斯婚礼》先后参加了在北京举办“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__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得到了北京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选拨我区优秀作品和人才参加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评奖、全区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等艺术赛事活动,都取得了好成绩。

三是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丰富多彩。继续在全区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演出1516场,惠及各族各界观众108多万人次。举办了区直艺术院团迎庆党的“十”演出季,从*月11日开始持续到2013年1月7日结束,实行低票价或免费演出,共演出90场。其中,__民族歌舞剧院演出40场,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曲艺团、二人台艺术团、杂技团、京剧团各演出10场,每天一场,每场演出时间不少于75分钟。我区的舞剧《草原记忆》、__民族歌舞剧院的无伴奏合唱团开始全国巡演,先后在保利院线的全国14个剧院演出20场以上,受到各地观众热烈欢迎。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话剧《小村总理》在全区巡演34场。__民族歌舞剧院、__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先后赴香港、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演。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__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元上都申遗成功,标志着内蒙古文化遗产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赤峰市敖汉旗 “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经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黍和粟两类重要谷物的碳化颗粒标本,被国际粮食起源考古研究界确定为“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敖汉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经过大会研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并授予牌匾。我区*市的阴山岩刻、赤峰市的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与红山文化遗址(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今年自治区财政在每年500万元文物保护经费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增加。全区各盟市、旗县财政也增加了基层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开展了对元上都遗址、大窑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萨拉乌苏遗址、二道井子遗址、阴山岩刻遗址、战国秦长城遗址、辽上京遗址、美岱召、大召、“中东铁路旧址”、多松年烈士故居等十余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公布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全区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盟市、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完成全区长城资源调查,我区历代长城的总里程为7570公里,其长度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我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等。启动了我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文物保护法制建设、行政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自治区文化厅加挂了自治区文物局牌子。增设2名副局长和增加3名事业编制,成立了文物监督处、博物馆处、文物保护中心。赤峰市、__市、锡林郭勒盟,也相继成立了盟市级的文物局。正蓝旗、多伦县、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扎兰屯市、扎赉诺尔矿区,也成立了旗县(区)文物局。在全区开展了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和《__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的执法检查工作。会同自治区人大先后对锡林郭勒盟、__市、__市、__市以及所属*个旗县区进行了重点抽查,实地查看了部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文物仓库、文物考古工地等43处。接待了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为组长的长城保护视察组,实地考察了呼和浩特秦代长城遗址,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的战国、秦汉长城和金代界壕遗址,对我区长城调查、维修、保护工作给予表扬。

“草原神灯”文物安防保护工程效果显著。开展了严厉打击盗掘古墓犯罪的专项行动,重点对__市等10个盟市的40个旗县市进行了重点打击和整治,公安机关共立案12起,破案10起,打掉破获犯罪团伙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8人,追缴三级文物1件,追缴一般文物29件套。自治区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制定了《全区文物保护长效机制方案》、《全区应对文物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开展了“__全区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排查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19处,盟区级文保单位3123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2890处,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座,排查安全隐患共75处,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基本按要求得到了及时整改。编制完成了《关于开展蒙古族源与元代帝陵调查计划》,并经、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办公室同意立项。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物管理、保护、考古、博物馆研究人才。__年,共培训各级文物保护管理、行政执法、文物保护、文博技术等方面人员达200余人。完成了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博人才培养工作调研课题”。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开展全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督查工作,对我区*市等四个盟市的13旗县的30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检查。检查发现,我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保护情况良好,之前濒危的一些项目存续状况得到改善甚至根本改变。大多数项目保护单位能够积极开展保护工作,项目资料明晰、丰富。专项资金使用较为规范、合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除一人过世外,都能够积极履行传承义务,在其项目范围内影响广泛,较好的进行了传承工作。起草了《__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10月,启动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区外立法调研工作。由自治区人大和文化厅组成的调研组赴四川、贵州等省,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筹备、实施和执法等情况进行调研。加强传承工作并取得成果。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乌兰、*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发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我区蒙古族服饰、巴林石雕刻等项目参加了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6月,我区*族长调、呼麦、蒙古族服饰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赴澳门参加“根与魂——中国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举办了首府地区20__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对我区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二人台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宣传展示。8月,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举办了首届全区长调艺术节,并开展了“蒙古族长调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东乌珠穆沁论坛”、“宝音德力格尔杯”长调大赛、蒙古族长调艺术高级研传班、长调敖包祭祀等系列活 动,进一步推动了蒙古族长调的保护和展示。

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

__年,全区以扎实开展党的十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为主线,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文化市场大调研、大比武、大巡查为切入点,以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和安全规范为落脚点,为党的十顺利召开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是围绕党的十,开展了多个专项保障行动。为迎接党的十,开展了“两节、两会”期间文化市场专项清理行动、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优秀动漫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截止11月底,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__次,检查经营单位27__家次,责令整改3839家次,受理举报419件,立案调查1356件,移交案件50件,办结案件__件,警告2665家次,罚款5924022元,责令停业整11560家次,吊销许可证10家,没收违法所得49031元。确保了全区文化市场安全稳定、有序繁荣。

二是组织开展了全区文化市场工作大调研。从4月20日至5月19日,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四个调研督查组深入全区12盟市、44个旗县区、13个乡镇、6个口岸、11个经济开发区和农业示范区,通过座谈了解、查看相关材料、考察当地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等方式,对文化市场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议能等情况进行了大调研。完成了《农村牧区文化市管理思路调研》、《农牧区较大乡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口岸等地区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及管理工作调研》两个调研报告。起草了《__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文化市场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文化市场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年初制定下发了《全区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考评细则》,出台了《全区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评选表彰办法》。10月16至17日,举办了首届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技能比武大赛,全区12支代表队的36名队员参加了比赛。11月份,对12个盟市本级和36个旗县区文化市场管理与综合执法工作进行大巡查。

四是营业性演出市场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下发了《__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加强涉外及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对涉外及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承办主体资格、演出内容的把关,严格市场准入。开展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调研评估。受中国演出家协会委托,指导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举办了第四期演出经纪人培训班。

五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队伍素质明显提升。3月,举办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培训班,10月,举办了盟市文化市场执法局局长任职培训班、执法实务培训班。通过培训,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学习了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文化市场计算机远程监控平台应用水平和综合执法办公系统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五、科学引导,政策扶持,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逐步推向深入,文化交流与合作亮点突出,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初见成效。

一是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__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土地使用、投融资政策等7个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支持,并提出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走出去”等建设重点。11月6日至15日,对__市、__市等地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申报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化建设。与国家开发银行*分行联合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文化产业系统性融资规划》。制定了《__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申报命名管理办法(试行)》,并组织了今年的申报工作。__大学、__财经大学、兴安盟职业学院等7家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二是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了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工作,批准命名呼和浩特苏鲁锭皮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3 家单位为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至此,我区共有34家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我区鄂尔多斯中视实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至此,我区共有5家单位被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展了我区__年动漫企业认定工作,赤峰无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鄂尔多斯东胜天风动漫影视有限公司2家企业认定为动漫企业。截止到目前,我区共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动漫企业,通过认定的企业将享受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等多项优惠政策。

三是开拓视野,加强交流,参展文化产业博览会。5至9月,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六届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加强了我区与区内外乃至国内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在博览会期间达成了合作意向。我区获得“优秀组织奖”、“最佳展示奖”、“最佳创意奖”等多项殊荣。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为依据,组织文化产业境外投资和合作项目申报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__的原生态阿希达组合被确定为20__-20__年度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7月31日至8月3日,组织盟市动漫行政管理人员和动漫企业负责人共50多人参加了全区动漫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并选派10余人参加了全国动漫高级研修班,为全区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9月16日,与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举办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究班,自治区直属文化单位、盟市文化局、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39名学员参加了培训。12月,组织自治区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赴澳大利亚参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

六、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任务。今年2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时组织了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传达会议精神,部署任务,落实责任,明确时限。3月,文化部督察组对我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情况专题调研督导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乌兰同志亲自主抓, 通过召开工作会、下发指导文件、下派督导组、给盟市委主要领导发函、约谈、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7月,各地确定了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路径和具体做法。全区不再保留事业体制的53家国有文艺院团中确定实行转企改制的有39个,占承担改革任务院团总量的74%;划转的8个,占改革院团总量的15%;撤销的6个,占改革院团总量的11%。基本符合中央关于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要求。截止目前,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二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明显。

三是文化事业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制定__年京蒙对口帮扶合作赴京人才培训方案。9月16日至21日,在中央文化管理学院举办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选派了50名院团、文化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7月至12月,选派了10名基层文化单位相关专业岗位人员参加中长期岗位技能培训。目前, 4人在国家图书馆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挂职实习,有6人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进行专业进修。组织开展了第四轮干部自主选学培训工作,专门安排10万元培训经费,鼓励公务员和直属单位领导按照岗位需求自主选学培训课程,申报参训人员已达到50余人。3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完成了任职培训,4名公务员参加了公务员知识更新培训。接收录用了5名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委培生到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工作。

完成了*年全区艺术、群文、图书、文博四个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材料的接收审核及组织评审工作。今年全区四个系列副高以上称职申报人员共*人,通过评审382人,通过率为61%。中级职称评定申报99人,通过98人。完成了文化科研和全国艺术科研课题的规划申报、督促检查和课题结项等工作。今年申报课题26项,其中4项立项。

七、继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草原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年,我区对外文化交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我区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提高交流的质量和层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共派出文化团组29个,500余人次,分别赴日本、韩国、蒙古、美国、匈牙利、俄罗斯、白俄罗斯、印度、泰国、以色列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交流及演出展览。接待了法国、日本、蒙古、印度、及香港、台湾等国外、海外文化艺术团组18个,800余人次。

一是积极参加国家及自治区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内蒙古的影响力和美誉度。4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香港举办“内蒙古·香港经贸合作活动周”,文化厅承担了3场艺术演出和5场推介演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6月上旬,自治区文化厅与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在澳门联合主办了“根与魂——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举办了讲座、演出、展示和展览等内容。活动为加强我区与澳门地区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10月,受中国文化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委派,内蒙古文化代表团一行30人赴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开展了“中国文化节·内蒙古文化周”活动,这是我国与俄罗斯建交60多年来首次在图瓦共和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活动,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热烈欢迎。中国驻伊尔库茨克总领馆和文化部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二是大力开展与周边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了与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蒙古国、日本的对外文化交流。1月下旬,某歌舞剧团参加了在泰国举办的第八届“欢乐春节”文化活动。2月中旬,内蒙古杂技团赴蒙古国参加了20__年“欢乐春节”活动项目“迎春杂技专场晚会”。

三是主动出击,积极开拓对外文化交流新领域。11月,由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率领文化访问团赴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博伍德市政府、*市澳星传媒演艺集团等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12月,自治区文化厅在澳大利亚举办了全区文化产业管理培训班。

八、继续加强党组织建设,努力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是以“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为抓手,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全面落实 “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 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5月份举办了区直文化系统党支部书记理论培训会,开展了情景模拟党支部发展党员大会和换届改选大会。受到区直工委的肯定。党的十召开后,立即制定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实施意见,先是组织党员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接着邀请内蒙古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李树林作专题辅导。组织区直文化系统党支部书记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见学,重温了70年前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了文化战线工作者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

二是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提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制定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年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督导各单位践诺工作,区直文化系统各级基层党组织践诺612项,广大党员践诺7672项,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35件。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和晋位升级工作。全区文化系统957个党支部分类定级考评中,优秀率达到80%。建立了全区文化系统党组织服务群众典型示范机制。厅机关党委、内蒙古歌舞剧院郭建和赤峰市文物局副局长陶建英分别被评为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内蒙古博物院被评为全区创先争优先进单位。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特色经济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其中,对于其经济价值的认识和研究,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服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56个民族创立和传承了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绘画、剪纸、杂技、戏曲、舞蹈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中国人家喻户的“花木兰”故事被美国人改编成电影向全世界(包括中国)发行,获取经济利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高度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为中华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资本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特点中,其区域性是最重要的一点。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UESCO)第三十二次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26日颁布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在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重新做出了“中国式”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两个定义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不同的区域内,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传承方式不同,导致了其差异性,显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如中国的民族歌舞,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新疆的歌舞热烈奔放,内蒙的歌舞辽阔雄浑,的歌舞高远空灵,东北的歌舞轻盈飘逸,西北的歌舞苍凉凝重,江南的歌舞清新典雅,等等。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民族性和区域性,使之在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换下过程中也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

具体讲,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影响过程分为三个区域:原发区、影响区、消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展现也会根据区域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原发区表现得最充分,影响区区次之,消失区更次。我们以一些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明。如属于技艺的重庆火锅,是源于川江流域(即现重庆市所辖长江流域,因重庆市在成为直辖市以前属四川省管辖,故称川江。)。在当下,重庆火锅已成为重庆名片,是重庆市饮食业最重要的支柱,产生了响誉全国的“小天鹅”、“德庄”、“秦妈”、“骑龙”等大型火锅企业。顺川江而下,在湖南、湖北等辐射区,火锅的制作技艺开始有所改变,其经济价值也开始下降,只有一些小规模的火锅产业,再向下,到上海等华东影响区,火锅的影响就更小了,基本上没有规模化的产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区域性特征,使我们在转化其经济价值的时候,不要轻易提什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口号,当然,作为一种文化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但要转化为一个产业,就一定要考虑其区域性,考虑市场,考虑消费者。因此,利用产生于某一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出“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的经济价值,并通过各种有效的产业途径和产业方式,实现这种经济价值的转换,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就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样式出来。

一、发展特色旅游业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是非常明显的优势。“旅游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业的成功取决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区域中的差异认识和促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旅游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突现出文化的特点,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促使他们产生消费的冲动,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者通过旅游应该感爱到另一种文化和生活的体验,获得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

各地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开发中,挖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国内盛行的新疆旅、旅,出了对两个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对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往也是不可缺的因素,“丝绸之路”的文明、“雪域高原”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绝不能忽视的资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各地及旅游景点或项目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有独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如何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得好,就会一个地区带来独具特色的旅游业。

二、发展特色加工业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通过对与地方特产相联系的特殊技艺的整理、研究、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老祖宗传下来的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仍然具有市场,仍然能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利用经济杠杆的强大内在动力去发扬光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对其产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面讲,这种经济开发,也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正是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注意不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有利的。对于中国而言,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利用民间特殊技艺、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业支撑,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以重庆为例,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合桃片制作工艺、纸扎艺术,荣昌夏布、陶瓷、折扇制定工艺、永川豆豉酿造工艺、蝴蝶画制作工艺,铜梁龙制作工艺,梁平年画、竹帘制定工艺,大足石雕工艺、小五金制作工艺,以及遍布重庆的山城火锅等等,都可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业。目前,大足的小五金制作,已形成规模,成为大足县的重要产业。伴随着大足石刻的开凿而诞生的大足龙水小五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龙水小五金有12个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型号,年产值达到亿,产品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龙水已建成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五金专业市场。又如:“中国烟花之乡”―湖南浏阳,浏阳烟花“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经过挖掘和开发,已有13大类3000余个品种,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6000多万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40%,国际市场占有率60%。已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达20余亿元的现代化产业群和产业集团。

三、发展特色演出业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珍珠样散落于中华各民族和各地之中,存在许多具有极高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享受,同时还可以使某种表演艺术得以再生,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化产品,通过这些文化产品的营销,获得经济收益。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小品”已成功地走向了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做出了范例。对于“东北小品”风靡的原因,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任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有鲜明地域性的传统表演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面临着被消亡的可能,但是,东北的一批民间艺术家们,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没有退却,以满足大众生活情趣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为动力,在继承和发扬“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的基本上,创作出了东北方言小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满足了大众休闲文化的需要。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多元化文化条件下的平民化文化需求,为“东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背景、机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演形式“二人转”的平民化、地域性表现形式,为“东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基础和来台。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在今天仍然具有市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把它推向市场。现在,许多地方已开始有这种设想。如“中国龙都”―重庆市铜梁县政府提出了:“扎实推进龙灯舞展演,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创新展演形式和内容,占领重庆市场,做大市外市场,拓展境外市场,打造和提升‘铜梁龙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战略设想。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整理和挖掘,使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更有其重要意义。

四、发展特色医药业

通过对传统医药学知识的挖掘,可以形式独具特性的医药产业。中国医药学知识是中国境内各地、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药学知识。作为国宝,中国医药学知识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宝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医药产业,我们大致可以从三条路径出发:一是生产销售。生产又分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传统医药材料的种植(或饲养)。如山东郯城,开展大规模的银杏种植,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也成为郯城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市石柱县,在600百多年前就开始种植中药材黄连,1954年,石柱黄连被定为国药和一类农副产品。2006年,全县在地黄连5.1万亩,产量1800吨,产量占全国的68%,产值1.3亿。因而,石柱被誉为“黄连之乡”。二个层次是传统医药成品生产和销售。如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等。二是治疗。利用传统医疗技术,来为病患者服务。如:针灸及针灸刀、刮痧等。三是保健。这个方面包含着传统医学知识的丰富内容和经验。全国各地一大批利用传统中医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健身、健体企业应运而生,相应的产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如工作之余,进入洗脚城、健身房放松,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选择。

发展中药产业,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门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及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纲要》提出了“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指出了优先发展“中医临床、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路径。从现实的角度看,发展特色中药产业,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以中药为基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市场份额,同时,发展中医药材料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持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形成特色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发展特色餐饮业

饮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件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餐馆能遍布世界各地,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菜由宫廷菜、官府菜、各地方菜系组成,每种菜系中都深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文化。因而在今天,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散落于各处的传统厨艺,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餐饮业。从回报角度看,餐饮业是一个投资小,风险小,回报快,回报高的产业。如:起源于“明未清初”的重庆火锅,是由码头文化衍生出来,由码头而进入高雅之堂,现在已成为重庆的名片,市外人一提重庆饮食,首提必是重庆火锅。如今重庆火锅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精加工+营销网络+物流中心”的完整产业链条,做到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社会化大物流配送。重庆火锅协会会长何永智说:“重庆火锅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说它的生产加工基地,凡是做火锅的,汤料都已经工厂化生产,而工厂化生产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就是农业,我们的海椒基地、花椒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相关的豆瓣,大蒜、老姜之类的,因此重庆火锅近几年的发展带动了重庆的知名度,也成了我们重庆的一张名片。”目前,重庆火锅在全国连锁经营户达11200多家,年创产值150亿元,年上交税收8亿,解决了5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R].2005.

[3]张文建.区域文化差异性及其对旅游的影响――以华东和西南地区为例[J].学术月刊,2001,10:91.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8

关键词: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BRMP分析;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084-05

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随着近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强。尽管如此,实际工作中“重申报、重数量、重开发、轻保护、轻质量、轻管理”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以致传承效果不佳。鉴于目前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亟须一整套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所提方案进行科学性评估,在前人针对非遗文化产业化可行性、运作合理性、产业市场调查分析预测、产品开发营销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参考昂谱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实践调研情况,提出BRMP(Balance of Resource, Market and Product)分析法,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例进行分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一、RMP分析及BRMP分析概述

学者吴必虎(2001)针对区域旅游产业出现的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现象提出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进行论证的RMP分析模式。然而,RMP模型单纯从定性分析角度出发,在分析过程中较少运用定量分析,对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者间也没有进行横向比较,结构单一,有必要进行改进。

为使RMP分析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优势改进分析方法,力求通过综合分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纠正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偏差,为其日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通过资源、市场、产品三方面进行产业计划的横向比较,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方向作初步定性分析。其次,通过建立所有要素(包括非量化与量化)的层级,清楚呈现各层、各准则与各要素的关系,对于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影响因素进行测量,展示其产业化发展特征,进而对其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参考意见。为确保多目标决策的精度,BRMP分析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并通过应用实例――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并具有推广价值。

二、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BRMP分析

(一)R性分析

1环境资源丰富程度

环境资源包括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资源为载体,在其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自身人文资源;同时,还应合理开发和使用周边自然资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非遗生态圈。以旅游业为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正逐步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傣纸之乡――勐海县曼召村参观,感受纯朴的傣族民风与古朴的造纸技艺,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保护带来重大考验。与此同时,傣纸销量逐年递增,对原材料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在自然资源使用方面,曼召村自身条件优越,是理想的宜居环境,与同样传承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傣族村落芒团村比较,自然资源更为丰富(见表1)。

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滥用和污染,曼召村在造纸过程中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制作到产品成形的所有工艺流程中,均采用纯天然手工制作,无任何化学添加剂,恪守古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活准则,切合现代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村民在后山种植树林,原料采集由从泰国进口逐步转型为自给自足,最大程度地降低制造成本,力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与造纸过程的良性循环。

2传承人综合素质

传承人是文化传承的动力源泉。传承人的数量和地域分布的广度可以直接决定文化传承的效率与范围,拥有持续不断的后继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并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因传承人自身文化水平及专业素养不高造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效果不佳的案例数不胜数。因此,为避免出现片面传承、部分失传的情形,须从源头把握,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质,鼓励从青少年及青年人中培养常年被熏陶且有传承意愿的后继者,降低文化失传的概率,同时也利于产业化过程中逐步增强对文化产业走向的把控与预测,将对文化本身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与其他从事手工造纸的村落比较,曼召村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占有优势。从与同样传承傣纸技艺的孟定镇芒团村比较可得:曼召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稳定,造纸产业发展成熟,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造纸的需要(见表2)。

作为傣族手工造纸的发源地,造纸技艺自古传承,工艺体系完整成熟,曼召村是云南傣族造纸技艺传承最完整的一个村庄。村民无论老少均积极参与到该项技艺的传承与实践中,由政府牵头,村民自主成立合作社,以现代市场眼光逐步完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产业化发展。同时,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此项技艺,曼召村村民也将此古老技艺传授给邻村,以求加速推广和扩大范围,并鼓励初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少年参与到学习与传承中,为其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3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辅助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表明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自2006年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以来,国家接连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储备库项目,委派文化馆监督并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勐海县文化馆作为曼召村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直接管辖政府机构,曾多次深入傣族村寨调查了解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经过研究及整理,制作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课件光盘,用于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教学以及对傣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并对傣族手工造纸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艺展示、文本实物、功能意义、传承特点、艺人信息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搜集、记录和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的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档案。

云南省地方政府已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到“十三五”重点发展目标,采取诸如编制非遗乡土教材,建立传习基地等相应措施,现拟在文化馆、旅游纪念品销售中心和民族特产展示销售专柜等处开展傣族传统手工纸技艺的展示和研究,有效帮助指导和激励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家和民间艺人,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M性分析

1产品特性

产品特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其发展之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及种类众多,需根据其特性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市场需求扬长避短。以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例,傣纸为其主要产品。纸张制作的所有工艺流程皆从自然取材,纤维纸牢固且透气性好,又可长久保存,是理想的外包装材料,目前作为西双版纳普洱茶的外包装已有数百年历史,销量有所保证。与同类造纸傣族村庄相比,曼召村傣纸年产量大,可长期供应勐海县各大茶厂用于茶饼包装(见表3)。

然而,傣纸自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劣势,其纸质粗糙,纤维粗大,且仅能通过拓版印刷来美化,难以满足某些客户对于产品精细度以及外包装色彩设计的要求,而这可通过专业学术科研进行弥补。

2产品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进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从同样是手工造纸的 “和纸・日本手漉和纸技术”来看,其经受住了现代工业的冲击,且在艺术领域展现出新的魅力。目前,在“和纸之乡”立町,半数以上的和纸作坊还保留着手工造纸形式,原料考究,手工细致,使得和纸供不应求。借鉴学习和纸的经验,傣纸产业需抓住契机,凭借其完整成熟的工艺体系,在满足大规模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种类,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积极创新,从传承人自身作出改变,如尝试用傣纸进行具有民族特色的纸艺创作等。为解决纸艺产品同质化问题,可主动与现代艺术工作者合作,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文化认知度。

3用途优势

基于产品特性与创新,产品的用途优势得以进一步挖掘。以傣纸为例,作为优质的包装材料,2000年以后普洱茶市场的扩大带动了市场对傣纸包装纸的需求。而傣纸独特的触感与质感,以及不老化、不变色的性质,亦能作为高档产品的理想包装,进而提高价格,形成差异化定价。现曼召村拟为傣纸申请QS认证,为日后进一步拓展包装纸市场奠定基础。傣纸作为自然的产物,本身独具匠心的质感、纹理和透风性是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最佳特质。若采取恰当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非不可能,但如何在竞争激烈且已有同类产品的市场上脱颖而出,需要传承人与决策者的统筹规划与不懈努力。

4宣传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文化遗产能否广为流传为人所知,需要政府与社会多方人士共同努力。以傣族手工造纸为例,从政府角度出发,一是充分利用媒介和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技艺、艺人信息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搜集、分类、编目和归档。二是编制非遗乡土教材,建立传习所,拜师学艺。现拟在文化馆、旅游纪念品销售中心等处进行展示和研究工作,更有效地激励非遗传承和提高。从社会各界角度出发,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媒,结合“回归自然”、“共建和谐”等主题普及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新华网、环球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已做相关专题栏目宣传曼召傣纸文化,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公益组织“稀捍行动”已将曼召傣纸保护项目作为其重点项目之一,在云南、上海等地开展傣纸工艺展、阳光教室等相关推广交流活动。

5价格优势

客户的购买力决定着文化产品的受众面,人们对于某种产品的需求,包括购买欲望和自身购买能力两方面。非遗文化产品定价取决于其本身价值以及文化附加值。由于该类产品为非必需品,市场较为固定且单一,需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以开拓新市场。以傣纸为例,目前傣纸产品分为原生傣纸与纸工艺品两类,原生傣纸价格根据厚度为05~1元/张不等(90cmx45cm),略高于同规格的工业纸。鉴于傣纸制造工艺的特殊性,该定价较为合理,且被业内接受,现已与不少客户达成合作关系,销路稳定。而纸工艺品价格则大多高于30元/件,从产品实用性、客户购买力及估计成本来看定价偏高,销路有限,不利于市场推广。若曼召村村民不及时调整价格,平衡成本与售价,将很难开拓销路,扩大市场。

(三)P性分析

结合上述R性分析与M性分析,在P性分析中构建“目标―指标层次结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评价目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评价从上文所述的资源R(Resource)及市场M(Market)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即为第二层次准则层。就上述两个方面,再进行细分,其中资源指标又包括环境资源丰富程度、传承人综合素质、政府关注扶持力度三个分指标;市场指标又包括产品创新、用途优势(实用性)、宣传效果、产品特性、价格优势(购买力)五个分指标,由此构成第三层次指标层(见图1)。

学习模仿层级分析法(Analytic Hierchy Process,简称AHP法),运用多因素分级来处理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评价者角度了解公众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方向的意见,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为相互关联的各个有序的层次,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通过对每一层次中每两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定量表示,并在它们之间简单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最后得出相关元素的权重,最终得出对于P性分析的产品发展规划。

如图1层次结构所示,通过对结构中各层的元素可以依次相对于与之有关的上一层元素的性质,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建立一系列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A=(aij)n×n具有下述性质:aθ>O,aij=1/aji,aii=1(i,j=1,2K,Kn),其中,aθ(i,j=1,2K,Kn)代表源素Ai与Aj相对于其上一层元素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判断矩阵的值反映公众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标度及其含义如表4所示。

设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AW=λmaxW,所得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具体实施步骤为:(1)将A的元素按行计算得出几何平均数;(2)将方根向量归一化得道排序权重W;(3)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于客观事物复杂性、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所给出的判断不能完全保持一致,有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一致性检验公式:CI=λmax-nn-1,其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

若随机一致性比率R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小于010,则表明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可容许范围内,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进行调整,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见表5。

按照上述方法,以全国30个省市公众500余人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产业化发展意见为例,对于准则层列出计算判断矩阵及计算权重。

按上述步骤求法可得:

λmax=(AW)inWi=2,CI=λmax-nn-1=0,查表得RI=0,故CR=CIRI

对于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而言,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其资源特性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其产业化过程中市场因素较之资源因素更为重要,且往往需要更大的资金及人力投入,且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了解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及手段,以便使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经世致用。

同理可以计算得出准则层中各因素所对应的指标层各要素的权重。

λmax=(AW)inWi=31,CI=λmax-nn-1=005,查表得RI=058,故CR=CIRI

在资源因素中,包含环境资源丰富程度、传承人综合素质、政府关注扶持力度三个方面,其中环境资源丰富程度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曼召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将是重中之重。

傣艺工坊。依山而建,位于村落最后方。该工坊目前也是勐海县曼召村正在努力构建的项目之一,尽管仍在起步阶段,但已见雏形。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历史悠久,但其产业化发展需要深度挖掘其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及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曼召村傣族手工造纸传承人年龄层次在50―70岁,但实际上整个村落80%以上的村民均会参与到造纸活动中,形成一道靓丽的民俗风景。除此之外,傣族技艺众多,如慢轮制陶、竹编、剪纸、贝叶经制作、织锦等,可借傣艺工坊平台统一展示,将提高文化丰富度。

傣味餐厅。坐落于曼召村傣纸合作社。充分利用村民所种植水稻、茶叶、甘蔗、蔬果等农作物。傣族的饮食具有独到之处而又富有特色,以酸见长的傣味已成一方特色,也利于传播热情好客的傣族文化,近年来广泛受到外来游客的欢迎。

茶园驿站。即与勐海县知名茶厂共同合作的体验式普洱茶园地,由此可充分利用曼召村后村的自然资源。南糯山是西双版纳重要的普洱茶产地,距勐海县城24公里,同时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利用普洱茶、茶道的文化背景, 建设集观光、娱乐、餐饮、住宿、博物馆、户外教育、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体验园地。

λmax=(AW)inWi=5368,CI=λmax-nn-1=0092,查表得RI=112,故CR=CIRI

在市场因素中,包含产品创新、用途优势(实用性)、宣传效果、产品特性、价格优势(购买力)五个分指标。其中消费者最看重的是创新和实用两方面。傣纸产品从最为普通但销量最大的普洱茶包标准装用纸到仍处于试验阶段的创意纸艺品,种类不断增加,但由于对外宣传困难导致知名度依然不高。

普洱茶包装纸。普洱茶与傣纸的渊源久远,且傣族人用傣纸包装普洱茶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目前,仍有许多追求古朴风格的茶厂仍会采用傣纸作为普洱茶包装。作为傣纸最初的用途,其销量较为稳定,价格较低,可最大程度利用傣纸自身特点。

推广性包装纸。从包装角度深度挖掘傣纸是最为安全且容易创新的做法,将蕴含自然古朴之风的傣纸运用于带有传统文化色彩或是较高档次的商品包装,将为产品本身添加一抹亮色,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孔明灯和纸灯。为庆祝傣历,傣族人有放飞孔明灯祈福的活动,近年来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迅速,旅客积极参与到此类活动中,体验傣族文化。孔明灯与纸灯的制作完美体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理念,且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出版物。为更好地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除了将产业化合理地有规划地付诸实践外,仍应注重工艺本身的历史内涵与技术渊源。由政府文化保护部门联合高校相关专业学术人士出版正版学术书刊,将从很大程度上杜绝不良商家或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将更好地匡正其宣传途径,提高公众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

三、结语

通过对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分析与评估,可推广用于检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以上诸多指标作为评判非物质文化是否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及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或进行调整的标准。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无论是否处在一个转型升级极具优势的阶段,都不能忽视其发展过程中潜在 的诸多劣势,如何发扬产业自身优势,规避关键性劣势,抓住机遇,消除威胁将是全社会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社会各界如何为非遗文化开拓新局面需要一个既定的可量化标准,将文化内涵与市场走向有机结合,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01, 20(1):103-110.

[2]李昆仑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道路景观评价中的运用[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8(1):143-147.

[3]常建娥, 蒋太立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7, 29(1):153-156.

非遗文化市场调研范文9

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2007年6月9日)给我们带来了惊叹、感动、思考和反省,那凝聚着祖先情感和智慧的文化形式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一时间,媒体聚焦、全民关注,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峰。

现在,本刊选择在一个相对寂静的时候再一次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话题,节日会过去,仪式会结束,但保护的步伐始终不会停歇……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得这么响,有没有物质文化遗产?”不久前接受一家电视台的采访,编导这样问我。我很奇怪,还有人不知道物质文化遗产。我用最简单的话回答他:“文物、文化古迹、历史遗址等等便是物质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都是以物质的形态存在的,便都是物质遗产,他们有一个名字叫“世界遗产”。

在首批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北京占尽风头。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明十三陵等,在全国各地诸多遗产中,北京是最集中的一个地方,充分证明了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

但是,欣慰处也遗憾,如果北京老城保存得好,是可以整体申报的。北京城墙环绕着的北京胡同与四合院民居,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但是却很不幸,没有了。

稍后于“世界遗产”被提出来的,便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没有一种东西,它不以物质形态存在,却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并值得我们珍惜的遗产?有,这便是传统戏曲、民间音乐、民族史诗、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等。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经公布了三次,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十二木卡姆都榜上有名。再加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成功的长调,那么我国现在拥有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四项。

北京是我国近500年来的文化中心,在这里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一定蕴藏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不容怀疑的。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哪里?它们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珍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多少?

雅各布斯说:“当我们面对城市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生命,一种最为复杂、最为旺盛的生命。”所以,说保护北京老城,不是保护一处死去的文物或者历史遗迹,而是保护一种活生生的生活形态。

透过城市改造话题,我们可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如果把城市比喻成看得见的水土,那么随水土流失掉的便是土地上的生活与水上的歌声。

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比如离我现在居住地最近的“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我就没有见过。资料说:“古城村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最西端,村子形成于明代初年,面积0.8平方公里,旧时是塞外和京城的交界地带,受到皇城文化和塞外文化的双重影响。明清以来,村民信奉碧霞元君娘娘,每年四月到妙峰山朝顶进香,为凝聚全村人的一秉虔心,逐渐产生了香会组织――‘秉心圣会’,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花会表演方式‘花十档’。秉心圣会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万历元年(1573年)起的会,万历四年(1576年)走的会。秉心圣会是现今北京地区到妙峰山进行的香会队伍中恢复得最完整的一档花会,钱粮筐表演是北京唯一的一档花会表演形式。但是,秉心圣会目前在传承上面临很大困难,如古城村即将被拆除,必将影响以村落为依托的花会面临危机;传承人问题亟待解决;缺乏对该民俗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

古城村没有了,“花会”去哪里找?

前几年,春节禁炮,整个北京的春节已经悄悄地成了呆在家里看电视的节日了。去年恢复燃放炮竹,于是,一个传统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一个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的鞭炮声,却是千家万户吉祥快乐的象征。没有了炮竹声,便少了年的味道。

可是,鞭炮声回来了,春联却回不来了。超市统一印制的春联,一定少了不少年的兴致。工业化的便捷,也带来了工业化的粗糙与对个性生活的取缔。

春节的乐子剩下看电视、吃速冻饺子,并将附赠的“福”字贴在门上。庙会是洋庙会,俄罗斯小姐的风情表演,传统被挤对得没有了踪影。

我不反对过洋节日,比如情人节与圣诞节。但是,被简约化了的春节,是不是也简约化了我们的传统?当端午节由韩国人申报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不是去争这个节日,而是要反思一下,我们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丢失了我们自己?

多年前我在乡下教书,每年腊月要写很长时间的春联,学生们把一卷一卷红纸放在我的案头,我义务服务着,也快乐着。但是现在印刷的春联现成了,却也少了家家户户不同的感受。

正月要糊灯笼。手工灯笼制作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但是现在都是工厂生产好送到超市里的,于是家家户户是一样的灯笼。

工业化与国际化,如今信息化了,春节都是一个短信了事。年的味道去哪里寻找?

“年”是中国的,当然也是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年”在哪里?去哪里寻找有味道的年?

去老人的记忆里?

去名家的散文里?

今年6月,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有总计105个项目获得专家认可。我想多数北京人看到这个名录的时候一定既熟悉又陌生。不少人会问:“这是需要我们继承下去的遗产吗?没有这些遗产会怎样?”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先生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

北京的“历史凭证”是什么?

北京“得以延续、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是什么?

除了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明十三陵,是不是还有正在消失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首批入围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智化寺京音乐、京西太平鼓、昆曲、京剧、天桥中幡、抖空竹、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雕漆技艺、木版水印技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

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8项,它们是:

民间音乐: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京西幡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顺义曾庄大鼓;

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延庆旱船、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密云蝴蝶会、米粮屯高跷、海淀扑蝴蝶、白纸坊太狮、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沙峪村竹马、通州运河龙灯、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

传统戏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大兴诗赋闲、柏峪燕歌戏;

曲艺:相声、岔曲、单弦、京韵大鼓、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平谷调;

杂技与竞技:天桥中幡、抖空竹、帽山满族二魁摔跤、围棋、中国象棋;

民间美术:象牙雕刻、北京玉器工艺、曹氏风筝工艺;

传统手工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雕漆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绒布唐工艺;

传统医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民俗:厂甸庙会、妙峰山庙会、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

二、北京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有600年的历史,有人说它是“百戏之祖”。昆曲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北京也是昆曲发展兴盛的重要场所。资料显示:在1917年~1945年的28年间,北京曾先后出现过“同合”“崇庆”“宝山”“祥庆”“宝立”(庞世奇)、“庆生”(白云生)诸班,它们都曾一度兴起,随即萧条冷落,到1945年前后,专业昆班已不复存在,仅有“昆曲研究会”“北大倚声社”“昆曲学会”等知识界之业余组织维持着昆曲“清唱”一脉。

1957年成立的北方昆曲剧院,是北京唯一的专业昆曲表演艺术团体。在北昆的介绍中这样写道:“50年来,剧院以保护、继承、发展、革新昆曲艺术为根本宗旨”。但是,与苏州传字辈可以演出六百多个剧目相比,北昆的七十多个剧目实在是少得可怜。尤其在创新上花大力气,反而使许多经典没有继承下来。

面对更多的诱惑,年轻一代演员花在练功上的时间比较少。记得一次看电视,北昆的一个老艺术家说,他白教学生,在排练厅等,经常没有人来。

在北京另一个宣传推广昆曲的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北京昆曲研习社是北京昆曲爱好者研究和传习昆曲艺术的业余文化团体。1956年由俞平伯等业余曲家发起成立,“”停止活动。1979年底恢复活动,张允和担任社长。

50年来,北京昆曲研习社先后演出106场,挖掘、继承传统剧目64折。没有经费,没有固定活动场所,以每年两场的平均演出频率,尽管也宣传了昆曲,但是对这样的一个剧种,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受众能有多少呢?

全北京学钢琴、小提琴的孩子有多少?

全北京学昆曲的孩子有多少?

多年前我到呼和浩特采访,那时候,呼和浩特每年生产销售的马头琴是150把左右,而销售的日本电子琴是3000台左右。

马头琴与电子琴,哪个更可以表达内蒙古人民的情感?哪个更像一件乐器?当然是前者。但是,为了迎合国际化,更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学电子琴。

昆曲,有文辞之美,有声腔之美,有身段之美。我以为,昆曲是中国孩子最好的艺术启蒙手段,不管将来唱不唱戏,学点昆曲都有益于了解传统文化,塑造孩子的美好情操。但是,因为钢琴可以在升学时加分,于是一窝蜂地学钢琴去了。

在北京街头,姜杰钢琴城、鲍惠荞钢琴城,卖琴,教琴,生意火爆。有些地方的教师只是音乐学校的学生,自己还没有练好,就出来教琴。而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专业昆曲教师却无人问津。

搁下昆曲,看看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

首先,北京是,是个高级消费城市,所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饮食服务、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与制作、供城市娱乐休闲的音乐戏曲曲艺等。在两批已经成为市级遗产项目的153种内,传统手工技艺占了绝对的优势。

生活奢侈品的生产,如:象牙雕刻、玉器工艺、风筝工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雕漆技艺、金漆镶嵌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宫毯织造技艺。

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马聚源手工制帽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绣花鞋技艺(王冠琴)。

饮食方面有: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牛栏山二锅头酒酿制技艺、“白”酒酿制技艺、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烤肉制作技艺、壹条龙清真涮羊肉技艺、“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其次,北京是个包容天下的文化消费城市,所以聚集了适合全国各地各种口味的文化消费,尤其是文人消费。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以及昆曲、京剧和戏装制作技艺、戏剧盔头制作技艺等。

再次,北京是个注重休闲、休养和保健的消费城市,其游艺活动丰富,医学水平高超。可以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抖空竹、围棋、中国象棋,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宫廷正骨(上驷院绰班处)、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等。

坚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线生产的人还有多少?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没有失传,但是,最好的师傅都不在了。《韩熙载夜宴》是荣宝斋木版水印史上影响极大的作品。因为原作的名气大,当年复制的数量少,现在市场需求很大。但据说老人们雕刻的版都在,就是没有人会印了。

工艺品怎样呢?原来复兴门有个很好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六层,全部是工艺品陈列。里面幽静而充满艺术气息。但是现在改造成了百盛,热闹了,工艺品被挤在了六层的一个角落里。

还有多少人愿意钻研技术,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侯宝林为相声担忧过,马季为相声担忧过,侯跃文为相声担忧过。他们都走了,一个郭德纲即使不卖减肥茶,能不能挽救相声?

一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田青和我开玩笑说,咱们办一本杂志吧,就叫《反动派》。因为现代化必然是反传统的,而坚持传统文化的人,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一定不合时宜,表现出“反动”的一面。我们就歌颂那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传统文化而奔走呼号的声音。

与“如何赚钱”“如何升官”等教你人生一招不同,以倡导保护传统为己任的书有没有市场?

三、保护:在期待中行动,在行动中期待

2007年4月,总理访问日本,12日晚上,总理和安倍首相观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早在两个月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田青教授就到日本看过一次演出场地,回来就抓紧节目的准备。为这台演出,他专程到内蒙古、福建、贵州等地精心挑选节目。这台演出是在他主持的“守护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础上产生的,包括了昆曲、古琴、长调、木卡姆等已经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和一些地方稀有剧种及原生态民歌。4月8日,田青和他策划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一行80人已经到达日本。田青与日本著名演员一起为两国领导人主持了这个演出。

演出第二天,总理到驻日使馆与官员、媒体、留学生代表、旅日华人见面。走进大厅,他一眼看见了前一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中演唱侗族大歌的贵州小学生,温总理直接向孩子们走去,亲吻了来自贵州山区的孩子。这时候,两个新疆来的七十多岁的木卡姆歌手径直向总理走去,在场的人无不惊讶,但是温总理微笑着迎向两位维吾尔族老人,与两位老人紧紧拥抱,赞赏他们的歌唱,祝愿他们健康。

在整个演出中,云南海菜腔歌手李怀秀、李怀福亮相的机会多,被总理认了出来,他问:“你俩是兄妹还是姐弟?”

在即兴的演讲中,高度赞扬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本的演出。过去,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出访,一般带一台节目,中国京剧院或者中央民族乐团的一场演出。但是,到了2007年,国家领导人的观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一台京剧和一组民乐已经不能涵盖我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以原生态民歌为主的演出,成了民间的最爱,成了文化外交的手段。

6月9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总理到中华世纪坛观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参观结束时,对文化部门的同志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

当政府以高调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民间又做了什么呢?

皇家粮仓,因为李苦禅的儿子李燕先生的奔走呼号,在平安大街建设中躲过劫难。5月18日于中国昆曲成功申报成功“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六周年之际,隆重推出了厅堂版《牡丹亭》,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名流的关注。

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先生说:“现在许多演出声光电用得太多,技术主义的东西在舞台上特别泛滥,让人觉得特吵得慌,特别喧嚣,而在厅堂版《牡丹亭》现场,那种场景,那种丝竹之声,那种真正原汁原味的感觉,让人觉得是非常好的享受。厅堂版《牡丹亭》不用扬声器,不用光电的闪烁,是非常诗意化的和自然流露的东西。那一刻,我从心底里发出思古之幽情。好久没有这种享受了,那天真正感受了民族文化的韵味!”

著名作家、记者唐师曾说:“我是已经活了46年的人了,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场戏。感觉‘很浓’,是高度浓缩了的艺术,是纯粹的古典的艺术。现在的社会基本是一个兑水的社会,艺术里充满了垃圾,各行各业都制作自己本行业的宣传片,观众哪里有看到真正艺术的机会?面对‘浓缩’到只剩下‘艺术’的厅堂版《牡丹亭》,我特有感触。在演出结束后的留言本上,我写了八个字:‘生得其所,死亦自在’。我在评说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同样是评价昆曲这门艺术。”

著名主持人张越说:“我们的生活快速繁杂粗鲁,有钱人时髦人也粗鲁,既没控制也没过程、没细节,缺乏审美价值,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花同样的钱看这戏就比喝顿酒吃大盘子舒服,更有审美愉悦。”

著名记者王军说:“我这是第一次听昆曲,真是浑身特别地干净。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非常高雅的艺术,应该有其生命力。但是过去政府把这些都包揽下来,把市场全部排除在外,所以传统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只有让市场发挥作用,传统艺术才能活起来。艺术只有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才可以活下去。一旦成为国家剧团,有多少钱花多少钱,谁来为艺术负责?只有在市场面前,‘戏比天大’的原则才能在演员心目中确立起来,才有可能出现梅兰芳。国家剧团里的人,谁都可以不负责任,大家更在乎外在的‘五个一工程’和‘梅花奖’,而梅兰芳得过梅花奖吗?”

皇家粮仓的《牡丹亭》正在上演的时候并持续获得好评的时候,2007年10月,国家大剧院落成首场演出也选择了《牡丹亭》,不过是长达九个小时的青春版。同时,在首都博物馆,每个周末,都在上演昆曲折子戏。我们在炒作了多年别人的歌剧、在午门上演了《图兰朵》之后,我们终于想起了自己还有昆曲。

四、高层与民间共同的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论在高层还是在民间,已经成了一个不容怀疑的使命。那么,政府、学界、民间、市场,各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第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立法保护民族精神财富。早在2005年,北京市就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2006年初,北京市下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同时,《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开始编纂,《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入立法程序。今天,我们的行政部门也在积极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有望早日出台。

第二,学界提供理论支持,唤醒全民保护遗产意识。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田青为代表的广大知识界,在近年积极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这个学术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冯骥才的《拯救民间》和田青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的发言,成了学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角,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民间珍爱传统技艺,活态传承祖先文化遗产。民间一直就不缺乏一些顽固的保守派,他们死死守护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原则,在急风暴雨中守护着破败的精神家园。比如已经辞世的田丰,只身前往昆明创办“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延请民间艺人,招收学员,活态传承少数民族歌舞。正是有他的努力,才有了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和海菜腔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在苏州,今年已经80岁的顾笃璜老人,恢复了“昆剧传习所”,传承着正宗的昆曲。

第四,市场慧眼打理精品,做到保护与经营两不误。片面迎合所谓的市场,毁掉了一些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不能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市场。昆曲是明朝初年中国文人的审美,拿到今天一定有不适合的地方。但是,陌生感也是艺术追求的一个品味。青春版《牡丹亭》和厅堂版《牡丹亭》的先后成功足以说明,传承了600年的昆曲依旧可以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感。而这两个产品,都是市场的选择,而不是政府和专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