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效养殖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8-23 16:54:16

高效养殖技术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1

关键词 河蟹;生态养殖;环境营造;苗种放养;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8.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24-01

1 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池深2m,确保高温期水位能加至1.5m。坡比1∶3,淤泥5~10cm,便于栽种水草及培养螺蛳等底栖生物。池塘四周用木桩、钙塑板、聚乙烯网片建成防逃设施。

2 环境营造

2.1 清塘消毒

养殖河蟹的老塘口,淤泥较深,是滋生病菌和隐藏敌害的场所。因此,清除过多淤泥和消毒杀菌是蟹种放养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采取的方法是:抽干池水,冻晒10~20d,让其板结,铲除过多淤泥(留淤10cm),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4 500kg/hm2以上,使用生石灰之前向池内注水10cm,将生石灰溶化,全池泼洒,药后1周过水1次,然后加注新水。

2.2 种植水草

2~3月份,待水温回升,即可种植水草,以伊乐藻为主,搭配其他可食水生植物,合理种植。施生物有机肥300~750 kg/hm2或复合肥45~75kg/hm2,培肥水质,培育底栖生物,促进水草生长(覆盖面60%左右)。

2.3 利用螺蛳

河蟹对贝类特别是螺蛳尤为喜食,所以在加工河蟹混合饲料时必须添加螺蚌肉作为诱食剂。螺蛳不仅是河蟹的优良天然饵料,而且还是蟹池中出色的“清洁工”,有助于改良底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螺蛳的利用有2种方法:一是春季将鲜活螺蛳直接投入养蟹水域中,让其摄食水中浮游生物,自然繁殖幼螺。根据河蟹的摄食情况,不定期补充,始终保持活螺在蟹池中有一定的密度。二是在养殖中后期用轧碎的螺肉拌入其他植物性饲料喂蟹。

3 苗种放养

3.1 蟹种选购

选购蟹种时,一是弄清楚蟹种的原产地,以选择正宗的长江蟹种为宜;二是注意蟹种规格的大小,一般要求蟹种为5~10g/只,蟹种甲壳较软,大螯绒毛短而稀少,壳呈淡黄色,性不成熟,可选螯脐呈三角形的雌蟹;三是求放养的蟹种规格整齐,大小适中,脐体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病无伤;四是注意蟹种选购的时间,河蟹怕冻,适宜选购和运输蟹种的时间是12月底至翌年1月中旬或翌年3~4月份,北方还应晚些,通常在冰封之前或解冻之后选购和运输蟹种;五是捕捉和运输蟹种过程中,操作要小心,不要碰伤蟹种,特别是不要碰伤蟹种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以免在养殖期间蜕壳困难。

3.2 蟹种放养

3月份,因塘制宜,放蟹种0.9~1.2万只/hm2,要求肢体健全,规格整齐(100~120只/kg)。从外地购回的蟹种,经长途运输离水时间较长,一般不宜直接倒入养蟹池塘。科学的放养方法是:先将购回的蟹种用淋水器淋水或连同包装袋放入水中浸泡1min取出放置,5min后再淋水1次或浸泡1次,如此反复2~3次,冲掉泡沫,待幼蟹吸足水分,适应养蟹池塘水温后,再让其自由爬入水中。使蟹种遍布全池,不宜集中放在一起。宜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放养,以保证放养的成活率。

3.3 放养青虾

蟹池在5月前较空闲,水体载鱼量不大,主要目的是让水草长成优势,利用此阶段养殖一季青虾,可有效提高蟹池综合产出效益。具体操作为2月份池塘消毒药物消失后,放规格2 000尾/kg左右的青虾种150kg/hm2。

3.4 套养鳜鱼

5月份放体长5cm以上经强化培育的鳜鱼种300尾/hm2,可直接利用小杂鱼类。

3.5 合理搭配异育银鲫、花白鲢

2~3月份,投放大规格异育银鲫75kg/hm2左右,除获得部分鱼产量外,可产卵繁殖,为鳜鱼提供饵料鱼;6~7月份套养花白鲢夏花7 500尾/hm2,在获得花白鲢鱼种产量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花白鲢的滤食作用,降低水体肥度。

4 饲养管理

4.1 饵料投喂

全程投喂小杂鱼,搭配颗粒饲料。高温期搭配玉米、小麦,投喂量按河蟹体重计,前期3%~5%,中期5%~6%,后期6%~8%。为提高河蟹饲料利用率,在投喂河蟹饲料前1h,先投喂鱼饲料,等鱼类吃饱后,再投喂蟹饲料。

4.2 重视调节水质

一般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在5mg/L以上,pH值在7.5~8.5之间。保持水位和加水的原则是“春浅、夏满、秋勤、冬深”,水的透明度由早春的30cm逐步加大到夏秋季的45cm。前期可保持水一定的肥度,水位要适当浅些,一般可控制在40~60cm,透明度30~35cm;中期水要深些达1.0~1.5m,水不要肥,透明度35~40cm;后期水要清,透明度45cm。加水、换水是目前改善水质环境、防止疾病最常用的方法,要根据水源的水质状况、水温、季节和河蟹生长情况灵活掌握。养蟹的水质常用自净种草、投螺、使用有益菌光合细菌和药物益生素、消毒剂等方法处理,保持水域本身良性生态循环,促使河蟹的健康生长。

4.3 防病治病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外消与内服相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方法,积极防止河蟹病害的发生。全年着重抓住“防、控、保”3个阶段:前期(4~5月)采用硫酸锌复配药扑杀纤毛虫,相隔1~2d后,使用消毒剂水体消毒,并以中草药为主(添加量1%)搭配抗菌药物制成颗粒状药饵,连续投喂5~7d,并通过外消内服控制高温期病害发生;9月中旬,补杀纤毛虫,结合水体消毒并内服药饵。同时加强投喂,以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确保河蟹增重育肥直至上市。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2

关键字:养殖业;高效养殖;小龙虾养殖;养殖技术

小龙虾营养可谓是高蛋白低脂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龙虾也更多更好的走入人们的餐桌,成为追求生活质量的一类人群的美味菜肴。野生龙虾虽价廉但质量不能保证,口感不佳,更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出现供不应求的紧缺现象。人工养殖龙虾越来越被渔农看好,要提高龙虾的养殖成活率,获得优质高产,在近几年的养殖中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一)塘口选择养殖小龙虾的塘口,面积要适中,一般在20~50亩。塘埂坡比要大,在1:(2.5~3),便于小龙虾穴居、繁殖,同时可减少小龙虾的逃跑。池塘内天然饵料生物、水草丰富。

(二)放养规格上应基本一致

在放养小龙虾时,放养规格上不能相差太大,否则必须采用大、中、小几种规格分池放养。龙虾有残食现象,因此在养成过程中,要注意小龙虾的规格,若规格大小不一,会出现大虾吃小虾的现象,导致成活率大大降低,影响养殖产量的提高。

(三)合理的养殖密度

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力,又能提高虾的产量、规格和经济效益。如果片面追求产量而增加养殖密度,不但会给养殖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它们也会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自相残杀。高密度养殖产生的大量残饵和排泄物更会败坏水质,使小龙虾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池塘环境对小龙虾掘洞的影响较大,在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洞穴减少,也会导致小龙虾自相残杀。一般而言,池塘单养小龙虾的合理养殖密度是:春季(2~3月份)每亩水面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虾3万~4万尾;夏季(7~8月份)一般不投放幼虾,而投放优质的小龙虾亲虾,每亩水面投放20~25千克,雌雄比例在3∶1;秋季(9~10月份)每亩水面投放刚离开母体的幼虾(体长10~12毫米)3万~5万尾。

(四)正确地投饵

养殖小龙虾投饵是关键,投饵时除按常规的“四定”原则还应从饵料的种类、适口性方面来考虑。小龙虾属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均能摄食。养殖生产中通常投喂一些谷类、草类植物性饵料和活螺蛳等动物性饲料。

(五)合理的投饵量

小龙虾较贪食,投饵量不足不仅影响小龙虾的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食现象,所以必须确保小龙虾能够摄食到足够的饵料,且饵料要新鲜。投饵过量或投喂方法不当会造成饵料浪费和败坏水质。一般按存塘虾的体重来计算投饵量,生长旺季(4~9月份),投喂量为虾体重的7%~8%,其余季节为虾体重的1%~3%。实际投喂时,要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四看”原则,灵活调整投喂量。小龙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常夜间出来活动、摄食,白天一般隐蔽在水草丛中栖息。所以,一般9∶00左右投喂总饵量的20%~30%,17∶00左右投喂70%~80%。

(六)及时改良水质

要加强水质管理,经常加注新水,定期(每15~20天)泼洒1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3~5克,以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的含量,提供虾蜕壳生长时所需的钙质。水质条件过差会降低小龙虾的体质和活力。天然小龙虾个体小,产量低就是水质差导致。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池水透明度为30~40厘米,pH值为7.5~8.5,溶解氧3毫克/升以上。一旦池水老化应及时更换,保持池水“肥、活、嫩、爽”,促进小龙虾及时蜕壳生长。在水温适宜、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一般60~90天幼虾即可达到每尾20克左右的商品规格。

(七)增加隐蔽物

小龙虾生性凶猛,有较强的占地习性,在没有水草供其隐蔽或隐藏和足够的洞穴穴居时,自残现象极为严重。小龙虾有攀附水草的习性,养殖池塘中种植或投放水花生、凤眼莲、眼子菜及水浮莲等水草,既可为小龙虾提供隐蔽物,又可增加其生存空间,减少互相残杀。同时水草还可作为小龙虾的食物,降低人工饲料的消耗,节省养殖成本。小龙虾还有穴居的习性,建人工洞穴可有效防止小龙虾自相残杀。人工洞穴可以建在水位以下的坡地上,洞口直径6~10厘米,深15~30厘米。

(八)加强对龙虾的日常管理。

安排专门人员每天对龙虾进行巡塘,加固防逃设施,根据龙虾昼伏夜出的习性,增强龙虾夜间的管理,及时清除塘内死虾及水体中的杂物。

(九)效益分析

这里以10亩为单位计算年产量,7月10日左右龙虾上市,7月10日-7月20日出售规格平均在50克/只,产量980公斤;8月1日-8月10日龙虾790公斤,总产量1770公斤,价格56元/公斤,毛效益99120元,去饲料费8000元,人工费8000元,水电费800元,药费800元,承包费4000元,苗种费1600元,其他费用400元,净利润7552元/亩。

参考文献:

[1]王凤明.龙虾、成鱼和水芹高效生产技术[J].科学养鱼.2007(08)

[2]王维标.淡水龙虾的稻田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6(04)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3

1试验地点

托克逊县地方国营牧场,通过试验准备在全县推广应用。

2试验设计

2.1营养调配

根据牧场现有饲草、料资源状况和吐鲁番黑羊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营养标准制定合理的日粮配方。

2.2与繁殖处理

利用同期、诱导和人工授精(鲜精)技术提高吐鲁番黑羊生产母羊的繁殖率,并对当年母羔实施当年配种。同期主要采用以外源激素和公羊效应两种方法。与配种可用外源激素和三合激素,三合激素、前列腺素肌肉注射,使母羊排卵第一次后不配种,第二次后配种。生产母羊的繁殖期控制,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集中配种,12月下旬至1月下旬产羔,产后母羊40d恢复期,可于第二年2月底或3月初以同期技术配种为主。

2.3羔羊培育

羔羊培育期进行人为控制,促进当年母羔当年配种,对2月龄羔羊,实施集中断奶分群强化培育。

2.4饲养管理

2010年,建设一座标准化畜禽圈舍和优良畜禽为重点的养殖小区,以设施养殖为突破口,为养殖环境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全舍饲养殖,通过对圈舍温度、湿度、卫生消毒及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污物、粪尿等生物的安全处理以及圈舍严寒季节的保温保暖和盛夏季节的降温进行调控。

2.5疫病防疫

按照免疫程序定期对羊群进行免疫、消毒、驱虫和药浴等防疫措施。

3应用效果

3.1与繁殖率

根据吐鲁番黑羊生产母羊长期和20%~30%的多胎性等特点,实施了以公羊效应为主的方式。

3.2母羊繁殖期

对牧场1000多只吐鲁番黑羊进行同期处理后配种,生产母羊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再产一胎,基本上实现1年2胎,但大面积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用以两年3胎为主。

3.3断奶羔羊的育肥与培育

对断奶羔羊进行强化育肥,使公羊经3个月后快速出栏上市,母羔6个月后强化育肥上市,近65%的母羔可于8月龄开始配种。

3.4饲养管理

对托克逊县地方国营牧场的标准化圈舍的温度进行调查:冬季标准化设施棚膜覆盖的羊舍,1月中旬,外界气温-15~-7℃时,舍内温度达5~12℃,夏季7月外界温度在33℃时,舍内温度保持在22℃以下。在防疫卫生方面,通过对标准化羊舍进行定期的消毒,圈舍和场区环境每日清扫,生产的污水、污物及粪尿的无害化处理等,为吐鲁番黑羊的生长、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5经济效益

2012~2015年先后在托克县地方国营牧场对1000只吐鲁番黑羊进行了养殖配套技术的应用。1000多只生产母羊的平均繁育率由115%提高到130%,3年累计繁育羔羊3800多只,其中3年累计培育优质吐鲁番黑羊公羊900多只。同时对羔羊采用早期断奶和强化培育技术,加快了羔羊出栏上市速度,减少了饲养成本,经济效益明显。通过实施高效养殖配套技术的应用吐鲁番黑羊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都比原来有显著的提高。

4小结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4

关键词 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311-01

蒙古(Erythroculter mongolicus),隶属鲤科(Cyprinidae)、亚科(Cultrinat)、属(Culter),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蒙古曾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天然常见个体500~1 000 g,最大个体可达4 kg以上,是渔业生产主要对象[1-2],同时也是上海淀山湖的土著鱼类。近年来,天然水域中蒙古资源严重衰退,市场上已成珍稀品种[3]。蒙古具有食性杂、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等特点,易养殖,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增养殖前景,是一个优良的养殖品种[4]。2014年,笔者在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效益明显,示范效果良好。为加强蒙古的养殖推广工作,现将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7号、8号、12号池塘进行,试验池为东西向,长方形,池深2.5 m,面积均为0.3 hm2,池底平坦,底泥25~30 cm,塘埂坡度1.0∶(1.5~2.0);水源来自上海太浦河,试验池均配备功率为3 kW的增氧机1台。蒙古、花 、鲫鱼苗种均来自于上海全杰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苗种繁育场培育的1龄鱼种。

1.2 放养与管理

1.2.1 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15~20 d,将池塘内留水10 cm深,然后全池泼洒生石灰2 250 kg/hm2清塘消毒。3 d后,将剩下的水抽干,充分曝晒,并加固塘埂、填补好池塘漏水处。鱼种下塘前7 d,保持池水深度1.3 m左右,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3 750 kg/hm2作基肥,以培育出足够的浮游动物供鱼种摄食。

1.2.2 鱼种放养。2014年1月初至3月下旬,分别投放蒙古、花 、鲫鱼鱼种,同时按4∶1比例搭配放养鲢鳙鱼种用以调节池塘水质,增加渔业产出,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选择晴好天气在池塘上风处慢慢放苗。

1.2.3 投饲管理。鱼种放养后由于水温较低,一般不吃食,到开春后3月上旬,水温15 ℃以上时,即可进行饲料投喂,饲料品种以颗粒饲料为主。由于目前市场上没有针对蒙古的专用配合饲料,本次试验所用饵料为世海牌翘嘴浮性颗粒饵料(珠海市世海饲料有限公司生产;前期蛋品含量42%,后期38%),根据饲养鱼生长状态相应调整饲料粒径大小,饲料转换时,既要考虑到蒙古,又要照顾到花 ,以保证2种鱼的适口性为准。饲料投喂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每天投喂2次(即9:00及15:00)。日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2%~3%,同时根据水质、天气、鱼类活动情况灵活掌握,随时调整[5]。

1.2.4 水质管理。试验期间,每周加(换)水1次,每次注水15~30 cm,高温季节每次换水量达30~50 cm;每月全池泼洒EM菌1次(高温季节每20 d进行1次);每月1次用浓度为20~25 g/m3的生石灰溶解后全池泼洒[6]。每周检测1次水质,高温季节每周2次,检测结果与渔业水质标准相对照。

1.2.5 日常管理。蒙古为肉食性鱼类,特别在夏季高温季节,要加强巡塘,监测水质的溶氧、氨氮的指标变化,合理使用增氧机。鱼病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月1次内服2%大蒜素1个疗程(5~7 d)杀菌,每隔15 d用0.7 g/m3漂白粉泼洒消毒饵料台[7]。鱼药使用和休药期严格遵守《无公害食品与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在整个试验过程未发生鱼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经1年的养殖,共投喂饲料19 303 kg,饲料系数约1.47。2014年12月11日起捕,0.9 hm2养殖池塘共收获蒙古10 371 kg,平均规格550.7 g/尾,成活率93.0%;花 815 kg,鲫1 922 kg,鲢490 kg,鳙190 kg。主养蒙古池塘养殖收获情况见表2。

2.2 经济效益

产值:按收入统计的各鱼产值和均价为,蒙古收入186 678元,均价18元/kg;花鱼骨收入21 190元,均价26元/kg;鲫收入19 220元,均价10元/kg;鲢收入3 430元,均价7元/kg;鳙收入2 090元,11元/kg;养殖收入共232 608元。

成本:苗种费9 500元,饲料费154 426元,药物费2 100元,电费6 075元,塘租费12 150元,人工费6 750元,共计191 001元。

利润:2014年池塘养殖水产品销售收入232 608元,生产成本191 001元,利润41 607元,折合单位面积利润46 230元/hm2,整个养殖模式投入产出比为1.00∶1.22。

3 结论与讨论

3.1 养殖模式

蒙古和花 均喜欢在水草丛中栖息,属于同一生态类型。从食性看,蒙古为肉食性鱼类,花 、鲫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花 、鲫可起“清道夫”的作用,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池塘的利用率。从栖居水层看,蒙古、鲢和鳙属中上层鱼类,花 、鲫鱼则为中下层鱼类。

3.2 生长性能

本次养殖试验发现,淀山湖原种蒙古子一代生长速度以2龄鱼最快。蒙古6―10月为生长旺季,其中以8―10月生长速度最快,这与冯晓宇等2007年研究结果相符。因此,在生长旺盛期要保证饲料的供应,在生长相对缓慢的季节可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

3.3 推广前景

蒙古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黑龙江水系,也是上海淀山湖水域的主要土著品种。近几年以来,翘嘴池塘养殖发展迅速,产品供应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全国主要消费市场仅仅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市场呈饱和状态,翘嘴塘边价格处于14~18元/kg的低位,蒙古塘边价格仅为18元/kg,相对名特优水产品价格明显偏低,单位面积利润为46 230元/hm2,仍高于传统四大家鱼池塘养殖。因此,有计划地推广开展蒙古池塘养殖,可丰富市场供应[8-11]。

4 参考文献

[1] 林明利,李钟杰,夏雨果.蒙古食性驯化及鱼种培育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3(9):974.

[2] 冯晓宇,郭水荣,李行先.蒙古红池塘高产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7(3):30.

[3] 吴维新,谢春华,王晓艳.蒙古的生殖力研究[J].内陆水产,2004(11):32.

[4] 吴维新,谢春华,王晓艳.蒙古红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8(10):22.

[5] 苏明,怀向军,李燕.蒙古与花鱼骨池塘混养模式初探[J].科学养鱼,2013(7):38.

[6] 李世华.蒙古红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6(10):22-23.

[7] 张小立,杨品红,吴维新,等.蒙古的制种及增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5,30(11):42-43.

[8] 朱爱民,朱永祥,王建民,等.滩涂池塘养殖鳗鱼技术[J].淡水渔业,2000(11):8-9.

[9] 钱学林,季雪芳,吕勋治.鲟鱼的池塘养殖[J].科学养鱼,2001(5):40.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5

关键词 商品鳜鱼;高效;池塘;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5.2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76-01

鳜鱼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含量等特点成为淡水名贵鱼类之一[1],发展人工鳜鱼养殖已势在必行[2],现将商品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池塘准备

池塘是鳜鱼赖以生存的地方,池塘条件的优越性直接决定了鳜鱼品质的好坏,为鳜鱼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首先要求池塘有足够的水源,并且水质良好,清洁无污染;其次,要确保池塘坡度较大,且排灌系统方便,池塘内的淤泥少;最后,池塘的面积要适宜,对于没有饵料鱼的一般为1 300~2 000 m2,对于有饵料鱼的池塘面积在2 000~3 300 m2。另外,要对池塘进行清整和消毒。

2 饵料鱼准备与培育

鳜鱼的饵料鱼有很多种,一般为野生杂鱼,如团头鲂鱼、鲮鱼、鲢鱼、草鱼、麦穗鱼等。在投放饵料鱼苗前7 d左右,要保证池塘的水深约为60 cm,并根据池塘底泥的质量向池塘内施加适量腐熟的有机肥,一般情况是3 t/hm2 [3]。用来培育轮虫等枝角类浮游生物,为7 d后培育饵料鱼做好准备。接下来就是饵料鱼的投放养殖过程,在投放之前要在饵料鱼培育池内加入约10 cm深的清水,使水中清洁且富含养料,注意饵料鱼的投放密度要控制在450万尾/hm2。定时饲喂饵料鱼,在饵料鱼喂养过程中要不断观察饵料鱼的体质和大小以及水中红虫的数量。一般鳜鱼鱼苗的大小为8~10 cm,饵料鱼的大小要控制在3~4 cm。

3 鱼苗放养

鳜鱼鱼苗在投放池塘前7~14 d,池塘的水要用浓度为0.7 g/m3的CuSO4溶液与FeSO4溶液以5∶2的比例混合后泼洒全池[4],目的就是杀死池塘里的寄生菌,以提高鳜鱼鱼苗的成活率。在放养鳜鱼鱼苗时,一般提倡采用套养的养殖方式,适合鳜鱼套养的鱼种有白鲢、花鲢等。同时,在池塘里放养一些老泥鳅,让其在池塘里自由繁殖,其中小泥鳅是鳜鱼很喜欢吃的食物。在鳜鱼以及其他套养鱼种在投放池塘时,都要经过消毒处理,具体方法是把鱼浸在浓度为3 g/m3的CuSO4溶液或者是浓度为20 g/m3的KMnO4溶液中5~10 min即可。避免投放进入的鱼类把病原体带到池塘或者交叉传染。

4 饵料投喂

在喂养过程中,对饵料鱼要求:一是确保饵料鱼鲜活;二是大小适中,一般情况下饵料鱼的大小为3~4 cm最为适中;三是保证饵料鱼没有硬刺,避免伤及鳜鱼身体;四是保证头尾工作要及时且规律。当然,在投放饵料鱼前,必须着实做好消毒工作,确保鳜鱼的食品安全。在鳜鱼放养的前期,最好多投放团头鲂鱼,而且饵料鱼将要被吃完时要及时添加。等到鳜鱼长到25 cm左右的时候就要根据鳜鱼的喜食性,多投放鲤鱼、鲫鱼等。到6―7月和11月,池塘的水质较好,而且水温适宜,是鳜鱼快速生长的时期,此时要加大饵料鱼的投放量,对鳜鱼超量供应食物,促进其快速生长;而在8―10月,池塘的水质较差,且水温较高,不适合鳜鱼的生长,饵料鱼的投放量应适当减少,但是要勤投放。

5 水质监控

在鳜鱼的养殖中,要注入新水,以保持池塘水质干净、肥沃、清爽,尽可能保持鳜鱼健康的生长环境。例如在夏季,即在6―9月要特别注意池塘水质。隔35~50 d要注入1次新水,每次注水深度为15~20 cm。天气如果过度干旱,此时要保证池塘内水位的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控。保持鳜鱼池塘水质问题,那就是水中溶氧度的问题。由于历年来科学养殖技术的普及,在鳜鱼养殖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增氧设备来为池塘水中注入氧气。具体实施方法为每天的21:00―22:00开启增氧设备,直至翌日日出后。夏季炎热时,也要加开2 h,以保持水中溶氧度的稳定,确保鳜鱼正常快速生长。

6 疾病防控

对池塘水体进行消毒,每20 d用浓度为30%的漂白粉泼撒整个池塘,或者用生石灰75 kg/hm2均匀投放至池中。交替使用该2种方法效果更佳。防止池塘中病毒寄生虫,用浓度为0.7 g/m3的CuSO4溶液泼洒全池。注意鳜鱼的饲料鱼类的安全卫生,用100 g/m3的福尔马林混合3 g/m3的呋喃唑酮溶液浸泡10~15 min。

为了增强鳜鱼体质,在鳜鱼饲料中要掺杂光合细菌、免疫多糖等物质,增加鳜鱼体内的自身免疫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水质,适当增加氧气来改善鳜鱼的生长环境;一旦当池塘中出现死鱼,即可断定池塘中有传染病。在治疗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用药,切记不可滥用药物。

7 参考文献

[1] 芮平禄,陈志平.优质大规格鳜鱼种培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7(5):29-30.

[2] 张英.鳜鱼种专池培育技术[J].齐鲁渔业,2010(12):38.

[3] 陈德权.河蟹池塘套养当年鳜鱼经验谈[J].渔业致富指南,2009(17):45.

[4] 周福元.商品鳜鱼生态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17):41-43.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6

关健词黄牛;养殖效益;技术措施

1普及科学知识

1.1改早配为适龄配

前些年早配现象严重,母牛不足岁,甚至10月龄发情就配种,1 岁多产犊,既影响母牛正常生长发育,又不利于犊牛成长。经过传授母牛生长发育规律知识,在母牛1.5周岁配种,母牛产后个体大,犊牛生长快[1]。

1.2改母牛一般喂给为妊后期补料

母牛怀孕5个月后,胎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营养多,应及时增喂玉米等,以使母牛产后膘情好,乳汁多,产后提早发情配种,犊牛生长好。

1.3改早出栏为适期出栏

犊牛由出生到1.5岁,此阶段生长快,以后生长减慢,6月龄过早出栏不经济,岁半出栏效益最佳。

1.4改犊牛随便采食料草为早期补料

改以往带犊养育方式为早期断奶,以利于犊牛早期生长发育,当犊牛产后2周开始训练采食干草,生后3周训练吃精料,以后逐渐吃青料到拌草喂,至断奶犊牛完全适应以拌草料为主的饲喂方式,以促使犊牛均衡生长[2,3]。

2开展黄牛改良

蒙山县把牛品改列入“三文明”目标责任制,作为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资金支持牛品改工作。各乡镇都有2~3个配种点和配种员,利用夏洛来、西门塔尔冻精粒改良黄牛,2007年以来改良黄牛1 350头,取得明显效果。为提高配种率,有如下做法:一是解决良种不足的问题。目前用于本交的优良公牛严重不足,用于生产冻精的种公牛品质不高,要加强选种选育。二是解决人工配种受胎率低的问题。把现有的配种站点建成“托牛配种站点”,让拟配种母牛留下,便于配种员观察适时配种时间进行配种。重点免费培训农民掌握人工授精方法。三是实行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规模养殖场(户)配送给种公牛或免费培训授精员。四是注意做好产科疾病防治工作。产后或配种前阴道和子宫要进行冲洗消炎以防治疾病。

3广开饲草资源

养牛每天需要大量饲草,尤其在冬季,饲草短缺较为突出。为此,养牛场要广开饲草资源,以解决饲草短制问题,一是自己种牧草。各牛场都种栽桂牧一号,由于牧草灌溉沼液、沼渣,肥水足,每天产牧草量大[4]。全县种植桂牧一号逾133万hm2。二是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全县各木薯加工厂、酒精厂、糖厂等每天提供大量廉价的下脚料,还有周围农户大量的玉米秆、甘蔗叶、甘蔗尾。为了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养牛,采取经国家、地方、农户三配的办法,用于建青贮、氨化两用水泥池300个,新购切草机10台,广泛组织发动,部门密切配合、送技术上门、严把质量关,2009年全县青贮饲料6万t,秸秆氨化在一部分乡镇推广,不但节省了大量精料,解决了饲草不足问题,而且提高了饲料营养价值,改善了牛的膘情。

4拓展黄牛养殖思路

一是培育“养殖+加工+流通”产业体系,适度规模养殖和杂交改良双推进,实现量和质的飞跃。根据牛源分布、饮料资源、群众养牛习惯、生产加工基础等条件,扶持牛产业区域发展。二是产业布局。蒙山县交通较发达,饲草料充足的地方,都可发展黄牛养殖。三是肉牛发展模式。倡导“整村推进分户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模式。每户根据年可收集的饲草、秸秆量和农副产品量测算,一般养殖基础母牛以5~10头为宜。资金和饲草充足可适当增加养殖量。受饲草料供应制约,不提倡规模化养殖模式。

5加强疫病防治

2007年以来各乡镇都有零散突发病,蒙山县畜牧兽医站及时派专员会同乡镇技干进行调查、写专题报告,并采集病料送有关部门进行化验,同时对现有牛提出隔离、控制买卖流动,对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基本控制了疫病蔓延。平时加强常发、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免疫,减少疫病发生。

尽管蒙山县牛栏率逐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应有高度。特别是全县养牛呈滑坡趋势,表现在牛数量减少,产肉率不高,其原因:一是养牛利润不高,农民养牛积极性不高;二是养牛横向比价低,尤其是部分农民有商品意识,善算经济帐,养牛不如经营其他。针对上述问题,彻底扭转牛只下降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户养牛收入,调动农户养牛的主动性,全方位地推广科学养牛技术,不断提高母牛“三率”和育肥牛的生长速度,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对养牛生产的投入,以效益推动养牛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 磨考诗,李秀良,吴亮,等.抓好牛品改 促奶业发展[j].广西畜牧兽医,2009,26(2):78.

[2] 龙家桨.推广种植牧草发展草食动物的可行性调研[j].广西畜牧兽医,2008,24(6):333-335.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7

关键词:甲鱼;养殖技术;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2-1

随着甲鱼养殖技术的提高,品种的优化,迎合人们追求绿色纯天然滋补的时尚,优质甲鱼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甲鱼外塘高效健康养殖做了实地试验,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甲鱼的生活习性

甲鱼是变温动物,为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所以在甲鱼池的周围或中心要有足够面积的陆地沙滩以便它进行陆上活动。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甲鱼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殖场或甲鱼池的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甲鱼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繁殖都是很不利。

2 幼鳖的外塘野化培育

本次实验选用一口667平方米的长方形池塘,位于淮北市烈山区洪庄村,养殖水源充足无污染。池塘深1.5m,水深1m左右,池底留15cm底泥。池中搭建60平方米的休息台,每50平方米水面搭一个1平方米带框架结构的饵料台,在池塘四周搭设50cm高的“T”型防逃板。养殖前,用生石灰70kg化水进行全池泼洒消毒。池塘周围搭设攀爬类植物棚架为鳖遮阴防暑。4月20日放养30g左右幼鳖200kg,选择体质健壮,体色健康,无损伤的中华鳖幼鳖,放养前在2-3%的食盐水中浸泡30min,幼鳖池一般每10d左右换注一次新水,水质只要保持茶褐色,透明度约30cm即可。

3 幼鳖与成鳖的饲料投喂

养殖初期多投喂含蛋白质及脂肪多的饵料,如动物内脏、大豆等,然后由鲜活饵料逐步转为配合饲料。夏季为鳖摄食盛期,搭配投喂含蛋白质多的新鲜饵料,如鱼、虾、螺、蚌等。饵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春秋两季,水温较低(16-25℃)时,每天上午10点左右;夏季水温较高(26-32℃),是鳖的摄食生长旺季,上午9-10点和下午5-6点各投饵一次。每天投饵量以2-4h摄食完毕为准,一般新鲜饵料的日投喂量为鳖重的5-10%,盛夏时节可达10-15%。总之,投饵量应根据水温、天气、水质及鳖的活动等情况灵活掌握。投饵要连续进行,无特殊情况不得停喂。但在天气骤变,如暴雨、闷热时,可以少喂或不喂。

4 日常管理

幼鳖一般每10天左右换注一次新水,使池水保持在透明度为25-40cm。盛夏季节,成鳖池水易恶化,每7-10d加水20-30cm,透明度掌握在25-30cm,水色以黄绿色或茶褐色。如遇水质过肥,可向池内按每亩(水深1m)15-20kg施放生石灰,可起到减少微生物的繁衍,延缓水质变化和消毒杀菌的作用。在生产季节,应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鳖的活动情况及水温、水质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剩渣,勤扫饲料台,保持食场和池水清洁卫生,检查鳖的病情及生长情况,检查防逃设施,防止鳖逃跑和敌害生物侵入,特别注意防偷盗和其他破坏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做好巡塘记录及生产日记,以便总结经验,指导生产。

5 病害防治

鳖病的防治必须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三消”等防病措施进行预防。三消指池塘消毒、工具及食场消毒、鳖体消毒。池塘消毒:一般在甲鱼放养前半个月左右,进行池塘清整,并用生石灰消毒。也可采用漂白粉、茶饼等药物清塘。在鳖的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水质,预防鳖病发生,还需定期泼洒生石灰,用量为每亩(水深1m)20-30kg,或用漂白粉(1ppm)进行池水消毒。鳖体消毒:从外地购回的甲鱼要严格检疫措施。甲鱼在入池前用2-3%的食盐水或10ppm的漂白粉浸洗10-15min,或用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10min。工具及食场消毒:由于经常投饵及适宜的温度条件,在饵料台上形成的一层污垢,容易大量孳生有害细菌,影响饵料的卫生和鳖的健康。所以要经常洗刷饵料台,定期用漂白粉或食盐水对饵料台及其周围水体进行消毒。常用饲喂及捕捞工具也需定期清洁消毒。

6 试验结果

6.1 幼鳖培育

一亩池塘中投放入30g的1龄幼鳖200kg。经过近7个月的精心培育,共获平均规格在140g左右6200只,成活率达94%,幼鳖体质健壮,达到预期效果。

6.2 成鳖养殖

每亩投入300-400g的幼鳖600只,投放花白鲢鱼种30尾,青虾200只,7个月后,共收获甲鱼300kg,花白鲢40kg,青虾2.7kg,总收入24455元,除去各项支出,每亩纯收入10000元左右。

7 分析与讨论

从甲鱼健康养殖的结果可以看出,甲鱼的外塘健康养殖采取的是仿野生的养殖模式,养殖成品外型美观光亮, 体态匀称, 裙边宽圆, 剖杀后可见脂肪呈淡黄色, 肉质鲜美, 不油不腥, 深受消费者喜爱, 出池价格比同期市场价格高出20-40元/kg,是极具推广价值的。

幼鳖培育中,如果养殖幼苗是直接从温室购得,在下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健康强壮的幼苗。二是在甲鱼幼苗下塘前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消毒。三是甲鱼幼苗下塘前必须消毒。四是尽量在温室水温与外塘水温接近时下塘。

成鳖养殖中如果选用苗种为温室养殖,在采取与幼鳖转塘时相同的注意事项外,还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或诱食剂使甲鱼尽早吃食。当投饲量恢复到温室的60-80%,吃食明显旺盛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免疫多糖等,以增强甲鱼的抗病力。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8

一、山塘水库条件

养殖胭脂鱼的山塘水库要求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常年具有微流水,进排水系统完善,设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设施,可有效防止养殖鱼外逃和野杂鱼进入。山塘水库面积以30~150亩为宜,水深不超过3.5米,库底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以便于平时养殖操作管理。此外,须配备增氧机、投饵机、灌溉机等设备,一般每15~30亩配备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

二、鱼种放养

1. 山塘水库的消毒。由于胭脂鱼主要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放养前特别要加强山塘水库的清淤和消毒,淤泥厚度以10~20厘米为宜,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化水泼洒消毒,消毒后暴晒库底2~5天。放苗前7天开始蓄水,蓄水水位以80厘米为宜,以后随气温回升逐步抬升水位。

2. 苗种来源与选择。目前胭脂鱼属珍稀的养殖品种,仅江西、四川、重庆、湖北、广东等少数省市成功人工繁育苗种,要慎重选择正规厂家、就近购买。胭脂鱼苗种必须外表光滑、无鳞片脱落、体格健壮、规格匀称,运输时采用配有充氧设备的专用苗种运输车运输,必要时在途中加冰块控制鱼桶温度在8~10℃,确保苗种成活率在98%以上。

3. 苗种放养密度。山塘水库一般在3月底以前放养,亩均放养胭脂鱼鱼种600~800尾,规格为50~100克/尾,另套养100~150克/尾的鲢鱼60尾、鳙鱼30尾、鳊鱼或草鱼20尾,以达到净化水质,控制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和野生杂草的目的。不宜套养鲫鱼、鲤鱼和凶猛的鳢鱼、大口鲶鱼等底层鱼类,否则会挤占生存空间,争夺食物来源,不利于胭脂鱼的快速生长。

三、饲养管理

1. 选饵。胭脂鱼对配合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要求较高,成鱼阶段饲料粗蛋白含量要在30%以上。实际生产中可选用斑点叉尾鮰鱼、鲫鱼、黄颡鱼等人工配合饲料。

2. 驯食。鱼种放养2~3天后开始驯食,以水蚯蚓浆或鱼肉糜做诱食剂,拌配合饲料投喂,待鱼稳定上食台摄食后,逐日减少诱食剂比例,7~10天后可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3. 投饵。胭脂鱼投饵要遵循“四定”原则,并根据天气、水温、溶氧水平、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胭脂鱼日投饵量:2~5月份为其体重的2%~4%,6~8月份为其体重的4%~6%,9~11月份为其体重的2%~3%,12月份和1月份少量投喂或不投喂。投饵次数:3~11月份,9:00~10:00和15:30~16:30各投喂1次,其余月份以每天14:30~15:30投喂1次或不投料为宜。

4. 管理。勤清除山塘周围的杂草、饵料台周围的残饵和鱼类不能摄食的其他杂物,以免影响胭脂鱼的摄食和污染水质;勤捞除病死鱼,以减少鱼病传播和避免水质恶化。

四、水质调控

胭脂鱼不耐低氧,喜生活在清新的水体中,因此日常管理的重点是水质调控。

1. 勤换水。在保障山塘水库常年有微流水的情况下,水温较高的5~9月份每15~30天换水1次,并亩用生石灰15~25千克化水泼洒消毒,调节水体pH值在7.5左右。

2. 多增氧。在高温季节,坚持每天开机增氧1~2小时。增氧机一般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浮头早开,高温闷热、阴雨季节可适当延长开机时间,保持池水溶氧含量在3毫克/升以上,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严防发生泛池。

3. 重调水。随着养殖期的延长,胭脂鱼生存空间相对变小。到了养殖中后期,水体会逐渐变肥,特别是高温期间氨氮、亚硝酸盐、溶氧等含量易波动,要常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如EM菌、芽孢杆菌、小球藻等改良水质,有效改善底层水体环境。

五、病害防治

胭脂鱼成鱼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少,只要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疾病发生。胭脂鱼人工养殖常见疾病有烂鳃病、肠炎病、指环虫病等,可采用内服药饵和外用杀菌剂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常用内服药物有多维、三黄粉、诺氟沙星等,外用药物可用二氧化氯、硫醚沙星、聚维酮碘等。

六、起捕运输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9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的选择、配置

所选池塘养殖面积为108亩,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为龟背形,边沟宽25米,水深2.5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养殖用水标准,注排水方便。

池塘配备微电脑控制的容量为120千克的自动投饵机3台,功率为3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8台,功率为4千瓦的潜水泵2台。

2. 放苗前的准备

放苗前10天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中的各种病原菌、寄生虫及其卵和野杂鱼。暴晒池底3天后,施入发酵好的鸡粪300千克/亩,然后陆续加注新水至1.3米深,所注新水取自深井和池塘外边沟(加边沟水时进水口用60目细筛绢过滤,避免野杂鱼进入池内),待水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时就可选择晴好天气放苗。

3. 放养模式

外购1龄鱼种进行放养,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苗种投放前用5%食盐溶液浸洗消毒10~15分钟,以杀灭鱼体表及鳃上的病原菌、寄生虫。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4. 饲养管理

①饲料投喂。a.饲料的选择。所投饲料为天津宝坻区正大公司生产的鲤鱼全价配合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0%~34%,并根据鱼的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b.饲料的投喂。当鱼种通过人工驯化能够形成集中上浮摄食后,改用自动投饵机投喂,在每次投喂的饲料中拌入免疫促长素(主要成分为各种免疫多糖和维生素),用量为每200千克饲料添加250克,以增强鱼体的免疫力、促进鱼类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当水温超过20℃时,每次投喂饲料前在饵料台前泼洒EM原露5千克,泼洒范围约100米2,每隔4~5天泼洒1次,同时在所投喂的饲料中继续添加免疫促长素。进入高温期,即7~8月份,除在饵料台前继续泼洒EM原露外,每40千克饲料还需添加EM原露1千克和免疫促长素60克,一般每隔7~10天添加1次,每次添加3~5天。养殖后期,即进入9月份以后,为增强鱼的体质,每40千克饲料还要添加维生素C 10克,每隔7~10天在饵料台前泼洒EM原露1次,用量为5千克。c. 投喂量。投喂饲料坚持“四定”的原则,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时间、投喂量依天气、水温、水色和鱼类的摄食、活动情况适当调整,一般每次投喂时间不超过1小时,日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3%~6%,以鱼吃七八成饱为宜。

②水质调控。养殖前期,采用有机肥100~150千克/亩对水全池泼洒的方法培肥、调节水质,使水体透明度保持35厘米,水色为黄绿色、绿色;定期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养殖中期,用生石灰20~25千克/亩·米化浆全池泼洒,或用EM原露2.5千克/亩·米+水产专用肥(按产品说明使用)调节、培肥水质,使池水始终保持“肥、活、嫩、爽”。池塘最小水位(龟背处)保持1.7~1.8米,水体溶氧量不低于3.5毫克/升。养殖后期,定期泼洒复合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酵母菌等(按产品说明使用)和大粒氧(用量为200克/亩),以调节水质,改良池塘底质。坚持每天中午开机增氧2小时,以改善和稳定水质。

③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摄食、活动、生长情况和水色、水位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养殖记录。

④病害防治。在养殖期间定期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泡腾片,以杀菌、调节水质,用量为50克/亩·米;每20天用菊酯类药物全池泼洒1次,以驱杀鱼体表及鳃上的寄生虫;定期内服中草药和抗生素,以预防细菌性鱼病的发生。

二、收获

由于放养时苗种规格不同,收获采取轮捕方式,即定期在饵料台附近设网捕起已达商品规格的鲤鱼和草鱼,养殖期间共捕捞3次,到11月15日全部捕捞上市。全年总产量175.5吨,总产值为150.93万元;生产成本为112.78万元,其中鱼种费13.48万元、承包费5.94万元、水电费3.45万元、人工费1.5万元、饲料费84.63万元、药物和肥料费3.78万元;利润为38.15万元,亩利润为3532元,投入产出比为1∶1.34。

三、讨论与小结

1. 采用定期加注新水和泼洒EM原露技术,池塘中套养的鲢、鳙鱼应体质健壮、体态饱满、体色鲜亮,这样深受消费者喜爱,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2. 通过定期添加免疫多糖类药物和投喂EM原露,有效降低了饵料系数和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鱼类的抗病力,从而提高了养殖产品的质量。

3. 通过轮捕疏养,有效提高了养殖鱼类的个体重量和产量,从而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