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分析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3-01-22 22:50:02

产业分析报告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1

*******学校

为适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的要求,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现对我单位本年度资产占有、使用、变动以及管理情况等分析报告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性质:财政补助事业单位

财务隶属关系:隶属***市教育局直管

资产管理部门(岗位)设置情况;分管校长:贾祥祥资产管理员:王丽萍。资产监管网管理:尤立增

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情况:严格执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

单位人员情况:在编人员218人,离休人员5,退休人员,119人

预算收支情况等基本情况:预算收支持平

二、资产情况分析

(一)结合预算收支、债务以及资产盘点情况分析资产总量、分布、构成、变动情况。分析本单位主要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情况

(二)分析本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或处置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情况。

本单位不存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或处置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情况。

(三)分析本单位利用资产履行职能的情况。

本单位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充分利用现有资产为教育服务。

一是完善国有资产和管理制度,学校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本学校情况的使用细则,做到有章可依,有制可循,明确责任,规范支行。

二是实行资产的动态管理,学校定期对资产的使用情况时行检查,尤其在人员调整时,重点对管理使用的资产时行盘点,并监督做好交接工作。

三是及时进行产权登记,在单位取得资产后,及时进行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人,为资产的管理使用变动处置提供住所和保障,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提共有力的保障。

三、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一)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本单位在理顺资产管理体制、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对资产管理的流程、工作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明确规定。

1、建立建全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并有效使用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管理和使用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手尽其用的原则,总务处负责对全校资产管理时行指导和监督,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进行统一购置。成立了由校长负总责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资产的采购分配清查以及资产使用、编撰过程中的监督任务。资产管理人员相对稳定,业务娴熟,从而能更好的服务教育。

2、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资产管理同财务部门进行价值核算并设置专人进行资产实物卡片管理及使用情况监督,办公设置由办公室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并监督,资产采购根据合同供应的发货单时行验收。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

本单位通过科学合理使用资产、盘活资产,加强资产收益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节约资产保障教育。

(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单位通过资产管理平台管理资产卡片,包括卡片的增加删除查询打印汇总等,正确全面及时的记录资产的增加减少使用等情况,真实的反映和监督资产的培养变动和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资产明细帐簿体系。

四、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部分老师对资产管理认识不足,资产管理方面与制度不相吻合。

2、资产配置方面严格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没有超标准超配置的情况。

3、无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情况。

4、所有资产均履行审批程序进行资产处置、处置收入及时上缴国库。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2

今年我市种植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农作物整个生长期风调雨顺,可以说是历史最好年份之一。经各县初步摸底与分析测算,今年我市粮食总产预计可达38.2亿斤,比去年增加1.6亿斤,增幅为4.3%,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一、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结构调整情况

经各县摸底数据来看,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40.4万亩,比上年减少3.6万亩,主要是因整村搬迁及退耕还林等政策影响导致;其中粮食作物637.6万亩,比上年增加7.9万亩;油料作物32.5万亩,比上年减少2.2万亩;瓜菜41.3万亩,比上年减少6.7万亩,主要是辣椒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1.8万亩减到15.5万亩,减少6.3万亩;中药材比上年继续增加3.1万亩,达到35万亩,其中耕地种植面积为14.3万亩。

粮食作物中籽粒玉米275.7万亩,比上年继续减少9.3万亩;杂粮359.8万亩,比上年增加17.2万亩。杂粮中高粱、马铃薯、谷子面积变化较大,其中高粱比上年增加11.4万亩,达到21.7万亩;马铃薯比上年减少8.6万亩,为76.5万亩;谷子面积比上年继续增长10.1万亩,达到94.1万亩。其它杂粮面积基本稳定,甜糯玉米13.3万亩、豆类77.1万亩、豆类中红芸豆24.9万亩、糜黍33.4万亩、莜麦28.5万亩、藜麦7.9万亩。

种植业结构调整特点为:一是因整村搬迁及退耕还林等政策的继续推进,导致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3.6万亩;二是受辣椒等经济作物去年市场行情波动影响,今年瓜菜面积有所减少,粮食作物面积有所回升,比上年增加7.9万亩;三是减玉米增杂粮效果显著,玉米面积继续缩减9.3万亩,杂粮面积继续增加17.2万亩,其中高粱、谷子面积增幅较大。

二、  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测

1、 粮食作物:对各县农委上报数据汇总分析来看,今年我市粮食总产和单产有望双创历史新高,其中粮食总产预计可达191.1万吨(38.2亿斤),比去年的183.2万吨(36.6亿斤)增加7.9万吨(1.6亿斤),增幅为4.3%;粮食单产预计可达299.8公斤/亩,比去年的290.9公斤/亩,增加8.9公斤/亩,增幅为3%。

其中:籽粒玉米:面积虽然略有减少,但预计平均单产可增加10.8%,达到438.7公斤/亩;总产达到120.9万吨(24亿斤),增幅7.1%。

马铃薯:面积减少10%,为79.4万亩,预计单产减少10%左右(后期降水偏多影响),总产约16万吨。

豆类: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比上年增加16.4%,达到94.1公斤/亩,总产比上年增加17.3%,达到7.3万吨。其中红芸豆单产比上年增加44.8%,达到110.7公斤/亩;总产达到2.8万吨。

谷子:面积比上年增加12%,达到94.1万亩;单产比上年略增,达到285.2公斤/亩;总产达到26.8万吨。

糜黍:面积比上年增加6.9%,达到33.4万亩;单产比上年增加9.8%,达到161.6公斤/亩;总产达到5.4万吨。

莜麦:面积比上年减少5.3%,为28.5万亩;单产比上年增加50.9%,达到104.3公斤/亩;总产达到3万吨。

高粱:面积比上年增加110%,达到21.7万亩;单产比上年增加37.5%,达到161.6公斤/亩;总产达到8.4万吨。

增产原因分析:一是面积增加。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7.9万亩。二是降水偏多。今年在4-5月份春播期间,全市平均降水78.1mm,比历史同期偏多4成以上,农作物种满种足,苗全苗壮;在6-9月份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全市平均降水429.6mm,比历史同期偏多3成以上,农作物长势喜人,籽粒饱满。三是灾害较轻。今年极端天气较少,干旱、大风、冰雹、洪涝、低温冻害等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与影响是近年最小最轻的一年。四是科技支撑。玉米耐密高抗品种推广面积继续扩大,谷子等杂粮地膜覆膜面积继续扩展,以及有机旱作农业工程技术的实施推广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提供科技支撑。

2、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比上年减少6.2%,为32.5万亩;预计单产比上年增加46%,达到102公斤/亩;总产达到3.3万吨。其中胡麻面积18.3万亩,总产1.3万吨;葵花面积9万亩,总产1万吨;都是面积减,但总产增。蔬菜面积减少13.9%,为32.4万亩,单产减少9.8%,预计总产62.3万吨,主要是辣椒面积与产量双下降。

三、重点工程举措

1、有机旱作农业有力推进,封闭示范扎实起步

我市在去年10月编制印发《关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实施意见》(忻政办发[2017]185号)后,各县按照省市部署也相继出台了各自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大发展。一年来,我市全面组织实施与推广了有机旱作农业“八大工程”:一是以有机副产物归还土壤为中心的培肥工程。全市推广秸秆还田170万亩,有机肥用量达400万吨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肥增效技术650万亩。二是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覆盖工程。2018年全市推广地膜覆盖232万亩,其中地膜覆盖杂粮89万亩,推广渗水地膜谷子15万亩。三是以开源节流为中心的节水工程。全市推广水肥一体化2.66万亩。四是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机械化旱作工程。全市推广机械化深松36万亩、深翻144万亩。五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中心的基础工程。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19.41万亩。六是以推广耐旱作物及品种为中心的生物工程。全市旱地耐旱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七是以涵养水源、增加肥源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工程。全市秸秆过腹还田15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42%。八是以“三品一标”品牌建设为中心的绿色农业工程。今年新增“三品”产品112个,全市达到724个;新增“三品”基地14.3万亩,累计达到235万亩;新增“五寨马铃薯”、“代县小米”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全市达到23个。

在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方面,我市按照省厅安排部署,着力开展了“一个示范县、五个示范片”建设,即创建神池县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忻府区辣椒、繁峙县杂粮、静乐县藜麦、五寨县甜糯玉米、岢岚县红芸豆5个省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神池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032万元支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在农委设立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推广中心,在农机中心设立有机旱作农业机械推广服务中心,在科技服务中心设立有机旱作农业研究中心,在畜牧局设立有机养殖示范中心全力服务与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大发展。重点实施了八大工程、打造了三个千亩封闭示范片。忻府区辣椒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重点推广增有机、减无机的配方施肥技术和辣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辣椒生产的绿色节本增效。岢岚县红芸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实行“六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对农业投入品严格管控,项目区化肥亩用量减少20公斤,增施了60公斤生物有机肥,对残膜统一回收处理。静乐县藜麦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在打造有机藜麦基地的同时,开展了藜麦品种试验、育苗移栽试验、不同播期试验、有机藜麦配施功能元素栽培试验、藜麦密植减肥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以及不同时期喷施硒元素对增加藜麦硒含量的研究等多项试验示范,为藜麦生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五寨县甜糯玉米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全面推广使用有机生物肥,并提供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回收等“五统一服务”,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基地内甜糯玉米全部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繁峙县杂粮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建立有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从种植、田管、收割、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实行零农药有机种植管理。此外其它县也积极争取资金开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如保德县财政拿出1350万元打造5万亩有机旱作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和5万亩有机谷子、杂粮种植基地; 偏关县财政拿出900万元,推广实施了以渗水地膜覆盖杂粮为主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6万亩;河曲县财政拿出338万元,重点实施了2.1万亩“渗水地膜穴播谷子、杂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等。

2、杂粮产业振兴迈出新步伐,“中国杂粮之都”招牌正在打响擦亮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坚持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把发展杂粮作为全市战略性产业,全力推进杂粮产业提档升级,以“一薯、三麦、四米、五豆”为主的杂粮种植面积、产量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均为全省第一,以“中国杂粮之都”为首的“一都四乡”国字号区域公用品牌正在享誉全国。但是,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杂粮产品流通不畅,“有基地缺市场,有产品缺销路,有产业缺园区,有品牌缺名牌”的问题正在成为发展瓶颈。为此,去年以来我市把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杂粮优势区”和“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等作为重大工程来抓,也得到省委省政府以及农业农村部等的肯定与支持。2017年11月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关于支持忻州创建“中国杂粮之都”专题会议,批准《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核心园区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18年1月省政府批准创建忻州杂粮山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致函农业部商请在忻州市部省共建“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忻州建设优质杂粮示范区和部级杂粮产地交易市场;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市场信息司陈萍副司长一行对我市“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筹建、杂粮特优区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导。

忻州市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今年年初李书记、郑市长分别带队到省拜访相关厅局,积极争取支持,并多次到园区现场指导与办公,市委政府先后召开10余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力推进“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建设。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园区建设领导组来统筹推进,市政府和投资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忻州市粮忻谷都杂粮交易有限公司来投资建设运营。为集中展示我市杂粮产业发展成果,擦亮“中国杂粮之都”名片,忻州市市政府联合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9月28日-30日,在园区内已建的杂粮科创中心和展示中心,共同举办了山西(忻州)首届农民丰收节暨杂粮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了山西(忻州)首届杂粮产业发展论坛,同时进行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忻州分院揭牌仪式、忻州市杂粮产业协会揭牌仪式以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奠基仪式等重要活动。总占地面积1500亩的“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扩建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正在以市申报的忻州杂粮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已通过省级竞争性评审上报到农业农村部等待评审。可以说,忻州杂粮产业发展已经迈出了新步伐,正在谱写具有忻州特色的新篇章。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3

为了使我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制定我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更好的为我区产业工人做好引领和服务,近日,区委组成我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专题调研组,由区委副书记于长水同志带队,区委组织部部长朱自强、区工会主席徐光新及区委办、区工会相关工作人员陪同。深入我区各镇场就基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综合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实地查看、询问、座谈、入户等形式,详细了解了各镇场党建工作、管护区经济、产业工人思想动态、困难职工扶贫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客观分析了当前产业工人队伍现状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从业状况、未来发展状况。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我区产业工人基本情况:在此次调查分析范围内的产业工人是指在我区林业企业开支的正式职工。目前,全区产业工人总数为2689人,其中男职工2057人,女职工632人。35岁以下358人,所占总数比例为14%。36-40岁358人,所占比例为14%,41-50岁1171人,所占比例为43%,51-55岁574人。所占比例为21%,56岁以上228人,所占比例8%。本科以上为340人,专科为370人。高中以下为1518人。工资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为109人,1500元-2000元的396人,2000元-2500元的1031人,2500元-3000元的874人,3000元以上的279人。

二、岗位分布情况:目前,我区产业工人主要分布在防火、城镇消防、营林、管护、物业、环卫、瞭望塔、管护外站等岗位。林场机关还有一部分人员从事政务办公和后勤等各项工作。

三、目前产业工人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1、在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和综合素质建设上,各镇场党委能够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核心,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使职工能够围绕在镇场党委周围,思想能够统一到林区的建设中来,能够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开展林场的各项工作。能够充分利用“讲习学堂”“职工书屋”“职工大讲堂”等阵地开展不同层面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座谈、诗歌朗诵、演讲、竞赛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开技能比武等活动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趣味竞赛等活动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职工总体思想向上积极,工作干劲充足饱满。

2、在产业工人发展管护区经济上,调研组对各镇场基地、外站等进行详细调研查看。各镇场能够高度重视,思想认识比较高,积极性比较大,职工增收方面有所成效。各镇场能够依托优势,制定完善方案,健全经营机制,选好项目,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形成规模发展。如塔源的老树根工艺品,西北综合服务区建设。宏图管护外站的东山晓苑,河西野百合基地建设。翠岗的山婆婆纯绿色干菜加工,张家大院农家特色经营。各镇场能够从实际出发,找出自己的特色,选准自己的项目,带领职工进行经营管理,拓宽了产业工人未来的发展空间。

3、在产业工人生活状况上,调研组深入到我区脱贫户家中了解脱贫户家庭生活现状,家庭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三年扶贫攻坚战,我区已经对最后的11户贫困户进行了验收。各镇场能够对脱贫职工继续进行月跟踪监测纪实,了解每月收入情况,了解下步创业思路,确保已脱贫户不返贫。

4、在各镇场产业工人调研交流座谈会上,调研组针对产业工人建设改革工作,在听取了各镇场的工作汇报后,调研组对各镇(场)工作开展情况给予肯定。并指出作为一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产业工人为林区发展做贡献,要关心产业工人的生产和生活,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要建好产业工人队伍的档案,详细了解每一名产业工人的家庭状况,收支情况。要充分发挥“讲习学堂”和“职工大讲堂”的作用,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强化思想引领,全面加强党建的建设。坚持党建带工建,通过各类培训学习实现产业工人素质的提高。为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建设出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

1、管理层面的问题。基层总体班子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积极进取,但还有个别同志思想不够解放,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方法和手段,遇到难题措施匮乏,存在为难情绪。学习能力仍显不足,理论基础薄弱。不能抓住工作的重点,引领不到位,管护区经济发展没有思路,或者路子欠佳。有的镇场有思路土地资源欠佳,有的镇场有土地,却没有让土地资源发挥效益,苗木少,杂草多,后续管理跟不上。个别同志深入职工一线较少,体察民情不到位,与基层职工思想和情感交流存在浅层上,在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是时无从下手。对贫困职工跟踪监测不到位,存在填写监测表不实等情况。

2、客观层面的问题。地域的原因使干部职工视野狭窄。气候条件使我区职工在自营经济方面存在短板,管护区经济多数只能是养鸡养鹅,类似于管护外站职工自家庭院,没有更多的项目开发。受原料条件的影响木耳养殖数量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木耳蘑菇等山野产品销售。由于居民户数的减少和职工年龄的偏大,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匮乏。

3、职工层面的问题。

一是根据调查,50岁以上的职工占比较大,老龄化比较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人员力量跟不上来,对我区未来营林、管护、防火等各项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多数职工学历较低,初中毕业生占比较大,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习惯于按部就班上班工作,技术人才匮乏,原有的干部、技术人才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开创我区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职工思想中存在惰性,不愿意干急难险重的工作,如瞭望塔、管护外站等工作,经常找镇场分管领导调整分工,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使基层在人员安排上存在难度。

四是企业后继力量不足,本地毕业生不愿意回来,或者回来本地没有政策接收安排。当地人员留不住,外地毕业生引进不来,致使林区新生力量薄弱,未来建设人才匮乏,企业后续发展乏力。

五是缺少应有的激励机制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岗位远近一个样,基层没有措施进行掌控,导致脏、险、累、差的工作无人想干,负面情绪明显。

六是产业工人男女职工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十分严重,男青年找不到对象,大龄男青年年龄不断增大,婚恋问题却难以解决,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未来也将成为社会问题,无婚姻无子女,无盼头。

五、解决存在问题思路:

一是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建设。当前,我区产业工人队伍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氛围不断形成,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淡化,自信心不足,缺乏对产业工人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一些镇(场)、管护区“为人打工,听人使唤,低人一等”的心理较普遍。这些问题,冲击着产业工人的自我认同和思想境界。我们要突出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建设,引领团结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突出亮点,增加管护区经济产品种类。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结合地域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精心研究,提高服务功能。要从思想上引导产业工人树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引导职工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进一步落实产业工人在林区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落实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在制定和实施涉及产业工人利益的政策和举措时,要充分听取产业工人的意见。要逐步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

三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当前,我区产业技术工人不足,技能整体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我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把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尽快构建起合理有效的技能形成体系。要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统筹职业教育培训,发挥现有教育资源作用等举措,构建我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体系。要注重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加大创新创效扶持力度,建立网上学习机制,拓展产业工人能力提升载体。加强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要广泛开展职工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培养更多的“新林工匠”和技能人才。

四是进一步创新产业工人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狭窄单一,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产业工人通过提升技术获得晋升的机会有限;技术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难挂钩。我们要在政策范围内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努力解决产业工人户籍、医疗、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障碍。我们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求突破;在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上出实招;在改进技能评价方式、创新激励机制上做文章,推动产业工人持续学习、不断成长。

五是进一步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旗帜鲜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关键是劳动经济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产业工人。劳动就业方面,要着力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保障就业机会公平、提高就业质量。收入分配方面,要着力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排除阻碍产业工人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从绩效工资入手,解决分配不均,大锅饭问题,真正做到多劳多得。要着力健全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后顾之忧。安全卫生方面,要关心产业工人健康,提升产业工人健康素质。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4

西甜瓜产业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西甜瓜作为北京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栽培历史悠久、品牌突出,适宜设施栽培、休闲采摘等。随着北京农业更加注重生态、生活等服务功能以及为满足市场鲜活安全农产品和高端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对西甜瓜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方向[1~5]。

为了保障北京市西甜瓜产业继续健康稳步发展、明确北京市西甜瓜育苗产业现状、摸清影响育苗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技术需求,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于2015年1~6月,经过调研策划、工作准备、人员培训、产业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了对北京市西甜瓜育苗产业现状的统一调研。调研样本采用随机抽样原则,范围涉及到8家西甜瓜产业园区和合作社、115个西甜瓜生产农户(主要分布在大兴、顺义、通州、延庆、房山、昌平和怀柔7个区县,18个西甜瓜主产村),调研资料采集方法包括小组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检索等。通过调研分析了北京市西甜瓜育苗产业现状的特点、存在问题、需求,并提出了全市西甜瓜育苗产业的工作重点。

1 调查样本类型

笔者将调查对象按种植户性质、设施类型和种植对象3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种植户性质中农户占93.50%,园区占6.50%;设施类型中大棚占81.31%,温室占18.69%;种植对象中小型西瓜占42.28%、中型西瓜占45.53%、薄皮甜瓜占7.32%、厚皮甜瓜占4.87%(表1)。

2 产业现状调查

2.1 种苗来源渠道

调查表明(表2),目前北京市西甜瓜种植户的种苗来源渠道主要有2个,一是自己育苗,二是外购种苗。从表2中可知,86.99%的样本户选择了自己育苗,13.01%的样本户选择了外购种苗。其中,园区完全自己育苗;厚皮甜瓜完全自己育苗;西瓜方面,小型西瓜自己育苗的百分比高于中型西瓜。

2.2 育苗基础条件

①育苗棚类型 调查表明(表3),温室育苗占据主流,60.75%的调查户采用砖混温室育苗,19.63%的调查户采用土墙温室育苗,13.08%的调查户采用简易温室育苗,只有6.54%的调查户采用大棚育苗。其中,园区更偏向于采用砖混温室育苗。

②棚膜类型 调查表明(表4),从总体样本来看,采用PE的占83.17%,有压倒性优势,为调查户选择的主体。从样本类型来看,农户侧重于PE棚膜,而园区PE膜和EVA膜均占较大比重,选择面更广。

③取暖措施 调查表明(表5),种植户均会采取一定的加温措施,以采暖炉、地热线和采光灯为主,3种措施结合进行。比较不同的样本类型,3种主要措施中,园区侧重于地热线取暖,而农户侧重于采暖炉取暖。

2.3 品种选择及成本分析

①育苗品种数量 调查表明(表6),49.50%的调查户只育1个品种,22.77%的调查户育2个品种,26.73%的调查户会育3个品种,采用4个品种的非常少,平均育1.79个品种。从种植户性质来看,园区偏向于1个或3个品种,农户偏向于 1个品种;从种植对象来看,小型西瓜品种个数较多,1个、2种、3种平均分布,中型西瓜和薄皮甜瓜一般只育1个品种,厚皮甜瓜1个品种和3个品种各占50%。反映出种植户为提高出苗率,丰富品种多样性,会采取多个品种并行的策略。

②品种选择种类 a.西甜瓜品种选择。调查表明(表7),调查户共种植西甜瓜品种30个。总体来看,中型西瓜品种华欣排在首位,占33.66%,小型西瓜品种超越梦想、L600和京颖排分别占29.70%、27.72%、9.90%。

从种植户类型来看,园区偏向于小型西瓜品种和厚皮甜瓜品种,如超越梦想、一特白等;而农户偏向于中型西瓜和小型西瓜品种,如华欣、超越梦想和L600。

b.砧木品种选择。调查表明(表8),调查户共选择砧木品种17个。总体来看,散籽南瓜是最主流的砧木品种,占54.88%;京欣砧4号占29.27%,京欣砧2号占15.85%,雪铁王子占9.76%,其余砧木品种所占比例很小。从种植对象来看,小型西瓜主要选择京欣砧4号作砧木,其次是散籽南瓜;中型西瓜及薄皮甜瓜砧木均以散籽南瓜为主;厚皮甜瓜砧木则全部选择散籽南瓜。

③种子成本 调查表明(表9),调查户的种子费用波动幅度很大,去掉极端值后得到其平均每667 m2种子费用为336.56元。从种植户类型来看,园区种子成本高于农户;从种植对象来看,甜瓜种子成本高于西瓜,小型西瓜种子成本明显高于中型西瓜,薄皮甜瓜种子成本高于厚皮甜瓜。

2.4 育苗与嫁接方式分析

①育苗方式分析 调查表明(表10),综合来看,大多调查户会采用营养钵育苗,其次为穴盘育苗;从种植户类型来看,农户以营养钵育苗为主,配合使用穴盘育苗、育苗块育苗,而园区则营养钵育苗和穴盘育苗结合进行,不采用其他育苗方式。

②嫁接方式分析 a.嫁接方法。综合来看,81.32%的调查户采用贴接法,13.19%的调查户采用靠接法;不管是农户还是园区均以贴接法为主。从种植对象来看,西瓜以贴接为主,零星采用其他嫁接方式,而甜瓜则全部采用贴接方式(表11)。

b.嫁接生理苗龄。调查户所育西甜瓜的平均嫁接生理苗龄为15.12 d,其中甜瓜的嫁接生理苗龄明显高于西瓜(表12)。

2.5 育苗过程中施肥、施药情况分析

①叶面肥施用情况 在育苗阶段,34.04%的调查户会采用叶面肥,其中农户使用叶面肥的比例远高于园区,中型西瓜使用叶面肥的比例高于小型西瓜,甜瓜使用叶面肥的比例高于西瓜(表13)。调查户一般使用磷酸二氢钾作为叶面肥。

②施药情况 在育苗阶段,53.47%的调查户会选择施药以防治病虫害,其中,园区施药比例高于农户,甜瓜施药比例高于西瓜(表13)。在农药品种上,主要使用百菌清、多菌灵、苗床净(吡虫啉)、普力克(霜霉威)等品牌农药,购买渠道主要是种子店、农资店和连锁店等。进一步对施药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种植户一般在育苗期间会施药1.37次,80.49%的种植户只施1次药,9.76%的种植户施2次药,7.32%的种植户施3次药,施药次数超过3次的仅占2.44%。

2.6 倒苗苗龄及次数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表14),调查户平均倒苗苗龄为18.68 d,其中农户的倒苗苗龄明显高于园区;西瓜倒苗苗龄大于甜瓜,中型西瓜>小型西瓜,厚皮甜瓜>薄皮甜瓜。

进一步调查倒苗次数发现,调查户倒苗次数范围为1~3次,平均倒苗1.37次。总体来看,大多数调查户倒苗1次;从种植户类型来看,农户多倒苗1次,而园区以倒苗3次居多;从种植对象来看,西瓜倒苗1次居多,而薄皮甜瓜倒苗1次和2次各为50%,厚皮甜瓜倒苗2次和3次各占50%。

3 产业问题与分析

3.1 优良砧木品种应用率低,品种更新换代慢

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尤其是西瓜嫁接砧木仍然使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选育的新土佐类型,且市场上砧木品种杂乱,例如选用散籽南瓜作砧木比例达54.88%,而一些质量佳的砧木品种如京欣砧4号、京欣砧2号等的应用比例却较低,说明北京地区西甜瓜砧木品种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不适应西甜瓜产业发展需求,应加强砧木品种的研发力度和推广力度,尤其是专用抗病砧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3.2 集约化育苗水平低,生产投入成本高

北京市西甜瓜种植户的种苗来源渠道主要有2个,一是自己育苗,二是外购种苗。86.99%的样本户选择了自己育苗,13.01%的样本户选择了外购种苗。通过调研,总结农户不买苗的主要原因是苗质量不好、价格太高和供应时间与种植时间不一致。

3.3 种子处理技术应用少,育苗标准化程度低

当前在市场上销售的西甜瓜种子基本未进行种子处理或包衣,少部分种子即使进行过种子处理,育苗时也存在嫁接效率低、猝倒病普遍发生等问题;另外,商品苗还存在以次充好、大小不齐、带菌、价格较高等问题;集约化育苗规范和商品苗标准不统一。

4 产业发展建议

4.1 加快专用砧木品种的选育

不同品种西甜瓜对砧木要求不同,因此应根据西甜瓜的品种类型和栽培需求选育专用品种。除了抗枯萎病外,还应重点选育抗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的专用砧木。

4.2 推进健康种子处理技术的研究

健康种子是获得健康嫁接苗的前提。当前北京市西甜瓜产业应建立规范的健康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为嫁接苗生产提供健康种子;同时应加强简易种子处理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砧木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4.3 改善育苗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

改善现有育苗条件,实现育苗棚温湿度的自动调控;研发集约化育苗技术,建立大型的集约化育苗场,降低育苗成本;开展嫁接育苗技术培训,重点是温湿度控制和贴接方法;加强小型机械的引进如嫁接机、播种机,提高机械化水平。

4.4 积极鼓励集约化育苗生产

集约化育苗厂的建设是今后提高北京市西甜瓜生产“三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应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集约化嫁接育苗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内容的研究;二是制定适合北京地区西甜瓜嫁接苗集约化生产的育苗工厂设计规范、嫁接育苗技术标准、种苗生产管理辅助系统。

参考文献

[1] 朱莉,曾剑波,李琳,等.北京市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及消费需求[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曾剑波,马超,李琳,等.设施西瓜实用栽培技术集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3] 曾剑波,朱莉,李琳,等.北京地区西瓜甜瓜栽培技术现状综述[J].中国瓜菜,2014,27(5):68-70.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新区;支柱产业;技能型人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05-05

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长沙高新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其发展非常迅猛,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在科工贸产值、社会效益、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与巨大的作用,有力地助推了长沙市与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在全国88家高新区排名第十三,在中部省市部级高新区排名第二,在全省园区排名第一。目前长沙高新区基本形成了先进制造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六大产业集群,产值以年均23%的速度递增,2011年实现科工贸总产值1800亿元,其中,支柱产业占70%以上。截止2012年4月,长沙高新区拥有企业8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3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16家,上市公司30家,引进的企业数量以年均近1000家的速度递增,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园区核心区域麓谷。

一、长沙高新区支柱产业生产一线人才的需求特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在人才,对企业如此,对高新园区也是如此。

(一)高技能人才需求强势增长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一线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一般学者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程度高的工作人员。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中,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以2010年第二季度为例,用工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为1.04,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较大,分别为1.83、1.88、1.81。由此可以看出,人才需求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技师和高级技师,需求极为强势。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要求,高级技师的比例应达到15%,如果按照发达国家高级技师的比例为20%~40%的标准,高级技师的缺口则更大。

对长沙高新区而言,无论是新产业的崛起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对人才需求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即需要大批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长沙高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按标准,要求每万名员工中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比例须达到2500人,而目前实际上才是1700人。事实上,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技能型人才本身就为数不多,他们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不少企业的关键岗位可以说是“一将难求”,即使有也往往是“朝不保夕”。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长沙高新区人才建设的一块短板,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不足不容忽视。

(二)中等学历人员是一线需求重点人才

在长沙高新区,中等学历人员,包括中专、技校、高职、大专与普高等,他们是园区内企业需求的重点,是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企业的对这些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调查显示,长沙高新区园区内企业对求职者文化程度要求一项中,近94%的企业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总体需求的62%,其中,对职业中专、技校、普高文化程度的占68%;对初中及其以下的仅为2.7%;对高职与大专的需求比重为16.2%;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需求比例为13.1%(见图表1)。

从分析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对中等学历人员的需求占企业需要的较大比例,特别是职业中专与技校的学生。因为企业一线的生产主要靠这一部分人,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了解生产线上的设备和技术要求,具有相当的技能水平,能够熟练操作一线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同时作为企业员工,他们没有大学生、研究生那么高的心理预期,更没有对工作环境与待遇的过高要求,他们更容易被企业接受,更容易适应企业环境与管理。

(三)企业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

长沙高新区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规模或新型企业,对人才都有较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尤其是员工在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稳定程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要求更为突出。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对长沙高新区园区内5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11家是登门调研,41家是招聘会上问卷),受访的企业在对求职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心里素质、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九种能力要求排序时,有11家企业把“工作态度”放在第一位,有13家企业把“职业道德”排在第一位,有16家企业把“工作态度”排在第二位,49家企业把技能水平排在第一、第二或第三位,由此可见,企业除对专业技术有较高的整体要求外,对学生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等非技术因素非常看重,希望所招聘的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见表2)。

二、长沙高新区支柱产业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供求状况

长沙高新区的支柱产业,主要是六大类,即先进制造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六大产业集群。在“十一五”期间,高新区累计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2855亿元,实现利税23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达到690亿元,占长沙市的90%以上,占湖南省的30%以上。先进制造装备产业以为龙头,以工程机械为特色,冶金矿山、精密机床、电力和电站装备以及汽车零部件等多行业共同发展,规模总产值占“十一五”末总量的70%以上,是高新区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千亿元产业集群的领跑者。

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以智能仪表、计算机终端设备研发制造为代表,形成了以长沙软件园、中电软件园和麓谷信息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集群,聚集了包括威胜集团、长城信息等一批骨干企业以及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多家世界一流企业,在“十一五”末,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总收入达180亿元,位列中部第一;以杉杉新材、科力远、金瑞科技、博云新材、金天钛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先进电池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稳步增长,产业集群逐步提高,先进电池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钴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世界排名第三;以中成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聚集了九芝堂、方盛制药、金沙药业、中和制药、德康制药等多家规模企业和双鹤医药、康尔佳等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干细胞研究、生殖技术和生物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全国领先,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光伏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中联环卫、永清环保、凯天环保、力合科技、华时捷、华强电气、佳宇环保和麓南环保等一批以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污染源在线监测、洁净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业的节能环保企业集群发展,建立省级环保产业示范园区;以动漫游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以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日渐成为园区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截止2012年4月,高新区企业达80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规模企业3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16家,这些企业关联性强、产值高、员工多、基础好,极具发展前景。

在对高新区核心区域麓谷支柱产业大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与职业院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的调查走访与座谈交流中发现,一是生产一线操作型人才需求量大,但缺口也大,如威胜集团生产一线技术员工的供给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缺口经常性达300~500人,一线技术员工2011下半年缺口达近600人;二是缺乏专业技能突出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一线技术员工多从招聘会或者直接到职业院校招聘,但数量特别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技能人才短缺更多,招聘较难。这两类技术人才总是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尤其是在企业生产旺季时更是捉襟见肘。

(一)支柱产业变化决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长沙高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正处于产业发展由企业聚集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开发建设由单纯工业园区向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转变,项目引进由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招商选资转变,经济增长由看重产业规模向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价值取向由普通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特别是实施“6543”工程,培育6大产业集群,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5大专业园区,高新区麓谷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使得人力资源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2007年是高新区转型与定位之年,高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新型园区建设试点园区,这种创新型的工业经济不仅实现了高新区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也为长沙市与湖南经济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长沙高新区的传统与基础产业,也是向其他支柱产业渗透、融合成效最显赫的产业。这里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软件企业,长沙软件园排名在全国11个部级软件产业基地排在第六位。有诺基亚、摩托罗拉、思科等电子信息世界500强,有长城信息、威胜电子、湘邮科技等一批电子信息上市公司,有拓维信息、虹梦卡通、山猫卡通、三辰卡通等无烟和低耗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市场。先进制造业是长沙首次以工业在中国甚至世界扬名的“黑马”产业。高新区聚集的20多家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骨干企业,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10年,产值突破千亿元,由此带动和形成近百个系列、300多个品种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随着湖大海捷高效磨削工程中心以及有色重机、江南机器、中冶长天、洪格液压等企业的相继开工投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不断提高质量、不断完善,日立电器、东洋电机、华泰重工等中外明星企业争相辉映星城。2010年,高新区机械制造类人才需求量突破10000人。

新材料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的裂变最具市场“杀伤力”,其衍生的新型能源电池材料已在国内形成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效力。由博云新材料、杉杉新材料、远大住工、金瑞科技、科力丰新能源、神舟科技、惠同新材料、晶鑫科技、大陶科技等组建的产业方阵,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高的话语权。拥有相关技术并有几年工作经验的高级蓝领技工备受青睐。生物医药领域,国内唯一拥有胚胎资源和干细胞研究应用领域关键技术的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地区最大的医药物流企业双鹤药业、国家重点中药企业上市公司“中华老字号”九芝堂先后落户园区,带动方盛、中和、泰宝等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制药企业相继到来,使高新区成为湖南省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重要基地。长沙医药类学校近几年招生形势火爆与此密切相关。

(二)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整体上滞后于支柱产业需求

从高新区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来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高新区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总体上相符,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优势得到了较充分的释放,培养的学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与肯定,也正是如此,长沙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一直较高,招生形势一直良好,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普职招生比例近乎1:1,这在一个省会城市尤为难得。应该说,长沙市的职业院校为高新区支柱产业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但现实情况是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一是数量与质量;二是企业与岗位需求。分析原因,第一,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是学生,不是操作员工与技术员工,由学生到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需要一段时间或许几年的时间过渡,成为高技能人才就需要更长的时间;第二,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周期性决定了供求难以完全对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周期,尤其是一些新的专业和岗位,即使是与企业合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人才市场供应也存在滞后性,即人才需求出现短缺之后,不可能马上补给,中间还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以生产与效益为目的,当需求人员时就广招人才,不需要时就立即裁员。学校却不能这样,如果人才不适应市场,学校的招生与专业转型无法立即变更,如果市场急需某类人才,却需要招生与培养的具体过程。所以,人才市场供求的波浪型震荡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决定了这一对矛盾的产生,企业与学校不可能完全对接,势必会出现多层次全方位的结构性矛盾。

三、长沙高新区支柱产业生产一线人才需求市场与走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虽然在2008—2009年遇到了金融危机,一些行业与企业受到影响,但高新区开发建设却以每年1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大项目的开工一个接一个,企业招工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2011年更是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之年,每年引进700~900家企业,招工数量直线上升,这说明,高新区支柱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人才需求总量很大。

(一)各行业各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数与质保持上升趋势

表3是2009年第一季度金融危机时与2010年第一季度长沙高新区园区内部分企业招聘人才计划情况。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市场旺季,企业对人才市场都有需求,只是招聘规模大小而已,一般技能型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仍是主要方向与重点,紧俏岗位依然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不少企业还把做好人才储备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

随着高新区重点项目的不断启动,人才需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高新区规划,“十二五”期间园区新增规模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新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万人;专业技术型人才总量增加6万,达到12万(截止2010年底,全区人才总量为59500人),年均增加1万人;技能型人才增加6万,年均增加12000人。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期,新建成40平方公里的生态科技新城,将形成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基地,40家产值过十亿元的科技型企业,麓谷园区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预计年增就业岗位4~5万个。

(二)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服务外包与医药行业是人才需求大户

目前,在一些大中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服务外包与医药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型人才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一些急险难重的关键项目,由于人手不足或无人能做,制约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据长沙人才市场负责人夏任何介绍,2011年2月11日,该市场招聘会提供了4000多个岗位,一些紧缺普工、技工的企业也感到招工难,尤其是车钳刨铣工尤其缺少。2011年春节刚过,2010年12月落户衡阳后就备受关注的富士康,在衡阳启动了首期大规模招聘。不过,预计招聘3000名普工,最终达成初步意向的却不到百人。有关方面做过调查,我国产业界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这些年沿海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春节过后出现的“用工荒”,在2011年更为明显,也让内地省份面临了一场“用工荒”。虽然这两个“荒”有着本质的不同,内地是需要大量基层岗位的普工,而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更缺技术人才。调查还发现,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求职比例之比分别是2.4:1、2.1:1、1.8:1、1.5:1和1.5:1。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表明,2010年第二季度80.7%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2.4%、16.9%、12.8%、8.7%、5.5%和4.4%。另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既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人员集中的职业。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2和1.12。

湖南省2012年第一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表明,全省用工总需求为71.05万人,比上季度增加40.0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8.89万人;求职总人数为60.60万人,比上季度增加31.1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5.43万人。求人倍率为1.17,较上季度(1.05)及去年同期(0.93)均有小幅上升。

需求大于求职缺口的职业为服务人员,约有2.53万个岗位招不到人,其次是安全保卫和消防人员,约有2.20万个岗位招不到人,购销人员缺口为1.73万人,普工缺口为1.68万人,机械加工工缺口为0.80万人。上述职业中前三位属于第三产业,工资待遇不高是造成缺口较大的主要原因,普工和机械加工工出现缺口与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大型企业落户湖南有关。(见表4)

2011年第四季度,求职意向主要集中在行政办公人员、财会人员、文员、驾驶员和运输设备操作及仓储保管员工等岗位。其中,行政办公人员求职人数为1.98万人,而总需求只有0.88万人,约有1.10万人不能如愿从事该工作;财会人员、文员、驾驶员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仓储保管员仍然是供大于求(见表5)。见管窥豹,虽然这是湖南省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但从中能看出湖南各地区各行业劳动力供求的基本情况,长沙高新区也不例外,同时,对长沙市与高新区的职业院校的办学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如安全保卫与消防、餐饮服务、仓储管理等就是一些薄弱专业,特别值得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四、职业院校未来人才培养方向与重点

作为高新区支柱产业,既要面对世界性竞争,又要实现赢利目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保有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新区被赋予“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围绕这一定位,全国各高新区掀起了新一轮创新发展的热潮。从竞争态势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竞争力,长沙高新区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才兴则园区兴,长沙高新区竞争力还不强,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力还不够强。2010年,长沙高新区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为7.7%,低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8.3%,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12.9%,也低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水平13.4%,和全国先进园区相比,差距就更明显。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为了抢占人才制高点,保持竞争优势,近年来全国各高新区纷纷出台人才新政,面向全球揽英才,力度之大,投入之多,前所未有。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长沙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把人才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人才发展,加快聚集人才优势,以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对于园区内的职业院校,包括高职的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中职的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均给予重点支持,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针对长沙高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包括高新区的职业院校在内的长沙所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高”,包括知识素养高、专业理论高,蕴含着知识含量与智能水平。没有这些,人才就难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难以成为技术技能的优秀份子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难以胜任解决技术难题、应对突发问题、完成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以及从事管理实践等智力含量高的工作。所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综合结构等方面,而且是结构均衡合理、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相辅相成的复合型。目前长沙高新区一些企业对中职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如英语、德语、韩语、日语的,均给予优先录取,这对中职教育是一个新的命题。近两年,长沙高新区教育局对园区内的普职教育提出并实施的“双语教学”,正好切合了这一新的发展形势。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技能是专业能力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项,它是职业院校学生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在职业院校的学习实践中练就的有一定水平的一种专业技能。它不仅指某一方面的单项专业能力,而且指某一领域、某一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这也是企业最看重的,上述图表3统计的数据就是充分的证明。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沟通协调、文化底蕴、心里素质、诚信意识、学习能力、价值取向,等等,这些能力虽然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关系不是十分密切,但它表现的却是一个员工工作的态度、做事的风格与为人处世和未来发展,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沟通能力对生产一线员工而言,就直接影响到生产是否顺利并高效进行,也是发挥团队合力的保证。一个人不善与人相处,虽然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工作任务的完成还是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价值取向不高尚,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影响企业的声誉与发展,这几年出现的“富士康现象”就是明证。

长沙高新区支柱产业需要大批的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培养与输送人才,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一定要有大局观、前瞻性与针对性,要立足长沙高新区的实际,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真正对接,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才能取得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学校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规划(上中下)[Z].

[2]何恩义.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中国劳动力市场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9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

[4]中国劳动力市场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10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

[5]中国劳动力市场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12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6

一、基本现状

全市现有番茄制品生产企业2家,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和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3.16万吨,其中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2.5万吨;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0.66万吨。

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于1995年引进意大利日处理番茄500吨生产线,*年技改扩建,新增意大利日处理番茄*吨生产线。目前是塔城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市重点扶持企业,产品销往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罗马尼亚、美国等地。20*年,收购番茄原料14.68万吨,支付原料款4300万元。生产番茄酱2.03万吨,产品合格率100%。实现销售2.2万吨,产值8125万元,经营利润1156万元,改变了多年负债经营的局面。

天然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注册成立于20*年底。20*年开工建设并生产,收购番茄原料3.7万吨,支付原料款1*3万元。生产番茄酱0.5万吨,产品合格率100%,实现销售0.5万吨,产值2444万元,经营利润420万元,成为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产业特点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番茄加工能力逐步扩大,番茄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番茄产业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2、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番茄制品企业把原料基地建设作为生产的第一车间,主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按合同组织收购,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成立了番茄种植协会,培养了番茄销售经纪人。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途径,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竞争。

4、形成番茄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乡、镇紧紧围绕“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鼓励种植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田间技术服务等形式,促进了番茄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

三、存在问题

一是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需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亟待完善健全。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之间形成的产销关系比较松散,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是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有待于加强。基地建设程度低,对发展早熟和晚熟番茄品种的种植影响较大,并直接关系到番茄加工企业的生产时间。同时,对提高加工设备能力利用意义重大,是企业利润来源的重要增长点。

四、发展预测

*市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

1、现状分析

番茄产业按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3.16万吨计算,全年需番茄原料19万吨,需番茄种植面积4.2万亩。其中中粮屯河*番茄制品分公司需番茄原料15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3.3万亩;天然番茄制品有限公司需番茄原料4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0.9万亩。

2、新增预测

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投资5000万元,将引进意大利日处理1500吨番茄生产线。计划5开始项目建设,7月底投入生产。此生产线年需新增番茄原料9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2万亩。*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一期建设日处理1000吨番茄生产线,将于今年建成投产。新增番茄原料6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1.3万亩。

新增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合计2.5万吨,全年需新增番茄原料15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3.3万亩。全市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将达到5.66万吨,从生产与加工平衡衔接方面进行理论分析,需番茄原料34万吨,需种植番茄面积7.5万亩左右。

五、主要措施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培育和发展番茄加工企业,继续完善番茄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全面提高番茄产业化经营水平。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措施。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把扶持番茄农业产业化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建议充实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做好番茄制品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2、调整措施,加大扶持,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加大对番茄制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继续加大番茄原料基地建设力度,在贷款贴息、栽培技术、新品种引进研发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发展银行部分信贷资金有一定比例投向龙头企业。不断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调整投资方向和重点,发挥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作用,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3、多种形式,建立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番茄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鼓励番茄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形式,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分配机制,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番茄加工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模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促进番茄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番茄行业协会,使各类番茄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番茄加工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7

一、我市产业园区现状

我市目前仅有××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至2007年7月底,已完成投资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约1.3亿元,引入企业48家。但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投融资体制不健全,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商引资硬环境改善缓慢,尤其在土地征用与出让中投入与产出背离,以致出现巨额债务,制约园区发展。二是受区位和硬环境双重劣势影响,建园初,为招来商家,集聚人气,产业规划布局执行不严,入园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门类杂,仅15家建成投产,且投资强度低,工业项目仅占1/3。三是在国家整顿开发区过程中调整了园区土地和规划管理职能,却因衔接不够,调整措施未全面落实,园区在土地和建设规划管理上再无“特”性,丧失了封闭管理的前提,园区管委会实质上由管理机构变成协调机构,却很难承担土地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协调重任,影响办事效率和建设发展速度。

各县在发展产业园区上也作了很多努力,但受2003年清理整顿开发区影响,各县总体上尚无一个地域清晰、规划与产业布局明确、管理独立科学、基础设施配套、组织架构健全的产业园区。因此,发展产业园区,对以“工业强市”推动突破发展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定要在深化市情、县情认识基础上尽快行动起来。

二、发展产业园区措施

要使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

一要树立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发展产业园区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产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有利于实现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中间投入;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全力以赴,全面推进。

二要高标准规划。园区规划要有前瞻性和长效性,要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入手,把园区规划与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分类实施。规划要突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将资源、市场和技术等要素有机整合,并保持其严肃性和连续性;产业布局要密切结合自然禀赋,紧紧抓住绿色能源、××丝绸、富硒食品、金州矿产、秦巴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根据各地最大优势进行产业区划,明确主攻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三要企业化运作。产业园区建设关键在融资。我市财力匮乏,无法承担园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破解融资难题。可在园区管委会下设立投资建设公司(与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作为投资主体向金融部门贷款,或吸收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合作,也可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并应大胆探索发行建设债券、bot、bt和基础设施收益资产证券化等全新融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启动初期必须运作好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投入和产出最低标准,减少土地开发成本,实行滚动发展。

四要大力度招商。要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积极有为、亲商护商的投资氛围,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以“投感情、低成本、高效益、无障碍”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入园。党委和政府应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依靠项目的理念,明确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要大力引进产值规模较大的“短、平、快”项目和能加强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限制高能耗、粗加工、投资强度小的项目入园。当前特别要抓好两个大型火电、铅锌选矿、大型水泥、生物能源、食品及饮料深加工和载能工业等项目。

五要全方位扶持。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扶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要明确“企业唱主角,政府造环境”的定位,既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事事都管,要恪守制定政策、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以及加强信贷、税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调控和指导的本分,努力创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三、克服发展产业园区的误区

我国产业园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避免如下误区:

一是园区建设不是“跑马圈地”。园区建设不圈地不行,光圈地无企业入住更不行。随着经 济发展,各地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就在于工业园区过多,产业雷同,而各地形形色色的招商优惠政策又被取消,缺少了吸引力,企业主要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或成本低廉地区,广大农业地区除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外再无优势,只有依靠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定位,以优势资源吸引产业集聚。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8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双重影响,剖析了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提出对财务报告分析应结合的内容与方法的思考。

背景资料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包含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说明。在这三层次的会计准则体系架构中,关于财务报告的准则就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关联方披露》、《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金融工具列报》等八项。前四项是原来就有的,此次作了重大修改,后四项是此次新增的。这八项关于财务报告的具体准则差不多占了整个具体会计准则的五分之一,形成了较为规范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那么,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何影响?新会计准则框架结构下,如何理解财务报告的内涵、从而进行财务报告的分析?这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

一、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双重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四、结束语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9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