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集锦9篇

时间:2024-01-03 18:02:04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1

安顺市改革试验区,1988年4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迄今已经21年了。

1987年~1990年,本人曾在原安顺市(县级)先后担任过政府市长和市委书记。在此期间,亲身经历了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该市建立改革试验区酝酿与决策的前后过程,并具体负责付诸实施。翻开昔时的工作日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件件往事涌上心头。

问题的提出

1987年是改革之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如何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全国上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大胆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跋涉前进。改革极大地激活了生产力,经济建设形势发展迅猛,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生力军,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三分天下有其一。

与此同时,贵州省的工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横向比较,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集体与个体工业经济,甚至还一度出现滑坡现象。1986年,全省工业经济增长13.9%,与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相比,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并未相差很远。若进一步从经济类型来分析,我省的集体与个体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显得太慢,仅增长1.6%,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望东南沿海地区的项背,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就贵州全省而言,当时的集体与个体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行业。同年4月,省轻工厅厅长邱栋臣同志到安顺市进行工作调研,传达了省委书记同志分析全省工业经济形势时的意见。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省发展轻工很有条件,却是一条短腿,要及时找出下滑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总结扭转下滑趋势、加快发展的工作经验,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当年年底召开的省委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同志代表省委又进一步明确提出,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是当前贵州商品经济最富有活力的生长点。1988年元月,贵州省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召开,省长王朝文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放手在城乡各个经济领域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作经济以及全民、集体、个人的联合经济。对个体、私营经济要采取更宽、更活的政策,给予鼓励和扶持。王朝文省长在报告中还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建立几个不同内容、各有侧重的改革试验区,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路子。从而拉开了我省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序幕。

调研后的决策

然而,在全省9个市(州、地)当中,选择哪个作为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改革试验区更为合适呢?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在此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分别率领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到各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省委书记同志自1987年底至1988年3月,前后3次到原安顺市(县级)进行调研,每次都是在地委书记陈远武同志的陪同下,利用2至3天不等时间,分别对安顺市的虹山轴承厂、酒厂、蜡染厂、酱菜厂、起重设备厂、印刷厂、纸箱包装厂、毛巾厂、地毯厂,还有小商品市场等部分国有企业和几乎全部的集体工业企业,逐一进行了实地考察。尔后,又召开了市属工业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不仅听取了安顺市领导人的工作汇报,还同与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直接对话交流,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共同分析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办法。

同志通过实地调研,直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当时安顺市的市属工业企业中,80%以上均为集体性质。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企业的自,针对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承包经营、厂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集体租赁、全员参股、联合、兼并等多种不同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践,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走在全省的前列。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同期比增长15%以上,上缴税利亦取得了同步增长的好成绩,大大高于全省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个体私营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86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4678户,仅在南华小商品批发市场内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就有370多户,分别来自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四川等9省54个县市。实现上缴的税收占当年市级财政收入的13%以上。安顺市酒厂外引内联,开创了国有、集体、个体共同携手,联合经营管理模式的先河,形成了集原料生产基地、产品生产与包装基地、市场营销基地融为一体的混合型经济实体,并正在积极筹建企业集团。白酒产量突破12500吨,实现上缴税收5238万元。厂长李幼鸿同志被国家轻工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嘉奖。整个安顺市工业经济,尤其是集体与个体工业经济,呈现出一种锐意改革、富有活力、蓬勃发展、奋力争先的局面。

1988年2月29日,省委书记、省长王朝文、常务副省长张树魁、省顾委副主任何仁仲等领导以及省体改办主任陈谨之同志到安顺市现场办公,听取了地委、行署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安顺市的工作,同意安顺市对集体、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实行以1 987年上缴的税利为基数,超收部分,全额留作城镇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发展基金的建议。后来,在试验区改革方案中规范成这样五句话:依法纳税,建立基金,择优扶持,记国家股,暂缓分红或分红再投入。同志说,安顺能不能在发展集体、个体经济上搞得更好一些、走得更快一些、政策放得更宽一些,可以在安顺市范围内先试验。这就明确表达了在安顺市建立集体、个体私营经济改革试验区的鲜明态度。同志还进一步明确:试验区应该允许在上年的基数上提取一块建立发展基金,允许经营者的工资报酬直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允许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允许企业实行股份制,允许企业发行债券,允许企业人才流动,允许在集体企业工作的人员评定技术职称,享受相应待遇,总之允许突破。在这次会议上,同志还明确了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树魁同志负责此事,省体改办主任陈谨之同志直接、具体指导安顺市制订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并要求立即行动,抓紧落实

办理,认真总结,为全省提供指导性的工作经验。省长王朝文同志亦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既然是改革试验区,在制订方案和具体实施时,观念一定要更新,集体与全民应一视同仁,经济多成分,分配多形式。

当时,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激烈争论,一些人甚至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将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当作资产阶级自由化进行批判,试验区的政策制定和工作实施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1988年6月27日,安顺市召开第三次个体劳动者协会大会,市长带领全体副市长整齐地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旗帜鲜明的讲话,以实际行动表明坚定地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会人员十分感动,群情激奋,有效地消除了人们的疑虑。

为了更有利于协调好上下左右的工作关系,争取得到多方广泛的支持,经过慎重考虑,安顺市委、市政府决定聘请省顾委副主任何仁仲同志、省委秘书长李元栋同志、省政府秘书长谢养惠同志、省体改委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陈谨之同志为安顺市改革试验区高级顾问,并颁发了聘书。

主要的政策内容和特点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紧张工作,1988年3月28日,省委副书记刘正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树魁,副省长刘玉林以及省政府秘书长谢养惠等领导同志,召集安顺地区行署及安顺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省政府汇报试验区改革方案。省体改委、经委、轻工、财政、金融、外贸等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并参加听取汇报,并对方案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张树魁常务副省长归纳总结与会同志的意见后当即明确,试验区的方案总体可行,题目定为“深化改革,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也很好。他要求安顺市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尽快将方案修改好,抓紧时间按程序上报省政府。同年4月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第48号文件,批准安顺市建立省级“深化改革,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与此同时,还批准成立安顺市信托投资公司,为试验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试验区的政策文件计有一个总体方案,八个相关配套的子方案。

总方案确定试验区的主题核心内容是: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当前以发展城镇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带动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这个核心主题的确定,曾经历过由繁到简,到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的三个阶段:1988年4月8号,省政府的48号文件明确为“深化改革,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1991年6月21号,省委常委会议修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1991年11月,时任省委书记刘正威同志将其进一步简化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

试验区的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用3年时间,即到1990年,提前实现第二个翻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亿元。同时,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经济体制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市场导向,逐步建立新型的经济体制框架;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把安顺市建设成真正开放、富有活力、经济繁荣、辐射能力较强的经济区域。

八个子方案是分别针对如何积极促进集体、个体、私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开展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基金管理、人才引进与交流等工作专题而具体制定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放胆、放手大力扶持和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外引内联和招商引资;三是积极开展人才引进与交流,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到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工作;四是鼓励、促进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进行合理配置;五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积极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

试验区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试验的全过程,把着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试验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育市场机制作为联系国家和企业的杠杆和纽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企业的改革模式与经营方式不搞一刀切,完全由企业自主决策选定;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实行外引内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试验区贵在自费改革,政府财政未直接投入改革扶持发展资金,完全依靠激发企业自身内部活力,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谋求发展。这对于发展滞后,经济实力较弱的地方来说,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988年7月1日,安顺市委、市政府召开试验区工作会议,市属所有工商企业负责人参加。会上,全面系统地宣讲了试验区的政策,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改革实践,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陈谨之同志、行署专员田永光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这些,为试验区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思想和政策引导基础。

初见成效引起社会积极反响

安顺市改革试验区的建立,顺应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所制定的总体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安顺市的实际情况,有力地推动了安顺市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就收到了较好效果。这一年的3月,安顺市酒厂企业集团(以下简称“安酒集团”)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白酒行业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也是安顺市改革试验区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混合型经济实体。蜡染厂、毛巾厂、床单布厂等一批集体企业,利用安顺市与云南省畹町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机遇,积极开展边境贸易,将产品率先打入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试验区第一批敢于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国际市场的先行者。到当年的8月底,全市新办集体企业88户,新增从业人员2143人;工业经济同比增长18.7%,其中集体经济增长29.7%,市级财政收入增长27.01%。到当年的11月底。安顺市集体企业数量增长28%,集体工业经济增长30.09%,市级财政收入增长27.8%。

试验区良好的开局与初步显现的成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香港《南华早报》发表文章,称赞安顺市改革试验区为内陆特区,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的一种创举。1988年7月8日,四川、广东、湖南等11个省市的记者团到安顺市进行集体采访,并分别发表了关于试验区的情况报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亲自率团到安顺市考察试验区的改革进展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一年,全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从下半年开始,国家实行紧缩银根政策,对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11月5日,陈谨之同志到安顺市指导工作,传达了同志对试验区的指导意见:试验区的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同时,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列为试验区的内容。

1989年12月,原安顺市(县级)和安顺县同时撤销、实行合并,成立新的安顺市(县级)。试验区既定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继续实施。

经过3年的艰难改革实践,到1990年,安顺市的各项经济指标与1987年比较,均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6%、91%、49%、16%、66%和93%,增长速度居全省之首。集体企业增加112户,集体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当年的27%上升到31%,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97户。改革试验基本收到预期效果,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局面初步显现。

回眸与思考

1988年12月11日,同志赴就任前夕,专程来到安顺市。当天晚上,在其虹山宾馆住地接见了张明义同志(时任安顺地委委员、安顺市委书记)和笔者。同志向我们比较详细地谈了他主张并决定在安顺市建立改革试验区的考虑。他说,建立安顺市改革试验区,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意见,也是省委的集体决策。当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点:一是研究、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发现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是商品经济最富活力的生长点。二是贵州省的工业经济成分结构不合理,太过于单一,绝大部分都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了明显的短腿,甚至还出现了滑坡现象,但发展潜力巨大,需要探索扭转滑坡、大力发展的新办法、新路子。三是给安顺市构筑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为以后撤地改市创造条件。省委从更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考虑出发,在今后的恰当时候,安顺地区和贵阳市的行政区划将要作适当调整,与此同时,安顺地区实施撒地改市。但是,安顺市目前的经济规模太小,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太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建立改革试验区,就是要为安顺市提供一个有利于外引内联、快速发展、增强实力的发展机遇。同志还深情地对我们说:“你们有什么要求提出来,我带回省里转告正威、朝文和树魁同志,当好你们最后一次联络员。希望你们将试验区坚持办下去。”

1996年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安顺地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安顺地区原辖的清镇、修文、息烽、开阳一并划入贵阳市。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安顺地区撤地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为市辖西秀区。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2

关键词:体验经济产业化特征产业发展规律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极大地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的形态.在新世纪里,以体验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形态突破了以往的发展规律,体现出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生命力.为了改变我国在现有世界产业结构形态下,追随国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步伐的被动局面,必须结合体验经济内在发展机理的研究,对我国体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首先有必要对于体验经济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体验经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了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的观点.他同时预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对于体验经济有了详细而全面地阐述.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的一种经济形式.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实用和价格,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及消费行为产生了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认同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行为,为产品和服务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他们在《体验经济》中这样描述:在这里,消费只是过程,消费者成为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

体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体验经济在萌芽状态的理论基础.马斯洛发现,人的需要来自不同的层次,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一级需要便成为追求的目标.依据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它们依次上升构成人的需要系统,最后产生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感,这也是体验经济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般说来,体验经济主张以满足消费者心理感受为主而物质享受为辅的生产消费过程,作为供给方的厂商企业,通过提供或展示设施、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广义性的产品服务,使消费者在一定时段内能充分体验和获得愉悦感受.体验经济所指的产品服务突出了满足千差万别顾客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同时,消费者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扮演了价值创造主体的角色,个体参与、经历以及所获得的体验是价值实现的源泉.

从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体验经济是否能成为一种可替代工业或服务经济的主导性经济形态?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认为,体验经济正在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而且这样的经济形态渗透到了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当中.作为讨论的前提,本文认同以下的看法,即人类社会发展是劳动分工趋于专业和生产过程日益迂回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彼此互相依托、纵横交织的产业网络体系.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在这样的产业网络体系之上,形成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一系列的经济形态.如前所述,体验经济正是在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过程更加精细、更加注重产品或服务在消费领域被认可的状态下所产生的.

对于体验经济的产业化特征,有专家指出,尽管体验经济汇集了一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但这些并列的形式之间缺乏内在技术联系和空间集中、要素共享等产业化特征,难以形成更具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形态.本文认为,从我国体验经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体验经济体系当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不仅仅是针对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表现成为针对一大批具有相同消费体验倾向和内心感受的消费者群体的经济活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娱乐产业.娱乐产业注重消费者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以及动用各种物质手段和心理攻势强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性特点在网络游戏以及娱乐选秀活动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强化体验性的背景下,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这两类活动通过颇具传播意义的互联网式媒介和通信媒介的支持,使得消费者的体验在两类看似不同的活动中形成了体验的迁移和共享,网络游戏给予消费者的体验能够在娱乐选秀中的某些偶像类人物中得到实现.同样,由于互联网式媒介以及通讯媒介的出现,娱乐选秀形成的体验,通过网络游戏可以得到升华和重复,让消费者尽可能地延长美好的体验感受.从这样的产业发展形态来看,在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中出现的经济活动,不仅存在并列的联系,而且从网络游戏和娱乐选秀活动中产生的衍生产品来看,又具有一定的纵向的关系,表现为以体验的满足感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体验经济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同时体现出了很强的技术上的联系,它综合运用了一切能够提高消费者体验感觉的技术,而且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技术的进步.娱乐产业作为体验经济典型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只不过这种空间上的集聚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或者农业经济在所谓物理空间上的集聚,而是体现在网络空间上的集聚.这种集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集聚,不能用过往的经验来描述和验证,所以容易得出体验经济在空间上不集聚的定论.体验经济通过网络空间的集聚形成了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分享,正是通过要素间的共享,才形成了体验经济初步的产业化特征.通过技术上的相互促进、要素之间的流动、空间上的集聚,体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仅以上海市为例,2008年上海网络游戏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35%,在其他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状况下,上海的网络游戏产业出现了异军突起的局面.

体验经济的发展似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逐步成长起来的.有专家指出,体验经济主张的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以享受消费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形式,这不能动摇生产资料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决定性地位和存在基础,同时它还要受到社会整体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制约.诚然,体验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消费者一定的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配套服务业在社会的整个产业结构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体验经济的发展为生产资料的制造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虽然生产资料的制造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特点,但生产资料制造行业的提升和优化,需要体验经济的健康发展.体验经济对于配套的服务业也有很好的产业发展的指向性作用,因为体验经济需要服务业的配套服务,有些体验的感受在于消费者对于配套服务的认可,生产资料往往只是起到体验平台的作用.对于体验经济而言,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配套的服务,只是作为体验经济必需的要素之一,他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体验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体验经济的发展引领了生产资料的制造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近几年体验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了体验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式.从体验经济外在的表象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有专家指出,尽管体验经济强调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主体地位,但这种价值是指顾客的主观性效用,从经济活动循环而言,价值实现仍然遵循一般性的要素投入和产出消费定律.在我们看来,体验经济虽然强调的是顾客的主观性效用,但是体验经济中的价值实现并不是完全按照过去的经济形态所遵循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定律.从体验经济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角度来看,体验经济是遵循传统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定律的,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配套的服务经济的范畴,但体验经济核心的要素实现的过程并不是遵循的范畴.具体来说,就是体验经济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不再是取决于生产者,而是取决于消费者.这一过程不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在体验前、体验中以及体验后的感觉.表面上看,由于感觉的存在,体验经济要素的投入产出不像以往的经济形态中的要素投入产出那样比较容易估计和计算,体验经济的投入产出更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实,正是由于感觉的存在,才使得体验经济条件下的投入产出的比例相对以往的经济形态有了提高的可能,同时对于消费者感觉的把握也成为了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比的关键.从这点可以看出,体验经济确实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于现有的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顾客主观性效用的存在决定了体验经济能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传统的价值规律.

从体验经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体验经济本身的从业人员对于消费者体验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加之体验经济自身也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大多数以体验经济示人的经济形态依然体现出遵循传统投入产出规律的特点,仅仅在企业生产消费的某一些过程中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规律.而且,现有体验经济的应用往往停留在企业营销策划阶段,而没有深入到企业要素生产的各个阶段.正是由于这样的不足存在,体验经济才会被认为依然是延续了传统要素生产的规律,而没有体现出体验经济在价值规律方面应有的突破性,由此使得社会对于体验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误解.体验经济的存在不是对于消费者的感觉通过一些所谓的营销噱头就可以把握和引导的,消费者感觉的复杂性决定了体验性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而在这个期间,对于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相应的熟悉体验经济的人才,发展体验经济很容易就陷入对于市场营销手段趋于极致的滥用.

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对于体验经济的未来发展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专家指出,社会生活之中的消费都是若干个体消费形成社会消费或者个性需求汇集为社会需求,意味着个性化需求向社会化需求的转换.体验经济中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是否会成为社会化需求呢?这主要看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的内在体验.虽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会受到从众心态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看,体验经济的个性化特征以及相应的个性化需求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体验经济对于消费者复杂体验的理解、引导和满足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对于体验经济而言,它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通过需求对整个生产的过程实施影响,似乎从这一点来说,依然遵循传统经济的规律.但是,体验经济中的需求对于整个经济形态的影响,相对于以前的经济形态来说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与相对而言发展阶段比较靠近的服务经济相比,依然有一些不同之处.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区别在于:首先,服务经济中的价值创造主体是生产者,而体验经济的价值创造主体是消费者,体验经济以消费者的需求是否满足作为前提,作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其次,服务经济强调大规模标准化基础上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体验经济则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基础上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定制化第三,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相对于以往的经济形态而言,并没有完全受到传统理性人假设的制约,更多地表现出消费者非理性的一面.不过,对于那些服务于生产资料制造领域的配套服务经济来说,还是遵循传统理性人假设的.由于体验经济价值创造主体是消费者,虽然消费者依然在体验经济形态下理性地选择满足自己感觉的方式,但从其内在发展规律来说,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相比,在理性人选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一点来看,体验经济是对于服务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于服务经济的丰富和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思量.新产业动力:体验经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郭元曦.体验经济的产业化表征.光明日报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3

毋庸讳言,在给社会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安阳西部也和其他传统工业基地一样,长期的高负荷经济运转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质疑、摒弃。为寻求出路,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两年来的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了一条符合安阳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可资亟须寻找改造传统工业突破口的安阳市其他相似地区为鉴。

一、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河南省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已列入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现辖安阳县西部12个乡镇,296个村(居委会),面积717平方公里,耕地51.2万亩,总人口48万。

根据自然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状况,试验区内规划了“两带六园”的产业格局。“两带”指以西部山区丘陵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南北生态建设带”和以试验区内的曹操高陵、马氏庄园、唐塔、万佛沟与市区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名胜景点组成的“精品旅游观光带”。“六园”包括水冶精品钢基地产业园、铜冶煤焦化产业园、曲沟铁合金新材料产业园、许家沟新型建材产业园、伦掌蒋村装备制造产业园、水冶现代物流产业园等六个特色园区。

辖区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电力水利充沛,是河南省最大的新型煤焦化产业基地、全省规划建设的钢铁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铁合金生产、集散基地,也是全市工业经济的核心区域。现已形成了以钢铁冶炼为主导,以煤焦化工、水泥建材、冶金辅料、机械铸造等为辅助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真正实现规划先行

聘请北京大学和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公司,按照“突出资源特色、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的要求,高标准编制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产业和阶段目标任务,为循环经济发展绘制了美好蓝图。同时,成功举办“2010年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高层论坛”,邀请经济日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各界专家200多人齐聚安阳,共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科学发展之路。

(二)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区域整治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连续12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淘汰关闭“十五小”企业693家,停产治理企业108家。关闭120m3以下炼铁高炉243座,淘汰生铁产能700万吨;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5700吨,烟粉尘6180吨;关闭水泥机立窑生产线33条,彻底告别了水泥机立窑时代。2010年,全市开展了以安林公路、大白公路、安姚公路和水冶镇、铜冶镇为重点的“三路两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拆除企业205家,停产停建企业44家,大幅度消减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同时,建立了新上项目预审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前后将总投资8亿元的35个“两高”项目拒之门外。

(三)倡导循环理念,延伸产业链条

紧紧围绕产业优势和特色,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向节能减排企业转变、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推动主导产业向两头延伸,着力打造四条特色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在钢铁方面,先后建成了沙钢永兴200万吨精品棒材、汇丰管业20万吨无缝钢管等项目,实现了由“钢”向“材”延伸,逐步形成了“采矿―炼铁―钢坯―板材、线材、铸管―精密铸造、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在煤焦化工方面,实现了由“焦”向“化”延伸,逐步形成了“原煤―洗煤―焦炭―煤气收集―煤气发电和焦油提炼―化工产品”产业链条。在水泥建材方面,逐步形成了“水泥生产―余热发电―水泥生产的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循环产业链,“工业废渣―水泥―新型建材”的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循环产业链条。在铁合金方面,逐步形成了“城市垃圾、工业固废―建材产业”产业链条。

(四)实施项目带动,推进节能减排

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了总投资19.7亿元的24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推动主导产业循环式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梯次利用。如利源焦化公司总投资3.6亿元,新上直燃式联合循环发电项目,建成后可年发电5.3亿度,节约标煤7.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6万吨、二氧化硫1230吨、粉尘1.8万吨。

(五)突出横向联合,强化科技创新

树立“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理念,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把技术链、产品链、资本链、利益链统一起来,构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加大技术和产品开发力度,推广应用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

(六)搭建重组平台,促进产业耦合

加快区域内优势企业整合重组,促进企业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集成,推动企业之间的产业耦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今年试验区内的沙钢永兴钢铁公司、华诚特钢公司和汇丰管业公司、利源煤焦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成立河南沙钢联合钢铁集团,形成了焦、铁、钢、材的完整生产链,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

两年来的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探索与实践,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改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不等不靠,积极化传统发展之“危”为科学发展之“机”,主动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延伸产品链条,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良好局面。

带来了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钢铁、煤化工、建材、铁合金等四条产业链及产业互动、产品关联的循环经济内在融合,企业内部的资源、能源小循环和产业间的中循环已初步形成。

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变。通过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试验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强度逐渐递减。2010年区内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少299吨和4251.8吨,空气质量、城镇污水处理率等环境指标逐年趋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持续提升。

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根本改变。循环经济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过去钢铁厂、热电厂的水渣、煤渣由付费外运变成现在的有偿使用,昔日无人问津的工业废弃物,今日变成了“香饽饽”;企业也由过去的“排废大户”变成了“吃废大户”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思考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责任考评办法》,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工作任务细化分解,纳入发改、环保、科技、国土、财政、税务等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支持服务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作,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研究制订《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安阳县产业集聚区、水冶试点镇机构“三套合一”工作方案》,把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重要平台。

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动力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河南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等优惠政策,参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技术研发、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是进一步加快示范推广,提升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以“3255”行动计划为抓手,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面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四是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健全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充分利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开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向社会提供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五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良好平台。加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四集一转” ,推进产城互动发展。要把水冶镇建成约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主动融入安阳中心城区建设。打破乡镇行政区域和地域界限,高薪聘请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水冶未来发展规划。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通过政府性资金引导,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把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支持园区内道路、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整合园区各种要素,促进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产业集聚循环发展。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4

今天,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举行第五届会员大会,总结第四届会员大会以来的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由总社和学会共同主办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集体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经济论坛也同时举行。这是一次总结工作、深化改革、谋划发展、继往开来的大会。我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对出会的代表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新当选的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担任学会领导工作,为学会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学会理事会坚持服务宗旨,围绕工业合作经济改革发展,反映企业和会员单位的诉求,组织专家咨询论证会,调查研究、破解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为成员单位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学会组织了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总结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七个方面的成果和六个方面的历史贡献,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同时还就联社职能创新、增强经济功能和扩大服务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集体合作经济的贡献和作用,为集体合作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学会还积极参与承担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国家课题项目研究;编辑出版《中国手工业合作化和城镇集体工业的发展》第四卷;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经验,扩大我国合作经济对外影响。学会为工业合作经济和轻工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学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实现了学会领导班子新老交替和合作。杨志海同志是轻工业的老领导,他担任学会理事长以来,对工作认真负责,运用其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熟悉企业、广泛联系会员的丰富经验,为合作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学会自身建设作了大量有效工作,受到大家的赞同和尊重。新任理事长钱桂敬同志也是在轻工行业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现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熟悉轻工行业和企业,事业心强,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领导工作经验。相信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定会不负众望,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在此,我对新一届班子提几点希望。

一、坚定自信,创新工作思路

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工业合作经济学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始终将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贯穿学会工作的始终。一是要扩大视野,拓展工作范围,不停留在原有的二轻集体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而是放到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大环境中,从城乡大量涌现的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中,思考学会的工作范围,拓展工作领域,扩大服务对象。二是不停留在学会的名称上,而是从众多的专业行业协会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和稳步发展中,思考学会的工作内容。事实上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一直按照协会的要求注册登记,完全可以按照协会的运作方式开展工作。三是不停留在习惯的行政思维模式,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履行学会的职能,主要办那些一个企业办不了、办不好,对多个企业或整个集体、合作经济改革发展有益的事。

二、发挥优势特色,探索学会有效工作方式

要发挥集体企业、合作企业产品、产业有特色,合作方式多样,覆盖范围宽广,经营管理机制灵活,有利于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等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反映诉求、提供服务、规范行为等方面探索有效工作方式。学会在协调和帮助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的共性、突出问题,推动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发展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完善企业诚信和自律机制,履行社会责任,弘扬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走出一条服务企业的路子,特别是对工艺美术事业的保护和发展,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支持,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多种形式,新形势下集体、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支持政策等。学会应发挥自身熟悉企业、了解国家政策、汇集专业人才等优势,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三、依靠和发挥企业家作用,提升学会服务能力

企业是学会工作的基础,企业家是学会工作动力的源泉。学会要紧紧依靠企业和企业家,特别是依靠和发挥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作用,善于倾听企业和企业家的意见,急他们所急,办他们所需。学会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要来源于企业家,综合企业家的优秀思路,从全局高度引导、服务企业发展,在实践中接受企业和企业家的检验,不断完善学会各项工作,从感情上、服务成效上赢得企业信任,在有效服务的基础上增强学会经济实力,为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使学会成为企业和企业家之家。

四、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学会凝聚力

学会要坚持服务宗旨,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完善工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充实优秀年轻工作人员。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社团组织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这次会员大会期间,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同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共同举办集体合作经济论坛。这对于深入研究近年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理清和创新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思路,指导和推动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所处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改,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球技术进步和创新仍将控制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一边,国际市场的争夺和科技、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需求预期不稳和外需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动力,改革红利及原有成本优势、引进先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渐减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自身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增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紧迫感,闯出一条质量效益型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

我国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历史上为解决就业、繁荣市场、发展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生动实践,涌现了一批优势行业排头兵企业和一大批小巨人特色企业,创造和发展了一批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及手工业产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既面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又面临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领域改革发展的特性问题。由于法规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集体、合作经济优势的发挥,集体资产出资人不能依法确定,资产监管部门缺失,历史遗留的问题同新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难度,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些企业仍处困境,民生改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大力气,深化改革开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激发自身内在活力和动力,推动研究和解决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本次论坛邀请了各方面优秀代表,希望大家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体验,围绕论坛主旨,集中就一些大家关心和亟待回答解决的重点问题深入研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根据近年来各地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情况和反映,我初步归纳了一下,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回答。

一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认识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制度优势、机制优势、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正确看待这一经济,对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的理论内涵和实际效果,正确认识公有制实现的多种形式,以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观、片面的观念,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错误理解,毫不动摇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二是如何看待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各个发展阶段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和独特的宝贵经验,从深刻分析主要问题和困难产生的原因中反思自身观念、思路和工作中的差距,分析外部环境和条件制约所带来的影响;从城乡更宽广领域,正、反多方面的典型,研究概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成果和新启示。

三是如何看待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为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是推进新的城镇化的产业基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适应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方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创造难得的发展机遇。适应时展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3D打印技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加速企业由注重规模向注重平台转变,催生越来越多的小作坊企业、集体企业、合作企业的发展。同时这也给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提出了从观念思路、市场定位、发展方式、人才技术等诸多挑战。

四是如何抓住深化改革机遇为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中央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决策。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改革做出部署。我们要紧抓机遇,首先要深化自身改革,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影响力,加快生产方式、营销模式、机构职能、人才队伍及各类平台相应调整,按照合作共赢思路,加快资源整合,推进转型升级。同时要充分运用政府出台的深化改革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落实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是如何创造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对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宣传和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各地改革发展的先进典型,推动有关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对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政策法规条件,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请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就上述问题和大家关心的重点问题,深入研讨,建言献策,相信本次论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5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随着信息业的发展,资本的流动加大,金融产业得到空前发展,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得到越来越凸显。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研究西安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但是,目前研究西安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较少。本文通过西安2000年至2012年的金融经济数据检验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实证分析

在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文献中,产业集聚计算主要分为四种方法:空间基尼系数、产业集群指数、哈莱-克依指数、区位熵指数。本文主要采用区位熵指数方法,衡量金融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计算方法如下:

(一)单位根检验

首先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进行检验单位根检验,确定单整阶数,通过EVIEWS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结果见下表:

注:Δ表示一阶差分。

(二)协整检验

从上面得到金融产业集聚指数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是滞后一期是平稳的,可以进行OLS回归,得到协整方程:

LGDP=980.45+7904.4LQ

(70.52)(39.87)

R2=0.943 DW=1.47

并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平稳检验,是平稳序列。所以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长期保持着平衡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LGDP和LQ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两者具有长期稳定的互为因果关系。在滞后2期,经济增长才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因果关系,说明,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对金融产业集聚有一定拉动作用。

二、结论

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西安金融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两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且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为主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对金融产业集聚会产生促进作用。所以,加大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是提高西安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西安目前金融发展现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西安市政府应当加大对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持。西安市政府可以建立有关金融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促进金融区的发展,协助金融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采取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税收等政策吸引金融企业入驻金融园区。并且可以吸引跨国金融公司来西安设立办事处或者将总部建在西安,提升西安的知名度,发挥网络辐射作用。政府还应当积极推动金融信息技术的建设。信息技术建设不但可以克服时间及空间的延迟,还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效率。

(2)推进人才建设。金融竞争的核心是金融人才。目前,金融业缺乏高级管理人才,所以应当加大高校和业界的教育以及后期培训。也可以通过人才政策吸引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海外人才落户西安,提高金融机构效率,进一步壮大金融产业发展。

(3)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行业是一个风险集中的行业,所以要想金融业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管体系。主要做到两点:保证公平竞争环境和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为市场发展提供安全环境。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规范金融市场,为市场交易的正常及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环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也不断在改变,监管不能够落后在这些创新之后。监管机构应当及时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手段和工具,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金融环境。

(4)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西安金融机构应当加大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实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金融要求,完善金融工具。积极开拓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整合金融资源,为社会不同群体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发挥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本文系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科研基金Y121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文锋,平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20).

[2] 丁艺,李靖霞,李林.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2010(2).

[3] 姜冉.泛珠三角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1982—2007年的数据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6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高端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52-03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况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中原经济区规划》获批之后,国家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将力争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25年形成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成为大枢纽,拥有大产业,建成大都市。

实验区是我国航空经济的先行者,其以新郑机场周边的保税区为依托,是郑州市发展面向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性物流转运中心、航空器材制造中心、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的主要战略依靠。实验区分为两大功能区,一是核心区,二是主体区。核心区以实验区内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飞机航材制造,生物科技、手机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主体区主要发展总部经济、飞机销售、文化传媒、家电生产等行业。

根据国家的相关发展规划,实验区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着眼点,作为河南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打造中原地区开放高低的立体性抓手。在实验区内,积极创新发展新思路,为河南整体跨越式发展提供成熟经验。同时,积极制定合理的实验区规划、高标准建设周边基础设施、构建高效的服务型管理机制、并注重实验区的环境保护,做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初步的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实验区各项设施、基础服务、产业链条基本成型;到2025年,实验区将成为富有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较大、引领河南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原开放高地。

二、高端制造业的概念及特征

高端制造业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从某个具体行业来看,是指该制造业中出现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从产业链条的角度看,是指处于该行业的产业链条的高端。高端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是相应的说法。高端制造业主要指制造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低端制造业是工业初期的制造水平,污染高、排放高,经济效益低。高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最终要被高端制造业所取代,这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进程。

高端制造业具有高技术性、高资金投入、高生产附加值、高带动行业发展性的特征。具体来说:一是高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当代先进技术,同时由于技术人员比较集中,所以产品中凝集的智力成本较高。二是由于高端制造业能够占领市场一席之地,主要靠技术研发,所以其技术研发费用所占成本较高。此外,对生产设备,原材料品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三是高端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技术先进,而且还蕴含着知识产权、品牌效应等附加值。四是高端制造企业必须掌握海量信息,包括市场行情、对手产品、技术水平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立于市场前端。五是高端制造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引领地位,具有带动行业发展的作用,能够影响整个行业升级转型。

三、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要性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制造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创新型,创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已经逐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基地、制造业集聚区,为下一步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打了好的基础。在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关乎国家的未来,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一些经济发展强劲的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国内而言,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都制定了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实验区,更应该以高端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领域,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1.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已经由农业大省逐步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变。但是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等发展方式并未转变。目前,工业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新的技术型高端产能,如何改造现有落后产能,如何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实验区作为引领高地,有必要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2.提升河南省整体科技竞争力的必然需要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思路是技术引领型,当前世界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这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河南省虽然近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但仍然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生产一大部分还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通过实验区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有利于河南省提升整体的科技竞争力。

3.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河南省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集聚,郑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虽然有很大提升,但高端制造业的科研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实验区定位中的航空业发展,更需要高端人才。实验区通过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一方面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一方面也给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节能环保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式。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排放量大、耗能高、生产效率低下,已经受到民众的诟病。而高端制造业将清洁能源作为发展方向,在生产中采用环保技术,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高端制造业在实验区的发展,可以起到低碳环保的范例作用,促进整个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四、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1.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

郑州市地处中原,空域环境较好,也是铁路陆路交通的中枢地带。按照实验区的发展纲要,航空都市区能容纳400多万人口,等于将郑州市和开封市之间的中间地带填满,将中原城市群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了交通优势和人的集聚,接下来自然而然就是产业的集聚,高端制造业在此生根发芽,可为推定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优势

实验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有一个大的宏观有利优势,就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背景。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很大,包括四个省、30多个市县,人口接近2亿人,国民生产总值4亿多人民币,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农产品、畜牧业产量都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中原经济区正在深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需求,释放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理想的创业热土。所以,实验区高端制造业发展并不是无缘之水,其发展有很强的后劲。

3.现有产业基础完备

河南省的制造业优势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特点。一是潜力大,就是需求较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大量人口进城,基础设施是关键,建设基础设施、制造业是关键,所以需求潜力大。二是基础很好,河南省是传统制造业基地,拥有坚实的基础,历史上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知名企业,在输电装备、汽车制造、磨料磨具、矿山机械等方面都有完善的产业链条。三是优势明显,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劳动力成本上有很强优势,对吸引产业转移有很强优势。当前,实验区已经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港区,例如富士康、俄罗斯空桥等。

4.有良好的政策优势

为了支持实验区的发展,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高新企业入驻实验区。一是有限开放第五航权。二是在海关进出关监管方面,凡是对进驻实验区的企业,在进出关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在综合保税区,大力支持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以有利于企业离岸结算。四是企业在实验区内,享受一定的服务外包优惠措施。五是在实验区内,享受优惠的财政政策。六是在土地流转方面,实验区享受优惠政策。

五、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着力发展航空产业

一是要扩建现有机场规模,加快建设新郑机场候机楼和跑道扩建工程,提升机场的建设水准,向国际上的大机场看齐,提升机场的吞吐能力,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二是扩展现有航线。目前新郑机场的航线还有待增加,同时应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大型航空公司入驻实验区。三是完善机场周边交通网络。对进出机场的铁路、公路要统一规划,形成“铁公机”无缝对接的交通网络。四是打造航空器材产业基地。积极引进海内外大型航空维修制造企业,重点培育航材制造、复合材料、卫星导航等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实验区内要有几个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引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一是以富士康企业为渠道,积极与国内外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沟通,推进智能手机产业基地在实验区的开花结果。二是积极发展大数据平台服务企业的发展,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服务企业合作,打造辐射中原地区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服务中心。

3.大力引进高端制造业

目前高端制造业多集中在发达地区,但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且无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河南劳动力资源,借助实验区优惠政策,加大引进特大项目,突出引进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不盲目招商,提升引进企业的层次和影响力。重点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台资企业到实验区安家落户,并找准河南省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引导资金向技术研发等环节流动,形成高端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

4.促进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发展高端制造业不能单打独斗,而应注意高端制造业与相关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做到相互融化、抱团发展。着力发展为生产直接服务的行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服务,科研开放、信息保障、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保障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后劲十足。

5.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资金,要把其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融合起来,扩展高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小微企业壮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实验区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技术研发实力强、后劲大的制造企业,制造雁阵效应。

6.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高端制造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很高。河南是个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是其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但能否适应高端制造业的需要是个问题。目前,高素质技术工人缺口很大,有的是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短期内很难提升其技术水平;还有一类是毕业的大中专学生,由于教育体制问题,往往眼高手低并不能适应企业需要。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可以尝试在实验区建设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实验区长足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胜.基于区位商的青岛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

[2] 周晔.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2,(1).

[3] 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J].中国科技产业,2010,(7).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7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物流一体化;迭代式信息系统

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一批诸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中原经济区等核心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空间组合上日益显现出其竞争优势。而都市圈竞争力获得的基础在于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区域一体化,以及在统一大市场中,发挥了市场的力量,做到了上述资源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物流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成为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条件。

根据《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物流业是国务院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一。原因在于物流业不仅能够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也能够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以郑州航空港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我国第一个航空经济实验区。郑州航空港是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将是郑州建设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的主要载体。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内,人口聚集、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物流、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具备发展和实现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条件。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现状

随着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获批和封港运营以及一批世界级企业入驻郑州,郑州航空港经济区迅速发展。不仅如此,“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民航局已把新郑国际机场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国唯一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试点,这些举措,助推该区域经济走向快速发展通道。以新郑机场为核心,河南省将通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打造一个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引擎和国家内陆开放高地。根据规划,未来的实验区将是一个融宜居、生态、绿色、环保等为一体的“新都市”。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中,预计到规划末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成为我国航空综合枢纽乃至国际航空物流主要枢纽,规划乐观地指出,到2025年这里的航空货邮吞吐量将达到300万吨左右,而新郑机场目前的货运吞吐量是25万吨。届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将成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形成创新驱动、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0亿元;营商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建成进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现代化航空都市。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总规划面积为415平方公里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航空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城市配套服务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不仅会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板块、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龙头,而且将成为带动郑州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平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还将成为郑州建设国际化陆港城市和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以及高端制造业基地、服务业基地的载体。当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在稳步推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和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辐射如图-1所示。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构建

物流一体化包含企业、供应链和区域三个物流一体化发展阶段。企业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强调将企业内部物流采购、物料管理、生产制造、销售分配等活动协调统一。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紧密合作,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区域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企业物流、行业物流、社会物流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区域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与成熟的主要标志,其决定因素包括:高度发达的第三方物流、大量的社会物流需求以及统一协调的物流供给。区域物流一体化主体要素有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物流设施、操作流程,要素之间通过整合,实现物流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协调、有序和高效运行,以完成物流服务目标和功能。

区域物流一体化强调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物流体系的软件和硬件达到标准化、集成化。区域物流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区域物流的整体竞争力,可以实现物流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经阶段。

1.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

“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流业总体水平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的重要外部条件。河南省物流业发展政策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实现的政策支撑。科学的协调机制和完备的物流业政策体系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实现的关键。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为跨区域物流发展,物流一体化的主体有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及企业。政府组织主要负责制定与实施物流产业政策、统筹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物流管理模式。中介组织是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对于企业起到了维护企业权益、进行行业调查与统计的作用,对于政府起到了提出行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等作用。而各类企业是实现物流一体化的根本主体和主导力量。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综合实验区内城市物流、农村物流、城乡物流、服务模式、设施体系、政策体系、信息网络、产业链等一体化。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如图-2所示。

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

区域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物流综合实力和物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影响和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是融信息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CTI:ComputerTelecommunicationIntegration)和网络技术于一体的高技术应用系统,它集成了手机移动网、E-mail、客户端和Web浏览器等各种信息虚拟单位,具有身份标识、多媒体统一功能。物流用户可以不分时间、地点或设备,都能够与计算机终端在物流统一信息系统中查找或物流供求信息,并提供智能化的互动信息管理,完成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与智能化,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

建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UnifiedMessagingSystem,UMS)如果采用自上而下的瀑布式信息体系构建方式,解决区域内产业结构复杂、物流需求量大的问题比较困难,那么有必要以迭代式信息体系去应对这种状况。迭代法(IterativeMethod)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管理,可贯穿于整个企业和系统中,比如需求分析、模型构建、系统运行、流程管理和系统重构等环节。在应用迭代法构建信息体系中,往往可以通过运用数学算法、计算机和应用法则轮流赋值,从而形成新生的应用需求,然后根据元需求的最小集合在体系中构成应用于各种需求的子系统。

构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迭代式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如果仅仅是高新科技产品和多个信息系统附加在一起的简单堆砌,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运用迭代法构建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正是考虑信息化发展在经济领域和区域经济中的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所以在构建中以信息资源、企业利益和发展为纽带,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结合,经过多次迭代建立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产业有序发展、信息互为通融、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跨平台、跨区域物流信息体系。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迭代式信息一体化系统如图-3所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所需物流统一信息是在有序竞争的格局中逐渐迭代构建形成。而一体化中的各子系统采集的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信息因其不断更新而发展出新的应用需求,这些需求又反作用于总体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迭代,这样不断地以增量等方式完善统一系统的功能与技术。它既是一种在线式的革新过程,也是一种后台式的增量升级过程。因此,实验区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的迭代过程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的更新既不会打破和抛弃现在的一切重新开始,也不会步入一般信息系统“黑洞式”的无休止重复投资后尘。

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发展建议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建设不但要借助实验区外部的政策驱动,更要从实验区内部的需求入手,以重点企业与重点产业为突破点,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按照现代物流一体化模式的要求,推动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快速发展。

1.建立物流一体化管理协同合作机制

管理协同合作机制是现代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机制,如果没有物流管理的协同合作,现代物流一体化将难以取得成效。因此,建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制定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过程中,应该将现代物流一体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专题进行专项规划。按照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组建由主管市领导以及主管部门负责的跨区域物流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确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具体措施,并出台物流产业政策、物流规划,推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及作业标准化等方面的建设,为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建设提供服务,共同协调解决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2.建立物流一体化产业链协同合作机制

产业链协同合作是在管理机制协调的基础上,选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的优势重点产业为基础,由多个企业与相关城市共同参与实施。为此,实验区应制订物流一体化高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优化解决方案,培育重点领域的物流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提升产业链物流服务水平,使其形成核心竞争力,以点带面,实现支撑各重点产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

3.建立物流一体化企业项目合作机制

企业项目合作同样是在管理机制协调的基础上,利用已运营和规划建设的跨区域铁路、公路、水运航道等物流通道、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信息平台,统筹利用资源、减少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项目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区域的协同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点物流项目的运行效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可在物流企业申报、物流示范园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试点等申报方面相互协调合作,最大限度地拓展物流营商环境。

构建试验区物流一体化统一信息系统,应与创新技术融为一体考虑,筑建物流融合平台,从而实现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在实验区物流一体化系统建设和管理上,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网元管理和模块管理为主,采用迭代增量的方式为实验区的企业和用户打造一套完善的物流统一信息系统。通过构建先进经济、文化、信息为一体的统一服务体系,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向科技融合的数字经济区推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L].2009.

[2]河南省统计局.“十一五”河南省交通物流业发展报告[R].2011.

[3]国家发展改革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L].2013.

[4]彭云飞,邓勤,欧阳国梁.“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物流一体化战略框架构建[J].经济地理,2009(10).

[5]李国旗,刘思婧.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一体化动因、战略框架与合作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5).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8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强化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在经济活动中有互动关系。本文着重分析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因果关系,运用计量模型量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寻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实证分析;知识溢出;市场规模

产业集聚就是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要素的流动导致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域经济由于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了额外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被称为集聚经济。产业集聚的市场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反作用于产业集聚,强化产业集聚。

1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在世界上是一个广泛的经济现象。某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由于规模的扩大逐渐集中到了某些特定的地区。如美国的广告业集中在纽约麦迪逊达大道,日本的大公司总部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和大阪,意大利的毛织品集中于伯拉多。由于产业集聚,我国的浙江省形成了眼镜、灯具、打火机、生产纽扣等专业村和专业镇。

2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为经济史者承认。企业在发生集聚的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和中间投入品的共享作用以及知识外部性,会在产业上形成规模报酬递增。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1)产业集聚可以使得相关企业集中于某一区域,与某些辅助企业共同发展,降低生产成本。这些辅的企业包括三类:一是为厂商提供零部件或某些中间产品的辅助企业,如为汽车制造提供方向盘、轴承、离合器、轮胎等零部件的企业;二是综合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料的辅助企业;三是诸如模具、电镀厂、机修厂等生产性的服务企业。(2)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一方面,产业集聚对各类人才具有吸引作用,从而产生一种区域人力资源快速积累作用。在产业集聚的初始阶段,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集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伴随专业化的深化和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产业集聚区会像磁场一样吸引国内外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将促进员工的流动,因为企业集聚使员工有相对较低的搜寻成本,职位空缺的信息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寻找工作相对容易,而且,员工流动成本相对较低,他们可以很容易地流动到同一城市的其他公司。(3)产业集聚促进了知识的快速交流以及技术的扩散,增强了行为主体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知识不同于商品,具有“溢出效应”。先进的企业通过知识流动将生产链条上各个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了知识网络,而溢出效应通过技术咨询、生产标准、产品定制、样板制作和供应链协调等渠道发生。另外,先进的技术无法固化在某一设备中,可以伴随人力资源的流动而溢出,员工与员工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受到先进知识与信息的熏陶,从而增强了各自的知识与技术水平。

3区域经济发展强化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通过空间集聚、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可以强化产业集聚。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创新和增长的源泉部门利用不完全竞争行业的产品作为投入,那么由于规模递增,这些行业将被吸引到增长源泉的部门所处的区域,强化产业集聚。当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创新部门的扩张,更多的企业将重新选择到创新活动发生的区域,这就带来了“前向关联”,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产业集聚依次降低了该区位中的创新成本,增强了创新的动力,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后向关联”。一旦区域经济发展停滞,集聚机制就不会发生。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束缚被消除时,例如由于市场规模的增长或交易成本的减少,那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都将增加,而且趋于相互增强。区域经济如果在基础设施、资本与人力资源集聚、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发展,那么产业集聚区内的交通、卫生、教育、安全、社会服务会有所提升,生产所需的社会服务水平会有所提高,这样就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与投资,促进产业集聚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4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大量研究,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实证研究比较少。本文试图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中的面板数据模型对两者关系做出实证分析,探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4.1产业集聚水平的衡量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有区位熵系数、区位基尼系数、熵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其中区位熵系数是一种简单地衡量区域产业集聚的指标。本文着重计算第二产业的区位熵,分析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通过对2011年河南省各地市的有关数据计算,我们发现,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部分地级市第二产业发生了产业集聚趋势。具体而言,郑州、洛阳、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商丘、许昌、漯河、济源的区位熵大于1,说明这些地市的第二产业有集聚现象,这些地区的第二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2007~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生产业集聚趋势的地级市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2014年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地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排在全省前列。

4.2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4.2.1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为量化分析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基础是生产函数,为了准确反映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引入产业集聚度(Agglomeration)、各区域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Research)。本文的地域划分是按照河南省的行政区域划分的,选取区位熵大于1的8个地市的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下面对变量做简要说明。(1)经济增长(Y),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产出。(2)劳动投入(L),用各地区的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3)资本投入(K),用各地市固定资产投资原值作为其变量。(4)科研投入(Res),用技术市场成交额代表区域内的创新能力。(5)产业集聚指数(Agglo),用区位熵衡量产业集聚程度。

4.2.2实证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为了避免序列相关、异方差和伪回归等问题,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计算出回归方程如(1)所示。方程拟合度为0.921,非常接近于1,表明回归直线拟合程度比较高;模型回归效果的检验值F统计量为3834.455,显著,D.W值为1.89,在检验上下界范围之内,所以模型回归显著成立。观察方程各解释变量的估计值可知,就产业集聚的各地区来说,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产业集聚程度、研发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通过加大投资、增加劳动投入、增加研发投入以及提高产业集聚度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检验结果看,资本投入增加1%,区域经济增长0.39%,劳动投入增加1%,区域经济增长0.78%,研发投入增加1%,区域经济增长0.02%,而产业集聚程度增加1%,区域经济增长1.49%,显而易见,第二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为深入分析各个城市产业集聚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构造F2和F1统计量,计算的结果是F2的值为21.22,F1的值为9.08,都大于其相应的F临界值,所以采用变系数模型。用广义的GLS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后,=0.99,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很好的解释作用,DW值为2.18。由于使用变系数模型,各个地区有各自的产业集聚度系数,如表2所示。

通过观察模型整体回归的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从系数的显著性看,对于第二产业产业集聚度这个解释变量,除了几个市县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余市县都显著。说明第二产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确实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郑州、许昌、濮阳、商丘的产业集聚度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检验,一方面和样本的数量有关;另一方面和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如郑州随着城市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集聚度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有所减弱。从系数的大小来看,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产业集聚度系数都很高,如洛阳、鹤壁、漯河、济源、新乡、焦作,说明这些地区的第二产业产业集聚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这些地区的发展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2014年鹤壁、济源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10%,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实证分析结果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是人口向该地区的转移,人口的转移和资本等要素的集聚会促进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对城市的推进与扩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5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于我们发展区域经济有很好的启示,运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因果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产业集聚的条件,承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每个区域拥有自己的特点,发展区域经济时应该进行统筹规划,投放产业时应予以综合考虑。首先,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规划供水、供气、供电、热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时,考虑与周边产业集聚区的对接,增强区域的载体功能。其次,建设产业园区时,提升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新的投资项目与新建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吸引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入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集聚区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流动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

5.2开发人力资源人才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开发人力资源。一方面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氛围,发挥当地人力资本的优势,行业协会要为行业的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促进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本流动,加大知识扩散的力度,推动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5.3加大资金投入资本的投入可以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所以提高产业集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是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用于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企业的发展。二是为有利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如免去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优惠政策等。三是积极争取各项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发展。四是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内的投融资平台,引进民营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5.4提高集聚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二是整合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塑造产业集聚区的科研服务体系。三是企业要以不断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渠道为导向,从而形成自身核心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包锦阔.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市场论坛,2011(5).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9

一、 竞合新象:沿海经济发展呈“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之势

我国沿海地区完整战略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和统筹协调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有利于各沿海板块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准发展方向和定位,在更高起点上展开竞争与合作,实现错位和互补发展。综观其他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不难发现,其发展目标和定位普遍具有统揽全局、兼顾内外、站位高远、立意宏阔的特点,尽显各自独特优势、宏伟蓝图和良好发展前景。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其改革试验内容涉及到金融、土地、涉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唯一聚集了高新区、港口、部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具有极强的体制创新优势和发展活力,将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被誉为继“深圳号”、“浦东号”之后的“滨海号”“经济航母”。

江苏沿海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分别于2009年6月和7月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省都意在强化沿海意识,弥补长期以来沿海经济发展的不足。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是欧亚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出海通道和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将成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最佳承载地和东北地区振兴的强力引擎。江苏沿海地区将着力建设海港群,并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同时利用陇海线连至中国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提升中西部地区东突西联的能力,使江苏沿海“洼地”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分别在2011年1月、2月、7月获国务院批复,三省都依托各自的海洋资源优势和良好区位条件,提出了既立足海洋,又超越海洋的发展定位和构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还将为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经济增长极。浙江将强力开拓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模式,为“经济强省”寻求“海洋”支撑,形成长三角重要增长极。与山东、浙江相比,广东作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使命,将与港澳、海西区、北部湾、海南乃至东盟等地区合作,挖掘和提升珠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是极具活力的三块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利用其独特的对台地缘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推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构建环海峡经济圈,形成中国经济版图上新的增长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利用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努力建成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将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海南现代服务业和整体发展水平提高,谋求海南在中国、在世界“特别之位”。

二、“蓝色”航标:海洋经济成为发展新亮点和转型新动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利用海洋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沿海省份普遍面临陆域空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开始把发展的关注点转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都是直接以蓝色经济或海洋经济命名的经济区,“蓝色经济”正在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新航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利用其海岸线长且海洋资源富集、海陆经济联系紧密、“海上山东”建设具有20年基础,尤其是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等独特优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重点打造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等集中集约用海区。这对促进山东半岛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龙头和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拉动我国腹地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全国首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浙江利用其优良的深水岸线、数量众多的海岛、居全国首位的可开发海洋能、可围滩涂、滨海旅游景观等海洋资源和港口物流、船舶工业、海水利用等海洋产业优势,走出“陆域资源小省”困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和突破口。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又一个部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将重点发展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对于促进浙江经济转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创新海岛开发模式具有特殊意义。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将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第一大省的优势,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并以“一核、两极”为支撑,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分梯度、有节制开发利用海岸带、海岛、近海海域和深海海域,形成“一核、两极、三圈、四带”的空间布局,建成提升国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聚集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海洋经济有望成为广东加强与周边经济区对接合作的新支点和带动省内东西两翼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抓手,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新路径。

三、协调联动:组团型立体化发展模式方兴未艾

沿海地区开发的龙头是港口,港口直接产生带动了港口产业(海运、仓储、物流等)和临港产业(造船、贸易、钢铁、石化、电力、加工工业等)的发展,从而带来人口和人居服务需求的增加,推动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因此,传统的沿海地区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深水港口――临港工业区――滨海新城(区)”三步走模式。但港口和沿海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所以还必须不断拓展经济腹地,打造沿海城市带,实现“临港工业区――滨海新区――滨海功能带(产业带)”的联动发展,形成点、线(轴)、面三位一体的网络发展格局。我国这一轮的沿海开发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强调的是整体发展和统筹推进,多维联动的组团式和立体化发展特征较为明显,表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正在由最初的以城市和增长极为核心的“极化发展”阶段,进入以区域为单位、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统筹发展新阶段。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一轴、两翼”,即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和黄海翼(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主要岛屿)。这一布局横跨黄海和渤海,呈带状沿海岸线展开,并逐步向内陆扩展、辐射,有利于带动产业集群和城市体系的全面提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和区域资源,培育了以青岛为龙头,以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翼,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翼的“一体两翼”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兴产业发展体系,构筑了“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即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两个增长极,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形成了海路对接、空地一体的立体化发展新格局。

江苏沿海地区着眼于深水海港开发建设,发展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由南通港、盐城港共同组成的海港群,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城镇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和沿海三市的错位共同发展。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形成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以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为支撑,以9个沿海产业聚集区和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为主体内容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根据空间布局和岸线分区,规划建设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铁山港(龙潭)、东兴(凭祥)5个功能组团,区域联动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四、标本兼治:破解海洋生态环保难题

我国新一轮沿海经济的整体推进和热潮涌动,无疑将刺激地方经济更快发展,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产业趋同、生态恶化等后果和问题。目前,我国临海产业结构趋同、产业规模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环渤海地区,辽宁盘锦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河北省曹妃甸钢铁石化基地、黄骅大型石化基地、天津滨海新区石化钢铁基地密布,趋同严重。并且生态环保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根据国家海洋部门统计,在全国实施监测的457个入海排污口中,已有7成以上不达标,造成三分之一左右近海海域污染。因此,虽然各地沿海区域发展规划无一例外地写入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条文,但更主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实际的环保效果。

国家要建立海洋开发的统筹协调机制与生态环保机制,加强相关立法,把海洋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规范海域使用秩序,做到依法用海、科学用海、集约用海,把海洋作为生命支持系统,切实维护“海洋健康”。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临海工业污染排放总量,逐步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减少海上排污,着力解决海上石油平台、倾废等带来的污染问题。加强入海口、海湾带等重点海域污染防治,使近海海域功能区划各类海水水质达到相应标准,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

要借鉴欧、美、日、韩等国海洋开发中的环保经验,注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滨海景观,建立多种类型的海滨公园和“海洋风情带”,用于海岸带及海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公众游憩活动。要总结梳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经验,挖掘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搞好沿海地区旅游规划,做足山水文章,推动滨海休闲旅游、观赏渔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生态系统、休闲系统与经济系统有机融合,使海洋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