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9-27 09:37:24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1

内容摘要:本文在介绍通径分析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营销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我国西部十省区的农业经济数据对农产品营销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做了实证研究,测算出各影响因素与农产品营销力的直接、间接关系及总影响程度。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力 影响因素 通径分析

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农产品营销环境的变化,我国农产品营销力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凸显。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国农产品出现了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营销危机”。究其原因,除了生产与市场脱节、地区间农产品趋同性现象严重造成供过于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等多种原因外,农产品营销力薄弱对此次危机有着直接的影响。

农产品营销力是指农产品经营的组织在市场竞争中通过组织具体的营销行为和基本营销活动形成的获得消费者认同的能力,它是直接决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表明,农产品营销力是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组织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基础,其在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控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提高农产品营销力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营销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到诸多因素,不同因素对农产品营销力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农产品营销力以及相应的策略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它既能为农产品生产销售组织如何有效开展农产品营销、增强农产品持续营销力提供决策参考。又能为解决制约“三农”问题的农产品营销瓶颈提供思路,本文利用通径分析法来测算影响农产品营销力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并研究各个因素对农产品营销力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效应,并根据测算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径分析的基本原理

通径分析是简单相关分析的继续,在多元回归基础上将相关系数进行分解,以显示某一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效果、通过其它变量对因变量的间接作用效果和综合作用效果。对于一般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设有自变量x1,x2,…,xk和因变量Y,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各自变量线性回归系数的求解模型(略),然后进行一定的数量变换,得到下列各简单相关系数的分解方程:

此方程表示了xi对Y的作用机理。rij为xi与xj间的简单相关系数;riy为xi与Y的简单相关系数;Piy为直接通径系数,表示xi对Y的直接影响效应;xi对Y的直接决定系数为Ri2;表示xi通过其它变量对Y的总间接影响效应;Rij2表示xi通过xj对Y的间接决定系数,Rij2=2PiyrijPjy。此方程组的基本意义是:将各简单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通径效果和总间接通径效果两部分。在分析中,可用一个综合指标将xi对Y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来反映xi对Y的综合作用,即,称其为xi对Y的决策系数。此外,还须计算未考虑的变量和误差对因变量Y的通径效应系数Pay,即剩余效应,计算公式为:。若Pay很小(通常是小于0.05),说明通径分析已把握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否则需进一步寻找别的因素进行分析。

影响农产品营销力的因素分析

农业是对气象条件很敏感的行业,气象变化对农产品经营影响巨大,甚至是影响农产品经营的第一大要素。因为气温的高低、雨水的旱涝等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生长周期和上市时间,也与其它因素密切相关,从而直接影响农产品营销力。因此,气象变化是影响农产品营销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是提高农产品营销力的基本保障,因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信息和物流系统能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降低损耗,缩减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营销力。

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农产品营销的基本前提。由于各地农产品的经营大多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相对于大规模的企业而言,农民在市场营销的谈判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大部分农民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会增加考核和谈判成本,增加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按照科斯的产权理论,当外部市场交易费用太高时,组建一种经济组织就成为必要和可能。

现代营销理念和策略的运用是提高农产品营销力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营销实践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能否按照工业品的营销理念来开展农产品营销。进行农产品营销的组织或个人若能在农产品营销中灵活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同时对农产品市场理论知识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势必会提高农产品营销力。因此,现代营销理念和策略能否运用进行农产品营销取决于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人员受教育程度,它是影响农产品营销力最本质的因素。

此外,农产品生产销售组织与外部的联系能力是影响农产品营销力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通讯条件也是影响农产品营销力的因素之一;在乡镇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人口数量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也是影响农产品营销力的因素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用来代表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的经济数据有农业自然受灾面积、通汽车村数占本省总村数的百分比、农产品经营的乡镇企业数量、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人员受教育程度、通电话村数占本省总村数的百分比、乡镇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从业人口数量。

实证分析及结论

(一)样本及数据说明

分析样本为我国西部地区,具体指西南五省市、西北五省市、内蒙古和广西。西部地区大多是农业省份,农业经济生产比重大,各省份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通过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农产品营销力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提高西部各省区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选取样本时,在以上省区中剔除了重庆和。因为重庆属于直辖市,国家的政策性投入等与其它省区差别较大,而以放牧为主,从而选取了西部10个省份的数据。设Y为农产品营销力(以乡镇企业农产品销售额表示);以各省份通汽车村数占本省总村数的百分比、各省份农业自然受灾面积、各省份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乡镇企业数量、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从业人口数量、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和各省份通电话村数占本省总村数的百分比为自变量,依次为X1、X2、X3、 X4、X5与X6。表1是根据2006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和中国农业年鉴获得的。

(二)数据分析

1.相关分析和直接通径效果。基于表1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将数据标准化,再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Y与xi的相关系数表(见表2)。由表2可看出,测定影响Y的六个因素中有三个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各因素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还须对Y与xi的关系进行通径分析,以评估xi对Y的直接作用。基于此,再用SPSS软件对表1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标准化回归系数即为农产品营销力各影响因素的直接通径(见表3)。

由表3看出,各影响因素对农产品营销力的直接作用排序为(按绝对值):X5>X6>X4>X3>X2>X1;从表2中与Y的相关性看,X4>X5>X3>X6>X1>X2,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大小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大小并不一致。因为各影响因素对农产品营销力的作用还受到其它影响因素的间接作用,所以相关性大的因素可能所起的作用较小,相反,直接作用小的影响因素可能间接作用较大,这也是通径分析的优势所在。

根据表2和表3得出剩余效应:,(小于0.05),表明通径分析把握住了主要的影响因素。

2.间接通径系数。从各因素的直接通径看出:除X5、X6和X4外,其它因素的直接通径效应均较小,有的为负效应,说明不能简单地通过增加或减少这些因素的数量或程度来施加对农产品营销力的影响,还要研究各因素对农产品营销力影响的间接通径,即一个影响因素通过另一个影响因素对农产品营销力的间接作用大小。根据Piy和rij得到间接通径系数rijPiy(i≠j),结果见表4。比较各变量的间接通径得出,影响因素中对农产品营销力影响的间接通径效应依次为X5、X6、X4、X3、X1和X2,其中X5、X6、X4及X3的效果明显较大,说明提高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人员受教育程度和增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及电话通讯条件形成了间接影响农产品营销力的有机结合。

3.决策系数。决策系数可以解决在复杂的路径信息中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对Y好的问题。由决策系数公式算得Y各影响因素的R(i)2依次为R(1)2=0.053,R(2)2=-0.020,R(3)2=0.637,R(4)2=0.479,R(5)2=0.829,R(6)2 =0.317,对其排序:R(5)2>R(3)2>R(4)2>R(6)2>R(1)2>R(2)2。R(i)2的排序反映了各因素在影响过程中对农产品营销力综合作用的大小,在提高农产品营销力中,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人员受教育程度影响最大,是农产品营销力的主要决策性因素,其次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气象变化为主要的限制性(决策系数为负)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利敏.合理利用气象经济 促进农产品营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8)

2.柳思维等.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0(2)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2

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性,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这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

(一)现有文献研究方法概况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研究方法的分类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大致可以将对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分为理论研究性质的分析方法和实证调查式的解释方法,以及试图将二者结合的方法。基于上述的标准,笔者选取了2002~2007年间《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经济》四份农村经济类的核心期刊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理论研究是分析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主流方法,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考虑到实证研究所受到的经费上的限制和技术上的难度,如果扩大样本刊物选择范围,理论研究类的文献所占的比例还会上升,实证研究类的文献所占比例会呈下降趋势。

(二)实证研究

从事实证研究的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学的方法和经济学的方法。另外,还有的学者通过实地调查或者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国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这里将这类文章也归人实证研究范围之内。

1 经济学的实证分析。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一般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模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某一个方面,代人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或者通过自身实地调查的所得数据,从而解释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刘晓昀等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计算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贫困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通过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户明显从基础设施投资中获益。研究还同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的影响往往因农户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作者提出了应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还应当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李秉龙等将筛选出的486个国定贫困赤字县作为一个研究整体,进而计算各类公共支出的指标熵值,得出了贫困地区财政不平衡对农村不同公共物品供给的冲击程度;按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将贫困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对处于不同区位环境的国定贫困赤字县的公共支出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按照财政赤字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将研究对象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分析了不同的财政运行恶化程度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规模变动的影响。

2 对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证研究。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不仅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还应放眼于全世界,认真总结其他各国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好的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有用的启示。许多学者从这个角度人手,对国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了研究。陈家刚根据实地调研的材料,以德国乡村公共品供给为线索,对德国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权责结构、财政关系以及监督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总结德国乡村公共品供给的特点与问题,为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匡远配等总结介绍了日本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三)理论研究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理论研究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研究的主流方法,74%以上的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是理论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对理论研究进行分类,根据其研究取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学理论研究、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法学理论研究。本文主要介绍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研究的文献超过了从其他理论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而公共产品本身就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重要概念,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主要是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进行研究。

1 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的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在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几乎所有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都离不开公共选择理论的支持。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产品的分析、具有开创性的以“经济人”代替“政治人”的人性假设都为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陶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和特性的分析,对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及其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借鉴、对如何形成良好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及如何实现公共选择等论述,都体现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作用。

2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这个角度的研究主要应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学说、交易费用理论等来考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历史变迁,解释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制度创新。曲延春等从路径依赖的角度解释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原因。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制度变迁之所以出现路径依赖,主要原因就在于初始的路径选择造成了一种既得利益格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之所以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原因就在于一直延续了原有体制下偏向城市的利益格局,而处于弱势谈判地位的农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利益格局。林万龙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而导致的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从而为中国农村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社区公共产品方面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3 从博弈论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基于博弈论的研究一般将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看作是农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赵春江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视为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村民之间不断进行利益调整的多重博弈过程。文章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民、农民和农民之间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各个博弈的特点。作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进而形成了一个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方案。据此作者提出了解决农村公共产品博弈困境的政策建议。于水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之间的博弈关系和政府与市场、第三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提出了多中心供给作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方法。

4 从委托一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冯海波们从委托一理论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多层的委托关系,农民作为委托人的弱 势地位决定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因而主要的解决之道在于加强农民的委托人地位对人的监督。

(四)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特色表现在:既进行理论的分析,也进行实证的调查,理论的分析与经验材料密切相关。曾福生等所进行的研究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试图以此来评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在构建体表体系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林万龙、刘仙娟则在实地调查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筹资与供给机制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后交易成本的变化,进而提出了一种交易成本更低的“政府筹资、村级供给”的新的筹资和供给机制,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五)对研究方法的评价

各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其解释力各有特点。实证研究将视线投到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者农民那里。力求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了解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和农村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或者通过数据的计算、模型的建构来更好地解释存在的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实证研究的调研和观察往往是个体化的,因而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调研是否具有代表性、其结论能否推广、个别的结论能够归纳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整体性的办法。

理论研究的长处在于通过理论的演绎能够提出宏观的解决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办法,但是现有的用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往往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然后应用于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而中国的农村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引进的概念、命题、理论能否合理地解释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成为理论研究面临的一大问题,因而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就面临着走出书斋后能否经受住实践检验的大问题。

相比较而言,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方法。但是纵观目前的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往往是实证部分不如纯实证研究科学、严谨,理论部分分析不够深入、全面,因而其发展的方向应当是在坚实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二、农村公共产品研究观点综述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研究农村公共产品的文献都注意到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认为这是阻碍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1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吴士健等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主要是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如农村水利设施、农田道路等。徐理结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总结为五大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不足;二是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产品,包括道路、电网、通讯网络、清洁的饮用水、文化娱乐设施项目等;三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公共产品,如良好的大型水利浇灌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以及良种的培育等;四是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等;五是涉及农村恢复生态平衡、治理环境的公共产品。刘义强通过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这也证明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缺乏。

2 结构失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剩与不足并存。周青、李大胜等认为,一些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农业科技等供给长期不足,而一些农民不需要或者需求较少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还存在着供给“过剩”的现象,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大量资金被用来修建并非急需的楼堂馆所、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曲延春等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的,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农民的需求,而是行政命令,政府领导者为了追求政绩,大量兴建上级领导看的见“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置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于不顾。

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发展,地区间差异较大。李大胜等从耕地的机械强度、灌溉面积比重、耕地的用电强度、农户农业固定资产原值等四个指标出发,对31个省份的情况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江苏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要好于欠发达地区。周青考察了福建四个县市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差异情况。

4 机构膨胀,“吃饭财政”日益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吴士健等认为目前存在的乡镇机构膨胀、人员队伍庞大,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用于机构运行和人头费开支。而公共资源筹集的随意性又为这种膨胀在资金上提供了可能,最终形成“养人收费和收费养人”的恶性循环,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加重了农民负担。

(二)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投入不足。曲延春等认为,1991~2004年,国家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对农村投入的不足造成了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缺位”。当前的财政转移力度不够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中央的转移支付主要是弥补乡镇因税费改革带来的财政缺口,实际上乡镇提供公共产品大多依靠制度外收入,税费改革使得乡镇政府的制度外收入大为减少,转移支付没有很好地弥补这一部分资金缺口。

2 “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在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上,农民的需求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起作用的是上级政府的意志。李大胜等、曲延春等认为,在这种供给体制下,对农村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提供多少公共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上级政府决定的。并且,由于政府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并不能真正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偏好,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并不一定满足农民的需求。由于农民处于没有组织的个体状况下,其谈判能力较弱,在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需求的能力上同样较弱,不能对政府形成有力制约。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责权的失衡。我国《宪法》赋予了乡镇政府广泛的事权,与事权相比,其财权却极为有限。何丽双认为,农村基层政府承担着许多应该由上级政府承担的支出,如基础教育。一些大型水利设施等纯公共产品,受益范围超越了区域界限,本应由中央财政提供,却下放给乡镇,而乡镇的财政收入无固定税源,只能以各种合法不合法方式增加农民负担。

4 许多学者从农村公共产品生产制度变迁的角度考察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不足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郭熙保认为,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供给,因为短期内激励制度的改善会刺激农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土地耕作的劳动力和生产性资本的投入,从而增加产出。但是,这一制度的内在弊端在于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激励,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张军等。认为,家庭责任制取代了集体化制度的变迁,虽然为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激励机制,但却没有为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的“生产”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林万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不在于家庭承包制缺乏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激励,而是在于政府主导的社区公共品供给制度 滞后于家庭承包制。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高度依附于公社体制的,公社体制瓦解后,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没有及时改变以适应家庭承包制的新的生产形式,这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

(三)打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

1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导向。从理论上看,公民纳税相当于从政府购买公共产品,在我国现行以商品税为主的税收体系下,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都是纳税人,不应人为地将公民割裂为两类,应当一视同仁地提供公共产品。周青认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从根本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资本和政策投入力度,是政府层面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关键。

2 根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层次性,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吴士健等认为,应当明确划分各级层政府和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充分发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村民大会作为农村社区最高权力机构,对社区事物享有最终表决权;县乡社区内的大型公共产品供给应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常规性的公共产品供给也应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检查。陶勇提出组建和发展农业利益集团,作为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的桥梁,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来表达农民的意志,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3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单中心供给体制(即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单一的供给主体以及单一的筹资渠道)造成的。因而,构建一种多中心的供给体制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重要手段。谢冬水将多中心体制总结为: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包括政府、私人、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多中心的筹资渠道,包括财政、市场、个人、非营利组织四种筹资渠道;多中心的决策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农村社区、企业、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农产个人以及其他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中的协作和良性互动。张军等还提出了境外筹资、村民集资、企业家捐助等多种筹资方式。赵战军等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途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和社会为主体,以公众满意为标准,打破政府垄断,引进竞争机制,构建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私人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务体制。

4 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基层政府机构不仅作为公共产品的决策者和供给者存在,其本身供给好坏直接决定了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周青提出了改革的措施:一是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应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作用;二是深化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城镇化发展和形成区域中心的需求撤并乡镇。改变农村基层领导人全部由上级组织部门安排的做法,把主动权交给农民,建立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新机制,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程度。

5 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只有通过法律规定,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关制度法制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李长健等论证了如何通过法律的形式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保障,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从研究方法上看,重理论研究,轻实证研究

研究过程中重视理论上的探讨,忽视实证的检验是我国整个社会科学界面临的共同的方法上的问题。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来看,将实证的方法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是实证主义思潮的重要表现,体现了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科学的重大影响。尽管实证的方法在社会科学的应用不断受到西方学者的批判,认为它忽视了对意义和目的的探讨,但是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始终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鲜明特征。在和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我国的很多社会科学也开始逐渐引入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重视定量研究而不仅仅是定性研究,比如经济学、社会学越来越向西方的学术方法靠拢。具体到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从前述的抽样中可以看出,实证研究仅占了19.35%,即使加上实证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总计也只有25%左右;如果扩大样本刊物的数量,这一比例还会降低。实证研究的缺乏已成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研究面临的问题之一,应当加强。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武陵山片区;物流效率

一、引言

与文献回顾2017年10月,党的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产品的产销两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农产品具有容易变质、保质时间短等特性,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减少农产品损耗的主要途径。因此,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农产品物流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杨军等[1]运用距离函数和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以1984—2009年间我国主要省份的农产品物流效率为对象,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产品物流效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村城镇化对农产品物流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黄福华和蒋雪林[2]以长沙生鲜农产品为研究样本,从物流规模、物流损耗、物流费用和物流滞销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研究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三种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模式。李耀华[3]在传统效率考核指标的基础上,考虑了物流过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财务水平、业务运营等六个方面构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樊俊花[4]探讨了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和原则,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流程两个方面,然后构建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农产品物流总值、物流成本和物流损耗率的变化趋势。欧阳小迅和黄福华[5]基于我国28个省份2000—2009年间农村农产品流通数据,综合运用距离函数法和非参数线性规划法,对我国农村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进行了测算,探讨了农村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决定因素。在国外,SoysalM等[6]研究发现,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及易腐坏特征对农产品物流效率有重要影响,从而提出需从政策措施和基础设施方面着手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GaddleLE[7]认为农产品损耗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密切相关,并从供应链的视角提出了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相关措施。KristinaL和KaipiaR[8]通过对多种物流方案的比较,分析了农产品损耗的原因,提出可以通过协调物流活动和物流目标来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目前,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集中于物流效率的测算方法、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测算与分析以及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策略等方面。然而,农产品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交通状况、技术水平、信息化程度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因此,对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也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内陆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11个连片特困区之一。关于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因此,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该地区农产品产品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该地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现状分析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等四省市的71个县市,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该片区内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多样,盛产各类特色农产品,例如茶叶、水果、烟叶、中草药等,其中许多知名的农产品,例如“古丈毛尖”、“龙山百合”、“湘西猕猴桃”、“麻阳冰糖橙”等都享誉国内外。随着产品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产品销售量不断上升,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农产品物流是衔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桥梁。农产品是一种保质期短、易腐烂的短周期产品,对于物流效率的要求很高。尽管武陵山片区经济上落后、道路交通设施条件较差、信息化水平较低,但是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扶持下、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推动下,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得到了较好发展。目前,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现状有如下特征。第一,道路交通设施较差,农产品物流支线集货路线较长。武陵山片区多山的地形条件以及农产品产地的分散性使得农产品支线物流条件较差,同时,也没有开辟专门的农产品物流线路使得农产品物流集货路线很长。道路交通条件的不足,制约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但是,经过集货环节后,干线物流道路交通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第二,政府部门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视使得农产品物流效率有了政策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该片区的政府部门对于发展农产品产业非常重视,牵头组织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在财政、税收、用地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意愿涉入农产品物流领域。第三,农产品物流设备条件不断改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推动下,武陵山片区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乡村节点正在快速发展,使得生鲜农产品可以实现产地到销售地的全链条、全过程冷藏保鲜,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和农业生产风险。第四,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需要经过多个物流环节,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会极大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因此,加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有效措施。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目前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在农产品计量、农产品包装、农产品流通加工以及农产品物流信息处理等环节中都没有实现标准化,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第五,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实现物流信息化和自动化是提升物流效率的主要途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也是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的关键一环,物流信息化又依托于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设备。目前,武陵山片区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亟待完善和加强。综上,尽管目前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方面存在支线物流路径长、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等不足,但是政府部门和农产品物流企业对于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非常关注和支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问题分析

我们选取了武陵山片区中的湖南怀化、张家界等地区为调研对象,结合互联网的搜索和查询,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将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第一,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物流设施包括物流节点和物流线路。这里讲的物流设施不够完善主要是指道路交通设施条件欠佳。除此之外,还有集货点、农产品物流仓库等农产品物流节点设施也不够完备。由于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产品物流的集货、中转和装卸搬运等环节流转不畅,农产品物流效率受到了显著影响。第二,农产品物流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足。尽管目前冷藏车已经在农产品物流中快速推广使用,但是因为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均较高,因此使用率还不是很高,仅有约40%的农产品物流活动使用了冷藏车。此外,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质量检测技术等,是农产品物流技术中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和完善。第三,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物流专业人才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要有效提升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则需要大量专业素质过硬的物流技术人员。目前,武陵山片区从事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很少受过专门的训练,农产品物流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很常见,农产品物流设备使用不熟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第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方面需要加强。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水平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物流效率受到严重影响。经验显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要多管齐下,加强引导和扶持。可以在政府部门的牵头组织下、在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支持和推动下,实现农产品运输、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方面标准化,从而有力推动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第五,政策支持力度还需要加强加深。目前政府部门鼓励和扶持在农产品物流中使用冷藏车实现冷藏保鲜,产生了显著效果。然而,农产品运输只是农产品物流的一个环节,在农产品物流的其他环节,如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也需要加大扶持。特别要认识到,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是农产品物流的薄弱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依托于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因此,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

四、结论与展望

农产品产业是武陵山片区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是实现武陵山片区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限于地理条件和技术水平,农产品物流已成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是实现该地区农产品产销两旺、促进农户增产增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提供了决策参考。然而,本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限于时间和条件仅选择了几个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没有对武陵山片区进行广泛调研,调研结果能否全面准确地反映现状有待商榷。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调研,采用理论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在这两方面进行加强。

参考文献:

[1]杨军,王厚俊,杨春.我国城镇化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0):63-68.

[2]黄福华,蒋雪林.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因素与提升模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2):40-49.

[3]李耀华.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31-32.

[4]樊俊花.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19,(2):141-142.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4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产品物流;模糊物元;向量回归;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083-05

Studies on Supportive Roles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ZHANG Guang-sheng

(Logistics Department,Pinghu Campus of Jiaxing University, Pinghu 314200, Zhejiang,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dex system representing the level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ime series of indicators from 2003 to 2010 was chosen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by using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fuzzy matter-element analysis. Based on VAR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was analyzed by using cointegration analysis, ECM,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long-ter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the level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Rural informatiz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As the time goes on, impact and contribution of disturbance will gradually stabilized.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fuzzy matter element; Vector regression; Entropy Method

信息产业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之一。农村信息化是一个规模大、知识综合集成度高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基本涵义是信息知识成为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提高农村经济和各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农村信息化”的概念,发展至今中国农村信息化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也直接提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视。

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物流已成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信息化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核心。农村信息化一方面可提高生产决策能力,有效避免农产品物流中的“牛鞭效应”,增加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来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农村信息化对于加快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农村信息化进行了研究,Quibriamg[1]分析了典型亚洲发展中国家信息化的作用,得出信息化技术能够提供市场信息以提升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研究结论;Cecchinis等[2]分析了印度的典型案例,发现信息化技术可以缓解贫困问题,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白硕[3]研究了信息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及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案例,得出其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的结论;李道亮等[4]从农村信息化内涵出发,论述了农村信息化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王志爽[5]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亟需解决的“三农”问题,得出农村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的结论;张安[6]证明了信息产业对GDP增长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和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吴迎春[7]采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指标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结论;黄立君等[8]认为农业物流信息使农业物流更高效、合理,可降低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提出加强现代农业物流信息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文献可发现目前大多学者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农民收入、农村生产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结合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农村信息化指标水平测评内容不一致;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多为主观确定;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的影响研究多为理论研究,方法简单。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都是研究的热点,但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两者间关系的研究却不多。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如何,信息化能否推动农产品物流进程,推动作用的程度又将怎样,本研究将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 模型方法介绍

模糊物元分析法就是把模糊数学和物元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基本原理是在确定评价事物基本特征指标的基础上,确定评价事物的特征向量值与各特征值的经典域及权重,由隶属度函数确定待评价事物与各质量等级的隶属度关系,最终判断出各事物质量等级高低实现对事物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考虑相关变量的交互变化,运用协整分析、ECM、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分析模糊物元评价后的结果,指标间动态联系明确以及符合经济理论的结果。

1.1 模糊物元分析法基本原理

在物元分析中,分别由M、C、x确定三要素,事物M有n个特征C1,C2,…,Cn及其相应量值x1,x2,…,xn,则称R为n维物元,m个事物的n维物元组成在一起,便构成m个事物的n维复合物元,记为Rmn。若Rmn的量值为模糊物元量值,则称为m个事物的n维复合模糊物元,记作■mn。通过设定隶属函数确定隶属度或者根据从优隶属度原则使矩阵转换到矩阵(1)。

■mn= M1 M2 … MmC1 η11 η21 … ηm1C2 η12 η22 … ηm2… … … … …Cn η1n η2n … ηmn (1)

式中,Mi为2003~2010年中第i年(i=1,2,…,8);Cj为表征中国农村信息化的特征第j个指标;xij为第i年的第j个农村信息化特征对应的量值;ηij第i年第j个农村信息化特征对应的模糊量值。正确地确定隶属函数是运用模糊集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从优隶属度指各单项指标的模糊量值,属于最优方案中指标模糊量值的隶属程度。基于从优隶属度原则得到复合模糊物元矩阵,为更充分地反映农村信息化水平量化指标的相对性,选用公式(2)来计算从优隶属度。

ηij=■×100% (2)

式中,ximax、ximin为第j个特征中i年份的上下限。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mn中各量化指标的从优隶属度的最大值构成了最优模糊物元,其最大值均为1。令,εij=(1-?浊ij)2则由εij构成的矩阵为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Rε,即:

Rε= M1 M2 … MmC1 ε11 ε21 … εm1C2 ε12 ε22 … εm2… … … … …Cn ε1n ε2n … εmn (3)

贴近度是衡量各方案与最优方案间相互接近程度的一个尺度,计算出值越大表示两者越接近,否则越不接近。可以根据计算出的贴近度,算出各方案与最优方案的贴近度大小及方案间的相对优劣次序。每一次的量化结果都是对同一事物全部特征共同作用的综合得分,可以先乘后加模式计算欧式贴近度,计算公式:Ki=1-■,i=1,2,…,m。其中ωj表示第j指标的综合权重。

1.2 熵权法确定权重

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常使用易产生偏差的主观方法。信息论中熵值反映了信息无序化程度,可用信息熵评价所获系统信息的效用,由评价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其计算步骤如下:假定被评价对象有m个,每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n个,构建判断矩阵:R=(rij)mn(i=1,2,…,n;j=1,2,…,m),采用公式(2)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熵的概念可定义m个评价事物n个评价指标的熵为:Hj=-(∑■■fijlnfij)/lnn。式中fij=bij/∑■■bij,对于fij=0,lnfij无意义;对fij=0的计算加以修正,将其定义为fij=(1+bij)/∑■■(1+bij)。计算指标的熵权和权重:ωj=(1-Hi)/(n-∑■■Hi),且满足 ∑■■ωj=1。

1.3 向量自回归分析

向量自回归分析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做任何先验性约束。该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建立VAR模型时,主要依靠隶属数据的变化来预测未来数据,同时考虑相关变量的交互变化,其结合了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两种方法。通常模型没有任何外生变量,每一内生变量都由它的滞后值以及模型中所有其他内生变量的滞后值来解释,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检验及脉冲检验与方差分解分析等过程。对于得到的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能力水平与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率建立向量回归模型,可以看成是对经济系统的动态性研究,收集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属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范畴,可进行向量回归分析,主要的步骤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及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等,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

根据信息产业部在国家信息化指标工作会议中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学者们设立了各自的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陆安祥等[9]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网络建设、技术应用、消费水平与发展等6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20项指标;杨诚等[10]提出了能较为全面反映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刘世洪[11]基于Delphi法确定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权重,并计算出全国和各省市的农村信息化指数;谢中亮等[12]根据建设新农村中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四个方面选取17项指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程度体系。

以现有农村信息化(INF)指标体系文献资料为基础,根据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和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原则,从三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分别为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数(台)、百户家庭电脑数(台)、百户固定电话数(部)、百户移动电话数(部)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km);②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产业。主要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亿元);③农村信息化外部环境是保证农村信息系统正常运营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农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例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教育(亿元)。农产品物流总额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而产生的费用。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及规避市场风险。为此在表征农产品物流发展方面选取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AG)作为指标。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模糊物元方法得到的信息化水平指数分布在[0,1]之间,为此农产品物流总额采用百分制增长率来表示。

2.2 农村信息化能力水平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选取农村信息化指标2003~2010年的数据作为时间序列样本区间。另外为消除干扰,对部分样本数据采用指数平滑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基于模糊物元与熵权法的计算过程,得到各年份农村信息化各指标的权重值和欧式贴近度模糊物元■k,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从最后的能力值来看各年份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各地区整体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2003~2010年,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且2003年为农村信息化能力最小值0.053 7, 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0.775 9。通过比较算出的权重可知,各指标重要程度顺序及比例为: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8.33%)、百户家庭电脑数(13.62%)、农村固定资产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12.71%)、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79%)、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11.22%)、百户家庭电视数(11.03%)、百户移动电话数(5.98%)、农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例(5.94%)、百户固定电话数(4.96%)、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教育(4.42%)。总体来看,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产业是权重较高的部分,农村信息化外部环境权重较低,这说明相对于后者前两者能直接对信息化产生作用。

在农产品物流发展方面,中国农产品物流额稳步,但其增长率起伏比较大。在2003~2008年期间,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率逐年提升,并且在2008年增长率达到了17.60%,但由于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再次导致增长率的大幅下降。其后随着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中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迅速恢复,增长率快速提升。

2.3 向量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为减少数据的较大波动,在模型检验之前将两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nINF和lnAG。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会导致虚假回归。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ADF检验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采用AIC最小准则确定。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序列lnINF和lnAG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具有单位根;一阶差分lnINF和lnAG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属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

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分析非平稳的单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含义:如果两个变量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若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协整检验使这些变量的组合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避免了伪回归、区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有针对多变量Johansen检验法和针对两个变量EG两步检验法。采用EG两步法对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总额进行协整分析,因lnINF和lnAG属一阶单整,OLS法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lnAGt=-1.921 1+0.472 1lnIFt (4)

(-4.75) (1.87)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对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残差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表3):

根据表3,残差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统计量比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要小,说明此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的。因此两者是长期协整的,两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估计。误差修正模型(ECM)是一种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ECM实质上是含协整约束的VAR模型,允许变量间存在短期波动,适用于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在协整检验基础上,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模型选择方法,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滞后期,建立的ECM模型为:

lnAGt=0.027 6+0.423 0lnINFt+1.281 4?着t-1

(0.06) (0.41) (2.37) (5)

式中,AG短期波动分为两部分:短期农村信息化水平变化的影响和农产品物流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由模型(5)可知:当信息化水平变化1%时,AG将变化0.423 0%,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的短期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误差修正项?着t-1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的均衡时,误差修正项以1.281 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体现了长期非均衡误差对AG值的控制,说明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调节机制。

4)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可以从更加微观的变动中揭示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图1中,横轴代表响应函数轨迹的期间,纵轴代表响应程度。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对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扰动立即做出了响应,且为正向。自第1~2期间内,响应程度急剧上升至0.3左右;第2~8期间,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脉冲程度有一定的下降;但下降速率逐渐趋缓。这说明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提高有着正向传导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效应。

方差分解能分析每一种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可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程度。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图2)可看出,在第1期,农产品物流总额预测方差全部由自身扰动所引起,农村信息化的贡献程度为0。但随着预测期的推移,AG预测方差中由自身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缓慢下降,而由农村信息化扰动引起部分的百分比缓慢增加,且在第4期后贡献程度趋于稳定,两者的百分比大约为农产品物流95%,AG自身5%。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中国2003~2010年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为分析样本,对利用模糊物元分析法计算得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建立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的向量回归分析模型,分别运用协整分析、ECM、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检验了两者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均为非稳定序列,但两者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且为一阶单整;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农村信息化指标对农产品物流增长的短期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修正项以1.281 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说明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调节机制;脉冲响应曲线在第2期,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的扰动非常明显,且为正向;随着预测期推移,在方差分解中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增长贡献所占的比重区域稳定。基于上述研究,表明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在长期和短期中均对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合理规划和发展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技术、资金上不断加大投入以改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QUIBRIAMG. Ted tschang and mari-len reyes-macasaquit[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02(3):285-309.

[2] CECCHINIS, SCOTTC. C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contribute to poverty reduction? Lessons from rural India[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2003(10):73-84.

[3] 白 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2003(6):47-59.

[4] 李道亮,张立伟.农业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07(12):30-31.

[5] 王志爽. 农村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07(7):40-41.

[6] 张 安. 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实证与分析[J].情报杂志,2006(7):108-111.

[7] 吴迎春. 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全国31省的样本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 黄立君,杨广林,吕金庆,等.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与信息化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5):250-253.

[9] 陆安祥,赵云龙,秦向阳,等.农村信息化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12):50-52.

[10] 杨 诚,蒋志华.我国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9(2):24-27.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5

关键词ARMA 模型;平稳时间序列;预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GPIFP)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到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为买方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也更加不确定.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生产者面临的价格风险更加复杂\[1-3\].为了对其风险进行管理,本文引入经济计量模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分析和预警,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预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经济预警研究方面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预警研究没有引起重视.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局限于某个农产品,而缺乏对农产品价格预警的系统研究\[4-6\].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新背景下,通过构建模型,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预警分析能力.

计量经济模型是传统的经济预警模型.计量经济预警模型需要建立变量之间准确的计量经济关系,并且要通过相应的统计检验.由于农产品供求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周期性是欠规范的,并具有时变性、高度非线性及相关因素繁多等特点,计量经济预警模型在进行农产品价格分析时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完整的经济时间序列\[7-9\].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一定的规律.预测经济时间序列的理论与方法较多, 比较经典的有指数平滑法、生长曲线等, 这些方法对经济运行长期趋势的预测比较准, 但对短期波动预测效果不理想\[10-12\].ARMA 模型对经济运行短期趋势的预测准确率较高. 因为它既考虑了经济现象在时间序列上的依存性, 又考虑了随机波动的干扰性.本文利用ARMA模型结合农产品价格指数的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农产品价格的未来短期趋势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3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采用年度数据,收集了1979至2010年的数据.在研究中由于反映农产品价格的指标种类较多,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研究采用了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进行研究.对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分两个时间段,2000年(含)以前数据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代替,2001年(含)之后为农副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了研究方便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是通过一定处理以后的,首先数据是以不变价格进行计算计算,在计算指数值时是以上一年为100为基准.用GPIFP代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4实证检验

1)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只有对平稳序列才能建立ARMA模型,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有必要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采取ADF单位根检验.

根据农产品价格指数的分布可以看到序列GPIFP并没有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因此检验回归方程中不包含时间趋势;同时序列GPIFP偏离零值而随机变动,因此检验回归方程中应该包含常数截距项.

ADF检验的t统计量=-3.890 535,小于检验水平1%、5%、10%的t统计量临界值,而且t统计量对应的概率p值(=0.0058)非常小,因此拒绝序列GPIFP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可以认为序列GPIFP是平稳的.

2)ARMA模型识别

由于检验出序列GPIFP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建立ARMA模型,ARMA模型的阶数(p,q)由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来确定.

序列GPIFP的自相关函数AC在滞后2阶处超出了95%的置信区域,其余各阶的自相关函数都在置信区域之内.偏自相关函数PAC在滞后2阶、滞后4阶分别显示出统计上的尖柱,但在其他各阶处均在统计上不显著.在滞后5阶后,序列GPIFP的偏自相关函数PAC变得很小,因此可以认为ARMA模型的自回归过程可能是5阶的.序列GPIFP的自相关函数AC在滞后2阶后才开始变小,说明移动平均过程MA应该是低阶的.

本研究对回归AR过程5阶及以下、移动平均过程MA过程2阶及以下的ARMA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ARMA(5,2)和ARMA(4,2)两个模型是不平稳,但是可逆的;ARMA(3,2)和ARMA(2,2)两个模型是平稳的,但是不可逆;ARMA(5,1)、ARMA(4,1)、ARMA(3,1)、ARMA(2,1)、ARMA(1,1)等5个模型是平稳的,且是可逆的.

对于5个平稳且可逆的模型进行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ARMA(5,1)比其他四个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其模型相对较好

通过检验得到模型ARMA(5,1)的估计结果见表2.

对上述模型进行统计检验分析得到,ARMA(5,1)模型的AR部分有四个倒数复根和一个实数根,分别是0.57±0.60i.-0.34±0.73i,0.53,这四个复根的摸都小于1,实数根也小于1;MA部分有一个实数根0.25,也小于1.因此,可以认为所估计的ARMA(5,1)模型是平稳的且是可逆的.

对所估计的模型ARMA(5,1)的残差进行自相关检验,残差样本的自相关函数都在95%的置信区域以内.自相关函数对应的概率p值也大于检验水平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可以认为模型ARMA(5,1)估计结果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也就是说估计结果是有效的.

3)预测分析

根据公式(3)这个模型对2011~2013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图1所示.

时间/年

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201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预测值为112,预测的误差区间\[90,134\].2012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预测值为102,预测的误差区间\[75,130\].2013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预测值为108,预测误差区间\[80,136\].从预测的图形中可以看出,在2012年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将下降,随后又有继续上扬.这个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价格在未来的3年里,将保持一个上涨趋势,但是其上涨趋势将降缓.

5对策与建议

农产品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没有动摇,相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因为农业生产除了要满足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之外,还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原材料需求.作为基础性价格,它的变动必将引起整个物价水平的波动.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不仅给农民收入以及农业自身的生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使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价格水平以及整个物价水平的波动,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是关系国民经济大局的关键.所以,研究农产品价格对实现农民增收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农产品价格的呈现周期性波动,与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物价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对通货膨胀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通货膨胀或者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从研究结论来看,未来的三年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面临压力,随时可能出现农产品价格下跌.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采用基于ARMA预测模型,此方法是一种成熟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能够获得高精度的短期预测结果,适用于进行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预警.农产品是供给和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性很大,再加上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规模较小,居住分散,并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由农产品价格所引起的风险会使其遭受很大损失.农产品价格下跌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必然是影响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但更严重的是可能诱发通货紧缩的风险.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成功构建与应用,可指导农产品生产者提前采出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避免农产品价格波动给经济所带来的损失.

通过对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分析,本文认为需要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具体建议为:

1)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机制,尤其是农产品价格信息机制.政府要起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公布农产品供求等信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并客观分析农产品价格的预期.尽可能减少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建立科学的农产品价格监测制度.农产品种类多,价格的确定也多样化,需要选择一定数量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作为参考基准,通过随时监控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的变化,提高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3)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在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机制和农产品价格检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价格预警机制.具体做法可以集贸市场价格、批发市场的价格或者国家指导价格为基础,分析期货交易市场价格,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预警制度.通过有效的价格监测体系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

本文采用了ARMA模型对农产品价格的规律进行分析,并没有对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在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经济模型,揭示其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

参考文献

[1]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J\].财经研究,2008,27 (8):110-119.

\[2\]胡冰川,徐枫,董晓霞.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9,29 (7): 86-95.

\[3\]黄季,杨军,仇焕广,徐志刚.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J\].管理世界,2009,34(1) :80-86.

\[4\]D A DICKEY, W A FULLER. Likelihood ratio statistic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Econometrica,1981, 49(5): 355-367.

\[5\]Kanwar SUNIL, Profitability relative. Supply shifters and dynamic output response, in a developing econom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6,42(28):67-88.

\[6\]R TROSTLE. 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 food commodity prices\[R\]. USDA Report, 2008.

\[7\]李军,孙彦彬.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的平稳性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7,26(4):18-19.

\[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9\]曲媛媛.BoxJenkin方法在银行业市盈率预测总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3(2):23-27.

\[10\]吴艳,周震虹.我国各省市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评价\[J\].经济地理,2011,31(6): 121-124.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种植业) 总产量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1、问题的提出

197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业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农业在我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在农业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第三产业的繁荣兴盛。可见,农业是“母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出台政策支持农村的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和流通体制,然后到农村市场经济的改革,然后到取消农业税,在各个阶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业总产值一直持续增加。

其中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和农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包含着人民群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粮食,所以对影响种植业农产品产量的因素分析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将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农产品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来揭示我国农业中种植业现存的一些问题,力求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2、理论综述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动力,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总产值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学术界历来十分重视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林毅夫(1994)、黄少安(2005)等,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问题,认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农业总支出的增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郝利等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对北京市1990-200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是1999-2007年北京科技农业贡献率为78.32%。

在农业总产出方面的研究,不乏学者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董梅生(2009)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农业产出主要受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和化肥使用量的影响,受播种面积的影响不大;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数越多,农业产出反而越小。廖翼等(2011)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86-2008年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用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和化肥使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上升1.17%、0.83%和0.40%,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湖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漆文萍(2005)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970-1998年间,江西农业总产值的科技含量偏低,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最为显著,化肥使用量其次,而政府对农业生产和事业财政支持的影响最小。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来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角度下,农业总产出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比如,在董梅生的研究中,农业总产出受播种面积影响不大,而漆文萍的研究则将农作物播种面积列为最显著的变量。同时,在廖翼等学者的研究中,机耕面积每增加1%可以带来农业总产值0.83%的增加;另一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却对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乡村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从业人员等9个变量引入模型,首先构建回归方程,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和参数显著性检验,并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修正时间序列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从而找到时间序列数据中对农业总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3、模型的设定

研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衡量

对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用农产品总产量去衡量,因为农产品总产量的多少能够直接反映出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规避了若选择农产品总产值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首先是多数局限在使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上,其次是局限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

3.2、数据性质的选择

由于研究的目的是反应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因此本项目选用的是1978年至2011年为期3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这样更能反映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3.3、影响因素的分析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模型中引入九个变量: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播种面积;②有效灌溉面积,农田灌溉面积的增加,会相应地增加产量;③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化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总产量;④乡村人口,乡村人口为依靠农业生产性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因此也是影响总产量的一个因素;⑤受灾面积,干旱、洪涝、虫灾等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段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价格的变动会通过影响供求关系从而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⑦农业生产资料指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反映在农业生产中物质资料投入价格的变动状况,也会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⑧农业机械总动力,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的高低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⑨乡村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为乡村人口中经常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和从事家庭经营生产劳动的整、半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的高低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劳动力的多少,从而影响农产品总产量。

4、模型的设计、估计与调整

综合以上的分析,初步将模型设定如下:

之前,我们就利用OLS方法对模型初步设定形式中参数进行估计

最终经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得到回归方程:

模型通过统计推断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在经济意义检验上,X3(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及X6(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上升会导致Y(农产品总产量)的增加,而灾害会使农作物减产,故X5(受灾面积)与Y(农产品总产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经济意义相符合。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下检验显著,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X3(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X5(受灾面积)、X6(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三个变量与Y(农产品总产量)存在协整关系,表明它们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将短期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化的影响与长期变化联合起来。于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最终得到修正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

上述结果表明,农产品总产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它们与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估计的系数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均衡水平片里的越远,本期对其修正就越大。

5、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分析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乡村人口,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乡村从业人员九个解释变量对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的影响当中,仅有三个变量即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受灾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模型可知,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万吨的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则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增加9.579913万吨,每增加1千公顷的受灾面积,则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减少0.113536万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每增加1,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增加12。73588万吨。我们就这三个解释变量进行相应的阐释:

5.1、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

农业化肥施用量是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来计算数量。而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的增加离不开化肥这项生产资料的投入。化肥的使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的营养,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直接的影响,经济意义上也符合增加投入成本在一定时间内也会增加产出的经济学原理。但是,长期实践证明,化肥的使用也会使土壤以及水源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化肥的使用存在明显的边际效用的递减倾向,为维持同等产出,必须要施用越来越多的化肥,从而消耗越来越多的环境成本。

5.2、受灾面积

农产品(种植业)总产量受到受灾面积的显著影响,表明我国农业自然经济特征明显,农产品总产量不稳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小,“靠天吃饭”现象突出,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大量的投入,属于“粗放型”产业,才会让自然灾害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大问题。可见,在农业产业经营向“集约型”过渡的过程当中,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5.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根据经济意义上的供需理论可知,即解释为,当上一期出售某一农产品的价格高,得到的收益多时,农业从业人员就会倾向于多种植多投入在这一农产品身上,从而增加该农产品的产量。但在市场上,这种产量的增加往往是市场滞后性和盲目性的表现,形成供大于求,造成农产品的积压,而农产品往往保质时间短,从而造成农产品的亏损。

基于上面所分析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的解决办法:

(1)化肥的使用虽然对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农产品总产量的增加过分依靠化肥的投入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无法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因此要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提高化肥的使用率,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诸如化肥农药等投入对环境的副作用。

(2)加强天气预报、地址检测等方式,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同时投入大棚,温室,较少灾害天气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还应加大科技投入,研制如“转基因水稻”这一类抗虫抗旱等对抗灾害的优良品种,从而减少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大规模的提高农产品产量。

(3)关注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知识水平不仅仅包含在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上的提高,或畜牧业喂养技术的提高,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市场规律,了解市场的风险和预期,从而更好地使产量的增加转化为产值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吕银娥,刘俊清.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之友.2011-01-25.

[2]郑婷婷.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检验[J].经营管理者.2010-06-05.

[3]漆文萍.农业总产值指数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25.

[4]郝利,韩孟华,周连第.1990-2007年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技术经济.2010-03.

[5]董梅生.中国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分析[J].技术经济.2009-01.

[6]廖翼,周发明.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4.

[7]张代谦.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与稳定提高农民收入[J].理论导刊.2008-04-10.

[8]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17省份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01-26.

[9]费佳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2-12-09.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7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依市定价 农产品 出口价格

引言

汇率作为一个影响一国经济生活至关重要的变量,联系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同时,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在不断攀升,我国农产品除了成本优势之外,其他方面与世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相比还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世界各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激烈的当下,农产品出口价格是决定农产品出口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面对人民币的升值可能会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优势下降。我国农产品将如何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又该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在巩固自身的市场份额的同时,又如何加强自主定价权,提升出口竞争能力,本文将从依市定价角度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定价策略。

相关文献回顾

汇率传递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对于汇率与出口价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Krugman(1987)提出的“依市定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是因为外国供给商为了保持住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愿改变市场价格造成的。Goldberg和Knetter(1997)综合考虑了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变化以及边际成本变化具有的异质性以及产业差异,实证分析表明,汇率贬值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工业制成品进口价格的传递系数为0.5,并据此研究依市定价问题;Campa 等(2002)分析了汇率对25个OECD成员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弹性,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短期呈现部分传递状态;长期来看,进口价格主要按生产者货币定价,依市定价能力很弱。此外,Obstfeld和Rogoff(1995)、DevereuX(1996)等都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出口企业的依市定价行为。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出口企业的依市定价能力研究较少。陈学彬(2007)基于22种HS分类出口商品的面板数据,选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得到各行业的盯市能力,得出我国出口企业的依市定价能力差别较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盯市能力,而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高科技制造业没有或只具有部分盯市能力。毕玉江和朱钟棣(2007)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依市定价能力在不同行业间差异较大。陈斌开等(2010)研究表明我国各产业出口价格汇率传递程度和依市定价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采掘、造纸、皮革、木材和纺织行业出口厂商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有较小的PTM程度,化学、食品、文教、机械等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大的PTM程度。

纵观以上学者的研究,不论是国内和国外的学者们都在依市定价方面做出了相关研究,取得了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整体看来,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甚少。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产业层面或者是总体出口贸易角度,并没有具体到某一产业的研究,缺乏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能力的相关研究。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能力的大小,并以此指导农产品出口商的策略定价。

实证分析模型与数据选取

国外学者在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研究时,大多都是基于出口商可以对国际市场进行有效分割,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建立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的。本文在Knetter(1993)和Feenstra(1987)等人提出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建立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计量模型为:

lnp=β0+β1lnreer+β2lnmc+β3lnoil+μ

其中,lnp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美元表示),作为被解释变量;lnreer为解释变量;lnmc,lnoil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成本,世界原油价格的对数,作为控制变量。β1是汇率对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美元表示)影响程度,由于本文定义的依市定价就是出口商根据汇率变动调整的在销售国出口价格的能力,因此β1就是所要研究的依市定价能力。μ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取四个变量来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期间为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其中:

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P)。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产品出口价格统计数据,只有相关商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本文将采用大部分文献使用的方法,通过“单位值法”构造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

Pt表示t时期的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t为时期,t=0为基期,Q和V分别表示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根据出口数量和金额编制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基期调整为2005年。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在选取汇率变量时,采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网站(http://)。

世界石油价格(OIL)。将代表供给冲击的石油价格纳入,以反映供给冲击可能对国内价格产生的影响。反映纯粹的石油冲击,在此选用国际原油市场欧洲布伦特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网站(http://eia.gov)。

出口商生产成本(MC)。农产品出口厂商生产成本既包括生产资料投入成本也包括人力成本,将这两种成本按照一定的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就可算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由于没有直接可以衡量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指标,本文采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替代,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汇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传递的实证分析

(一)ADF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模型检验之前,首先要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进行平稳序列的检验。本文首先对各变量进行X12季节调整,然后取对数从而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偏态性。利用折线图对每组变量的趋势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单位根检验确定这些变量的单整阶数。对每个变量序列我们都使用ADF检验方法,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中的所有变量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检测结果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时间序列出口价格(p),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世界原油价格(oil),生产成本(mc),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所有变量一阶差分序列都平稳,我们用d表示一阶差分,将一阶平稳序列在eviews中建立VAR模型,然后进行滞后阶数的确定。

综合选取AIC和SC值同时达到最小值时的滞后阶数,即滞后2阶。表2为滞后阶数测定结果。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要求变量必须是同阶平稳序列,因此将变量全部进行一阶差分后进行检验。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检验结果得到这四个变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5%的置信水平至少存在三个协整方程,我们以第一个协整方程为准,得到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式:

lnp=0.47lnreer+0.96lnmc-0.15lnoil

(0.24973)(0.59193)(0.03915)

根据协整方程式可以得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系数为0.47,即人民币升值1%,我国农产品出口美元价格会上升0.47%,本币升值时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会小幅上升,具有部分依市定价能力;其他变量中,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每增加1%,会引起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0.96%,农产品生产成本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呈显著正向关系,农产品生产成本是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世界原油价格的系数为-0.15,存在负向微弱影响。确定协整关系后,经AR根检验得到稳定的VAR模型,从而确保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稳定性。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以上协整检验只是表明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不能反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需要对这些变量做进一步的因果关系检验。在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之后,我们对dlnp、dlnreer、dlnoil、dlnmc四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根据P值,小于0.05的均存在格兰杰关系,得出各变量直接的格兰杰关系如表4所示。

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即农产品出口价格与农产品成本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出口价格是汇率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世界原油价格和出口价格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四)脉冲响应函数

本文通过对所选取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后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别给各解释变量一个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依照大多数文献,本文把脉冲响应时间设定为10期。如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单位:月),纵轴表示农产品的出口价格(单位:千美元),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农产品出口价格对各解释变量变化的反应。

图1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dlnreer)对农产品出口价格从第一期开始先产生了一个负向影响,并逐步扩大,到第三期才开始有上升的态势,第四期才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说明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传递短期内效果并不显著,需要一个过程并存在时滞。图2可以看出,期初,世界原油价格对农产品出口价格产生了温和的正影响,在第二期到第三期产生了正向反应,这说明,世界原油价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长期影响程度不深,并不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图3生产成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有正向影响,在第四期出现一个大幅回落,然后又恢复正向影响,说明随着农产品生产商的生产成本的上升,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随之增大,且影响幅度较汇率更大,影响速度更快。

(五)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平均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即扰动的相对重要性信息。图4为方差分解综合图。

图4中看出,期初出口价格比重对出口价格比重的预测误差百分比为100%,这说明出口价格的增长完全依赖于自身的推动。但其后不断地下降,在第5期末贡献率基本稳定在85%,其他变量的贡献率则在不断上升。其中世界原油价格的贡献率最大,在6期的时候基本达到了8%,汇率和生产成本的贡献率约为4%和3%。

结论

本文基于2002-2013年的月度数据,对汇率传递机制影响下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依市定价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人民币汇率升值1%,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外币表示)将提高0.47%,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之所以没有随着汇率同比例的上升是因为农产品出口商自身主动吸收了0.53%的汇率变动,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具有一定的依市定价能力。

第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说明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与汇率波动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第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汇率的正向冲击对出口价格所产生影响先负后正,但整体波动不大,这说明了汇率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存在时滞;在导致出口价格波动的所有因素之中, 除了其自身冲击之外,石油价格的贡献率最高,生产成本的贡献率最低。

建议

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部分依市定价能力,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为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农产品出口发展状况:第一,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可以从质量竞争力、价格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品牌竞争力这几个方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规避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同时,制定农产品出口的合理定价策略,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第二,努力拓宽农产品贸易范围。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过于狭窄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个因素。因此,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需要全面考虑国际环境,扩大贸易范围,积极的发展更多的贸易伙伴,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第三,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出口相关政策。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与保障,积极探索一条有效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不断完善农产品出口的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减少税收成本,为农产品出口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积极组建行业协会,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价格:一个分析框架与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2.陈斌开,万晓莉,傅雄广.人民币汇率、出口品价格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基于产业层面数据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12)

3.陈学彬,李世刚,芦东.中国出口汇率传递率和盯市能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2)

4.马淑琴,鲍观明.汇率传递机制下出口商品策略定价能力研究―来自浙江的经验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5)

5.项后军,许磊.不同因素影响下我国出口企业依市定价行为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总体层面和典型行业层面的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8

2014 年2 月27 日,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 首次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战略,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 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2016年4 月19 日, 进一步指出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推动我国互联网信息事业发展, 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江苏率先响应, 制定《江苏省“十三五” 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 提出到2020年, 要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 的、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率先实现建成网络强省的总目标。在此背景下, 江苏农业也要顺势而为, 为网络强省做出其应有的贡献。因此,本研究分析网络强省目标下江苏省智慧农业建设状况, 重点分析农业电商体系, 指出未来江苏省智慧农业发展方向与趋势。

二、 江苏智慧农业建设整体思路

1.江苏省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为加快实现网络强省目标, 江苏省对智慧农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积极开展智能农业和农业大数据建设应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业农村信息管理与服务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工作, 推动江苏智慧农业健康发展。近年来, 全省创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7 家、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52 家, 农业电子商务走进千家万户, 南京盐水鸭、阳澄湖大闸蟹、沭阳花木等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初具规模, 先后涌现出以沭阳颜集、睢宁沙集为代表的一批全国闻名的农村电商集聚区, 全省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的地方馆超过40 个。2017 年12 月,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与神州数码农业板块达成战略合作, 以“互联网+农业服务” 为核心, 利用神州信息在农业领域成熟的产品和服务, 结合江苏农业生产情况, 开展农业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丰富提升江苏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助力农业经营主体拓展网上销售、大宗交易和订单农业等电商业务的发展。

总体来看, 智慧农业在江苏已有长足进展, 先后建成了一批智慧农业园区与服务平台。智慧农业园区主要包括南京溧水区农业局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园区、无锡市的智慧农业园等, 智慧平台则主要是泰州市先后建成的“智慧水产品云服务平台” 和“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农牧旺”,以及南京高校金陵科技学院的智慧农业教研综合服务平台等。但是, 尚缺乏省级的系统化、集成化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2.江苏智慧农业建设思路

目前, 江苏智慧农业建设采取“市级先行, 形成示范; 由点及面, 覆盖全省” 的思路。首先, 推动在南京建立市级智慧农业中心。2016 年, 南京成立了市智慧农业建设中心, 开始推进南京智慧农业建设项目。2017 年1 月正式投入使用, 建成了“11N” 模式, 即一个集成展示平台、一个大数据平台、N 个系统应用[8];开发了农业产业信息地图系统、生鲜乳监管系统、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等信息化软件。然后,在总结南京智慧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经验借鉴, 在全省范围逐步推进。

3.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在智慧农业建设中地位显著

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在智慧农业大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 不仅为政府农业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为农户和网民提供查询和检索功能通过该系统可以适时了解辖区内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数量以及不同类别农产品的热销与滞销情况等, 以便于政府部门更好地将“助农” “惠农” 以及“精准扶贫” 政策落实到位, 是智慧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鉴于此, 对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展开重点分析。

三、 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构建

1.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要立足农业部门决策, 行业管理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实际需求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主要收集、整理涉农相关数据, 利用可视化图标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开展农业信息分析, 全面展示农业发展概况。构建农业电商基础数据展示以及农业销售量、营销额、分类统计与决策服务于一体的市级农业电商分类展示平台。

2.技术架构

要求综合考虑数据量、用户数、并发访问量等因素,提供满足系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所需的服务器、负载均衡、高性能、安全保障的系统基础软硬件建设方案。系统采用多层B/S 应用结构体系, 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库访问层分开; 根据业务实际需求、数据量大小, 分别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采用主流的数据库系统以及主流版本, 具有分布式事务功能, 支持消息服务, 支持组件化开发,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支持负载均衡和群集技术, 提供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

3.系统功能结构

系统为了实现电商汇总、报表统计、配置管理、数据分析、智能采集及数据对接六大功能(图1)

(1) 电商汇总: 主要是依据采集入库的电商信息按农业行业进行归类汇总, 实现通过农业分类目录进行电商店铺查询检索, 并可一键直达店铺网址。

(2) 配置管理: 现采集爬虫的检索关键字、URL网址定义, 采集频率、存储单元设置, 针对采集组件运行工况查询, 预警策略定义针对店铺的更新频率、活跃度设定。

(3) 数据分析: 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情况月度、季度、年度、同比分析, 农产品商家分类分析, 农产品分类汇总, 店铺活跃度分析。

(4) 统计报表: 主要包括农产品分类销售统计(月度、季度、年度)、分类商品营业额统计(月度、季度、年度)、热销类商品价格走势、同比增长率、区域电商数据统计、热销产品排行(月度、季度、年度)、商家活跃度排名(月度、季度、年度)。

(5) 智能采集: 主要是针对淘宝、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美团和微商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区域农产品店铺的电商情况、销售情况进行数据抓取和智能过滤, 将抓取的数据信息转接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归并存储。

(6) 数据对接: 主要是与统一的平台用户登录权限获取接口对接、抓取数据对接大数据应用平台接口等。

4.系统建设内容

(1) 建立农业电商分类网站实现对市域范围内自建网站或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网上创业的农业电子商务主体的智能抓取、分类和分析, 形成“单一网站、多重链接” 的功能架构, 以及“先分类、再分析” 的农业电子商务管理、决策和服务平台。

5. 建立农业电商分析系统

通过对市域范围内的电商及其销售的农产品种类、销售量和营销额进行有效融合, 通过有效的数据抓取和分析过滤, 展现地区农产品行业的电商规模、销售指标以及区域农产品热销、分类信息。该系统主要实现农业电商行业综合信息挖掘、农业电商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等功能。通过农业电商综合信息挖掘, 跟踪消费者浏览热点, 对网民关注农产品兴趣点进行分析、挖掘, 从而服务于农业电商的规划、销售策略的制订; 统计分析各农业电商各产品销售量、营销额等情况, 并对蔬菜、畜禽、粮食、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品种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6. 系统建设的初期成果

(1)实现了农业电商信息的自动采集农业分类网站采用网络爬虫技术, 通过批量定义抓取目标, 将市域范围内在各大电商平台从事农业电商经营的店铺信息、本地农产品销售数据、价格信息、网店信用等级、经营时间、人气等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过滤、分类归并落地, 采集覆盖淘宝、天猫、苏宁易购、京东、美团、微商以及自建商城等, 形成南京辖区内的农产品资源聚集。

7.实现了农业电商分类查询及展示

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专业信息站的模式, 支持不同分类及设置不同的标签, 如农产品类型、企业规模、行政区域、企业信用等级等和电商企业经营相关的信息。能够展示出市域范围内的各类电商基本信息和农产品信息, 并能以图表的形式汇总统计,提供数据导出和报表打印功能。

其中, 商品分类检索包括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分类检索商品信息,多级分类数据归并(三级分类模式), 粮油产品、蔬菜园艺、畜禽产品、水产品, 休闲零食、休闲农业六大类, 单一类别的商品检索, 支持销量、信誉度排序检索等(图2)。

8. 实现了电商数据的分类分析及图表展示系统实现了根据商品、店铺的多维度数据分析, 包括电商数量展示、区域商铺展示、农产品分类展示、类别销量/销售额、商品销售排行、活跃商铺排名、销售量分月统计, 以及支持数据报表的导出(图3)。点击图3 中的每个模块, 均可进入下一级页面查看图表, 并可打印图表。

9. 系统的亮点与不足

(1) 亮点系统的亮点集中体现为数据分区、分时段聚合归并, 分类、销量、销售额、信誉度一目了然, 准确检索、精准匹配、颠覆低效, 统一入口、权限分配, 排名、统计、热销、推荐商铺等多维度展现, 黑白名单、定时采集, 数据补采、智能分析, 后台管理、信息, 界面简洁、操作简单。

(2) 不足电商分类分析系统一期的建设开发过程和平台上线使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和数据瓶颈, 尤其在数据采集和整合方面(表2)。

(3) 改进方向下一步需要采用更智能化的网络抓取技术, 实现更智能化的数据清洗与过滤; 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图片格式的资源, 还可结合视频、影像资料进行多元抓取。针对网页内容的分析同步升级, 实现从相对单纯的文本检索提升为涵盖网页数据抓取、机器学习、数据挖潜、语义理解多元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结论与展望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范文9

关键词: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辽宁省,其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与作用。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全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构以及推动现代化新农村新农业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问题,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较强的产地特征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较强的产地特征,各个出口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地区(比如说,盘锦、大连、丹东、营口等)以及沈阳。2012年大连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5.28亿元,保持28.3%的增长幅度,遥遥领先。大连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约占整个辽宁省的57.0%左右。营口、沈阳、丹东、瓦房店等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也遥遥领先。究其原因分析,这部分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农产品加工比较发达,共同促进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繁荣发展。

(二)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的市场结构分析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是面向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2012年辽宁省对日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23.3%;对韩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12.8%;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12.6%;对欧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5.3%。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的出口总额,占到了辽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三)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情况

2012年辽宁省出口前五位的主要农产品均为初级农产品。排在第一位的是水海产品,约占农产品出口的27.3%;排在第二位的是粮食,约占农产品出口的4.5%;排在第三位的是蔬菜,约占农产品出口的3.97%;排在第四位的是干豆,约占农产品出口的3.1%;排在第五位的是水果,约占农产品出口的1.98%。从上述数据分析,辽宁省的农产品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结构。水海产品、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强。但是,初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较大,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

(四)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保持持续上升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大省,辽宁省的出口总额一直名列前茅。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状态逐渐开放。在这种大环境下,辽宁省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幅度。出口贸易总额也保持每年16.3%的幅度的增长。在全省的贸易总额中,农产品出口约占8.6%-11.2%,远超过我国其他省份。

二、制约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

(一)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得出,辽宁省初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较大,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水平比较落后,是制约贸易规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现阶段,辽宁市场中企业的设备条件与加工水平普遍较低,科技含量比较低,缺乏科技创新力度。比如说,在出口份额最高的水海产品中,主要以裙带菜、冻鱼片、腌制鱼、陕北、鱿鱼等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高。还有,东北市场上的豆制产品在日韩市场上比较受欢迎,但是,辽宁还主要以未加工的黄豆出口为主,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二)贸易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

在上文中分析,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的出口总额,占到了辽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种较为集中的贸易目标市场,使得辽宁农产品出口对这些地方的依赖程度增加,进一步导致农产品出口风险加剧。一旦这些市场的农产品政策发生变化,将会对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严重打击。

(三)绿色壁垒的阻碍

自从我国与市场接轨之后,西方等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技术要求标准不断提高,涉及到知识产权、动物福利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绿色壁垒成为了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现阶段,绿色壁垒的负面作用不断扩大。绿色壁垒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辽宁省企业生产成本,使得通关时间相对延长,企业出口效益不断下降,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

(四)缺乏健全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体系

要想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体系。现阶段,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没有建立完善的国际信息渠道,再加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时间不长,很多企业无法有效、及时、全面的获得农产品质量、需求信息,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潜在风险。辽宁省尚未建立农产品出口的信息分析、预警服务机制,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供求价格等跟踪监测体系,对于技术壁垒、贸易摩擦等检测程度,也缺乏及时性。

(五)政府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政府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都,导致有效的农产品出口信贷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融资难、过高的信贷门槛,成为了制约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障碍。现有的保护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绿箱政策、黄箱政策的利用程度不够。

三、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一)政府方面

1.加强多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政策支持

辽宁省必须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体制的建设与完善,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的外贸政策体制,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相关部门、资源的整个力度,为农产品出口提供完善的服务,加强农产品贸易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积极提供与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的信贷支持与担保支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退税出口的相关规定。政府还需要加强商检费、农业开发基金等专项拨款支持,建立专项农业出口基金。与此同时,加强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扶持出口企业、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强价格优势。加强出口企业、相关协会之间的协调,保障农产品的顺利出口。

2.加强出口政策补贴

在短期内,辽宁政府可以通过出口政策补贴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农产品出口提供直接的优惠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力度,对重要的、优势性较强的出口进行价格支持,实行减免政策。

3.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各个生产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行业协会在应对市场纠纷、协调价格、规范市场行为中的作用。针对辽宁省在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出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创新,产、学、研相结合,使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生产农户之间的利益更加密切,进一步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法制化、现代化与规范化。

(二)企业方面

1.加强科技投入力度,降低生产成本

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方式,受到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限制。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降低成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新形势下,必须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广农业灌溉技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从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

2.进行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

辽宁省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想实现初级农产品的多样化,必须建立多样化的农产品生产系统。充分利用辽宁省的各种比较、积极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更好的市场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规模化、现代化的加工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农产品的加工与保鲜技术,进而实现多层次化的农产品增殖。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能进行精加工与深加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与等级。尤其是对稀有产品、特色产品的加工力度。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传统农业与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结合,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3.强化品牌营销策略

出口企业在继续深化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必须积极强化自身品牌的建设力度,树立品牌观念,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根据土壤标准,国内划分了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四种产品等级。作为最高级别的有机产品,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杜绝基因工程、激素、化肥等物质的使用。通过有机农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打破传统的绿色壁垒障碍,顺利实现农产品出口。现阶段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价格战转向质量战。尤其是国外的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重视品牌概念。通过品牌战略的设施,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营销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避免贸易纠纷,降低出口风险。

4.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辽宁省政府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能够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与指导作用。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生产基地、市场的关键,也是提高辽宁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促进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龙头企业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托行业协会,监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与操作。

(三)制度方面

1.加强农产品出口的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争睹对于出口农产品的服务工作,加强从产品的统计工作。加强重点出口产品的跟踪与检测动态,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服务机制。及时、全面的向出口企业传达国家的质量标准、农业措施、贸易制度、检疫措施等信息。与此同时,加强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重点农产品的国内外交流力度,通过推介会、博览会等形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2.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

辽宁省必须加强出口农产品的安全监督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在辽宁省的集中化农场、农业生态园,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建设。并积极发挥集团模范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展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在源头上强化农产品出口的质量与技术保障。一方面,加强对国际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了解与掌握,并加强出口企业、农业协会的学习。可以充分帮助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在此基础上,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并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另外,加强农产品的检测与检验,全面落实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行与落实质量认证标准。

3.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

如果农产品定价市场存在缺陷,就会导致出口企业、加工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者处在不利的地位,进一步导致其利益损失。新形势下,为了尽可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保护其经济利益,保障农产品的顺利出口,必须在加强对出口企业政策支持的同时,通过宏观的制度,对市场经济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弥补。必须合理把控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消除市场定价缺陷,规范合理的市场定价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特点以及制约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大方面:政府方面、企业方面、政策方面,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王玉丰,于和之.关于推进辽宁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9).

[2]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3]刘合光,周爱莲,孙东升.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与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7(3).

[4]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0).

[5]翁鸣.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本现状及原因分析[J].农业展望,2007(4).

[6]何秀荣.中国农产品贸易:最近20年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2(09).

[7]钱永忠,戚亚梅.后过渡期国外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贸易[J].农业质量标准,2005(14).

[8]张继河,邹晶晶,曾素芳.江西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

[9]张凤娟,张吉国.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特征、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