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竞技体育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10-07 09:02:12

竞技体育分析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1

高校体育电子竞技引入课程资源1 研究目的

通过对电子竞技进行学术研究,能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扩展体育学术研究内容及对象、增添体育学术研究的方法、拓宽体育学术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的空间、丰富体育大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会发现电子竞技具备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电子竞技能否引入高校体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电子竞技是个很新的事物,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或理论专著还非常少、甚至空白。所以,电子竞技方面的资料大多数来源于电子竞技正规网站和官方网站的信息,以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数量,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特色之一。

2.2.2调查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方法,同时结合数理统计,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主旨以及本论题分析和研究的就是一个关于电子竞技的“引入”问题,围绕引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

3.1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的可能性分析

3.1.1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可以拥有固定的、高素质的、适合的参与人群。所以,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多年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养成了较高的个人素质,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快的接受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些使他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具备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大学生们对于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于电子竞技具有浓厚的兴趣,众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就是学习和参与的动力,是无法替代、无可比拟的动力,对电子竞技的浓厚兴趣就是大学生成为电子竞技固定参与者的最重要原因。

3.1.2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高校教师是从事组织和教学训练的最佳人选,所以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

电子竞技属于一项新兴体育活动。如果其走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负责相关的教学和训练。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较高,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知识、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其他人群所无法相比的,正因为高校教师队伍的这种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的引导、组织学生如何进行这项活动。

3.2 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的可行性分析

3.2.1 学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的硬件条件

随着教育的向前发展,教育事业被社会认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据统计,电脑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在高校校园非常普及,高校拥有电脑和网络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他社会环境无法相比的,这就是高校开展电子竞技具备的硬件条件。

3.2.2 学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的软件条件

电子竞技引入高校,必然会引发更多对电子竞技及其特点或作用的学习和研究。对电子竞技的研究会逐步深入,才能不断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尽快完善自身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便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才能不断更新自身内涵,丰富自身内容;才能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这都成为电子竞技快速、健康所发展必需的软件条件。

3.3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必要性分析

3.3.1引入电子竞技,进一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必要的

运动参与(发展)目标-电子竞技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部分原来没有运动兴趣、没有运动习惯,或者身体有疾病不适宜参与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体育活动等情况的学生,在电子竞技面前,人人平等,都可以参与。与传统高校体育的内容相比,电子竞技根据时代特点,会更吸引学生,被更多的学生所喜爱,会提高学生们对高校体育其它内容的学习和参与兴趣。

运动技能(发展)目标――电子竞技作为一项崭新的体育项目,有其独特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这些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以较快的速度以更高的质量掌握电子竞技的运动技能。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其他体育运动技能也具备促进作用。

身体健康(发展)目标――进行电子竞技的学习和练习,有助于消除学生的体力疲劳,缓解大脑皮层的疲劳,提高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发展)目标――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等优良品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

社会适应(发展)目标――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操作电脑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技能,学会应用网络,懂得网络是未来人生存的一个条件,开展电子竞技会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继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3.2引入电子竞技,作为高校体育发展有益的补充是必要的

引入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教材,能补充和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换发新的生命力,更吸引学生。还有一部分条件稍差的高校,自身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教师进行高校体育工作时,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没办法完成高校体育的任务。引入电子竞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将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可行的和必要的” 论题成立,电子竞技可以引入高校体育范畴。

4.2 建议

4.2.1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实际应用最好是在高校阶段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不会像未成年的青少年那样容易沉迷于电脑,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是青少年人群无法比拟的。另外,大学生们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生活相对就宽松多了,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电子竞技。

4.2.2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具体落实工作应由体育工作者负责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方面的知识积累、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其他人群所无法相比的,借助这种特点和优势,能够快速、高效、大面积地培养电子竞技方面的组织及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电子竞技领潮新主流运动[J/OL].中国网友,2002-07-15.

[2]对电子竞技的疏漏和误读[EB/OL].CEG官方网,2004-11-08.

[3]在高校电子竞技环境中成长专题综述[EB/OL].中国高校教育网新闻编辑部.2004-06-07.

[4]电子竞技行业发展的深层思考[EB/OL].CEG官方网,2004-11-08.

[5]从“体育强国”看“电竞强国”[EB/OL].CEG官方网,2004-09-14.

[6]电子竞技的产业化之路[EB/OL].CEG官方网,2004-09-10.

[7]电子竞技前景灿烂[J/OL].中国体育在线,2004-03-30.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竞技成分 开展

竞技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从世界到国家和地区以致基层,竞技充斥其中。体育竞赛的历史可以上溯数千年,直到如今一直是人类最为关注的社会活动之一,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体育的方式正发生着极大地改变,我国的学校体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当前不少学者研究的对象,都试图发现一种适应现代教育体制,促进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途径,来推动教育和体育的融合与进步。

一、学校体育的竞技化倾向及历史沿袭

1.20世纪30年代的《体育原理》中提到“体育”是大肌肉活动,体育之目的不在于健身,在与满足心理上追求快乐的需要,那时候所说的“体育”实际上是指的“竞技”。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原因和历史原因,我国对竞技体育、对金牌过度追求,使学校体育在各个层次和环节都充斥着绝对的竞技成分。对体育教师而言,90%以上来自体育专业或院校,竞技模式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教学的实施方法上往往不能摆脱竞技体育的特点。因此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将那些完全竞技化的手段从体育教学中分离出来。

2.学校体育中竞技成分的具体表现和后果 在当今,竞技几乎是贯穿在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和课程设计中,最具体表现就是“奖牌”。学校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无不把获奖放在第一位。在很多学校,校领导直接表明:必须拿到牌才参加,否则根本不考虑。其次,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几乎无一例外全是为比赛拿牌服务。另外,教练员训练科目和课程安排,都是为参加比赛设计的。奖牌象征着学校整体实力的强弱,也是声誉高低的直接表现。因此在师生中,竞技是放在体育第一位的。据相关资料和作者考察表明,很多小学体育设施非常完善,但是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有关负责人表明,这些场地是为准备比赛修建的,平时禁止使用。另外,像排球、篮球场等,也是按比赛标准修建,是为运动员准备的,矮小的学生根本够不到,学生自己玩也没什么意思。高中,大学的情况还是稍微好一些,因为他们的个头和力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以扣篮为主要乐趣的篮球运动中,没有几个学生体验一次篮球的真正的乐趣。其他运动项目的情况和篮球有类似之处。据资料报道,我国学校体育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相比差距很大。我们不缺少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但是缺少正真参与到运动中的学生。

3.学校体育中竞技成分严重的原因 学校体育中的竞技化成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竞技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的手段。《辞海》中的解释是:“竞技运动是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运动项目的通称。有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等,各项竞技运动都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需经过系统的身体训练和技战术训练”。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竞技运动项目与学校体育中采取的手段是惊人的相似,周爱光指出:学校体育就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场所中进行的体育。它与工厂体育、农村体育、机关体育、部队体育等共同构成体育的外延。由于学校体育与体育之间存有概念上的种属关系和相同的内部结构,因此竞技运动也完全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这使得我们的学校体育从根源上就与竞技体育混杂在一起,那么学校体育中存在竞技成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次,是学校中的体育教师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须按照竞技体育的程序走。对学校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认识还不够。体育课程在实施方法上不能摆脱重复的运动技能教授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学校体育作为大众体育的重要衔接阶段,其主要精力应集中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教授锻炼之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必要的时候会是以一种运动处方的形式出现。

二、促进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融合和发展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

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结语

学校体育侧重给予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教育,而竞技体育侧重于培养精英人才在竞技运动竞赛中取得胜利。我国学校体育之所以落后于各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学校体育中弥漫着过多的竞技成分。

学校开展竞技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竞赛,更体现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为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提供有益的帮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竞技体育对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走“体教结合”综合发展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道路,是促进融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 宁:大众体育参与“竞技化”探析2009(8).

[2]陈满平:试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异同2009(4).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3

(一)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竞技体育的事业发展离不开经济作为基础和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情况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现在我国正在投入资金,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为我国加入世界体育强国一员做出努力。我国的竞技体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明显,影响了一些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开展缓慢,人们对竞技体育热情不高,政府的经济投入也较少。我国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展几乎都在经济发达的省份。事实上,举办竞技体育赛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扩大知名度。

(二)训练因素。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训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时呈一层层不断上升的制度,从市级的体育训练队,到省级的体育训练队,最后到国家的体育训练队,近年来为我国培养出许多的竞技体育人才。但是,这样的一条龙似的培训出现了许多缺点。一是这样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投入的资金众多,但是成才的比例小,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二是运动员由于训练时间多,接受文化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退役之后运动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能保障生活。国家可以逐渐把体育人才的培养变为多元化的培养,与多家机构一起合作,建立一些政府、学校、甚至企业举办的竞技体育事业;第二,在训练方法上面。训练方法是竞技体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成绩的好坏和训练人员的训练方法有直接关系。教练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但是,现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方法还处在大锅饭的模式。对于所有的训练人员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或者是具有教练特色的训练方法,不能做到对于每一个人员都根据自身来制定训练方法。因此,加强教练队伍的建设是现在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需要做到科学、有效地对运动员进行培训。

(三)管理因素。我国在奥运会等世界竞技体育赛事上表现越来越好,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限制因素最严重的就是管理问题。第一,随着竞技体育受到功利的腐蚀,一些管理人员把竞技体育赛事的成功与否变成了唯金牌论。认为只有取得金牌数目越多,体育赛事才是获得成功,中国的竞技体育才是最强的,这导致许多体育赛事的垄断问题,对竞技体育的不当干预等。竞技体育是人类挑战极限和对美好的向往、追求。因此,现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必须解决官员对竞技体育赛事的不当干预,发挥出竞技体育的意识,形成全民运动的风潮;第二,竞技体育应该是公平、公正、公开的,需要一个良好的竞赛环境。但是,在一些地区的竞技体育赛事中,存在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不公平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中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第三,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需要运动员的付出,但是对于运动员的保障没有具体的计划。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赛事中常常受伤,一个运动员最光荣的时间也不过是几年,最多也不超过15年,运动员退役之后,幸运的作为教练员,其他的运动员由于没有其他的技能,只能重新适应社会。前几年还有金牌得主做服务员、为了治病不得不卖金牌的事件发生。完善运动员的保障体系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保障运动员的利益,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

(四)心理因素。社会心理是人们对于事件的反应,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第一,现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得不错,人们对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就不会深究,受到经验性的心理影响,认为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没有缺陷的。管理人员根据传统的心理和一些权威人士的意见,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势,导致创新精神的缺失,阻碍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有一种思想叫中庸思想,一些官员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不会轻易的对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第三,一些管理人员已经看到了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弊端,但是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一些弊端还没有出现,而现在的体制能造就竞技体育人才,就得过且过,不予理会。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4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本现状

(一)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太小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独生子女就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力军。但是纵观近几年来的人口出生率可以知道,新生儿的数量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总数正在减少,除此之外,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因此,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中小学生人数正在逐渐减少,这是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变小的主要原因。

(二)后备人才分布不均衡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的分布并不均匀,在过去的几年中,后备人才的数量也呈整体下降趋势,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能够看出,我国主要的体育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辽宁、四川以及广东等地,其次是江苏以及云南,其他省份涉及地很少,由此可见,体育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二线城市,这就造成了地域分布、城市资源级别上的结构失衡,这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是不具备促进作用的。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传统

从我国当前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过于单一传统,还是按照以前为了适应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的体育人才培训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较为依赖国家资源,政府部门对体育学院进行直接管理,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完善,这样的管理模式较为陈旧,已经无法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后备人才选拔面窄

国家体委在1980年联合了民政部、国家劳动局了招收与分配优秀运动员的通知:优秀运动员尽量在城市招收,个别特殊人才也可以在农村招收,这一通知的出发点在于便于安置退役运动员,但是就造成了体育竞技人才大多数来自于城市,而农村的人才却入学无门,只有一些训练过程艰苦、乏味枯燥的运动项目如举重、竞走以及中长跑等在城市难以招收的项目才在农村招收,这就直接造成了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面过窄。

(二)培养目标单一

从当前的体育发展大环境来看,各个体校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优秀运动队选拔出最优异的人才,因此体校学生的成绩与其最终体育生涯走向有着直接的关系。各个体校输送出优秀人才的数量直接与其业绩挂钩,因此其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就是以提升学生运动成绩为宗旨,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升学情况不甚乐观。除此之外,我国体育训练的培训只是针对我国奥运会的强项如游泳、羽毛球以及乒乓球展开,其他项目并没有上述三类项目普遍,这样高水平低普及的单一培训现象是极其不利于体育运动正向发展的。

(三)资金不足

我国当前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仍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体,每年投资的经费虽然不少,但是大多数投资在了优秀运动队的伙食补贴、训练补贴以及场馆维修、行政管理等,能够运用在对于后备人才的培训的资金少之又少,这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极大的阻碍。

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

为了能够完善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这样才能够起到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作用。针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形成稳固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够保障人才的培养是系统性的,同时,不仅要重视体育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对文化知识的灌输,从而能够使得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优化体育管理体制

建国时期提出的体育管理体制仍沿用至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形态下,是具备优越性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至今,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只有符合时代特点的体育管理机制才能生存长久,优化体育管理体制势在必行。除此之外,政府应改变其职能,由原来的全权把控应转化为统筹全局,进行宏观上的技术指导,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发展。

(三)发挥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的主要培养目的在于竞赛,我国当前的对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较为清晰,就是增强培训主体的训练积极性,通过近几年来的对全民体育运动的宣传,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逐渐高涨,因此能够从不断的竞赛中选拔出适合体育发展的好苗子,既增加了经验也提升了竞技的平均水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发挥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

四、结语

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其后备人才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我国竞技体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是本文提出的相关解决策略能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的作用,旨在希望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5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江泽民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6

马飞,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 宝鸡 721013)

摘 要:

结合竞技体育中悲剧事件的发生现象,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心理距离”学说与竞技体育悲剧理论,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竞技体育悲剧的崇高感、、主体情感活动的动态平衡性与高峰逆转以及竞技体育悲剧的“净化”和“领悟”的作用,进而提出悲剧精神是竞技体育悲剧的生命张力。

关键词:悲剧;悲剧心理学;竞技体育悲剧

“悲剧比任何一种戏剧更容易唤起道德和个人的情感,因为它是最严肃的艺术,悲剧描绘的激情是最基本的,可以毫不例外地感染一切;它所表现的情节一般都是比较可怕的,而在人们可怕、恐怖和失败的事情面前往往变得严肃而深沉。”[1]悲剧的意义决不是单纯展示价值的破碎,从而给人留下一段伤感苦涩的回味,而在于通过展示悲剧英雄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使人看到一种更高的价值力量,同时使人感到一种浩气长存的生命力。“悲剧的要素不只是灾难,还有抗争。悲剧精神就是悲剧主人公所表现的,为实现某种美好价值而同不幸命运抗争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悲剧英雄们以自己的奋斗牺牲(当然,不一定指牺牲生命)换来了更高价值的尊严,正因为如此,任何好的悲剧总能让人领略到一种凝重、庄严、悲壮而崇高的美。”[2]竞技体育从一诞生,就注定了悲剧的产生,竞技体育比赛是残酷的,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鲜花就有汗水和泪水。竞技体育的魅力就是悲剧人物面对挫折、困难、极限,以非凡的力量、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精神。“悲剧美就是指人在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抗争中所显示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因为在这种符合人生的抗争与超越中,主体的人格力量得以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得以超常地展现。”[3]本文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剖析了竞技体育悲剧的实质。

1.“心理距离”学说与竞技体育悲剧

“心理距离”说可以在德国美学中找到根源。但是把“距离”的概念讲得最详尽的是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的文章《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学距离》。布洛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切身的”,客体能强烈地被吸引或反映出主体深层的本能,主体必须通过自然的天赋和后天反复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4]竞技体育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胜利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心理距离应该是悲剧心理学的基础。用“心理距离”说来观察悲剧就会发现,悲剧是通过真人来表现的,因此在保持距离上它有先天的不利条件。但是这种不利条件却被悲剧的种种手法弥补起来了。艺术的程式化、人为化、抒情化,安排的超自然氛围,以及非现实而具暗示性的舞台演出技巧,从而把现实生活“过滤”了、理想化了,悲剧利用这些“距离化”因素,给人提供了生活本身所不能提供的壮丽和美。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主体运动员通过先天的运动天赋和后天的刻苦训练,把人体的运动潜能发挥到极限,反映出主体人征服自然、挑战极限、战胜困难的决心。但是,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因为赛场上冠军只有一个,大多数人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竞技体育比赛犹如戏剧里的悲剧,运动员通过精彩的表演,把一部伟大的悲剧浓缩成可以表演、观众能看懂的一连串戏剧情节,通过“心理距离”,感受到竞技体育悲剧强大的震撼力。

2.竞技体育悲剧的崇高感

亚里士多德曾经深刻地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5]悲剧的崇高感是人类特定的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6]“崇高感是一种间接引起的,因为它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阻碍的感觉,马上就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开始酝酿,所以崇高作为一种严肃的情绪,能使人产生敬畏和崇敬。”[7]悲剧能够使人的心灵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能够唤起人们心灵中崇高庄重的情感,能够开启人们的心灵之门,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生命活动,它本身就孕育了无穷的魅力和生命的价值;无数的竞技者,在体育运动中,赢得了愉快与幸福,并心甘情愿地为之流汗乃至流血。医学家们计算,一个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流出的汗水是2000-4000kg,一般要超过他(她)体重的25-50倍。对平常人来说,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为了超越前人和对手,实现自己的价值,运动员不仅要经过长期的、以战胜自我为目标的极限强度训练,而且还要承受创新、创难动作带来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的极大压力,甚至伤病的折磨和死亡。也许人们还记得在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发生的悲剧,也记得在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丹麦自行车运动员死亡的悲剧以及在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瑞士滑雪运动员死亡以及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韩国47岁马术选手金亨七在马术比赛时坠马而死的悲剧。运动员“伤残”已经是一种悲剧了,但是,当透过伤残的阴影,影射出人战胜自我,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是由“悲”向“喜”的升华。“悲剧是在一场焚毁价值的大火中为一种新价值的诞生发放出生证。”[8]悲剧是辽阔无比的苍穹,是充斥宇宙的暴风骤雨,是异乎寻常的英雄气魄,是震撼心灵的狂呼呐喊……

3. 竞技体育悲剧的

任何人生命中的痛苦、死亡都有某种程度的悲剧性因素,都要触动人们心理深层潜伏的死亡意识,都要引起人的心理的恐惧与怜悯感。现代心理学证明,对自己生命苦难和死亡的恐惧,对别人的生命痛苦与毁灭的怜悯是人类一种原始情感的心理效应。“悲剧的心理效应可分为群和痛感群,群的各要素可以相互连接,呈现出一种趋向,共同构成一种综合的体现。与此同时,痛感群中的各感情点也可以相互连接,从本质上呈现出一种审美的痛感。”[9]奥运会是展示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舞台,也是品味喜怒哀乐苦辣酸甜的人生驿站,当有人站在最高领奖台享受胜利的时,就意味着有人失意而归,就意味着领奖台某一个角落里又有一名悲情英雄的流泪,或许正因为如此,竞技体育才会显的那么令人激荡,具有如此难以抵挡的魅力。和痛感是从奥林匹克运动母体中带来的两种情感。竞技体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取胜,就必须带来一种永恒的矛盾,竞技体育不仅仅包含怜悯和同情,还包括导致愉快和振奋的“调解”,人们在欣赏竞技体育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回味的。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展示的不仅仅是运动技巧和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运动员的高昂的士气、坚强的毅力等,比赛的投入和关注让人敬畏,他们对胜利的渴望,振奋的精神,大声的呐喊,让人能真正的体会到竞技体育带给人们的。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当人们从悲剧中体味到获得的时,就会被人类高尚、顽强的意志所折服。

4. 竞技体育悲剧主体情感活动的动态平衡性与高峰逆转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一种“高峰体验”的理论,其内涵主要指出,人在进入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极度欢乐的体验。而且他认为,这种“高峰体验的特征是瞬间产生,转眼即逝的,因而往往逃过了人们的注意,使人们弄不清它的性质,但这样的时刻到来时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人摆脱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而且“这些特征包括暂时的时空混乱感,惊奇和敬畏感,巨大的幸福感。”[10]显然,马斯洛把高峰体验与情感的瞬间转化放在了一起加以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可以恰当地说明悲剧审美主体在情感中审美痛感到审美这一转化过程,而且能很好地解释为何悲剧审美高峰时主体会感受到一种痛感与相互交织的极大震撼。“审美主体在欣赏一部悲剧作品时,情感中会激起多少复杂的对立因素,这些对立性情感始终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运动状态中的。” [9]“悲剧审美是一个时间序列里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审美主体在欣赏一部悲剧时,由于悲剧主人公的痛苦遭遇,致使审美主体在情感中激起了一系列属于痛感群中的各类情感活动。”[11]大逆转是足球比赛中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当一个队以绝对的优势处于领先地位时,双方主体的情感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但是当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高峰逆转的时候,观众将会体会那种逆转的刺激和紧张的。在第三届法国世界杯上,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的巴西队与波兰队的比赛充满了戏剧性,这也许是世界杯决赛阶段历史上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大翻盘。1938年,“足球王国”巴西作为南美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第3届世界杯赛,也正是在本届杯赛上他们开始展露出强大的实力。在争夺前8名的战斗中,巴西队与欧洲劲旅波兰队碰在了一起,这场比赛是在雨后泥泞的场地上进行的。开赛后波兰队攻势凌厉,射门命中率极高,不久就以5比0遥遥领先对手,波兰队看似已经胜券在握,孰料巴西队稳住阵脚之后渐渐稳定了情绪,在泥地上打起了流畅的地面进攻,很快就反过来控制了场上的局势。在剩下的时间里竟然也回敬了对手五球,最终以6球逆转战局。可以说,这种从痛感高峰点上瞬息转化为一种的过程,正是竞技体育悲剧审美主体情感的高峰逆转过程,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之所在。

5.竞技体育悲剧的“净化”和“领悟”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产生来源于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被泯灭了。价值的毁灭,会引起悲剧意识,悲剧对情绪的净化在于把怜悯和恐惧转变为合于美德的思想感情。悲剧的心灵的净化是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12]领悟是继共鸣和净化以后进入潜思默想、体悟人生、提升精神等过程的更高境界。与前两种境界相比,领悟是接受者在共鸣与净化的基础上,对体育运动的内涵作出主动的思索和深刻的理解与体味;同时,共鸣常常是建立在接受者对体育信息一般认同的基础上,净化主要表现在接受者的精神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而领悟则在思索和理解的前提下,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使接受者主动发生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当欣赏完一场竞技体育悲剧时,比赛场景还会萦绕在脑际,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情趣、意境可能会引起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于脑际,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自己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心理状态即为回味与延留,这既体现了接受者的思想变化,又对其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体育运动产生直接社会效益的重要方式。我们的肉体需要体育,我们的精神更需要体育,特别是在技术理性为尚的今天,人类的精神需要艺术和体育这两种东西来实现心灵的净化与皈依。与此同时,我们的肉体还需要体育为之支撑起生命之帆.于是,体育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实的存在价值,它的功能也就不言而喻。

6.悲剧人物与竞技体育悲剧的生命张力

“悲剧的诞生以酒神的受苦为题材,酒神一直是悲剧的主角。悲剧人物表现的是酒神的智慧,只有以大苦大难、厄运为代价,毁灭一切旧的法律、道德、秩序,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世界。”[13]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生命论悲剧观,它通过悲剧人的牺牲、毁灭,唤醒人类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使世界充满“嬉戏着痛苦的刺激”的生命力。竞技体育比赛是残酷的,冠军只有一个,奖牌只能挂在少数人的胸前。这说明了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在竞技场上,失败是竞技体育永恒的主题,悲剧人物将是竞技体育悲剧的“梦工厂”,

即使是冠军,在人类自身极限面前,永远也是失败者,而且冠军的不永恒性,也决定了冠军的悲剧命运,今天的荣誉可能将成为明天跌入低谷的殉葬品。冠军的短暂性与悲剧的永久性共同演绎着竞技体育悲剧,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之所在。施莱格尔说的好,“人性中的精神力量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充分证明自己的存在。”“正如人的伟大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显露出一样,只有与命运观念相联结才能产生悲剧,因为悲剧的本质是表现悲剧人物的壮丽,激发人类的生命力感和积极努力向上的意识。”[12]

悲剧不仅表现生活的肯定,并且也表现生活的否定,但必须是悲剧性质的否定。 竞技体育根植于不断毁灭而又不断超越的奥林匹克文化,其悲剧意识正是人类生命的根基性意识,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之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著. 悲剧心理学[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5: 45.

[2] 尤• 鲍列夫[苏]. 美学[M]. 冯申. 高叔眉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77

[3] 楼昔日. 美学导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66.

[4] 德拉库瓦. 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社,1927:27.

[5] 朱光潜译.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9.

[6] 王福仁.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J] 江苏社会科学, 2001,(1) : 116.

[7] 康德著.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M].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13.

[8] 章辉. 悲剧精神与悲剧意识[J]. 文艺研究,2001:(5):150.

[9] 胡泽球. 论悲剧的的产生[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5):66.

[10 杨清. 心理学概论[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56.

[11] 杨春时.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J]. 厦门大学学报,2006,(5):45.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竞技体育;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27―04

Abstract: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sports in a country or reg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talents) in sport.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surveys, interviews from experts and official documents, this article provides profound and detailed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competitive sports fields in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both have decisive roles in athletic talent resource, as well as offers specific strategi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ports talent resource;competitive sports;Shandong

世界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人力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目前,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知识体育取代了以往的形式,智力资本在现代体育运动竞争中产生令人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并且现代体育运动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队伍所需的物质,更重要的是队伍是否能够获得适应现代体育运动发展战略需要的人力资源上。山东省竞技体育要在竞技体育的竞争中产生质的突破,实现山东竞技体育运动整体水平的飞跃,必须造就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质、体育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后备人力资源。因此,探讨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山东省体育运动的发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简介:顾伟杰(1964―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Jinan 250102,China

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山东省市、县级竞技体育教练员和运动员作为分析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查阅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等相关论文、刊物和书籍,掌握前人的研究水平,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走访山东省有关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业余体校、等,全面了解山东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的相关内容,设计问卷,对山东省17个市所辖的145个区、县,发放问卷269份,调查教练员、业余教练员、竞技运动员等相关问题,回收问卷261份,有效问卷257份,回收率为97.02%,有效率为95.54%。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2 对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2.1 山东省教练员现状分析

教练员是决定体育运动训练水平和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教练员是运动员的选拔者和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是战术方案的设计者和控制者,是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也是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可以说,教练员的人数、水平、能力和责任心等是促使体育团队获得最佳成绩的保障。

调查显示,山东省体育局机关及直属训练单位教练员和全省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及体校的体育专业教师有2 816人,比2001年总数(1 919人)有了明显增长。其中男性有1 957人,占69.5%,女性有859人,占30.5%,男女差距比较大。从职称上来看,山东省的教练员以初、中级为主,局机关及省直中的中级、初级教练员共743名,二者共占69.9%,在高校及体校中二者则占88%。省直中高级教练员有320人,占总人数的30.1%,高校及体校中高级教练员210人,占12%。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山东省教练员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高级教练员太少,还须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保证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顾伟杰 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No.3 2012在我国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历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学历既反映了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涵养。通过调查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练员有2 521人,占89.5%,比2001年山东省教练员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进步,这是由于近几年山东省重视选拔和培养的结果,但和发达国家的教练员数量相比还相差甚远,山东省的教练员文化程度和科学训练能力等还亟待提高。

2.2 山东省业余训练单位教练员现状分析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5岁以下的教练员占64%,36~45岁之间的教练员占32%,56岁以上教练员占4%,从年龄结构上看,教练员的年龄基本上是年轻化的,这与体育运动的工作要求分不开的,基本上适应了现代竞技体育繁重的训练和比赛任务。

目前,山东省市、县业余训练教练员2 413人,以中、初级职称为主,有1 804人,共占74.8%。市级业余训练单位教练总数为860人,其中中级教练员所占比例最大,为45.8%,其次为高级教练员占28.5%,部级教练仅占0.7%;县级业余训练单位教练总数1 553人,其中初级教练占45.5%,中级教练占33.6%,高级教练仅占11.2%,无部级教练。业余训练单位的教练员还应该加强基本素质的提高,以适应训练的需要。

2.3 山东省运动员现状分析

到2010年山东省优秀运动队(省直属一线、二线运动队)共有优秀运动员1 115人,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增长,其中男性681人,女性434人,分别占61.1%和38.9%,男女比例存在一定差距。在运动员等级结构上,山东省优秀运动员队伍等级结构整体水平较高。山东省已拥有健将级优秀运动员318人,位居全国第二,健将级优秀运动员密度为34.7%,高出全国平均比例7个百分点,可见山东省在高级人才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国际级健将仅有42人,占4.6%,作为顶尖人才,比例仍偏少,这表明山东省国际体育竞技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一级优秀运动员483人,占52.8%,二级及以下优秀运动员所占比例为12.5%,表明山东省具有很强的国内体育竞技能力,是国内竞技体育大省,应适当扩大省优秀运动队二线队伍规模,补充年轻的新生力量,以免出现断层,确保我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历是影响运动员成才和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学历较高、发展较全面的运动员,领悟能力相对较高,较易出成绩,其职业转型难度较小,对体育组织的负担轻,能为体育组织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且培养成优秀教练员的几率大。山东省优秀运动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92人,占31.9%,高中最多,有513人,占56.1%,初中以下110人,占12%。根据运动员再就业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高学历需求趋势,运动员平均学历水平需达到大专以上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山东省优秀运动员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

从年龄结构上看,山东省优秀运动员年龄结构比较集中,有77.6%的人分布在16岁至25岁这个年龄段。25岁以上的运动员176人,占19.2%,为了提高优秀运动员效用和培养效率,应尽可能地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潜能。

2.4 山东省业余训练单位在训人员现状分析

目前,山东省市级业余训练单位在训总人数为7 678人,其中田径最多,为1 054人;其次为游泳705人;各重竞技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在训人数均在300~500人左右;乒乓球、排球、皮划艇、赛艇、射击等项目分别有250人左右;体操、自行车、羽毛球等项目在训人数在100~200人;其他项目在训人数均不足100人。各运动项目在训人数与省运会项目金牌设置数量呈非常显著正相关,这也充分说明了省运会项目设置对业余训练起到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图1 山东省市级训练单位各运动项目在训人数 县级训练单位在训总人数为10 289人,其中田径为2 237人;其次为武术套路和跆拳道,1 000人左右,其余各重竞技项目在训人数均有500人左右;篮球、足球在训人数分别为803人和445人;游泳、乒乓球等项目在训人数300多人;排球、射击、羽毛球、体操等项目在200人左右;其余项目均不足100人。

图2 山东省县级训练单位各运动项目在训人数

3 制约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发展的因素

3.1 体制方面,山东省还主要是“县体校―地区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的培养模式,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还主要是由各级市政府体育部门所属机构培养。政府部门掌握着各自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的主渠道,但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从而使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局限于本地区内,妨碍了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流通。另外,户籍管理等一些行政方面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流动。竞技体育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存在封闭性,统一的竞技体育人才市场没有形成,竞技体育人才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影响着人才的开发和共享。用人单位和竞技体育人才之间的信息闭塞和不畅,未能及时反映预测竞技体育人才的供需数量和发展趋势。

3.2 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但山东省教练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基层教练员远远不适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要求,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教练员的能力和文化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3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后的培训质量不高,没有合适的社会组织为他们进行社会指导的工作,各地的教练员不能很好地学习交流。

4 山东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可行性发展对策

4.1 健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体系及制度

建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的一系列合理的制度体系。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健全法制,明确政府权限,确立有限政府的原则,将其权力干预限定在适当的范围之内。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其服务、协调、监督、指导的能力,逐步改善直接的行政调控为间接的综合调控。要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和调配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体育部门还要会同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 营造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发展的适宜条件

要建立竞技体育人才数据库,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并逐步解决竞技体育人才的进修、培训、晋职、留学、住房、就业等问题,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合理使用人才,要使竞技体育人才在选材培养的基础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研究竞技体育人才的最佳年龄段、最佳运动期及最佳竞技状态出现期,研究其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还要大胆使用人才,要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发现人才就大胆使用,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

4.3 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各级体育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教练员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加大培训力度,分期分批组织各级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要经常选派基层教练员观摩全国大赛和省优秀运动队训练,及时掌握所从事项目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和科技信息,尽快提高基层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运动队富余教练员、离退休教练员以及退役优秀运动员到基层体校任教或开展短期培训。

4.4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教学训练

各级政府要坚持统筹规划,多渠道筹资,加大对体校的投入力度。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体校设施建设要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伙食补贴等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落实。体校是培养特殊人才的学校,可以开展有偿训练,合理收费,物价部门要对各级各类体校有偿训练收费进行审批。同时,体育部门每年应从体育公益金中划出适当比例资金,作为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专款用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

4.5 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地市、县区政府要将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地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作用,切实解决体校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体育、教育、财政、人事、物价等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为山东省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6 充分调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

调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内在动力的关键在于采用适当的方法,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各种人力资源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加强运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体育干部、教练员、体育教师和优秀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同时,还要对严重违背体育精神、破坏体育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违反体育组织行业规范、违纪政纪的,都要由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严德一.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4).

[2]杨伟堂.基于柔性管理理论的优秀运动队人力资源管理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0,(1).

[3]李彪龙,孙晋海,徐进吉.“十一运”后山东省体育发展现状与规划透视[J].山东体育科技,2010,(3).

[4]林朋,刘圣文,刘真.山东省体育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4).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8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改革与发展;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101-04

Abstract:This paper carry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university′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period, and expects the difference that motive system in college constitute in the original system,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to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submit to the conclusion: our university competitive Sports motive system, in addition to being subjec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push of national motive mechanism, still is influence by the related function dints, such as reform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etc. in the meantime, motive system in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s several cubism are mutually wrestle of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 is changed into substance appearance gradually by the virtual appearance.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period; university; motivation system; competitive Sports

当今之世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在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期”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从政府的职能方面主要是指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从时间方面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1]。虽然这些转型不是同步的,但对变革中的中国影响深刻。而相对于我国体育来说,由于2008年奥运会特别需求,使得竞技体育体制,成为现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所保留的最后一块“自留地[2]”,其改革步伐暂时滞后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但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改革现行体育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了中国体育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走向社会化,提出“鼓励其他系统、行业等利益集团兴办竞技体育,建立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路径”。因此,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29届奥运会,将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而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推动力和拉动力,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改革与发展及演进态势进行详尽的分析。

1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体育领域内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核心是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因此,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其改革方向必然走向多元化、社会化的道路。体育利益重新分布,最终导致不同的体育利益群体的出现,使体育领域中的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3]。

1.2 体育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力

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各种社会集团利益冲突的过程,新的体制、新的规范、新的行为,必然和原有的体制、规范、行为产生冲突,而改革就在新旧矛盾的交织、改革与保守的较量、动力和阻力的抗衡中进行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改革的直接动力是民众的改革需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以理性的知识分子、明智的官员和社会精英为代表的大众才是今后中国改革的推动者[4]。”更多讨论认为改革的动力来自多个方面,有内部因素和外部推动,其中,社会需要是促使体育系统改革的内在动力,因此,社会一旦产生某种需要,便会促使人们参与或从事某种活动,从而达到满足。所以,需要便成为个人、集体与集团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内在驱动力,这种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不仅是其成为动力之源的根据,也使它作为社会动力,具有不可遏制向前发展的趋势[5]。因此,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作为体育系统的动力源,它驱动体育系统的运行,使其向满足需要的方向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体育与社会其它领域协调发展,在社会大系统中,体育和社会其它领域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早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因此,体育的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其它领域而进行;第二,中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的需求: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体育要融入世界体育,必然要在体育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与世界体育接轨,才能较好的发展;第三,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中国改革根源于生产方式内部,而动因却是来自领导者对生产方式内部落后状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行政权力是中国改革的动力,因此,体育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是体育行政权力,它为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直接动力[6]。

1.3 体育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根据系统论原理,环境影响系统的生长,系统生长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但对环境也有反作用[6]。体育体制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受到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环境,这些影响因素共同对体育体制形成一种外力,这种外力就构成体育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的活动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体育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军”,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新的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生产关系、分配制度和资源调控方式的巨大变革,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必然引起体育体制的改革。而在转型时期,体育体制的发展,其体育利益主体将具有多元性特征,但国家体系仍将保存利益主体的地位。每个主体的目标,都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次、执行不同功能的利益主体,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新的竞争格局,来推动体育的发展运行[7]。

2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演进态势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基地,它不仅要为国家培养自然科学人才、社会科学人才,同样有权利与义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因此走业余化、学院化相结合的集约化培养之路,是当今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所以,高校系统作为转型期竞技体育主体体系外的一支力量,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该体系在多元化竞争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

2.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状况

2.1.1 “学训”矛盾突出

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是困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各学校采取了延长学制、补课、减少训练等措施,但这一矛盾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各试点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运动员能在全国性或重大体育赛事中,发挥最佳水平,创造辉煌成绩,为校争光。一些高校片面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高水平运动员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单一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大学学业的完成。

2.1.2 “学生化、专业化”的制度尚没有形成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学校化,“体教结合”,不同于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不论是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是非常不够的。对学训结合的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赛体系、选拔输送机制和保障体制等,都没有一个制度设计。两种不同体系形成冲突,制约了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结果,高校只是把现有培养模式搬进校园,而没有着力去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体教结合”的竞训模式。体育部门也没有在原有体制外,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一个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2.1.3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化”的投入不足

“体教结合”、高校办队道路暂时不能满足“奥运争光”的公共需求。鉴于这样的认识,体育行政部门没有转换现行竞技体育体制的决心,自然就缺乏构建新体制的规划,在“体教结合”、专业化的高校办队探索中,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所需。

2.1.4 “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培养体系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还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他们长期游离于体育竞技比赛的主战场之外,既有体制限制了他们没有更多的参赛机会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竞技水平确实比不上专业运动员。就目前来看,除了清华大学等少部分高校外,其他院校在竞技体育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

2.2 转型期高校发展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模型

在社会转型期,系统的运行动力分别来源社会需求和行政命令,通过计划驱动,运动员主体在赛场争金夺银。这是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模式,属于供给推动型模式:而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本身发展的需求所引发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则属于拉动型模式。而在转型期,此两种外部动力模式都可能并轨存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高校竞技体育必须面临多个竞争主体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高校动力系统由学校原动力、运动队能动力、运动员能动力的矢量和组成,而人的行为是千变万化的,随环境(文化、制度环境)变化,而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国家在完成体制模式改革后,高校运动成绩的表现并不可能保证立刻比原体制有大的进步。但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从而使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3 转型时期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创建高水平的大学相应要创建高水平的体育,因为“体”从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8]。“体教结合”是把本属于教育范畴的竞技体育“还本正源”,让竞技体育“回家”。因此,教育的本质特征和高校的历史使命是转型期高校改革与发展构成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对于竞技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竞技人才,使得他们能在部级和世界级的各种体育赛事中争得荣誉,做出贡献。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总体水平和实力,还远远不能和省市运动员抗衡,参与的大型比赛也仅仅是教育部组织的或者是学校系统运动会,几乎没有国家指令的夺牌任务,只是完成“为校争光”的目的[9],因此,动力源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需要,分别是:学校职能部门、教练员及运动员、管理者、少数合作单位等。这些产生动力源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是个体行动者即学生运动员;中观层次主要是指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而宏观层次主要是国家教育系统、国家体育事业。这三个不同的动力主体,产生各自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不同的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其中,学生运动员的主要动力需求为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满足自我竞技体育需求,提高运动成绩等;学校的动力为:提高大学声誉,获得经费资助,完成大学办学目标等;国家教育部门的动力是:提高国家教育系统竞技体育水平,完成国家教育目标,为国家体育事业服务等。这些主体和动力受体,分别是高校的能动力源和原动力源。而其他高校外主体(俱乐部、行业及产业体协,以及原体制形式或者个人等),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竞争力量非常弱小,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但也对高校形成潜在的竞争压力,比如目前对生源的竞争。多个主体在转型时期相互角力,构成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国家主体,通过体制和制度激励约束各个主体,使其产生能动力。但由于目前,虽然国家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但却没有资金和其他相应配套制度和资源的支持,制度的激励措施也不够,造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兴衰主要取决与学校领导等个体因素,而学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等,都是人或“法人”,他们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目前高校开展竞技体育,还是一个出钱、出力、而不出效益的事情,因此决定了开展竞技体育的复杂性和变性,但这种变性应该仅仅是改革中的一个“过程”。在转型时期,国家的政策指向,激励各个主体产生能动力,随着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当能形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竞争主体时,高校将就被纳入国家培养竞技运动员主渠道的系列之中,这时,高校系统边界发生了变化,国家制度将会对高校动力产生巨大影响,国家将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发展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会逐渐由“局外”转变为“局内”,特别是国家为高校提供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时起作用,促使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体制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国家不可能采取较激烈的激进式的改革模式,这时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除含原体制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全部元素外,最重要的是由国家将为其添加转型压力,转型压力主要表现在对高校高水平办队质量的要求、竞技体育训练规律与训练目标、任务差异等[10]。

外部动力在转型期也将有所变化:以前激励高校运动队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行政命令,训练领域内的人员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竞技夺标任务,完成为所属部门争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和竞赛是一种工作,教练员和运动员只受任务、计划和行政命令的驱使,只对计划负责。而在转型期,高校系统运行的动力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将分别来源于社会和自身需求以及行政命令等,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发展而形成的,并由此需求所驱动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的行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这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所以,学校的原动力将得到大幅度的增强,而学校原动力激发运动队能动力,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

2.4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通过“体教结合”的改革思路和多项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发展规划,部分普通高校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体育人才,如: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清华大学射击队、跳水队,复旦大学排球队,上海交通大学篮球队。有些项目的训练条件甚至已超过了体校、体工队,个别省市体育局管辖的项目,已开始与高校通过资源共享进行了共建。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约20余万人[11],这样庞大的运动员群体将为学校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这样,高校系统在社会转型时期,将逐渐形成以训练主体、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体系也将发生很大变化。首先,除训练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动力在不同时期都存在外,国家及学校原动力由原来的“虚拟”(精神激励)状态逐渐转变为转型时期的“实质”状态,但因为国家一向奉行以稳定为前提的渐进性改革,其直接考虑是希望尽量不触动既得利益者,再开辟新的领域进行增量改革[12],所以改革的步骤是一个渐变过程,力的大小变化也是渐变过程,由原体制时期的直接作用于国家体工队(以计划形式),转变为部分作用于高校,转型压力从直接作用于国家原体系系统,转向部分作用于高校。例如: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教育系统将独立承担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任,这对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学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体艺[ 2005] 3号文件中,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强调,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并指出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3]。

3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展望

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使命,国家目前必须保证原体系的稳定,所以改革的推动力不足,而高校体系由于自身财力和其他各方面因素,自身的原动力也不足。但我们从国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看,它却有着美好的前景,因为其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旋律,关注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遵循了体育与教育规律,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与教育优势,补充了举国体制培养人才中的不足,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求学、就业的价值取向[14]。所以,高等院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专业队”难以突破的单一发展,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提供“社会化”的公共生活领域。但由于原有体制的阻扰,以及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博弈,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将层出不穷,这是必然的发展过程。办队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并且要把这种信念贯彻到整个队伍,坚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使命,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崭新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实践。但是,我们知道,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短期内,由教育系统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运动员,难度还很大,也不现实。因此,只有在加快教育系统培养优秀运动员步伐的同时,整合高校建立适合优秀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动力机制,才能加快转型期高校竞技体育的前进步伐,完成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田会.从转型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影响看国有企业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6,(9):1-5.

[2] 唐建倦,邹卫国,周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5-7.

[3] 张春合,陈中林,陈德林.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动力系统及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16-18.

[4] 卢元镇,张新萍,周传志. 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2008,15(2):1-5.

[5] 张春合,吴金元,彭庆文等.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20-23.

[6] 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21-23.

[7] 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体育学刊,2006,13(4):1-5.

[8] 冯卫.论体育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0-11.

[9] 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0-43.

[10]张春合,吴金元,谭红等. 转型期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114-117.

[11]邵斌,丁海勇,何志林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0-72.

[12]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75-77.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9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目标是夺取比赛胜利。将竞技体育加以改造,应用到警察教育体系中中来,为警察教育学科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全面增强体质和技能,提高警察的战斗力服务,增强警察队伍建设,促进公安干警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竞技运动与警察运动的区别

1.1竞技运动

竞技运动指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的而进行的训练和竞赛,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和集体在体力、智力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竞技运动是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运动项目的通称。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人也将竞技运动又分为体育竞技和电子竞技。但在常用语言中竞技运动特指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目前全世界通行的竞技运动项目有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等数十项,各国还有自己的特殊项目,如中国的武术。

1.2警察体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警察执法的危险性和战斗性逐渐显现,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尤其是警体专业技能的不过硬所导致的伤亡逐年增加,引起公安部领导和从事公安教育的学者对公安教育训练内容和体系的反思。以公安教育训练的内容和体系应适当公安执法的现实需要为主的各种研究和改革随之展开。警察体育是在军事体育的孕育中,随着公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警察队伍的不断扩大、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不断加强及人民警察在长期执法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

1.3竞技运动与警察运动的区别

竞技和警察体育都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但它们侧重方向却不一样,各自的主要手段同作为身体运动的下位概念,体现了人类对身体运动不同价值的追求。竞技运动是在竞技过程中作为竞技手段使用的身体运动项目的总称。它分为技艺性竞技和体能性竞技。前者是运动员专门从事的以完善和提高运动技术为本质的高级竞技运动,它的直接目的是竞技本身,所以又可以称为目的性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性竞技运动是警察业余参加的以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能,为本质的普通竞技运动,是警察锻炼身体的手段之一,又可以叫做手段性竞技运动。而警察体育运动是身体教育中作为完善身体所用的身体运动,是用于提高警察体质的那些竞技、体操、游戏、武术、舞蹈等的总称。我们只有明确竞技运动和警察体育运动及其各自手段的实质,才能更好地运用警察体育运动来完善警察身体,而不是用来进行运动技术训练。

2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手段化的必要性

竞技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警察的学习和掌握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使高、新、难的技术运用越来越成 为新的标准,影响着警察的日常身体锻炼观念,很多警察认为自 己锻炼身体也应该采用这个标准,但事实却相反,大多数警察无论从主观还是能力上都是不可能也不需要学习和掌握。 竞技运动规则的复杂性与警察体育规则简单性、实用性、 实战性的差距越来越大。竞技运动的产生往往是源于民众,在技术上由简到繁,在竞赛指导思想上主张“更快、更高、更强”, 向自我的极限挑战。而警察体育不用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同时性别区分在日常的警察身体锻炼中也不必要求得很严格。竞技场地和器材的标准化与警察能力之间的差距。大多数的单位在规划运动场地时往往基本以竞技运动项目的标准进行建设,尤其是在器材的配置上采用“标准化”。也许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却忽略了过于标准的场地器材对警察从事警察体育运 动产生的障碍作用,有些人虽对某些项目感兴趣,但却凶为能力不够而无法在标准器材上活动而被迫放弃。这就需要把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手段化,进而更好地指导警察大练兵,使多数警察直接参与警察体育,由此改变警察对“精英体育”的认识。

3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手段化的方法和途径

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手段化的改造过程主要是从内容、结构、方法、组织形式和场地器材等方面着手,对竞技运动进行改造,应用到警察体育领域。首先要紧紧围绕警察体育手段的实效性、实战性、主体性、基础性、终身性等特点,以及对身体锻炼效应的要求,从体质健康学、运动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视角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警察体育手段的挖掘和建设。

对一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其简化、娱乐化、生活化等。可以把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综合,或将一个项目中的不同练习方法经过变形、创新,演变成新的警察体育运动的手段。或者是把非常复杂的正规的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战术、规则等进行拆分,借鉴其中适合警察体育运动的部分,作为警察体育手段。如在警队开展半程马拉松、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健美操等运动,来提高警察的组织协调性。其次要全面总结竞技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并进行有效的筛选与转化,以完善警察体育的手段。同时,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警察体育主体的特点,这里的竞技要遵循教育标准而不是职业竞技标准。

4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手段化的应用

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手段化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虑教育因素, 看其是否符合培养公安干警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发展公安干警非智力心里品质和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2) 从人民警察的实际情况出发, 看是否有利于增强公安的的体能素质。身体锻炼应该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它是从许多竞技运动和群众运动文化中提炼构成的增强体质的手段。用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手段来实现增强警察体质的目的,使得竞技在这里处于从属地位。( 3) 所追求的不再是高难度技巧和运动成绩, 也不必把竞技运动中出现的新动作、新姿势应用到警察体育中来。而是用竞技的方法、原理去追求锻炼效果,把学技术和锻炼身体过程结合起来。 ( 4) 注意锻炼身体的实效性, 看是否在负荷价值阈的范围内。(负荷价值阈指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所用的锻炼身体运动负荷价值阈,不同于运动量的指标) ,应在有利于公安干警完善身体和增强体质的前提下,简化竞技技巧,使得绝大多数警察经过努力能够掌握的基本技术。(5) 注意身体的全面发展。有些竞技运动经过加工改造后,也许只能解决身体发展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应搭配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以促进警察队伍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优势。

5结语

目前我国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还不可能从“强制性”体育模式完全摆脱出来,但合理地借鉴、汲取、采用一些寓教于乐的竞技运动的内容,启发思维、创造情趣,挖掘潜力、寻求成效,将会对丰富警察体育活动,调动自我健身锻炼热情和养成健康习惯等起到促进作用。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手段化存在着必然性和可行性。所以,竞技运动警察体育手段化对完善警察身体、提高警察队伍的战斗力有很大的裨益。

6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