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3篇

时间:2022-12-20 15:45:27

摘要:农业科技不仅能给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还能提供现代化信息平台、现代化精英策略,通过前期推广和后期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农业科技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消费结构转变,提高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3篇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篇1

1科技服务助推农村经济发展预期状态

1.1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

研发创新农业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新兴农业技术的试点、推广、应用增加农作物产量,通过科技服务中的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科技服务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打造科技服务业与农业之间紧密衔接的联动发展模式,实现科技服务业与农业同步价值创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2科技服务融入生活,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科技服务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实现基础农业科技培训助推农村科技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满足农村居民的物质需求。齐全的农村基本科技服务设施建设使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学习新兴科技知识、了解科技服务动态,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形成社会化、市场化程度高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科技服务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2.1农村科技服务供需对接乏力

一是科技服务供给模式传统。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提供精准服务是现阶段科技服务和产品供给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农村科技服务的供给机制呈现“从上到下”的特点,村民缺乏表达需求的平台,基本科技服务供给和需求无法很好地衔接起来。政府部门未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决策机制的结合。同时,政府科技服务组织改革力度小、职能转变不及时、工作机制和方法滞后,科技服务的供给最终变成了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推广和无用的政绩工程。二是科技服务条块分割。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领域按行业条块分割,彼此之间既有行政资源的分割又有专业领域的分割。各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都掌管着科技资源,对同一产业的支持重点、支持环节也不尽一致,行政资源和行政职能的条块分割就决定了科技服务的条块分割。科技服务想要真正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才能有效地掌握市场内部的各类信息。

2.2农村科技服务领域趋行政化

一是科技服务主体偏“行政化”。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农机站的工作人员通常是指派的政府人员或是当地的村委人员,这些人员在进行科技服务工作的时候通常摆脱不了本职行政工作的痕迹,习惯性采取照搬文件、政绩结果为主,忽视了科技服务主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中农技推广、技术咨询的本职工作,造成了科技服务资源的浪费,偏离了科技服务供给的主要目标。[1]二是科技服务主体缺乏独立自主性。由政府成立或政府与企业合作成立的政府型、半政府半企业型科技服务机构,在科技服务市场竞争中,可以依靠政府的一手资源获得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使科技服务机构无法脱离政府而独立存在,简而言之就是受惠于政府也受制于政府。该类科技服务主体机构内部会设立政府人员岗位,参与科技服务供给活动的监督与决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发展,延缓了科技服务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进程。

2.3农村科技服务资源配置不足

一是科技服务财政投入不足。虽然政府近年通过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手段在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但现实需求与实际投入仍不平衡。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得不到保障、科技服务推广所需的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配备、基本农业技术培训无法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到阻滞、农村农业科技引进、实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此外,资金是支撑农村基层技术协会组织发展的物质基础,协会活动经费不足,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也就不能及时、有效施行。二是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农村科技服务的专业人才包括公益型人才——政府指派的科技特派员、有偿型人才——企业明码标价的技术咨询、自主型人才——通过参加培训使自己成为技术人才。[2]政府指派的科技特派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单一现象。加之受工资、工作环境的影响,科技特派员占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比例正逐渐降低。诞生于市场需求的有偿型人才面临着同行竞争、经济效益的压力,在提供科技服务的时候出于利益的考量往往不会做出最优服务、损害消费者利益,最终失去消费群体的信任,阻碍了农村科技服务的持续性发展。

2.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环境不良

一是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宏观政策法规阙如是农村科技服务无法有效供给的首要因素。农村科技服务的创新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技术机构需要统一规范的政策法规来明确其性质、地位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微观政策内容缺乏实用性。具体来说,农业技术培训是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内容,培训政策的出台内容不考虑农民需求、实施条件则会导致培训工作低效,资源浪费。在农村科技服务供给市场中,服务经营的各类组织缺乏在税收、项目上适当的政策倾斜,政策倾斜的缺位使先天条件基础薄弱的农村科技服务发展受阻。二是科技服务市场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具有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双重属性,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中蓬勃发展,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农民技术培训、新兴技术推广、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技术交易市场在逐步繁荣,而在规范技术交易活动方面[3],良好的技术交易环境并没有形成。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作用下,不正当竞争、非诚信交易现象常有发生,这直接导致消费者拒绝购买科技服务,间接导致广大农民群众产生对接受新技术服务的心理障碍,这也是缺乏营造诚信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的表现。

3科技服务供给助力农村经济发展转化路径

3.1数量向质量转化: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精准度

一是打造市场导向的科技服务供给模式。以当前农户对科技服务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实现优质科技服务资源基层集聚,形成一条龙式科技服务,服务贯穿农户“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4],充分挖掘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能,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二是创新信息科技服务供给模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打造全方位、样式种类丰富、立体交叉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全面快捷的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科技服务,解决农村科技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科技服务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此外,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抓住科技发展契机,强化科技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为共同建设信息科技服务模式打下合作基础。

3.2绩效向质效转化: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满意度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服务宏观层面制度规范。即协调规范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部门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在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体系中的关系,做到科技服务活动中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政府充分利用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统筹科技服务整体资源,助力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协作,并明确规范各地方政府的科技服务行为。二是严格把控科技服务供给微观层面的参与执行。即以科技服务多元参与为前提,共同信任为基础,共同参与并完成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供给。构建村民表达需求与意见的平台,赋予村民全过程监督科技服务供给的权力。为避免基层政府间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基层政府之间应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并动员和引导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共同参与科技服务供给,提高科技服务供给有效性,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3.3一元向多元转化:建设全方位服务供给架构

一是保证政府在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农村基本科技服务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政府作为农村基本科技服务供给主体的必然性,但这并不代表着政府一方全面承担农村基本科技服务供给的责任。政府在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一方面对农村科技服务的整体供给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科技服务供给有效、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适时地审视自身,避免在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中出现缺位、错位和形象工程的工作行为[5],保证农村科技服务的充足的供给量和平衡的供给结构,不断强化政府在农村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中的引领、表率作用。二是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供给多元参与、优势互补。农村科技服务供给并非完全或纯粹的公共物品,基于科技服务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增加的现实需求,仅仅依靠政府这种单一供给主体是无法达到农村科技服务的持续性有效供给的目标的。市场力量、社会组织和公众是农村科技服务供给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其高效率、形式灵活的优势能够满足多样化和数量大的科技服务需求。政府与其他供给主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上形成一种亦师亦友良性合作伙伴关系,其他主体受政府引导并与政府合作共赢,这样更有利于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供给体系,能更好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经济福利。

3.4被动向主动转化: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科技服务

氛围一是降低科技服务消费成本,引导农村消费群体主动接受科技服务。降低科技服务成本则意味着科技服务运行成本增加、利润降低,需通过调整税收、转移支付两个层面协调科技服务运行成本增加的问题。在税收分成上,应适当增加地方政府在科技服务供给上的分成比例,进一步调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方政府将上级转移支付优先用于基本科技服务,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帮扶作用,最终减少科技服务运行成本,降低科技服务消费成本,引导农村消费群体主动了解、接受、参与或购买科技服务,进一步开拓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二是加强科技服务的宣传、教育与推广,帮助农村居民快速了解科技服务。政府在农村科技服务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完善相关制度是宣传工作的基础环节。通过设立科技服务宣传机构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和新闻宣传工作。同时,制定用于考核科技宣传工作的相应制度,将科技服务宣传、舆论引导置于意识形态的责任体制之中,加快科技服务宣传工作的进程。其中,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科技服务的教育与推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着力培育基层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知识水平、优化队伍知识结构。同时适当采取激励手段,提高科技特派员的工资水平(基础工资、绩效、补贴),吸引专业人才向基层下移,从而提高特技特派员人数在农村人数中的占比,更快更好地为农村群众提供技术教育、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服务,激发农村科技服务发展潜能。

4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具备相应的机会和条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环境下,若想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的经济效能,需要汇集先进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破解科技服务在农业农村落地中“没钱落”“没人落”的问题,让科技成果转得通、转得顺,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良性互动。

作者:闫娜 单位:湘潭大学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篇2

高职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的教育形式,以其十分大众化和产业化的特点有力地推进着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对改善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建立与其相匹配的教职体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动力,两者互为条件、相互推动。探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腾飞的战略需要。

1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数据中能够看出,构成区域竞争力的指标有多项,包括产业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等。众多区域竞争力指标显示,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及经济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是发展的先决条件。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和专业型人才为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主要来源,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创新,以及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结构形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技术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高职教育系统和区域内企业系统形成关联,从而有可能产生耦合和协同;同时,高职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也有必要产生耦合和协同。因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现实关系、潜在关系及隐含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2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第一,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地位明显,其作为核心要素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队伍。对高职院校而言,教育目标即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这正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来源,而这也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价值。第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提供了产、学、研一体的示范基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将产、学、研三者进行有效结合,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高职院校拥有科技专业人才及先进的实验设备,是技术创新、交流、转化的最合适场所。因此,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产学研的发展在不断加速,高职院校也开展了校企合作的模式,而这更进一步加速了产学研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高职院校发展中,更要依托所在区域的产业优势,对教学方向进行不断完善调整,确保高职院校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一致,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此外,高职院校自身校办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中,以确保协调发展并促进经济的蓬勃发展。第三,高职教育能够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失业者的知识水平,提升其就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而这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意义重大。第四,高职教育能够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教育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需要一定数量的人才。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新兴产业不断兴起,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在高职教育中,急需树立全新的培养理念,在专业的设置上要契合区域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结构直接影响着人才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由人才结构来决定。

3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3.1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决定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其对于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意义重大。世界经济发展史指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投入大量资本及自然资源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往往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后果。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素质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劳动者知识增加,相应的生产技能也会提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二,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对时间和资源进行高效配置,而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对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在动态的经济条件下,劳动者能够有意识地结合经济条件的变化来配置自身资源,这种能力即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由此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3.2高职教育为市场的正常运营构建经济软环境

市场运营的经济软环境,即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环境,包含尊重规则、竞争有序、诚实等,构建经济发展软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现阶段,由于社会信用差、道德标准低等所引发的经济问题非常普遍,所以在规范社会秩序、树立诚信理念、践行诚信规范中,高职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教育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最大化优势,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传承引领工作,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市场的正常运营、构建经济软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4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融入都市圈区域经济,推进区域高职教育统筹建设

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积极推进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区域性高职教育统筹规划与建设工作,是完善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中,中心城市作为核心,带动周边城镇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由此形成完善统一的城镇体系。20世纪末,美国的卡斯特尔教授提出了信息城市理论,该理论指出,城市在群体空间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规模和经济,最重要的是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亦可称为区域节点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里我们以江西省为例,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设区市作为中心发展城市,这些区域性中心城市都分别对周边区域和中小城镇经济进行辐射带动。在江西省发改委公布的《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环鄱阳湖经济圈范围就涉及到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设区市,功能定位为全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中心、江南著名的优质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重点发展工业、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其所带动的经济面就非常广泛,同时更能够推动江西整个省域在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发展。在环鄱阳湖经济圈背景下,地方性设区市高职教育要积极融入到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中,在立足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辐射整个都市圈区域经济,统筹区域性高职教育规划与建设,发展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与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共同为江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2合理布局专业设置,提升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契合度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意味着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使人才培养方向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合理布局专业设置,是提升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契合度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高职院校要关注当地产业的发展规划、发展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专业设置,充分保障各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肩负起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其次,政府要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宏观指导,对部分小众需求专业加以支持建设,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门类齐全的专业建设格局。最后,各院校要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思路实现专业错位发展,适当发展小众需求专业,加快发展大众需求专业,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专业,形成小众需求专业“你无我有”、大众需求专业“你有我优”的区域专业发展生态,避免专业趋同无特色、小众专业无人问津的不良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建设契合产业发展,提升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契合度。

4.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内经济与高职教育共同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区的经济实力存在着差异,而这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政府相关政策方面而言,要对经济落后区域给予大力扶持,可从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设着手,积极鼓励地区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帮助推进地区教育的发展建设,如合作科研、奖学金设立等。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区域高职教育时,也要向中西部地区发展靠拢,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衔接力度,确保对口衔接。

4.4立足经济发展现状,实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在长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区域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也会产生影响。针对经济发达区域而言,高职教育的发展未必同步,可能存在滞后性,所以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要加速高职教育的发展,扩大办学规模,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对中等发达地区而言,在推进高职教育建设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扩大办学规模和速度是不可取的,而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建设应该协调、同步发展,走平稳的发展道路;对经济落后的区域而言,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靠拢,扎实推进高职教育的建设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建设的基础。在深化国家宏观统筹调控的过程中,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确保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协调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生产和传授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小视,区域中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进程中,更要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以应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因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不断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因,两者之间要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以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这对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危贵茂 单位: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篇3

在中国农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农业经济发展的时间较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中国农业经济更是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随着较大程度的变革,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开辟了新纪元,而农业经济也在实现农村快速发展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利用率偏低,从而让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对策,提高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的推动力,才能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本研究提出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对策,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1.1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都出现了重要变化。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以种植业为主,这种模式容易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较为突出。然而,随着越来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农业也正向着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上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迅猛,农业生产变革的速度逐渐加快,农业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原因都导致中国农业机械化率的提升,农业机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提升了中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农业科技发展和进步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也有一定影响,并且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显著。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框架下,农民主要是以出售农作物来获取利益,但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进步,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出售农产品的方式来获利,而且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多次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推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化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市场需求,充分运用农业科技,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销路以及市场竞争力。总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1.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对于农业来说,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化肥、农药等化学用品的应用对于土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了自然环境,也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于土地的利用也越来越高效,各种新型农作物品种不断出现,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土地环境,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与此同时,当前科研人员不断培育出更多新型的农作物品种,而这与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相比,不仅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而且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创利。此外,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作物施肥、农作物灌溉、农作物除病虫害创造了新的条件,它有效降低了化学物质的使用次数,保护了土地资源。中国倡导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让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土地利用率升高,为中国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3提高农业人才的素质

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对农业劳动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农业劳动人员在快速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了解新型农作物的基本特点、主要种植方法,以适应市场对农作物生产的需求。其次,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业劳动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也会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这种双向作用,必然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人员 [2]。同时,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也回归农村,投入到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成为高素质的农业劳动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1.4促进消费结构转变

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下,农作物只经过了简单的加工处理后就投入市场,附加值比较低,农户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相对较少。当今,在数字化信息背景下的农业科技给传统农村经济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型农村经济的经营模式正在出现并且快速的发展。借助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的经营模式可以围绕最新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并能指出下一步需要改进和重点发展的方向。从加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到加大健康适配农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再到到市场消费者购买这些农产品后的消费反馈,这些都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实践数据 [3]。此外,在农村物流发展的助力下,中国整个农业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从农产品的质量、物流运输渠道、农业新产品落地等方面细化消费者需求服务,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可选择性也越来越强。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整个社会逐渐转变农产品的消费理念和结构上起重要作用。

1.5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更多地被应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这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农产品可以通过深加工来增加附加值。另外,农产品的制造、生产和销售商都逐步具备稳定的供应渠道,农民销售农产品也有了固定的渠道,企业也有了稳定的来源,双方互惠互利,最终实现共同发展。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借助科学技术+农业、互联网+农业等诸多种生产模式,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例如,现代化养殖业包括饲料生产、牲畜养殖、屠宰加工、食品制作、物流运输等一体化的产业链,既能够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够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4]。

2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

2.1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推广

现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有效改革。一方面需要有效完善农业科技的推广,另一方面要有效调动农村企业及农民的积极性,完善农业科技队伍创建,从而达到以政府为引导,企业及农民协助的局面,强化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振兴需要有效挖掘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使其更具备多样化的特色,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形式,充分发掘市场经济的机制化特点 [5]。

2.2强化农业科技开发与研究力度

农业科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现阶段应有效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研究力度。首先,制定长远的农业科技研究计划,就需要针对农村的粮食问题进行长远的评估,并进行技术层面的预测,以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的粮食问题。其次,针对农业科技开发要树立长远的大局观,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并研究相关发展问题。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将问题列入重点解决范畴,从而有效发现并解决制约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难题,在技术层面有效突破。再次,必须有效推动农业科技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企业之间的相互带头。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互联网技术、地图遥感技术、生物科技等,主导此类高新技术的企业,国家可以进行有效扶持,并制定相关优待扶持政策,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形成健全的农业科技企业。最后,农业科技开发需要紧抓基础工作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农业,而又服务于农业,农业基础工作是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针对农业基础工作务必要紧抓落实,如,农作物杂交工作、农作物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基础工作需要稳定落实 [6]。

2.3强化农民科技及文化素养提升

农业科技的有效发展进步,需要国家及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国家及政府应强化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力度,如,通过设置专项扶助资金或通过社会层面进行有效融资,以推动农业科技项目的建设发展,帮助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其次,现阶段国家层面对农业科技发展较为重视,农业科技刺激了农村粮食增产增收。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农业生产总值较低。因此,针对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科学技术及文化素养的培育,从而构建高质量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有效促进农村科技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增长。

3新时代下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对策

现阶段影响农业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问题。一方面,不同的农业科技研发部门之间的联系性并不强。一些在农业科技领域有着较多研究成果或者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机构,它们的科技成果能够真正结合农业经济生产的比率相对不高。另一方面,很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实际推动的过程中会面临匹配性不足的问题,而且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现象已经非常突出,因此先进的农业科技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就面临着阻碍。

3.1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合作

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要根据农村农业实际发展要求,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工作也要加强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合作,不仅是高校与专业机构之间的合作,而且也包括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最为重要的是要贴合实际情况。鼓励跨学科、跨院校申报研究项目,面对大型超大型农业生产项目,要加强农业科技合作研发,整合多方资源。不仅能够有效拓展不同研发机构与研发院校的研究领域,而且还能够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此外,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最终目标就是服务农业,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科技研发要与实际农业生产紧密联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真正让研发成果落地到实处。在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科技成果的发展优势和发展不足,及时解决发展问题,有效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7]。

3.2重视供需主体互动链接

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然而要想让农业科技成果最终发挥价值,就要做好供需主体的联系工作,既要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也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未来要重视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联系,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新型农村经济,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真正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落地,把农产品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把农民的需求和市场的信息反馈相结合,要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调研,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的针对性。未来要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设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创建渠道的过程中吸引高素质人才,让他们能够了解先进的科技成果,熟练地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有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3.3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体制

未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体制,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加大农业科技体制的创建和改革力度。要结合农业科技自身的地域性、周期性和公益性的特征,把农业科技从研究前期、研究中期以及研究后期流程不断地进行优化,而且还要始终根据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研究制度,充分借鉴国内以及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于农业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应当要把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服务和管理以及众多科技企业机构部门等融合到同一个体系。此举能够有效解决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很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升级。在建立农业科技发展模式制度的过程中,要重视将不同的科研机构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如,技术研发模块可以分为服务模块、技术工艺模块,根据模块的功能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未来也要在农业经济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加大对不同部门的针对性管理,提高研发效率,提升创新能力。

3.4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的进步,所以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才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能够让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很好的应用,就需要加大对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服务体系的建立,认真选择推广人员,打造专门的推广队伍,这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另外,未来还要充分结合群众的力量,把农业工作者、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农业企业家充分结合,要让他们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3.5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开展农业科技的研究,这样就能够保证市场发展与农业科技研发同步推进,与此同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还要推动试点试行和全面推广两个方面的工作,要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之后再进行大范围推广,这能够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能够降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不利影响。此外,要想能够真正保证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加大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结合农业发展要求,合理地进行投入,保证科研成果的大力推动。其次,高水平科研队伍是影响科研成果的另一直接因素,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地充实科研技术队伍,为研究科学技术成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还必须加强宣传的力度,切实推动专业化的实施,充分建立好公益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6农业科技园区的构建

目前,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标准化产业生产、集约化和科学化经营的重要平台,也是农业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以某地级市的良种科技示范园为例进行分析,园区已经建设了温室和露天大棚约1 000个,且在大棚中配备了独立式滴管和喷灌的相关设备,配备自动卷帘机和沼气池等,成立了农产品的保鲜中心。通过广泛利用各种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形成以反季节瓜果、瓜棚养殖、反季节蔬菜等多重优势品种共存的技术。另外,为了让该科技示范园单位产值更高,在该科技示范园区内还形成精品牧业区域,坚持推进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建设活动。这种农业科技园区的构建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可以大规模的复制和扩建,让科技示范园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4小结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对现代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指导,更多的是覆盖农村经济增长全程的现代技术,包括机械化技术、农产品知识、产业知识、加工销售知识等。农业科技不仅能给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还能提供现代化信息平台、现代化精英策略,通过前期推广和后期服务,促进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农业科技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消费结构转变,提高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占兵.乡村科技人才集聚、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基于河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22,39(4):19-26.

[2] 朱晨林.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协同关系[J].乡村科技,2022,13(12):59-63.

[3] 庞金波,杨  梦.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85-90.

[4] 黄龙俊江,刘玲玉,肖  慧,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效率与农业经济发展——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2):107-113.

[5] 李会宽,王培云,赵艳莉,等.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21(2):13-15.

[6] 蒋晓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30):98,101.

[7] 努尔江·斯哈克.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51.

作者:杜桦 单位:贵州黔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