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集锦9篇

时间:2023-12-05 09:55:43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1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现象,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观察其临床表现并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是每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关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学生只有在掌握胆红素代谢特点的基础才能了解。但由于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比较抽象,教学效果一直欠佳。信息技术是从计算机技术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1]。将其引入护理教学后,学生能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信息技术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内容直观、容易理解[2]。为此,本研究将信息技术引入《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教学过程中,并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教学设计分述如下。

1教学目标

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确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领会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解释相关护理问题。能力目标:运用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处理相关护理问题;会正确使用蓝光箱。情感目标:增强尊重生命意识,树立爱护婴儿观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教学难点为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2教学策略

《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的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新生儿正常胆红素代谢特点的理解掌握难度较大,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类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运用网络课件助学助教,通过三维动画全程、动态、准确地模拟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不足,并加深学生对抽象机制的理解。同时,利用学校精品课程学习平台、医学教学素材库,以及丁香园、中国护士网等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做到“学会、会学”。通过案例教学结合网络学习系统,让学生做到能够正确区分生理性、病理性黄疸;运用信息化技术结合生活实例,虚实结合,巧妙运用类比教学法,模拟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从而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过程

通过设计案例展示、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探索新知;练习考核、及时评价;布置作业、任务拓展等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3.1情境展示、导入新课课前通过班级QQ群上传新生儿黄疸学案以及新生儿黄疸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观看视频后对新生儿黄疸有了感性认识。课堂再通过情境展示,认识新生儿黄疸,观察生理性黄疸患儿与病理性黄疸患儿,以“新生儿黄疸一定是病理现象吗?”这个问题为启发,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3.2任务驱动、探索新知设计三个教学任务:区分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探究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正确模拟光照疗法操作流程。

3.2.1任务一:区分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设计“看一看”,让学生直观比较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明确“黄疸并不都是病理性的”;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临床案例进行“比一比”,并多样变化教学手段。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拾遗补缺。

3.2.2任务二:探究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任务二分为两个子任务。子任务一,探究正常胆红素代谢。首先播放正常胆红素代谢特点的视频,让学生梳理清楚胆红素正常代谢机制并理解记忆。子任务二,探究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利用钢铁生产过程,让学生明确新生儿胆红素升高、出现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即胆红素生成过多、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肝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特殊。利用这种类比教学法,帮助学生从发病机制上理解胆红素代谢的特点,使记忆更加深刻。

3.2.3任务三:正确模拟光照疗法操作流程。通过演示教学法,让学生熟悉光照疗法的大体流程,整合教学资源,利用模型、仪器设备,学生与教师在新生儿模拟ICU模拟临床实际操作,在学生达到学中做的同时,增强尊重生命意识、树立爱护婴儿观念,与未来职业挂钩。同时,教师利用网络将视频传至微博,与学生互动,把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外。

3.3练习考核、及时评价进行习题测试,操作考核,巩固学习成果,实现即时评价。习题测试系统随机抽取题目,依据通关原理反馈学习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运用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或期末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的不足。由于模拟实训教学资源的局限,真正做到与临床操作同步尚有一定距离,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相应视频,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关注细节,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光照疗法实际使用要求,真正培养满足临床需要的技能人才。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评价表,从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并将考核结果及时上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螺旋上升的学习效果。

3.4布置作业、任务拓展教师针对学生对网络信息敏感的特点,以丁香园和中国护士网为依托,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制作新生儿黄疸宣传板,在社区讲解、发放,并建立公众微信号,宣传新生儿有关知识,帮助更多父母了解育儿相关知识,达到学有所用、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职业归属感。

4教学反思

本研究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做到了“教学做评”合一,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呈现单纯的文字,而且还能输出图象、动画、视频和声音,动态模拟正常胆红素代谢,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清晰直观、生动活泼。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指导。信息化技术解决了《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最新职教理念,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做到学会、会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3]。

【参考文献】

赵克蕊,高学全.现代信息技术在涉外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8):92-94.

潘萍,战金霞,潘伟.浅谈以多媒体技术为框架的护理教学新模式[J].护理研究,2004,18(8A):1400.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2

【关键词】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对策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59―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随之加强,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不断上升。产科新生儿护理是具有特殊要求的护理,护理人员肩负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患者及家属也对护理服务技术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护理风险水平高、护理情况复杂、后果影响大等特点,决定了产科新生儿护理的高风险性【1】。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对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期促进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减少护理纠纷。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之间我院产科新生儿病房新生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综合质量记录表及科室差错缺点登记本上的记录,对本组新生儿住院期间的的护理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包括新生儿筛查、疫苗接种、健康宣教、新生儿日常生活、新生儿皮肤护理、家长投诉等情况,按照护理安全事故的大致类型,划分为意外事故、护士纪律事故、差错类事故和投诉类事故四类;根据本组新生儿护理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对其出现的原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较低、护患沟通不足、服务态度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1.2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 由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护理组长等建立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工作组,对护理风险进行逐级分层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时刻注意护理安全,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隐含具有预见性,采取针对的护理措施;加强规范化操作,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和标准进行护理服务,减少人为因素;建立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安排在职教育、进修等,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护理风险评估和处理体系,对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妥善处理,对潜在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

2 结果

本组100例新生儿中,出现12例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新生儿皮肤问题、健康宣教及服务态度等问题是导致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针对性预防护理。

3讨论

3.1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3.1.1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新农合医疗、医保等项目的推动下,基层医院的发展加速,接受的产妇越来越多。部分基层医院存在着发展过快,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不能满足产科新生儿护理的需要,导致工作出现各类漏洞,如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导致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不及时,管理混乱导致的新生儿护理水平差,甚至导致新生儿丢失等严重的护理安全问题【2】。

3.1.2护理人员配置不够,缺乏足够责任心 产科护理工作繁重,临床护士不足,导致护理工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更不能达到预定的水平,成为新生儿护理风险的安全隐患之一;部分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体会新生儿家长的心情,对家长要求不理睬;不能严格执行巡视制度,导致新生儿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造成不良后果。

3.1.3院内感染 新生儿抵抗力较差,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特别是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需要格外加强注意;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呼吸道清理时,需要保证仪器的消毒灭菌合格,操作轻柔,避免感染;护理人员要做好自身清洁,加强对手部的消毒处理。

3.1.4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3.1.4.1抢救制度执行不到位 产房、病房的急救药品及器械维护不到位,未对其进行仔细的清点和及时的补充,导致在对产妇或新生儿进行抢救时出现药物不足的问题,延误抢救时机,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护理安全事故。

3.1.4.2脐带制度执行不到位 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脐带处理规定对脐带进行处理,没有及时告知并要求产妇确认新生儿性别,容易导致新生儿抱错、产妇记错新生儿性别等严重的护理安全事件,引起护患纠纷。此类事件在近年来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造成较多的护患纠纷,对医院的社会公益形象造成较大的损伤,需要加强注意。

3.1.4.3查对制度执行不合格 新生儿病房患者较多,陪护家属多,情况复查。若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洗澡、疫苗注射等操作时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极容易导致新生儿抱错、药物重复注射、错误注射和漏注射的问题,引发护患纠纷。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3

【关键词】 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效果

本文主要对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 其中男108例, 女52例;足月儿120例, 早产儿40例;体重2500~4000 g, 平均体重(3424.00±106.24)g;住院天数7~15 d, 平均住院天数(11.00±1.45)d。其中病危4例, 病重38例。

1. 2 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针对新生儿病区的护理技术操作较多、新生儿发病急、病情变化较快和治疗用药量小等特点, 详细分析新生儿病区的安全隐患, 如留置套管针脱、液体渗出、给药问题、臀红和溢奶误吸、查对制度未落实以及因沐浴水温过高而致使新生儿烫伤等。

1. 2. 2 完善护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院定期召开护理座谈会, 将新生儿病区的护理的特点、重点、现状、安全隐患、避免方法等进行详细讨论。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制订新生儿专科的技术操作流程、新生儿护理的评估表和交接班的流程等。强化医院的感染管理和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制度。护士长负责科室的感染管理, 设置1名感染监测员, 每月对新生儿病区的空气、仪器、物面和工作人员的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

1. 2. 3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新生儿科室需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以护士长为组长, 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员, 并对护理人员每日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讲评。

1. 2. 4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实施窒息复苏的急救演练、专科技能的培训及考核,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急救技术;要求护理人员客观书写护理记录, 对危重的新生儿护理文书实施质量控制, 发现并纠正问题。

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投诉和护理的质控评分等各项质控指标。

1. 3 疗效判定标准 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1]。该项的评定以本院自制《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为依据, 评定的内容有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技能纯熟度、耐心度、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时处理新生儿需求和满意或信任护士工作度等。每位产妇在出院前需完成评定, 评定人员主要为质控小组的成员及护士长。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160例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为5.63%, (其中留置套管针脱出1例, 液体渗出2例, 给药问题1例, 臀红2例, 溢奶误吸3例)明显低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的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22.50%, (其中留置套管针脱出5例, 液体渗出8例, 给药问题3例, 新生儿窒息4例, 臀红10例, 溢奶误吸6例)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各项指控指标情况 160例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为96.88%, 无护理差错发生, 护理纠纷发生2例(1.25%), 护理质控评分为(98.00±0.78)分;明显优于实施前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81.25%, 护理差错发生25例(15.63%), 护理纠纷发生30例(18.75%), 护理质控评分为(87.00±1.26)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病情具有变化快、比较复杂等特点, 因此, 新生儿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对新生儿病区的潜在风险因素实施评估, 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护理管理机制, 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本文对本院的新生儿病区实行环境优化、预防感染和重视消毒隔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等措施, 达到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干预的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的避免风险能力。强化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后, 可发现新生儿病区内隐藏风险,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应急处理, 预防安全隐患, 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工作质量, 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2, 3]。

本研究表明, 本院160例新生儿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为5.63%, 比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的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22.50%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 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6.88%, 无护理差错发生, 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25%, 护理质控评分为(98.00±0.78)分, 明显优于实施前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81.25%, 护理差错发生率15.63%, 护理纠纷发生率18.75%, 护理质控评分(87.00±1.26)分。因此, 在新生儿病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 能有效降低护理缺陷总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医护人员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生儿病区实施重点干预后, 需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降低新生儿病区缺陷的总发生率, 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曾蕾.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观察.医学美学美容, 2013(11):118.

[2] 汪秀华, 宋立弟, 刘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4):292.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易引起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和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是近几年来导致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2)(3),故加强ICP病员的临床护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产科护理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文现将本院自1988年初至1999年10月期间收治的ICP患者53例的临床分析和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1988年1月至1999年10月收治的ICP患者53例,平均年龄27岁;分娩孕周平均37+3W,初产妇47例,占88.68%左右;经产妇6例,占11.32%;主诉孕期出现皮肤搔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46例,占86.79%;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7例,占13.21%;53例患者孕期二对半均(-)。其中阴道分娩3例(包括产钳助娩1例),占5.66%;剖宫产分娩50例,占94.34%;自然早产6例,早产率11.32%;干预早产(因胎儿宫内窘迫)9例,占16.98%;产后出血1例(该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度贫血),占1.89%。

1.2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见表1和表2)表1妊娠期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

检测项目检测例数(例)异常例数

表2产后十天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

分析IC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由于ICP患者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胆汁淤积引起发病,病因尚在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由于血清胆汁酸孕期均有明显升高,故使肝脏损害,使肝酶指标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以及其他相应指标变化;但是产后从所查病例中反应,血清胆汁酸、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并趋向正常范围。

1.3ICP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

1.3.1ICP患者分娩时羊水污染情况资料(见表3)

53例病例共58名新生儿(5例为双胎),死胎1例(由外院转入我院),活产新生儿57名,平均体重2759克。

表357名新生儿羊水污染情况分析

分析上表主要由于胎盘组织也有胆汁沉积,引起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胎儿缺氧。

1.3.253例ICP患者分娩时新生儿(57名)Apgar评分资料(见表4)

表453例ICP患者分娩时新生儿(57名)Apgar评分资料

1.4方法

回顾性资料分析

2、临床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和极积有效地配合医师治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

2.1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

2.1.1焦虑

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因大多数ICP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皮肤搔痒(本文皮肤搔痒者达86.79%),皮肤搔痒率明显高于Lunzer报道的48%[4]。皮肤搔痒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经常性的搔痒干扰孕妇的睡眠,使之产生焦虑(5)。可以采用边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一周内消失,边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

2.1.2自责、自悲

从表1反应,由于ICP患者在妊娠期实验室检查报告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诸多孕妇会自责自己饮食不当心,并且会担心是否患肝炎。同时,担心是否会传染给下一代、是否会传染给亲友等等,有些会产生自悲心理。此时需要护士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告知该病乃妊娠肝损,而并无传染性,消除不必要自责和自悲,同时告之产后该病自然会缓解(通过表1和表2可以反应),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2.1.3紧张、担忧

由于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本文自然早产率11.32%),产时出现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2)、(3)。(本文达50.88%),孕妇极易由于担心胎儿的质量而产生紧张担忧的心理。护士应针对性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2.2妊娠期的护理特点

2.2.1及时、准确地落实激素治疗

本院对于ICP药物治疗,除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搔痒症状,改善肝功能(6),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对于需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者,应及早进行解释,以及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2.2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

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所以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护士应主动指导和了解孕妇的胎动情况,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五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同时特别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2.3分娩期的护理特点

2.3.1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新生儿接生者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本文由于抢救及时无一例发生新生儿死亡。

2.3.2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2.4产褥期的护理特点

2.4.1防止产后出血

由于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率高达12.6%(3)、(7),所以及时有效地使用催产素,术前预防性的维生素K110-20mg/d,这样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本院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故产后出血率仅1.89%,且该患者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

2.4.2回乳护理

根据具体情况,对于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乳房1次/日,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

2.4.3新生儿的护理特点

从表3和表4反映出ICP孕母出生的新生儿特点是早产儿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高,故需根据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新生儿窒息者的护理、羊水混浊者Ⅰ°~Ⅲ°的不同护理、早产儿的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复苏(ABCDE复苏等);持续密切的观察生命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作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低流量适时的氧气吸入(氧气浓度20%-40%);缓慢有效的补液输入(维持3-5ml/h输液泵维持);循序渐进的喂养护理;恰当舒适的保暖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及时到位的护理,明显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本文除带入一例死胎外,无新生儿死亡。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5

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有利于普及科学育儿知识,能够早期发现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有利于预防疾病,便于用药。社区人群中最先关注的是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使他们在社区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家庭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护理职能扩大,走出医院大门,开展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深受群众的欢迎。现将我们开展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情况介绍如下。

基本情况

我院家庭服务站有医生1人,护士2人,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立诊服务105次,服务对象为新生儿,婴幼儿。

家庭医疗服务情况体会

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这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家庭医疗服务能有助于减少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家庭医疗服务有利于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出诊病人以新生儿为多,分析发病原因,由于年轻父母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常常因喂养和护理不当而出现问题,酿成新生儿患病潜在危险。如过分强调保暖,捂得太严,不开窗通风,使居室空气不畅,有的患儿保暖不够,室温偏低,穿着单薄,经常打开包被换尿布使婴儿受凉,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脐炎、硬肿症,有的脐部感染发展为新生儿败血症,有的新生儿不吃奶,经检查发现,口腔内有鹅口疤等,针对上述情况,出诊护士向患儿父母指出喂养和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介绍科学育儿知识,由于上门服务就诊时间不受限制,家属有充分时间进行咨询,这种方式是社会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1]。

家庭医疗服务能够早期发现疾病,进行针对性护理指导,新生儿疾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无明显异常变化,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与其他年龄的小儿肺炎相比有其特点,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的治疗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预后,出诊护士可针对性指正疾病的症状与护理。

家庭服务有利于预防疾病,由于北方温差大,室温不恒定患儿易患呼吸道疾病,出诊护士就在预防感冒、保暖、增加患儿抵抗力、喂养方面进行指导。由于新生儿热量储备低,在病理情况下,反射及反应低下,食欲及胃纳功能低下,进乳少,同时,病理情况下的机体热量很快消耗,易造成患者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症。为了供给足量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应尽可能的给予母乳喂养,每2小时1次,注意发生呛咳和溢奶,如病情严重,吞咽反射差,拒乳或食时呛咳严重,应给予鼻饲,每次10~30ml,每2小时1次,到恢复期,每次喂奶可30~50ml,每3小时1次,喂奶后轻轻叩背,使胃中空气排出,以免发生溢奶。是年轻父母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

家庭医疗服务便于做好各项护理,如脐护,臀护,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并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肺炎患儿反应低下,应经常给患儿更换,以免长期睡一侧易致肺不张。常用温水洗臀部及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擦洗脐部,预防感染,长期输抗生素,患者易出现鹅口疮,需用制霉菌素液擦口腔,每日4~6次,直至愈合。

家庭服务便于及时用药,由于出诊护士带有出诊器,备有常用药,当医生检查患儿作出诊断后,护士可以立即给药,需要注射每天两次上门注射,有的需要每天更换药,有的遇到脐炎症患儿,护士带有脐部换药包,可以立即给予脐部换药,同时指导患儿母亲给患儿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并且给予外用药,教会如何进行脐部护理,出诊服务把方便带给群众,患儿不用出家门,疾病便可得到治疗[2]。

社区家庭医疗是护理人员立足于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为其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健康护理。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们在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对预防保健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社区护理作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热点,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护理是顺应国际卫生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途径。它有利于改进卫生护理服务方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护理需求,它正在改变生病了只有上医院、等病人上门护理的传统护理模式,真正实现向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转换总之,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也扩大了医院声誉,因此,护士在社区家庭医疗服务中是有所为的以医院为中心,扩展到社区家庭,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护理学由医院扩展到社区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6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28天内的小儿。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够成熟;胎盘血循环中断。建立肺循环;皮肤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擦伤;体温调世中枢尚未完善,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肺炎,硬肿的发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常处睡眠状态;各种疾病的进展极易被忽视,加上新生非特异性免疫力不足,屏障功能差,对化脓性细菌缺乏抵抗力,易感染脓疱病。真对新生儿的这些生理特征,我们护理人员在执行静脉输液时,一定要严密观察,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每一细小病情变化,正确辩别是病理的,还是生理的而采取必要的处理。至今为止,笔者在高危新生儿病房已做11年的护理工作了,下面根据实际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将新生儿静脉输液的观察要点和护理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给新生儿输液一般采用头皮静脉,实际操作时注意选择适当部位,同时要清楚头皮静脉无静脉瓣的解剖特点,从而选择使患儿卧位舒适,活动时不易将针头拔出的部位。输液治疗的患儿要包裹好,勤给患儿换尿布,因输液患儿尿量相对增加。

2.在给新生儿输液中,由于所用药量较小液量也较少,且准确性高。因此所选用的吊瓶要小刻度的,一般为开放式吊瓶,在更换液体时,如先把药物加人瓶内,再加入葡萄糖,尽管加液体速度很快,也会因一部分药物先进入输液管内而使输入药物浓度不均。故应先加入葡萄糖,或先将药物稀释再加入输液瓶内。在新生儿常用的几种药物中注意各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如654-2可引起患儿颜面潮红心率加快,且误以为是病情恶化;酚妥拉明有时引起患儿严重鼻塞,不可从输液管小壶给药用于新生儿;葡萄糖酸钙如输入皮下可引起皮下组织坏死,故输葡萄糖钙时要严密观察,一旦输入皮下;要及时用普鲁卡因和酚妥拉明作局部封闭。

3.准确掌握输液速度,速度过快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过慢则不易纠正脱水酸中毒,难以保证入量,有些药物还因配制时间过长而效价降低。甚至增强其毒副作用,有碍疾病的恢复,为此只有准确掌握执行医生输液计划,根据患儿病种的不同面调节滴速。如肺炎合并心衰患儿输液速度一定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而静滴甘露醇降颅内压时要快速滴入。

4.输液并发症的观察,是否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静脉炎、对胶布的不良反应、水电解质的异常、输液反应及滴注青霉素,细胞色素c,血浆等类药物时患儿皮肤有无红疹等现象,如有应立即停止输液,告之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新生儿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特点,而患儿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哭声、用日周颜面皮肤颜色、用呼吸、甩前囱张力、用吸吮力、反应能力、肌张力来表示,所以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慈母般的心来对待每一位患儿,来度过工作时间的分分秒秒,它有可能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在可能决定~个小生命的生与亡。如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惊厥、新生儿颅内出血等有脑水肿的可能,密切观察前窗紧张或隆起,瞳孔的变化,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对防止脑疝的发生很重要。还有,对于新生儿高热的处理一般首先散包降温,如果观察不到,就有可能因患儿体温调节中枢的不完善而导致硬肿,加上输入的液体温度一般都低于患儿体温,在此更体现严密观察新生儿输液的重要性。

总之,高危新生儿病房的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只有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输液规律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新生儿病房护士所应具各的重要条件。同时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理论联系实践,以提高未来人口素质、提高护理水乎。

参 考 文 献

[1]谭启明,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疱原因分析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7

【关键词】抗生素;腹泻;新生儿;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3-3520-02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抗生素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抗生素种类多、应用广,由其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 并不鲜见。新生儿内科住院抗生素使用率高达100%[1],由于新生儿所特有的免疫和解剖生理特点, 更易导致AAD,可致病情加重,对生存质量及预后有一定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对本院2004年12月~2006年12月450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AAD 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AAD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从护理环节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AAD患儿中男34例,女26例;入院诊断:新生儿肺炎14例、新生儿败血症1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例、新生儿黄疸8例、新生儿窒息4例、其他2例;采取侵袭性操作(鼻饲、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等)医疗措施32例。AAD的诊断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之后新出现腹泻,多次大便镜检示球菌和杆菌比例失调,大便涂片多次发现阳性球菌或真菌,包括假膜性肠炎、出血性结肠炎、真菌性肠炎。排除病毒性肠炎、菌痢、沙门氏肠炎、缺血性肠炎。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AAD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预后,分析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日龄、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住院时间采取侵袭性医疗干预措施、喂养方式等与腹泻的关系。并针对AAD探讨相关的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采取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0例者中发生AAD 50例,发生率为11.1%。抗生素为常规剂量。AAD组(A组)应用抗生素种类及时间为(2.4±0.9)种、(8.7±5.4)天;无腹泻组(B组)分别为(1.3±0.6)种、(4.8±3.4)天,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8.41、4.98,均P<0.05);两者预防应用抗生素为20例、120例,无差异(χ2=0.52,P>0.05)。引起AAD与患儿胎龄小、出生体重轻、日龄短、住院时间长、进行侵袭性操作等因素相关(均P<0.05);喂养方式与AAD发生无关(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新生儿AAD的原因及特点:抗生素是治疗和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大量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但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受到破坏,菌群失调,致病微生物增生发生AAD[3]。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完善,抗微生物能力差,更容易发生AAD,其发病率一般在4.47%~23.70%[4],本文发生率11.1%。新生儿AAD特点:胎龄小、出生体重轻、日龄短,腹泻的发生率高,与本身生理特点、摄入不足甚至禁食, 使得肠道中的微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有关;联合长时间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采取侵袭性操作措施ADD增加;全母乳喂养与其他方法喂养AAD发生率相近,可能是因为母乳与其代用品(鲜奶、奶粉等) 对新生儿肠道细菌生长有相似的影响,对肠道微生态环境影响不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新生儿AAD的发生。因此为减少AAD的发生,关键是加强围生期保健,减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提高对AAD的认识;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AAD[5]。发生AAD后可进行下列护理。

3.2 新生儿AAD护理

3.2.1 基础护理:询问每日大便次数,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和气味判断及时评估,高度警惕是否出现AAD以及诱因和类型,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正确留取可疑大便标本。密切观察患儿停用抗生素或改用抗生素,口服肠道收敛药、微生物制剂等效果;准确记录出入量,按时执行医嘱,保证全天液量按时完成。保持病房通风,排除异味,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不适。

3.2.2 饮食调节与护理:及时指导注意饮食卫生,较重的腹泻患儿应短暂禁食;切忌过早进食,以防加重胃肠负担,使病情进一步加重,但较轻的患儿可适当减少喂养量

3.2.3 肛周皮肤的护理:腹泻常造成患儿肛周皮肤的损害,呈现潮红、湿疹、糜烂和溃疡。护理中应:(1)及时清除粪便,更换干净被污染的床单、被套、衣裤、尿布等;(2)每次大便后用湿布抹洗肛周臀部皮肤,抹洗动作要轻柔,用醮洗,避免用力过大,抹洗的水用温水,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过冷,过热而刺激肛周皮肤,不使用刺激性大的肥皂;(3),保护皮肤。每次清洁肛周臀部皮肤完毕,用软膏轻轻涂上起,保护皮肤,避免破损感染;(4)臀部、肛周便后用红外线照射促进血液循环,创面干燥,缓解疼痛,利于皮肤再生和修复。

3.2.4 腹部护理:AAD患儿抵抗力差,因此要注意保暖及时调整患儿衣物,防止腹部受凉,冷刺激使肠蠕动加快而导致腹泻加重。并应注意对腹部的保暖,如盖被,用热水袋热敷,温热刺激可减少肠蠕动。避免腹部按摩、压迫等机械性刺激,减少肠蠕动[6]。

3.2.5 心理护理:向患儿家属讲解ADD的知识,言明AAD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很难完全避免,通过治疗大多可治愈,不会留后遗症;列举成功治疗的病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做好沟通工作以取得理解以避免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张小莉,张香莲,张 青,等.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

[3] 陈建荣,郭锡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9):927.

[4] 王宗升,宗自库,韩全乡,等.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8):6134.

[5] 孟战备.金双歧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77.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8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幽门环肌肥厚、增生致管腔狭窄引起的输出道不完全梗阻。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两孔法为我院治疗先天肥厚性幽门梗阻的常规方法,由于新生儿不同的生理解剖特点,给护理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现将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9月采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两孔法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16 例,其中男91 例(78.25%),女25 例(21.75%);平均年龄54 d;平均体重3.2 kg。患儿均有呕吐病史,术前经体格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而确诊;并发症:肺炎47 例,电解质紊乱23 例,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11 例,黄疸19 例,中重度营养不良16 例。患儿术前基本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麻醉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时间15~28 min。

2 护 理

2.1 术前访视

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到病房探视患儿,评估身体状况,制订护理计划,减轻患儿家长术前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小儿心理伤害特别是新生儿心理伤害的最大特点是母爱缺失,因此,缩短手术中与母亲分离时间是小儿外科手术心理保护的原则[1]。向家长简单介绍手术过程、麻醉方法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观察患儿皮肤、黏膜颜色,营养状况及有无并发症,完善术前检查及化验。

2.2 术中护理

2.2.1 用物准备

检查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熟练掌握操作程序,使吸引器的负压处于20 kPa左右,并选择6号硅胶吸痰管置于手术床右侧,备好生理盐水;提前打开手术间的空调,室温24~26 ℃,湿度50%~60%,变温毯提前预热,使毯面温度设定在38~40 ℃,患儿体温维持在37~38 ℃。高压灭菌后的常规手术器械包,腹腔镜专用器械:气腹针、5 mm穿刺套管1个、3 mm穿刺套管2个、3 mm小电凝钩1个、无损伤抓钳、幽门钳、CO2气腹管等;腹腔镜相关设备:显示器、摄像头、冷光源、CO2气腹机、单双极高频电刀等。

2.2.2 手术方法

一个5 mm搓卡于脐部插入腔镜,另一3 mm搓卡于右上腹置入操作钳。用无损伤抓钳将幽门推离肝脏,暴露幽门;换用3 mm电钩切开幽门浆膜层及浅肌层,幽门中段达深肌层;用幽门钳缓慢分开深肌层,缝合搓孔。若幽门肌层出血可电凝止血,或将长5~6 cm,宽0.5 cm的纱条经脐部5 mm搓卡塞入,轻压止血[2],必要时可用1%肾上腺素纱条压迫,检查创面无渗血、黏膜无破损,排尽腹内余气,拔出套管,依次缝合伤口。分别折叠两个3 cm的正方形纱布块加压搓孔部位,小敷贴固定。

2.2.3 巡回护士的配合

认真做好交接核查,接患儿至手术室,避免患儿哭闹而引起缺氧、紫绀及胃肠胀气,协助麻醉师尽快给予基础麻醉,使患儿熟睡;护理操作要轻柔;由于该病患儿均为婴幼儿,体重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要注意做好保暖,进行各项操作尽量避免身体不必要的暴露;严格执行三方查对制度,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在麻醉进行前应对患儿腕带上的信息,对照病历逐一核查,严防差错事故;注意输液部位的保护,防止液体渗漏,在麻醉诱导后,及时根据患儿体重、血压调节液体输入速度;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摆好患儿体位,摆放时妥善固定好胃肠减压器,避免脱出,并对患儿予以适当约束;将显示屏、CO2气腹机摆放于患儿左前方,打开电源,连接气腹机、显视器、各种导线、电凝设备;手术部位碘伏消毒后,将新生儿负极板贴于患儿臀部,与皮肤密切接触,同时注意患儿的身体勿与金属接触,以免造成电灼伤,调节电切电凝功率。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规建立气腹,二氧化碳气腹压力为8~1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中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由于腹腔压力增高,造成潮气量减少,有心跳骤停的危险,须严密观察血氧饱和度。如有异常及时配合麻醉师抢救;手术结束后,常规清点器械、敷料及置于腹腔内的止血纱条。关闭各仪器,切断电源,及时收好摄像头、各导线,以免滑脱损坏,避免扭曲,损伤光导纤维束。

2.2.4 器械护士的配合

提前20 min刷手,穿无菌手术衣,检查腹腔镜器械功能是否完好,配件是否完整;连接线用一次性无菌套袋套好,固定于手术单上,备好常用手术器械;器械护士提前准备3~4根长5~6 cm、宽0.5 cm纱条,将纱条的毛边处理干净,防止遗落腹腔;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准备术中止血;要掌握手术进展情况,熟悉器械使用方法,准确熟练传递器械;关闭腹腔前,清点器械、敷料、纱条等,手术结束后,认真检查腹腔镜器械有无损坏及零件是否完整,做好清洗、保养、灭菌工作。

2.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后,协助麻醉师拔出气管插管,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以及有无喉痉挛和喉头水肿的发生;出现哭闹躁动时,注意保护患儿,防止坠床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患儿离开手术室,途中注意保暖,将患儿头转向一侧,观察呼吸、面色,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术后3 d内回访,了解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3 体 会

新生儿由于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麻醉和手术的应激反应与成人有很大差别,配合新生儿手术,必须了解其发育特点及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做到准备充分、考虑全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避免了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较薄,体温调节功能不全,热量易消失,术前皮肤消毒及身体大面积暴露,可使体温下降,不仅可引起皮肤硬肿症,还可诱发其他疾病。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不必要暴露,在保暖过程中环境温度非常重要,应在麻醉开始前提高室温,新生儿头部热量丢失占全身的44%,根据患儿情况使用敷料包裹头部,可有效保持患儿体温。注意患儿面色皮肤温度,了解保暖是否适当。尽可能使体温保持在36.7~37.3 ℃。在保暖过程中,观察全身皮肤情况,注意有无压伤、烫伤。

新生儿皮肤娇嫩易损伤,所以接触患儿时动作一定要轻柔。粘贴及去除负极板、心电监护电极片时,要注意保护好皮肤,避免人为损伤;术中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循环,防止皮肤、周围神经损伤。护士需熟练掌握腹腔镜器械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加强对腹腔镜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如条件许可,可设专人负责。术中积极配合医生,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儿手术风险,保障手术顺利进行,使患儿平安度过手术期。

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两孔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易护理、康复快等优点,避免了因营养不良造成的伤口开裂,在我院已成为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首选的手术方式,根据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病理生理特点,制订合理的手术护理方案,密切配合医生,降低了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减少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麻醉苏醒期,使术后恢复快,取得了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9

关键词 儿科护理 安全隐患 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残疾[1]。语言表达能力差、独立性差、活泼好动而自身保护能力又较差是儿科患儿的特点,极易发生各种护理安全意外使儿科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已是广大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现将我科安全隐患及对策介绍如下。

儿科常见的安全隐患

护理因素:①护理业务水平:儿科住院患儿大多患有严重的基础病及并发症,临床疗护涉及多个医疗专业,而临床护士特点:低年资,学历较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不扎实熟练,不能及时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施以正确的疗护措施,缺乏病人潜在危险的预见。年轻护士语言简单表述不清甚或态度粗鲁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②核心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交接班、分级护理、三查七对等制度执行不到位,护士不能及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以及护理交接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交接手续,疗护前后“三查七对”执行不力,从而存下安全隐患。③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医院重视经济效益及限于编制问题,床护比达不到国家临床护理的规定,处于疲劳状态超时间、超负荷工作,造成观察不到位,处理不及时,易于产生安全隐患[2]。我科病区现有护士14人,年出院3000人(次)以上。患儿多,护士配备不足,责任护士一轮打针没结束,先打的又面临换药,如换药不及时,引起患儿家长不满。④对医疗环境评估不足,缺乏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对病人宣教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够,极易发生坠床、跌倒、非计划性拔管等。护理人员学习阶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加之年轻护士护理安全意识不强、应急能力差,工作中只重视患儿的疗护,不注重证据的收集与管理[3]。

医院因素:医院普遍存在:医院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对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之年轻护士自身的一些特点。医疗环境、病房设施陈旧等如地面过滑易致摔倒,病床无护栏造成坠床,春冬季节患儿多,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极易感染[4]。容易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医疗仪器陈旧、修护不当特别平时闲置的抢救器械,疏于维护,极有可能出现故障在抢救患儿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患者因素:本院儿科住院患者大多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对疾病认知不够,对护理宣教接受能力不高,如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检查收费不理解、等而引发医疗纠纷。擅自离院外出或不按时回院,如果发生意外,一定引发医疗纠纷;家长宠爱患儿对护理人员注射要求一针见血,如事与愿违,极易发生纠纷;患儿好动易使针头滑脱就要反复穿刺,引起家长不满。

社会不良因素:护理工作的完成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传播媒体对医院的片面报道加之社会对医院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造成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质疑不信任,极易引发医疗纠纷。患者对医院医疗的期望值过高,患儿病情稍有变化或恶化,家长将责任加之于医护人员,“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患者的纠纷意识。

对 策

全面提高护士业务素质:①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护士职业素养:为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获得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老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年轻护士轮转科室,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解答患儿家长疑问的能力。②新护士要进行儿科安全教育:儿科护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室,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一对一帮带,加强操作、考核,快速成长迅速掌握儿科的护理业务,如体温测量、留置针的封管、药物剂量换算等独具儿科特点的护理。对新护士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③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儿科护理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给药等疗护核心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重要健康宣教内容要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护士长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病房巡视制度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的证据收集和管理。④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法律等学习。护理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要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引导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既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⑤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医院要按照国家规定配置儿科医护人员。护理部门根据儿科实际,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护士长根据动态工作强度安排弹性值班,住院儿科患儿较多,中午或晚间安排业务过硬、经验丰富、沟通力强的护士值班以加强护理力量,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

医院:儿科专用药品,急救器材须安排专人管理,放置于固定位置,储存量足,用后要随时补充,及时检查药品过期失效事宜;定期维护、保养抢救仪器并及时维修,降低仪器故障率,延长仪器的寿命,确保急救仪器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

患者:针对患儿的特点,在健康宣教主要是监护人:熟悉病房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防护措施,如床边要使用护栏,防止坠床;不可使热水袋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防止烫伤,可以毛巾包括;保管随身的贵重物品;看管好患儿要离手不离眼;患儿的静脉留置针局部不要碰水,可以套个袜子手套,避免针尖脱出;患儿手圈要松紧适宜;竖抱患儿喂奶或喂药,注意速度要慢,防止呛奶窒息[5]。

总之,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观念,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对护理环节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温馨、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文荣.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的应对措施[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45-46.

2 周旋.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0,8(3):814-815.

3 陆翠玲,熊丹.ICU护理人员医学相关法律知识认知程度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6):1528-152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