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集锦9篇

时间:2023-08-21 17:14:15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 德育途径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1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具有其特殊性

高职德育应建立完整的体系已是目前德育界的共识,高职德育体系构建中的要问题无疑是确定德育目标,因而也最为研究者关注,但在德育工作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仅确定了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德育途径是德育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德育目标后,往往是先思考德育内容,紧接着就思考德育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去操作了,不必去想途径问题。实际上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相当“物质化”的存在。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采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德育内容的教育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它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最实在的。没有途径,内容、方法、过程都无所附着。加强对德育途径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其规律的特殊性是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必然要求。

德育途径丰富多彩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指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教育现实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重要德育因素。但是这种客观存在不一定被德育工作者完全认识,德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对德育途径的不同认识,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主观性。高职德育工作者自觉地,力求科学地认识德育途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途径及体系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势必增强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途径进行选择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合的德育途径,这肯定有利于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并构建高职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能。高职教育及其任何一个学段,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德育途径,高职德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些途径,可以在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结合不同的德育内容、方法使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使其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没有由于缺乏认识而被闲置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然是有利的。同时德育工作分别考虑使用各个德育途径的时候,必然会进一步对德育内容、方法及过程深入审视,思考其整体运作的适应性,合谐性,使德育工作更符合客观,增强其实效性。

2 高职德育七大途径的特殊性

德育途径一般从总体上按空间特点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基本途径,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但这三大途径的分类过于概括、笼统,缺乏具体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按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对学校德育所经常运用的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目前成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和传媒七大类途径。

2.1 课程类途径

就课程类途径来说,高职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这一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但从高职德育目标的职业性出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裁减、增删,突出职业性特点,思政课程分别对应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重点,如思想教育主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一途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法纪和守纪观念、良好的职业心理等。

学科教学课程指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学科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中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的,准确提炼和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践证明这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2.2 实践类途径

实践类途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接受教育的渠道。高职德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好高职优势,紧紧抓住实习这一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放。

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要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而实习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实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眼于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教育过程,具有“传道”功能。通过实习,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的思想情感和学好专业本领的坚定信心,可以使学生形成热忱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养成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习惯,一丝不苟履行职业职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环境设施与实习内容中产生美感体验,直接受到美的陶冶和感化,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对美的造型、结构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建活动等,也包括家庭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德育基地开展的活动、社区服务等。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几个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第二是活动内容的广泛选择性,第三是活动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第四是活动系统的社会开放性。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德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正如同志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2000年3月1日《光明日报》)“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无论是教学和教育都不得不十分重视实践的途径,这是一个仍有待开发的极其重要的领域,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并探索的领域。

2.3 环境类途径

环境类途径指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德育环境。大致可分为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际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氛围。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与班级间的关系,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影响学生潜能发挥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教师学生关系是师生形成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的纽带。众多实践研究表明: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型。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富有教育民主和人道主义,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民主、平等合作的与学生交往,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观念和素养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文化环境指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文化氛围,它包括两种相互融合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其中,精神存在往往通过物质存在而传递,而物质存在又通过其意义体现精神的价值。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和规划;二是净化,通过劳动使校园干净整洁;三是绿化;四是美化,有花坛草坪,假山喷泉,雕塑外还包括布置的环境。如宣传橱窗、校训校歌、名人肖像、广播室等,都具有无声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树立榜样,弘扬祖国传统美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五是风气:学校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等等,这些,必然对学生发挥感召力,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2.4 组织类途径。

所谓组织类途径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所组成的集体。它包括高职院校中的政党及群众组织。

(1)党组织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党的工作具有突出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这就必须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

(2)学生的群众团体组织

①共青团组织:是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

[2]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3]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4] 燕国材主编.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误区;革新途径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学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思想不断的被深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现代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与发展,迫使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理念及模式的革新,在不断改革的进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陷入了一定误区。首先,部分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其次,教学的手段过于单一,高校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体育教学实践难以有效的开展。体育教学在学生成绩的评定方面存在不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下,体育教学的实际成效甚微。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误区及革新途径研究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误区

1.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及观念,是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整合,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指导着学校体育教学按期完成。由此可知,教学理念具有系统化及理论化的特征,对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的具体确定方面存在巨大的误区,首先,应试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缺乏一定的素质教育理念,人们思维模式的固化造成体育教学理论层面陷入误区,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理论框架的搭建不够完善,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难以体现。其次,就体育教学实践操作层面而言,由于科学理论导向及支撑作用的欠缺,造成操作行为具有明显的盲目性特征,即理论建构缺乏明确的时效性,最后,就学科层次而言,我国体育教学隶属于副科范围,学校及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教学实践不够重视,体育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较低,影响了体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实际教学理念的实用价值低下。

2.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存在误区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有序开展依赖于科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构以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想为指导,是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间整体功能及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有序性、稳定性及固定性,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结构框架及既定程序的集中体现。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下,体育教学改革实施实际成效较小,教学模式的实际功能退化现象严重,在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方面依旧沿袭传统的达标检测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组织的提升。教学内容以传统的项目为主,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个性化需要,差异化教学难以实现。

3.体育教学发展取向存在误区

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在路径选择、发展方向及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取向不明的现象,致使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不强。

4.体育教学改革运用操作手段存在误区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操作手段的x择关乎整个改革教学实践计划的实施实际成效,是高校改革理念的几种反映。操作手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改革的实际成效。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言,主要的操作手段有改革计划的制定手段、改革开展的实施手段、监督手段、组织手段及修正手段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计划制定手段是改革的基础,计划实施手段是改革完成的有效途径,组织手段是改革的保障,监督手段具有规范及修正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操作手段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任何一方面存在漏洞或者缺陷都会造成整个改革计划的难以实现,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陷入误区。

(二)高校体育教学革新新途径

1.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思想

为避免高校体育教学革新陷入误区,应不断的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下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束缚,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应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遵循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在体育教学理念设计过程中将适应性、导向性及规范性作为主要的理念选择标准。

2.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选择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教学实践过分的彰显形式,改革的实际成效甚微,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作用难以有效的发挥。高校教学模式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因此,高校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选择体育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发展,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完善,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实际的成效及意义。体育教学应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个性化发展,倡导终身体育的思想及理念,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消除改革中功能主义思想的影响

为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式发展,避免部分人员以改革之名谋求个人利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采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引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4.优化教学模式及体育课程的设置

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形式主义的束缚,高校体育教学应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而教学模式,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出发,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打破传统模式下以班制及系别为依据的规模化教学,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途径。体育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应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依据市场需求、学生兴趣、学生个性特征及认知水平等变化等进行及时的调整。学校应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也可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体育课程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及实用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推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陷入一定的误区,为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应结合社会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科学的理念的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最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莉莎.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误区与修正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8:78-79.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3

【关键词】依法治教;科教兴国;有法可依

一、依法治教的内涵

依法治教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法制建设,使教育工作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全面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法律化、规范化。

它的主体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高层次是广大人民、由人民选出受人民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经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或者任命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治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普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教育守法、教育法制监督等方面。

二、依法治教的意义

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同志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上,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他深刻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党的正确主张同人民共同意志的统一,基本出发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依法治教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在社会、学校中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对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依法治教的途径

1.依法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履行保护青少年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对违反教育方针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对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查处。总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必然要涉及利益和权利的重大调整。要依据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在下放权力的同时明确责任,处理好学校与其他各方面新的利益关系,使改革有序进行。要注重通过法律途径来促进、推动、保障改革的进程,积极依法调节新的社会关系,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规范,依法推动改革的健康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教育立法与改革的关系。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好的经验。今后,在确定每个具体的立法项目和规范性文件时,都要从教育事业的全局加以研究、论证,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与可能,加以通盘考虑,注意为进一步改革留下足够的空间。各地要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国家尚未有具体规范的事项,可以根据改革的经验与需要,先行制定暂行规定,使之成为国家立法的有益补充。

3.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实施好教育法律,树立起教育法律的权威是和立法一样关键的问题。教育法律的实施,涉及很多部门和各个方面。实践证明,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的执法检查,是促进教育法律实施的有效监督制度,也是对教育工作的最大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助和配合人大对教育工作的监督,认真落实人大通过执法检查和其他法定途径,对教育行政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要把改进的情况及其效果,及时向人大进行报告。此外,要积极利用司法监督、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监察和审计等机关的专项监督以及党内的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畅通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途径,综合发挥各种监督渠道的作用,切实推动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的落实。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法治教予以保障。只有这样,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才能实施,富民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实践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思想情操、思维方式、文化和审美修养的重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同时,加强普通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建设,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普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加强音乐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具有素质较差、学制短、课程多等特点,加强高职高专的音乐教育正符合时代的发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性质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情感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道德情操、促进智能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弘扬独特个性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艺术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没有艺术没有音乐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的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

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内容

音乐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两大部分。前者就是各级各类专门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国民音乐教育又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即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音乐课程或音乐欣赏课程;其次是社会音乐教育,即学校以外的全民参与的音乐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高职高专的音乐教育属国民音乐教育的范畴,其重心在于全民素质的提高。高职高专音乐素质教育以普及性为基础,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高职高专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要处理好课程教育与课外活动两者的关系。高职高专开展课外活动应该遵循普及性,不应该盲目追求高水平,应该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相区别。高职高专音乐素质教育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作品鉴赏和音乐艺术实践等三部分,根据学制的特点可开设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交响乐欣赏、中外音乐史、影视音乐鉴赏、舞蹈等课程。

三、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现有的音乐教育难以承担起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时代重任。大多数高职高专的音乐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很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的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从调查情况看,高职高专院校虽然也在努力建设音乐类课程,但是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该开设哪些音乐类课程,缺少通盘考虑;课程不正规,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因人设课,或者以一般性的讲座代替上课;课时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类教材。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讲座,要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音乐教育课要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要通过音乐教育,开阔大学生的胸襟和眼界,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音乐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1.音乐教育要纳入教学计划

音乐教育只有正式地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之中,才能保证内容、进程、质量的落实。哈佛大学将7-8种音乐教育课纳入低年级必须选修课之中。麻省理工学院规定,获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360学分,而其中的72学分必须是音乐教育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规定所有的理工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外专业课程和属于通识修养范围的公共课程,其中又规定,音乐类课程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必须占相当的比例。同样,高职高专院校更要注重将音乐教育不仅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而且加大在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防止只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而行动上落实不了。要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方面加强指导、管理和总结提高,使之不断完善。比如,可以把《音乐鉴赏》课作为音乐教育的必须课或选修课,通过音乐鉴赏,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还可以积累中外音乐曲目,增长音乐知识。同时,音乐鉴赏也是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5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 优化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学科,和语文、数学甚至和音、体、美等学科比较,它课时 少,每周每班只有一节课,而且几乎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笔试,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决不亚于任何 一门学科,甚至还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首先是由它的系统性决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的任务。然而其它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 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各科教学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而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中的主渠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又表现在它的情感性。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信念和需要,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则主要来源于情感和兴趣。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斯霞 的母爱教育和李吉林的情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奥妙也就在于有情。各科教学都要有激情,但只有思想品 德课是把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列为首要任务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贯穿于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始终。 如果思想品德课这一教学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则强烈的道德情感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 ,进而促使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也表现在它的辐射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 度。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的途径。校级、班级教育和少先队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然而各科教 学和各种班队教育在实施德育时,除考虑自身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 个永恒的主题。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都要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高年级和低年级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思 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就是这种区别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也就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对各科教学和班队教育的辐射功 能。临川市小学德育1、2、3一体的整体实验,就是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 然后结合一课或一个单元的 思想品德课的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一次班会或少先队中队活动。经有关专家认定,该实验是有效的。之所以有 效,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课对班队活动的辐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还表现在它的突破性。在应试教育泛滥时,思想品德课不被 重视,不少的学校思想品德课很少有专职老师,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学校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 文课或数学课,连课本都不给学生订。有的学校,虽然开了思想品德课,但由于只是搭头课,老师把课上得枯 燥无味。因此,选择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突破的力度将会更大。我们萍师附小,在全面 实施愉快教育的改革中,选择德育为突破口,要求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学校的拳头产品课,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愉 快教学改革实验的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6

一、调研结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详见表1)

表1主要是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问题1数据显示,只有18.03%的学生表示对人文素质的内涵的了解“非常清楚”和“比较清楚”,55.03%的学生只有“一般了解”,甚至有26.94%的学生根本“不清楚”人文素质这一概念。这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逐渐开始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但对人文素质的具体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问题2数据显示,在面对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地位这一问题上,61.95%的学生认为“两者同等重要”,甚至还有9.96%的学生认为“前者比后者重要”,表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部分高职学生认可;22.01%的学生认为“后者比前者重要”,还有6.08%的学生认为并不需要前者,表明小部分高职学生尚未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这部分高职学生中依然出现教学的“工具意识”倾向。

(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详见表2)

表2主要是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3数据显示,面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只有42.98%的高职学生“回答正确”,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常识性的文化知识。问题4数据显示,阅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2本以上(含2本)的高职学生达到53.98% ,这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还是具备一定的人文书籍阅读量的,同时也体现出阅读书籍是高职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一大手段;46.02%的高职学生仅仅阅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1本或没有阅读过,这说明小部分高职学生的人文书籍阅读量较少,所以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拓展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领域。问题5数据显示,59.96%的高职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把“人生价值”与“社会贡献”相关联,但依然还有40.04%的高职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与“金钱”、“权力”以及“社会地位”有着紧密关联;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不可忽视。问题6数据显示,在“奋斗目标”这一问题上,仅有38.05%的高职学生“有明确目标并且稳定性强”,这部分高职学生会以自己制定的稳定目标来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涯,24.00%的高职学生“有模糊目标但是稳定性弱”,这部分高职学生大学生涯过程中虽然有目标指引,但目标容易改变;9.01%的高职学生“思考过制定目标但未确定”,29.04%的高职学生“从未思考过制定目标”,这些高职学生未制定目标,因此在大学生涯过程中各方面非常被动,具体表现为“得过且过”;因此端正高职学生的人生态度,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很有必要。问题7数据显示,面对“考试作弊”问题,53.50%的高职学生认为“不对,反映个人诚信度”,这样的失信行为应该禁止;26.00%的高职学生认为“不对,但和个人从诚信度无关”,因为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失信行为,考试作弊与其相比较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情而已;还有10.50%的高职学生认为“无所谓对错”;由此可见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的道德观模糊,需要进行教育引导。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在整体上还是良好,但还是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三)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以及效果(详见表3)

表3主要是了解高职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以及效果。问题8数据显示,在获取人文知识的主要渠道上,75.05%的高职学生选择了“数字化媒体(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其次53.68%的高职学生选择了“学校课程和活动”,只有31.97%的高职学生选择了“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化媒体”成为大部分高职学生的首选,这与时展有着紧密联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多采取高职学生喜欢的学习人文知识的途径,以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问题9数据显示,57.97%的高职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作用一般”,22.96%的高职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作用很大”,19.07%的高职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不起作用”;问题10数据显示,在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问题上,只有18.03%的高职学生认为“能满足需要”,40.04%的高职学生认为“基本满足需要”,而27.04%的高职学生“无法满足需要”,甚至有14.98%的高职学生认为“没必要开设”;问题11数据显示,55.03%的高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作用一般”,35.01%的高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很大”,9.96%的高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不起作用”;问题12数据显示,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设方面,79.98%的高职学生认为“活动很多,能满足基本满足需要”,20.02%的高职学生认为“活动很少,无法满足需要或没有必要开设”;由问题9、10、11、12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并且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少部分高职学生依然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作用不大,并且不能满足需要甚至没有必要开设。问题13数据显示,57.97%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师的人文素质“作用一般”,13.00%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师的人文素质“作用很大”,29.03%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师的人文素质“不起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也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并且要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升。问题14数据显示,领导重视、人文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师人文素质均是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应加强的工作,它们所占学生比例分别为:75.05%、48.01%、55.03%、59.96%、42.98%。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成因

经研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成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受到社会不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侵袭,部分高职学生思想发生较大转变,无力抵抗外界诱惑,物质追求强烈,导致极少数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趋于物化,认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学校因素,高职院校多数还采取秉承“技能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看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更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是否熟练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投入较多,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投入较少,并且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而专业知识教育的效果是立竿见影,两者相比较,高职院校更倾向于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三是个人因素,从整体上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略低于本科学生,多数学习行为被动,适应能力较弱,因此更要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对策

关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问题,已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效并达成一定共识:一是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课比例,促使高职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结构,并加以内化提升为人文精神;二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密切融合,促使高职学生转变“技术为上”的观念,探索在专业知识教育里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更多途径;三是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显性因素(搞好各种人文校园活动),还要重视隐性因素(校园设施的建设,人文环境的熏陶等),让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提升人文素质。除以上提及的有效措施外,高职院校还应做下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转变滞后理念,完善组织体系

办学理念是一所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要想搞好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要务就是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承认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要克服急于求成的短视行为,确立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理念,把“就业”与“做人”进行有效统一。为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要成立人文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本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联系学生工作处、团委、专业教学系部以及后勤管理处等相关部门,在学校的统一规划设计下,依据自身工作职责和部门特点,依靠部门优势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二)促进全员参与,形成共育氛围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强调层层落实,促进全员参与,形成共育氛围,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全校教职工身处校园这一教育环境,其言谈举止均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所以全体教职工必须提升思想认识,在工作和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踊跃投身于学校的育人教育,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深入挖掘高职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和优势所在,促进高职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充分激发高职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增强人文素质教效果;三是要营造家校、校企共育氛围,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引导,打造三位一体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真正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三)开展各种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7

【关键词】 多路径; 健康教育; 高校医院; 门诊输液患者;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1-0160-03

健康教育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进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清除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1]。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模式全面系统地贯穿于整个输液过程,甚至从院内延伸到院外,符合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程序,下面就把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形式及重要性综述如下。

1 多路径的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

1.1 输液全程健康教育

全程健康教育是利用护理程序,对输液患者在输液前、中、后有计划、有步骤、连续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当患者到医院诊治时,常常因为疾病的折磨以及环境的改变,医学知识的缺乏而产生许多不良情绪或异常心理[2],这时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输液前,接诊护士面带微笑给患者介绍输液室的环境,安排输液座位,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卡片,告知请耐心等待,认真阅读健康教育卡片,会尽快为其输液;输液时,告诉患者一天输多少瓶,询问他们有那些不适,根据患者的诉求,确定教育目标。具体内容依据患者所患疾病及所用的药物不同,不同的年龄,合理有效地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3],告诉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出现不适及时告诉护士,输液过程中不要随意调节滴速,滴速的快慢是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年龄来定,滴速的不准确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4]。对于输入青霉素等过敏类的药物,应告诉患者若出现头晕、胸闷、心慌等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输完液拔针时告诉患者按压穿刺处的方法及按压的时间,对输扩血管药的患者按压稍延长嘱咐其休息一会儿,起来时身体稍往前慢慢起来,以防止发生性低血压;对第一次输青霉素等过敏性药物的人,须告知输完液后等15~20 min再离开,以防迟发性反应发生。林小玲等[3]通过全程护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开展,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使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原来的85.8%上升到99.0%。全程护理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服务,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而且通过良好的交流氛围,拉近了护患关系,从而使护士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病情,为其细化服务提供了基础。护士主动耐心地对患者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促进了护患沟通,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4]。

1.2 多媒体形式的健康教育

利用电视播放专家健康讲座,利用DVD机播放专门制作的健康教育光盘,主要介绍输液整个过程的注意事项,常见病的影响因素,饮食、运动及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作用,还有常见病的规范用药的重要性,如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服用高血压药要经常检测血压,不能随意停药,高血压需低脂、低盐饮食,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等注意事项等,糖尿病饮食疗法的重要性,用药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及初步处理方法等,甲亢患者用药疗程,甲亢药的主要副作用,用药期间定时检查白细胞,常见流行病的预防措施等。邹亚萍等[5]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象生动、涉及面广、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需要。通过多媒体在门诊输液大厅开展健康教育,有效利用患者输液的时间,使患者及家属在输液过程中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强化了患者的健康理念,使健康教育得到很好的落实。

1.3 卡片式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卡片内容包括:输液流程,输液注意事项,需做皮试者,不能空腹,输液过程不能自行调节滴速,有疑问和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输完液拔针后按压穿刺处的方法和时间。黄双霞等[6]认为健康教育卡片针对所有的输液患者,内容应简洁易懂,让患者正确掌握输液相关的知识、应急处理的方法与技巧,规范输液流程,预防输液反应,保障输液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4 健康教育宣传栏

由专家级的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吸引患者及家属观看,以增加宣传力度[7],内容侧重于宏观卫生知识。涉及人群常见、多发病及相关健康知识,如高血压、糖尿病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不同季节的多发病及一些流行性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宣传栏摆在输液大厅,每两个月更换一次。田丽君[8]认为宣传栏式的健康教育能够让患者在等候输液时观阅,会减轻患者因着急而产生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这样既能够减少医患矛盾,同时也给患者增加了预防保健知识,提高了医院窗口服务水平。

1.5 微信平台健康教育

微信是近年来出现的交流服务方式,通过手机网络可以快速发送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随着智能化手机普及,微信已经成为交流服务的快捷方式[9]。在高校老师和学生都有良好的网络应用基础,更愿意接受网上的交流方式,对于输液疗程长的学生及教职员工,责任护士把手机号码告诉他们互相加入微信群,以便输液回到家中有什么不适可通过微信咨询,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主诉,分析原因,通过微信告诉他们处理办法,必要时出诊处理。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实现了把健康教育从院内延伸到院外,微信平台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这种网络形式的健康教育更直接和便捷,迎合了广大教职员工及大学生的心理,广泛得到了好评。

2 多路径的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

多路径的健康教育更全面、更系统,是实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因时间关系,身体不适时一般不愿住院治疗,故门诊输液室是疾病治疗的主要场所,在门诊输液,他们不仅希望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也希望获得预防疾病、健康保健知识,以及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等知识[10]。采取多路径的健康教育形式在输液前、中、后,针对不同的病情,不同的年龄,用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合理有效的实施健康教育,以达到最佳效果,更好地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1]。

多路径健康教育的实施,把健康教育从院内延伸到院外,通过加强院外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预防流行性传染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好的网络基础,利用微信平台给来医院输液的教师和学生发送健康教育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用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如近期流行的登革热、非洲流行的艾博拉传染病等,把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知识发送给来输液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他们在同学和朋友中互相转发,让人人知道登革热的预防措施,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蚊子的滋生,切断了传播途径,本校师生无一例登革热发生。

多路径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素质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激发了护理人员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2]。做好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学好社会心理学、社会人际关系学、伦理学等,才能更科学、合理地实施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13]。

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拓展了健康教育的广度、深度,使患者的知、信、行得到改变[14]。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是联系健康知识与健康实践的桥梁,完善和丰富了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和能力[15-16],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她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护理人员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向全社会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强化人的健康意识,建立和改变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人类行使健康活动,促进患者身心快速康复。通过实施多途径的健康教育,能够减少医患矛盾,有效地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信誉度。

参考文献

[1]黄丽伟,黄秋环,刘芳印,等.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应用观察[J].右江医学,2012,40(2):184-185.

[2]王胜春,田英,孟究芹.社区门诊输液患者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270-271.

[3]林小玲,冯桂莹.实施门诊输液全程护理模式促进健康教育落实[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5):1410-1411.

[4]黄美娥.静脉输液中的护理缺陷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8,5(16):49-50.

[5]邹亚萍,倪红红,陈金玲,等.通过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门诊输液患者健康素养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719-1721.

[6]黄双霞,杨嘉丽,裴静,等.针对性输液知识教育在门诊输液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蛇志,2008,20(4):258-259.

[7]孟庆艳.健康教育路径在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119-120.

[8]田丽君.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患者中实施的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1370-1371.

[9]崔丹.微信群发平台辅助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4,6(4):338-339.

[10]罗慧,刘洁,丁平英.全程健康教育在高校门诊输液室实施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8(23):2155.

[11]魏娟.护理程序在门诊输液中心健康教育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87-688.

[12]齐桂英.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实施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6(23):114.

[13]徐海燕.静脉输液健康教育的需求与评价[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9(9):107-108.

[14]姚秀萍.运用护理程序对输液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20(8):156-157.

[15]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2.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8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因人施教、抓教育培训

一是要实现管理人才的现代化,要下大力气培养德才兼备的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注重引导管理人才进行品德情操训练,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要注重人才的层次性和类别性,提倡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培养适应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别要求的人才,使各种人才形成互补,培养懂管理、善经营,能够体察民情、具有公仆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注重经济性的教育引导,使管理者能够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做到勤政廉洁,有所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具备上述能力,在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重视科技层教育培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兴衰,企业应建立健全系统的制度,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科技培训和教育,为各类技术人才成才提供资金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重视科技人才成才,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三是抓好一线员工层的教育培训,主要方法有:第一实施全员培训,一线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低的,因此通过强化培训,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实施全员轮训,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像中石化在进行的员工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一样,要求人人持证上岗,人人上岗有证,这必然对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对症下药”培训同生产经营相结合。企业在对员工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应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为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不能抓此失彼,否则会导致员工素质不升反降,事倍功半,达不到期望目的。提高员工素质只有兼顾整体,如抓思想素质不忘业务素质,搞业务培训不忘员工观念转变教育,才能成功的实现员工队伍素质一时一变化,一年一台阶的不断提升,为企业不断创造生产经营的佳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教育实行多元化

这是基于员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提出的员工素质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从对象上看,高级管理层的培训教育、中层管理层的培训教育和一般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教育。而工人的岗位技能,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级别。从层次上看,有大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后的知识更新继续培训教育。从内容看,有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员工教育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一专多能),教学时间的动态化(长期与短期结合、业余和脱产交替);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集中与分散、教学与自学);培养规格的多质化(多种考试、多种证书)。多元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又决定了员工培训和社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推动员工综合素质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

员工教育不仅是为了储备,更是为了应用,这是成人教育的应用性的实践性决定的。从宏观上说,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不在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而是劳动者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应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从宏观上说,这是由我国企业具体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我国大部分企业新近或更新先进的技术装备,急需管理者及操作人员水平紧紧跟上与之相适应。随之而来的是对先进技术装备的操作、安装、维修等适应性培训,急需受训者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适应生产。我国企业老设备要更新改造、老产品的换代,迫切需要一批集设备设计、工艺管理、现场操作、产品检测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是岗位培训、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的契机。岗位培训为技能的转化提供了条件,反之,员工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促进了岗位培训的开展。目前,企业和社会办学的员工教育都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转换产品之前,都需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技能的培养。能力培养要有超前性、延续性,对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应有长远的打算。把目前需要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工种培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有哪些相关文章:

1.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方法有哪些

2.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3.提高员工基本素质的有效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范文9

关键词:高校;自然科学素质;课外素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17-02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一直以来,各高校除通过讲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加强了课程体系的引导,和实施素质教育外,大量的课外素质教育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学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高校要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培养文理贯通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课外素质教育途径。笔者结合云南师范大学开展自然科学素质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的情况,对基于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措施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加强大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文化的迅速普及,“微信”、“微博”等的广泛使用,“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知识而使得一些伪科学的假信息、假新闻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泛滥的情况,比比皆是。如“微波加热的食物会致癌”,“小龙虾是虫子不能吃”等,更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让谣言不击自破。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生理素质基础之上,在自然科学环境和自然科学教育的作用下,主体把自然科学内容内化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道德。自然科学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于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思维品格、创新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科学的宇宙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说来就是: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智力、能力的增长,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梳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批判伪科学,破除迷信,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然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避免思想僵化,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自然科学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自然科学道德要求帮助大学生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具有学术道德和学术自律,有助于其形成讲求诚信,踏实肯干的处事态度。

二、云南师范大学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现状

云南师范大学尽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历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在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深化管理和拓展提升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早在1998年,云南师范大学就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在深化学生课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成立了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素质业余教育学院,同时依托各院、系成立了相应的7所业余分校,包括青年政治学校、人文素质进修学校、课外科技培训学校、外语培训学校、信息与电子技术培训学校、美术摄影技术培训学校和心理健康学校;成立了3个中心(“三字一话”培训测试中心、音乐艺术培训中心、体育技能培训中心)。这样的举措从格局上突破了以院系为单元的学生工作相对封闭的体系,实现了优势互补,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优化了育人环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素质普遍提升,再加上学生人数规模不断扩大,这样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况且仅以课外科技活动和计算机能力提升来概括自然科学课外素质教育,还远远达不到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云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构建综合集成、协同创新的具有鲜明学校特点的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云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学校、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学校、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学校等19个素质教育学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充分发挥现有校区资源,丰富学生活动,服务学生第二课堂。仅2013年,各素质教育学校开展活动291次,参与学生52241人次,培训结业获证书学生9879人次。

在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方面,云南师范大学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实际,依托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学校、服务三农技术应用推广学校、环保素质教育学校、生命素质教育学校、电子技术培训学校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等6家素质教育学校开展,通过活动化、项目化、精品化管理,推进课外素质教育有序、深入和持久。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以竞赛为平台推进学生科技素质提高。各素质教育学校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为平台,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性较强的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培训,小组竞赛,选苗育苗,为各类比赛提供优秀的作品和选手(主要是专业学生),以赛促练,进一步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各素质培训学校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科普趣味实验、“生活中的化学”趣味展示、电子产品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设计比赛、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环保知识竞赛、太阳能利用技术培训、生物质能利用工程观摩、可再生能源科普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中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是以讲座育品牌,营造浓厚的课外学术氛围。各素质培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邀请校内外名师大家、青年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同学们感受大家风范,了解学术前沿,也深刻感受自然科学类学科的魅力。同时还积极开展跨年级、跨专业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举办学术研究成果展和科研成果展,鼓励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大家全方位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熏陶。

三、对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课外素质教育的启示,笔者认为,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应建立并推广“课程化建设、项目化运作、品牌化推进”的工作模式,增强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一是课程化建设。课程化建设是做好课外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学生课外活动实施内容和培养目标应统一,要着眼于第一、第二课堂的同步推进。即活动开展要专题化,课程或培训指导要专业化,尤其是在实施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方面的培训中,一定要做到课程规范化,排出课程计划,规范实施课程,落实教师学时、学生学分和场所设施。并邀请专业的教师或者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如在太阳能利用技术培训中,详细介绍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和太阳能干燥技术4种技术,同时对太阳能电池板利用进行了实地参观和组装,将课堂学习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二是项目化运作。项目化运作是做好课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实行高校课外素质教育工作项目化运作,通过建立项目的规划、实施、考核、评估制度体系以及下发立项指南、项目申报、项目批准、项目运作、项目检查、项目验收等程序,形成“项目―品牌”的发展模式。这样既有利于优化课外素质教育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组织参与课外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高校课外素质教育活动,从而为高校课外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如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科普宣传中,学生们积极参加了到乡下的太阳能利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义务宣讲,走出校门,深入基层群众,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三是品牌化推进。品牌化推进或者说是精品化推进是做好课外素质教育工作的中心。课外素质教育工作一定要积极提升内涵,外树品牌,内树形象,实施精品活动战略。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讲座品牌建设和活动精品化,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课外素质教育风景线。同时通过备战各级各类高品质的全国大学生竞赛,选苗育种,促使课外素质教育工作更有特色和影响力。如通过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设计培训竞赛,选派了一些获奖队员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一等奖;组织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挑选选手备战全国高师院校实验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实现新突破。

四、结语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文理渗透”对于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学会理性思维不仅成为大学生们必备的研究工具和常识性方法,更是将来胜任职业要求的必备条件。作为蕴育人才摇篮的高校,在开展和推进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大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提升,多渠道、多途径地引导大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思维独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留才.自然科学素质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0,(7):57-58.

[2]牛元帅,朱黎,杨春华,李树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云南师范大学课外素质教育思考[J].思想战线,2012,(36):205-20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