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3:55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七天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短暂而又漫长。成为生活中一次难忘的经历。这次公司集体举行的培训,总体包括两部分:三天的军事化管理培训和四天的拓展训练。每一个经历甚至细节都历历在目。下面我从个人·公司以及友谊三个方面谈谈本人此次的体会。

对自己来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经历而且是一次历练甚至是个人思想和素质的一次升华。三天的军训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令必行,禁必止”。这让我彻底体会到了军人严明的纪律,自律的作风。让我意识到自己自由散漫的行事风格应该得到彻底的改变。军训不仅从心理上更能从身体上提升自己。还记得那晚十点和两点的两次紧急拉练。我是一瘸一拐跑完10公里的。这让我觉得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吃苦根本不算什么,应该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经过七天的训练我微妙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素质产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好。

我认为,对于整个公司来说,这七天的培训不仅让大家获得了许多营销方面的知识,更增加了公司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生死电网”.“信任背摔”.“雷区取水”.“毕业墙”这几个项目都是需要团队每一个成员集体参与献智献策协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项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相互信任,团结互助。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公司凝聚力的形成。为2012年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国防教育;智能发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20-02

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从法律的地位上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宗旨、原则、保障以及内容等,并强调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针对不同对象确立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这些带给国防教育工作者一个思考,我们应采取何种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并组织实施?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有效果地进行国防教育活动?如何事半功倍地达到国防教育的目的?

一、国防教育目的的两种取向

关于教育目的,历史上向来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个人本位论,一种是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真正称其为人并且一切能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提倡尊重人的本性和发展规律。瑞士著名教育家培斯泰洛齐主张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的均衡,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1]。可见,培斯泰洛齐相信,教育要依照人的本性和天然规律,顺乎人性的自然,使得自身的能力、智慧得到发展。而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掌握社会的规范和知识,进而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著名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他说过“绅士需要有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洛克主张教育培养的人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要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2]。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取向是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有所侧重地将两者统一起来的。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防教育具有双重的属性,既属于教育现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同时也属于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于国防建设。而学生群体比较特殊,处在积累知识、学习技能为进入社会工作打基础的阶段,对其实施的国防教育不能忽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现有的智能发展状况,要考虑到教育对象自身的智能发展规律和秉承的天性,使得国防教育活动不仅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同时起到促进其发展的作用。根据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提出学生应侧重自身的智能发展和规律,探讨出因材施教的原委以及对策,进一步得出国防教育要同学生的智能发展相适应。

二、国防教育与智能发展

(一)智能发展的含义及相关问题

智能是主体结构中一种与认知和学习相关的综合性的能力,它主要参与主体的认知和学习活动,是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主要能力,是包括观察、记忆、分析综合、想象等各种认知加工和操作能力的综合[3]。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智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把智能看作是与我们的认知思维等相关的综合能力,我们从这个定义可以直观地看到智能与接受、内化知识的联系。智能发展与我们认知思维等相关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的阶段性。从人一生来看,智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智能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因素分析法来对智能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智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智能因素在不同的年龄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所以,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智能发展的情况。

(二)国防教育对象纵向划分

对国防教育对象分类,最关键的是对教育对象年龄节点的确定,既要照顾到国防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和目的,同时要兼顾到教育对象所处的智力发展水平和阶段,使得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笔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同时结合了学校阶段性的教学,对国防教育对象进行如下的划分[4]。

第一个阶段:7~11岁(小学阶段)。国防教育从小学开始,这个阶段对应皮亚杰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守恒性,即物体表面发生变化,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并且脱离了自我中心性,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别人的想法;开始具备了反向思维的可能,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虽然该阶段的儿童的心理操作基本属于逻辑性质的,但是依然需要具体形象或者实物的支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也特别喜欢动手,但是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认识世界,他们特别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跟其他小朋友合作,同时在游戏中学习。

第二个阶段:11~18岁(中学阶段)。该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具体有两个方面表现:第一,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在没有实物和具体形象的情况下,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命题做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第二,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假设-演绎推理是综合全面地考虑现实条件,依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再分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推理思考了,并且是培养儿童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第三个阶段:18~21岁(大学阶段)。随着中学的结束,智力达到基本成熟,思维形式过渡到辩证运算,能够更理智更多面地看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不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更注重创造性,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也不再觉得晦涩难懂,而是萌生了强烈的求知和好奇心。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开始寻求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式和办法。

可以看到,人类的整个智力发展纵贯整个学生时期,大学生的智力达到成熟稳定。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应每一个阶段儿童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起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三)国防教育与智能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规律来看,国防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所以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阶段和特征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基本的依据,对公民的智能发展予以重视和考虑,是教育活动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基本保障。根据受教育者所处的智能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方式等,不仅能够取得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智能的发展。

从国防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全民性的国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为某一个年龄阶段量身定制的教育,其教育对象年龄横跨人的整个一生,而公民的智能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思维、语言以及身体发育等各方面是不同的。我们有必要以此作为教学实施的一个依据。

从施教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知识或者技能的传授,这种教育活动绝不是单向的,它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完成。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思维的发展水平、语言特征等等都是教育者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公民的智能发展息息相关。

从国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来分析,它不但有助于公民增强国防意识和提高国防能力,同时,它对于培养公民的创新力,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国防教育在激发公民创造力方面的作用大小和适宜程度也要符合智能发展的规律。以智能发展阶段特征为依据的国防教育势必在培养公民的创造力、开拓其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智能发展规律下的国防教育教学

(一)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有限,通常是在玩耍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和知识。所以,不适合设置专业的课堂教学,也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而是通过观赏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清明扫墓活动以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具体活动来达到爱国意识的培养。通过写作文的形式,抒发爱国思想,既能锻炼这个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够起到国防教育的目的。这些是小学国防教育经常使用的做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针对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校方可以设计更多的带有国防教育形式的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成长,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中学阶段

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性思维要比小学阶段有所发展,但是还不成熟,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进行理解。可以一周设定一两次国防教育课,传授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多媒体讲述,声图并茂,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来进行现场演示。国防教育的内容相较于小学阶段,更加具有内容性,可以就某一个主题进行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参与到主题的学习中。另外,中学阶段所开设的学习科目增多,在政治、历史、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加入国防教育的内容,与文化科目相结合,这种渗透式和多渠道的国防教育形式,能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阶段

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趋于成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也达到较高的水平。根据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学期,36学时,课程包括了军事概论、军事思想、军事科技、战略环境和中国国防五大方面。其中,军事概论、军事思想、战略环境,涉及的概念、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内容抽象。而军事科技篇,涉及大量的精确制导、航天科技方面的内容,由于高校学生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更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所以在课余还会配合去部队参观、亲自实践打靶课程,来配合国防教育理论教学。相较于前两个阶段,大学阶段的国防教育更加专业、系统。

四、小结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心智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方式都不同,这直接影响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也必然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所以在学校国防教育中,国防教育活动要兼顾儿童智能发展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洛克.教育漫画[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内容和原则 国防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幼儿园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地在公民中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意识,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的活动。加强国防教育,树立国防意识是关系到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1.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地区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南北世界的差异与不协调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中,还潜藏着战争的危险。中国的国力日益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也日益增强,国际敌对势力不甘心看到中国的崛起与强大,正想方设法破坏中国和平建设的大环境。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幼儿为独生子女,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看到的多是城市的繁华似锦,在个性品质、独立性、坚强性格、牺牲精神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难以真正接受建设国防,保卫祖国的思想。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国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国防教育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着重树立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也是进行国家观、国家利益观、国家安全观的教育。通过实施国防教育,选择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向幼儿进行国防史、国防知识与国防意识、精神教育,能够树立幼儿的国防意识,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意志品质。因此,可以说国防教育是实现幼儿园德育目标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园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上幼儿国防教育的现状。世界大国――美国突出表现为用法律手段来保证国防教育的实施,注重从幼儿时期开展寓国防教育于各种教育之中,让学生学习各种航海野外的训练,参观各种军事基地和军事武器,组织童子军,意在激发他们对现代国防的兴趣,培养有责任感并愿意为国牺牲的未来公民。日本针对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制作了漫画版形式的日本防卫白皮书,设计了让娃娃喜欢的电子国防游戏、玩具和影视剧等。根据2008年日本自卫队对1500名成年人问卷调查来看,表明日本国民对自卫队的印象好的比例由1991年的67.5%上升到如今的84.9%,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的国防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与他们精密打造国防文化是分不开的。

2.我国幼儿国防教育的现状。我国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国防教育认识不足,表现为培养国防意识的淡薄,教师主要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组织相关的国防教育活动,停留在对国防教育认识的表层上,系统地目标性强地进行国防教育教学还没有提到议事的日程。由此看来,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国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幼儿国防教育的现状。幼儿园国防教育的现状如何?幼儿眼中的国防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幼儿对国防教育中的经验有多少?为了了解这一问题,使幼儿园的国防教育更有针对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6位6岁幼儿进行了调查。

(2)幼儿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幼儿在国防意识、德育、个性品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①对军人牺牲精神的淡漠。对于军人的牺牲精神不了解,幼儿知道当兵苦、累,但不知道军人更需要具备为国牺牲的精神。②对祖国的知识欠缺。对祖国的了解显得单薄,在社会领域中爱祖国的教育主要局限在情感上,从科学领域中挖掘祖国的内涵严重不足,例如祖国有哪些邻国,祖国有着怎样悠久的文化历史等内容缺少了解。③对意志品质锻炼的缺失。锻炼壮实的体魄,增强不怕困难的精神需要在日常的活动中培养渗透。由问卷得知,有56%的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有待加强,幼儿觉得当叔叔很神气,就是太苦了,有畏难的情绪。④对于现代兵器的认识基本是处于零点的状态。幼儿对兵器的认识是属于科学的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应在体验发现的乐趣中培养对兵器的兴趣。

从幼儿国防教育的现状看来,与世界国防教育的距离相差甚远,为此,教师应当多一些紧迫感,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对幼儿国防意识的培养,善于挖掘多种教育资源,为进行深层次的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三、幼儿园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1.幼儿园国防教育内容及选择的原则。

(1)幼儿园国防教育的内容。

第一,针对国防需要可以选择这些内容:中国国防史的教育,包括八年抗战、抗美援朝和建国以后保卫祖国的著名战斗等,兵器知识的教育,国防人物的教育,国防制度的教育,了解我国一些粗浅的现有国防制度(如兵役制度、民兵制度、边防制度等),明确国防的重要性,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国防教育经验。

第二,针对德育需要可以选择这些内容:祖国伟大的历史和文化,著名的战斗英雄事迹,不怕困难的事迹等。

(2)幼儿园国防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适宜性原则:国防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发展水平。

趣味性原则:国防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并注意内容蕴含教育目标以及具有可操作、可感受,能引发经验的迁移等特点。

情景性原则:国防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以能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内容为主;在情景中让幼儿注意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通过语言与形象思维的联结与互动,促进良好的国防教育效果的取得。

整合性原则:国防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国防意识和爱国意识,要注意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教师资源的合理整合。

2.幼儿园国防教育的方法。单调的教学方法会使幼儿失去接受国防教育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天性,精心挑选并运用适合幼儿天性的教学方法。

(1)故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教学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可以调动师幼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抽象的事物情景化、具体化。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时,一般在选择故事的内容上,首先要采用选择已有的现成故事,其次要对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加工,大量删减幼儿不能理解的情节,并使成人化的语言童趣化。

(2)移情训练法。移情训练的实质是从情感教育入手向幼儿进行德育,在此过程中,情理交融,情到理达,使幼儿产生正确的国防意识,并使幼儿练习积极的行动方式。作为学龄前的幼儿,应主要选择角色扮演法进行移情训练。移情角色的扮演对于抽象的国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对于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

(3)情景学习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走进军营”就是再现军队真实情景的情景学习法:军队为幼儿组织了阅兵式、操炮表演、在登陆艇上观看升旗、军事体能训练、参观军队内务、军体拳表演、军乐队表演。这样,坐在空旷的军营的野战训练场里,聆听着激扬的军歌,看着一个个战士勇猛的搏击术,闻到实弹演习后空气中弥漫着的火药味,就会产生一种被带回战场的感觉,老师与幼儿就会被军人的使命感强烈的感染着。

(4)游戏学习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国防教育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会让幼儿获得快乐和主动的教育。比如结构游戏的“兵工厂”:幼儿将各种结构材料拼接成自己想象的各种兵器;角色游戏“军营一角”:幼儿通过布置军营,扮演战士、班长等角色表达他们对军营的理解;体育游戏中,幼儿身体的训练在游戏中实现增强幼儿体能的目标;每日的体育活动,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加以组织实施,如晨间户外的“插红旗”、“攻碉堡”、“钻地道”、“跨壕沟”、“走独木桥”、“送军粮”,早操中的“武术操”等与国防教育相呼应的体育游戏,让幼儿在练习走、跑、跳、平衡等军事基本动作和竞赛中,使军事体能得到锻炼。

3.幼儿园国防教育的途径。

(1)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国防教育。教师利用活动这个途径渗透国防教育的具体方式有:

升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活动。周一国旗下谈话,可以围绕国防教育的课题内容进行,例如抗日战争系列谈话《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南京大屠杀》;解放后的《珍宝岛战役》、《抗美援朝》以及《兵种介绍》和《兵器介绍》等。

时事评论活动。这是一种提高幼儿对国际形势分析能力的方法。每天的值日生播报新闻,报道有关国防方面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幼儿了解相关情况,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户外体育锻炼活动。就是将国防教育与幼儿的基本动作的训练结合起来:投掷活动设置“炸碉堡”;爬的活动设置军队训练中使用的“迷彩网”,练习匍匐前进;平衡动作设置过“封锁线”;早操活动以军队系列歌曲、武术操作为主旋律。

特色日周末活动。就是对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拓展,可以增加“兵器家族”、“最可爱的人”、“英雄在我心中”、“认识海陆空”等主题活动内容。

娱乐活动。结合春游到炮团看大炮、到团队看叔叔训练、与叔叔联欢、参观叔叔的生活区、听叔叔讲故事、小歌手军歌赛。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教师利用学科教学这个途径渗透国防教育的具体方式有:

区域活动。创建国防区域,提供幼儿阅读军事图书,以便了解武器玩具、国防标志符号、军装、各种兵器等等;幼儿还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活动材料进行活动。

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模拟的生活;表演游戏赞美叔叔的军营生活;结构游戏建构各种兵器的兵工厂、军舰、坦克、阵地、飞机场等,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个性化地表现国防世界。

艺术活动。即通过绘画和名画欣赏,渗透国防教育的精神;通过音乐活动,学唱歌、学表演和欣赏与有关的歌曲,激发幼儿对军队生活的向往及对军队的热爱。

综合活动。把和国防教育有关的参观、看录像、语言、数学、想象、绘画、手工、体能等活动整合在一起,贯穿对国防教育经验的体验。

科学活动。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认识祖国的地理位置,邻国的发展情况,悠久的中华文化,保卫祖国的各种战役等。

主题活动。开展“飞扬的军事”主题活动,多方面挖掘国防教育资源,收集兵器资料,创设汶川赈灾中各兵种救护环境、奥运会军营区域环境、海陆空三军兵种特色的环境……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国地域辽阔,边界漫长,更需要一个稳固的安全形势,更需要我们教师继续探索一条适合幼儿进行国防教育的路子。只要教师不断努力,幼儿园实施国防教育就一定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J].学前教育研究,1994,(1).

[2]雷杰能.打造国防教育的大课堂[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7,(7).

[3]李辽.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9,(1).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目标具有基础性特点,是由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地位决定的。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其目标不是培养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对认识国防的兴趣,逐步形成爱国家、卫国防的思想观念。因此该阶段国防教育目标不应以获取知识型、技能型东西为主,而应以培养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对国家的感情为主,只有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长大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能勇于献身国防、乐于献身国防。但小学与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该阶段的国防教育无论从内容的深度上,还是从方法的运用上都要以适应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所定的目标不宜过高。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国防教育的实践证明,公民只有从小接受国防教育,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实施形式多样、创意有趣的国防教育,将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的国防观念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并影响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具有辐射性。小学与初中国防教育的效果除了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外,还辐射周围,影响其身边人的国防观念。小学和初中学生比较喜欢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新想法、新经历、新认知。而在这一阶段,家庭成员是除了老师之外和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学生的认知在不自觉地影响家庭成员。如此,国防教育效果的辐射性就很容易显现出来。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实施原则具有渗透性。《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规定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小学和初中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求政治、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师,掌握有关教育内容,把握教育要点,渗透国防教育。但要注意小学和初中的渗透式国防教育,不是一项软指标,而是一项硬性规定,它要求小学和初中必须把国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到国防教育“进课堂、进课本”。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也决定了该阶段国防教育实施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与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相比,小学和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目标较低,不要求掌握较深的理论和较强的技能,在时间和形式上无须像高级中学和高等学校那样明确规定,如高级中学规定学生军训时间为7~14天,集中训练不得少于7天;高等学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按不得少于14天。因此,在《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等文件中,仅明确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对教育时间的要求是:应将国防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在每学期的活动课程时间安排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国防教育活动。据此,对小学、初中学生实施国防教育,只能以渗透为主,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坚持内容浅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原则。但在教学中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并采用形象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

小学与初级中学国防教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五育”教育中,国防教育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因此要努力把国防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统一起来,在方法选取上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把国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另外,《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中也规定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教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据此,小学和初中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式教育。小学和初中在开展国防教育时,首先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课堂教学作为向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完成国防教育任务的首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小学、初中学生的主要课程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有不少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国防教育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而且在教育中要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例如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以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如《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疆域、物产、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圆明园布局精美、建筑华美、文物绝美,却被侵略者毁灭的惨痛结局,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美好心爱之物被损坏的痛苦、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再如可以结合政治课、历史课教学,宣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宣传人民卫国戍边、为民造福的动人事迹;结合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等知识教育,以及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影响;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选教一些现代爱国歌曲和生活歌曲,欣赏战争题材的爱国主义名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同时,可把兵役法的有关内容渗透到高年级的法律常识课教学中,把“三防知识”渗透到初中生物、化学、物理课教学中,把初级军事技能和军事体能训练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中等等。

结合课外活动,进行国防主题教育。课外活动一般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把国防教育寓于课外活动之中,既是课堂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国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堂国防教育成果的重要渠道。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举办少年军校活动、军事夏(冬)令营活动;组织国防教育主题队会;开展国防科普知识竞赛;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办国防教育壁报、板报和小广播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小学和初中的国防教育走出课堂,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得到拓展和加强。一是结合团队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初中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团队活动要把国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彻始终。要根据时机确定恰当的教育主题,如在春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陵墓,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建军节组织学生参观军营;国庆节组织隆重的升旗活动。平时的团队活动,可以组织读书报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二是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国防技能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学生对国防的兴趣。开展国防科技活动,正是消化国防知识、进行国防技能培养、提升国防兴趣的有效措施。很多学校都有物理、化学、生物、气象、航模等科技小组,可根据实际结合兴趣小组的活动,进行“三防”模拟实验,制作航模、军舰等军械模型等等,让学生手脑并用、演练结合,始终保持对国防科技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组织军事游戏活动,如开展红蓝军对抗赛,组织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占领高地、穿越封锁线、追击敌军”等活动,在游戏中提升军事技能。三是结合少年军校或军事夏(冬)令营,体验军事生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军事夏(冬)令营或利用少年军校,让学生体验军事化生活,学习军事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自制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p#分页标题#e#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

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巨大社会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社会性教育。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拒绝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

第一,加强国防教育,是增强公民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伊拉克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国防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从而增强国防观念,自觉做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抓紧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

第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客观要求。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是实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的激荡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防教育,不断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把国民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国防教育任务决非一朝~夕所能完成的,必须持久地开展,常抓不懈。因此,国防教育不仅要在组织形式和法规制度上予以保障,更要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特别应在国防教育赖以进行的国防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一套教材,使国防理论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防教育事关国家的安危。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必须把着眼点始终放在教育的实效上,坚决防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走过场等不良倾向。要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国防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着跟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教;要注意提高教员队伍的素质,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搞好各种教学保障。

2开展国防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

一要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形式看,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经常教育就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国防教育节目、栏目,以及结合思想工作、业务工作等所进行的国防教育,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点滴积累,增强人们的国防观点。集中教育通常是结合重大的国家和国防纪念活动、部队和民兵训练、征兵、学生军训、举办国防教育学习班以及战争动员等所进行的系统的国防理论和国防知识教育。集中教育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提高。

二要把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对象看,国防教育可以分为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两种类型。普及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普遍教育,主要是进行国防建设和战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国防法教育、“三防”知识教育等。重点教育是对重点团体、重点单位和重点地区的教育对象进行较系统的国防建设和战争的专门理论知识及技能教育。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是个有机整体。普及教育是基础教育、共性教育、长期教育,是全体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没有普及教育,国防教育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就不可能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中。重点教育是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的提高教育,不抓好重点教育,那些担负特殊任务的团体和人员,那些作为国家和社会后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就不能胜任自己所负担的建没国防、保卫祖国的任务。

三要把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就教育内容和方法看,国防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两个方面。理论教育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知识等教育;行为教育包括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教育、参军参战和支前教育、爱护和保护围防设施教育以及军事训练,实际操作、战备演习等教育。理沦教育和行为教育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提高国防综合素质和能力,保持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有效地增强教育效果。

3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途径

国防教育要提高质量和取得最优教育效果,必须有一套优良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国的国防教育对象,涵盖了全国党政军民学等各个领域的成员。其中,武装力量是国防教育的主体对象,各级干部是围防教育的关键对象,学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国防教育内容则包括理论、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国防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国防教育的方法必须灵活多样,这是国防教育过程优化的关键。

一是学校课堂教育。可在各级党校、军队院校、地方大专院校和高级中等学校开没国防教育课,对国防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使这些受洲者成为国防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是举办专题讲座。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举办一些国防教育讲座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介绍世界军事形势和有关热点问题,国防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知识,或邀请老将军和军队离休干部作有关国防的传统教育等。

三是组织各种参观。学校和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参观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部队在进行重大的军事行动(如军事演习、外出驻训、阅兵仪式等)时,可以邀请群众观摩;部队还需经常地有意识地与地方联合搞一些展示我军形象的军事活动。

四是增强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创作有关国防教育的影视作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的作用;对全社会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活动,慰问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开展关心退伍军人活动,参加保护军事设施和支援国防建设活动,举办军民联谊活动,宣传并表彰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单位。

此外,开展国防教育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学校课堂教育、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各种参观等各种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国防教育广泛、深人、持久地开展下去。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防教育

党的十报告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党第一次用通俗、精辟的语言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国防教育是指学校为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在全体大学生中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与国防和军队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分析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联,积极探寻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对国防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的相关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连接。国防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了解到当前国际与国内的形势,更能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互相帮助的中国传统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在目标、要求、原则、主客体、内容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1.目标一致性。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只有适应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国防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但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培养,培养中国人民预备役军官和后备兵员,就是要培养保卫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其教育效益高于国防观念本身。同时,国防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发努力。通过亲身体验国防教育的军事训练实践,才能学习部队官兵坚定的政治立场、顽强的精神品格、正确的“三观”,学习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国防教育才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走到一起。

2.要求相近性。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因此,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特别重要。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要求,而且第一位的永远是“德”。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坚持全面发展,而且要坚持“以德为先”,更要首先学会做人,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自觉地、严格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防教育是培养国防意识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这一神圣的职责,让军训不孤立,让国防教育落到实处。以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观念,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激发爱国情感,通过国防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要求对大学生在道德和精神层面加强教育引导,通过精神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原则相似性。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他们有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因此,学校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全方面呵护学生的成长,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总抓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创新,善于运用时下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便于学生参与的平台及乐于参与的渠道,稳步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从而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国防教育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国防观念、国防思想、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应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准则,又蕴涵国防教育的基本方法。所以,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手段等是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防教育共同的原则。

4.主客体同一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根据我国《国防法》等法规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开展现状,国防教育工作的主体队伍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国防教育的始终。二者的教育对象均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被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防教育的主客体具有同一性。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中国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迫切需要更强大的民族精神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90后大学生是支撑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人才,但是总体缺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这就使得我们担心在国家的危亡时刻,能否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国防教育面对新的难题和挑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校国防教育应该承担起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国防教育的价值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种伦理性实体,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对精神本质的追求过程中,外化出由遵守各种价值合理性的规律的伦理世界。它是民族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又是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通过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三观”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有着自身独有的外部特征,如团结勇敢、爱好和平、勤劳努力、自立自强等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通过历史实践凝结出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促进功能,蕴含在其中的优秀价值观念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统摄力,深深的影响着广大中华儿女的思想观念,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行为实践标准,它发挥着统一、协调的整合作用,将中华儿女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同时,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风气,也使得浮躁的气息弥漫在大学校园之中。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别有用心的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递给我国的大学生,已经在我国高校中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国家意识淡漠、民族虚无主义等民族精神弱化的现象,这种文化侵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冲击。高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到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所以高校应当主动的承担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统一,防御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和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有计划的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要是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个方面来实现的,最终指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和国防教育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作为同属于历史范畴并不断发展的两个概念,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精神和国防精神从不同维度共同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从而达成了两者核心价值的高度统一。

二国防教育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培育因子

1民族精神的内涵是国防教育教学目标的体现

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只要是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个方面来实现,其目标是通过国防教育,使广大高校学生在掌握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其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爱国主义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强化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适应等等。这些目标是与“团结勇敢、爱好和平、勤劳努力、自立自强”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外部特征相吻合的。

2民族精神的培育因子渗透在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中

在国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培育的各项因子。如,军事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而军事训练的教学课程一般都安排在每年的九月份,恰逢高温天气,让一群以考上大学为目标,缺乏体质锻炼的大学生顶着烈日站军姿、走正步,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一枯燥而又艰苦的训练,最能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练战胜苦难的毅力,培养组织纪律性,这些正是一个民族遭遇困境时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再如军事理论教学,教师向广大学生教授中国的国防历史和国际安全环境知识,这种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最便捷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培养危难意识。这对于提高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的自觉性都有着巨大的推进意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

3国防教育的教学形式也能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

我们正身处一个网络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性的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他在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国内和国际国防安全知识的同时,也渗透着大量的虚假、不良信息,干扰着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从而影响民族精神的培育。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国防教育也已经全面多媒体化了,认可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将网络中大量的国防教育相关知识内容分类整理并加以甄别,向广大学生呈现大量的影像资料。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抽象的军事理论,同时能够去伪存真,将虚假的、不良的国防教育内容剔除出去,使其能够真正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如讲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既可从以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例,讲授为国献身精神,也可以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为例,讲授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在讲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时,可通过国庆阅兵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国防教育视域下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总体思路

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二者在内在价值目标上高度统一,国防教育实践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培育因子。我们应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并推进国防教育,使高校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阵地。

1遵循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理念

在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高校国防教育的落实,都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和教育方针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从而实现全民族的素质提升。美国未来学家施赖贝尔指出,在信息时代,人类将摆脱自然的拘束,因为人类掌握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形式:信息、知识和精神。知识经济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以创新为灵魂的新兴经济形态,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战略部分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国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坚持将国防教育贯穿于民族精神培育的全过程

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不仅要在高校重点开展,还需要拓展教育阵地,开展全民化、终身化的国防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动力。所以,国防教育全民化、终身化已经成为时展的要求。同样,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国防教育一样需要融入到公民的终身教育中,实现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博客、微博、QQ、人人网、微信等主流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仍然以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在开展,还没有有效的搭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如若不能及时的占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我们就有可能处于国防教育的不利局面。所以,我们要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军事科技成果、国防法制、经典军事案例等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广泛传播。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浏览的信息,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教育所引起的学生情绪,有效的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更好的接受和消化理解国防教育的内容。

4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教育中的民族精神培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国防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下,充分吸收民族精神培养因子,开拓教育新路径,实现民族精神培育与国防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如果生硬的采用统一的国防教育内容、形式,教育效果会由于不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大打折扣,所以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并对民族精神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案,以达到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社,1989.

[2]施赖贝尔.世界面临挑战[M].北京:三联书社,1984.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2.1%。可见,网络正成为当今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也必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当然,这种影响也会反映到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由于国防生实行的是半封闭式的准军事化管理,与地方高校普通学生相比,他们自由上网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但是,与军事院校学员相比,他们的上网时间与机会又多了很多。这样,在信息网络的影响下,国防生思想动态将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防生通过网络接触外界信息量增大,其思想受到的负面影响增多。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传播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受到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其程度日渐加深。随之表现出来的是:人们思想活动的自由性、多样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不同的思想、观点、观念鱼龙混杂地糅在一起,这一社会现实的变化当然也会影响到国防生。随着国防生上网时间和上网机会的增多,他们接触外界的信息量也开始逐渐增大,其接受的传统主流思想必将会受到各种非主流思想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网络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了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灌输渗透,企图达到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阴谋。对此,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曾毫无隐讳地指出:“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技术,因为他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为此,美国国防部还提出了所谓的对华《十条戒令》,企图达到颠覆我国政权的目的。我们知道,国防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因此,他们在网络上辨别信息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极易受到西方所谓“民主”、“自由”思想的蒙骗,很有可能不假思索地去推崇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不利于我们传统主流思想的灌输和军人的服从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另外,网上的一些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也会影响到国防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来看,一半以上国防生在上网过程中都会有意或无意浏览到不健康的内容或信息,这使得信息网络时代国防生的思想动态变得更为复杂,从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国防生通过网络与外界交往交流增多,其心理和思想情感波动加快,并可能会引起网络伦理道德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国防生通过网络突破了现实交往中物理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网络上随意结交朋友。而这种交往方式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不同,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很难受到现实社会中道德伦理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因此,这很有可能形成驻校选培办和地方高校管理的“真空地带”。由此也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方面,国防生有可能将网络交友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通过请假外出机会面见网络朋友,这极易引起情感纠纷问题的出现,也会引发国防生上当受骗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国防生有可能将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压力、郁结倾诉给网络朋友,或者将自己的开心事情分享给网络朋友,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身心得到释放和自我调节,但同时也将面临着军事信息外泄的风险。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国防生日常的思想情感波动,催生了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加大了新时期国防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随着上网时间和上网机会的增多,再加上地方高校管理的宽松性及驻校选培办管理的辅,使得国防生的日常管理显得相对较为松散。这样,一些国防生就有可能会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从而造成交际障碍、孤僻性格,并对其学业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网络消除了现实社会对交友主体的身份、角色束缚,使其具有“多重身份”的特点,交友者可以随心所欲、心想事成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这样,在现实社会想得到而做不到的事情,在虚拟世界却想得到也做得到。所以,正是这种“虚拟性”,使网络有了巨大的诱惑力。于是,一些国防生开始在网络上寻找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以此缓解在平时生活、训练和学习中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平衡。这必然导致国防生之间、国防生与地方生之间、国防生与教育者之间直接交往交流机会的减少,由此造成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冷淡和疏远。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培养需要亲身交往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如果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缺乏生动活泼的人际交往,那么势必导致情感的淡化和萎缩,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与现实交往的能力,产生孤僻、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如果国防生上网长期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规范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引发他们交往心理障碍、精神萎靡、人格缺陷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如果国防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网络上,那么必然还会影响到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这既不利于国防生集体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军事化的培训要求,也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给国防生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问题。

二、信息网络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两课”政治理论教师和驻校选培办的军队教官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纪律、法制、国防、民族团结等方面,同时还包括服从、忠诚、奉献等军人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获取途径主要以“两课”政治理论教师的理论传授,班主任、辅导员和驻校选培办主官的说服教育,部队下达文件的学习,书刊杂志的阅览和广播电视收听收看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主要采取谈心、说教、灌输、表扬和批评等形式。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在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它也适合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暴露出观念陈旧、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手段贫乏等局限与不足”,[1]已经很难适应信息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难以适应信息

网络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身份出现,受教育者则是客体,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整个教育是一个单向施压过程,缺乏回向反馈环节。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方面,教育者不懂得国防生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是单方面进行任务式和程序式的灌输教育;另一方面,国防生畏惧教育者,不愿意也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主动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说什么就听什么,没有解说的余地。如此一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代沟与隔阂逐渐加深,思想政教育的效果收效甚微。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愈加难以适应新形势的教育要求。因为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国防生通过网络接收到的信息量成倍增趋势,他们也逐渐接触到了与正统教育不一致的内容,这样,他们的思想困惑在不断增加,教育者的权威也开始受到质疑与挑战。同时,由于国防生能够在网上得到自由平等的待遇,他们往往乐于通过网络交友、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讲述自己的心中秘密,从而达到释放自己身心的目的。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者陷入了逐渐被疏远冷落的尴尬境地。因此,教育者如果不根据网络时代新特点及时转变教育理念,那么,就会面临着缺位、失去话语权,进而被时代所淘汰的危险。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适应信息

网络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传统环境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教你什么,你就学什么,报刊刊登什么,你就看什么,广播电视节目播什么,你也只能随着节目听和看。”[2]而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大大增加了国防生接受信息的自。同时,由于这些信息传播来源突破了“原有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限制,因此,国防生在上网过程中,可以广泛接触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3]然而,就目前世界范围而言,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信息网络技术上的优势,掌握了网络上的话语权。这就导致在大量信息传递过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我军思想理论的内容少之又少,而宣传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却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一些国防生由此对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正统思想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有些甚至对某些传统教育思想内容抱有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因此,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正视网络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不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联系现代全球社会科学出现的新思潮,不联系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不联系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不回应他们关心的有关理论上的热点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会失去时代感、针对性、吸引力、说服力,主流思想也就将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方法

难以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当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仍主要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主。这些多为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建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且今天仍发挥着它的独特优势。但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整体来看,主要表现为静态、平面时空、单调呆板、封闭性、浓厚的政治色彩和严肃性、直接性等特征。这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动态立体超时空、信息的高集成性、丰富全面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等特征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无疑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难以满足国防生求知、求新、求异的愿望了。这也导致很多国防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排斥,对教育者的苦口婆心说服教育无动于衷,对政治理论的学习难以提起兴趣。因此,教育者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转换教育模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会逐渐减弱,其教育的效果也就将大打折扣。

三、信息网络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破除旧思想、旧观念和旧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与信息网络时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国防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看,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信息网络发展特点,与时俱进,构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内容、新手段,进行模式创新。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逐步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对历史资料、理论概念等进行形象化、生动化的显示与剖析,增强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二是要通过电子公告板系统、聊天室、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国防生之间自由交流政治理论课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与心得,增强他们政治理论学习和关注时事动态的兴趣和热情;三是教育者要通过E-mail、QQ、微博、微信等方式,像同学或朋友的一样,与国防生进行平等交流谈心,了解他们思想中遇到的困惑,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郁结,解答他们学习中的难题,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会拉近教育者与被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并使理论学习和说服教育更加动态化、形象化和人性化,从而提高国防生学习政治理论和转变思想观念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加强对国防生的网络常识、网络伦理道德、网络法规、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上网道德自律意识和识别网上信息真伪的能力,引导他们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依法上网。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上网者忽视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和法律约束,从而降低了个人在虚拟世界的道德自律与法律制约意识。国防生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都还比较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开设网络基本常识和网络伦理道德课程,教给国防生基本的上网常识和网络道德伦理规范,让他们明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告诉他们在互联网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高他们的分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二,普及网络法规与网络安全常识,提高国防生上网的法制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网络上的言行和现实生活中一样,也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不能利用网络媒介形式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其三,注重加强对国防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防止网络泄密行为的发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提醒国防生上网时不能忘记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使命,不要随意发表言论和跟帖,要时刻牢记国防生保密的相关规定。

(三)顺应网络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校园国防生网站建设。在校园国防生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上,主要由驻校选培办的政工主官把关,并指定出专门的负责人。网站宣传上要把国防建设、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进去,使国防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了解部队、了解军人。具体说来,就是在校园国防生网站的建设中,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作为主线,围绕信息网络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为国防生了解国防、部队、接受先进思想、获取有益信息、丰富文化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发挥出网络平台文化熏陶、凝聚、激励等功能,使之成为国防生精神陶冶、价值导向、心理调节和典型辐射的重要途径,从而为国防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正面思想指引,为国防生抵御信息网络时代带来的不良信息影响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屏障。当然,地方高校网管中心也需要在网络技术上多下功夫,做好不良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国防生上网的监控工作,为国防生日常上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国防教育;融入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价值文化的相互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可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也可纳入高校国防教育的全过程,使高校学生保持昂扬的精神气质。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服务党和人民,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普通高校应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负有重要的建设使命,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的国防教育亦应该担当重任。

一、自觉与阐释: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诉求

高校现处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也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攻坚阶段。目前,大学生面临的以下现实问题,形势迫切。

1.大学教育的普及化

大学教育的普及化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伴随而至的是,在利益目标驱动下大学精神流失的伴随而行。大学精神是理性的科学态度、平等的多元意识、自由的个体发展和非功利性超现实的价值追求。大学应该表现出与社会“有所不同”的特质。

2.学科内容的实用化

学科内容的实用化与当前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阶段性要求密切相关,其结果导致科学技术偏颇化。科学主义教育把自然科学所展示的自然界演化过程不断上升到本位的高度,作为终极现实的愿景,人被归化为置于过程之中的一个物种,成为偶然派生出的、不足为重的微角色。所以,学校的课程建构过于自然科学化,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整体不见了,主格微化了,人的情感、道德和精神气质开始衰落。大学学科的学习内容的实用化愈发严重。

3.学生本质的异化

人所以成为人,是由于劳动将之与其他动物进行了本质的区别。但是,伴随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劳动愈发被异化,导致人的本质和价值也相应地进行异化,人被自己的劳动及其产物束缚住,不再享受“自由”。劳动的过程中,人为了获得相应的产品而存在,不再体现为纯粹的“人”。传统意义上的“人”逐渐消失,体现出强烈的功利色彩。

4.价值认同的困境化

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意识上,当代大学生出现自我的利益观念有所增强,消费观念呈现粗放态势,择业观多变等普遍特质;在文化行为取向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冷落,对实用主义文化相对热衷,呈现出新生代大学生文化和政治认同评价出现不稳定性和反复性。这些均造成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出现偏差,陷入困境。

综上,当前大学生面临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学习内容的实用化、个人价值的异化、价值认同的困境化等现实状况,给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实践领域――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尝试和反思:高校国防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国防教育,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何融入?怎样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只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实践体系,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全过程,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此同时,遵从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要求,探寻并找到科学有效的实施途径和践行模式。

1.唱响时代旋律,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和行为导向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论述道:“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目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利性特征导致相关社会成员出现亚文化特征,亚文化特可借助各类介质进入大学校园,对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成冲击。所以,高校国防教育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通过不同形式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要求,达到主旋律与多样性的有效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好文化语境。

2.巩固坚实阵地,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着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的精髓和核心,是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一种意识和心理状态,是动员和鼓舞社会成员为祖国的生存与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止的一面旗帜。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革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有国防教育意义,甚至可以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针对高校国防教育环境、目标和内容等变化,在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载体,深刻认识并灵活应用国防教育规律,及时地补充和改进,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顺利促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

3.渗透文化意识,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实践立德树人

在高校国防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引领和激励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地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国防教育中应遵循人的思想受“渐次发展”和“综合影响”的规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的综合功能。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需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主题、任务和目标,教育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相应职责,有意识地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课堂施教、课后交流、校园文化建设和相关实践中,通过精彩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把握适时、适度和适情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有机结合高校国防教育的终极目标具体环节的教育内容,有效发挥高校国防教育者和教育平台与载体的共同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造优质的高校国防教育力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成效,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喜亭.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3(3):20-2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