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集锦9篇

时间:2023-08-30 16:37:49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1

2014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获得的风险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从医药电商、医患在线交流服务、到疾病管理应用软件,不一而足。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各类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13亿人口的医疗市场需求,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我们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约2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有极大提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行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包括对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方式、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医院的运营模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和使用方式,以及保险机构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等。

对于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相关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变化和机遇也有所不同。

一些机构和企业将有机会通过实现现有流程的“数字化”来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将更多地面临出局的风险。但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和企业而言,技术进步将有助于他们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医疗业务。

探索新业务模式

然而,不论属于哪一类,所有涉足医疗行业的机构和企业都必须开拓新思路,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医院、医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从而利用其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以及搜索引擎等工具在电商和服务模式方面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销售和营销工作的效率,提供疾病管理解决方案,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来支持产品组合决策以及提升研发效率。企业还需要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以满足消费者对上网购买医疗相关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消费者主要在网上购买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产品;而未来,消费者还有望在网上购买处方药。

・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快速采取行动,以避免作为中间商被电商所取代。此类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造自身的电商能力,要么与新兴的电商企业携手合作。

・保险机构将有机会开发包括数字化服务在内的新业务,比如远程医疗咨询等等,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新客户。此类企业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降低成本,并在长时期内改善患者预后。

面对中国医疗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上述四大类企业都有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大趋势推动数字化医疗改革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业已起步,目前共有三大趋势推动着中国数字化医疗改革的大潮。趋势之一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移动设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等。

举例来说,2014年中国有近四成人口拥有智能手机,他们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平均达到3个小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再辅之以无处不在的高速互联网连接以及大数据资源,企业将有能力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从远程患者监测到智能手机购药等各类数字化解决方案。

趋势之二是中国政府不懈致力于解决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以及满足那些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数字化医疗可助一臂之力。例如,远程医疗咨询和网上预约挂号有助于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基层小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在中国,许多患者仍会为续方等基础需求涌向大医院)。此外,从长远来看,帮助医患之间持续开展有效沟通的创新解决方案也将极大地提升患者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趋势之三是监管环境日趋利好。2012年中国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发电子病历(EMR)和改进医院信息系统。

此后,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化医疗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政府降低了电商相关业务的门槛,让网上药店的登记注册变得更容易。预计到2016年,部分处方药也有望实现网上销售。此外,政府已允许部分省份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诊疗和处方开药的试点工作。

在上述三大趋势的推动下,数字化医疗蓬勃发展。不论是在医疗服务领域还是在电商领域,各类新兴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新入数字化企业成为生力军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包括知名大企业和新创企业)是推动业务模式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在医疗市场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塑造数字化医疗市场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百度为例。作为一家搜索引擎企业,百度积极利用其核心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医疗健康资讯,并为消费者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接入。此外,百度还通过Dulife品牌销售可穿戴智能设备。百度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开展合作,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跟踪并分析北京市民的健康信息,旨在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将网上药店纳入其电商平台。同时,该集团正在开发和优化一款应用软件,帮助患者使用支付宝在线上按处方购药。此外,该集团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以帮助医疗机构的医生在该平台上进行远程诊疗。阿里巴巴还在加速推进阿里“未来医院”计划,旨在帮助医院实现患者服务流程的数字化发展。

作为一家大型社交媒体公司,腾讯也在不断拓宽其社交和支付平台微信的业务覆盖面,将版图延伸到医疗领域。腾讯于2014年推出了“智慧医疗”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在网上和手机上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预约挂号和付费等服务。此外,腾讯还积极投资相关企业(比如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疗专业人士的在线网络“丁香园”),在价值链各环节为患者和医生打造全方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春雨和杏仁医生等拥有风投背景的新兴企业也在开发诸如远程医患沟通等新的服务产品。

随着新进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投资额的不断加大,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势头已不容小觑。我们预计,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在未来五年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其中,数字化医疗服务所占份额最大,达到约6000亿元人民币,而电商将达到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将原本用于线下服务的支出转移至数字化渠道。但市场的增长同样也归功于全新的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

这一增长将涵盖众多数字化医疗服务领域,其中在市场规模方面绝对增幅最大的是疾病管理和医患沟通服务,这两个板块将初具规模。

数字化颠覆力量将影响价值链各环节

当然,阻碍数字化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因素也不在少数。

首先,远程诊疗、网上处方药销售以及患者报销在监管政策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上述服务的推广速度。

此外,不同医院所采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差异颇大,这将为医院数据库的全面联网带来极大挑战。而且中国目前在大规模医疗数据管理方面总体而言还缺乏足够经验,因此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需要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学习过程。

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但中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并将带来立竿见影的巨大变化。除了数字化工具能够帮助提升效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还能极大地提升实际医疗效果的透明度。而这样的透明度将为中国未来发展以价值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国民健康水平。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疗过程中涉及的各相关方,整个医疗生态系统都将受到极大冲击。

借助新的数字化工具,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生活方式,并对慢性病进行更好的管理。医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医疗设施的使用率,

缩短候诊时间,并减轻门诊的拥挤程度。

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推广,不同的医疗机构可以实时共享患者病历,从而有效提升诊疗效率。医生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专业资讯、培训资源及专家意见,同时还能通过开展网上咨询等服务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数字化医疗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也同样需要调整适应。例如,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不仅有机会推动现有医疗流程(包括挂号预约、按处方购药等)的全线数字化,还有机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各类全新业务。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将有机会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多项领域的效率和有效性包括销售和营销,以及产品组合策略。

而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若不能及时利用更具成本效益且更加便利的电商渠道,就极有可能面临作为中间商出局的风险。保险机构的机会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现有业务,以及开创有价值的新服务。

价值链各环节企业都需制订新战略

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充分把握这一变革带来的机遇,并积极直面随之而来的挑战。

所有相关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未来市场定位,制订全面的数字化战略,积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握先发优势,迅速开展创新试点。同时对于医疗行业的新进入者或是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非医疗相关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的出现也为他们开辟了丰富的发展机遇。

仍有很多企业密切关注但尚未进入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其中不乏有投资机构、新创企业以及核心业务非医疗相关的企业。现在进入是否已经太迟?答案当然是不。考虑到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潜在规模巨大以及市场才刚刚起步,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众多企业依然能够从中挖掘巨大的机会。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企业可以与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独树一帜的社区数字化医疗服务。针对此类服务需求较大的老年人群体,这类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他尚待开发的机会还包括:制药企业与医疗科技企业、医院和保险机构联合起来,专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成立“卓越中心”。例如,可以建立一些针对癌症患者的设施,他们在接受前沿疗法的同时可以住在这里,并享有数字化医疗服务。另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某些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还会发现其他一些机会,比如肺癌和胃肠道癌这两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比其他很多国家都要高。这些分析对于正在寻找研发目标的制药企业而言极具价值。

对于希望准确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将目光投向在数字化医疗领域走得更远的其他市场,借鉴它们的创新和方向。例如,美国在数字化医疗领域的投资远远超过中国。研究美国等市场的数字化医疗创新实践,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识别那些具有不错前景、可能适合中国市场的做法。这些洞察有望帮助后来者迈入发展快车道。

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

对于大型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机会在于提供涵盖整个医疗价值链的高价值服务。为了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此类企业需要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比如帮助患者寻找好医生、预约挂号到远程病患管理等。

这样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吸引和创建庞大用户基础并最大限度提升客户忠诚度的最佳方式。打造此类解决方案的关键步骤在于要确保能够获取稀缺资源,比如与医院和医生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此类企业还需要设计有效的业务模式,以攫取目前由业内传统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或是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机遇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是提升销售与营销效率。

很多制药企业已经推出了相关试点。传统销售模式侧重于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在采用数字化技术之后,企业能够突破传统做法的限制,以更低的成本在同一时间与更多的医生互动交流,从而大大提升了销售与营销效率。

第二是电商领域。

近年来,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网上销售的势头十分迅猛。而随着未来政策放开,将允许消费者在网上凭处方购药。

制药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趋势,这意味着制药企业需积极与医药电商企业结成合作关系,无论是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还是部分已建立电商能力的传统分销商和零售商。网上药店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销售渠道,不仅能够缩短制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因剔除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而促使制药企业的利润率提升。制药企业需要慧眼识珠,识别那些能够成功的电商平台并与其结成合作伙伴。而在确定合作对象时,自身产品组合的特征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三是蓬勃发展的患者管理服务。制药企业可以与提供移动诊断、医患沟通与长期疾病管理的企业合作开发全新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通过这些服务使得更多的患者遵循其处方药给药方案。

第四是以大数据为立足点,不断挖掘新的洞察。尽管这一机会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但意义非常重大。例如,患者治疗及效果的相关数据有助于确定该处方药的价值。在制订定价、产品组合优化如收购和剥离等方面的决策时,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大数据还是提升研发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例如,通过分析疗效数据,就可能发现某种化合物的新用途,或者帮助识别对于某种疗法最有可能产生反应的部分患者。

上述四个方面同样也适用于医疗科技企业。更进一步的是,医疗科技企业可以采用新的方式,为使用其设备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超声设备的内嵌软件可以在机器的使用和检测结果的解读方面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分销商和零售商。上述数字化机会领域为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处境却有些不妙,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医疗(尤其是电商)很有可能抢占其现有的市场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医疗领域的变化趋势为零售商和分销商带来了一些机会。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处方配药转向零售药房,而非医院药房(后者是目前的常规做法),分销商和零售商将需要开展新的相关业务模式,从中分得一杯羹。但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被电商竞争对手取代的巨大风险。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分销商和零售商需要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他们必须无缝整合其线上业务与线下实体业务,以积极提升客户体验,其针对的客户包括患者以及部分中小型零售药房。

考虑到上述要求,要想制订正确的战略,很大程度上要从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起步条件出发。大型的全国性企业能够利用遍布全国的网络和物流设施来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同时,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与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达成合作,从而确保能够获取需要配药的患者。而区域性分销商和实力较强的零售商则需要借助合并、收购或合作的方式,扩大业务覆盖面。否则,他们不仅将面临线上客流量低迷的风险,而且可能还会面临与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风险。

最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建立电商平台的小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专注于某些专业细分领域如特药,要么黯然退出市场或被并购。

能够实现电商转型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还会迎来新的业务机会。比如,他们可以根据疾病治疗数据,向制药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此类服务有助于其维持整体利润,并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一些领先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上海医药集团作为一家领先的制药分销与零售企业,率先涉足电商领域,近期正在与京东合作建设大健康云商平台,致力于透过该平台向消费者和其他零售药店销售药品。

上海医药集团立足于与医院之间的长期合作优势,以确保其电商业务能够获取相当规模的患者处方流量。而与互联网巨头京东的合作,能够带来巨大的在线客流量,并实现直接为患者送药上门。京东具备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与上海医药集团分布全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了有益互补。

上海医药集团还在研究如何利用其平台产生的海量相关信息,为制药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洞察的服务。

对于保险企业,数字化医疗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即有望从医疗费用的承担者一跃为医疗福利的高效管理者。保险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发在线诊疗服务,这有助于短期内扩大客户群。

长期来看,保险机构能够对治疗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识别针对某些病症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从而为其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雇主)制订极具吸引力的患者管理计划。

总结:数字化医疗时代制胜之道

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发展轨道已经显而易见。数字化医疗正在迅速升温,因此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亟须实现业务转型。了解自身会受到哪些影响以及制订有针对性的战略对这些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某些企业而言,顺应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现有流程要实现数字化,以提升效率。

以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为例,由于他们要将数字化工具用于营销与销售以及产品组合优化等领域,因此数字化转型就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重头戏。

而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其他企业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因此,他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以在数字化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2

探究企业

布局移动医疗市场

乐普医疗是国内领先的心血管病植介入诊疗器械、设备与药品的高端医疗产品产业集团,于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目前拥有7家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参股公司。

记者了解到,乐普从去年开始着手布局移动医疗战略。包括建设心血管病网络医院、打造垂直医药电商及建设支架手术术后患者互联网社区三大部分。

围绕此战略,乐普医疗推出了“同心管家”和“心衰管理”两款APP。据介绍,“同心管家”是国内首款面向心脏支架术后人士的康复管理APP,包括在线咨询、医学讲座、健康商城等多个模块。“心衰管理”是全球首款心衰管理APP,通过配合乐普研制的家庭用NT-proBNP测试装备,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检测及实时监控心衰指标。另外,该APP还可以记录患者每天的病情状况,为下一步就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数据显示,我国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2亿,市场需求巨大。

前不久,乐普医疗公告表示将参股江苏优加利,开发心电监测B2C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场,抢占远程心电监测这一移动医疗服务核心入口。其次,乐普医疗全资收购北京护生堂大药房,构建电商平台,为乐普移动医疗战略建设最关键的一环。

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113.9亿元,其中移动医疗将达到30.1亿元,占比达到26.4%;预计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365.3亿元,移动医疗将突破200亿元超越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占比达到55%。

2015年,随着移动医疗B2C领域的陆续切入,乐普心血管全产业链产品落地和运营情况将被关注,大数据价值将逐步挖掘,大健康生态圈市值的空间很大。

开启远程医疗新模式

据悉,乐普医疗已制定了围绕心血管领域的一系列目标并迅速开展了相关投资。

此前,公司已经设立了共同投资计划管理制度,以“合伙人”的形式与拟投建企业核心人员共同设立企业,并在此框架下设立北京医康世纪,已开发手机血糖设备等移动医疗设备;收购了北京金卫捷科技获得智能终端家庭医疗服务业平台;收购了北京海合天科技获得心衰药潜力品种左西孟旦;参股了雅联百得,获得IVD销售渠道及第三方检验中心;投资了乐健医疗获得全科门诊资质及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与成都圣诺合作获得糖尿病潜力品种艾塞纳肽;收购了浙江新东港获得成熟品种阿托伐他汀钙;设立山蓝医疗健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涉足早期项目投资。

整体来看,公司近期持续密集地进行了外延式拓展布局,涵盖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医药电商等领域,显示出公司高效的执行力和较强的资源获取能力。

不同于当前以政府为主导,县级医院与三甲医院互联的远程医疗模式,乐普医疗以药店诊所作为起点,快速网点布局。以药店诊所为起点,一方面避免了与基层医院抢患者的尴尬,另一方面基层药店诊所开设远程医疗积极性高,降低谈判成本,网点快速布局。

医生是远程医疗服务链中最重要的资源,与传统的收入分成方式不同,乐普医疗构建的模式通过网络医院获取的诊疗费,全部归医生所有,增加医生收入,确保服务质量,提高医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乐普的网络医院还为著名医院的专家团队支付报酬,最大程度减少医生在远程医院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在对远程医疗核心资源的投入及利益分配方面,乐普医疗的模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未来持续增长能力可期

公司支架系统业务未来有望恢复稳定增长,心脏起搏器和完全可降解支架将为公司带来中、长期新的增长点;药品业务产品线进一步丰富之下,未来有望逐步支撑公司中短期业绩的快速成长;医疗服务及移动医疗业大健康生态闭环布局已经初步成型,未来通过进一步构建专科医院群并结合线下销售网络和线上电商平台,通过全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变现。

所有制属性变更后,公司治理进一步理顺,经营更为灵活,前期管理层及员工参与定增也显示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激励机制的理顺也有望进一步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公司近期一系列密集的运作,逐步达成了原先对于业务转型的目标规划,整体执行力越发得到市场的认可。

2015年公司业绩弹性有望加大。氯吡格雷基药招标采购省份增加,左西孟旦学术推广加速。在新药研发进度方面,抗心衰药物奈西利肽已完成药品一期临床,等待二期临床的批件;降血糖药艾塞那肽已向CFDA提出药品生产注册申请。

医疗器械重磅产品研发进度超出预期,完全可降解聚合物支架已完成可行性临床试验,效果良好,预计2015年二季度完成临床植入任务;双腔心脏起搏器也已完成临床试验病人观察期及随访工作,已于2015年1月正式向国家药监局进行注册申报并获得受理。这两款产品的推出,将是器械业务长期增长的有力保证。

券商评价

中金公司:2015年7月2日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蒲忠杰以其控制的北京厚德义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本公司股份60万股,平均增持股价为36.70元/股,占公司总股本0.0739%。董事长增持体现长期信心。

2014年并购的新东港、乐健医疗、海合天等企业均纳入并表,带动了收入体量大幅提升,预计2015年业绩增长有望显著提速。近期公司又并购了烟台艾德康和深圳源东创新,进一步丰富诊断试剂产品线和移动医疗终端,保持高速扩张。

目前公司的两款在线医疗平台“同心管家”和“心衰管理”已经投入使用,通过并购金卫捷、参股优加利,公司对移动医疗和慢病管理进行了全面布局。同时并购乐健医疗,与知名心血管医生合作,开展线下医疗服务,目前在线平台已经推出了知名医生的预约服务。未来公司有望线上线下结合,全面进军心血管慢病管理市场。

深耕心血管领域,四大平台搭建完毕。目前公司在心血管领域打造了高值耗材、药品、诊断试剂、移动医疗四大业务平台,这四大平台共同的基础就是公司在心血管治疗领域优秀的渠道。投资国内庞大的心血管市场,乐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优质标的。

风险提示:需注意产品降价的风险,研发进展不达预期的风险。

国泰君安:战略高效执行力,动作迅速准确,大健康生态闭环逐步完善,维持增持评级。维持盈利预测2015-2017年EPS0.73/0.93/1.18元。从确定移动医疗平台战略以来,公司积极抢占心血管疾病入口资源,从并购移动心电监测的优加利,到智能心标仪和智能手机血糖仪获批,体现出高效战略执行力。未来心血管全产业链平台还将不断完善,有望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专业用户平台,维持增持评级,参考行业平均估值,考虑公司高效整合能力,给予一定溢价,上调目标价至65元。

风险提示:需注意移动医疗模式探索致费用增长过快、药品招标降价的风险。

高管访谈

记者:据乐普医疗的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6.6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23亿元,同比增长17%。您预计2015年公司业绩将如何?

蒲忠杰(董事长):2014年,乐普医疗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医疗器械板块(含自产心脏病耗材产品、基层医院介入诊疗业务、体外诊断试剂和医疗产品配送)和药品。其中,药品、基层医院介入诊疗业务、体外诊断试剂、医疗产品配送等业务增长迅速。

预计2015年利润增长30%~60%,其中医疗器械板块增长10%~20%;乐普药业增长60%~120%。

记者:我们观察到,乐普医疗要进军互联网医疗领域,乐普医疗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哪些动作?

蒲忠杰:我们想分为几步走,第一建立PCI(心脏支架手术)手术后患者互联网社区。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的患者是需要关注的,现在大部分医院实在忙不过来,从而忽视了这部分患者,我们做的就是对这些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中国目前每年有50万例PCI手术,十年来,累计了几百万PCI手术患者,如果PCI手术病人每年转化30%~40%到我们的健康管理中心,一年也累积近20万病人,如果一个病人一年药品的费用1万元,公司可能从中获得10亿元至20亿元的药品销售潜力。刚性的药品需求就是未来重要的变现工具之一。

第二,通过血糖仪、心脏标志物等所有可穿戴设备建立的新的互联网健康管理社区。这部分人群虽然很大,但转换效率低,可穿戴设备并不是变现工具,最终有可能免费送给患者,真正的变现还是我们的药品。

此外,我们还通过现有的心血管医生的资源做医生和病人的社区;通过社区医院构建健康管理互联网社区;通过自有医疗机构构建患者互联网社区。目前公司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专注于心血管和糖尿病领域。

记者:乐普医疗控股浙江新东港药业。对此,有质疑称,新东港药业的主营产品阿托伐他汀市场需求已近饱和;还有人担心,原料药业务可能不赚钱,将来可能会使上市公司丢不掉、离不开。您如何看待呢?

蒲忠杰:一个药品被重复申报注册,并不代表其市场需求已经接近饱和,而从另一个方面则说明了其市场空间的巨大,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企业蜂拥而至,但最后能够成功或者说能拿到批文的企业也只有极少数。申请注册阿托伐他汀钙产品的50多个企业中,仅有4家国内厂商获得阿托伐他汀制剂生产批文,其中片剂批文为两家。还有40多家企业处在生物等效性评价阶段,按目前药监局审评速度,未来五年,国产阿托伐他汀的生产型企业不超过6家。

另外,一般药品的原料药和中高端药品的原料药有着本质的差别,一般药品的原料药可以说不值钱,但新东港药业的阿托伐他汀原料是以专业药品的原料药为主,目前在原料药市场有较大的话语权和一定的成本优势,控制了50%左右的原料药供应,是市场稀缺标的。另一方面,由于原料药的自主生产,其制剂的毛利率可达到80%左右,没有原料药业务企业的毛利率只有60%左右。这种成本的优势也会转移成阿托伐他汀制剂在国内市场的优势,也让企业具备了采用更加灵活的市场途径去参与竞争。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3

一旦政策为互联网医疗打开闸口,现有医疗资源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将成倍提高。

对于那些需要搭乘长途交通工具前往北上广等大城市就医的外地患者,通过移动APP上传检验结果,获取精确的专业诊断,会大大降低就医成本。边远地区的医疗水平也可通过远程互动大幅度提高。

在可穿戴设备和移动APP辅助下,家庭医生和护士可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制定更为个人化的治疗方案。随之形成的电子健康档案也更有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随着电子健康档案的普及,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健康档案造假现状可以迅速扭转,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可快速推进。同时大量积累的医疗数据将为诊疗精确化、规范化、标准化打下基础。

技术进步带来医疗服务商业模式的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这种由医生主导的新型服务模式,会吸引医疗行业自发主动地参与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有创新意识的医疗行业从业者自身会更加清楚需要哪些高效的变革,如何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有的行政配置资源弊端在过去多年的改革中,已经暴露无遗,但受制于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以及行业内部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约束,改革可谓困难重重。

而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借助于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自然地改变了患者、医生以及医疗机构间的关系,同时天然地消解了部分既有行政管制的束缚。

例如,一个医生只要在线上注册,即可对患者进行远程诊疗,不必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生开设诊所的限制。同时其诊疗行为仍然可以受到监管,甚至因信息化而更加公开透明。 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制约

但以上都需要得到相应政策的支持。新兴业态发展的核心与传统医疗服务行业无二,在于人才。优秀医疗资源的支撑是新兴业态发展,进而盘活医疗服务市场的根本前提,是服务质量提升、进而与传统公立医疗机构竞争的根本保证。

除了需要与其相匹配的医务人员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予以辅助,新型业态也需要形成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机制,为传统的医疗服务业态提供清晰可见的改革参照。

如果没有自由执业的优质医疗资源加入,再灵活多变的新兴业态也只会沦为空壳。

现有政策尚未为医生投身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打开窗口。一方面,现有远程医疗的政策,将其局限于传统医疗机构之间;另一方面,2014年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文件明确禁止医生自主进行远程医疗,将医生从事远程医疗的权限收归其所服务的机构。

这一规定根源于《执业医师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师只能在注册医疗机构开展执业活动,医疗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医师并不具备独立、自由的执业权利。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能够越过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直接联系。这种实质上的个人行动和名义上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产生越来越深的矛盾。

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医生开始主动地进入新兴的医疗服务市场。但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他们作为公立医院职工,通过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获取的收入并不被现有体制承认,甚至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这极大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一领域流动的积极性,使得相当多的医生对新兴领域望而却步,妨碍了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发展。而继续参与其中的医生则不得不面对违法违规行医的尴尬局面。

从长远看,互联网医疗的充分发展会显著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减缓医疗成本的增长速度、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对于中国尤为如此。

因此,医保偿付机制也应相应改革,以助推这些新兴模式的发展。但相关部门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文件。

上述种种都对互联网医疗的深入发展形成了明显制约。

2014年,罗德公关与益普索市场研究集团联合的《2014医生互联网行为洞察报告》显示,尽管大陆地区已有高达71%的医生首选通过网络或者移动设备等数字化渠道来获取相关的医疗信息,但对线上医疗平台及资源应用,中国大陆地区的医生无论在理念认知上,还是实践行动上,都相对落后于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地区。

仅60%的医生对线上诊疗持认可态度,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分别有91%和86%的医生认为线上医疗平台及工具可以改善诊断治疗过程。而在具体诊疗过程中,采用线上平台的中国大陆地区医生则更少,仅为48%,使用移动APP辅助诊疗仅有19%。 三大政策建议和配套措施

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经济社会体制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新型医疗服务组织和模式的出现,会极大助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乃至为中国健康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很大的现实可能性。

如前所述,新型医疗服务组织和模式的发展,需要以医生自由执业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来支持,也为形成规范透明的医生收入分配机制提供可能。

改革既应顺应行业自身特征,也应顺应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方向。取消医务人员的国有事业编制身份,实现医生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切断其收入与公务员薪酬体系的联动关系,促成医务人员收入的阳光化、透明化,进而促成改革成功、产业发展。

具体改革政策建议如下:

1)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014年5月15日由国务院颁布、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这已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此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的矛盾。因此妨碍医生自由执业的最大制度障碍,已经从政策层面上予以突破。这个决定若能尽快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执行,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全员合同制改革,全员加入社会保险,医生走向自由执业已无大的制度障碍。

为加快改革进程,可以考虑首先以医疗卫生行业为突破口,尽快废除医疗行业的事业单位体制和事业单位编制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征的“优胜劣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人事薪酬制度。

2)修改《执业医师法》,取消对医生执业的限制,明确规定凡是有合法执业资格证书的医生,可以自主开办诊所或提供线上医疗服务,无需审批,只需在卫生监管部门备案即可。

3)废止区域卫生规划,废止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位置、规模和数量的限制,让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自主选择执业地点、执业方式和机构规模,增加医生执业场所的选择。支持建立依托于信息技术的线上医疗机构,同样,也应该放开支撑线上医疗服务发展的线下新型医疗服务组织和机构的发展。

通过以上改革,医生由单位人转型为社会人,成为自由执业者,从而形成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征的“优胜劣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和薪酬制度。

此外,相应的配套改革也应完善,对医生自由流动予以支持。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1)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限期实现医疗行业各级各类行业协会、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只有协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职业)自律组织和行业(职业)权益维护组织,医生不必再寄身公立医疗机构寻求行业庇护和执业庇护。

2)顺应取消国有事业单位编制制度要求,同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公立医院实施法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废除公立医院院长的行政级别和国家干部身份,公立医院院长走向专业化、职业化。

3)在这个过程中,医疗保险体制也需要相应改革,以配合和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保经办部门应该通过尽快引入医保医师制度助推医生自由执业,使得医生不必再依靠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获取医保资格,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民营医疗机构乃至线上机构,利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分流能力,形成充分竞争、分工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社会医保对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凡拥有合法医疗执业资质的各类医疗机构同等获得社会医保定点资格。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4

口腔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饮食、呼吸、表达等功能。口腔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口臭会影响他的交际和工作;一口亮白的牙齿会增添个人魅力;口腔疾病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同时,口腔健康也是国家整体健康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民的口腔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口腔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这些年来,我国口腔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现有口腔医师(大学水平)约2.5万人,口腔医师和人口比为1:5万。口腔医学院、系共有36所,每年口腔大学毕业生约1500人。全国口腔医院或牙病防治院约100所,综合医院口腔科约1万个,口腔病床约1万张。中国口腔医学界与世界同道们的交流与合作也更趋密切。

然而,据国家卫生部2007年6月最新公布的官方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97%的龋齿未经治疗,12岁儿童89%的恒牙龋病未经治疗,中老年人群的患龋的牙齿中有78.9%~91.7%的龋齿未治疗,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们开始在健康和审美需求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牙齿美容业务随之需求猛增。从口腔医疗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正规医院所能提供的服务,远远满足不了牙科病人的需求。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吕培军教授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口腔行业的发展以及口腔医疗机构的生存与提高已不仅仅是内部医疗管理和惯性运转所能完成的。开放市场的发展目标要求许多行业加快形成“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产业格局。因此口腔行业的发展也应该走依托社会的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目前,尽管综合医院口腔科和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仍然是口腔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主导着国内口腔行业。但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影响在社会资本的参与整合下已然不可小视。国内民营(大中型)品牌牙科门诊,如佳美口腔、永康口腔、瑞尔齿科等在各自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从现阶段看,由于整体性的供不应求,利润空间较大,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各方竞争日趋激烈。

政府主导多渠道办医

随着今年8月的首轮私募融资成功,来自英国马丁可利、美国海纳亚洲创投的1000万美元注入资金使北京佳美口腔管理集团如虎添翼。谈到融资后集团的发展,佳美董事长刘佳豪气十足:“今年年底之前开店总数有望达到110家!佳美还有望创造在北京、南京等全国一线城市一天之内同时开业60家口腔诊所的“神话”。

与国际资本“牵手”后的佳美集团以飓风过境之姿通过并购和开新店“双管齐下”的方式,使佳美口腔连锁店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根。

而成立于2001年初,如今市场规模已扩展至全国的北京永康口腔医疗集团高层也在近日和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频频接触,寻求长期合作。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低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和巨大的行业潜力已使其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传统行业。而近年来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更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口腔医疗机构。

与其他民营机构的发展轨迹相类似,近两年来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医疗服务事业,对于社会资金投入医疗事业的,允许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以其专业的独特性和投资额度相对偏小而得以快速膨胀发展。虽然民营医疗机构被希望以其专业和服务的特色满足多层次的就医需求,而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至今为止,民营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数的2.7%。因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众多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口腔医疗机构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强调在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的同时要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努力增加医疗卫生筹资渠道、扩大医疗卫生资金来源。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曾在卫生部新闻会上强调,引入社会力量,多渠道办医,是卫生部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方向。

同时,在近年来指导全国卫生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断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着力构建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办医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政府要把私营部门的发展纳入卫生整体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部门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私营部门为公共利益和目标服务。”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佳美董事刘佳屡次强调此番佳美融资成功要归功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相比于佳美口腔早年“登陆”北京时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阻力,如今,政策壁垒的打消为佳美走上高速发展之路注入了活力。而在2007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刘佳强调:今天政府能给我们佳美集团连锁医疗机构许可证,是希望民营企业家向整合非公有制延伸。这种整合将促使企业家把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组合。以前,中国是不允许外资进入医疗和教育市场的。此次佳美口腔结合国际资本,得到境外两家基金上千万美元的投资,中国政府并没有害怕,还大力支持,这说明政府对传统行业的变革,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

外资注入

传统医疗行业走向时尚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年内举行的“200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政府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医疗市场。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卫生部和商务部曾联合发文,承诺“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外资的股份最高可占到10%”。

与国际资本合作正慢慢成为中国本土化医疗机构追求更高发展的一条道路。已成功实现资本对接的佳美集团董事长刘佳在谈到选择国际投资公司的经验时表示,佳美选择风险投资公司并不以资金的雄厚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英国马丁可利在投资中国企业的过程中长年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必将为佳美事业锦上添花;而美国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目前已经投资过如家等连锁企业,在连锁化经营方面经验丰富。佳美则于今年获得政府部门颁布的连锁经营营业执照,正在全力推广大规模的、可批量复制的商业模式。两大巨头在谈判桌上“一拍即合”。

至于引进外资后医疗机构的具体管理工作,高强副部长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外资医院如在中国提供医疗服务,中国政府对其医疗卫生的技术、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资质要依法严格监管。但对这些医院的经济管理,政府肯定不会干预。”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佳美集团在引入外资的同时为具体经营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目前正处于由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时期的佳美口腔管理集团而言,国际资本带给佳美的不仅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品牌效应、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对佳美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融资成功后,佳美口腔在财务标准化、人力资本国际化、企业管理制度化、企业控制科学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佳美的医疗连锁经营结构模式值得称道,注入国际资金,利用现代的连锁经营模式发展传统医疗行业,使今天的佳美具有国际资本市场的时尚气息。刘佳认为:必须用国际资本和市场经济来规范中国医疗市场。

面对从本土医疗连锁机构成功转型为跨国医疗连锁财团的新佳美,刘佳坦言,融资成功后,自己也从私营企业主变成了职业经理人,如今,怎样才能让这些资金实现价值最大化是他着重考虑的问题。

发展之路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卫生人才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强调,加强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是卫生工作的基础。卫生人事人才工作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调整卫生人才结构,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人才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人才储备十分关键,而在高质量医生资源缺乏的口腔医学领域,打造专业医护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日前,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张震康就此问题指出,我国口腔病患病率高达97.6%,几乎人人罹患牙病,但口腔医师严重短缺,平均每2万人中才有1名牙医。在美国,每1500个人就有一个牙医,韩国每4000~5000人就有1个牙医。瑞士甚至达到每700~800人就有一个牙医。反观中国,在支付能力较强的职业人群中,每8600人才有一名受过大学教育的牙科医生提供相关服务。中国的牙医数量和整体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民营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缺乏状况尤为明显。有资料显示目前99%的口腔医疗专业人才都掌握在公立医疗机构手中,相应1%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专业人才很多是最初由公立医疗机构中“分化”出来的创业者,虽然这些人具较高专业水准和职称背景,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定位和专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的专业医护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要求。

“未来口腔市场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北京佳美口腔管理集团董事长刘佳一语中的。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优良经营模式并得到投资基金之后,能否使集团发展更上一层楼,医生队伍是关键。谁拥有高质量的牙医资源,就拥有最强大的竞争力。

佳美目前选择医生的标准在外人眼中可能会过于严苛,只有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进入佳美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三甲医院工作经验,副主治医师,无事故记录。按照这个标准招进来的医生,佳美还将对其进行全脱产培训3个月到6个月。未来几年,医生资源储备是否充足对佳美能否没有后顾之忧地一路快速前进影响甚大,基于此,刘佳用3年的时间酝酿了一个长线发展的计划:自己培养医生。

与国外著名医学院合作开展医疗教育,是刘佳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走的下一步棋。届时,长江三角洲(上海)、珠江三角洲(广州)和北京,将出现佳美集团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著名大学合作开办的3所专业培养口腔医护人才的大学。“采取这样合作开展医疗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为走上高速发展之路的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更可以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对整个口腔行业都将有所促进。无疑是一种双赢互利的模式。”

由于行业历史久远,发展速度快,医疗技术和设备材料先进等原因,口腔医疗服务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士等国行业发展较为纯熟,口腔医疗行业的很多新技术和材料均来自欧美国家。通过与境外医学院的交流合作,也可以为国内口腔医疗市场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秀服务理念,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为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牙科诊所遍地开花的佳美集团开展医疗教育,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口腔医学尤为突出。在临床实践阶段,是否能为实习医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其能及时巩固和拓展已学的口腔基本理论知识及初步具备临床工作能力,对医生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而在医疗设备先进,培训系统完整的佳美口腔,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在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的同时,更要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才能留得住人才。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刘佳表示,在佳美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办的医学院接受教育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留在佳美工作。

实行连锁经营

加快行业发展

目前在综合医疗市场,国有公立医院占据市场95%的份额,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仅占5%左右的份额。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私营牙科医疗机构的开设也给政府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简单的政府管理机构需要管理更多的私营从业人员以及更多的私营机构,同时还要处理更多由于市场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政府部门监管尚无法真正减轻民营医疗机构在投资、管理、决策等实际经营过程中的不合理问题,市场经济下口腔医学的发展以及民营口腔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改革过程,更需要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协调、发展与政府和社会的多边关系。同时,实行连锁经营是加快行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民营医疗机构选择建立在先进的经营理念、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下输出优良资金、输出优良管理、输出优良理念的先进产业文化连锁,有利于规范管理,标准统一,塑造企业形象,而内部的人才共享又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作合理的再分配和再利用,减少企业的财力人力浪费,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企业发展。这种连锁模式在民营口腔医疗发展初级阶段可以有效节省资源和缩短行业整体发展时间。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5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医疗行业进出口额稳定增长。本文通过对进出口医疗设备环境分析,进出口医疗设备结构分析,进出口医疗设备监管现状等分析我国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存在的机遇及挑战。

【关键词】

医疗器械;市场环境;结构;监管

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属于知识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高尖技术,所以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自2005年,我国医疗市场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并不均衡,低端产品企业多,品种多,竞争激烈。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外企垄断,存在几家国内企业也只是处于仿制阶段,缺少核心竞争力。国外医疗机构的装备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我国医疗机构。我国医疗机构设备对高端医疗器械配置正处于一个革新,需求的旺盛期。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行业转移到亚洲区域,对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是一个契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如何平衡高端与低端市场,如何合理监管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高效发展需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 医疗器械进出口环境分析

1.1 医疗进口市场环境

1.1.1 医疗机构需求

我国医疗机构设备配置75%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设备,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医疗装备先进,许多大型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都是进口产品。但是还很多省会一线城市医疗配置正需要更新换代,这将出现一个大的需求释放过程。同时在高尖技术的如CT 核磁等设备,国产企业还不具备技术竞争力,主要依靠于国外厂家如GE、飞利浦、西门子等。这对于国外厂家而言,将是个巨大的吸引力。世界医疗领航企业也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对于高端医疗器械,进口市场看好。

1.1.2民众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需求

医疗器械一部份属于医用;一部分民用。民众对于进口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呈几何状增长。一方面是民众对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认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外的一定比国内的先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老年化程度加快,中国渐渐步入老龄化人口众多的时期,于此民众对与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会稳定增长。再次,中国国内企业在民用医疗器械上的开发研制及制造商还不足够,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胶囊问题,让民众对已关乎生命健康产品的选在上更趋向于进口产品。因此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外产品的良好声誉,民用医疗器械中高端市场对于进口而言有着很大优势。

1.1.3医疗器械支持力度的强加

进口产品相对于国内产品而言,试用成本会高于国内产品。国家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力度投入的加强,对于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民众支付能力的增强,对与进口医疗器械都是利好消息。在加上中国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高收入人口增多。这些都将有利于淡化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试用成本的差异。

1.2 医疗出口市场环境

1.2.1欧美外包业务的扩张

亚洲成为医疗器械市场新的增长点,借助其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成为欧美医疗器械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相对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通用医疗、西门子医疗、IBM等世界著名医疗器械生厂商都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建立工厂,将其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亚洲市场,减少运输成本。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法律法规上也逐步完善,医疗器械的生产组织方式采用国际化标准,因此在我国生产的高质量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顺利销往国际市场,这也成为我国吸引欧美医疗器械巨头在我国设厂,再生产销往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中国医疗器械厂商的独特优势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能生产绝大部分常用医疗耗材。特别一次性医疗器械,中国生产实力全球第一。如最常用普通外科器械,注射输液器材,输血器材等。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欧美之和。很多国外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材都来源于中国,这两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医疗器械生产出口大国。

1.3 进出口市场环境对比

1.3.1横向比较

目前的发展进口市场而言,中国不断崛起的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进口医疗器械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就横向比较,短期而言,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随着欧美的产业转移,也将有大的增长。

1.3.2纵向比较

国内巨大的高端医疗市场将被国外医疗厂商瓜分,中国医疗器械厂家在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在争夺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上需要时间投入及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将选择门槛低的产品。出口低附加值的企业也将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减弱而失去优势。因此放任这种格局发展,最终将两级分化,中国企业不会成为医疗器械进步的最终受益者。

2 存在的问题

2.1 进出口额

相对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高于全球整体发展速度。每年保持在20%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自2005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逐年的顺差额处于增长的状态。但是这种顺差主要来源于国家扶持,高额出口退税,国外医疗器械企业转移制造。顺差取决于大量劳动力消耗和能资源消耗。

2.2 进出口结构

2.2.1进口产品

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装备就犹如一个三角塔,顶尖一线三家大医院主要配置国外进口高端设备,占据大量医疗资源。由于医疗器械行业高资金高知识密集的特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在研发核心竞争力上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在高端医疗如CT、核磁、MRI、放射等大型设备上没有明显优势。所以这种代表医疗制造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是依靠进口。

2.2.2出口产品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80%都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出口医疗器械主要是附加值低高消耗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或者是常用的医疗器械。还有一些是国外产业转移代加工的出口。

2.2.3进出口利润率

由于进出口产品两种极端的情况,进口医疗设备价格一直都比较昂贵,很多产品国内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国外本土的销售价格。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般是在国内需要商的销售模式,层层,价格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产品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国外厂商保证其较高的利润率。一般到中国的销售价格高于本土价格2-3倍。而对于出口产品而言,主要是凭借其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占据所以价格低廉,利润率也就非常低。

3 医疗设备进出口的监管

3.1 医疗设备的监管现状

3.1.1医疗器械的属性

(1)医疗器械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对监管的行政人员要求更高,但是目前的行政人员无法达到此种高度;

(2)医疗器械分为医用和民用,有些器械民用和医用界限不够明显,参考的标准不尽一样,这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医疗器械的功能性适用性等属于人体多样化,很难根据其功能界定,细化功能多样化,这对已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1.2监管的现实问题

(1)由于医疗器械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目前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还处于薄弱阶段,缺少检查、缺少发现、缺少处罚;

(2)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套成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进出口监管,缺少对进口医疗器械进口注册、销售、维修等监管体系

(3)部门交叉,只能划分不清,药监局、质量监督局与海关各个只能交叉,也出现了对进出口医疗器械的监管漏洞;

(4)监管人员缺乏,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对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对于行政监管人员而言,是有难度的;

3.2 监管完善

相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人们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发展而言,我国的监管还处于滞后状态。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人员配置、监管部门职能细化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进口的高端设备符合标准,质量、数量、维修操作符合要求,保证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需如此去报出口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确保中国企业的诚信程度,以及出口退税的监管,确保国家及出口企业的利益。

对高效率的适用资源提供了持久保障。

4 医疗器械进出口发展的展望

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在医疗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驻足长期发展,加大研发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占据高端医疗市场。同时除去一线大城市的顶级医疗装备,省会一线城市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医疗器械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

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在借助欧美产业转移的大市场环境下,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常用医疗耗材上行程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我品牌,增强在常用医疗器械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5 结论

通过我国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宏观市场需求环境分析,无论对于医疗器械进口还是医疗器械出口,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面对机遇,引导医疗器械行业长远高效可持续发展,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监管应该不断完善,建立监管流程,完善国际接轨兼顾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监配备管专业人员。同时进出口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两级分化上,国内有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及相对技术优势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优势,提高研发技术水平,长线占领中国中高端的巨大医疗器械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6

当中国A股市场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从6124点一路跌到1665点时,资本市场对医疗行业的态度也就格外明了。2009年一季度共有53家企业获得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总金额为3.20亿美元,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减少了79家,投资金额下降61%。风险投资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了教育、消费品等受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医疗健康行业则被定义为“冷门”行业。

然而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刺激下,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如今投资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似乎迎来“最好的时代”。自2009年二季度起,医疗健康行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1.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风险投资总额的20%。vivo ventures以250万美元认购李氏大药厂6.79%股份、软银赛富投资南通联科药业2500万美元、鼎桥投资注资归真堂7650万元、达晨创投增资晨光生物4900万元、火箭资本5300万港元入股龙发制药……而在桂林三金药业、保龄宝、奇正藏药陆续IP0之后,国药控股更是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因发行5.457亿股而成为2009年医药板块的“大事件”。

这一系列投资、上市,无疑昭示了资本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再度认可”。

但资本市场的逐利并不意味着医疗健康行业整体“解冻”。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公司大都来自医药与医疗器械两个细分领域。这两个细分领域如同两把锐利之剑将寒冰破开,展露着医疗健康行业的“春天”。

“寒冬”之后,尽管料峭依然,但寒冰之下的资本已经开始暗涌。融资、并购、IPO、PIPE,资本正在通过每一条路径进入医疗健康产业。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有着较为稳定的抗风险能力。只是由于对投资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商业运作经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医疗健康投资在中国发展得一直很缓慢。“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资本的避风港和全球经济亮点。医疗健康产业更是因其抗周期性而成为亮点中的亮点。”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陈立实如是说。

未来十年高速发展

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与一个国家的GDP成正比,即GDP越高,医疗健康产业的投入就越多,医药、器械等细分领域的投入也会增加。”美国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因此可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业增加值也占到国家GDP的10%以上。然而在中国,该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远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也决定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在未来至少10年之内仍然会高速发展。”施毅表示。

当新一轮医改方案面世后,资本就没有停止过对医疗健康市场的关注。“从目前中国医改的内容可以看出,医改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医保。”陈立实表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虽然医改并没有直接有利于新药研发等的政策,但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与新药研发相关的领域中,这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而美国风险投资基金Vivo Ventures医学博士赵晋也有相同的看法:“尽管医改对于投资人、企业的具体支持仍然比较少,但是却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指导方向,整个行业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医疗健康产业在受到医改与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整体市场出现了细分化,风险投资人对于这种情况也十分乐见。“市场的细分化才能成就巨大的公司。”施毅表示,“每一个细分领域中的机会都是我们要发掘的,不过从市场规模上来讲,仍然是医药大于器械,器械大于诊断。”

虽然前景被认可,但位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分散的小公司缺乏有生命力的产品,质量也不过关,它们的存活都是通过商业手段维持,这样的企业妨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好的医药企业也不能够正常进入市场。”施毅表示。

第二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不仅限制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导致了国内医药企业只能够通过大量的仿制药寻找生存空间。第i则是跨国医药企业产品对国内产品形成竞争威胁。由于药品进口关税降低、价值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加大,都迫使国内医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

医药的壁垒与风险

医药与医疗器械处于整体行业市场规模中之首,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

刚刚募集了一支总额30亿元、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建银医疗基金,就非常看好医药行业。建银国际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胡章宏博士表示,医药行业的竞争壁垒非常高,一般的竞争者很难进入。“首先是政策性的壁垒。中国对医药行业的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法规以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需要获得许可证方能运作。”胡章宏博士表示。

其次是资金壁垒。医药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其新产品开发具有资金投入高、项目研发及审批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药品生产使用的厂房设施需要专门设计,药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重要仪器设备需要依赖进口,费用昂贵;而且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因此,该行业的新进入者通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胡章宏博士表示,“再加上医药研发的技术壁垒。”

“不过,建银国际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竞争优势,也是我们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主要原因。”胡章宏博士说道。

医药研发能够拥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来阻断竞争者,还源自国内一些非常高质量的研究机构在做着不懈努力;随着一些海外学者、技术人员回到中国推动新药研发、政府投入很多研发资金大力支持,中国新药研发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目前中国医药领域还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因此仍然具有投资风险。“这个行业的风险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也是不可控的风险。”陈立实表示,新药研发的风险首先是技术风险,这一点在中国及外国都是一样。想要降低这个风险,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团队。“富达亚洲通常会寻找非常有经验的团队进行研究,这些人在国外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经验,也在失败中学会了很多教训,他们将这些经验教训利用到研发中,是能够降低技术风险的。”陈立实认为。

对于投资了药明康德、诺凡麦等企业的富达亚洲来说,陈立实认为要关注两种医药企业

的风险:第一种是以研发为主的医药公司,它们的风险在于技术风险和产品注册的风险,如何避免技术风险,以及如何度过漫长的产品注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种是以药品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尽管它们有一些药品具有注册风险,但是这种企业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市场,由于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能否建立有效的销售团队、形成良好激励机制就是风险所在。

若要减少投资风险,企业团队永远都排在首位。“对于新药研发企业,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团队是否有过研发的经验,其次是他们所从事的研发技术平台。我们不是看其某一种新药,而是要看通过其技术平台能不能衍生出多种新药产品,毕竟单种产品非常不容易规模化。”胡章宏博士认为。而富达亚洲在投资时,除了考虑团队及产品外,还会考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资金支持。由于新药研发的周期很漫长,所以在投资这样的企业时,富达亚洲希望能够做一个多种资金与资源组成的投资组合,比如政府资金的支持、投资者的专业资源等,有了这样一种综合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新药研发公司才能够走得更远。

器械的潜力与隐忧

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加速扩张的趋势,已经引起资本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较于2001年,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仅为药品产值的20%,到2008年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33%左右。

“在中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充分发展的领域。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格局中,美国占40%以上,欧洲大约占30%,而中国仅占全球市场的2%。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器械的行业规模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陈立实认为医疗器械的发展潜力很大。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是资本关注医疗器械的首要原因。”陈立实表示,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看好医疗器械领域还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还都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中国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海归们创办的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向着产品的研发方面发展,通过产品的创新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众多企业中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后,短期时间内很难出现同质化或者过多的竞争者。”其次,陈立实表示,“在中国本土企业中,医疗器械是在生产制造中占比例比较大的行业,因此中国很多企业有潜力走进国际市场,比如迈瑞、威高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占领市场份额。”

尽管聚焦在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本逐渐增多,但是这个行业的风险仍然存在。美国Vivo风险投资基金医学赵晋表示,行业的风险主要有三点:“第一,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周期太长,从最初模型的建立到调试成功再到批准,最后上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科学家投人很多精力,包括很多的资本投入。”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如果从零开始投资,可能投资周期需要五六年甚至十年。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7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直销在中国登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中,喜忧参半,毁誉有之,直销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直销在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由于行业的不规范,其负面影响也极为严重,给社会增加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企业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存在,企业与社会的最佳状态应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社会优质资源的辐射和传导机制为企业建设创造良好氛围。同样,企业建设也要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和转化率,使之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丰富社会资源的内涵。以全国高科技健产委自然医学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束昱辉先生为董事长的权健自然医学,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导思想,使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打造健康型“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而服务,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直销经营之路。

民族精神制胜之本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诚信为本的优良商业传统,我们民族的直销企业应继承和发扬,同时,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支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给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努力培育民族特许品牌,形成现代化、可复制、易扩张、能够实施有效监管的特许经营体系”。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中国直销企业应自觉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商业传统为己任,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大力推进组织系统的道德建设。

权健自然医学以“演绎自然医学,共享自然天寿”为企业宗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养生文化的结晶――自然医学文化方面 卓著建树,自然医学委员会主任、权健自然医学董事长束昱辉先生被评为2005年百名行业风云人物,并被聘为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因其在促进世界和平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今年马来西亚举办的世界企业家大会上,束昱辉先生是唯一特邀的中国籍华人代表。在权健自然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公司恪守见素抱朴、存养善性的原则,以民族精神、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为永恒的追求,建立客户信任资源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特色,致力于打造赋予民族文化底蕴和现代竞争意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营销模式都趋于成熟的实体,走出了一条打造和谐中国的健康型直销经营模式。

自然医学千年传承

物质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文化却能够源远流长,自然医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追求健康生活的历史积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外源性疾病向内源性疾病转化,人类对抗疾病的化学药物、抗生素也日益显现出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自然医学是充分运用自然界所赋予的各种资源,加以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健康思维、适当的体育运动,寻求不用化学药物和非创伤性的调理方法,提高并激发人体的自愈力、再生力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在今天的历史环境下,自然医学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人类的梦想,因为自古至今,自然医学的调理保健方法只是以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单一的形式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服务,从未系统化、专业化、普及化。而自然医学之所以未能普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丰富的自然医学养生文化理念的科学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不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则自然医学将永远停留在古代的“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水平,永远不可能成为产业;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若没有市场经营模式的推动,则永远停留在文化的高度,不能够为人类的健康谋福。

全国高科技健产委自然医学专业产业委员会是以弘扬自然医学文化为己任,为自然医学的专业化、普及化做着不懈的努力,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推广自然医学文化的实体单位。一个没有文化和社会效益的公司不能长久,一个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公司同样难以生存。权健自然医学以自然医学文化为积淀,结合差异化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运用现代营销运营模式,使自然医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民心工程服务至上

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店铺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开展店铺管理下的直销模式便于统一管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国情、国策和谐一致。在2005年12月1日即将实施的《直销管理条例》中对申请直销牌照的企业从注册资金、保证金、分公司、服务网点等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定,是直销业在中国良性、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作为守法运作、规范经营的企业应绝对支持和拥护。权健自然医学一直以来以在全国开设健康连锁机构――自然医学健康服务中心的方式进行运作,以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为社区的广大的亚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服务。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服务至上尤为重要。据专家统计,中国直销市场在未来3~5年,年产值将达到500~6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并会在800亿元水平上呈持续稳定的态势,而保健行业成为直销业的主导,在中国即将开放直销市场前期,整个行业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股挖金直销业的暗流已经开始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灰色地带”进行直销运作的企业至少在1000家以上,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当今“微利化”、“同质化”的二十一世纪,企业应开创一条以智力取胜的商道,以特殊的渠道、特殊的模式、特殊的战略、创新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由于利益驱使,众多商家盲目夸大产品功效、价格欺诈、暴利行为、重销售轻服务,进一步透支着保健品市场的信誉,使保健品行业离诚信越来越远。

健康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一方面是保健品的信誉危机,一方面是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健康的急剧渴望,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权健自然医学以推广自然医学文化,服务至上的运营模式,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开拓了一片属于企业和社会的广阔的天空。目前在全国的自然医学健康服务中心已近千家,服务中心以全方位的亚健康预检系统为社区的广大人群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公司为服务中心建立了一套专业的可复制的成功运行模式,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店长和检测师通过健康预检服务系统、物理疗法等一系列方式吸引和锁定客户群,通过与当地体委、老龄委、老年人活动中心联合免费推广食疗、物理疗、运动疗等自然医学的立体的养生保健方法,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自然医学健康服务中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楷模。

例如:位于河南三门峡的自然医学健康服务中心在从40多平米的小店乔迁至近400平米的新址的庆典活动中,以弘扬中华民族自然医学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关爱生命、关爱健康、自然医学爱心活动”启动仪式也拉开了序幕,他们为上百名老人进行终身免费健康服务,此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庆典活动,各大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

权健火疗服务社会

在权健自然医学健康服务中心以建立健康型和谐社区为宗旨的运营模式中,在为广大顾客进行立体的调理方法中,尤其以免费推广火疗技术成为令人瞩目的惊世之举。自然医学的范围极广,目前市面上较为普及的按摩、刮痧、拔罐等自然疗法在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局限性也比较显著。权健火疗在古代宫廷秘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广泛地解决身体的健康问题。“权健火疗”是由清朝时期宫廷御医根据中国传统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和现代神经、循环、消化、代谢理论,在古代熏蒸疗法、民间热敷疗法、道教火烧疗法和中医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研究出的宫廷秘方。经过加热与皮肤广泛接触、浸润、透过表皮,由真皮吸收渗透到体内的肌肉、骨骼及血液中去,使药物直达病灶,该法同时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无;作用于全身上百个穴位,无死穴;作用于全身数十条经络,无任何毒副作用。

因为权健火疗操作简便,易学易懂,易掌握,且效果显著,十分适合各方面人士对高标准的健康需求,因火疗的这些特点,众多商家以此技术作为赚取高额利润的手段,培训火疗技术收取高昂的培训费用,使中华民族自然医学文化的结晶――火疗技术与平民百姓之间产生了一道深深的鸿沟,权健自然医学为服务中心主任及业务人员免费培训火疗技术,这一举措顺民心合民意,成为自然医学文化迅速普及的关键。

目前,遍布在全国的近千家自然医学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店长及业务人员在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火疗技术免费传授火疗技术对顾客进行多方面的健康服务与指导,将自然医学的火种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立体服务 定价异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有著名的需要层次说,人的需要有七个不同的层次,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谁就能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今天的市场销售主体本位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需要商家在关注产品本身的品质时,需要更多地去挖掘产品之外的多层面的要求。单纯的价格竞争已经落伍,价值的竞争引领趋势,商家与客户的关系不再以利益关系为主,而应以建立情感关系为主。

“不是营销的营销才是营销的最高境界”,世界上最大的集团是“宗教集团”,众所周知,在寺院里,没有要求、没有明码标价,人们却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往功德箱里投钱。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企业毋须为产品卖不出去大伤脑筋,致力于打造“民心工程”才是重中之重,在清华大学的职业经理人培训中何冰教授在职业经理人培训时,将权健自然医学模式作为案例,称权健自然医学的营销模式为“把无形的服务附加到产品中去,为客户提供超额价值,从而产生更好的销售效果的营销模式。”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8

根据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前8月我国健康险保费累计为1113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2%,在总保费中占比不到7%。与之相反,2013年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规模已经超过11000亿,两类保险占比极不相称,而西方成熟市场健康险保费占总保费比例一般都在20%-30%。2012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国家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比例为1.07%,而发达国家一般10%左右,美国更是达到33%。我们认为,中国当前医疗健康险占比极低,如果相关各方加大推动力度,在2020年将我国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占比提升到5%,就能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

鼓励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为移动医疗应用打开巨大市场

《意见》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移动医疗面向保险机构收费的基础是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由于其能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监测和指导,提高患者存活率,从而能显着降低赔偿支出。此外,基于积累的大量用户疾病数据,保险机构能通过数据挖掘实现精准化定价,提高盈利能力。面向保险机构收费的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和远程监测服务等。我们认为,《意见》鼓励相关保险机构开发健康管理服务,而保险机构通过与移动医疗企业合作是获取相关服务的最有效方式,这将极大的提升对移动医疗硬件设备和远程监测服务的需求,为移动医疗应用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

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移动医疗产业链有望加速成熟

《意见》提出: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促进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商业健康保险的费用支付比例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建立医药高新技术和创新型健康服务企业的风险分散和保险保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化解投融资和技术创新风险。2011-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医疗初创项目开始受到资本的热捧,产生了一批移动医疗初创企业,但由于政策、技术等多种壁垒限制,市场规模难以迅速扩大。进入2014年,随着成熟商业模式开始出现,用户规模逐渐积累,特别是BAT、360、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移动医疗迎来了新一轮热潮。我们认为,《意见》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不仅从政策面上解除了移动医疗发展瓶颈,还将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为培育更多的移动医疗优质企业提供了肥沃土壤,产业链相关各方参与度将得到显着提升,有望共同推动产业链加速成熟。商业健康险加快发展,医保控费厂商有望显着受益

目前,我国仍然是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险体系,随着社会医疗保险支出压力不断增加,医保控费压力降不断加大。而通过前期总额控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多种付费手段的验证,说明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医保控费将是最好选择。但目前对于医保控费厂商来说,存在的明显问题是医保控费市场的主导方为政府方,由于关系不对等,其在医保控费中所起到的作用难以向政府索取相应的回报。我们认为,对于控费厂商而言,当前在医保控费的市场的耕耘最重要是为了能够取得卡位优势,从而获得未来在商业医疗保险控费市场的话语权。理由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化属性更强,使得从节省保费中获得分成更加真实可靠。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范文9

论文关键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DTC模式

 

一、医药市场营销的DTC模式及其特点

所谓DTC(Direct-to-Consumer)营销模式,指的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它与传统的金字塔形的层级制不同,这种营销模式直接以终端消费者为目标。这种营销模式较早在美国出现,而后成为一种全球化的销售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些大型制药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用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DTC营销模式在扁平化趋势下使营销活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尽管这种营销模式在工场手工业阶段或许是唯一而普遍的销售模式。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营销模式的复归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到从前”的过程,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前进和上升。那么,医药市场的DTC营销模式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终端消费者主要是身患某种疾病而渴望健康的人。当然,作为营销对象,也可能并非患者本人,而是患者的朋友和亲属,甚至是医疗服务人员。

其次,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模式,DTC营销的主体是药品生产企业而非医药销售企业。一旦医药产品转入到一般药品流通渠道医药企业,则不再是DTC营销模式。

再次,DTC营销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中省略了许多的中间环节而使沟通反馈更加直接,因而信息流通迅速。

二、医药市场营销DTC模式带来的挑战

诚然这种营销模式具有如上特点,但是同时亦给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对生产企业来说,从产品质量监控、社会责任、信息化程度、营销队伍素质、机构与权限分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第一,药品质量监控。药品生产的质量要求远远高于一般商品,这不仅是医药产品关乎企业信誉与持续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而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就我国而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药品质量监督的相关规定等是一切药品生产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是,在DTC营销模式下,药品质量的监控要从外在强制力量的束缚转移到依靠自身监控体系自觉提高药品质量上来。这种自觉,来自法制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第二,社会责任。DTC营销的对象是有着强烈健康愿望的群众,他们并非都对自身健康状况和处理办法了如指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各种营销活动的鼓动而陷入盲从和迷信当中。有病乱投医就是患者一般心态的写照。药品生产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不能不兼顾社会效益。有些生产企业采取治疗心理病的方式生产、销售并无实在疗效的“安慰药品”。尽管这些药品并不会使患者的疾病变得更加严重,但它却有可能耽搁患者正确治疗的有效时间。

第三,信息化程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医药市场营销DTC模式的实践需要高度的信息化水平。在电视、电台、Internet、杂志和报纸等大众媒介上做DTC促销广告,使消费者了解药品的功用和疗效是相当重要的。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医药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品牌推广计划。同时,信息的精确化投放也是企业宣传产品形象的必修课。在什么媒介、采取什么方式、在哪个时间段,这些都是药品信息有效性的重要实现前提。狂轰滥炸、铺天盖地的广告模式不但使企业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作为医药产品,也会是受众逐渐产生反感或者厌恶情绪。大众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某种信息的结果是使他们对这类信息产生强烈的抵制和排斥心理。除此之外,医药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还表现在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反馈,同时还包括负面信息的及时掌控。总之,信息化体现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输信息的快捷和敏感度上。

第四,营销队伍素质。医药企业不是专门的医药营销组织,但是,在DTC模式下,必须具有高素质的专职营销队伍。营销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机敏的反应速度、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沟通能力,他们是企业、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①]特别是在DTC营销模式下医药企业,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不但需要一般营销人员所具有的营销知识和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必须是科班出身的医药专业人员,他们应该清楚地知道产品的详细情况,能够解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与否的决定,而不一定要促成购买行为。

第五,机构与权限分布。DTC的要害在于FTF(face-to-face),当我们确定无疑地实施这样营销模式的时候,营销部门应该具有相应的权限。它在选择有效、合理、新颖的营销手段的时候,也相应地赋予它对问题的处置权和对隐含事故担当责任。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从事营销活动,并且对建立良好品牌形象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要予以适当的奖励,并且,整个销售机构的激励模式应该结合企业整体利益的需要来制定。也就是说,在效益、效率、效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衡量。DTC模式下的营销部门及其人员如果没有适当的权力,就会使他们面对终端消费者的质疑与其它不确定因素时感到窘迫而无所适从,同时也会使整个品牌和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害。同时,这种权力过于宽阔又会使企业和品牌的形象过于依赖部分营销人员的素养。所以,在“收”与“放”之间找准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DTC模式是一个系统,它需要一套组合拳来完成它的使命。上述五个方面可以说是DTC营销模式在医药市场营销中应用时给医药企业带来的挑战。不尽如此,这个挑战的另一方,终端消费者,也就是DTC的直接对象,在整个营销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知道,DTC营销日渐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患者主动地参与到自身的医疗保健中来。他们积极搜寻与病症相关的治疗信息和药品,并向医生询问病情和治疗方案。面对作为患者的终端消费者和作为患者亲朋好友的消费者,必须使用不同的促销工具。

首先,对于直接消费者而言,DTC营销不能机械地搬用传统促销工具。比如折价、优惠卷、赠品、奖品、联合促销、交叉促销等。折价等优惠促销会使患者产生对产品质量和健康意义的怀疑。所以,花哨的促销行为在药品DTC营销模式中是一个累赘。患者更看重的将会是产品的实际用途和它的无可替代性,因此,DTC营销人员如果不能掌握终端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一味热情地介绍各种替代产品医药企业,将会使企业战略品牌产品的预期目的无法达到。相反,倘若患者对营销产品持有异议、疑虑,或者根本就不是营销产品的目标消费者,那么,除了诚实地介绍营销产品的疗效范围和功用价值以外,任何虚假宣传、替换劝导都是无效的,甚至是负值的效应。

对患者而言,实际效应是最有说服力的。在渴求健康的人那里,事实胜于雄辩是永恒的真理。免费试用算是比较符合患者需要的。通过免费试用而确证产品宣传的真实性,通过真实性确证而强化消费群的产品忠诚度。当然,对于保健品而言,适当高价也是一种可行的手段,但国家基本药物的营销受到国家药品生产经营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同时也不适用于免费试用。会员制是可以通用的营销工具,在非处方药物和保健品的营销活动中被广泛采用。会员通过积分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和优惠。这里要注意的是,一些药品生产企业专门为试用和会员生产专享产品,或者专门包装。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患者更愿意相信试用品而不相信销售的商品,这样就使企业人为地把自己的同类产品划分为疗效(功用)不一的层级,而他们总觉得自己购买的正是那些次品。

其次,对作为患者亲朋好友或者接诊医生而言,有些传统的营销工具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比如赠品、奖品和优惠卷等。当这类消费者购买一定量的产品时,厂家为顾客提供一些常用品作为赠品、奖品,或者提供一定的优惠卷,这些都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只是,这类消费者在DTC模式的营销活动中并不是主要的营销对象。他们在DTC营销中可以起到引荐、宣传、尝试、鼓动的作用,故医药营销中的情感注入显得远远高于其它营销活动。医药消费者是一个情感联盟,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人类高贵而纯洁的情感要素。因此,精湛的专业知识与热情诚恳的亲善能力构成了医药DTC营销的重要动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医药市场营销的DTC模式的忧思

(一)DTC营销不可忽视医生的重要作用。患者听从医生的建议是顺理成章的事情,DTC营销不是草药郎中、赤脚医生那种既行医又卖药的做法。特别是在广告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会遗忘医生在医药营销中的重要作用。对药品特别是处方药的销售,医生的推荐和实施会起关键的作用。

(二)终端消费者文化素质制约着DTC营销的绩效。我国公民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民族整体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促进理性医药消费的成本会大大提高。只有作为患者或相关人的消费者具有正确的健康理念医药企业,理性的DTC营销才会顺利开展起来。终端消费者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常识和科学素养的情况下,DTC难以保证其在法制和德性的范围内健康发展。同时,也只有在人本身的现代化进程中,DTC所要求的信息化才会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法制的健全有利于DTC营销模式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医药生产企业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生产企业管理和经营企业管理是分别规定的。比如第十七条规定,“药品经营企业购进药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得购进。”[②]那么医药生产企业如果采取DTC营销模式,检查验收制度如何完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第五节“验收与检验”部分同样未能提供DTC模式下的质量保证机制。因此在我国现有药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法制范围内进行DTC营销依然困难重重。

(四)DTC营销不等于广告促销。早在2009年,五官科用药、心脑血管用药、风湿骨科用药、皮肤头发用药这四类药品在仅投放报刊广告的广告费用均超过亿元。然而很多医药生产企业违背“药品广告不得含有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内容”的规定为产品的疗效做论证。DTC营销更加关注的是公众的健康意识和产品基于病理药理的可靠机制,然而,就目前来讲,这依然在法制和科学的边沿摸索。尽管民众认为处方药广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目前只能“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药品广告审查标准)。欧美开始对部分处方药DTC广告解禁,但这并不意味着DTC营销的春天就会来临。

总之,医药营销的DTC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直接让生产者面向患者;它也希望通过终端消费者对产品享有充分知情权和选择权。DTC的理想是既节约流通成本,又增强顾客忠诚度。但是,这种营销模式在医药营销领域,它所面临的困境远远高于这一新型营销模式的潜在效益。

——————

参考文献:

【1】沈志平.医药市场营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2】何贯中,郝雨风.医药营销100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郭国庆.营销管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