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09-12 17:09:36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建设不断取得突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开始朝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但立足国际视野,我国关于数字经济建设还需要拓宽领域、加快进度。尤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引导者,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需要进行长远规划、细致布局。探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就是为了客观分析当前的困境,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帮助沿线国家打开数字经济大门,并带领中国企业取得数字经济领域的更大进步。

1研究背景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数字经济”指的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金融科技、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信息存储、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共享,逐渐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经济形态。目前,数字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数字产业化”,另一个是“产业数字化”。要想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是方法、路径,“数字产业化”是基础、前提,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建设[1]。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2017年3月,数字经济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2017年10月,报告指出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打造“智慧社会”“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家的一系列倡议,大大加快了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使国内的数字经济呈现出崭新面貌。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数字经济建设不仅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带动沿线国家一起发展。关于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建设的思考,中国发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倡议》《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2],这是中国声音,也是中国方案。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正式形成,由中国与塞尔维亚、沙特、泰国、老挝、阿联酋、土耳其等国家共同发起。这份倡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能培训”“数字经济政策”“信息通信技术”“电子商务”“扩大宽带”“网络空间”“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明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不仅高度重视国内的数字经济建设,还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活动,希望通过中国力量,解决沿线国家遇到的种种问题,加快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建设,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数字经济健康发展[3]。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非洲地区

非洲地区约占全球17%的人口,网民数量仅占全球的2%。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非洲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有关。目前,非洲部分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数量少、准确性低、安全性差,很难满足当地的网络需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数字经济发展会失去基本的条件,难以大面积铺开[4]。非洲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面临此类问题。

2.2东南亚地区

由于地形分散,东南亚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各个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具体来说,这个地区的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网络空间话语权弱。占地面积小、人口比较少的国家,拥有的网络空间话语权比较弱,无法为本国企业创造数字经济发展机遇。(2)数字化生产力不高。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有些国家尽管想发展数字经济,但很难落实下去。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阿里巴巴、华为等知名企业,开始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5],有效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

2.3中东欧地区

在中东欧地区,大部分国家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网路基础,拥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安全问题”。基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这个地区的国家容易遭受“战乱”和“恐怖袭击”[6]。这种不安定的国家环境,会加大数字经济的风险,阻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尤其是处于边境地带的国家,数字经济建设相对缓慢。因此,发展中东欧地区的数字经济,关键问题是“安全防护”。

2.4中亚地区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位于中亚地区。在这些国家中,哈萨克斯坦的数字经济水平相对领先。但总体来说,这些国家的数字经济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数字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比如,数字经济开发型人才、数字经济建设型人才、数字经济维护型人才等。在人才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数字经济建设很容易落后。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3.1布局网络设施建设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去调整:一方面,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是要实现“信息化”覆盖。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拓展智能化领域、数字化领域,循序渐进地铺开。要解决信息化覆盖问题,首先要增加网络基础设施,保证网络基础设施“数量多”“准确性高”“安全性强”。比如,沿线国家可以积极引进“新兴通信技术”,均衡覆盖宽带。或者,沿线国家可以铺设海底光缆,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互联。另一方面,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强调云计算与数字经济的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建立“云计算中心”,为各项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便捷的云计算服务。在经济交流过程中,中国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的国家,共同成立“中国+沿线国家云计算中心”,缓解部分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3.2加强网络安全体系

开展多样化的数字经济建设时,如何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安全体系?具体来说,第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在“一带一路”环境下,沿线国家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如何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成为沿线国家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企业在网络安全建设上,已经形成“PC安全”“移动安全”“云安全”三方矩阵,可以将成熟的网络安全体系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沿线国家构建强大的网络安全体系。尤其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后,国家更加关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强调要保护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化安全;第二,制定网络安全防护规则。有些不法组织会通过网络技术,攻击数字经济企业,给这些企业带来重创。积极构建“数字经济网络安全防护规则”,可以规范沿线各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提醒沿线各国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开展本国的数字经济活动。对于那些利用数字经济企业、数字经济活动,强行干预其他国家政治,破坏其他国家和谐的行为,“数字经济网络安全防护规则”也可以起到惩罚作用。

3.3培养数字经济领域人才

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的助力,尤其是高科技型人才。那么,如何培养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具体来说,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加强“合作办学”。比如,沿线国家可以与中国高校展开广泛合作,成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数字经济学习小组”“数字经济调研团队”,让不同国家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汇聚在一起,彼此学习、相互分享,共同提升数字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各个国家要以合作办学为契机,加强双方沟通,除了要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还要重视数字经济领域的多样化教育合作,为今后更长远、更稳定的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除了合作办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非常多,可以是“中国企业+外国学校”“中国学校+外国企业”,也可以是“多国企业+多国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重点要把握以下两点:(1)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发挥所学,适应不同国家的数字经济环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建设作贡献。(2)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数字经济是一个很广阔的范畴,“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个很宏大的事业。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学生,不能只是立足本国数字经济现状,要着眼于世界领域的数字经济,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安全保障

4.1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督制度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安全保障,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时,各个国家之间难免会有摩擦。为了更好地处理国际纠纷,可以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纠纷解决制度”。这样一来,即使发生纠纷问题,也可以参考具体的制度,第一时间解决纠纷,保障各个国家数字经济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维护沿线国家的正当利益,可以制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监督制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监督制度”的作用下,还可以规范相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言行,避免出现人为因素的经济风险,进一步保障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安全。

4.2提高数字经济核心技术

要想提高安全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抓住核心技术。具体来说,第一,数字经济建设主要依托于高科技,例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要想确保数字经济安全运行,就要加强这些高科技的抗风险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成立“数字经济建设防风险小组”,从技术性层面,维护数字经济运行平台、运行环境,对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预估、提前防备,最大程度降低数字经济的相关风险;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数字经济建设,可能会有很多交集。面对同一个数字经济项目,如何追查不同主体的责任,这是沿线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沿线国家可以采取“大数据跟踪技术”,对数字经济项目进行合理跟踪、定位,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这样一来,即使出现突发状况,也可以督促相关主体迅速处理。

4.3培养数字经济专业人才

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需要有专门的“沟通型人才”“组织型人才”。具体来说,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每个国家都需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了解各个国家的需求,整合各个国家的建议,起到“纽带”的作用。尤其在各个国家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沟通型人才可以协调各个国家的需求,避免出现纠纷,避免数字经济建设受阻。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有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很成功,而有些国家的经济活动会产生不良影响,使数字经济建设陷入困境。这个时候,组织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人才,可以在有限的成本里,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多商机,吸引资本入驻,吸引人才入驻。由此可见,培养人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容忽视的问题。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2

互联网技术促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

当前,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为代表的分享经济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发展,基于网络信用积分免押金租单车、租房等新兴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在杭州街头,一座座新出现的无人超市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从闸机进店,扫二维码,将所需商品放入购物车,经过两道结算门就完成了支付。“不用带现金,商品拿了就走,这样的高科技很有趣,也让购物变得很方便。”一位女士告诉笔者,实际上,现在在杭州,无论是停车场停车还是上街买菜,都无需现金,只带一个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

在电子支付领域处于全国领先行列的杭州,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我国,“互联网+”的热潮推动了数字经济领域形成一波创业创新浪潮,互联网行业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迅速提升。以2016年为例,我国信息通信服务业收入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于互联网业务收入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至2016年的63%,全面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数字技术的带动下,互联网平台不断涌现,并渗入到商贸、生活服务、交通、工业等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在消费领域,支付手段从实体货币、信用卡到目前移动互联网支付手段日益普及;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催生了分享经济,单车、汽车、住房、雨伞、充电宝等分享租赁平台逐渐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从世界范围来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形态逐渐发生变化,世界各国和企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发展通信基础设施,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经济实体迅速壮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五家属于数字经济范畴。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周子祺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GDP,也能促进各个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就业结构优化,成为未来就业增长的重要领域和创新创业的重要空间。”

目前来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热点,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机器人工业、3D打印、生物识别、量子计算、再生能源等技术也有了一些实践。未来,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不少传统企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传统建筑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大力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今已接入超过23万台设备,实时采集近一万个运行参数,能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专家认为,产业融合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增强融合效应,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新技术推动了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线上线下融合,并引发数据爆发式增长。目前,海量的数据已经成为重要资源,创造价值的潜能大幅提升。

在制造业领域,网络物理系统技术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构建起虚拟产线、虚拟车间、虚拟工厂等,实现产品设计、仿真、试验、工艺、制造等活动在数字空间完成;在流通领域,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丰富了市场竞争手段,重塑了零售模式,也创造了大量新业态。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主要工业国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共同选择。”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赵仲海指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倍增效应已开始显现,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载体不断地涌现。”

除了传统企业外,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交通领域互联网企业掌握的交通实时数据、用户评价信息等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也在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使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为优化。如教育方面,多地已经建成了覆盖广、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社保方面,以“电子社保”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保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各地得到实践,网络平台让事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透明。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也在不断推广,例如安装传感器的自来水总管、数字化停车系统、数字化交通系统等也在探索实践中。

数字经济发展还有一些瓶颈

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出现。目前,存在区域、行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提升改造过程中,仍面临较高壁垒;由于市场发展领先于制度规范,还出现一些恶意复制初创企业模式、非法运营等不正当行为。

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激发市场活力,也要加强政府治理管理。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跨地区特点突出,平_企业成为新的主体,传统监管难以适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就需要规范企业平台责任,在市场准入监管等方面加强政府治理,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填补立法空白,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对于数字经济的区域、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最大的发展瓶颈仍在于数据的互联互通。中央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表示,目前行业内、部门间、地区乃至国家间的数据融通难度大,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开放共享部分数据,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为企业和老百姓提供更多便利。

目前来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使得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更加复杂,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缪荣表示,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过程中,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改造等需要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才培养应当作为重点,这需要进行一定的政策性引导。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3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与区域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是保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实施效果的关键。针对以往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忽视耕地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不足,本文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了耕地区际布局优化,并据此优化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中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及耕地赤字/盈余水平脱节、难以真正起到耕地保护杠杆作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以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引入耕地非农化收益确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并根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优化结果测算区域耕地赤字/盈余水平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进行修正,以实现“以布局引导补偿,以补偿实现保护”。以全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根据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可以在实现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使区域耕地非农化压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②以耕地非农化收益和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采用区域耕地赤字/盈余进行修正得到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可以起到激励耕地保护的杠杆作用;③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是协调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能起到激励耕地保护、抑制耕地非农化的作用。

关键词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优化;区域补偿标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1-0142-10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1.020

中国试图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来抑制耕地快速减少[1],但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耕地保护政策在部分区域失灵[2]。究其原因在于耕地保护政策忽视了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不同区域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耕地非农化需求的内在合理性[3]。因此,通过协调区域差异以满足不同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实现耕地非农化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双赢[4],对我国经济增长和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通过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实现区域之间耕地保护利益的协调,是保证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5]。20世纪中期,国外学者就开始对耕地保护补偿进行研究[6],为耕地补偿标准研究奠定了基础[7-10]。近年来,我国学者也从耕地资源价值的角度对耕地补偿价值标准进行了研究[10-14],还有部分学者在耕地保护生态补偿价值标准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15-16]。这些研究充分肯定了耕地补偿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意义[17-20],构建了我国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21-24]。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①根据耕地利用现状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试图通过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使耕地维持现状,导致耕地非农化压力在部分地区难以释放;②耕地补偿价值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及耕地赤字/盈余状况无关,难以起到耕地保护的杠杆作用,不能激励区域耕地保护的行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在保证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土地利用效率和耕地非农化需求紧迫程度的区域差异进行耕地布局优化以此确定各区域耕地保护目标;以耕地非农化收益和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结合区域耕地赤字/盈余状况确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以此约束和激励各区域耕地保护行为。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开展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实证研究。

柯新利等: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补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1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

1.1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总体框架

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是在保证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进行耕地优化布局,以优化布局结果为依据,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目标和耕地保护区域补(受)偿标准,通过耕地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全区域的粮食安全,通过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引导耕地资源向布局优化的方向发展。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根据耕地区际布局优化结果确定各区域耕地保护目标,据此测算区域耕地赤字/盈余,并确定补偿(受偿)区域。另一方面,确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不仅要与耕地非农化收益挂钩,也需要与耕地赤字/盈余状况挂钩,耕地赤字越大,补偿标准越高;耕地盈余越大,受偿标准也越高。以此来激励耕地保护、约束耕地非农化(图1)。

首先,在区域人口数量、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指数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各区域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在各区域人口和人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区域内耕地非农化需求进行预测;从建设用地投入强度、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和建设用地产出效益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合各指标的评价分值,计算得到各区域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25]。

其次,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区域内开展耕地布局优化:根据区域粮食安全所需要的耕地总量确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全局终止条件;根据区域耕地非农化需求确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的分区终止条件;根据各区域耕地非农化压力确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根据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确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分区转换规则[26]。将以上参数输入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区域耕地利用布局优化,以此确定各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

最后,依托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计算得到的各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各县域粮食安全对耕地数量的需求,测算各区域耕地赤字/盈余;以耕地经济价值、耕地生态价值、耕地社会价值和耕地非农化收益确定的耕地保护价值为基础,采用各区域耕地赤字/盈余状况进行修正,得到各区域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

1.2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确定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不合理是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尤其

图1总体研究框架

Fig.1Research framework

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7]。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确定可以归纳为三种思路:①需求导向型,即在预测区域人口所需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测算区域耕地保护目标;②供给导向型,即在耕地保有量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耕地资源增加和减少量,预测未来耕地的供给量从而得到耕地保护目标;③供需平衡型,即测算耕地资源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通过供需平衡分析测算耕地保护目标。其中,前两种途径可以通过耕地保护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种途径在考虑了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的同时又考虑了耕地非农化导致的耕地有效供给,能够合理的确定耕地保护目标。然而,根据耕地利用现状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有可能出现土地利用效率高、耕地非农化需求迫切的区域需要承担过多的耕地保护任务,使得区域耕地非农化压力难以释放,引致非法用地现象屡屡出现。而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非农化需求不足的区域耕地非农化指标高于实际需求,导致耕地非农化效率低下[1]。因此,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确定应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耕地非农化需求的区域差异。

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确定可以在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耕地非农化压力的释放,提高耕地非农化效率[26]。本文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区域差异的角度出发,开展耕地区域间布局优化,并提出了根据布局优化的结果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目标的思路:从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区域差异出发,以全区域粮食安全为全局约束条件,以各区域建设用地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为目标,在优先满足建设用地紧张地区的建设用地需求前提下,利用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根据不同区域建设用地需求量和建设用地的优先度,开展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28],确定各子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

1.3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本质是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在区域间进行经济补偿,以保证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因此,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是实现耕地区际协调保护的关键,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应真正起到耕地保护的激励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脱钩,难以起到耕地保护的杠杆作用:受偿地区得到的补偿标准较低,难以弥补由于耕地保护而失去的耕地非农化收益;而支付补偿的地区所支付的补偿标准远低于其耕地非农化收益,因此不足以约束该地区的耕地非农化行为。因此,迫切需要将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挂钩:在受偿区域,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应高于该区域的耕地非农化收益;在支付补偿的区域,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应低于该区域的耕地非农化收益。如图2所示,R1表示支付补偿地区耕地非农化收益,R2表示受偿地区耕地非农化收益。当前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往往根据耕地资源价值测算得到,与耕地非农化收益无关。因此,补偿标准V通常位于R2下方。为了使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起到激励受偿区域耕地保护行为的作用,应该将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挂钩,使得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位于补偿区域耕地非农化收益与受偿区域耕地非农化收益之间,如图2中V’所示。

图2基于耕地非农化收益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

Fig.2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ased on increasing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将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挂钩有利于起到激励耕地保护的作用,但由于该补偿标准与耕地赤字/盈余状况无关,因而无法实现控制区域耕地赤字规模、扩大耕地盈余规模的效果。为了抑制耕地非农化、鼓励耕地保护,对耕地保有量大的受偿区域,应该给予较高的受偿标准;对耕地保有量小的补偿区域,应该提高支付的补偿标准[29]。换言之,在耕地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挂钩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耕地赤字/盈余状况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进行修正,使其起到抑制耕地赤字规模、鼓励耕地盈余规模的作用:对于耕地赤字区,赤字越大,应付出的单位面积耕地保护补偿标准越高,以此制约耕地赤字区无限制的耕地非农化行为;对于耕地盈余区,盈余越大,单位面积耕地应接受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越高,以此鼓励区域耕地盈余数量的扩大。如图3所示,V’表示考虑到耕地非农化收益后耕地保护补(受)偿价值,V”是既考虑了耕地非农化收益又考虑了耕地赤字/盈

图3耕地补偿价值标准修正

Fig.3Correction of interregion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余状况的耕地保护补(受)偿价值标准。

2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武汉城市圈的实证

武汉城市圈处于湖北省中部,是国家首批“两型”社会试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武汉城市圈以占湖北省31.2%的土地面积和52.5%的人口,贡献了湖北省60.7%的地区生产总值[30]。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武汉城市圈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十分突出,区域耕地保护压力较大,城市圈内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1]。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开展了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的数据包括武汉城市圈2000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自然环境条件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环境条件数据用于测算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本文涉及的自然环境条件数据包括研究区域的DEM数据、离各级城市、铁路、公路以及水系距离。土地利用数据由武汉城市圈2000年和2008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32];社会经济数据用于测算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和区域耕地赤字/盈余,涉及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包括2000-2008年武汉城市圈各市人口数据、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总投资、人均财政收入、第二产业总产值、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

2.1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测算

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结果和各县域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结果,采用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的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28],该优化结果不仅使武汉城市圈耕地保有量满足全区域粮食安全的需要,而且使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压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因此,能在满足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耕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未来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据此,可以测算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耕地保护的目标责任(见表1)。

2.2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

2.2.1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测算

为了使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真正起到激励耕地保护、抑制耕地非农化的作用,需要以耕地非农化收益为基础,结合耕地资源价值确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并采用区域耕地赤字/盈余状况对该补偿标准进行修正。因此,本文所述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耕地非农化收益与耕地资源价值。其中,耕地

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33]。耕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交换中已经得到实现,因而在测算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时不再计算耕地资源的经济价值。耕地的社会价值包括提供社会保障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主要是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国家[34]。虽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所欠缺,但是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发展,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将逐渐减弱,因此在测算时耕地社会价值没有包

括社会保障价值,而是用粮食安全价值来测度耕地社会价

值。据此,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可采用式(1)进行测算。

式中,V为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R为单位面积耕地非农化收益,PFL为单位面积耕地粮食安全价值,Ve为单位面积耕地生态服务价值。

其中,耕地非农化收益[35]可由式 (2)计算得到。

R=Ra-Rbr(2)

式中,R表示单位面积耕地非农化收益,Ra表示单位面积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年纯收益,Rb表示单位面积耕地作为农业用途的年纯收益,r为收益还原率。

耕地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可采用虚拟土的概念[36]由式(3)计算得到。

PFL=PgiSi

=Pgi×U(3)

式中,PFL为耕地粮食安全价值(元/m2),Pgi为区域i

单位产量粮食价格(元/kg),Si为区域i粮食作物播种面积,U为区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由气体调节功能价值、大气净化功能价值、水源涵养功能价值、土地保持功能价值、土壤营养保持价值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六方面构成[37]。将耕地资源年生态价值进行还原可以得到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即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为耕地资源的年生态服务价值与贴现率的商:

Ve=Ve′r(4)

式中,Ve为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Ve′为耕地资源年生态价值,r表示贴现率。由于分县域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的数据难以获取,加之在武汉城市圈这一较小的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区域差异较小。因此,武汉城市圈单位面积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直接用武汉城市圈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与武汉城市圈耕地总面积计算得到。据此,可以测算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见表2)。

2.2.2区域耕地赤字/盈余测算

采用耕地赤字/盈余修正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可以使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真正起到鼓励耕地保护、抑制耕地非

农化的作用。本文通过耕地布局优化的结果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并以此确定耕地赤字/盈余(公式5)。

DS=Sopt-Sdemand(5)

其中,DS为区域耕地赤字/盈余,Sdemand为保证区域粮食安全所需要的耕地面积,Sopt为由耕地区际布局优化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其中采用基于粮食安全策略的耕地需求预测法对武汉城市圈各县域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依据武汉城市圈人口总量、粮食播种面积指数、单位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消费量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需求总量。通过公式(5)计算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耕地赤字/盈余状况(见表3)。

由表2可见,武汉市市辖区孝感市市辖区黄石市市辖区黄冈市市辖区新洲区江夏区通山县和通城县这8个地区属于耕地赤字区即耕地补偿区域。其中武汉市市辖区耕地赤字最大。

2.2.3耕地补偿价值标准修正

由图3可知,为了激励各区域耕地保护,耕地补偿价值标准在与耕地非农化收益挂钩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耕地赤字/盈余状况进行修正。首先,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本文定义武汉城市圈标准耕地为:单位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为

6 000 kg/hm2、粮食播种面积指数为1.25的耕地。

将武汉城市圈各县域耕地赤字/盈余状况转换为标准耕地,将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位面积耕地补(受)偿价值标准转换为单位面积标准耕地价值,最后计算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应该支付(获得)的耕地保护补偿(受偿)额(见表4)。

经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保护补偿区域需要向耕地保护受偿区域支付的补偿费用总额为57 382.13亿元,而耕地保护受偿区域需要接受的补偿费用总额为54 720.47亿元。补偿总额比受偿总额多2 661.66亿元。同时需要将补偿价值标准与赤字/盈余挂钩。因此,将武汉城市圈补偿总额与受偿总额的差值按耕地赤字/盈余状况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分配:找出武汉城市圈耕地赤字最大的区域,将该区域修正值定为0;计算其它县域耕地赤字/盈余状况与武汉市市辖区耕地赤字的差,以此作为确定耕地保护区域保护补偿价值标准修正值的依据;然后根据各县域耕地赤字/盈余状况对武汉市市辖区的耕地赤字的差值占差值总额的比例进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的修正,可以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最终的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标准(见表5)。

耕地赤字区的武汉市市辖区由于在整个武汉城市圈耕地赤字最大,因此,修正后单位面积标准耕地补偿价值标准等于该区域单位面积标准耕地价值。而其它耕地赤字区修正后的应支付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低于

该区域单位面积标准耕地价值,耕地赤字越大,需要支付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越高,从而使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在耕地赤字区起到抑制耕地非农化的作用。相反,黄陂区、汉阳区等耕地盈余区,耕地盈余越大,接受的耕地保护补偿的价值标准也就越高,从而激励耕地盈余区尽可能增加耕地保有量,提高各区域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3结论与讨论

为了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耕地保护和城镇化的双赢,本文构建了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根据耕地布局优化的结果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结合耕地非农化收益和耕地资源价值界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并采用区域耕地赤字/盈余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进行修正,使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起到激励耕地保护、抑制耕地非农化的作用。主要结论有:

(1)根据耕地布局优化结果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耕地区域协调保护应根据耕地布局优化结果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耕地保护和耕地非农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过高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会导致区域耕地非农化压力难以释放。而经济不发达地区,

耕地非农化指标年年结余,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在保证全区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从布局优化的角度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有利于在保证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耕地非农化压力的释放。

(2)将耕地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及区域耕地赤字/盈余挂钩可以起到耕地保护的杠杆作用。本文以耕地非农化收益和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采用耕地赤字/盈余状况进行修正得到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使其真正起到耕地保护的杠杆作用。修正后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对于耕地赤字地区,赤字越大,需要支付的单位面积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标准越高;对于耕地盈余地区,盈余越大,接受的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价值标准越高,使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起到激励耕地保护的作用。

本文在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提出了耕地资源区际配置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是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理论的新探索。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论证了该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可行性。实践方面,本研究有利于在耕地区际协调保护中实现“以布局引导补偿,以补偿实现保护”。在不损害各区域利益的情况下,保障全区域粮食安全,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本文提出的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补偿研究有助于政府主导的耕地保护区际补偿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在资源定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耕地保护由于其经济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不可能完全由市场进行定价,但市场对耕地区域协调保护补偿标准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强。在市场机制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如何以本文的研究为基础探讨更为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将成为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4,(8): 37-42.[Chen Jianglong, Qu Futian, Chen Wen. The Dissimilarity in Space of the Nonagricultural Efficiency of Farmland,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Policy Adjustment of Use of Land[J]. Management World,2004, (8): 37-42.]

[2]张传新.我国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再审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35-37,40.[Zhang Chuanxin. Reconsideration on the Current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in China[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11, (1): 35-37,40.]

[3]张效军,欧名豪,高艳梅.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2):47- 55.[Zhang Xiaojun, Ou Minghao, Gao Yanmei. Study on the Region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Cultivated Land Preservation[J]. 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7, (12): 47-55.]

[4]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 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06,(12):50-66.[Tan Rong, Qu Futian. Nonagriculture of Farmland and Farmland Resources in China: Dilemma to WinWin Situation[J]. Management World, 2006, (12): 50-66.]

[5]张效军,欧名豪,李景刚,等.中国区域耕地赤字/盈余预测[J].经济学家,2006,(3):41-48.[Zhang Xiaojun, Ou Minghao, Li Jinggang. Estimating Deficits/Surplu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Regions[J]. Economist, 200, 6(3): 41-48.]

[6]Westman W. How Much Are Nature’s Services Worth? [J]. Science, 1977, (197): 960-964.

[7]Costanza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8]Innes R. The Economics of Takings and Compensation When Land and Its Public Use Value Are in Private Lands[J]. Land Economics,2000,76(2): 195-212.

[9]Claassen R, Cattaneo A, Johansson R. Costeffective Design of Agrienvironmental Payment Programs: U.S. Exper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737-752.

[10]Jeffrey H D, Barry J B, John C B, Betharry L. Searching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Southeastern US[J]. Land Use Policy,2009,26(1): 121-129.

[11]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10):1084-1092. [Cai Yunlong, Huo Yaqin. Reevaluating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 and,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6, 61(10): 1084-1092.]

[12]王仕菊,黄贤金,陈志刚,等.基于耕地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J].中国土地科学, 2008,22(11):44-50.[Wang Shiju, Huang Xianjin, Chen Zhigang, et al. Study 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Land Expropriation Based on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22(11):44-50.]

[13]张效军,欧名豪,高艳梅.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之价值标准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5):154-160.[Zhang Xiaojun, Ou Minghao, Gao Yanmei. Value Standard of Region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eserv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5): 154-160.]

[14]雍新琴,张安录.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探讨[J].资源科学,2012,34(4):749-757.[Yun Xinqin, Zhang Anlu. Discussion on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the Arable Land Protection Based on Food Security[J].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4):749-757.]

[15]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7,27(2):763- 773.[Cai Yinying, Zhang Anlu. The Assessment of Nonmarket Value of Agriculture Land Resource in Wuhan[J].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2):763-773.]

[16]田春,李世平.论耕地资源的生态效益补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106-109.[Tian Chun, Li Shiping. On Ecological Benefits 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9,(1): 106-109.]

[17]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60-70.[Qian Zhonghao. Farm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Analysis of Theories and Policies[J]. Management World, 2003, (10): 60-70.]

[18]黄贤金,濮励杰,周峰等.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问题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670- 676.[Huang Xian, Pu Lijie, Zhou Feng. 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Dynamic Balance of Farmland Area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6): 670-676.]

[19]臧俊梅,张文方,李景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下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3):318-322.[Zang Junmei, Zhang Wenfang, Li Jinggang.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under General Dynamic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8, 29(3): 318-322. ]

[20]靳相木,杜茎深.耕地保护补偿研究:一个结构性的进展评论[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3):47-54.[Jin Xiangmu, Du Jingshen. Research Progress on Compensation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A Structural Review[J]. China Land Science, 2013, 27(3): 47-54.]

[21]朱新华,曲福田.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8 (5):148-153.[Zhu Xinhua, Qu Futian. Mechanism Research on Cultivated Land Preservation Exterior Between Different Subgrain Area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 (5):148-153.]

[22]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Zhang Xiaojun. Study on Region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

[23]牛海鹏.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及补偿效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139-142.[Niu Haipeng.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Its Effects[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2): 139-142.]

[24]方斌,王波,王庆日.省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理论框架及价值量化探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 26(8):30-35.[Fang Bin, Wang Bo, Wang Qinri.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Valu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Occupation and Reclam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Within Provincial Jurisdiction[J]. China Land Science, 2012, 26 (8): 30-35.]

[25]柯新利,韩冰华,刘爱.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及其区域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47(2): 271-275.[Ke Xinli, Han Binghua, Liu Ai. A Study on the Prior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Buildup Land Demand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J].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47(2): 271-275.]

[26]柯新利,邓祥征,刘成武.基于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耕地利用布局优化: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 29(11):1442-1450. [Ke Xinli, Deng Xiangzheng, Liu Chengwu. Interregional Farmland Layout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Partition Asynchronous Cellular Automata: A Case Study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J]. Proc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1): 1442-1450.]

[27]单娜娜,刘卫东,赖 波,梁红梅.基于SMOP模型的耕地保护目标决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5):766-776.[Shan Nana, Liu Weidong, Lai Bo, Liang Hongmei. The Study on Tot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SMOP Model[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5): 766-776. ]

[28]柯新利, 孟芬, 马才学. 基于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 36(8): 1572 - 1578.[Ke Xinli, Meng Fen, Ma Caixue. Optimizing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Food Secur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Wuhan Metropolitan[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8): 1572-1578.]

[29]柯新利.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7-122.[Ke Xinli. Advance in Research on China’s Interregional Farmland Protection Mechanism[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1): 117-122.]

[30]万庆,曾菊新.基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的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 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7):103-108.[Wan Qing, Zeng Juxi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Interaction: Case Study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7): 103-108.]

[31]柯新利,韩冰华,刘蓉霞,等.1990年以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76-81.[Ke Xinli, Han Binghua, Liu Rongxia. Study 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Since 1990[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2, 19(1): 76-81.]

[32]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 32(12):1031-1040.[Liu Jiyuan, Liu Mingliang, Zhuang Dafang. Recent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 2002, 32(12): 1031-1040.]

[33]纪昌品、欧名豪.区域协调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3):256-261. [Ji Changpin,Ou Minghao. Study on Interes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0, 19(3): 256-261.]

[34]周建春.中国耕地产权与价值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21):4-9. [Zhou Jianchun. Study on the Property Right and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Concurrently Discussion on Compensation of Land Requisition[J]. China Land Science, 2007, 1(21): 4-9.]

[35]Wichelns D, Kline J D. The Impact of Parce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ost of Development Rights to Farmland[J].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1993,10: 150 -158.

[36]白玮,邱爱军,张秋平等.黄淮海地区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66-70.[Bai Wei, Qiu Aijun, Zhang Qiuping. Grain Security Value Estimation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HuangHuaiHai Reg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1): 66-70.]

[37]彭建,王仰麟,陈燕飞,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594-604.[Peng Jian, Wang Yanglin, Chen Yanfei,et al. Economic Value of Urban Ecosystem Service[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5, 41(4): 594-604.]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ased on Interregional

Optimization of Target Responsibility

KE XinliYANG BaihanDING LuZHANG Anlu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13-03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 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 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 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 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 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 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 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

[7] 伍利华.三大因素制约数字娱乐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3.

[8] 王德保.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6,8:222-223.

[作者简介]胡丽(1971-),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思想政治教育;

陈莹莹(198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区块链;数字乡村;农产品供应链

1引言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建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通过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增强农产品抵御风险能力,以形成稳定农村产业链。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区块链自出现后广受人们关注,通俗地讲,它可以作为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还具有数据库的功能,自身带有一些很好的性质,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这些性质确保了区块链内容记载真实可信,使人们更加相信区块链上记载的数据。当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相结合,有效改善了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各节点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防伪溯源,分配利润公平,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大数据农业”。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背景下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这一主题,指出当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区块链技术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模式描述,指明这一模式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

2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在当下被提到显著重要的地位,保障粮食供给,减少粮食浪费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由于耕地的原因,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只有91%,剩余不足的部分就要依靠进口来解决。受外部现实因素影响,粮食进口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应将视角转到国内供给上来。目前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就农产品需求角度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挑选绿色、安全、健康、多样的农产品。但就农产品供给角度讲,由于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等情况,农户为了农产品能够进行远距离运输以及具备更长的新鲜保质期,会采取农药或者其他添加剂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这些手段均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自身风险因素。另外,传统的国内农产品供给模式很难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由于农产品种植需要成长期以及种植方法差异化调整,市场上的农产品供给不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建设数字乡村之势,运用农产品供应链与区块链结合的方法解决农产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大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3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

3.1双链整合模式描述。将区块链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上,能够使农产品来源可追溯,人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查找购买的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区块链技术不仅只是提供全程可追溯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数据,而且还可以把这些数据转化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信用信息,这些信用信息可以为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由于区块链具有电子账本和信息共享的特点,它既可以监督交易的实施,又能够有效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只要加以运用,便能够在各个环节上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节点和路径选择上做到优化。3.2双链整合的应用设想。将供应链与区块链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个针对农产品的区块链应用软件,以提高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使农产品市场更透明即时,促进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的良性竞争。此应用程序包括以下两个系统。3.2.1多点实时上传系统。根据区块链“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记账可多点上传,由不同主体共同完成。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繁多,从生产至销售,链条长且分散,不易于统一沟通管理,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不同主体的上传界面,包括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型商超等,从而使获取的信息更有针对性与区分性,在同一个系统中,可以查询到产品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流通轨迹。3.2.2即时信息共享系统。根据区块链“信息共享”的特点,区块链各个节点的信息完全一致,且系统内数据能够自动更新,能够即时反映出当下的农产品信息、相关企业信息、流通运输状态等。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使用者的功能界面,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面向普通消费者,从而使区块链发挥最大效用,惠及更多群众。此外,供应端即生产者也可以通过信息的及时共享,获取市场运营反馈,调整生产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跨部门、跨系统的协调运作,也使得传统农业发挥规模经济,提高合作效率,焕发新的生机。

4双链整合与数字乡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数字经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随着历史大变革,技术大发展与大融合,数字乡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重大机遇,催生新的农业产业形态与经济格局,助力实现振兴乡村。4.1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将网络以及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知识水平,让科学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农业生产当中,让科技更好地惠及各方。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下数字农村发展主要形势是: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2双链整合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实体市场。数字乡村的建设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网络虚拟市场,扩充农产品销售渠道。但单一互联网销售的背景下,会存在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降低消费者信心,让消费者不敢买,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区块链凭借其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征,与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结合,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能够实现农产品溯源有效;区块链所储存的大量数据,可以为农户或经销商进行分析决策提供基础,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根据区块链各个节点运行状况,合理分配各环节利益,剔除中间商的交易平台,直接面向销售者,让农户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通过双链整合这一模式,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优势,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直接反馈给生产主体,拉动内需,实现定制农业,解放农村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4.3双链整合在建设数字乡村中所面临的挑战。区块链与供应链的整合,是信息化前沿领域的新应用,是可以让农业大发展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字乡村也意义重大。经调查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一些落地应用,但农业区块链应用普及之路尚远。区块链技术和农业的融合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区块链发展“土壤”不充分。数字化是区块链发展的前提,区块链提供了新的数据记录方式,但只有拥有数据才能让数据记录方式发挥作用。目前,农业数字化发展总体滞后,发展过程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此外,区块链技术发展尚未成熟,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还尚未解决,相关投入成本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数字农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失。当前农村很重要的一个现状就是人才外流,青壮劳动力以及高科技人才外出务工,农业的经营主体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有限的群体,他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尚处于较低水平,对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更是了解有限。因此,要实现区块链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发展,专业的人才储备是关键。区块链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虽有所欠缺,但区块链与农业结合的这一新领域正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未来,随着农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规模、应用场景等将逐步扩大,发展模式也将进一步改变。

5政策意义

2020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支持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与融合,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方面加快开发,有助于促进和深化农产品价值链与供应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对于国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5.1构建区块链农业应用平台。组织科技人才,搭建适宜的区块链平台,帮助农户、经销商以及消费者使用该区块链平台,发挥该平台最大的效益。农户方面,及时准确上传农产品信息,使得农产品能够直接追溯到源头,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经销商方面,正确上传农产品销售情况,以及销售价格,及时给农户以反馈,增强农产品供应链活力;消费者方面,可以根据该平台上传的信息,确定农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等情况,使消费者更加放心,减少购买到以次充好的农产品的情况,有助于扩大内需。5.2应用推广。将储存的数据加以应用,给农户以反馈,引导农户及时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调节供求不匹配,减少资源浪费;该平台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上,而且还可以与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应用在物流方面,减少物流等因素对农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优化各方利益;该平台与互联网直播带货相结合,凭借平台优势,减少消费者心中顾虑,同时扩大农产品销量,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并成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实质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自治溯源的封闭体系,实行“区块链+农业”的战略组合,打开“大数据农业”的新大门,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深度优化改造,促进农业向信息化、科技化转型,不仅优化农业供给侧,而且也提升了农业运营效率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2]干梓悦,林欣瑶,周东.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溯源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18-122.

[3]陈炳才.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建议[D].开放导报,2020-12-08.

[4]何宛昱.陈翰笙与托尼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20(01):24-38+158.

[5]刘建平.后疫情时代提升农村贫困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J].西部学刊,2020(11):13-16.

[6]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6

论文摘要:数字娱乐产业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分析,在分析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并针对重庆市在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7

美国是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导者。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首先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投资4000亿美元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完成网络硬件和服务系统化。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又提出“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简称IT2)”计划,将研究与开发的重点放在先进技术和计算方法、大规模网络(下一代因特网)、高可靠性系统、人类中心系统和教育与人才培养五个领域。另外,美国政府制定《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域名权保护法案》、《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政策措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在美国数字经济辐射下,加拿大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计算机的普及率。加拿大在1995-2005年内耗资7.5亿加元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加拿大政府专门成立电子商务委员会,负责协调电子商务试点、法律框架筹备等事务,以便尽快健全全国的网络经济秩序。另外,加拿大还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之便,开展与美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合作,使得其在网络经济的各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二、欧洲经济板块:追赶数字经济

在北美经济板块的带动下,欧洲各国普遍意识到,把握住数字网络带来的种种机遇,发展数字经济,是提高欧洲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999年,欧盟提出并实施“E-Europe”计划,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2003年,为了保障数字经济的安全交易,欧委会通过建立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机构,集中负责收集有关计算机犯罪、黑客袭击和其他网上事故的数据,并协调欧盟成员国致力于网络更加安全,进一步保护“欧洲数字经济安全”和信息社会发展。欧洲数字经济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欧洲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各有特色的扶植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英国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000年初英国政府先后提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文件和议案,并且公开招聘“数字经济特使”,以期望“英国能形成世界上最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法国成立了新的法国电子商务与数据交换联合会,成员主要是电信部门、生产厂家、技术提供者和网络提供商,旨在通过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网络提供者、技术提供者、政府实体和科研机构,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网上专有技术、网上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德国政府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利用互联网如同学会读书写字一样重要”,要求所有的学校都要与互联网实现联网;全部公共图书馆都要实现联网;各地劳动局都要举办“互联网驾驶证”培训班,给失业者开办使用互联网的知识普及课。

三、东亚经济板块:赶乘数字经济列车

东亚金融危机以前,东亚经济板块是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为重振亚洲金融风暴后一度衰退的东亚经济,东亚国家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到以宽带和游戏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新领域,促进了东亚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

东亚各国依据国情,制定相关数字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日本成立电子商务促进委员会积极推动网上授权认证和电子货币支付的开展,把信息技术和产业作为21世纪新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干线网络的基础设施,飞跃性地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韩国实施“网络化韩国21世纪”计划,推动“全民信息化”,把扶持数字内容产业特别是游戏行业当成了振兴经济的国策之一,专门成立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委员会,宣布确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本计划”。目前,韩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新加坡政府成立国家电子商务行动委员会,专事鼓励、推动和协调新加坡各行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领导创建新的万维网服务国际标准。

四、全球数字经济浪潮对我国的启示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潮流,并对世界以及各国宏观经济及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构成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挑战变得更加现实。目前,我国面临双重的转型任务:由一个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同时还要转向知识社会。如何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迎接数字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1、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步伐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显示,企业信息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还处在相当低水平。从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看,在15000家左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10%左右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有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并且还继续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与人事管理等基本信息处理方面。尽管不少企业也拥有局域网或使用因特网,但企业间业务联系仍主要依靠传统的电话、传真和邮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性;从企业信息化制造方面看,我国制造业虽名列世界第4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人均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的1/26。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新产品开发周期是国外的几十倍。因此,我国大量传统产业急需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自动化、信息化。

2.提高电子商务安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各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对推动世界经济转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数字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才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2004年,全国零售网站为2219家,占电子商务网站数量的比例高达49.5%。200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800亿元人民币。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市场数字化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标准规范等电子商务支撑环境薄弱;二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电子商务技术装备和软件不能完全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三是缺乏配套的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影响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因此,今后的重点应当是提高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在线支付以及建设配套的自主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3.培育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环境

东亚各国通过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赶乘数字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数字内容产业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化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的报告中,欧盟2000年12月实施e-Content(电子内容)计划以来,欧洲的数字内容产业规模已经达到4330亿欧元,相当于3万多亿人民币,超过了通信业的2540亿欧元和IT制造业的2120亿欧元,占GDP的5%,并且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25%,远远高于其他领域。2002年,美国信息内容产业的规模已达到8850亿美元,日本内容产业的销售规模达1000亿美元,更是汽车业的一半。目前,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到33.8%,未来5年,数字内容将是全球瞩目的新兴产业。当前,我国具备了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基本条件,高增长需求、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初步支撑、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信息化开始重视信息内容开发利用等因素都有利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但同数字经济发达国家比较还相当落后。比如在游戏产业,全球游戏市场已被欧、美、日瓜分,美国以游戏销售额112亿美元居榜首(NDPFunworld公司),欧洲以60亿美元居第二(欧盟GerhardFlorin公司),日本以4462亿日元居第三(日本CESA协会),三者占据全球游戏90%的市场,而我国同期游戏市场规模为仅13.2亿元人民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受到市场化基础较差、产业链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互连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不成熟和政策面支持不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政策措施上明确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并培育合适的市场环境。

4.完善电子商务法制体系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贯彻落实好省《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9]28号)和市《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坚持示范带动、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及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推行以数据为基础资源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力,实现产业发展数字化,民生服务智慧化、城市管理精细化,为加快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助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工业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惠民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基本建立。

到2025年,先进泛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交通、教育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高效便捷的信息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化监管机制发挥巨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为扎实做好全县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作,结合实际,将重点实施好五大工程,24项具体工作。

(一)实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督促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电信运营企业按照省、市公司统一规划部署,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网间互联带宽,促进LTE增强、5G等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结合本县实际科学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并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适应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提升本地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机房建设,统筹协调5G通讯设施的需求,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到2020年底,完成县政府、县医院、轴承工业园区等15个5G网络站址覆盖。(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二是在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推动建设和完善企业IT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支持信息化集成度高的企业开展基于IPv6的改造升级,支持IPv4/IPv6双栈运行,在新建IT网络全面部署IPv6;鼓励企业结合IT/OT有线网络,科学部署和应用无线网络,支撑工业生产全流程的网络覆盖和信息采集;加强5G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融合应用,带动物联网、VR/AR、车联网及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完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理能力建设,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光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文广新体和旅游局、县交通局)三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加快以智能配变终端为核心的低压配电网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强化低压配电网故障研判、拓扑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等应用成效;配合省、市推进公路、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推动汽车客运站等交通场站多家宽带运营商网络覆盖;配合市相关部门推进矿用水资源保护与水害防治微震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国网供电分公司)

(二)实施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工程。一是支持“找轴网”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构建面向轴承产业集群,提供全供应链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构建基于云架构、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动国内外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布局,加强平台企业、制造企业、电信运营企业、第三方开发者的跨界合作;积极推动智能电网、机器视觉、远程控制、缺陷检测、AR辅助、VR装配、远程控制、AGV控制、机器人控制等技术的推广。推动轴承工业园区,在可视化指挥调度、一体化物业管理、全方位园区安防等方面实现智慧园区建设。到2022年,力争培育1个面向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轴承工业园区、运河工业园区、东留善固园区)二是围绕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步伐;在中伟、诚为等重点企业中探索建设“工业大脑”,打造一批信息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的试点示范企业;推动“轴承+互联网”,强化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能力、数据集成应用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新模式;推动企业上云,以基础设施上云、平台系统上云、业务应用上云、设备产品上云、制造能力上云为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普及应用;完善工控安全风险预警与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工控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建设,推动工控产业发展,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三是实施“大智移云”应用科技专项,推动新兴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围绕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开展基于云平台的综合集成应用服务,打造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大力支持“找轴网”开展工业电子商务、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全链条新型服务,促进轴承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

(三)实施服务业和民生领域数字化发展工程。一是整合全县交通运输全要素信息资源,配合市直相关单位构架建养管运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全县域、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提升交通网络的基础建设、运营监测、路网养护、综合调度等能力;积极支持在智能交通信息采集、运行监测、教据分析等方面参与建设,重点聚焦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的5G及信息化应用建设。(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工信部门、县公安局)二是支持对运河传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挖掘,积极融入市直相关部门建设的旅游云数据中心、旅游智慧管理平台、智慧服务平台和智慧营销平台;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广电建设步伐,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对玉兰纪念馆、四二九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的智慧化建设,提升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县委宣传部)三是支持“找轴网”、“轴承联盟”等轴承产业平台扩大知名度,完善服务功能,推进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五邦同城电子商务平台”、“微同城”、“供销e家”等O2O电商模式的发展壮大;加快“闲来先得”农特产品和“好乡亲365”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本县特色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上规模的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责任单位:县商务部门、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四是积极融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开展5G+VR教学等5G联合教学应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的信息基础设施100%覆盖;实施联网攻坚行动,到2020年各类学校(含教学点)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2022年各类学校校园网络全面覆盖,所有教学班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校园无线网络逐步普及,发展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空中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及在线教育等教育服务;深化与清华大学慕华成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慕华成志旗下“爱学堂”的基础教育在线资源,引进清华附属学校优质在线课程和学习平台,建立清华附小互联网联盟学校;提升县实验中学与北京101网校联合办学效果,推动全县高中教育提升;加强教育云平台及优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大力推进STEMA教育,中小学阶段开展教育机器人、智能开发板、智能创客等教育课程研究。到2023年,在中小学阶段普及scratch、python、C++等编程课。(责任单位:县教育局)五是依托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县级全员人口、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扶贫等数据库;通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类业务应用系统,自下而上采集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服务信息,实现各级各类数据共享。以县三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为引领,鼓励全县医疗机构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移动医疗应用。配合市直相关单位建设市、县两级远程医疗综合管理和运营监管系统,做好与省系统的对接;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县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加快“咱家健康”手机APP家医签约移动平台建设及推广,同时提升“家庭医生”数量与质量,争取实现全县覆盖。(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医疗保障局、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六是推进互联网与社会保障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化全覆盖,重点推动“老来网”APP的应用,实现社会服务网络化,推进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方面数字化。融入市级建立面向居家、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逐步提高县域数字化养老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医疗保障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七是在粮食、畜牧、蔬菜等方面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培育1-2个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生态农业新模式。积极推动本县产品生产企业融入省级农产品监管追溯平台,完善数字农业服务体系,提升种养环节的监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创新推进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益农信息社村级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力争益农信息社村级服务站覆盖率达70%。依托全省大数据精准扶贫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部门间扶贫开发相关数据的跨地区、夸部门交换共享,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脱贫。(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网信办、县商务部门、县扶贫办)八是引导企业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提供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建立网络化协同共享体系。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利用新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具有深度感知功能的消费平台、融资平台。加快找轴网、轴承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等建设,为轴承企业发展提供轴承产业政策研究、质量监督检测、信息咨询、展览展示、网络宣传、产品研发、创业辅导、人员培训、生产技术、销售信息、金融、仓储物流等系列服务,助力轴承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委网信办、县科协、县商务部门、县轴承产业管理服务中心)

(四)实施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工程。一是加快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积极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形成数据需求清单;主动对接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建设政府公共数据开放目录,逐步推动政府部门数据依法有序向社会开放。在移动执法、应急响应、立体安防、智慧环保、城市人口大数据、电子政务等方面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运营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政务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局、县行政审批局)二是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整合登记备案、质量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竞争执法、消费维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涉企信息数据,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建设大数据平台,推进监管信息全程可追溯和“一网通享”,对市场环境强化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市场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推进“冀时办”政务服务软件的推广应用,实现各项审批事务的手机网上办理;配合市直部门建立健全全市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数字化系统,加强对县域内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及重点领域的实施监测和动态分析;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积极高效推进智慧河长管理平台、远程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建设及应用,实现河库水质状况的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力争到2020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保监测数据100%上网,积极争创5G+智慧环保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三是加快数字化城管平台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打造全县城市管理一张图,构建全时段、全方位、全市域的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智慧园林、智慧环卫、智慧照明等系统建设,纳入智慧城管中心统一管理,实现对人员、车辆、设施的高效、智能化管理,提升数字城管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功能;积极推动农村管理服务转型,构建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加快“综治云”平安建设,重点实施以公安“天网”平台为基础建设的“雪亮工程”,与市级平台实现联通,构建市、县两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平台,推进公共安全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平台建设,打造公安实战平台,提升精准打击、整体作战能力,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推进退役军人信息管理服务及视频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提高退役军人管理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住建局)四是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实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用服务开发与应用,鼓励有实力的重点企业建设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征信系统二代升级工作,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人行)

(五)实施数字产业支撑和创新能力增强工程。一是鼓励找轴网、轴研院、等建立数据资源采集、汇聚、整合、存储系统,逐步推动数据采集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引导并推动相关企业、机构、协会等围绕决策保障、跨域协作、公共服务、经济调节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应用深化。(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金融办等县直有关部门)二是鼓励有发展意向的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发展本县的信息安全产业;积极利用本地的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引进建设1-2个支撑本地数字经济发展的研发机构、孵化机构。(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委网信办、县交通局)三是贯彻落实《省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可视化、边缘计算、认知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算法、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支持数字工厂、数字家庭、数字化医疗等新产业发展;支持区块链技术研发及试验,培育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扶贫、农产品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委网信办、县科协)四是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在主导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中的应用,实现两化技术的融合。(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五是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主导产品的智能化升级;鼓励富恒、恒运、东方等机床生产企业加大对智能高端数控机床的的研发,实现产业化生产。(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科协)六是鼓励工业、农业、服务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等领域的积极推进专业软件的应用,重点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定制和应用。(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科协、县商务部门、县交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新型市场主体引育。深入开展“双创双服”活动,培育一批以开展数字经济业务主体的中小微企业;积极引进和承接市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成果来转移转化,实现本地企业与县外优势企业、机构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推进技术交流与战略合作。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产学研平台资源整合,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跨界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一体化服务。(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商务部门)

(二)加大域外人才智力引进。立足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实际,通过在职称评定、科研服务、医疗保险、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优惠待遇,吸引一批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来临发展,重点吸引一批籍人才返乡创业;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指导本县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参加域外大型人才交流活动,适时开展科技招才引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提高落实待遇,畅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提高基层职称申报评审比例;鼓励县职教中心与民营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将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实训资源有机结合,为民营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搭建良好平台。(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医保局)

(三)支持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应用示范项目,争取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支持光明生猪实施生猪养殖大数据农业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光明九道菇公司实施节能型智能化高效无菌植物工厂项目,支持中伟、诚为等重点企业推进工业智能制造支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省各类引导基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或发行债券融资。(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金融办、县人行)

(四)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和监管。严格执行省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做好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评估。严格执行市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发展监管方式,做好合理划分权责边界,完善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建立工作。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监管体制,推动政企联动、行业联动的信用共享共治。引导互联网内部管理和安全保障,严格规范经营。(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发改局、县委网信办、县工信部门、县市场监管局)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9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济南市

1济南市房地产市场概况

根据济南市城市规划及发展特征,并结合济南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传统意义上将济南市的房地产市场分为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中部五部分。据《2010年济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济南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720.33亿元,房地产产业总值为172.63亿元,超过了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10%。2010年济南市土地市场中,商业用地成为主角,外来开发商成为开发的主要动力。普通住房市场则以新开盘项目为主,新盘项目多追求低价,其走量成为主基调。从均价来看,济南市普通商品房的万元房时代已经来临,精装豪宅成为普通商品房的首选[1]。公寓市场成交均价大幅上扬,更多的高端品质公寓拉升整体市场价格,供应量与成交量虽有下降,但供需基本平衡,写字楼市场均价走势较平稳,涨幅较小。

2区域特色分析

2.1土地市场

本文从土地市场的供应、成交及价格三方面进行分析。

2010年,东部地区成为土地的最大供应区,全年供应面积为179.3万平方米;其次为西部地区,全年供应量为141.1万平方米;中部和北部供应量在其之后,成交量最少的则是南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的供应量存在着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是土地供应的主力地区。

济南市土地市场成交区域与供应区域较一致,供应量最大的东部区域同时也是成交量最大的区域,成交面积136.5万平方米,其次为西部,成交面积为101.5万平方米,中部和北部分别位于第三、第四位,南部地区成交量最少。

成交土地最高单价为1,082万元/亩,位于东部区域,而东部区域土地成交均价为472.4万元/亩,土地成交均价以中部地区最高,为578.6万元/亩,成交均价位于第三的是北部区域,均价为441.3万元/亩。有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土地的成交均价在各个区域是不同的,切差距较大。

2.2普通商品房市场

与土地市场一样,普通商品房市场的研究也是从供应量、成交量及均价三个方面。2010年济南市住宅市场的区域供应发生明显的变化,东部地区继续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紧随其后,全面供应面积为68.97万平方米,其他区域供应量相当。从在售楼盘数量来看,东部地区共19个,数量在五大区域中是最多的,数量最少的是北部仅有4个在售楼盘。从成交情况上来看,东部与西部成交量较大,这跟这两个区域新楼盘的热销密不可分。而从成交均价上来看,南部则为均价最高的区域,12月份均价为12,350元/平方米,其次为中部地区,中部年末均价为12,140元/平方米。

2.3公寓市场

从2010年济南市公寓市场的供应情况来看,东部占首位,占总供应量的57.2%;中部地区位居第二,占总供应量的19%;西部位居第三,北部与南部地区公寓数量较少。公寓市场与普通商品房市场一样,供应量较大的区域同时也是成交量较大的区域,东部成交量最大,高达总成交量的五成以上;其次为中部,其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两成以上;其它区域成交量较少。在价格层面上,中部地区公寓均价最高,达16,000元/平方米,西部地区均价居第二,北部地区目前均价相对较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写字楼市场

2010年济南市写字楼均价每平方米在万元以上,但整体变化幅度平稳,写字楼市场向高品质方向迈进。全年写字楼市场总供应量为40.75万平方米,总体上供应量充足,但各个板块的供应量有所差异。奥体板块是写字楼市场供应的主力军,供应量高达11.18万平方米;纬二路板块居第二,供应量为7.24万平方米;除高新区外,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写字楼供应。但从成交量上看,纬二路则处于领先地位,成交量为7.24万平方米,占总量的26.2%,成交量居第二位的是高新区板块,占总成交量的18%。其他的一些零星分布的写字楼虽供应量及成交量都很小,但其均价却是最高的,年末其均价为17,000元/平方米,奥体板块上半年整体均价较高,下半年则成下降趋势,高新区均价最低,全年均价9000/平方米,且走势平稳。

3区域差异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济南市五大区域的土地市场、普通住宅市场、商品房市场及写字楼市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济南市东部地区土地供应量充足,且土地均价高,其普通住宅、商品房及写字楼市场供应量和成交量都较大,房地产市场前景广阔。西部地区目前不管是土地市场方面还是住宅市场方面,情况都不能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3.1位置因素

济南市的中部和东部,在土地市场及住宅市场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这跟其所在的位置有很大关系。东部与中部,地形平坦,山地较少,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因此,这两个区域土地的供应量及成交量是很大的。南部地区多山地,在土地供应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该区土地相对稀缺。西部地区如长清,发展较晚,房地产市场还不是很成熟,虽大学城的建立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东部相比,其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东部与中部地区交通便利,交通要道经十路即在此区,快速公交更是提高了本区的区域竞争力。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景点都分布在本区,给本区的环境增添不少色彩,使得本区成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的首选之地。本区公共设施健全,济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位于本区,大学林立,山东省的许多著名学府如山大,山师大都位于本区。学区房也是本区的一个卖点,这在无形中也活跃了本区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租赁市场。全运会的举行更是为本区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生机,后全运时代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全运村是海尔地产成功营销的一个案例。济南市首个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亦位于本区,随着万达广场的建成及热卖,本区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房地产热潮。

3.2经济因素

目前,济南房地产市场较繁荣的区域集中在东部与中部,即老城区部分。该区域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实力雄厚,山东省的许多龙头企业亦位于本区,如佳宝乳业、普里斯矿泉水、中国重汽等。本区在区域投资环境,不管是投资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有优势,易吸引外来投资。市场竞争的激烈是会有力地促进房地产品质的提升的[2],东部与中部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多,市场竞争激烈,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改区域房地产品质的提升。西部地区如长清区,由于开发时间较晚,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但前景广阔。目前,已有开发商对西部进行了开发,如鲁商·长春藤,其价格较东部低。南部由于地形原因,开发度还不高,但其独特的地形适于开发别墅,目前东部地区已经有别墅建成,品质高,价格也高。

4调节措施

济南市的北部、南部与西部地区,由于地形与经济因素,目前房地产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这些区域应根据区域优势来开发独居特色的房地产市场,加大对这些区域的房地产开发,以满足城市化的需要。政府在制定城市规划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向这些地区倾斜,如改善本区的交通状况、改善基础设施以改善这些区域的投资环境。另外,要扩大融资渠道,增加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来源,使本区的房地产市场更具竞争力。要实行“梯度推进”和“中心城市辐射”战略,逐步把房地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推进[3],逐步完善本区的房地产市场。对于较繁荣的东部与中部,则要继续保持优势,并要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此区域的天泰太阳树即是一个高科技的住宅。东部地区地价高,这是抬升区域房价的重要因素,并使得新房售价持续高涨[4],因此,东部及中部地区要控制好土地价格,这样才可能使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2010年济南房地产市场月报.

[2] 顾文昌.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差异性分析[j].城市开发,2004(03):60-62.

[3] 陈浮,王良建.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管理,2000(105):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