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际关系调查集锦9篇

时间:2023-08-20 14:58:53

人际关系调查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而宿舍是一个小社会,是高职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课堂。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空间、以课外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关系。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作为群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是一种多成分、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关系。由于高职学生寝室本身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较之于其他人际关系更具有过渡性、边缘性、超前性、丰富性、多层性和不受约束性。作为校园关系的一个子系统,良好的高职学生寝室关系对于学生的思想塑造、个性培养、促进高职学生的社会化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本文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在校高职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调查,随机抽取在校生作为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通过对问卷结果数据和访谈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 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1.1 高职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认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寝室是自己和室友共同的生活空间,属于共同生活的场所。高职部分同学还是认同自己与寝室室友的关系应该是属于朋友或者挚友这类比较亲近亲密的关系,多数学生的寝室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态度是正确的。值得关注的是在调查中有22%的同学对寝室没什么特别的认识和感觉,有26%的同学不认为自己和室友会成为朋友,所以针对高职学生对寝室和寝室室友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引导应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2 高职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

在评价自身与寝室室友关系中,高职部分同学都觉得寝室关系良好和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65.5%的学生认为寝室关系很和谐,30%的学生认为只是有点摩擦,对寝室关系无高职碍,只有3%的学生认为寝室关系很差,经常有矛盾。其中,63%的同学认为和寝室所有同学的关系都不错,10%的同学只和小部分同学寝室关系良好,只有2.5%的同学和所有寝室室友关系都不好。

2.寝室人际关系矛盾原因和处理方式调查结果

2.1 寝室人际关系矛盾原因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看,有37%的同学认为与寝室同学或多或少有摩擦或矛盾,可以看出我系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还是会出现问题的。

首先,部分高职学生都认为自己与寝室室友之间还是能够互相交流的。有67%的学生认为与室友共同话题较多,特别是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问题的时候,高职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向寝室的同学倾诉的。其次,在引发寝室关系问题的原因方面,性格不同被认为是造成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的首要原因,依次排在后面的是生活习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混合寝室原因等,并且在调查中没有人认为家庭条件差距会造成寝室关系问题。

针对寝室生活习惯调查结果,不满意室友的习惯的包括应休息时打电话、开灯或上网,影响他人休息、不经同意随便拿别人东西、不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高职声喧哗,听音乐时将音量开得很高职等。只有2%的同学认为网络和电脑确定会造成寝室关系问题。

2.2 寝室人际关系矛盾处理方式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中显示,在对矛盾的处理问题上,有41.5%的同学认为必要时才处理,并且处理的时候还要依据是哪一方的原因再确定是否主动解决问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否调节无所谓或不用调节,可见学生在产生矛盾后解决矛盾的主动性并不强。而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同学帮助其调解,选择班主任或辅导员调节的仅占12%,选择调换寝室的有11.7%。

3. 造成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3.1 缺乏交流技巧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进入高职学习前,许多学生没有集体住宿的经历,生活圈子相当封闭,学习之外什么事也不做,也没有和同学在学习之外的其他场合中相处的经历。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技巧,不顾对方的情感体验,我行我素,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对权威抵触等,容易引起寝室其他人的不满。在测试中,要求学生对以往各年龄段进行简要的评价,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对初中以后的生活很不满意。通过访谈中我们也可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以后特别是高中阶段,除了学习之外,缺少对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同样碰到问题或困难时,学生无法和寝室同学交流,找不到适合的解决方式和发泄方式。感到自我无法寄托时,个人空虚、孤独感便随之产生,寝室人际关系会进一步恶化。

3.2 高职学生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差,无组织纪律观念

高职学生在经历高中强压学习后,在性格还未成熟稳定正在经历成长这个阶段进入到高职院校这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寝室受到同学不同性格和行为的影响下,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偷窃、失窃情况屡屡发生。加之学校寝室管理相对松懈,容易造成组织纪律观念松散。在访谈中发现高职学生在上课时间里逗留寝室睡觉、上网、打游戏、打牌等现在还是较常发生的。

3.3 寝室关系也是高职学生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紧张的集中体现

因为寝室是高职学生生活最重要的聚集地点,所以这里的人际关系也必然会折射出一个学生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多方关注,是群体关注的核心。但是进入高职学习后是一个人各项能力都需要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地方,除了学习成绩,学生的其他才华也要得以展现。在这个过程之中,一些学生会脱颖而出,继续成为群体关注的"中心角色",而另一些同学,自然会成为"普通角色"。如果一些角色落差很高职的同学同处在一个寝室,也容易形成比较,从而引起多方面寝室关系问题。

4. 培养和改善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4.1 激发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寝室关系的自觉意识

如果说学校规章制度是寝室和谐的制度保障,各项活动是其推行的具体途径,那么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便是其建设的动力。激发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寝室关系的自觉意识就必须做到: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寝室是我们的家"的观念。"家"的概念不仅要从思想意识上进行灌输,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事件来加以强化。人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安慰的时候,尤其是刚刚离开家离开父母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分享快乐与分担困难的过程中对寝室和室友产生了联系。因而要建立良好的寝室关系,就必须让其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其次,突出部分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寝室核心人物的标准,为他们选出一位值得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决定了模范作用发挥的成败。这要求该核心人物必须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高职学生,力求其做到严以律己,有足够的能力把群体内更多的人吸引过来。

最后,发挥学生在寝室关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寝室关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2 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流

在无法改变整个寝室的居住环境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处理我们身边的事情。要求寝室关系出现问题的同学总结出问题的各个方面原因,并对这些原因做一次评估,找出能够改变的原因,并明确如何改变。同时向他们提供一些在寝室里相处的合理的原则。比如,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同学从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整体思考,要求他们认识到暂时矛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为了整个人生目标,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小的忍耐与让步。

4.3 学会倾听寝室关系问题同学的倾诉,判断寝室关系问题所在

一般来说,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比较敏感,在处理的时候需要顾及到多方的心理感受和反应。首先是要倾听有寝室关系问题同学的倾诉,收集资料,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理解有寝室关系问题同学,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希望等。并在适当的时候诱导学生释放心理情绪。让学生进行情绪的宣泄,会让学生被压抑的情感有一个释放的突破口,至少可以暂时缓解寝室关系问题带来的焦虑。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判断寝室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症结所在。在做出判断之后,才可以根据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实质,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去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东明,严和来,龙昆.大学生的寝室关系问题及心理咨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

[2] 冯俊伟主编.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全集[M].中国教育出版社, 1996.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2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高校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上不是很理想。[1]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社会测量法的结合,试图来了解以女生为主的高校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特点,为此类高校中的女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从以女生为主的某外语类院校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女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最后共有有效问卷37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1.2研究工具

(1)采用社会测量法,本次调查问卷采用自编班级人际关系条目,共四个题目,分别是:①如果需要调整宿舍,你希望跟哪几位同学住在一起?②如果班级组织旅游,需要分小组活动,请问你愿意与谁一组?③如果需要调整宿舍,你不希望跟哪几位同学住在一起?④如果班级组织旅游,需要分小组活动,请问你不愿意与谁一组?要求被试对每一个条目,举出三个人名,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并将选择理由简单描述。

(2)郑日昌编制的测量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共28道题,分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与异往4个维度,每个维度7道题。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1.3方法

(1)对社会测量法调查数据,主要采用Coie&Dodge(1988)的社会地位分类方法。[2]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将受测者分为"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受争议"、"普通"等五型。

(2)数据资料采用MicrosoftExcel和Spss18.0软件包处理。结合社会地位分类方法的结果,作进一步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女大学生总的人际关系处于中等水平,其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各分量表上的均数和检出率表明,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最高,其次是交谈方面,与异往方面,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这一结果与以往相关研究相似。[3]

2.2强弱标准下的分类

利用Coie氏分类方法对社会测量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强弱标准下两种分型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r=.42,p=.01),也就是说,被试在强弱标准下的被选(被拒)有很大的稳定性。

2.3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分析

在强标准下,不同类型女大学生的人际状况主要在交谈与待人接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交际交友、异往和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从各型平均分来看,被拒绝型和受争议型在各维度和总分上的得分都要高于其他各型。进一步的多重比较也表明,在交谈维度上,争议型与受欢迎型、普通型和被忽视型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待人接物维度上,争议型与受欢迎型、普通型和被忽视型存在显著差异,拒绝型与普通型和被忽视型也存在显著差异。

2.4被试被选(被拒)原因分析

被选的原因主要包括好相处、有共同语言、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关心体贴人、待人谦和、活泼开朗、有共同兴趣、能说心里话等;其中,在强标准下,被选的主要原因包括好相处、平易近人(待人谦和)、乐于助人、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兴趣)、关心体贴人、心地善良、活泼开朗和能说心里话等;在弱标准下,被选的主要原因包括好相处、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兴趣)、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平易近人(待人谦和)、关心体贴人、活泼开朗、很老实和有责任心。

3讨论与结论

3.1女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水平较低,并且在不同标准下的社会地位分型有很大的稳定性。

通过对班级内部各名学生的直观的人际关系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班级内部大多数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仅在一个很低的程度上,许多的学生处于普通型或被忽视型。其原因可能在于班级规模比较大,班级内学生的交流仅局限于几个同学之间的交流。另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扩大,其人际交往不仅限于班级同学。

社会测量问卷中,第一个、三个条目为强测量标准,考察的是对被试的生活、学习等起长期影响的对象。第二、四个条目为弱标准,即考察的是对被试在较短时间段中的影响对象。虽然在不同标准之下,女大学生的班级人际地位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总体而言,还是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其原因在于学生的选择的标准都属于比较稳定的一些因素,如性格品质特征等。

3.2不同标准下不同分型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因素不同

在强标准下,被拒绝型和受争议型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交谈与待人接物两个方面与其他各型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交谈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出个体的自身的个性品质等方面特征,而这一点在长期的相互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弱标准下,不同分型女大学生的人际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与弱标准下,被忽视型也呈现出与争议型和被拒绝型类似的分数分布。这表明,在弱标准下,被忽视组的人际关系状况也令人堪忧。另外,弱标准下,受欢迎型与其他各型的差别主要反映在异往维度上。也就是说,虽然在强弱标准下的选择(被拒)受制于相同的如个性品质等因素,但其中的异往是其中最大的不同。

3.3被选(被拒)原因与个性品质和心理相容性关系密切

在不同标准下,被选(被拒)原因虽然有所区别,但总体包含的因素都差不多,如受其他学生欢迎的人大多具有好相处、有共同语言、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关心体贴人、待人谦和、活泼开朗、有共同兴趣、能说心里话等等特征;而被同学拒绝的人大多具有生活方式不同、太做作、无共同话题、太自私、自以为是、不合群、喜欢使唤人、太爱表现、不真诚、态度冷淡等特征。

3.4问题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3

人际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行为倾向。本文以自测式问卷对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在校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进行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的一般情况,并提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

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距离

一、导言

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行为倾向。按照其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后致性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通过交往而建立和形成的关系,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性格、喜好以及价值取向等个人意愿,有选择地投入感情、物资支援,由个人意愿决定是否保持和发展或是中断与他人的关系。另一种是“先赋性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以血缘或者地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后致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可选择性和契约性,“先赋性人际关系”中的个体在建立、保持和中断上面的选择性不大,特别是在建立上(杨宜音,1995)。

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两种测量方法。其一,由美国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莫里洛建立的社会测量法,它根据群体成员彼此间作出的好恶选择,对群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加以分析,以了解人们相互之间的好感或者反感等情绪关系,以及在群体中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人与孤独者。典型的是“小群体研究”。另一种方法由前苏联学者比德诺夫斯基建立的“参照测量法”。这种方法是让群体成员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自由地选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确定群体中真正的“中心人物”(李宁宁,1987)。人际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者不仅仅关心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产率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且注重人际关系对人的生活和全面发展的作用,注重人际关系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社会现实看,有关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诱发心理问题并产生不良乃至恶劣社会影响的报道日渐增多,这直接引发了笔者作一次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想法。本文无意于分析这些问题的社会性原因,而是试图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说明和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的状况。问卷采用自测式的调查问卷,旨在使用心理的距离反映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本文之所以选择湖北省武汉市的这所大学,是因为该大学作为一所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工等学科门类齐全,全国各省份生源比例接近一致,男女性别比接近于全国高校平均数,农村、城市比例也接近于全国的比例。因此,选取该大学作相关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一种简单可行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研究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将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48个本科专业随机排列,然后按照等距的原则抽取20个专业,每个专业选择第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均发放问卷20份,抽取学生时,对性别、专业做了适当的平衡。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4.5%。被调查者中,男生占54.0%(204人),女生46.0%(174人);平均年龄20.53岁,标准差1.21岁。由于多数四年级学生外出求职,研究中将三、四年级学生合并为“高年级”学生,一、二年级学生分别称为“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样本中,低年级学生占41.8%(158人),中间年级学生占38.1%(144人),高年级学生仅占20.1%(76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占49.2%(186人),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50.8%(192人)。

2.研究工具结合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从人际关系的一般状况(和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状况)、人际危机的处理能力、异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四个维度衡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研究问卷参考了心理测量中《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表》⑴,结合实际情况自编了一套人际关系和谐性问卷,涉及下列问题:遇到烦恼时是否有倾诉对象;与异性的交往状况;社交场合的交际状况;与周围(主要是寝室和班级)同学的关系状况;个人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基本状况(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入学动机、兴趣爱好等问题。研究还参考心理学问卷中的方法,将定类变量当作定距变量处理后累加,得分在某一段内的认定为人际关系和谐或者比较和谐,另一阶段的则分别认定为一般(尚待改善)以及较差或者很差(急需改善)。

三、研究结果

1.人际关系一般状况大学生人际和谐性数据显示(表1),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达到了半数以上,有效百分比占52.9%;人际关系状况处在一般状态或者有些困扰的学生近1/3,有效百分比占31.6%;人际关系状况处在较差或者不和谐状态的比例为15.5%。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很强的占3.2%,良好的占4.2%,出于中间状态的占30.2%,处于较差与很差状态的分别占39.7%和22.8%。2.不同群体人际关系的差异性统计数据显示,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的职业状态、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母亲的这些特征则具备统计学意义。3.人际关系和谐性和一些变量的相关性数据表明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与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显著地呈高度正相关。

使用心理适应能力来估计人际关系和谐性可以减少73.9%的误差。将研究设计的四个角度中的“与异性关系”得分、“社交能力”得分、“人际危机处理能力”得分和“人际关系总分”(均为定距变量)作逐步回归,得到的复相关系数R的平方依次为0.574,0.789,0.843,可以认定,回归的效果很好。校正后的R2依次为0.573,0.788,0.842,可以认为,第三个方程的效果最好。由此获得人际关系与以上三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是:人际关系=1.847=1.437*异性关系+1.474*社交能力+0.899*人际危机处理能力。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发现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与异性的关系,其次是社会交往能力,第三位的是人际危机处理能力。四、结论与讨论描述性数据显示,1/2以上的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近1/3的学生会遇到一些困惑,近1/6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相关分析显示,人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女学生多于男学生。母亲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以及健康状况显著地影响着学生的人际关系:母亲的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母亲的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母亲的职业属于干部或者教师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状况与人际关系高度正相关;与异性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人际危机处理能力显著地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得分。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很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相关分析的一些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第一,从宏观层面上看。要逐渐抛弃陈旧的性别差异观念,减少女孩的失学率,提高她们的教育水平。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到(表13),与异性的关系在研究设计的几个维度中最为重要;从列联表分析可以看到(表9),母亲的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大学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多。农业类院校女生的实际比例大约占学生总数的1/3。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降低女孩失学率,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第二,从中观层面上看。首先,学校要正视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现实,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与恋爱的关系。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合法的社团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其次,新闻媒体要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报道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现状,正确地引导人民群众。第三,从微观角度而言。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鼓励和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小就注意培养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每个学生要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于自身学习、生活与成长的重要性,正确地看待人际关系,加强与周围同学的交流,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做到宽以待人。

参考文献

[1]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0):250-252.

[2]杨宜音.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1995(5):18-23.

[3]李宁宁.人际关系的两种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与参照测量法的对比分析.社会学研究,1987(02):81-86.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迅猛的发展,人类步入网络时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多元化引发人际关系多样性、复杂性、冷漠化、功利化的擅变。一些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其个人的成才及其未来的成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和研究,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其特点,提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对象

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对某医学院校新生进行了测试,共有320名同学上网测试,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为97.8%。其中,男生80人,女生233人;城镇学生124人,农村学生189人;独生子女78人,非独生子女235人。

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量表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1],得到的总分是在0―8分之间,说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困较少,总分是在9―14分之间,那么,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总分是在15―20分之间,表明在人际关系中困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的行为困程度很严惩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3 调查方式与统计处理方法

3.1调查方式

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个专业学生320人,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进行测试,测试前对新生进行15分钟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宣讲,并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以打消疑虑,填写真实。

3.2统计处理方法

将系统中的有效问卷原始数据导入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包建立的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状态良好(见表1),在与朋友相处上困较少的学生有210人,占总数的67.09%,与朋友相处上存在一定程度困的学生有67人,占21.41%,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较严重的学生的学生有30人,占9.58%,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有6人,占1.92%,虽然人际关系状态较严重的只有36人,但是这部分学生可能在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行为困,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所以作为辅导员老师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

4.2 人际关系状态在性别方面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与朋友相处上存在的困要比女生少的多(见表2),两者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个检验结果与预设的假设相符合,原因是女生在交往时,往往存在更多的顾虑,害怕被拒绝,抗挫能力差;男生个性坚强,心直口快,大多数豁达开朗,人际交往中的困较少。

表2 人际关系状态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

(*P

4.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中,来自城镇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存在的困少(见表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是生活在城镇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有更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他们人际交往环境较优越,思维也较为活跃。同时来源于城镇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课程和以不同形式来促使他们了解正确的应对方式的概率要大的多,在一些农村地区则没有条件进行相关的教育,以致学生无法了解异往方面的知识和自身的情况判断[2]。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

(*P

4.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 因为独生子女多数来自城市,所以,也可能是城乡差别所引起的变异。

表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

5 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5.1 坚持个性化和发展性的原则,针对女生和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更多的不足,采取干预措施,如团体心理辅导。

5.2 开设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关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概论》等,也可通过开设讲座、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

5.3 大学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演讲、辩论、体育等活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场所[3]。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2] 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47-250.

[3]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作者简介: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5

关键词:腊尔山区;追高鲁村;田野调查;苗族;血缘关系

一、调查地点及方法简介

追高鲁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腊尔山镇政府西南方向4公里,距离凤凰县城约39公里,与所德村、夯卡村、流滚村接壤,毗邻贵州省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占地面积350万平方米左右,全村海拔700―800米。地势平坦,水资源相对充足,主要以大米、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主。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而对于人际关系的考察是田野调查的重要方面。在此次调查中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式,以家族支图为切入点,对该村每个村寨的部分村民进行了深度的非结构式访谈,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力求深入探讨本村寨的人际与家族关系。

二、追高鲁村人口数量及分布概况

追高鲁村是一个具有约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村落。全村共有5个自然寨,分别是追高鲁、中油麻坪、下油麻坪、板都和高井坪,这5个自然寨分为9个村民小组,245户共计1195人。追高鲁寨共有236人,50户。中油麻坪共有178人,28户。下油麻坪共有172人,33户。板都共有215人,44户。高井坪共有394人,90户。人口主要聚集在追高鲁寨和高井坪寨,通过后期的访谈也了解到,这两个寨子一直是势力较大的村寨,而大部分村干部也来自追高鲁寨和高井坪寨。

(一)人口结构特点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这些划分标准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教育程度、收入等。我们利用有限的数据主要统计了老年人口比、男女比、弱势人口数量状况。

(二)各寨大姓家族关系概括

1、追高鲁:追高鲁寨包括两个村民小组,分别为一组和八组。根据统计的姓氏分布数据可知,追高鲁有吴、龙、杨三个姓氏,吴和龙是主要姓氏,根据户数的统计,吴姓为第一大姓,龙姓是第二大姓。大约在解放前,由于所德村人地关系紧张,而追高鲁寨土地大多原本是所德村地主所属地产,吴姓和龙姓从所德村迁移而来,从此在追高鲁寨安居下来。

2、中油麻坪:中油麻坪只有一个村民小组,为第2组。根据统计的姓氏分布数据可知,中油麻坪有龙、隆、吴、唐四个姓氏,根据户数的统计,龙姓为第一大姓。清朝晚期,为了谋求更好的生计,龙姓家族从贵州迁居至此。

3、下油麻坪:下油麻坪跟中油麻坪情况相似,只有一个村民小组,为第3组。根统计的姓氏分布数据可知,中油麻坪有吴、龙、唐三个姓氏,根据户数的统计,龙姓为第一大姓。此龙姓家族是最早迁移过来的,大约在清朝中后期。

4、板都:板都是由六、七两个组组成。村秘书居住在本寨的七组,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寨的情况,我们分别对村秘书、两个组的组长及该寨的一位老人进行了访谈。该老人名叫隆和生,出身于地主家庭,所以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

5、高井坪:高井坪是由四、五、九三个组组成。根据表2-5的数据可知,高井坪共有欧、龙、吴、唐、王、隆与巳七个姓氏,根据户数的统计,欧姓与龙姓为大姓。

三、总结与反思

(一)乡村精英政治的力量

精英历来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传统精英理论认为任何政治都是精英政治。“精英之所以是精英,因为他是能人,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多的权威认可,这是精英作为个体的内在条件和本质属性。”(《乡村精英与农村发展》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决策中,由于精英阶层占有了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享有统治阶级内部较大的发言权,因此他们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乃至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村支书和村长为代表的村级领导干部,构成了乡村精英,他们几乎拥有村中大小事务的决策权,能够更大规模地调动村中的社会资源,在广大村民心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

随着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追高鲁村逐渐形成了以村支书、村长、村秘书、维稳专干、妇女主任(即五大村干)为核心的村级领导,他们构成了本村的乡村精英。据村秘书石明清说:“村中大小事务都由村民委员会委托‘五大村干’决策执行。”

在与笔者的访谈中,追高鲁村村支书吴春生指出,由于目前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本村的各项扶贫项目逐渐展开,这既为本村脱贫致富计划的落实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也对村里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村支书曾经语重心长地对笔者讲道:“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村民的经济发展意识也各有千秋。等到全体村民都意识到机会已经到来的时候,机会已经消失了。”

(二)农村发展的内动力的缺乏

农民进城务工确实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是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不仅造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也让农村成为了一池缺乏生机的死水。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当地人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近几年来,追高鲁村确实发展了很大变化,新式的楼房,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房蔬菜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但是这一切的发展还是有赖于政府的协助和投资商资金的注入,对于外在力量有严重的依赖性。楼房外观虽新,但多数楼房内部装潢十分简陋,家用电器。道路虽通畅,但拥有代步交通工具的家庭屈指可数。产业虽在发展,但是普通家庭只能拿到低廉的土地出租费。

(三)农村特殊弱势群体亟待关注

一谈到农村弱势群体时,大家都会联想到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这两个群体确实是农村中典型的弱势群体。青壮年外出务工,这为城市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却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让小孩与老人留守家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留守老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农村中,除了这两个弱势群体外,还存在一个群体,他们缺乏劳动技能,受病痛折磨,无法正常的参与社会生活,他们就是农村残障人士。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就遇到三户有残障人士的家庭,其中两位已经成年,父母称之为智障,而具体是什么病可能他们也不清楚。其中一位是未成年,有弱听,交流也有障碍。经过访谈了解到他们并不是天生残疾,而是因为小时候有疾病没有医治造成的后遗症。或是因为爷爷奶奶的疏忽没有及时注意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在乡村中这种群体还有很多,访谈中也有一些被访者提到其子女或亲戚因残疾无法独立生活,婚姻自然也成为这个群体所奢求的事了。

农村残障人士相对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来说,比较少地出现在媒体和学界的关注下,但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需要呼吁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对他们给予广泛的关注。(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庭硕《生态人类学导论》[M]

[2]杨庭硕《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M]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6

关键词: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管理对策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不同的群体人际关系各有不同,运动队人际关系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关于运动队中人际关系和交往的研究中,主要以成年运动员或成年队为主,青少年运动员或青少年运动队的研究还是一个“盲点”。青少年时期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日趋成熟,是人生观和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决定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加快社会化的速度,也是青少年保持心理平衡和完善个性的有效方式。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运动员的人际关系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我国U-19男子足球运动员是2008年奥运会的适龄球员、是各省市全运会的重点培养对象、各俱乐部的二线队,是我国足球发展的重点年龄段,备受各级领导的重视。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可为U-19足球队的科学化训练和管理提供参考,对提高球队效绩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抽样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3―2004年度中国足协U-19清远冬训。在此期间从所有球队中随机抽取了十支球队共24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社会测量法 本文采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时广为使用的莫雷诺“社会测量法”进行研究。通过对球队中成员间“好感”和“反感”情感关系的互选次数以及互选原因的统计,达到研究目的。问卷的设计参照“社会测量法”的常用方法完成,其中指标1、3反映生活指标,指标2.4.5反映训练指标。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24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6.7%。问卷校度检验采用专家判断法,经评价有较高的校度。问卷信度的检验采用“重测法”,对陕西国力队进行了两次测量,时间间隔14天,计算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为r=0.89,则P

1.2.2 数理统计法 调查所获得的有效数据,应用计算机利用Excel或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基本状况 本文运用“莫雷诺”社会测量法调查了10支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的人际关系状况,通过计算群体相融指数来反映队员间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U-19男子足球队群体相融指数普遍不高,平均指数为0.543,最高0.617,最低0.482。这说明目前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整体状况不太理想,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

注:1)指标1-5分别对应社会测量问卷的5道问题。

2)每队有两组数据,第一组指问题的实际选择数如长春亚泰队中的71、49、57、58、65,第二组是计算出的群体相融指数如长春亚泰队中的0.71、0.49等。

3)群体相融指数(“社会测量指数”的一种,用来反映群体相融程度,用公式IP=问题的实际选择数/问题理论选择数表示,其中问题理论选择数:5×(队员人数-1)

2.2 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相互选择的心理因素从表2可以发现,我国U-19男子足球运动员在选择朋友时主要从相似性、补偿性、邻近性、能力等方面考虑。对不同类型的朋友,他们的要求也有差异。对训练的朋友主要要求是能力(10.3%)、补偿性(9.2%);对生活的朋友主要要求是相似性(12.3%)、邻近性(11.3%)、性格(11%)。

2.3 影响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依据统计的结果,结合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确定以下影响因素。

2.3.1 影响队员间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

2.3.1.1 认知因素的影响 根据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影响他人认知的因素有以下6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归因偏差。从对社会测量问卷的回答看,其中64%的回答和认知有关。在自我认知方面有对自己缺点的评价,如说:自己不爱说话、比较冲动、性格内向、和队友的交流少等,在他人认知方面有对他人缺点的评价,如说:有些队友很自私、看不惯一些队友的行为、有些队友骄傲得很,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有些队友事多、彼此之间不能真正地信任对方等。

2.3.1.2 个性品质因素的影响 从队员相互选择的原因看,24.5%的原因和个性品质有关,主要表现在性格和品德两方面,如说:直爽、实在、淳朴、人品好、对待训练认真、一丝不苟、有责任心、比赛中有拼劲、不埋怨等。

2.3.1.3 能力因素 统计发现“人缘型”队员均是主力队员,进一步统计发现,各队受选次数较高的前十名队员中有71%是主力队员,大家对技术好的队员容易产生羡慕和欣赏的心理,也希望向他学习与他交往,利于自己的提高。另外,从队员相互选择的原因看,16.5%的选择和能力有关。

2.3.2 影响队员间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

2.3.2.1 邻近因素 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影响人际吸引的现象称为邻近性。空间距离的邻近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越便于交往,易于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从队员相互选择的原因看,17.5%的选择和邻近因素有关。

2.3.2.2 相似性因素 人之成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人们乐于同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因为某些方面的相似会使彼此在交往过程中对所交流的信息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相互认同,彼此相悦,以致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形成相互吸引。从队员相互选择的原因看,相似性因素占18.7%,如说:有共同语言、谈得来、性格兴趣相同等。

2.3.2.3 互补因素 相似或一致会引起喜欢,但当双方的需要或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吸引力。原因是,人们进行交往的目的总是要寻求某种需要的满足,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能从对方那里获得需要的满足,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便会对对方产生亲近的情感,而与之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调查看这种互补性的吸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性互补,二是需要互补。从相互选择原因的统计结果看,互补因素占18.5%,而且以需要的互补为主,如说:和他在一起有提高、他能帮我找出错误等。

除以上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队员间的人际关系。首先,我国足球大环境的变化对运动员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队员间人际交往的价值取向。“假球”、“黑哨”、“泡吧”、“球场暴力”等不良现象不断出现,尤其是球员收入的显著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断滋生,这些不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一些队员。另外,足球界日益突出的激烈竞争,使以前那种“一团和气”、“高枕无忧”的人际关系状态不复存在,竞争已成为队员间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其次,教练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教练员的工作方式也会影响队员间的人际关系。

2.4 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管理对策青年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独立开始社会生活的准备期。青少年受学校、社会等环境以及自身知识的积累、生活经历的影响,其性格、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是本文改善队员间人际关系的前提依据。

2.4.1 针对主观因素,寻求管理对策

2.4.1.1 根据认知因素,调节人际关系 首先,调节队员的自我认知。教练员首先要做好对队员的评价,不论是在训练、比赛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教练员对队员的评价都要客观、恰当。多给予正面的、支持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队员的自信心和正面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的关键还在于队员自己,教练员要指导队员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其次,调节队员的他人认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出发,教练员要引导队员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等他人认知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准确把握认知客体的角度出发,教练员要加强队员之间的交往接触,以便队员之间能够有一个更广泛、全面的了解。

2.4.1.2 根据个性品质因素,调节人际关系 由于个性原因而导致的交往障碍是比较多的。教练员在管理中,首先,要准确掌握队员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根据队员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性格和气质方面的优点。其次,帮助队员分析自己的性格,积极引导教育队员克服不良的性格特征。

2.4.1.3 根据能力因素,调节人际关系 对水平较高的队员要教育他们懂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要善于发现队友的长处,善于欣赏队友的长处;要求他们主动帮助水平较低的队友;帮助他们克服自命清高,自以为是的缺点;在训练和比赛时,给他们更高的要求,避免自负的心理产生。

对水平较低队员的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发现他们的长处,加以肯定和鼓励,教练员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2.4.2 针对客观影响因素,寻求管理对策 客观因素影响队员间人际关系的结果是形成小群体。小群体对成员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队员间的人际关系。教练员要细致了解和准确掌握队员间小群体形成的原因、结构,预见可能的人际关系;因势利导,发挥小群体的作用;区别对待不同的小群体;创造机会,增强队员间相互交流的数量和质量。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05-03

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死亡,这两起的案件都是大学生与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而导致。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都是独居一室,来到了大学生进入了宿舍生活,很多同学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产生了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产生一些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对大学生的宿舍同学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界定及特征

结合对“人际关系”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认识,给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下这样的定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在宿舍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大学生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它从属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范畴,也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具有高度集中性、交错复杂性、易冲突性、影响深远性等特征。

二、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概述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经济情况等可能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调查,包括整体情况、品格相容性、世界观差异、人际竞争、生活琐事和通过开放式问题提建议这几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关于大学生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采取措施方面的调查。

本次调查小组的同学均为徐州工程学院大二在校生,调查时发动同学及同学的同学填写调查问卷,所调查的学生均为在校大学生,且范围较为广泛,有徐州工程学院本校的同学,也有许多其他院校的同学。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在问卷星网上进行,参与调查的同学共500人,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调查显示,参与调查学生的同宿舍居住人数为4~6人的占绝大多数有79.63%,而6人以上的比例较少为19.14%,1~3人则更少为1.23%。另外,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调查显示,59.26%的同学有住校经历,有近40.74%的同学从来没有住校经历。从性格上看,大部分同学都是热情开朗,容易相处的。少部分人是文静内向的,极少人是冷酷寡言的。另外,调查的学生有超过一半的人来自农村。

2.宿舍同学的关系概况调查。此部分主要是对调查学生宿舍关系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宿舍学生关系的现状。首先调查的目的是关于学生除睡觉以外在宿舍所呆的时间,由调查可知,47.53%的同学在宿舍呆的时候为4~6小时,35.8%是2~4小时。这说明大学生除睡觉外在宿舍所呆的时间较长,而在宿舍呆的时间越长,而与同宿舍所产生矛盾的机率会越大。对宿舍同学关系概况调查第二方面是同学对同宿舍同学是否容易相处进行的调查,结果是95.68%认为是比较容易相处的。这一调查结果是值得欣慰的,但仍有4.32%的学生认为宿舍关系不容易相处,而宿舍矛盾恰恰是由于少部分个性较强,不易相处的同学而引发的。第三个问题是调查学生对宿舍关系是否融洽的一个调查,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8.27%的同学认为同38.27%的同学认为同宿舍关系十分融洽,50.62%的同学认为宿舍关系基本和谐。这说明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总体是好的,但仍有8.02%的同学表示同学间偶有矛盾,更值得注意的是1.23%的同学认为宿舍关系非常紧张。对宿舍里是否有矛盾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05%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矛盾,66.05%的同学表示很少有矛盾,16.05%的同学表示很久才会有一次矛盾,有1.85%的同学则表示宿舍天天有矛盾。依据类似调查,调查组分别对同学宿舍关系的预期,是否经常与同舍友出游,是否经常与舍友聚餐,是否经常参加宿舍活动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宿舍关系较为和谐与预期相符,同宿舍的同学能够经常外出旅游、聚餐,从而使同学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减少矛盾。但另外有一少部分的同学认为宿舍矛盾很多,同学关系较为难处。

3.宿舍同学矛盾原因调查分析。此部分对同宿舍同学关系可能发生的矛盾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四位产生矛盾原因的是:意见不和、作息时间不同、宿舍的卫生问题和生活习惯、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分别占45.68%、41.36%、29.01%、24.07%、88.27%和85.8%(多选题,故总和大于100%)。这说明同宿舍的同学产生矛盾比较原因比较集中,大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都是一些琐事,对某事看法不同,导致言语上有冲突,或作息时间不一致引起的冲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矛盾产生的原因:利益不周。因为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爱好,有的同学喜欢窝在宿舍玩游戏,有的学生在宿舍里面做饭,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到外面打篮球。如果同学在宿舍里面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宿舍电费较多,而电费是由大家平分的,这样就会造成一些矛盾。还有的是因为同学之间有竞争,如奖学金之类的竞赛可能会影响到与舍友的关系。生活习惯也是引起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同学卫生习惯不好,袜子到处扔,零食的包装扔得到处都是,同宿舍的同学可能会忍一时,但很难长期忍受。

4.宿舍矛盾处理的方法调查。这部分主要调查学生遇到矛盾以后解决的方法,结果表明:遇到分歧时,62.96%的同学会讨论协商后采取折中的方法,14.81%的同学会做退让,19.14%的同学是不争论,各干各的。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如何处理问题还是比较理智的,能够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但也仍有19.14%的同学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另外有一项调查:当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和别的同学发生矛盾以后,当遇到心事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向舍友倾诉?大概有35.8%的同学会选择向舍友倾诉,11.11%的同学不会向舍友倾诉,32.72%的同学只会私下里向自己关系好的舍友哭诉,还有20.37%的同学会视情况而定。这说明有许多学生和舍友的关系相处得一般,难以称得上是知心朋友。针对当舍友遇到问题时的其他舍友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73.46%的同学表示其他舍友会认真倾听,主动帮忙。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富有同情心的,具有较高的情商。22.84%的同学认为舍友会略表慰问,这部分同学表示礼貌上的问候,说明对同学的关心不够。还有2%的人对舍友遇到的问题不但无动于衷,反而幸灾乐祸,这部分同学很难和舍友长期相处,并且极易发生矛盾。

5.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情况总结。①舍友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通过调查可知舍友之间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产生,但大都是一些琐事引起的,如生活习惯、性格不合、开玩笑的时机不对、卫生习惯不好等。虽然说这些都是小矛盾,但如果不及时化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大的问题。②作息时间不一致是矛盾的主要原因。由于有不少大学生因为考研或者玩游戏导致晚上睡觉晚,经常会影响到同宿舍同学的休息,这也是造成矛盾的原因之一。③舍友的关系融洽但不够亲密。大学生与舍友能够做到相处较融洽,但有部分学生有问题有心事很少找舍友倾诉,难以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④大学生宿舍经常有集体活动,如旅游或者聚餐,对舍友融洽相处有很大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这容易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感到压力,如果参加有经济压力,不参加则有思想压力,人为地制造了贫困家庭学生与舍友的隔阂。⑤少部分同学难以融入宿舍。有少一部分同学和宿舍同学关系不好,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平时易与同学产生矛盾,而且矛盾不易化解。

四、对策建议

1.对学生的建议。①培养习惯,塑造良好个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事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和他人的感受,玩游戏时戴耳机,听音乐时降低音量,不乱动宿舍同学的物品,不试图占他人便宜。同时,还应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宽容的个性不仅对自己现在有利,对同学将来的发展更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②换位思考,掌握交往技巧。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这种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容易化解许多矛盾和冲突。同时,应多阅读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领悟到许多高尚的思想,懂得更多的处事哲学,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对教师的建议。①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老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班级干部评选、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的选举应尽可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因为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也是造成学生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对每位同学都一视同仁。②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对个别性别孤僻或者家庭贫寒的同学进行关注,教师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他们和同学或者舍友发生矛盾,教师应该能够及时介入进行矛盾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并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心理辅导,给他们足够多的关怀和温暖,让同学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和集体的温暖。③给同学更多的自由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如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舍友,可以不定期进行宿舍调整,让考研的学生在一个宿舍,这样既可以互相促进,又不会因作息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矛盾。

3.对学校的建议。①加强教育和管理。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具有健康文化氛围的宿舍环境是产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基础。②开设人际关系学课程。高校应使大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交往的艺术,人际冲突的原因以及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等相关知识。纠正他们在人际关系认知上的偏差,培养他们尊重、坦诚、宽容、信任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③加强宿舍的硬件建设。目前好多大学生宿舍楼目前条件较好,有独立的盥洗室,有空调等,但大学生宿舍楼里更应该配备自习室,为一些因考试、作业需要熬夜的同学提供方便的同时,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可以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丁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0.

[2]马丽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及干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8

一、当前高校宿舍人际关系调查

(一)人际关系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主要目的:从宿舍人际关系分析入手,解剖舍风建设对班风、学风的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二是宿舍舍风对班风、学风的影响;调查的主要范围:所选样本为建工系大一至大三学生,每个年级200人,其中女生占20%;调查的主要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和走访部分师生,其中问卷调查由系自管会随机抽取每个年级50间宿舍数据,共发放调查表600份,收回592份,收回率为98.7%;调查的主要时间:2010年11月5日至2010年11月8日。

(二)人际关系调查的因素分析

表1-1 你认为怎样建设好宿舍人际关系?

从表1-1反馈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对建设好宿舍人际关系,逐渐倾向于积极参与宿舍的集体活动,这是一种观念进步的体现。

在宿舍人际关系引导方面,应对高年级宿舍多开展集体活动。

表1-2 你觉得哪些因素对舍风建设影响较大?

从表1-2反馈的数据,可以发现,不同年级影响舍风建设的因素是有差别的,年级越高,他们对班干部模范作用发挥的需要就越高。班干部需要发挥率先模范带头作用。

表1-3 你会与舍友共同营造宿舍学习氛围吗?

从表1-3反馈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对共同营造宿舍学习氛围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在舍友的配合下和消极地视情况而定的情况下,呈现增长趋势。

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需要和舍友共同行动。

二、高校舍风建设中的班委情况

表2-1 班委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表2-1反馈的数据,可以发现,09土木2班的宿舍中人际关系相对和谐,班干部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性较高,他们班的每个宿舍均有1到3名同学通过英语四级,班级同学发展比较均衡,平时积极参加院系各项活动。总体来说,09交通2班的宿舍中人际关系和舍风不如09土木2班,这个班的舍风工作急需大力加强。

班委是否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对舍风建设影响很大,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不仅承担一种责任,还营造一种氛围,更培养一种精神。

三、影响高校舍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直接影响每个宿舍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

(二)宿舍之间组织的集体活动太少,导致彼此交流很少,无法增进友谊。

(三)班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影响舍风、班风建设。

四、加强高校舍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正面引导,及时帮助他们疏通心理,调整好心态。

(二)大力推进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指导,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提倡经常性教育,定期召开各班后进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生座谈会,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坚定信心,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9

关键词:调查;国际观教育;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68-03

一、调查相关说明

作为国民中具有活力与知识的代表,大学生的国际观预示着整个国家民众国际观的发展趋向。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国际观调查,重视国际观教育。为推进我国大学生国际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二学生。参与本次调查的包括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四所高校,代表综合性院校、专业性院校、全国性院校和地区性院校。由于利用课堂进行调查,所以,问卷回答率高,发出调查问卷1400份,并悉数收回。一般来说,我国民众的国际观调查90年代后才开始出现。全国范围的调查,如中国青年报2005年组织“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民网2007年联合推出“中国民众的国际观”调查。关于调查对象,有针对全国民众的;也有针对特定民众的,如“北京市民国际意识调查”、“河南居民国际意识调查”、七大城市“中国人眼中的美国”;针对大学生的国际观调查,名目多样,如“大学生国际意识”、“大学生国际价值观”、“大学生全球意识”、“大学生对美国人关注的十大问题的态度与看法”等调查。关于调查内容,有针对具体国家、具体事件态度的调查;也有针对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还有针对特殊背景的调查,如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观调查。近年来,外国调查机构对中国及多国国际观比较的跨国调查也开始出现。总体来说,相对于“外国人如何看中国”的调查,“中国人如何看世界”的调查仍是不够的。众多国际观的相关调查中,基本停留于对某个国家的认识以及国际观的倾向性层面,缺乏深入调查这些认识形成的知识背景,或直接以国际观教育为调查目标。本调查即是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大学生国际观教育状况为调查内容。调查问卷问项包括三类:第一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你更关注哪个,为什么?你是否希望提高国际知识,扩大国际视野?你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国际新闻?WTO是什么组织?北约是什么组织?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是哪五个国家?你知道哪些非洲国家,请列举?你知道哪些欧洲国家,请列举?你知道哪些拉美国家,请列举?世界上众多国家,你最想评价哪个国家?第二类:你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国际知识?列举你修过的国际观教育类的课程?列举一本对你“看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你是通过自己“看世界”还是通过听别人讲“看世界”?你熟悉哪些国际问题专家?你知道哪些国际关系理论?第三类:说说你对西方国家的整体印象?你爱中国吗?你如何评价中国外交?你认为世界上哪个国家外交比较成功?你认为自己是和平主张者还是武力主张者?你具有理性的国际观吗?你的信仰是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调查问卷分为三种应答类型,简单的两选一式的应答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精确地统计出百分比,对整体国际观态势可以进行总体估量。列举类的应答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精确地归类学生的国际知识水平、国际观教育程度。叙述类的应答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更细致地了解学生国际观的特点、倾向、原因。

二、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第一类:关于更关注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1%回答什么都不关心,或空白;10%回答两者都关心;50%回答国际新闻;40%回答国内新闻。这个调查结果与2007年笔者调查结果相比有变化,当时关注国际新闻近80%,现在呈现回落趋势。我们尝试从“为什么不关注国际问题”的回答中探求答案,比较集中的回答是,国内新闻距离自己更近,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更切实,国际新闻有时看不懂。这里面寓示着:中国的国家生活越来越贴近民众的社会生活;学生对新闻的关注,从“看热闹”越来越趋向于“看门道”,追求看得懂。这个结果也从另一个问项中得到验证,即对于是否希望扩大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知识,得到的是100%的肯定回答。关于你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国际新闻,100%都提到了网络;90%并列回答出报纸、电视、杂志,其中个别回答出明确的杂志名称、电视节目名称,如参考消息、凤凰资讯、南方周刊、环球时报、新闻联播、新浪军事等;5%并列回答出课堂;还有近60%并列回答出与人交谈、朋友聊天、听人说等。在这方面,网络的普及是意料之中,因为它不仅对于国际问题,对于各种信息都几乎成了主要渠道。而电视节目和报刊,由于在系统评论国际时事和专家参与方面逐渐增强,所以,也占有一定比重。对于课堂的这个小比重也是可以预料的。超出我们想象的是,与人交谈在了解国际新闻、获得国际知识方面也占有很大比重。这也说明学生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和国际知识的学习,还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人们对于直接影响切身生活的国际事件或极端事件关心程度较高,而对能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认知度低。关于WTO是什么组织、北约是什么组织、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是哪五个国家,其中对于WTO的认知100%都回答出是经济组织或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北约,70%回答出是军事组织,没有答出的则是完全不贴近的答案,如经济组织、公益组织、北太平洋组织等;对于联合国,80%列出五个国家,最少的也能列出三个国家。关于非洲国家、欧洲国家、拉美国家的不限数量列举中,对欧洲国家的列举基本没有错误,但列举的数量少;对非洲国家的列举,容易混淆的是把西亚一些国家列为非洲国家;对拉美国家则显得混乱些,有的把北美国家列入,有的把非洲国家列入。这一调查结果与相关调查结果类同,即对发展中国家普遍感到陌生,无论是临近的东南亚国家还是遥远的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受到的关注都很少。第二类:关于获得国际知识的方式,问卷中有多个问题指向此,40%的回答是书本,包括历史书;50%的回答是老师讲解,包括高中阶段的老师、讲座老师;10%的回答是专家,包括电视节目中的评论、网络视频;10%的回答是父母、长辈、朋友交流。你通过自己“看世界”还是通过别人介绍或讲解来“看世界”,80%的回答是两方面都有;20%的回答是通过自己。关于你学过的国际问题类课程,5%泛泛回答是选修课但没有具体课名;40%有具体课程名称,如形势与政策、西方经济、军事理论,甚至市场营销等。关于对你“看世界”有影响的一本书,10%空白;10%回答的是相关书籍,其中有《大棋局》、《货币战争》、《世界是平的》;10%回答的是国外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雾都孤儿》等;还有10%的回答完全与此话题无关。这些调查说明,学生对国际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外在给予占主导,而外在给予则存在很大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列出必修课,列出的选修课也是多样的,这些课程之间构不成国际知识系统性架构,且一个人对于这类课程并列多选的基本没有。关于你所熟悉的国际问题专家,80%明确回答不知道或空白;10%能列举出一两个;5%明确列出具体专家的名字,其中多为听过讲座的专家、军事理论专家。关于你知道的国际关系理论,40%明确回答不知道或空白,25%是答非所问;回答出国际关系理论中,答出“地缘政治理论”的27份,答出“文明冲突论”的16份,回答出“霸权稳定论、民主和评论、文明冲突论、地缘政治理论”的8份。这个问项是所有回答中最混乱、最多样的一个。第三类:关于对西方国家的整体印象,100%都回答了发达、民主两项。100%都回答自己不是唯西方论者。关于你认为自己是和平主张者还是武力主张者,90%认为是和平主义者。关于你有理性的国际观还是盲目的国际观,其中明确回答自己的国际观是盲目的有30%,不确定自己的国际观是否理性的有10%,60%认为自己有着理性的国际观。关于理想,90%的回答都很具体,比如工作、家庭、社会地位、职业、收入等,更集中于个人理想。关于是否爱国,90%是肯定回答,没有明确不爱国的回答,而有回答无所谓、爱世界、爱人类等。关于中国外交的评价,80%是简单的评价,其中认为中国外交软弱的占30%;认为中国外交比较成功的占60%;认为中国外交应该改进的占5%。需要说明一下,对中国外交的评价,在笔者2010年的调查中,认为中国外交成功的占90%之多。对中国外交作出说明性评价的,大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角度,叙述外交的进步。关于世界上外交成功的国家,比重依次是中国、美国、德国、新加坡。其中的理由说明才是我们更看重的,具体有:认为中国外交成功的,多是列举成功的现象,即中国从无到有很成功;认为美国外交成功的,基本归为实力因素;认为德国外交成功的,基本归因历史反思;认为对新加坡外交成功的,也是列举现象,即这么小的国家却可以左右逢源。显然,这些理由是表层的,是感性的。

三、教育对策思考

1.大学生国际观教育普遍需要加强。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国际问题还是普遍关注的,虽然国内新闻关注程度在提高,但并没有使国际问题关注度下降,两者更呈现并驾齐驱的态势。其中对于国际新闻不关注的,也不是无心,而是看不懂,这其实是国际知识匮乏的表现,在国际知识水平的考察方面更能显示这一点。学生的一般性国际常识缺乏,如对于亚洲、欧洲、非洲国家的认知,对于一些国际组织的认知等,这是应该在初高中地理、历史课上完成的内容。学生对国际事件的感知,受媒体和时段的影响较大,缺乏深入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学生相关知识的普遍性缺乏,提示着教育的紧迫。当然,这种紧迫也来自学生的需求,即所有学生都表达希望扩大国际视野、增长国际知识、提高国际问题分析能力等。另一方面,与大学生国际观教育需求紧迫对应的,不是高校国际观教育实践的跟进,而是缺失。这种缺失首先表现为学校国际观教育主阵地的弱化。在调查中,学生列举不出直接关于国际观教育的课程,能列举出的课程也比较单一,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而且以选修课居多。2005年中国青年看世界的调查也显示,青年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有关国外和国际关系信息,课堂老师讲授和教科书的影响很小。可以说,至少在国际观方面,学校教育已很难称得上是主阵地。所以,这一系列的事实呼唤我们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注重国际观教育的系统性。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整体知识零散,国际观点单一,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缺乏知识体系和理论性认知。这方面的积累不是单靠一门课程、一个专题的学习就可以完成的。即使在学校教育中,也需要系统的课程体系配合才可以。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相关课程建设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日本、英国、法国、香港地区等依托“国际理解教育”,从小学、中学、大学都设置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已经在中小学有了落实,如普遍推广外语教学,开设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环境科学等课程。但接续到大学阶段,外语课程得到了延续,其他课程却没有相应设置,国际关系、世界文化等课程多被列入专业院系。全校范围的选修课,则很难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调查结果也显示,国际知识缺乏的学生,同样在理想、信仰方面也比较模糊;国际知识缺乏的学生,其相关评价的叙述也欠缺条理性和针对性。所以,注重知识传授与信仰教育的系统结合,有利于培养科学、理性的国际观。我们认为理性国际观基本涵盖以下内容:树立国际意识或全球意识、世界视野、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等概况;熟悉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国际社会运行规则、国际关系史、全球性问题等;理解国家对外政策、国际主义、国家与国际关系;提升分析国际问题、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等。

3.注重国际观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当前,各种信息平台如网络、电视、报刊等对国际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制作形式也越来越喜闻乐见,逐步成为民众获取相关知识的重要渠道。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留学、定居、旅游,甚至办学,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和渠道直接接触、感受异国风俗、思想、价值观等。国际观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平台。但事实上,学生对媒体关注的目的性并不强、连续性也不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规范。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学校教育的理论课程、观念教育课程的配合。国际观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教育,还需要理论素养的培育和观念体系的灌输,后者应该是学校教育中课程建设的重点。在注重国际观教育途径多样性开发的同时,还要注意具体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注重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获得国际知识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这就意味着还需要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口头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比如,可以采取重点选拔的方式,在学生中培养佼佼者,对班级同学进行日常的国际观教育,从而带动整个群体的学习。比如调查中,有的学院形成了以寝室为单位的学习团体,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因为越是落实到日常状态,越能发挥口口相传的教育效果。还有的学院形成了一周一次的国际形势交流制度。当然,即使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发挥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式学习。比如通过开展征文比赛,深化学生对相关国际问题的理论性思考;通过开展某国际专题的网站建设比赛,推动学生对某问题的持续关注,逐渐形成某一领域的深化认识;通过开展读书竞赛,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发挥课外书在国际观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当然,有条件的更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的做法,鼓励学生进行国外学习考察等。

4.结合自身特色、国情特色进行国际观教育。调查充分显示,学生信仰、理想的个性化、生活化越来越强。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国际观教育时,必须结合这样的特点,有的放矢。同时,调查也显示,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希望提高国际知识和国际视野,很大的动力来自于对我们自己国家的反观。所以,国际观教育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形势进行。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国际观教育也主要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话题。大多数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历史传统对国民进行国际观教育。如某国结合自己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集、资源匮乏,侧重对国民进行融入国际社会的教育;韩国结合自己国家发展过程,将国际观教育与韩国历史悠久的儒家传统相结合;有的西方国家则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国际观教育,还有的将其与各自的宗教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说,在国际观教育过程中,“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国民意识”的培养,一直在融合推进。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诉求,也决定了我国的国际观教育应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同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且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国际观教育需要更宽阔的世界视野、现代视野、历史视野。只有注重这些特色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环境,以及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等。这种因地制宜、本土化的国际观教育,才能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宁越敏,等.中国大学生国际观调查[J].世界地理研究,2011,(1).

[2]王小东,等.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3]王定功.青少年道德教育国际观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