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4-03-13 14:34:57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国家关注;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力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济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体现,但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提升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提高教育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要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使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特殊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之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特殊教育,改变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关于提高特殊教育这一主题提出了它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肯定了它对社会影响的积极意义。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特殊教育理念缺乏,受传统观念束缚

由于现阶段父母现有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特殊教育观念认识不足,因此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束缚。社会大多人群普遍认为特殊儿童不需要接受教育,即使接受了教育,在将来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多数特殊儿童的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能接受与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或者被其他学生歧视。因此,特殊教育的发展被大多数人忽视。

(二)政府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有限

特殊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的教育模式,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并不足,同时有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父母有限的资金都用来帮助孩子治疗,没有能力再供养孩子读书。另一方面,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导致特殊教育发展速度缓慢的重要因素。

二、发展特殊教育的意义

(一)特殊教育使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特殊教育发现程度的高低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文明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古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普通教育也随之产生,但受当时的文化程度和人们落后观念的影响,特殊教育完全被忽视。到了现代,由于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逐渐改变,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这也促进了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成为与世界各国综合实力比拼的重要支柱。

(二)有助于減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据调查,我国特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也就是在每十六个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如果家庭里有一个残疾人,这个家庭的收入必须要有保障,如果没有保障,更无法承担起特殊儿童的上学费用。另一方面,特殊儿童接受国家教育,可以从很多方面的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发展,将来特殊儿童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家庭甚至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国家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促进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同时又可以促进我国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存在差异性,教授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关注。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方面进行关注时,也更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课堂,就谈不上学习。作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特殊儿童在生活方面的问题,首先要避免普通学生对他们的歧视,又要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顾他们,在心理问题上呵护关爱他们。对待特殊儿童的学习方面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真正为特殊儿童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在不断地教育中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与普通人群一样接受社会的考验与挑战,并发挥特殊儿童坚韧不拔的优势特征。

(四)有利于提高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

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普通教育的发展同时又要兼顾特殊教育的提高,国家整体文化程度的提高不只是单独发展普通教育所能够全部体现的,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教育方案的实施都有利与弊,但凡事都要兼顾两方面,只要利大于弊,就应尽所能遏制弊端,发挥优势。教育的发展正适合该理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应同时发展,不应该更注重哪一个教育的发展,同时特殊教育的发展的优势完全大于劣势,并且适合国家发现的需要。因此,发展特殊教育是一举两得的正确的教育举措,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又可以促进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例如社会整体素质提高等。

三、小结

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的推动,教育的发展需要兼顾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国家要不断重视特殊儿童群体,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接受教育,要向社会大力宣传,让更多人重视特殊教育,关注特殊儿童,要宣传新思想,尽量让社会人士减少对残疾人的偏见,可以和残疾人正常交流,不带歧视,让更多的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促进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作者:张敏

    参考文献: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G416文献标识码:A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Young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YAN Tao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n important quality for young students to based on society and Career success in the future. Only hav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others, social and national can youth to constantly ascension realize their life val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social responsibility played to youth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fate of our country, then summary some effective waysin the new period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

Key wordsyoung students;social responsibility;importance

青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希望所在,梁启超先生曾饱含激情的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加强青年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为此,教育者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把社会责任感教育放在首位,不仅要教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在享受各种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履行相应的义务。

1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对于青年学生思想观念、能力发展、政治修养等方面的完善都有促进作用

(1)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使“愤青”变为“热青”。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专指那些以网络为据点,把自己对社会、国家的不满表露无遗,但又不从自身出发的城市知识青年。对社会仇恨是愤青的一种普遍心理,社会各种不良现象被他们夸大,他们高扬“民族主义”的旗帜,反日是他们的口号。而热青是则是热血青年的简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热青都给人一种奋发向上、充满激情的感觉。热青们的血液是沸腾的,因此他们常常抑制不住的为社会、国家、人民做贡献,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雷锋是他们中间的典型。热青们是国家前进的支柱,承担了建设国家的重任。

尽管愤青和热青只有一字之差,但反映的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当愤青们在网络抱怨的时候,热青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利于帮助愤青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出网络,改变只说不做的不良习惯,履行对社会的责任,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热血青年 。

(2)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源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有对社会多做贡献,为他人多服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青年学生正处于长知识和提高各方面能力,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莫过于将自身的发展成长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融为一体,时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青年学生只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养成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意识,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才能在步出校门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青年认清国内外各种形式,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的保证。“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新时期加强青年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认识到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拥护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虽然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只要紧紧围绕在党的领导下,每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我们就能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2 青年学生能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1)革命战争年代,是一大批有责任的青年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英勇牺牲。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青年学生的愤怒,爆发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五四”爱国运动。在总结了中国革命和“五四”以来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后说:“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对青年的这些历史性评价,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的印证: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成了运动潮头的先导,1925年的五卅运动,青少年学生是革命运动的先锋队,昆明学生为了争取民主的“一二一”反内战运动,上海人民争取和平的“六二三”大游行,青年学生也总是站在第一线。正是这群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英勇斗争,才换取了今天我们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2)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的发展仍离不开青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们又以饱满的建国热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对此肯定地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这样”。邓小平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满怀希望的说道:“中国青年不但一定能够亲眼看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成,而且还要把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向共产主义社会。多少年来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伟大理想,将要在你们年轻一代的手里成为光辉的现实。”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指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1998年5月,在参加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的十四大部分代表座谈会时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

(3)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创新的社会建设理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自1921年建党以来对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而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当把握时代脉搏和新时期主流价值观,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修养,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3 新时期加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几种有效方式

进入21世纪初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对外开放更加全面,各种思想不断交织,相互冲击,给主流价值的传播,特别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时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发扬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他人先进事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固有品质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见贤思齐”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榜样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新时期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要加大先进榜样的激励作用,注意提高榜样教育的针对性,那些在道德、创业、生活、政治、甚至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的人都可以成为榜样。另一方面,在榜样的宣传教育中,要选择那些贴近生活,易于学习的榜样,让榜样生活在现实生活而不是远离社会,具有可学性,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

(2)加强社会实践,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养成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将是一事无成”,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认识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有很多种,当前青年学生参加实践的主要形式有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调研调查以及勤工助学活动。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例,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志愿者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既提高了自己的的能力,又增强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深了与百姓的联系,自觉产生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在感动中培养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灵魂所在爱国主义对于一个国家。 爱国主义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生动的事例感动他们,让他们懂得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经受住自然、历史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一直保持着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就是因为中国人民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明确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虞花荣,奉仰聪.论邓小平对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2]邹霞.新时期榜样教育的审视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10(12).

[3]杨印增,贾砚东,白旭军.浅谈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养[J].天津教育,2002(10).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社会 青少年 两性平等 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社会性教育

性教育是一个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经济基础的人、不同工种的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要强调性教育。目前,我们的社会现在存在着普遍性的性教育贫瘠,这是一个封建思想在作怪,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在开展学校系统性教育的同时,家庭和社会也是进行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父母的观、父母对家庭和婚姻的态度以及社会舆论、媒体宣传等等对青少年的性心理、性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以求取得最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社会性教育是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和各种正规合法组织的监督与管理下,在学校和家庭外所有涉及到人们生活、娱乐和学习的场所和信息传递媒介能规范、系统的向人们传递正确、健康的性知识。社会性教育的开展应依据人们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特点的需要,提供无偏见的、正确的、健康的、适宜的和实用的性信息。能解决人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性问题和性教育问题,清理错误和错位的性信息,引导社会形成平等、良好、健康的性秩序和性风气。

二、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性

1.净化良莠不齐的性信息,构建社会健康性秩序。一些社会因素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态,也影响着对他们的教育。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风气,二是社会文化。比如黑网站、黑网吧、、色情书、等等。这些社会因素时时都在引诱着他们,别说是孩子,就是成年人陷入里面的也很多,因此出现问题的也很多。性教育只教育老师不行、只教育家长不行、只教育孩子更不行,性教育只能是一场全民的教育。要强化全民性教育意识,教育更多的人关注性教育、思考性教育、参与性教育。

2.传递正确性知识,搭建系统性教育平台。社会性教育是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需要,通过相应的机构和媒体传递正确的性知识,帮助每个人完成关于性的各方面的成熟,并使个人对人际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感。

3.追求两性平等,减少害的发生。在性教育中,教育者都认识到了性生理、性心理、性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关于性教育中的两性平等问题关注相对少了些。现代人存在性观念和性态度偏执的原因,除了大众传播中充满扭曲的男女关系外,社会上和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体上传播的一些涉性文化粗制滥造,庸俗偏执,对两性平等和两性相互尊重起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社会对性,尤其是女性的性采取了一种压抑、暧昧的态度,导致许多人在摸索中学习鱼龙混杂的性知识、性信息难辨真伪,很多人就会被引上歧途。而传统的性教育中,男强女弱、重男轻女的两性不平等思想更是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社会性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1.国家相关权利机构是社会性教育的主要承办者。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西方“性开放”、“性自由”、“性解放”的思潮和各种腐朽行为不断涌出,作为性教育的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当明确性教育工作的任重道远。政府是性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因此,作为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承办者,要查禁、收缴黄色书刊,杜绝流通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传授科学的、系统的性知识,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求知需求。因此,不仅需要从教材师资上不断完善,加大拨款力度,联合各方举办有关性教育的讲座,还应当严厉打击各种性犯罪,加强对网站和电视、电影、杂志、报刊的监督和管理,在把握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性教育互相补充,这样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拥有健康的性生理和性心理,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社区开展性教育。社区的性教育推广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结合社区的力量将性教育从学校扩展至社会,使每个人达成共识,做一个模范角色,并一起抵抗不良媒体的入侵。在性教育的内容方面考虑应该本土文化的架构,主要内容是传播健康信念和促使性教育成为国民生活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性知识的需要,可以有组织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性教育活动。社区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就是要利用社区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配合青少年性教育的实施,如:设立青春期健康咨询服务站、心理咨询站,开设性知识热线,定期举行有关“性”知识的展览和进行专门的讲解等,切实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将性教育深入到青少年的身边。

3.电视媒介是儿童性教育是有效的途径。儿童时期是形成性的感觉与态度的关键时期,儿童早期形成的性观念不易改变。电视传媒参与了对儿童性心理和性观念的塑造,但它为儿童提供的是一个关于成年人的性的影像世界。如果电视媒体或家庭、学校提供了错误的性概念和负面的性信息,会在儿童稚嫩的心底打下长久的烙印,甚至可能影响儿童终生的性心理和性观念。比如:如果一个女童早期接受了“性是肮脏的、阴暗的”这种教育,她就可能发展出对一切有关性的事物的厌恶态度,对自己的月经感到恶心,对正在发育的身体感到自卑,对与异性的交往感到恐惧,这对她成年后走人婚姻会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儿童需要在一个开放、诚信、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正确的性教育, 电视媒介在为成年人提供各类世俗产品的同时,也塑造了儿童性的社会规范意识。电视传递给观众的性信息显然不是以儿童为目标收视群的,但由于电视强大的传播攻势和受众的广泛性,加之家庭、学校对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忽视,电视对儿童社会化造成的影响就不能低估。笔者认为,创办一些针对儿童的性教育的电视栏目,制作一系列既有趣味又充满知识性、既能满足儿童性心理需求又通俗易懂的科学健康的作品,才是电视传媒的当务之急和解决儿童性教育问题的有效办法。

4.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性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想教育工作者是搞好学习性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家庭担任着对青少年情感教育的角色。作为父母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尊重孩子,加强同孩子的沟通,利用情感交流,把性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当中,针对孩子的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特点,顺其自然地进行个体化性教。同时,以社会教育的要求为根本,适时地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相关的性教育方法,配合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社会性教育对青少年性教育有重要的影响,青春期孩子的性态度、性心理和性意识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社会各部门应当为家庭和学校开展性教育创造便利的条件,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加强舆论导向,向青少年宣传正确健康的性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性法律意识,让他们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氛围中自觉规范自己的,减少各种性疾病的传播和性罪错的发生。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又一个必要环节。由此可见,青少年的性教育不是依靠哪一个部门就能够单独完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四、思考与建议

总的来说,社会性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社会性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了,现在是要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来看待的时候了。各种性病的流行、年轻女性对性事的无知、社会对有关性的偏见等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切实行动起来。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项目“从社会性别平等角度审视当代性教育”(项目编号:XXYJB081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 畅:《电视传媒与儿童早期社会化的性教育》,《教育探索》,2006.4。

[2]赵守锦等:《性健康教育的社会沟通模式探讨》,《性学》,1994.3。

[3]邹顺康:《当前中国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道德与文明》,2004.3。

[4]祖光怀:《社会、学校、家庭应共担孩子性教育责任》,《初中生辅导》,2003.18。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31-01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体育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体育人才的主阵地,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是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对中国思想界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重任。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院校师生的素质,还关系着院校如何办学、怎样教学、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院校工作尤为重要。

1、是体育院校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就为新形势下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的办学方向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体育院校只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建设,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2、是体育院校打造品牌的需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经验总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含义涵盖体育院校政治、文化、教学、生活等多个方面,为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体育院校只有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聚气凝人,才能稳固思想基础,深化文化品位,创建道德高地,促进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

3、是体育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要

体育院校的责任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帮助大学生校准人生航向,使其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始终,在内容上全覆盖,行动上全对照,形成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为培养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现代化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用科学的理论和崇高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对体育事业的认知及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新的理论成果,更加深入、集中、丰富和发展了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是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根本方针

体育院校大学生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如果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扭曲。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形成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从而在政治上迅速的成熟起来。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教育,是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本举措

体育院校大学生面对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信仰迷茫、信念模糊、注重个人功利色彩、价值主体自我化等思潮。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能将自我理想与国家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理想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是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根本方法

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整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学习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自觉自愿传播和倡导民族精神并积极实践;还将引导学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做好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理论课教学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类理论课,可以帮助体育院校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可以使大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其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正面教育、正面灌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实践平台

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体育院校大学生要经常能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社区、部队、农村,亲自感受我国国情与社会变革实际,对于大学生凝聚正能量,激发战斗力,必将起到更好的效果。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知识、高科技的广泛渴求,从而增强自己努力学习,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校园文化

体育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健康向上的体育院校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得到进步和提高。

综上所述,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统领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所以,在体育院校中要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的高潮,以此为契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R],2006.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论文摘要: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其社会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易替代的。然而,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功利性教育走向,削弱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由“功利价值”向“人本价值”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三、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本价值”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尽管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西方教育界中,但是,欧洲古代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蕴含着社区教育理念,例如,近代英国举办的教堂学校、“星期日学校”;瑞士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新庄”学校;美国教育家沃特的“二部制”,即“工读游戏学校”;丹麦“成人学校之父”格朗德维奇建立的“属于人民的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这些和社区教育有着相当程度联系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甚至以当今的眼光看还很不成熟,但是在崇尚贵族教育的西方社会已经难能可贵,它们是西方现代平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源泉。美国的社区教育最为发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克尔所提倡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真正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后来的美国社区学院,它的出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两年的“高级学院”,规定学生取得第一阶段的初级证书才能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初级学院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大部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学生就近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级学院继续学习。“二战”后,为了服务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统一被改为社区学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社区教育都把人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责,都十分关注人的基本知识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使个体教育生涯得到有效的补偿,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公民、赋予个人生活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所有人熟悉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意义,并且让每个人感到满意”,[4]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以人的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终身性奥巴马曾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美国的社区教育承担了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在社区教育中找到了出路和新起点。目前,美国有1500所社区学院,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社区教育对于西方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类课程为主,既有半专业的,也有职业的技能培训。这些职业课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涵盖面极广,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如护士、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员、文员秘书等。在美国,企业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更加深入,很多地方的社区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本社区和企业培养人才。还有的企业把企业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双方通过协作教育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

(三)非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特征,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职业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都是均等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非传统学生,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学校也向社区不同年龄阶层开放和服务。

(四)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的要求较高。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中追求生涯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不但能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为失学者提供补偿的继续教育,为从业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而且还能为成功者提供闲暇教育。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提供民众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对于个人的生涯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与西方社区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回归人性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人的技能提高达到支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是,要理解人、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需要更多对“人”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核心是一种支撑人一生存在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各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8]“生涯性”指的是人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生涯性”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教育,是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教育,是把人当做人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教育,是把发展的自由还给人的教育。西方社区教育对人的生涯特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任何教育最终都应该是实现人性的发展和优化,只注重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发展的更多潜能,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要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二)回归终身学习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实际上是把人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国内的社区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职业教育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另一方面应开展终身学习,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三)重视网络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职业的和非职业的学习需要职业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西方社区教育的办学目标,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MOOC学习已经成为西方教育发展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实训条件,有专门的教育网站,这些都是搭载学习交流平台、开放学习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资源。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教育社会化;发展动力;分析

教育社会化是一个仅仅培养少数社会精英逐步向社会大众普及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社会隔离到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逐渐转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的过程。那么,在教育社会化的这种发展过程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是什么动力推动其发展?本文就从教育社会化发展动力的角度来分析。

一、来自教育自身的动力:教育发展的内部诉求

教育社会化有利于克服制度化教育的弊病。近代教育兴起以后,学制、课程设置、外部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使大量处于游离状态的学校逐渐聚合成为学校系统。学校教育制度化发展的过程中,在显示出它的高效、成熟的同时,也已暴露出封闭、保守,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脱离等弊端。而教育社会化是谋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个人实际的更紧密的联系与沟通,以改变“制度化教育”出现后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个人实际逐渐疏远,甚至隔离的状况。

1.教育要求加强各种教育形式在时空的紧密衔接

教育社会化能使各种教育形式在时空紧密衔接。教育社会化有多重目标追求,注重教育机构、内容的多样化,注重多元化办学,多样化投入和社会参与教育管理。这样它能尽可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家庭、组织提供多种多层次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服务。这样,教育社会化能消除家庭、社会、学校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受教育者的生活的隔阂,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系统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还能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实现整个教育系统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2.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有效性要求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能照顾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的不同特点。如家庭教育常常伴随着丰富的感彩和信任的气氛,家长的监督和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有严肃性、统一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的特点,师生间的特定关系,以及学校的集体生活十分有利于学生了解家庭以外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1]

3.教育社会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教育社会化的实质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社会化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当今世界上许多的发达国家都把教育社会化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因为教育社会化不仅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也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程。另外,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全社会一切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需要各部门在实施各自分工职能的同时自觉地发挥教育的作用,走教育社会化道路,开放教育,使教育面向社会,使整个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这种需要也迫使教育必须走教育社会化的道路。这是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发展教育的出路。总之,教育社会化不仅是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2]

4.终身化学习体系的建立要求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认为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不等于学校,学习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育社会化的思想有助于安排教育的各个阶段、规划各阶段之间的过渡、使途径多样化,同时提高每种途径的价值。教育社会化还注重多元化办学,要求教育经费多样化投入,以及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的机制地建立,这能满足社会成员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需求,对建立终身化学习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来自个体发展的动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追求民主是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倾向。民主的精神承认个体作为“人”的价值,有自己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教育上的民主精神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满足人的需求,为人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依靠制度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可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其基本原因是人的发展,是知、行、意、情的统一,有着多样的教育需求。

1.个体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的多样性需求需要教育社会化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受教育的完善发展。而每一个人都是自然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其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和综合性。“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d来d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而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又如何能够不考虑这一点呢?”因而教育需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结、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依上面分析,教育不可能依靠单一模式或标准化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为了适应个人发展的这种独特性和综合性,为了充分发展人自身多方面的因素和特性,多样性是教育的必要选择。而多样化是教育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如其追求多种教育目标,多元办学,多种教育机构能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多样性又是个人完善发展所必需的。

2.个体需要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需要教育社会化

从教育社会化本身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化有多重目标,其终极目标是满足个体公平的受教育权,促进个体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次极目标是通过教育制度的建立,为个体创建一个学习化的背景。前者,给受教育者以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后者,给受教育以一定制度保障的学习背景。这些都是个体发展的制度保障。教育社会化本身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条件。因此改革制度化教育的封闭性,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就成为必要。

3.个体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按照一定社会要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借助教育、教学过程和集体规范、人际交往、实践活动等,沟通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教育社会化就是要求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坐在课桌旁的学生走向社会时,不仅能适应社会,还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致于束手无策,甚至惊慌失措。可见,教育社会化最终体现在个体的发展上。

三、来自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社会、人和教育总是相适应的和相一致的。这是因为,社会决定着对人的要求,对人的要求决定着对教育的要求;反过来说,教育要求满足社会对人的要求,符合要求的人满足社会的要求。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不断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教育,就不能不去研究社会对人的要求,就不能不去研究人,也不能不去研究社会。

1.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社会化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劳动者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造就数以亿计合格的生产者。这就要求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单凭国家预算拨款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的需要,急需社会各界共同承担教育经费。变国家独立承担教育经费为社会各界共同承担,实现教育投资的社会化。而教育社会化走开放办学的道路,让整个社会都将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注重多元化办学,多样化投入和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的机制的建立,能缓解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扩大教育的规模,满足社会生产对各种专业人员和合格劳动者的需求,以及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教育社会化

从精神文明生产的角度来看,精神文明生产不仅能培养了大批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有利于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可见,精神文化生产能使人具有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精神,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教育价值越来越取向于它的社会价值,即以社会为依托,以社会需要为目的。

此外,人的发展只是单一的传递生产经验、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传递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德育及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教育走向社会,参加到社会的大德育课堂中来。而教育社会化使社会各界配合,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街道文化、家庭文化等融为一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3.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教育社会化

社会参与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社会化就是开放教育,让全社会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社会化能通过社区教育来促进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改善,增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他们之间的互补效力,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同时,教育社会化让社会各部门承担起支持教育的责任,既能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能满足社区对教育的期望,为社区经济发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不容置疑,教育社会化既能满足社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又能为社区和谐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4.学习化的生活方面的培养需要教育社会化

学习化社会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习的需要成为贯穿人们终身的主导需要之一。因为,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只有通过贯穿一生的不间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不断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化社会还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模式,这种社会由学习化的人、学习化的家庭、学习化的组织、学习化的社区、学习化的城市等诸多学习的单元构成。可见,学习化社会把教育视为伴随人们终身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视为工作、生活、甚至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而教育社会化注重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与社会吻合程度的提高和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这样,就打破了学习与工作的传统间隔,使学习、生活、社会的一体化,从而有利于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邓立波.浅谈教育的社会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9).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8

八荣八耻征文

总书记最近精辟地概括和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与深刻内涵,这一重要论述对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研究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在“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做出了明确的是非标准,教育研究要进一步贯彻和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与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与生活的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明确了在“培养什么人”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与深化。不容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朽没落思想与作风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具侵害作用。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在“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上提出了根本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需要指出,教育研究不仅有其学科性,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及教育研究面临的严肃的重大政治问题。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实际上是从政治的高度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要求。因此,教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要课题,在开展分门别类的教育研究的同时,围绕根本问题,体现根本要求,深刻认识并承担教育研究工作的政治责任。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就“怎样培养人”及素质教育问题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要进一步加强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研究。“怎样培养人”同素质教育及教学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体现和渗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并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及研究并不是各个学科教学的简单集合,也不是仅仅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必须要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主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是素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思想政治素质做出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对学校教学工作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亟待加强和改进的任务。一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如何在各个学科教学提和渗透其丰富内涵,充分发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资源,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开展思想品德类课堂教学,将这一重要论述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与动力。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三是在发挥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方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四是教育机构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研究活动,整合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源,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系统资源和整体思路。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为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确定了鲜明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为重点的德育研究。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德育工作及德育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态度鲜明,针对性强,划清了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耻明确界限。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关键是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荣辱具有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体现,是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只停留或满足思想认识层面,必须要努力将积极思想转化为积极行为。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历来是德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实效性就是要解决问题,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显其迫切和重要。当前德育研究工作需要在如下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一是全面认识青少年荣辱观念的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确定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长点和条件环境;二是根据青少年成长的规律、特点,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资源建设,形成网络化、社区化、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建立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系统工程;四是注重研究成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成年人的荣辱观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从社会、家庭、教师的角度探讨成年人正确荣辱观对青少年的示范与影响,从而形成全社会范围的良好风气。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的概念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团体,为实现一定的统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社会转型期是指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质变或量变的过程。如今,我国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建立在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困境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社会两级分化以及社会公平与效率失衡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完全适应教育现状和满足当前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无法满足科学发展观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夸大政治功能,偏重政治导向性,忽略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同时,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长期脱节,也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片面夸大政治功能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政治”二字,内容往往更侧重于政治意识形态,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总体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宽泛和空洞,片面夸大其政治引导功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执政党及其相应的治理原则为出发点,强调以理论灌输的方式提高受教者的思想政治觉悟。近些年来,中国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社会整顿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人口流动使社会交往更加复杂,观念更新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因而,单一的行政管理已经不能覆盖全社会,以往单靠政治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仅靠政治的力量也不够了,需要发挥经济、法制、道德等多层面的调节作用。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强调的“政治”范畴,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涵盖面不足,教育理论的说服力和实际实施效果也明显减弱。

(二)忽视受教育者身心的和谐发展

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这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受教育者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过于强调“灌输”的作用和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批评矫正,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丰富的内在个性的发展要求;不重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受教育者主体意识淡化,难以培养出自信、主动、创新的个性品格。实质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和谐身心发展的规律,抹杀了个体的自然欲求,极易造成个体的异化和身心的分裂,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严重偏离既定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对教育对象公民意识培养的缺失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不足是缺乏对受教育者公民意识的培养。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和价值作用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需要长期、有目的地教育,仅仅想通过一两次的课程教育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公民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中“君君臣臣”意识长期占统治地位,“公民”这一现代化概念也一直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公民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入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公民意识的淡薄,有违现代社会关于公民素养的培养要求。[1]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地域即使有公民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以意识形态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不能得到及时地更新和补充,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和失范现象严重自农业社会以来,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显得尤为深刻。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些转变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过度消费、崇洋、审美低俗、道德堕落、社会人际关系冷漠、食品安全问题等。传统道德的约束功能日渐衰弱,出现了价值观混乱、缺乏正义感等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说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道德所依赖的社会土壤,这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对灵魂的拷问,逐渐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猜忌,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找到归宿?这就需要政府和教育者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新形式,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2.社会转型期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公民在社会管理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而社会转型期的顺利渡过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吸收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内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3.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虽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主要问题有:对教育对象定位不准确、教育内容单薄、方式方法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效率低下等。这些都难以满足转型期社会提出的各项要求。

(二)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可能性

1.社会转型时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空间社会转型期属于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现代社会较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它完成了社会结构上的转型。传统的整体性、同质性社会结构不断地被现代分裂性、异质性社会结构所代替。”[2]然而,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尚停留在根深蒂固的“熟人社会”,而进入到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普遍带有或多或少的排他性倾向。在公共场合,对与自己无关的人漠不关心,即使别人深陷困境也很少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缺乏应有的公德心。公共道德伦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诸多不道德的行为,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与人际关系的淡漠。因此,人们迫切需要重申道德的重要作用,重构道德伦理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就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空间与动力。

2.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机遇如今,人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面对各种社会现象也能依据自己的价值尺度进行评判,更能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转型后的现代社会更注重追求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现代公民意识。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所有价值都是相对的,所有价值同样都是随意定的。”[3]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而当人们迷失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找不到社会主流的价值方向时,一切都变得漂浮不定,人便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因此,“多元”与“一元”之博弈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机遇,建构核心道德价值观成为现代多元社会的必然诉求。

四、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原则

(一)坚持疏与导相结合

疏,就是疏通,就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导,就是引导,是在疏通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加以肯定和支持,促使其进一步发展。[4]对于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通过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将其引导到积极、正确的方向上来。教育者能在关键的时刻加以点拨,以相近的事物或相似的道理启发受教育者举一反三,往往能使受教育者豁然开朗,收到积极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引导,更能迅速拓展受教育者的视野和思路。

(二)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同时也应成为我国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实现寻求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调呆板的工作方法,始终尊重受教育者的自身诉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重视内省的效果,引导行为主体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和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进行自我监督,遵循社会主流的行为规范,并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要求。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重要观点,要求理论创新必须针对社会思想实际,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然,要更加强调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人们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性,避免主观盲目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其内容和原则都应符合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将科学性与方向性两者有效结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不断用科学成果补充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内容。

五、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