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学历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4-03-06 16:20:28

大学学历教育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校内各单位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独立或与其他单位合作举办的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班。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层次的非学历教育,出国留学前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非学历成人教育,非学历远程教育及其他层次与类型的非学历教育的各类短期研修班、各种考试辅导、进修班、证书班、补习班、岗位培训、职业培训班、技能培训班等。

第三条学校对校内各单位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其中,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管理工作归口研究生院;/!/本科第二学位办班的管理工作归口教务处;其他各类非学历教育办班管理工作归口继续教育学院。

第四条校内各单位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在每期开办前,都须向归口管理部门履行申办手续,其中涉及国(境)外人员的培训或需要与国(境)外机构合作办班的须事先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审核、备案,接受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指导管理。

第五条各单位在开班的前两周,在归口管理部门领取并填写《电子科技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班申报表》(附件2),送归口管理部门审批,合作办学的须提交协议书原件。凡未履行申报手续的各类办班,学校一概不予承认,并追究相关部门及负责人的责任。

第六条各办班单位的各项收费须向学校收费管理小组申报,到校计划财务处立项,按学校规定列支经费。与校外合作办学的各类协议(合同)中的收入分配比例须依照学校相应文件,保证学校利益。办班结束后,办班单位填写“电子科技大学收入分配结算表”,报送校计划财务处按照相应 规定进行结算。

第七条各办班单位开展招生宣传,应遵守国家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并将宣传材料报送归口管理部门备案,归口管理部门利用统一的宣传平台协助宣传。

第八条各种非学历教育以办班单位自我管理为主,全面负责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需配有专人负责管理。办学单位在开班前必须将教学计划报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教学计划、培训大纲严格执行,不得无故中途终止办班。安排好任课教师,加强教学管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为保证培训质量,归口管理部门应对各办班单位进行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质量、考核情况、收费等方面。

第九条各类非学历教育班的证书发放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本校证书由归口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统一发放。办班结束后,办学单位将《电子科技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班学员信息登记表》(附件3)及有关材料送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培训班种类颁发相应的证书。其中: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培训证书由办学单位负责办理,归口管理部门给予协助;硕士、博士学位证书和研修班证书由办班单位申报,研究生院负责审核发放;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由办班单位申报,教务处负责审核发放;各种等级、认证证书由办班单位负责申报,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办理;非研修班的各类结业证,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证书由继续教育学院审核,报主管校领导同意后,由学校统一发放;成绩证明书由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发放。根据需要,办班单位可在相应证书上附章。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2

加强大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广大高校历史老师共同面对的工作难题。现代化教育的实施,给大学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基本支持。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方法应用于大学历史教学工作中,是满足大学生历史学习需求以及大学历史教学改革需求的重要环节。

一、现代化教育在大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历史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也正是因为如此,现代化教育在大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必要。下面,我们就来对大学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几点分析:

1、大学历史教学思想落后

大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大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点没有得到转变,他们认为让学生掌握真实的史实,通过历史让学生认识真实的世界以及真实的国家关系。教师关注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少去考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吸收度。这样片面的教学思想,让大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不利于大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大学历史教学工具落后

在长时间的大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受到历史学科本身性质的影响,历史教师习惯于用最为传统的方法与工具开展历史教学。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利用黑板与粉笔,为学生讲解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大学历史课堂的情景一般是这样的,教师拿着大学历史课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利用粉笔为学生勾勒着每一个历史事件的重点。而学生则在课桌前做着自己的事情,玩手机,背单词。总之,利用传统教学工具开展的大学历史课堂活动,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也无法达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固定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现代化教育在大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面对大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现代教育在大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对于大学历史教学来讲是一次历史性的改革。

1、加强德育教育力度,实施现代化教学

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大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对于大学历史教师们来讲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近几年来,高校在加大德育教师的宣传力度,也在关心着广大大学生的品德问题。德育教育的效率高低,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化教育为德育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将声音、图像以及动画进行结合,有利于品德教育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历史中的英雄事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教师没有必要一直在黑板上为学生写下历史事迹的发生时间以及发生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情节以及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观看,利用对该历史事件的网络评论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像在讲解到邓文昌的时候,教师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电影,让学生体会为国牺牲的民族精神,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大学历史教学,促进了德育教学的实施,也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的提升。

2、利用现代化教育,提高大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大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重要原因。学生对大学历史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标志着学生对大学历史学习具有积极的情绪偏向,在教学中会更乐于配合教师完成历史教学。加强现代化教育,教师要从大学历史教学内容出发实施合理的教学行为。

在讲解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引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八国联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段战争音乐与视频,在学生没有反应过来的时间为学生奉上生动的史实信息,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提高。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遇到学生不好记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其编成一个顺口溜来减小历史教学难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3、实施有效教学方法,加强历史教学现代化程度

大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较大,现代化教育技术具有容量大、传输量大且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来促进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在大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对比教学,来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讲解有关于工业革命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文字以及表格的结合,制作科学合理的课件,引导学生对三次工业革命进行深入的对比,发现其内容与意义上的不同。之后,组织学生开展历史知识竞赛,促进大学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3

大专毕业了有毕业证,而非学历教育只有学位证或者加个结业证书。一般来说全日制的就属于大专,社会认可度上最高的就是学历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例,在职研究生是属于学位的再教育,1月的统招研是属于学历学位教育。在职研读出来之后是结业证书跟硕士学位证书,1月统招研是毕业证书跟硕士学位证书。学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经过国家教育考试或者国家规定的其他入学方式,进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教育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募款;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9.29

Research on Fundraising History of University Endowment in American

LiuJingy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102206

Abstract: Social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educational, and there are 370 years for the fundraising history of university endowment in American, mainly through infancy time in 18th and 19th century , init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since the Word War II. In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we can conclude that for university endowment, the need is the driving force, reasonable position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Keywords:American; University;Endowment foundation; Fundraising;History;

美国大学的募款活动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早在1641年,William Hibbens、Hugh Peter和Thomas Weld就为给美国的一所年轻大学募款而踏上了波士顿通往伦敦的游轮。20世纪以后美国大学的募款活动和捐赠基金会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到2010年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总额超过亿万美元的就已有63所。这足以看出大学教育基金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在近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也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募款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教育基金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一定意义的启示。

1早期的募款活动

1.1 18、19世纪的募款活动

18、19世纪的募款活动相对单一,这种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筹款方式的单一。这一时期的募款活动几乎都是通过教会的晚餐或集贸市场活动来实施的,有时也会使用一些请求募款的信件,但其主要的募款方式就是“乞求”。

第二,筹款人员的单一。信托者、基金会会长和基金会所依赖的公司是这一时期实施募款活动的主要人员。

第三,筹款目标的单一。早期的大学通常与资助它的教堂有密切的联系,它的募款工作也会带有明确的“宗教热情”,其目的即是为了推动基督教在一个年轻的、尚未开化的国家中的发展,乔治有效地将宗教与高等教育结合起来,他曾为哈佛、达特茅斯、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等学校进行过募款。

然而,这一时期的募款活动也反映出了募款对于现代技术的需求。William Hibbens、Hugh Peter和Thomas Weld就在他们的首次募款之旅中第一次使用了募款宣传册。1829年,费城的一位募款专家,马修凯里在筹款工作中引入了“额定目标清单和预先促进的募款呼吁与概念”,这被斯科特称为“募款初期的现代元素”[1]。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预期清单和分步进行的募款策略一直在筹款中被沿用至今。

1.2 二十世纪募款活动的发展

尽管早期的募款活动开始了对于系统化方法的探求,但在二十世纪以前募款活动还是普遍意义上的个人的、业余的活动。高等教育领域第一次有组织的募款活动是校友年度捐赠,校友对学校的关注与忠诚早在1643年哈佛大学的校友返校聚会时就已被证实。第一个正式的校友会成立于19世纪,它的主要目的即是延续情感和知识兴趣;第一个校友基金也产生于19世纪,同时提出了校友是“活捐赠”的概念[2]。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5

一、变“授人以鱼”为“教人以渔”

教师应该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引导者。因而,教师就应多层次挖掘教材内容,多角度的设置问题,通过提问、讨论、总结的形式,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学风,提高他们观察分析、总结问题并从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加强思维的训练和指导,培养他们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事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思维,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创新的主人。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可享用无穷”,则精辟地论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

二、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法,上好电大历史课

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为主、多媒体教学方式,要求面授辅导课教师在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上更多样、更灵活、更快捷和更有效,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比较法,培养思维能力

人类历史在很多方面、很多事件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或者有着惊人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熟视无睹却又十分重要并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比较教学法,可使复杂、繁琐的历史变为由繁化简、再由简推繁的过程。可以将许多纷繁的历史简单化、规律化、知识结构化,从而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良好教学效果。

2.利用迁移规律,提高历史辅导课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迁移的规律,创造条件促进知识、能力由此及彼的迁移,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去帮助探索新知识,这是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历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迁移或应用到其他学习问题的解决情境中,对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对开发教育教学模式,更要重视学习迁移规律在历史辅导教学中的运用,通过知识间迁移,使学生既复习巩固原有知识,又降低新知识难度,有利于师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拓宽和加深,有利于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从而提高历史辅导课教学的实效性。

3.运用史论,点、据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政治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要使学生史论结合,运用自如,正是电大开放教育历史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要求辅导教师要把教材典型的原理寓于每一节的历史辅导课教学中,采取“贴标签”式的教学,防止论点、论据脱节,让学生逐步地悟透、消化,化被动为主动,应用自如。更为重要的是辅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4.古今联系,拓展思维

历史知识的价值在于它的借鉴作用,在电大开放教育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古察今、以古知今、以古鉴今。现实社会的人文风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警醒后人,历史教师应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链接点说古论今,教会学生处世做人。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也是开放教育历史辅导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所在。

综上所述,电大开放教育中的历史辅导课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更新适合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要因材、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葛道凯主编.《开发教育学习指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6

以构建海西终身教育体系中求先行求作为出发点,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提出“以开放式教育为服务终身教育的切入点和基本形式,构建全方位大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想,并以构建部级终身教育示范平台为支撑点,以市场需求为抓手,以利益均衡分析为切入口,围绕“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思路,采取“三项策略”,通过“五条途径”,引领学习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电大系统;非学历教育;发展策略

为贯彻落实“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精神,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从系统办学实际出发,提出“以开放式教育作为服务终身教育的切入点和基本形式,构建全方位大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想,通过项目带动,系统推进,面授与远程并举,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在构建海西终身教育体系中求先行求作为。

一、找准继续教育利益均衡点,以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为支点,破解当前继续教育的困局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主体形式,是指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进行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非学历教育或培训。其对象为在职和社会的成人为主,由政府、院校(系统培训中心)、单位和个人实际需求等基本要素构成了开放系统,形成学员参与学习和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引导和培训、政府组织管理和认定的链路。但由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关注点是培训质量和数量等,培训机构的关注点是社会需求、教育培训方式和教学资源多样化等,而学员的关注点则是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费用等问题。因而,目前继续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以下矛盾:即“需求多样化与有能力的教育培训机构资源面相对窄的矛盾”“受训人员的体量大、现有综合培训平台少及载容量小的矛盾”和“各层次角色定位不精准,继续教育证明认定权限上的不统一性”等。为此,电大系统应以构建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为实践指导,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各行各业的交流合作,以市场需求、政府合作、信息支持和行业联盟为推手,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破解当前继续教育的难解之局。

二、以信息化基础为支点,实施政策导向、政府合作、技术支撑的发展策略

(一)准确定位,用好政策

作为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和公务员培训基地,应找准电大系统的角色定位,以“网络化”的管理理念和“系统优势”站位并支撑继续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同政府部门的交流联系,争取更多政府部门的合作与支持,扩大学校在政府层面的影响力,实现更大规模的教育培训目标。“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就是在省、厅的指导帮助下于2009年11月开通的,打破了当前多数继续教育任务均由各行业、厅局以上单位具体组织实施的现状,为后续具体项目的链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在继续教育领域突显远程网络这一“接力点”,用好国家在“互联网”领域相关优惠政策,使教育培训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华丽转身,为终身教育体系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再则,要兼顾企业内训、职业教育等社会化的培训,积极开展公益性教育和业余休闲教育等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为政府分忧,提升学校知名度,拓展非学历教育办学的外延。

(二)适应需求,错位发展

抓住市场机制,提升服务项目的吸引力,兼顾社会效益。一是主动适应形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引,按照市场规律架构远程教学服务平台,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把继教人才培养模式向深层次推进。二是持续跟踪各区域、各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找出“错位点”,紧紧扣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尊重行业、企业对继续教育内容的具体设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训方案,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兼顾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如终身学习、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能够快速提升社会对学校关注的项目,探索适用性和实效性强的社会化学习模式,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高低搭配、一杆多枝

以开放式教育培训平台为桥梁,推动合作联盟,做好各类项目的高低搭配。一是建设好“专技人员远程继续教育网”“海西教育网”“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等为主杆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平台为媒介,推动政府支持的、科研院所支持的、院校支持的、行业企业支持的和闽台合作的联盟,以及全国电大系统的合作联盟的建立,形成“一杆多枝”培训平台结构体系。二是基于公共服务平台所具备资源丰富、功能齐全、承载量大、操作简易等特征,实现分层分类的非学历教育体系,并通过项目带动,系统推进,面授与远程并举,达成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功能,形成高低搭配。三是要发挥好公共平台的吸纳和融合作用,即吸纳和融合好的联盟单位、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合作办学模式,最终建立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以解决“五个问题”为切入点,拓开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以服务多元一体化的学习型社会为抓手,用“1+1”平台运行模式解决随时学的问题

多元一体化的学习型社会包括学习型的组织、企业、社区、城市和政府,而以上实体均由各类需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组成。由于参与继续教育的学员均不同程度存在工学、工考等矛盾,要走开继续教育的路子,必须根据用户“量身定制”网络学习平台。目前电大系统的各类培训平台采用云计算实现个性学习,如:通过手机端系统直接参加在线报名、缴费、选课、学习、考试、添加笔记、在线答疑等,同时兼顾学习监控、信息、统计分析等功能,降低参与的门槛,找准了服务对象的关注点,真正做到“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快乐学”。

(二)建构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开放型互动教学模式解决随地学的问题

当前学习型社会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成主体是多元化的。因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满足政府部门的需求,实现继续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教育机构也要主动服务社会,极大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应大力推行适合成人学员的开放型互动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交互助学手段为支撑,通过线上线下“导学、自学、助学”教学形式实施教学,突出资源支助、学生互助和服务帮助,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老师引导学生的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实现学员收益的最大化。

(三)推广以新媒体为主体的终身学习方式,以重点内容简洁的课程与多元化的资源建设解决人人可学的问题

新媒体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等相对于四大传统媒体形式而言的获取教育的方式,其使得学习资源随处可取、学习终端随时可用、学习方法信手拈来。根据用户需求及学习者特点,量身定制课程和资源体系;通过自建共建课程资源,加强资源的有效配置,强化资源应用的交互性,增强资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各类平台有7000讲文本教学资源,近6000讲媒体视频资源,较好地满足各类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平台采用了先进的个性化定制和推送技术,能够自动调整知识模块以适应学员学习进度和偏好的变化,支持学员自主选择和定制学习内容。

(四)形成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终身学习驱动力,以人性化的教学、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解决学有所成的问题

学习已成为社会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能量源泉和成功保障。为此,电大系统设计和构建各类公共平台应集中资源整合与共享和教学管理与服务功能,配套24小时运行的远程接待系统,配置便捷的导航系统,提供“一站式”服务;应使学生在网上自主获取信息和资源,方便、快捷地与教师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信息交互,及时接受指导和帮助;教师通过平台为学生及时提供动态资源、作业批改、测试评价,并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指导、监控。同时该平台与政府监管平台对接,实现对教学质量、内容、办学主体、服务运营主体、证书(考试)、安全性等的监管功能。这样才能使政府在加强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得到延伸,引导和驱动学员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五)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办学机制,以融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解决学有所用的问题

“有需求才有市场”。为使继续教育可持续良性发展,在运行机制方面,应建立完善的需求分析机制,探索了资源整合与供应机制,根据教育与培训产品的不同属性,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首先,电大学院要加强与教育培训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确保继续教育培训成果的认可;其次,要加强与企业、行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教育机构等各方力量的协调合作,借助外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再则,要构建好与学员之间在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等多的互联互通。

四、构建相匹配的保障机制,确保开放式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运作模式,积极拓展合作联盟

以终身教育的大盘考虑整体布局,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非学历教育拓展机制。一是建立适应福建开放大学建设的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各类项目运行的规范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二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完善各类学习者的激励机制。三是搭建行业、企业支持的合作联盟,整合行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远程教育与经济生活相结合;四是搭建院校支持的合作联盟,以院校优质的课件资源为基础,建设非学历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术合作、教学资源共建等。

(二)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推动平台和资源并行建设

电大系统作为“互联网+”的先行者,应积极发挥好信息技术基础好的优势。一是在电大系统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增加设备投入以及资源建设投入;加快手机移动学习终端在非学历教育上的应用;依托平台整合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引进一批课程教材资源、视频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推进资源“微”建设、游戏化改造,提升非学历教育项目的质量和吸引力。二是依托电大系统现有资源,综合集成。从适应成人在职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出发,通过自建、购买、共建共享等方式,开发各类非学历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灵活的非学历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运用新技术进行资源建设。结合非学历教育新需求,在整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福建终身学习在线”“海西教育网”等平台的同时,实现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探索非学历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三)建设专业化运营团队,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体系

要重点建设好三支队伍,即管理团队、运营团队和服务团队。一是应加强分层次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强化跨部门的沟通,形成学校、政府部门和委培单位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分工协作的管理格局。二是理顺非学历教育拓展团队职责及运作体制,明确技术支持和项目运营的工作职能,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持和补充的运作运营机制。三是加强项目开展和客服服务团队建设,建立符合市场运营模式的非学历教育运行团队。建立起一支懂教育、懂业务、懂管理的非学历教育管理队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非学历继续项目模式。

(四)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调动学习者参培积极性

以学习者的最终目标需求倒逼激励机制,形成一次学习多重效益。一是在“福建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研究与实践”试点项目基础上,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完善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及软件平台,推出一批成果认证标准;二是争取各级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支持,协同建立激励机制,多方面调动学习者参与非学历教育的积极性。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根据不同行业、对象、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项目培训,提升办学服务网络和项目的覆盖率,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非学历教育项目,如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党员(干部)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等。四是建立完善的学员档案库,加强过程监控,为学员提供更多准确的服务信息。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制度,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必涛,许思.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层次化研究[J].成人教育,2010,(3):16.

[2]郭清顺,曾祥跃.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困惑与破局[J].继续教育,2015,(9):5.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7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教育 历史回顾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当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尤其在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的今天,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均会对大学生道德造成一定影响。虽然我国在加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忽视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但观察其现状依然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对大学生道德进行指导,此种教学方式对于最终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1大学生道德教育历史回顾

1.1传统道德教育的兴起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从古至今均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发扬和传承,传统道德教育的兴起与我国发展历程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古时我国崇尚儒家思想,其在人们的心中可谓根深蒂固,因此无论我国经历怎样的变化,儒家道德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独特的道德教育模式。此时的道德教育体系更加注重教育中认知,而情感教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存在,以此模式进行道德传播,虽然其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若以当代眼光来看,其却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缺少道德反思等。

1.2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

经过长期发展道德教育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道德教育逐渐自成一脉,也导致其与知识教育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被隔断,主要表现在目前以单向传输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不难发现在大学生整体教育中,往往会根据当代社会要求而开展各种专业训练,或单独向学生传授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却并未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空有道德理论,然而在为人处事方面却有所欠缺。另外,当代社会中还普遍存在的现象则是,大学生道德品质极佳,然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或在各个方面表现极佳,然而道德品质却有待提高。

1.3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分离

我国当代教育理念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纵观我国高校教育却难以实现这一理念,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由于道德知识较为枯燥且主要以文字信息为主,因此教师在讲授道德教育知识时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并且很少给予学生提出自身看法的机会,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只是被动接受,很难真正理解其蕴含的意义。此种方式不仅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也使学生感觉不被重视,而道德教育中却崇尚尊重他人,此种情况同样会使得大学生对道德教育存在疑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大学生道德教育反思

2.1注重道德实践

众所周知,单单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无法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大学生教学中,应重视道德实践,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亲身体会到道德的魅力,并自愿将其发扬光大。现代大学校园往往会开办各种社团来丰富大学生活,此时正是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最佳机会,在社团中通常会有许多不熟悉的人,但必须要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在此过程中则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传统道德中坚持不懈也是其重要的特点,社团活动不可能一帆风顺,此时则需要学生发挥出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2.2发挥教师模范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教师在今后的道德教育中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要注重自身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并以自身行为来感染身边的学生,使大学生的内心不断向教师的高尚品质靠拢,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影响,并将从教师处习得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从而影响到更多人。

3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十分可观,甚至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鉴于此,我国各大高校必须充分分析道德教育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道德教育能够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在今后的道德教育中,大学教师应充分实现新课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如此才能够使教师更加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道德方面拥有怎样的见解,便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海.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回顾与问题审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1(04):121-123.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8

一、大学具有与周围社会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传统,这也是现代多元化巨型大学产生的必然原因

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中对大学产生、发展的历程以及著名教育家的思想进行了剖析,提出在不同的时代大学具有不同的理想模式。在开始时它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群体――教师和学生的群体而出现,早期大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理智的格调,培养大众的心智,净化民族的情趣,给大众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使大众热望达到固定的目的,扩充和节制时代的观念,促进政治权力的行使,以及改善私人生活的交往”。因此,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应培养学生“胜任任何职位,并容易掌握任何一门学科”。洪堡在大学教育中强调哲学和科学、研究、研究生训练和教授与学生的自由。现代美国大学的发展从吉尔曼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践开始实现突破,他侧重于建设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研究生院,改革专业教育,建立有影响的系,创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创办大学出版社和学术杂志,建立学术梯队,迅速增设各种课程。随后埃利奥特在哈佛大学将改革继续推向前进,他建立起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选修制,直到现在仍对大学教育产生影响。弗莱克斯纳提出的“现代大学观”则认为大学应“专致于追求知识,解释疑难,批判性地鉴赏成就和真正高水平的人才培训”,“大学不再是学生个人的需要,而是社会的需要”。科尔则认为不能人为地把大学限制在一个狭窄的框架中,否则就把大学的作用和功能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的现代大学模式应是“多元化巨型大学”,这一由科尔独创的名词比较准确地描绘出大学的发展趋势,拓展了大学的用处和功能,逐渐被学术界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这种大学模式“是一种充满矛盾的机构。它不是一个社群,而是若干个社群――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各种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它的边界模糊,一直延伸到历届校友、议员、农场主和实业家――而他们又都与大学内部的一个或几个社群联系……”在多元化巨型大学中,这些社群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一个群体应该有一个灵魂……多元化巨型大学有若干个灵魂。作为一所学校,它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并经常同现在发生矛盾。它服服帖帖地几乎是奴隶般地服务于社会,它也批评社会,有时不留情面”。在科尔看来,多元化巨型大学得以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它同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满足社会要求,发挥自身在探索新知、传播和考察真理、服务于先进文明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大学的功用》1982年版的后记中,科尔进一步指出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然而“其它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大学最能保持原状”,自1520年始,西方世界建立的、至今仍以其公认的形式存在的机构有85个,其中有70所大学。这一关于大学持久生命力的论题是科尔对大学教育传统研究的深化,从对科尔教育思想的理解中,笔者认为,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变化同社会演变的方向是共同的,大学是社会演变的一部分;大学一直拥有一定程度的不受政治与经济控制的自;大学虽然经受变革的折磨,但它保持着稳定的自由,它的成员敢于为真理而献身;在认识事物、真理与谬误方面,还没有什么社团比大学学者社团犯的错误更少;大学为人类的利益和真理而服务,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关键的才智和道德影响的位置。

二、美国的教育现状说明政府与大学保持适宜的关系、大学适应国家的需要是自身快速、高水平发展的关键

美国现代大学独具特色的体系是在两次冲击下形成的,第一次是土地拨款运动,为现代美国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使大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告别纯粹的“象牙塔”,将“纯粹的智力与新的实用主义结成了成功的联盟”;第二次是二战后联邦对科学研究的资助,在国家防务和科学与技术发展中,联邦谋求主要大学的支持,提供大量的财政资助在大学建立各种科学实验室。第二次冲击直至现在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大学在联邦拨款的支持下,加快了发展步伐,成为高等学校中高水平和高效益学校的代表――研究型大学。科尔认为“作为高度分权化与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一部分的大学,可能仍是十分忠诚和十分欣然地来满足国家的需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学都在进行大量的零星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与联邦政府开始了一种自然的结合,形成一种卓有成效的联盟,因为联邦资助的经费非常巨大且具有吸引力,1960年,高校获得联邦政府约15亿美元资助,这已经成为许多大学总运营中的一个主要份额。在15亿的资金中,三分之二用于大学的研究中心建设和研究项目工作,三分之一用于其它方面,诸如各种住房贷款、奖学金及教学计划等。这1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占所有大学科研经费的75%,占大学预算总额的15%,显而易见,大学科学研究的形式与性质深受联邦政府资金的影响。科研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其水平真切地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学术声誉和人才质量,因此,“联邦机构提出科研机构,大学不必非要接受――实际上,大学通常是接受的。失掉教授最快捷的方法之一就是拒绝接受研究拨款”。由于联邦资助的经费数额较大,它又反过来影响大学自身的资金分配,从而间接规定着大学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于是大学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通过联邦拨款,一批一流大学的建设得到显著加强,设备得以改善,教师质量得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稳步上升……同时,联邦资助大学的科学研究对于满足国家的种种需要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变得更为强大,可以说,联邦拨款大学的模式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大学一直高举学术自由的旗帜,那么,它应该如何处理与联邦的关系?科尔明确地指出“真正的问题不是联邦的控制问题而是联邦的影响问题”。也就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联邦应该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工作中转变传统管理的观念,传达命令、分派任务、下发指示等行政方式不适合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学工作。从大学的历史来看,其存在的时间可以超过任何一届政府,因此,它并不应该是

政府所独有的机构,而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虽然政府是国家的统治机构,享有过问国家一切事务的权力,但是对于大学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特质的“知识生产”活动不能随意干涉和控制,否则,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不睦甚至对立,只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科尔将联邦对大学成功的影响称作“以微妙一的、缓慢积累的和彬彬有礼的方式使得自己愈加有力……联邦政府与联邦拨款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在扩大科学思想和科学技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三、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承担重要使命。它必须在持续不断的变革中实现全部功用

在科尔看来“当涉及象现代美国大学这样处于不断变化环境中的生机勃勃的学校时,预言是要冒风险的”,但他还是勇敢地努力刻画美国高校行将面对的新变化、实施的新变革和承担的新任务。其中不少内容经过近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验证是比较准确和合理的,这也充分反映出他本人的学术水准和敏锐眼光。

大学学历教育范文9

关键词: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6-01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向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国际间的竞争压力;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浪潮和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不断革新。作为20世纪最后一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21世纪新课标以来第一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它们有着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探究其变化,总结其经验,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1 内容结构的比较

《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结构为: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要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要点、世界史教学内容概述、世界史教学内容要点。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

《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结构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主题,《课程标准》“在中国古代史中确定了9个主题,在中古近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中国现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世界古代史中确定了5个主题,在世界近代史中确定了8个主题,在世界现代史中确定了8个主题”[1],这些主题分为“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思想文化”等方面。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结构的设置是以时间为轴,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逻辑性进行编制,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所设置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繁杂,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接受难度大,历史课程存在“难、繁、偏、旧”现象。《课程标准》以学习主题的形式重新构建中学历史课程体系,打破以时间为轴的编排体系,按照“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重新编排,大量减少了繁杂知识点,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 具体内容的比较――以中国古代史中部分内容为例

《教学大纲》对历史课程内容的具体阐述,条例式列举出教学内容,对每个时期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以“”标明,主次分明;文字简洁,内容简明清晰。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共有21个具体教学内容:(1)远古时代;(2)夏、商、西周;(3)春秋、战国的纷争;(4)先秦时期的文化;(5)秦的统一;(6)西汉的强盛;(7)东汉的兴衰;(8)秦汉时期的名族关系和对外关系;(9)秦汉时期的文化;(10)三国和两晋;(11)南朝和北朝;(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3)隋朝的灭亡;(14)唐朝的繁盛及衰亡;(15)隋唐时期的文化;(16)辽、宋、夏、金;(17)元朝的政治和经济;(1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9)明朝的政治和经济;(20)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21)明、清前期的文化。从这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按编年体形式编排的,以时间为序,与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体例基本相似。相关的知识内容被分割开,分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忽略了知识内在的联系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整体性的把握。

《课程标准》以主题形式建构中学历史课程体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共有9个学习主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8)科学技术;(9)思想文化。从这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是以主题形式构建的,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中,注重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在每个学习主题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内容目标要求,以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内容标准:“(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从中可看出,每个内容标准有着不同的层次要求。出现了“了解”“知道”等词的地方,为识记层次,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是对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要求;出现“理解、归纳”等词语的地方,为理解层次,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知;出现“探讨”“评价”等词的地方,为运用层次,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还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对历史内容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三个教学目标层次的设定,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一目了然,便于教师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