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集锦9篇

时间:2023-06-21 09:05:27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1

摘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努力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良性互动机制,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互动机制;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纳入到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中,并明确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的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原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就是要确保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互协调,并努力防止在实践中出现相互偏废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防实力要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相协调。没有一定的国防实力,国家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无法得到保障。而脱离国家经济建设安全环境,单纯追求国防实力的增长将耗费大量的宝贵资源,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二是国防发展战略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得以延续、保持稳定和走向繁荣的两个重要支点,只有在国防发展战略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情况下,国防和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三是国防建设投入要与国家经济的承受力相协调。经济是国防的基础,国防建设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不仅国防建设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经济发展也将因此受到拖累。四是国防体制要与国民经济体制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国防体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经济体制的变迁必然要求国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除此之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互协调还包括其它许多方面内容,如国防发展方向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国防政策要与国家经济政策相适应等。

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随安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和平时期,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前提下谋求发展。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只有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国防建设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因此,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下谋求发展,使国防投入、军队规模等控制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富国不等于强国,一个国家即使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也难于巩固已有的经济建设成果,难于取得与其自身经济实力相符的国家地位。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是要立足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当前,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还存在某些不相协调的地方,一是国防发展实力与经济发展实力不相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现有武器装备综合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也不占优势。军队建设整体上处于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阶段,而发达国家正在进入信息化军事阶段。二是国防费占gdp比重过低,同经济建设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长期呈下降趋势,“六五”和“七五”时期平均分别为3.6和2.0,“八五”和“九五”进一步下降到1.5,20__年回升到1.5,20__年进一步回升到1.7。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国防费的投入,但仅仅是一种恢复性增长、补偿性投入,国防费占gdp的比重低于3的世界平均水平。为了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应当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基础上,适度增加国防费占gdp和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以增强国防实力和应对各种安全因素的能力。

二、努力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良性互动机制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矛盾的统一体,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尽量减少和降低两者对立矛盾的因素,促进和强化两者互为依托的能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军民分离”和“军民结合”两种模式。在“军民分离”模式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自封闭、互不相通,两者在资源的分配上通常表现为相互对立关系,难以起到良性互动作用。而在“军民结合”模式下,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技术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可形成双向扩散、交流和融合的态势,促进国防与经济良性互动作用。因此,通过军民结合,不仅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克服资源重复配置现象,缓解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争夺资源矛盾,而且可提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效率与效益,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就是要打破军民分割、相互封闭的传统界限,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求,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也就是,一方面将国防建设根植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形成国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牵引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建立起军民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项目立项、资源配置等方面真正实现相互融合。国家和地方在铁路、港口、机场等大型公共基础建设以及光缆、 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网络等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不仅要考虑经济建设需要,而且应当充分考虑军事和作战需要,做到寓“战场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使一笔投资能获得经济和军事双重收益。军队在人才培养和后勤保障上要充分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军事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做到寓军事人才培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获得持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通过物资供应、卫生勤务、交通运输和技术保障等军事后勤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做到寓后勤保障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使军事后勤保障的效率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应当按照军民一体化要求,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大军民兼容设施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努力促进国防资源和民用资源的相互溢流和优化配置,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努力发挥国防支出的投资乘数效应、地区乘数效应与就业乘数效应,使国防建设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形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机制,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需要相应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为之配套。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国防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政府需要适度放宽国防市场准入,逐步降低民用部门进出国防市场的门槛,允许和鼓励非公有经济进入军民兼容的军工行业和非关键领域。同时,还应当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使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相对较弱的国有军工企业,能够自主地退出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使有科技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用高科技企业,能够自主地进入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从而彻底改变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相对封闭格局,迅速扭转国防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局面,并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机制的加快建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必须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扩大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比如,在武器研制和采购方面,只要不影响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凡是适合采用民用标准和规范的地方,就应当尽可能使用民用标准和规范,以此提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军民融合程度,从而达到降低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的作用。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决策、协调和评价机制。在决策机制上,政府应当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求,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纳入统一规划进行决策。其中,经济建设的决策要贯彻国防原则,国防建设决策要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在协调机制上,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军地联系办公会议制度,从项目立项、投融资、价格、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加大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在评价机制上,应当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作为衡量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使各级政府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兼顾国家安全利益。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让有限资源在和平时期能够最大限度地用于经济建设,在战时可有效地保障战争需要。最后,还应当健全和完善相应法律和法规,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三、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

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用于国防建设的资源投入就更加有限。为了使国家有限资源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国防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必须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当前我国现实情况看,经济不够发达仍然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制约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大小的关键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将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我国用于国防建设的资源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大幅度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时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有所侧重原则,避免出现全方位推进和平均着力而导致国防建设效率低下的现象。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2

一、人防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根据其自身的发展情况形成一种完善的、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而对于每一种不同的经济体制来说,都势必要有一套完备的与这种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观念体系。而作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防建设工作,对于观念体系的形成以及平战结合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人防建设工作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政策,与之相对应地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防体系,为我国的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防建设工作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思想上、环境上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上较计划经济时代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人防建设也必须做出相适应的改变,创新人防建设策略,继续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防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人防建设体系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

客观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对于人防建设水平的要求都会做出相对应的改变,因此人防建设体系应当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应当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相适应,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但是,传统的人防建设体系通常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思想原因和经济原因。在人防建设工作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人防建设观念很难在短时间产生质的变化,在建设过程中“求稳怕乱”的思想普遍存在,“小改即止”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经济上,由于国家在人防建设上的投资近年来逐渐减少,导致在进行人防建设时普遍缺乏资金,工作难度相对较大,以上种种原因都造成人防建设体系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新的政策环境对人防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如前文所述,政府会针对一段时间内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政策层面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新政策的变化也会对人防建设工作提出新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人防建设工作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和详细,存在控制过严的问题。当市场经济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时,人防建设工作需要有一个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但现实情况是以往控制过严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为了做好人防建设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政策的变化对工作的内容和过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防建设工作的创新措施

(一)加强人防企事业单位建设

把人防企事业单位推向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防建设工作的大潮流,因此在进行人防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快推进人防企事业单位的改革,结合市场环境的具体情况探讨单位经营模式的转变。人防企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与市场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发展内外贸易,在把单位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充分经受市场的考验和磨练。要严格杜绝以事业费为生存靠山的情况,争取早日实现对企业的目标管理,要求企业自负盈亏,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活力。

(二)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人防建设水平

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人防建设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组织人防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营造一个能够让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各自长处的氛围和环境,要组织和鼓励科技人才进行技术攻关以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努力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选拔,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的需要面向社会各界选拔专业人才,一切的工作都要注重与市场环境相适应,应当认识到人防建设要面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做好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

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人防建设面向市场经济、面向社会、服务经济建设、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获得战备资源的重要体现,在人防建设中,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集中自身的资源做好大中型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和使用工作。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平战结合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要灵活转变经营策略,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预售或出售平战结合工程的使用权。

四、结束语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富国强军战略马克思主义

一、我国古代关于富国强兵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文化根源

富国强兵,是中国春秋初期管仲关于国家富裕,武装力量强盛的思想和政策。主要思想:一是富民是富国强兵的前提;二是富国是强兵的基础;三是富国强兵要以农业为本,强兵要重视军事手工业。这三点论述了富国和强兵的关系,以及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社会,以农业为本,重视军事手工业如兵器的制造和发明等强兵的思想。以后的各封建王朝的变法也是以此为基本思想的,自此,富国强兵思想在历代封建王朝根深蒂固,成为王侯将相的治国法宝。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军事与经济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经济与战争的论断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暴力的胜利以武器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生产又以整个生产为基础,暴力比其他一切都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它阐明了战争胜负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与武器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列宁也明确提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的著名论断。这些论断为萌发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邓小平、关于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

1.军事思想中隐含的关于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理论初步奠定了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1933年8月12日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1956年4月25日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说明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又说:“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说明了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物质基础扎实了,国防建设才有根基,才有发展潜力。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是富国强军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邓小平在《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邓小平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问题,关键是把经济发展起来。在国家一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用于国防建设的情况下,军队要忍耐几年,保证国家首先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国家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紧密结合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积极参加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涉及国家大局问题。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是国防现代化。中国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连自卫的力量是都没有,日子就不好过,要受人家欺负。军队建设也不能等,必须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谋求尽可能快的发展。

3.国防与经济建设思想推进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提出

在十五大报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同仇敌忾,团结御侮》,《十年来军委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十六大报告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从我国军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较低的基本情况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国防建设要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要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要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将科技信息革命与我国国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构想;认识到国家富强必须的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这样才能保护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07年10月15日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各级党委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富国强军战略认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站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它要求: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出发,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战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一致。它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

[2]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3]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 克拉玛依;军民融合;国防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5—0072—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这一精神是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它将对我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标志着新中国石油工业先行者的克拉玛依,在经济社会建设和石油工业的发展道路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为推进国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克拉玛依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在打造世界石油城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积极贯彻国防建设需求,加快推进国防建设质量,是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增强国防和经济建设融合式发展的动力

弘扬和发展先进的国防文化,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培育国防精神,把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经济发展意识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并有机地融入到实现经济振兴和国防强盛的具体实践中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

一是整合国防教育资源。要全面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坚持把全民国防教育作为深化国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成立由党政军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组成的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国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市、区国防教育基地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矿史展览馆、陈列馆、博物馆文献资料;编写更多的如《西圣地》一样反映老石油工人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精神的电视剧,将石油工人战戈壁、斗风沙、为祖国寻找石油的感人事迹搬上荧屏;结合克拉玛依发展史,编写一套系统的国防基础知识教材,建立一支文化素质高、作用发挥好的国防教育教员队伍;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阅览室,方便广大读者查阅国防知识图书资料信息,使群众在阅读和获取信息中接受国防精神熏陶;着力创建电视、广播、报刊、网站、手机相结合的国防教育网络,开办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栏目,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建设国防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进全民国防教育。紧紧围绕克拉玛依打造世界石油城、建设“经济强市、国际名市、品质之城、文明之城、安全之城、幸福之城”的“两市、四城” 活动,开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兵役法》等国防知识宣传教育,推进国防教育“进机关、企业、校园、社区、军营”的“五进”工程。根据公民不同职业和社会分工,区分对象,分类施教。在内容上,突出国家安全、国防历史、国防法规等内容,结合企业培训,开展职工军训,组织野营拉练,提高企业员工国防观念。在方法上,利用“准噶尔大讲堂”、“国学大讲堂”、“国学课堂”、“市民学校”、“相约演播室”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活动;举办青少年军校,开展学生军训,由部队指派辅导员到学校宣讲,组织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培育青少年国防意识;组织地方领导干部开展“军事日”活动,定期在党校开办国防教育讲座,提高党政机关干部的国防观念;在城市主要街道、旅游景点设置国防文化宣传牌匾、标语、灯箱和电子屏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防文化的熏陶;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居民大会、宣传栏、楼道文化栏等阵地,通过举办报告会、知识竞赛、抢答赛,发放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海报,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等形式,面向居民宣传普及国防知识,力争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是巩固军地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紧紧围绕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和第四次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目标,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继续开拓创新双拥工作的主题和内容。充分利用“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环境保护日”、“全国科普日”等重大节庆活动,抓住阵地优势,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国防教育工作有机融入其中,使创建活动和国防在广大市民中得到普及;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年富力强、动员快速、突击力强的优势,力争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中打头阵,当尖兵,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挑重担,当先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一步深化军政军民关系,拥政爱民,当楷模,作表率;进一步搞好拥军优属活动,修订完善随军家属安置办法、军人优抚、安置、退役等制度规定,在军人子女入托、入学、家属就业、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旅游景点、公交车给以军人免费等等,进一步营造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军地双向对接,实现国防和经济建设融合式发展的同步双赢

克拉玛依在打造世界石油城的进程中,各项事业将取得快速发展,这将为国防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军地各级要始终做到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双受益。

一是在能源开发储备建设中认识要一致。克拉玛依是集油气勘探、开发、储备和炼制为一体的工业城市,截至目前,累计生产原油5809.2万吨、天然气166.1亿立方米,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72亿吨、可采储量7910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42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871亿立方米,创造了新的储量增长高峰期;独山子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顺利建成投产,200万立方米商业原油储备库投入运营,300万立方米国家石油储备库基本建成;克拉玛依石化公司600万吨稠油集中加工及配套项目年内全部建成投产;独山子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扩能工程全面启动,建成了稠油集中加工等“四大基地”;独山子石化公司和克拉玛依石化公司这两大石化公司累计加工原油5077.2万吨、生产乙烯243万吨。[2]未来10年,中石油将要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油气生产基地,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和西部战略通道建设,特别是要全面推进独山子区石油储备库建设。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施可持续油气资源的战略,既要加紧勘探开发,加快体制创新,大力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效率,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的保持力,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更要注重节约使用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精细石油化学工业,逐步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和风险规避体系,以确保能源应急动员需要,为国防动员遂行应急应战任务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规划要同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国防建设、确保国防与经济建设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要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要求,把国防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建设总体布局,通盘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安排。在民兵预备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在近年已先后投资1.5亿多元新建预备役部队办公楼、2个民兵训练基地的基础上,用3—5年时间投入2.8亿元新建军分区民兵预备役综合训练基地,扩建1个民兵训练基地,要按照“信息主导、综合集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力争跨入全国人武系统前列。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既要考虑城市发展需要,也要兼顾现有军事设施效能发挥和营区的各类设施用地及部队进出口道路建设,为战时军事需求提供空间,特别是要在保护现有人防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好生产和生活用地,落实好“城市高层建筑必须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的规定,保证人民防空需要。在交通建设方面,要适应平时应急和战时应战需要,着眼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搞好平时与战时的对接,要着眼打造世界石油城的实际,加快口岸规划建设。在医疗卫生方面,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众多和人才密集、应急救援体系完善、生产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建立集生产、调配和支援保障为一体的战时卫勤保障基地,实现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是在应急力量建设中保障要到位。克拉玛依作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石油能源化工基地,是中哈原油输入、加工、分流的重要节点,是国家西部成品油输出的重要生产供应地。巨大的经济利益和重要的能源命脉,折射出巨大的军事价值,凸显出重要的战略地位。按照“平时战时结合、应急应战结合、经济军事兼顾、市场战场双赢”的总体思路,针对油田城市工作相对稳定、社会保障有力、科技装备先进等特点,在政府和油田企业分别组建城市防空、科技支前、维稳反恐、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民兵预备役队伍。军地各级要按照“结构合理、编组适当、政治合格、发挥作用”的要求,每年定期开展整组工作,优化组织结构,强化思想政治观念,抓好训练任务落实,完善各类设施和装备,努力建成专业齐全、素质过硬的国防后备力量队伍;特别是针对克拉玛依的石油化工安全防卫和应急救援的实际,要突出预备役核生化应急救援、民兵反恐维稳和民兵灭火救援等重点分队的建设,确保人员编组落实、装备器材到位、战备训练经常、应急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要坚持在实践中摔打磨砺,积极组织应急力量进行军警民联合反恐维稳、抢险救灾、油田保卫等演练,强化统一指挥训练演练,确保应急应战需要。

三、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国防和经济建设融合式发展的质量效益

贯彻落实主席的科学发展观、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实现地方资源与国防资源的有效融合,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军地多个领域和不同行业,组织实施程序复杂,必须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领导,为国防动员建设提供法规制度支持和组织保障,推动国防和经济建设诸要素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融合。

一要建立军地一体的组织领导机制。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法规,以国防动员领导机构为基础,根据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由党政军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小组,统领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着眼国防动员建设需求,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计划。要落实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研究协调事关军民融合式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各级党委、政府在统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将国防动员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军分区、人武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商,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国防需求和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意见建议,抓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动员建设相互融入,有机融合,使军地双方在建设上求合心,在发展上求合力,在进步中求合拍,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良好效果。

二要建立定期活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国防和经济建设融合式发展,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仅仅靠一方或几方力量都难达成预定目标,且会出现难协调、难沟通、难配合的问题,必须建立由国防动员委员会牵头,发改委、建设、规划、公安、交通、教委、卫生、民政和人民武装部等多部门参与的协作机制,要健全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联席会议、合署办公、信息交流、总结汇报等制度,形成军地之间良好的协调机制,用制度把各项工作衔接起来,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规范有序和高效运行。坚持和落实好党委议军会、党管武装工作述职、预备役部队党委全会等党管武装工作机制,始终将军民融合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在国防动员委员会建立专门的项目申报、研究论证、立项审批等制度和机构,将任务职责明确到军地相关部门,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国防动员委员会和相关专业办公室要自觉履行职责,按照要求,抓好各项规章制度在本单位、本系统的贯彻执行,将融合式发展落到实处,确保国防需求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

三要建立配套完善的法规保障机制。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要依据《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融合式发展配套的政策性法规,使之与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国防需求相衔接,与军地互需相补充,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军分区、人民武装部是党委、政府推动国防动员建设落实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协调解决好机构建设问题,落实国防动员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和人员,抓好考核任免工作,打牢组织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在已有国防动员机构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专业办公室和军事机关基础设施的规范化建设,为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提高财力保障,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将国防动员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要将国防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融合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动员队伍与各类专业应急力量一体化建设,实现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统一配置、统一调控、统一保障。要依托现有应急指挥网络系统,把国防动员指挥系统与公安、地震、防疫、防汛、防火等应急指挥系统有机衔接起来,建立集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指挥控制、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平台,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不断开创融合式发展的新局面。

在打造世界石油城的伟大进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在国防建设中,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更能处理好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快速提升克拉玛依市的国防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国防建设 城乡规划法

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对国防建设已经产生深刻的影响。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的快速增长,城市规划已成为国防建设的一个环节。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实践证明,城市通过城市规划行使政府对国防建设的引导和调控职能,对于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探索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提高国防保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对国防建设的认识,掌握现代化国防建设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城市规划与国防建设的和谐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一项任务。

自古以来,城市的发展同国防建设密不可分。《吴越春秋》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就说明造城的目的。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是具有军事与民用双重功能。城是围绕城邑建造的一套防御构筑物,以闭合的城墙为主体,包括城门墩台壕隍等,也指边境的防御墙和大型屯兵堡寨,具有军事功能,以防御为主的构筑。市是中国古代集中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又称市井,具有经济功能。市中除放置各类商店外,还有酒馆旅馆等。

现代的城市概念,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地腹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心。偏重于民用与工业建筑,弱化了该市在整个国防建设体系的地位。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注意原则

(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

展政策相符,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调

(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3)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

(4)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编制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3)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

(4)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5)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

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后备力量的建设,以及与国防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电、能源、水利、造林、气象、卫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是武装力量建设。

从两者的内容来看,它们是紧密相连的,相关的几项有用地指标如城市用地面积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产业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工农业生产结构,城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

国防建设主要依赖科技与经济。国防建设虽然不是与城市规划发生直接联系,但是保障国防建设的的主要力量在于国家经济。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于各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的总和。落实经济的发展在于城市用地的布局,如工业的布局,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交通线的构筑。

政策法规是针对国防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所制定的规划引导和控制政策和措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随着国防的地位不断的变化,政策措施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换。由于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国防地位,它所处的国防地位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必须因地制宜,在符合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城市在国防建设的地位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国防政策和技术要点,切忌类同化。因此,在城乡规划法第一章第四条中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转贴于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国防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国防发展的因素,这些国防因素,通过城市规划对国防建设产生作用。规划与国防建设因素最直接的联系有:通过规划手段,增强国防建设的优势,发展军民两人用企业,规划孕育着无限商机,推动技术进步,增加新的规划点。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为国防提供新机遇,提高城市规划集约水平,使城市在经济中获取利益。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国防建设形成了自己的规划内容,重点和一般工作要求,并采用国家安全分析和国家安全论证的方法,把生产力布局与城市布局相联系起来。使之一方面符合国防建设原理,另一方面又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两者将城市规划与国防更好地协调一致。促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互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E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89-03

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当前,在我国向着经济强国迈进,国防建设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时期,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国防是经济的保障,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当今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关系所包含的新内涵:一是国防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方面被赋予的新职能,国防建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相对和平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协调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有机地把国防建设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体系中,加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共同发展。

1 当今的抗险救灾赋予了国防力量为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增添了新内容

国防力量历来是保证民族生存、国家安全的基石。国防的职能就是应对侵略战争,保卫国家的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如果国家没有国防力量作保障,就会给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建国以来,我们的军队进行了几次自卫反击战,消除了外患的威胁,维护了边界的稳定、国家的安全,为经济建设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前,良好的和平稳定环境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强大的国防功不可没。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大大减小,而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却很难幸免。我国在多次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侵袭中,动用军队和国防科技装备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进行抗险救灾,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体现出军队抗险救灾的有效性。抗险救灾,赋予了今天我国国防新的职能,为国防保障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抗击自然灾害,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建设正常秩序也是今天国防要担当的重任,这一点,在我国近年来遇到的一些特大自然灾害时充分地体现出来。

无论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涝还是2008年初年的大雪灾,我们国防力量的主体军队在抗险救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中,军队和国防装备的作用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更是充分地体现出来。地震一发生,是我们的人民军队最先赶到地震灾区现场,迅速用先进的通信设备把灾区的情况及时传输出来,军队的武装直升飞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把物资和人员空降到灾区,部队用先进的工程机械在灾区开山劈石、架桥铺路,军队的冲锋舟冲过激流险阻打通水上通路,及时抢救伤员,运输物资,武警水电部队的工程机械及时排除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等等。军队运用了先进装备,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严密的组织系统,过硬的军事素质、良好的作风,使军队对抗险救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在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也组织军队,利用国防装备器材进行抗险救灾。美国在遇到特大风暴袭击时,就动用了它的国民警卫队进行救险。日本在遭遇地震时,他们的自卫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救险。军队运用先进的装备器材,在抗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2 国民经济建设、民用高新技术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促进作用

2.1 国民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

战争和国防对经济有强烈的依赖性,经济是国防的基础,强大的国防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国防力量在建设发展中,历经曲折和艰辛。建国初期,由于我们的底子薄,经济实力弱,我们的国防建设发展缓慢,我们的武器装备和世界强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当时国家工作的重点放在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上,特别是,把阶级斗争推向了极致,使我们的薄弱的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摧残,工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薄弱的国家经济,更使我们的国防建设雪上加霜,高尖端武器装备开发研制由于投入少,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和进展,军队建设仍以陆军、步兵为主,技术、专业兵种很少,海、空军发展缓慢,且装备也很落后,经济上的进一步落后,加大了我们的国防与强国之间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方针路线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产值大幅提高。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我国的国防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专业、技术兵种大大增多,电子化、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海、空军装备得到很大改观,高尖端装备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已由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战争的特点和样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军队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这场军事大变革,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2.2 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建设的促进作用

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我们除了要加大军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的投入,还要充分利用民用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我国军品的发展,加快我国信息化装备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军品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民用高新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一些一流重点大学和地方的科研院所,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取得许多重大的突破,这些科研突破对于我军信息化装备和其他尖端武器的研究与开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许多民营企业的科研成果和产品高新技术含量,对推动我国军工开发、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我国在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材料等,军用与民用的工业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已难分高下,甚至在有些技术领域,民用的已超过军工部门。我们应充分发挥民用高科技资源优势,把其融入到我国的军品研究开发体系中来,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含量。我们只有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利用民用高新技术的动能,才能更好地占领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打造我们的锋利的信息化利剑,在现代信息化战争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

3.1 发挥军工高新技术优势,给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增长点

在国防建设中,我们许多国防科研单位、军工企业都是处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从事的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在当前高新技术呈交叉化和边缘化非常显著的趋势下,使得他们在进行武器装备的开发生产中所取得

的一些技术专利、科研成果在民用上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防建设利用高新技术优势在科研开发、科技创新上,为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工企业的科技成果为北京的科技奥运献上了许多丰富的大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挥自身优势,采用了多项航天技术,特别是燃烧技术的成果,保证了奥运火炬在各种复杂气候地理条件下的传递,让奥运火炬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船舶工业利用大型钢结构、先进焊接等技术承建了完全由保持钢铁原色编织而成的椭圆形的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工程――“鸟巢”体育馆,向世人展示科技创造的奇迹。中国航天总公司发射的“鑫诺三号”通信卫星,利用容量大、安全性高的优势,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将电视公共信号全部采用高清格式制作进行传输的运动会。中国兵器集团总公司运用兵器装备技术,成功打造出优质运动枪弹、猎枪弹、飞碟靶、迎宾礼炮、烟花弹的品牌,使北京奥运会五彩缤纷,更加绚丽夺目。

在国家推行的“节能减排”产业政策中,军工高技术成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新能源技术上,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多年来积累的真空技术,表面真空镀膜技术以及热传导技术等,开发出了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平板型集热器和U形真空管型集热器。先进节能减排产品,备受市场欢迎,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军工企业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在向民用推广发展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还有像北京航天卫星应用总公司将航天育种技术成果引入西部,针对特殊区域气候及地理条件开发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促进了重庆地区农业的发展。山西军工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自行开发、拥有核心技术的液晶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5%,产品远销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有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的军工企业在民品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都给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3.2 军民结合,促进了军品、民品双丰收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我国的军工企业完全依赖国家的投入,生产完全服务于国防,企业很难给国民经济产生效益。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的军工企业进行了改制和转型,许多军工企业在原来依靠国家投入、产品单一、市场狭窄、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进行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由于引入社会资本,注入了优质资产,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下,这些军工企业提高了研发和生产能力,增强了社会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原制造军用船舶的上海沪东重机公司注入了优质资产,实行整体上市,公司变更为“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主业由原来的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制造为主,转变成为兼具造船、修船、造机三大业务的控股型上市公司,并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核心企业。公司在提高了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抓住军用船舶制造和世界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成为众多上市公司中的明星。诸如“西飞国际”、“航天科技”、“中国卫星”等军工企业都成功实施了转型,引入社会资金,扩大了生产规模,在生产军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民用产品,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双丰收。我国2008年5月成立的“大飞机公司”,更是集合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大型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进行了行业和资本的整合,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依托国家经济的实力和高新技术优势,力争做强、做大,全力打造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大型客机,提高国际间的竞争力,创造中国品牌的飞机,打入国际市场。实施大型飞机研制重大专项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大飞机制造生成的产业链、辐射面、连带效应,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大的国防力量,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了贡献,国防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功不可没。

当今,国防力量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和体现。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惜重金发展高新技术,以占领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使得国防力量的竞争更表现为高新技术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当前,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大对国防建设的力度,加大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开发研制,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国防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保障促进作用,进一步协调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增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互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并肩发展,使我国在经济和国防力量上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7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各国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不论是军事竞争,还是经济竞争。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是影响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点与核心,一直以来都受到关注重视。从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格局来看,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融合路线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这使得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国防科技工业属于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担负着强军和富国的双重使命,主要涵盖: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核六大行业[1]。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在于强军,提供必须的军需用品和供给,为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国家安全提供物质条件,这是国防科技工业首要任务,更是立业之本。此外,国防科技工业在制造业中也发挥着引领作用,牵引着国家经济发展,通过把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技术开发投资量大。从目前实际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情况来看,军民融合是新时代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

 

实际上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各国军事预算的减少,为了满足军事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便已开始通过扩大民用工业技术的方式来进行军事工业,从而满足军事需求。美国就是早期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国家,一九九四年九月美国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制定了相关法规,并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认同,这为美国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框架创造了条件[2]。军民融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建设的总方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延伸,是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创新潜力,合理配置民用资源与军用资源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三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军事环境及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各国都在纷纷发展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作用,并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建设方向

 

军民融合已成为一种主流模式,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就以军民融合为主要形式。日本也以这种模式为主,通过国防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另外俄罗斯也是如此。我国应认清当前国际军事及经济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进程,走军民融合路线。我国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借鉴现有经验,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同时反思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教训,避免走弯路,增强创新体系优越性,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健康发展。创新体系建设要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技术互转互用,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工业发展中的能耗问题、污染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3]。另外,要处理好军民关系,整合民用科技技术与军事科技技术,促进技术融合,建设统一的国防科技工业平台,以实现军民技术的互补、相互融合,突破军民行业限制,合理利用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解决公共平台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建设原则

 

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符合目前我国实际经济科技实力情况,不能过于盲目,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构建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环境发展形成的,与我国基本国情有着直接关系,若脱离实际情况,反而会制约经济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整,暂时不可能构建尽善尽美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应循循渐进,逐步建立,稳扎稳打。另外,应在不妨碍我国安全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市场,根据技术创新需求引进新技术,丰富技术资源供给渠道,以提高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实力。另外,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高科技工业园区与国防科技园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集约化发展,活跃军民科学技术双向交流,发挥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推动军民融合市场化改革,构建军民一体化发展格局。

 

结束语: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际市场上,各国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已有很多国家走向军民一体化发展线路。我国也应积极构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军民融合,促进我国军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国内科学技术资源。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8

论文关键词 法律法规 消防法律法规体系 公安消防机关

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我国公安消防机关依法履行职责,避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和西方先进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相比较,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有必要对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对策,从而不断促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一、当前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我国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必须严格依据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我国公安消防特别行政法,对国务院、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等国家机关在消防行为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中,根本没有对国家机关的消防行为做出明确规定的组织法。这样,在执行消防法的过程中,许多国家机关会借口国家机关组织法中没有消防法的内容而拒绝执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消防法对于国家机关来讲就是一纸空文。

(二)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西方先进国家适时进行法律修改不同,我国法律法规修改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律法规的立法程序相当复杂,无论是制定法律法规,还是对法律法规的修改,都相当困难,制定法律法规往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持续数年才能制定完成,对于法律法规的修改同样如此。并且制定好的法律法规颁布后一旦开始实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便不再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我国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颁布和实施的过程同样如此。

例如: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的主力军。但是,在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涉及到现代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以及施工要求的内容尚不健全,导致现代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与施工无法可依,同时又和原来的消防法律法规相冲突的现象。

(三)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力不足

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人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消防法律法规体系执行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由于主要领导的干涉而无法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的是国家机关、团体以及各种类别的企事业单位,这样也导致了我国消防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通常情况下,不能按照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规定执行的国家机关、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如果不能进行限期整改,通常只是对主要领导或者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并且大部分时候处罚力度也相当低。特别是在一些机关单位中,相关责任人一般不是单位的主要领导或者法定代表人,这样就出现了法律责任和消防责任相互脱节的现象,对消防法律法规的严肃程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二、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正是因为我跟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主要依据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因此,为了保证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对国家机关的约束力,避免国家机关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确保我国消防法律法规的顺利执行,必须切实改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按照我国实际状况以及消防工作的特征,制定对国家机关具有约束作用的消防组织法。在消防组织法,必须明确各级党政国家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的手段实现对国家机关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二)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全面加强消防法律法规建设的需要,同时还是保障全体公民生命和安全的需要。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第一,必须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进度,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规划,促进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进程,保证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保证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消防队伍建设相适应;第二,要大力加强消防立法机制建设,按照民主以及公开立法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专家消防立法机制,公开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反映他们最根本的利益。第三,要努力完善当前实施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不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和现行消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确保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内部互相协调,互相统一。第四,要认真分析当前消防方面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必然带来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消防安全技术的变化,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以及现代化工厂消防方面,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消防法律法规的与时俱进,保证消防法律法规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形势,参考西方先进国家在消防法律法规建设上的经验很有必要。

(三)努力提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力

在我国,要想提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力。主管领导首先必须大力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充分认识到消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程序办事,决不可凌驾于消防法律法规之上。在国家机关、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中,消防安全的责任人,必须是其法定代表或者主要责任人,从而确保法律责任设定和职责设定相一致,保证在发生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时责任追求的严肃性。

努力提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力,还要努力提高公安消防机构的执法力度,大力加强防火设计的审核和验收工作,加强对各单位在建、新建或者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的消防检查,避免出现在消防工作上的政企不分、灭火救援体系相对混乱的现象。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范文9

统筹兼顾富国强军兴中华

改革开放初期,在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军队主要是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的思想,明确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相继爆发,国际形势风云剧变。面对国内国外出现的新特点,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相互促进”的重要思想。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把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把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与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特定阶段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手段和目标相统一的双重含义,则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风雨同舟真情大爱续篇章

战争时期,军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军队为人民”、“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永恒真理。和平时期,无数优秀英雄儿女,继承和弘扬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用真情大爱续写着新时期军民情谊山高海深的动人篇章。这些年来,军队积极参与抗击洪涝、台风、疫情和冰雪、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数百亿元。仅2003年,军队和武警部队全力支援地方抗击“非典”斗争,出动3.7万名官兵协助驻地控制疫情,组织防疫力量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和疫情多发地区进行大面积消毒,18所军队医院精心救治“非典”病人420多名。来自各部队的1383名医护人员,在北京小汤山医院连续奋战50多天,精心救治“非典”患者680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武警官兵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武警8740部队参谋长率领的突击队,在震后迅速做出反应,不畏艰难、不怕困苦,成为第一支进入汶川县城的救灾部队。截至5月17日凌晨,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抗震救灾兵力113084人,参加抗震救灾行动的军用直升机已经达到99架,医疗防疫队伍已有88支,他们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全军80位将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哪里最危险,将军们就冲到哪里;哪里最困难,将军们就出现在哪里。地震使许多重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中断。某集团军军长许少勇少将,带领33名突击队员,采取水陆结合的方式,冒着被巨浪掀翻,滚石砸中,滑落悬崖的危险,率先徒步挺进震区汶川县映秀镇等地。他们用血肉身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通道。与此同时,在和平时期无硝烟的“战场”上,也涌现了一批批英雄人物和爱国拥军人士。他们的生动事迹,一次次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被驻河北沧州部队官兵誉为“子弟兵的好妈妈”的刘俊丽,在爱人去世、自己又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矢志不渝地开展拥军活动。作为全国第一条拥军客运专线的创立者,秦皇岛龙腾长客运输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石守岭从1998年5月起,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先后开通了秦皇岛至上庄坨、温泉堡、昌黎、马坊甸4条双拥文明客运专线,免费运送军人20万人次,成为一条军民“连心线”等。大爱无声,大善无形。无数爱国拥军人物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关爱和不图名利、不计代价的付出,让子弟兵的心头充满了慰藉,让长城的根基坚如磐石。

相互促进合作共建获双赢

当前,军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联系交往不断扩展。在政治思想上,军地双方相互依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近几年,军地以国防教育与社会教育体系、双拥工作、重大活动相结合为抓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思想教育、传统教育三大阵地的作用,采取军事夏令营、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课堂教学和升国旗、唱国歌、军事训练、体验军旅生活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促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国防法律、法规、国防义务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活动,促使了双拥观念的不断更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高潮。在经济上,军地双方越来越兼顾经济建设的“棋局”和未来军事斗争的“战局”相统一的原则。军地双方正在逐步完善平战转换系统,力求在战时把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国防经济实力,以及战后把多余的军事资源迅速返还于国民经济母体,真正做到节约资源,勤俭建军。在科技上,军地双方信息化程度和人才建设质量等方面的共建越来越广泛。军队充分发挥其自身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凭借雄厚的国防科技实力和高精尖技术的优势,借鉴和吸收国外国防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功经验,强化了主导产业和核心部门的龙头作用,促进了国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了广泛领域的军工生产能力与民用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学的构建了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军事防卫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与此同时,地方也积极配合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大力支持部队科技练兵。一些地方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还积极配合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革新,帮助部队进行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实现了科技成果的相互转化。

齐抓共管双拥建设趋法治

“双拥”活动是建立良好军民关系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社会性,同亿万军民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开展双拥工作,增进了军队和人民的团结,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革命斗志,并使革命根据地得到有力的巩固和更大的发展,最后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开展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去双拥工作的开展,靠的是光荣传统的影响和深厚感情的维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将以感情驱动为主,转变为以法制规范为主。十多年来,国务院相继颁布《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伤残抚恤管理办法》、《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等,制定出台有关转业军官安置、军官配偶随军就业、维护军人及其亲属合法权益等多项政策制度。截止2004年,有60多万转业军官、700多万退役士兵、5万多伤残士兵、90多万军官配偶得到妥善安置,10多万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落实,军人子女入学入托享受优惠政策。2007年,在《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基础上,民政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联合出台了《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规定优抚对象按属地政策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优抚对象的特殊医疗补助,优抚对象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享受优待照顾,以保证优抚对象能享受到略高于一般社会成员的医疗待遇。该《办法》所涉及的人员将达到500多万人。除此之外,在“2007年全国双拥工作会议”上为进一步促使双拥工作的有序进行,“推进双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建设,打牢双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的思想成为了部署2008年全国双拥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为军政军民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