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4-04-08 17:38:55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绿色 交通 建设 发展

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现代国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许多社会经济因素。中国绿色交通发展的理念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一是健全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二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四是加强科技和信息在绿色交通中的应用。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国务院确定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重大战略方针,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人们出行难的根本措施,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的重要工作。国务院明确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任务和要求。选择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还可使人们感受到以下益处:

(1)提高效率:绿色交通方式可以改善交通状况,减少机动车对道路资源的占用,缓解交通拥堵,从而使城市总体出行时间减少;

(2)降低成本:绿色交通可以减少城市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需求、建设和维护费用,减少直接交通费和油耗,降低城市运营成本和节约能源;

(3)促进环保:机动车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在局部区域可以达到高浓度,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并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可以降低城市空气污染,有助于实现城市环境管理的目标。

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城市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新建道路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市中心区的商业、办公用地集中导致交通过度集中,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二是交通结构失衡。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典型的交通结构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占较大比重(超过50%),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城市的用地形态模式多为中心外扩密集布局,其用地紧凑集中,人口密度大,因此居民中短距离出行量所占比重较高,平均出行距离较小。

三是交通管理弱化。在城市交通的许多方面,现行的机构设置和职权划分不清,发生机构重叠、职权交叉,使原本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城市交通被人为分割,交通规划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被大打折扣。

四是居民出行选择构成不合理。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延误时间、道路状况、道路拥挤程度以及天气状况等都可以影响居民的出行。公共交通网络缺乏整体性,站点、线路设置不合理,各种公交方式间缺乏协调配合等,表现在准时性差和运行速度低、舒适性差,都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和对公共交通工具的选择。

建构哈尔滨市城市绿色交通。

一要大力推广现代交通工程科学技术的运用。

交通工程技术是随着国外小汽车发展运用而生的,中国即将步入小汽车时代,特别是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建筑容量大,小汽车进入家庭,处理不妥必将给已有城市交通雪上加霜。交通工程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不仅可以合理解决已有的交通问题,也可从城市交通的发展层面,对城市交通需求进行动态调控,使交通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取得协调一致。

二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公交优先网络系统。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省内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污染、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影响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梗阻。因此,发展中的哈尔滨市比从前更需要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低公害的交通环境。而目前我市正在申请立项的轨道交通系统正是符合我市未来发展要求的公共交通方式,它将对我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哈尔滨要建立从公交专用道网络,路口优先系统,智能化公交运营管理,到提高公交的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正点运行等方面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在哈尔滨建立先进的公交优先网络系统仍是当务之急。

三要建设园林化的绿色交通空间。

哈尔滨是国内著名旅游城市,良好的城市道路空间本身就是城市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近年来,我市坚持改善交通与改善道路生态环境同步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要多种植树木,使车辆行驶的浓郁的林荫之中。从人行道的铺设方式、公交站点的设置型式、到站点至主要人流的集散路线均要采用城市设计手法、体现以人为本,形成宜人的绿色交通空间。此外,人流、车流聚集较多的广场和交通枢纽均要引入绿色交通空间的设计理念,使交通与绿色结合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交通空间。

四要积极推行绿色环保公交车辆的使用。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绿色物流 绿色营销 可持续发展

绿色营销贯穿于商品运动的全过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谓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达到企业利润、消费者欲望和社会利益三方面的平衡,追求企业即期营销行为和长期营销战略的有机协调以及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良性影响。它具有绿色性、持续性、系统性、累积性等特征。

绿色物流是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它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减少资源的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物流活动。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之间建立绿色通道,发展绿色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营销与绿色物流的关系

绿色营销为绿色物流明确了发展方向,绿色物流是绿色营销的实质性环节。绿色营销与绿色物流的联系表现在:具有绿色性,两者都具有生态环境友好和社会环境友好的属性,即反对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强调生态意识,合理配置营销资源,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共赢”;以交换为核心,追求交换的有效性,它们使交换既有利于买者,又有利于卖者,使买卖活动得以顺利、持久的开展;行为主体的多样性,两者不仅包括经营企业或专业的物流企业,还包括供销价值链上的制造企业和分销企业,同时还包括不同级别的政府和物流行政主管部门等。

绿色营销与绿色物流的区别表现在:交换载体不同,绿色营销主要通过信息沟通的方式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交换双方关系的长期化,而绿色物流主要通过实物交换提供时间和空间效用;侧重点不同,绿色营销强调个性和差异化,它要根据各种不同的商品、环境和交换条件而不断变化。而绿色物流强调共性和标准化,尤其在原材料取得和产品分销过程中,运输作为主要的物流活动,通过标准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会降低到最小程度;服务对象不同,绿色营销不仅重视现实顾客,更关注潜在顾客。而绿色物流是以满足现实顾客为主。

二、实施绿色物流的措施

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也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是公共资源的拥有者和管理者,绿色物流必须以公共资源为依托才能物畅其流,因为政府通过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市场,实施绿色物流体系认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绿色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方面,对减少绿色物流的不确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

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加强对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宣传绿色物流的优点特别是其绿色性,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向绿色消费转移,大力开拓、扩大绿色消费市场,通过绿色需求的拉动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3.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本质区别在于信息传递的方式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跨时空的信息传递成为现实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绿色物流含有丰富的绿色信息,但这种信息对消费者是不完全的,因为消费者通常是根据收到订购产品的时间快慢作出判断,并不关心物流过程。所以,应完善企业、消费者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通过信息网站等形式加强信息的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4.实施绿色运输策略

绿色运输要求对物流系统的污染进行控制,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货车采用排污量小的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以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降低废气排放量),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限制城区货车路线,收取车辆排污费,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等。

5.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污染自然环境。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角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

6.绿色设计、包装和标识策略

绿色物流建设应该起自于产品设计阶段,以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技术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在推动绿色物流建设上发挥先锋作用。包装是绿色物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白色塑料的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度包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等。因此再生性包装因容易回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可以重复使用的集装箱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节省了运输包装的费用,是绿色包装的典型实例。另外,通过标签标识产品化学组成成分也十分重要,通过标识产品原料特别是可塑零件的组成,会给将来的回收、处理工作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3

一、绿色交通理念

1994年加拿大学者Chris Bradshaw根据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率先提出绿色交通体系的概念,从此绿色交通作为21世纪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理论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建设部和公安部于2003年联合举办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的评选,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交通”的概念和指标体系。近年关于“绿色交通”规划的试点研究也已在武汉等城市开始实施。绿色交通的理论在我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研究中开始被关注和认同。

绿色交通理念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的全新理念。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约费用,发展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的城市交通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绿色交通需要以下三个指导原则:一是合适的绿色交通技术,通过增加更多的绿色交通工具,在刺激交通需求增长的同时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二是以人为本的规划,考虑人的可及性更甚于车辆的可及性,让人们花少的旅行时间,满足需求,同时将人的舒适性作为规划的约束条件;三是公共参与“绿色交通”的实现,需要公众选择绿色交通工具为其生活方式。Chris Bradshaw提出的绿色交通体系提出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依据实现绿色交通的三大指导原则,本文以广东省江门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并提出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江门市城市交通规划几点策略。

二、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

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是全国摩托车行业瞩目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据本院调查数据显示,江门市的居民出行机动化程度为47.8%,其中包括摩的在内的摩托车出行占36.4%,小汽车出行占4.6%,公交车所占比重较低为4.1%;非机动化出行比重为52.2%,步行和自行车分别占33.3%和18.9%。机动化出行率高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城市。在机动化出行中,包括摩的在内的摩托车出行比重高达76.3%,遥遥领先于其他交通方式。公交车的机动化分担率为8.5%,处于较低水平;私家车机动化分担率为9%,略高于公交。数据表明江门市目前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依次为摩托车、步行、自行车、小汽车、公交车。摩托车占有最高比例的机动车出行方式。

由于摩托车拥有和使用成本低,机动灵活,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江门市是全国摩托车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政府对摩托车行业进行大力扶持,是江门市的支柱行业。但摩托车在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城市环境方面也具有较大的隐患,摩托车不是现代化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摩托车发展必将逐步限制甚至淘汰。大量摩托车的出行严重降低江门市有限道路时空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会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对整个城市交通和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此外,江门市的私家小汽车增长速度过快,自2001年至2008年,江门市机动车辆总量由53.2万辆增长至159万辆,年均增长16.9%;其中小汽车总量由3.2万辆增至13.2万辆,年均增长22.6%,增速远远超出其他类型车辆。小汽车交通方式所占比例的攀升不利用城市环境的改善。汽车在城市道路上产生的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都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同时,车辆的增长带来城市交通量的迅速增长,造成交通拥挤和堵塞,交通事故增多等一系列的问题。交通工具中的绿色环保交通工具――步行和自行车所占比例不高,且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较低。

三、江门市城市交通规划几点策略

通过以上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的分析,交通工具的优先级选择不符合绿色交通的中心理念。应遵循绿色交通的三大原则,提出适合江门市城市发展的绿色交通规划思想。

第一,应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快速轨道网络,减轻中心区道路的交通压力。城市快速路具有高速公路和城市干道的双重特点,一般应避免穿过城市中心市区。城市快速轨道系统由于具有快捷、准时、少污染、大运量、低能耗、安全、可靠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方式。此策略可减轻由于汽车数量快速增加所带来的城市交通负荷量,也为其它绿色交通方式提供更多的时空资源。

第二,注重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提倡环境零污染的具有绿色交通理念的交通方式,重视上下班、换乘等出行目的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广大市民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第三,应根据江门市的地理特色优势,发展多样化的绿色交通方式。江门市的慢行交通设施不完善,环境较差,通道占用现象普遍,使得人车混行现象较为普遍,慢行交通安全水平低。江门地处岭南水乡,有优质河道水道资源,但仅部分河段运营有摆渡船舶,缺乏成系统的公共交通类型的水上巴士。同时,由于水系分隔,跨江通道有限,存在多处公共交通服务盲点,应充分利用水上交通的优势,大力发展辅助公交客运系统。

第四,在城市交通方式构成中,其中公共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对道路资源利用率最高,运输能力也最大。江门市目前流量最大的交通走廊为江海-蓬江中心,为全市唯一一条10-15万人次/日级别的通道。目前走廊上公交分担率约为20%,大量走廊晚高峰公交客流量超过0.5万人次/小时,而常规公交交通走廊客运能力不超过0.5万人次/小时,因此,现状主要走廊上的公交运力较为紧张,更无法满足个体交通转移来的新增公交客流,亟需引入大中运量交通系统。

结束语

绿色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方向,针对目前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应提倡绿色交通规划理念,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采取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发展特色绿色交通工具,提高全民绿色交通安全及环保意识,引导城市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胜品,孔建益,丁卫东.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研究及发展对策.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5: 172.

[2]李红艳. 现代城市的交通规划发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6: 64.

[3]蒋育红,过秀成.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2: 1086.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规划

建立健全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就必须根据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具体情况对城市交通规划体系进行有效性编制。为加快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进程,必须重视土地的高效利用、健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提倡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才能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布局,才能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而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发展所产生的交通需求服务,是支撑城市发展的血脉。所以城市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1.1整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

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减少路网建设的盲目性和冗余度建立完整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包括普通道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以城市快速路为主干、普通道路为支线的道路交通路网系统。优化整合系统资源,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道路交通网络的效率。

1.2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交通系统发展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整合、高效、经济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使之持续满足国家的需要,规划并管理道路交通系统,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和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交通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我国各城市都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养主导作用。可持续发展即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又要保证其与社会的总体发展相协调,即具有协调性的特点,通俗点说,就是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使四者实现可持续的、协调的、健康的发展。若按上而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来理解,对于交通建设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资源、环境和交通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并不能将三者都重视、关注,而是多关注于眼前,只注重交通,对于交通建设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随养城市交通的发展,对于环境与资源的关注,逐渐出现了“绿色交通”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起养重要的作用。绿色交通从细节上说明了要做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绿色交通因可持续发展而生,脱离了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便失去了意义;可持续发展对绿色交通有促进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的实施是必要手段和方法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和绿色交通都必须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要满足城市交通道路建设的需求,达到城市交通道路通畅,具有可持续性是它们发展的一致目标,至少包括以下几方而:经济上能否可行、财政上能否承受、社会能否接受、环境能否可持续等

三、传统城市交通规划存在的不足

3.1“四阶段”交通需求模式的局限性

随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交通模式己不能适应或满足现代化都市发展的需求,我国交通道路管理部门,通过摸索,并大胆实践,在城市交通规划上采用了西方的“四阶段”交通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我国进行应用之前,己结合我国交通规划特点做了改善,但整体的模式、理念还是沿用了原模式的特点,受到原有思想方而的束缚。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引入了这种模式。

3.2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过于单一

若想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城市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就需要从多方而考虑,不能只考虑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还要综合考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对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等等。但实际上,在执行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城市交通建设仍然把解决交通问题作为唯一的目标,采取各种措施,甚至不择手段,而对于环境、资源等的考虑就甚微,没有协调处理好资源、交通、环境间的关系。

3.3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适应性

一直以来,城市交通规划交通信息的采集以手工为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随养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居民的出行中扮演养愈加重要的角色,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交通规划中没有出现新的信息采集方式。目前,交通规划的信息的采集仍以手工为主,这使得居民在出行中不能及时获得实时有效的信息,不利于出行方式与路径的选择。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绿色交通规划

4.1形成城市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交通技术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主要道路技术的深人研究,包括城市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城市交通居民需求预测技术、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的分析技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城市交通规划技术等。同时,在绿色交通的理念下,要将交通体系分成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要与其基木的交通需求相适应。例如:居住区内部是以购物、娱乐等生活设施和交通网的便利为目标,因此要实现以自行车或者步行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居民区外部则以快速、安全、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主要出行方式

4.2对城市交通道路等级进行规划

我国城市交通道路分为四个等级:主十道、次十道、快速道、支路。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中比较重视主十道和快速车道。在绿色交通概念的基础上要对道路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例如:城市要以公交优先:行人和自行车要有专属车道以保证其安全。

4.3对绿色交通环境的规划

为了保证居民的出行,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道路环境的绿化不失为一种好的城市交通绿化的方式。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对居民健康也有重要作用。环保方而,城市道路应尽量以禾木为主。在城市的实际绿化过程中,要以植被的覆盖率来检验道路的绿化是否合理,保证绿化、交通、管线的协调发展。

五、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城市交通规划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协调好交通、环境与资源的关系,促进城市道路的发展建设,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 绿色交通

一、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理念,是以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的协和式交通运输系统。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少交通拥挤,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最少的社会成本最好的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其主要途径就是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绿色交通是解决当前交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在不断加剧,交通运输的发展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交通应运而生。绿色交通可以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基本保障,而可持续发展交通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绿色交通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会具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交通的实施得以实现。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交通在实现人和物的移动的同时,还必须满足经济的可行性、财政的可承受性、社会的可接受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的交通发展标准。

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汽车尾气中油海气体对大气的污染;而是交通带来的噪声污染;三是不断增加的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其中最主要的是交通尾气和交通噪声污染。交通尾气污染具有滞留性,对人体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容易致癌。交通尾气的排放浓度既与车辆本身的制造水平有关,也与车辆的运行状态有关,交通流量越大,大气中的汽车尾气浓度越高。另外交通控制、路面宽度、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植被面积等也都会影响交通尾气的浓度。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激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

(二)交通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内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很不合理,在市民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方式比例低,据统计分析,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公交分担率在6%~25%之间,自行车交通与其他非公交机动车交通占50%左右,步行占30%左右。在各种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方式的道路利用率最高,小汽车的道路利用率最低。公交出行选择率低,导致了整个城市道路利用率较低,造成城市交通拥堵。

(三)城市交通的基础建设落后

首先,从道路网的结构来看,由于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比例与密度不合理,交通问题的改善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其次,交通的配套设施不足,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发展,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城市停车场数量严重不足,分布也不合理。因而导致部分车辆占道停车,加重了交通拥堵。再次,城市中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众所周知,公共交通是实现绿色交通最有效的交通方式,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公共交通,特别是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建设不足导致了交通结构和出行方式选择的不合理。

四、推进我国绿色交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公众出行结构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政府应主导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切实保证公交路权优先,整合线网、场站、运力等资源,科学规划和建设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系统,充分做好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便捷、准点、和舒适。选择商业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密集、交通压力较大的地区,建设人车分离的步行街系统,优化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同时,倡导“自行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逐步健全自行车道路系统、完善自行车租用和存放设施、提高自行车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通过实施车辆配额制度、阶梯式停车收费制度、高峰时段道路收费制度等有效调控小汽车拥有量和使用量,从而保持城市整体交通效率。

(二)加强对车辆尾气和噪声污染的控制

(1)对尾气污染的控制。有研究资料表明,汽车怠速和加速行驶时尾气的排放量是匀速行驶排放量的5倍以上。因此,可以在交通管理中采取诸如尽可能设置平面交叉路口、在需要设置信号的路口采用自动信号控制系统、在需要控制排气污染的区域设置禁止超车标志和控制车流密度等措施。另外,要加强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管理,制定完善的地方性管理法规,对机动车污染排放严格管理,确保排放达标。

(2)对交通噪声的控制。首先要合理控制交通流密度大、中城市建设环城道路,减少穿越市中心的车辆,从而减少城市闹区的车流密度;其次,可以控制小型机动车的使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再次,合理设置交通设施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间的隔离设施,通过减少混合交通来减少由于车辆频繁加速、制动所产生的噪声。

(3)推广绿色交通工具。通过税收优惠、贷款优惠、补贴等鼓励政策,建立公益行业车辆燃油共担机制,提高机动车燃油品质。严格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在现已实施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排气测试方法,加大机动车尾气超标惩罚力度,同时通过严格执行汽车报废标准。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联盟,构建由政府牵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公共研发平台,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的研发投入,出台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维修的配套鼓励政策,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天然气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建设,为广泛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创造充足的条件。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6

截止2016年初,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2.36万km,居世界之首。公路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寻求低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公路已然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绿色公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公路行业,可实现公路建设外部约束条件与内在供给品质之间的协调,成为当下公路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1]。目前,中国已成功修建生态型绿色公路[2]、景观型绿色公路和低碳环保型绿色公路等示范工程,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3],但对绿色公路的定义尚不明确;同时,已建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质量大多良莠不齐,缺乏客观、系统的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尚未对绿色公路建设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因此,明确绿色公路内涵、建立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体系对于规范绿色公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全面梳理现有绿色生态公路内涵的基础上厘定绿色公路的定义,系统分析绿色公路的建设概况及评估现状,指明当下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绿色公路评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绿色公路的评估研究及绿色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绿色公路理念

1.1 绿色公路内涵

《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五大措施来保证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任务涉及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品质优越和功能多元5个方面。同时,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如生态、安全、便捷、美观及节能等,但对于绿色公路的定义不尽相同。

彭波、陈红等人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将公路的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4-5];秦晓春等倡导运用绿色技术及环保手段保证绿色公路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环境效益[6];郝培文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要求,将一系列优良的可持续性实践技术运用于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7];蔡洁等借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公路定义为:在公路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高效、适用的运输条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8];李祝龙等认为绿色道路就是在满足基本路用功能的前提下,环境优美的一类公路的统称[9];欧阳斌等人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实现公路的绿色效益;贺宏斌等提及一种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公路建设理念;王朝辉提出在道路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使用环境的生态型城市道路[10];马军等认为绿色公路就是将绿色、低碳理念运用到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公路[11]。

笔者认为绿色公路是在公路全寿命周期内,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注重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品质提升,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公路使用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1.2 绿色公路建设概况

修建绿色公路是绿色公路理念的实践和落实,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强绿色理念的贯彻实施,将绿色公路建设推向一个新高潮。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力求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各国绿色公路建设情况梳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各国在绿色公路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中国亦开展了相当数量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且有诸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应运而生,但绿色公路的定位多为景观公路、生态公路、低碳环保公路等单一方面,未能全面、综合地诠释绿色公路。目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双型”道路的关键时刻,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标准、加大绿色公路评估和监管力度尤为重要。

2 绿色公路评估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绿色公路的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盲目跟从、资源利用率低及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所修建的绿色公路难以满足环保、景观、人文、创新、舒适、便捷等多方面需求。因此,提出针对绿色公路特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形成覆盖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评估体系,加强绿色公路建设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2.1 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交通行业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巨大负担,面对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交通行业应加快绿色公路建设,以公路绿色发展促进交通行业发展的绿色化。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更缺少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所建绿色公路进行系统评估,以致无法确定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中各关键控制点,无法判断公路是否达到绿色公路的建设要求,难以使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完整合理地应用于实践。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能贯穿于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提高公路建设各阶段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增强公路交通网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现代化公路建设指明方向。

2.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充分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建设低耗能、绿色环保、低碳、舒适的绿色公路[12]。绿色公路规划阶段应侧重新科技的运用、综合效益的提高;设计阶段需注重线路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重视生态恢复以及道路沿线美化设计;施工阶段加强新工艺、新材料、节能机械、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运营养护阶段在利用节能技术、废旧材料的同时应进行智能化交通建设。上述绿色公路建设的各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难以使绿色公路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因此,制定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成为绿色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3)缺乏系统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现阶段绿色公路评估主要用以满足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绿色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和常规指标进行评价研究,如何形成科学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仍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5 结语

本文在全面梳理绿色公路内涵、厘定绿色公路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绿色公路建设及评估现状,指明了当前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以明确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指标、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为目标的绿色公路评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建议绿色公路评估中应注意几点:第一,结合中国交通发展特性和公路工程转型需要,形成具有不同类别指标评价、定量或定性指标评价等多功能的绿色公路综合评估方法;第二,严格控制绿色公路工程质量,避免绿色公路评估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客观、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为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第三,将绿色公路理念贯穿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管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功能路面、交通设施等方面全面分析绿色公路建设关键因子,形成系统全面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 丹,方元务,王 超.基于“低碳”理念的公路建设环保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7):280-283.

[2] 谭洪河,段跃华,章 玉.绿色公路的发展政策探索[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5 (12):43-45.

[3] 张 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公路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4] 彭 波,李文瑛.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8-31.

[5] 陈 红,梁立杰,杨彩霞.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9-71.

[6] 秦晓春,沈 毅,邵社刚,等.低碳理念下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10):94.

[7] 郝培文,蒋小茜,石 载.绿色公路理念及评价体系[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28(5):29-35.

[8] 孙 磊,蔡 洁.绿色公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2(3): 491-492.

[9] 李祝龙,王艳华.绿色公路的建设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 207-208.

[10] 李满良,郑 晨,王朝辉,等.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15(2):10-21.

[11] 马 军,王 晋,马壮林.绿色公路客运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3):68-71.

[12] 张兴凯,任智刚,曾明荣,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安全生产战略影响量化分析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7):5-9.

[13] 袁 冰.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4] 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09):1399-1402.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7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浙江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

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二、项目背景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全面迈入小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提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绿色食品还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发蔬菜、茶叶、酒类、罐头、鲜果、粮油、干果、海产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56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只。现标志有效使用权期内的产品40只。绿色食品产量10万多吨,销售额4亿多元,利润5000多万元,全省省内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超过4万多亩。还有28只产品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在进行初审。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发展还比较迟缓,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截止2001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达到121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400个,实物总量达2000万吨;年销售额500亿元,出口额4亿美元。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绿色食品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成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为绿色食品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逐步建立起绿色食品销售服务网络,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依靠市场机制大力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本项目。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发展绿色食品是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目标。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2、食品是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名牌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绿色食品生产自始至终贯彻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生产、加工、贸易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形象面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市场。绿色食品近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名牌加绿标等于精品”的概念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95%的企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后效益明显增长。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3.发展绿色食品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严重、质量差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市场利益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大了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技术标准、动植物检疫、健康标准、食品标准、产品标识等一系列所谓的“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出口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海水产品、鲜香菇、蜂产品等,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的限制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因此,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绿色食品打破“绿色壁垒”,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有力措施。

4.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食品生产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环境”,也就把自然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融入了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之中。绿色食品通过产地大气、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地环境才能开发绿色食品的要求。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和农户对环境条件比较好的产地要珍惜和保护,对环境条件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产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从而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式环境保护行为转变为主动式保护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通过监控生产过程,要求生产者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的规程,合理使用肥料、兽药、农药等,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保证绿色食品最终的质量。

四、项目主要内容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即建设一个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制定五项规程:五个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一个规划: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

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构建浙江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

具体内容为建设常设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常年开展绿色食品展示展销;在因特网上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

完成这二项建设内容,可实现实物展示展销与网络展示展销相结合,可常年展示浙江省绿色食品、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和效益农业发展风貌,并吸引省外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逐步形成幅射周边省市乃至面向国内国际的绿色食品市场。从全国而言,目前也只有哈尔滨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城市建有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省级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目前还无先例。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乃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二)制定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

技术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是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是通用性标准,第二是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第三是生产操作规程。根据农业部要求,今后农业部中绿中心主要负责通用性标准和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报农业部颁布。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由省绿办负责修订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门颁布。因此必须抓紧抓好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省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尽快得到完善。2002年先行试点修订5只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并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在标准的修订中的作用。

(三)制定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创建绿色浙江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加强区域布局规划指导是明年绿色食品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是明年农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绿色食品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点,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规划出来,对于指导绿色食品的发展非常必要,是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措施。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将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根据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战略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依据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总体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规划,重点突出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导产品。并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对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促进绿色食品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项目资金预算

该项目资金预算27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版权所有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费用预算150万元。其中:

1、展示展销大厅:目前以租赁方式,年租金约40万元。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绿道理论;生态基础设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TU986

Research on planning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of Zhengzhou city

SHI Yan

(Henan Zhongche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He’nan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As a hot issu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greenway theory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secure patter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promotion of urban quality.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process of greenway theory and the functions of greenway and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and necessity of forming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Then the city of Zhengzhou is exemplified to analyse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after exploring the planning principle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In the end, the prospect of planning of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is discussed.

Keywords: Greenway theory;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Zhengzhou city

0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盲目扩张导致城市环境的破坏、交通问题的凸显、绿地不足并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和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虽然关于绿道理论的研究由于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各有侧重[1],但都基本上认同绿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运用绿道理论指导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有助于营建绿色、生态的步行交通环境,同时减少人们对机动车俩的依赖,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郑州曾有“绿城”之称,除了归功于其城市绿化率等衡量园林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以外,从视觉意义上讲主要是由于其道路、河道等线性空间的综合绿化程度,并与周围绿地构成绿道网络,给人一种城在绿中,绿树成荫的城市意象。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郑州“绿城”的称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主要以牺牲绿地为代价的城市建设使道路、河道等线性空间失去了往日绿树成荫的光彩。因此通过对绿道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分析,对比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实际情况,并以郑州为例,探讨绿道理论指导下的郑州市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意义。

1绿道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现代绿道理论起源于美国和欧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绿道的英文名为greenway,green指绿色的,与大自然相关的事物。Way有通道的意思,起着连接、交通的作用。从字面意思上看,绿道就是连接大自然的通道,将城市和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绿道一词最初由Whyte在1959年提出,并于1987年得到了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认可,并被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2]。

关于绿道的概念和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获得认同的[3]有:

1)Little将绿道定义为绿道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强调了绿道的交通、生态、游憩、文化功能。

2)Ahern将绿道定义为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Ahern强调了绿道规划的重要性,认为绿道的作用是全面而且多层次的。

3)俞孔坚将我国的绿道划分为三种类型:沿着河道或水域边界所分布的滨水绿道;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和公园道路绿道;农田附近的乡间小道。把绿道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其中滨水绿道和道路绿道、公园绿道则构成了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主体[4]。

2绿道理论关于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践

绿道理论的提出虽然很晚,但是绿道理论的规划思想来源却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周代。《诗经》中关于“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很重视道路绿化和道路的分级。之后随着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频繁,具有绿道思想萌芽的实践逐渐出现并不断发展。始于秦汉时期的古蜀道,由于受到历代政府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植物造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的“翠云廊”,形成壮丽的线性景观。南宋都城临安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就是在河堤两旁间植柳树和桃树,桃红柳绿不仅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在防止水体流失,加固河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绿道”将自然因素通过线性空间连接起来,既方面了人们的交往,也给人提供了休闲交流的通道。

现代意义上的绿道实践源于奥姆斯特德所做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之后主要经过了5个发展阶段[5]。绿道理论的研究以欧洲和美国最为兴盛,不论是规模上还是研究深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国的绿道理论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2010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在绿道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后多个省市制定了自己的绿道发展规划。在对我国绿道进行实践的同时,很多外国的优秀的实践案例得到了广泛的介绍和分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欧洲的绿道实践。欧洲绿道在大型的区域性绿道生态网络与中小型城市和社区层面的综合性绿道建设方面均有相当多的实践[6]。研究绿道较为深入的伦敦格林尼治大学Turner教授将关于绿道的实践应该在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公园道路、乡村道路、环城绿化带、林荫大道、特色的街道等。在中小型城市和社区层面的绿道实践对于建设城市绿色步行交通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美国的绿道实践体现了绿道的生态、游憩、社会文化功能而且在绿道网络化,发挥绿道网络规划的综合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由马萨诸塞大学Fabos领导的新英格兰地区绿道规划尤其值得注意[7]。在规划中Fabos将绿道分为三部分,包括生态类(沿着河流山脊,供野生生物迁徙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价值、具有教育、美学、经济效益的步行道)、娱乐类(沿着自然的河流或者被废弃的铁路等)。

3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3.1建立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步行是城市中常见和最普通的交通方式,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步行逐渐受到其他交通方式的威胁。步行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城市的交通环境的改善。据相关资料调查,我国2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步行在通勤方式中平均仍占37.2%,大于总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步行方式占有更大的比例[8]。这足以说明步行在交通出行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另外,出行距离影响着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步行的优势出行范围为1500km范围内,时间为20分钟。而选择步行的主要原因有文化、休闲、工作、购物和上学等[9]。因此,通过绿道理论指导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可以使选择步行出行的人更好的欣赏周围的环境,放松心情,在优雅的城市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对别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步行交通环境的改善也可以充分发挥步行交通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们步行出行的意愿,这对改善上下班时间的交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由于步行交通系统仅仅存在于公园、天桥、步行街等特定区域,而且受城市周围环境的较大影响,因此很难给市民步行出行提供便利。

2)环境较差,缺乏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意识。步行交通系统往往仅仅满足于人们的出行,而忽略了道路周围环境的改善,缺乏必要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

3)缺乏相关的标识系统和交通管理,往往造成人行交通空间被用于机动车辆行驶和商业等其他用途。如果能够采用有效的标识系统,增加人性空间的可识别性,则更有利于步行交通系统的辨别和使用。

4)缺乏自然要素的有效合理使用。绿道理论从根本上讲,就是将城市中具有的自然和历史价值的事物通过线性空间连接起来,让城市通过绿道的构建来来塑造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如绿道的重要形式之一滨河绿道由于各种河道整治而切断了人们与河流的自然联系。

3.3 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分为步行街、历史文化街区、滨河步道、公园道路、城市景观道路、天桥等,分布于城市各个区域。规划时应从全局考虑,合理考虑各个节点的位置和与其他节点的关系,点线面结合,构建绿道网络,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2)将绿道理论引入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努力改善交通系统周边的环境。如增加滨河步道,在步道周围构建生态驳岸,种植特色耐水湿植物,形成宜人的滨河环境。

3)体现历史文脉,塑造城市个性。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步行交通系统中运用乡土树种和城市标识系统以及其他的城市文化符号来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从而加强城市步行空间的环境景观体验。

4郑州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4.1 郑州市的步行交通系统概况

郑州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迅速发展,使出行难、停车难等各类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郑州市区的初步调查显示,存在步行交通设施不完善,某些地段交通拥挤严重,步行交通系统与车行交通系统不分,步行交通系统形式单一、功能不健全等情况。

4.2绿道理论下的郑州市城市步行系统规划

1)滨河步道。郑州市的水系较为丰富,除市区北部的黄河及其支流枯河以外,有9条自然河流穿越现状和规划城区,加上城区周边为数不少的中小型水库,以及规划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南运河和龙湖、龙子湖、西流湖等,共同构成了郑州市水系网络。但是丰富的水系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步行交通系统,滨河生态环境单调,亲水景观建设落后。如金水河部分河段得到了景观规划和保护,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缺乏对于滨河步道以人为本的考虑(图1)。从绿道理论出发,滨河绿道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充分尊重地方历史文化氛围,以城市空间景观塑造等为手段,融会中原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营造中原崛起的时代氛围,凸显地域特色。增加滨河步道的设置和丰富河道景观的宜人尺度,才能吸引市民,增加滨河区域的活力。

图1 缺乏宜人性和亲水性的金水河景观图4人车混行的现象

Fig.1The Jinshui river which lacks close water spaceFig.2vehicle-pedestrian mixed traffic

water space

2)公园步道。郑州市公园绿地景观分布不均匀。街旁绿地67个,主要分布在郑东新区、金水区和管城区,分别为20、14、13,分别占街旁绿地总数的29.85%、20.9%、19.4%。小型公园86个,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分别为25、21、17,分别占小型公园总数的29.07%、24.42%、19.7%,而其他区斑块数量极少甚至没有[10]。因此在进行公园步道规划时应结合郑州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各线性空间的联系,发挥步行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

3)街道等步行道。沿街的步行道等是市民日常选择步行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郑州市的步行道大部分都被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由于缺乏固定而又明确的步行道路划分,市民在短途步行中往往受到机动车的威胁。而且在某些商业街等繁华地段,交通拥挤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基本的休息设施和必要的植物景观设计。如郑州二七德化步行街由于地处郑州火车站和二七商业圈,交通拥挤现象严重。

又如在郑州科技市场附近,虽然修建了人行天桥,但是由于附近地处学校、商场密集地区,人车混行现象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域步行系统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增强天桥在城市步行系统的地位,可以通过增加立体绿化面积,对天桥的细部进行具有郑州独具特色和内涵的文化符号的装饰等措施或通过增加周边地区的步行道来缓解该区域的压力(图2)。

5郑州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绿道途径

郑州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立足于区域的实际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从对自然区域资源的实地调研开始,调查人类对自然区域的行为以及文化景观的复杂性[11]。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现场交通情况的调查,制定有效的绿道改善措施。加强与其他部门或人员如生态、环境、景观等的沟通,促进市民的积极参与。溶解绿地,将城市绿地与城市步行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随着政府对于城市绿地的日益重视,绿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现代城市中,绿地应该是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边界的绿地正在消失,而成为联系城市各个部分的绿色基质[12]。不管位于城市的哪个位置,只要步行5分钟就可以接触到一块绿地,实现绿地在城市的均匀分布,加大绿地的服务半径。因此,将绿地中的步行道进行有效利用,就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步行道实现有机结合,从而构建网络状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胡建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93.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J].生态学报,2006,(26)9:3018-3116.

[3]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7-10.

[4] Yu K,Li D,Li N.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4):223-239.

[5] Fabos J G.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6]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3-38.

[7]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J].中国园林,2001(3):59-61.

[8]林琳,薛德升,廖江莉.广州中心区步行通道系统探讨[J]. 规划师, 2002, (1): 63-65.

[9]黄娟,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

48-53.

[10]董华叶.郑州市公园绿地景观多样性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009.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设计

1绿色生态建筑的优越性

1.1 无害性。室内装饰的建筑材料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存在于新装修的房屋室内,不正确的节能方法使室内空气的质量降低,厨房和能在灶具燃烧产生有害物质的其他污染燃料,还有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等导致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利用绿色生态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预防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1.2 节省用地。通过大量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促进墙体材料质量的提高,激励使用绿色建材。

1.3 节约水源。城乡居民用水是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环节,这既包含了水量问题,也包括水质问题,住宅小区水系统问题,因此,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强制性措施。

2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有效措施

2.1 绿色建筑植物系统的生态规划设计

2.1.1 系统性。在绿色建筑的场地的组织与设计、绿色建筑的护结构方面,室内环境中,注重植物系统与绿色建筑的和谐统一,注重系统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把绿色建筑系统看作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强调系统的经济原则,降低从外界环境的能量输入和物质投入,通过合理配置,为动物栖息、觅食与迁徒提供良好空间结构。

2.1.2 主导因子。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绿色建筑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对植物功能的需求是综合的,选择适宜的植物设计合理的植物系统,重发实现植物系统的最佳功能,它是对适地适树具体原则的有益补充。此外还要注意主导因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1.3 适地适树。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使得几乎绿色建筑系统的各类生境具有不同的植物生长。配置适宜的植物系统,发挥植物系统最大服务功能是绿色建筑绿化的一个主要目的。

2.2 绿色建筑能源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2.2.1 很好的采用自然风光。合理利用阳光采光,使室内充满阳光,从而改良建筑采光和在建筑物中安装日光反射器、反射板之类的设备,应用相关的技术措施,实现对日光的引用可以联系智能控制。

2.2.2 智能化遮阳体系。就是建筑设计让建筑的遮阳系数对阳光的更改施加策略-----智能控制技术,从而达到互动均衡,以及室内光环境采光匀称和创造不平凡光线效益。

2.2.3 提高隔热保温特性:譬如针对热桥运用独特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个设计目的所推广使用的技术,应采用房子里的百合花和双层玻璃隔热体系。

2.2.4 充分的自然通风。有无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式建筑物自然通风或利用建筑智能控制技术改善建筑通风状况,维护建筑内空气流通。自动风挡在智能控制下对建筑空气流通实施有组织调整是实现此目标的常用技术。

2.3 G色建筑风环境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2.3.1 充分发挥风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不同环境地区以及不同季节中建筑对风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如在湿热地区的夏季加强风的利用对建筑环境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降温、除湿、改善人体的舒适度。

2.3.2 利用风对建筑形态的影响进行设计。绿色建筑风环境的被动式设计对建筑的规划设计布局形态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大型公共建筑、办公、会展等。对建筑形体及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可以实现良好的通风。

2.4 绿色建筑水环境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2.4.1 水环境与建筑结构。建筑屋顶设计影响到屋面雨水的径流量与水质情况,如沥青屋面比瓦质等无眠的雨水污染严重,有屋顶花园时,屋顶花园、绿色屋面材料等对建筑结构、建筑效果、热岛效应等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应结合以上因素认真考虑建筑屋面的设计。

2.4.2 水环境与建筑规划。小区建筑规划需要考虑自来水、污水、与雨水,还可能包括直饮水、市政再生水、地下水或地表水等的引入、输送、排放和处理等。建筑区域内如设置水处理构筑物,其规模和位置也需要与整个建筑规划相配合。

2.4.3 场地水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场地水环境除了雨污水排放或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外,水景池,也是一种主要形式,它们都需要考虑并妥善处理与建筑的关系。除了水景形式和景观效果上需要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外,还需要考妥善解决水景环境与建筑、园林、道路给排水等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合理设计水景的形式、位置、规模、水量与水质保障等。

2.4.4 水环境与园林景观环境。 水是建筑园林景观中的必备,园林景观环境中如绿化植物的灌溉就需设计供水管线。植物灌溉系统应考虑节水技术的应用。建筑水环境的水量的保障问题,还需考虑自身水质保障问题,需要有综合的思路与技术以保证其景观效果。

2.5 绿色建筑生态交通道路系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2.5.1 生态策划方针。 城市是一个非静态的大环境,交通出行需求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明显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由于轿车的迅速增加而逐渐下降,导致交通的不便利,加重城市环境的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所有策划和生态设计均有缺陷;

2.5.2 交通往来和整顿方针设置。 激励自行车交通、通车共乘、交错出行、交通优先等绿色交通观念,包含在绿色出行策划中,而对场地道路系统实行特殊的设计却包含在交通抑制策略中。经过更改路面物理条件以及设置结构,避免了不必要的交通往来,确保行人和路边住户的路权排在第一位。

2.5.3 空间及景观策略设计。 生态交通系统理念框架下的道路空间设计包括道路的功能性设施、空间规划组织、自然景观的营造、人文景观及社区可识别性。生态道路空间及景观的策略设计即是结合生态规划,从人性化角度入手,着眼于绿化的构建、空间组织、营造生态道路交通系统,使道路交通网络成为城市中的绿色体系,串联整个城市人居活动空间,成为真正的生活化道路。

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比起以前更受世人的喜爱,它必定成为21世纪的领潮者,它的发展前景特别客观,很显然,科技、信息业的发展定会在绿色建材出现的带领下发展,所以未来的建筑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