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11-03 10:18:31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1

第二作者,佟建,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第三作者,宋和发,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摘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诸多的食品问题中,农药残留问题以其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而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要务。而现实中的检测仪器多以专业性强、操作困难、检测过程繁琐而脱离了人们的接受范围。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因,本文通过对现有检测产品的设计进行分析,从功能优化组合、改变形态比例、简化测试过程等问题入手,在满足其最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删除冗余功能,进而对该检测产品的提出创新设计思路,使该类产品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药残留、功能优化组合、创新设计思路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农药残留的现状与危害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地见诸于报端,并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对于食品的信心。诸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 、瘦肉精、皮鞋胶囊、大米石蜡等事件不断地冲击着消费者的心理底线。但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目前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并不是以上这些问题,而是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将导致人急性中毒,或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物,将引起人的慢性中毒,导致更为可怕的慢性疾病的发生。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残留农药中毒人数约十万人次,致死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二十。农药残留问题因为其范围广、致病率高、反应周期不定、对人体损害巨大等原因,已经成为了威胁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如果不加以检测与控制,必将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

二、目前农药残留检测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创新设计的总体思路

目前专业的检测设备十分昂贵、体积硕大、检测过程繁琐,但过多的功能往往是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少或应用不到,不利于产品家用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技术经济性的对比分析,删除专业设备的多余功能、降低产品价格、缩小产品体积,简化检测过程,这都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加实际的积极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首先,在专业设备的功能上进行处理。目前市场的农药残留专业检测设备通常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的双重分析方法,不但对食物是否存在残留农药,对残留农药含量的多少、是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小允许值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还可以通过内置的打印设备输出具体含量的数值。这种产品的设计思路针对的主要人群多是专业人士或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的应用成本明显增加,使产品在现实应用中遭遇一定的瓶颈,因此,需要对此设计思路进行优化。例如设定一个农药残留量的控制值,使超出该控制值的检测为不合格,进而可以将专业设备中的定量分析剔除。将相关的打印输出设备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将显示与打印合并成为一种纯显示功能。这样不但简化了功能,减少了相关操作,使新产品在实际生活中依然能够检测出残留农药是否超标,优化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产品体积上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目前主流的检测设备长度多为三十厘米左右。例如,农药残留检测仪PNY-II的体积为26.3cm *18.5cm *9.5cm,重3公斤,体积过大,不利于随身携带,就更无法随时对需要采购的食品进行即时检测。因此,在减少了相应功能的前提下,应该对体积进行调整。通过资料分析与比对,我们发现,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是在同等体积的情况下,占用空间最少的,也更加便于随身携带,因此在设计的新思路中,该产品的理想体积为直径10cm-12cm的圆形截面,厚度3cm-4cm的圆柱体,这种形态不但能够更合理的利用有限体积,而且携带方便,利于存放。

最后,目前市场中的检测产品最为脱离我们现实生活的便是检测过程比较复杂,一般都需要提取一定的食品试剂,经过几个步骤才能实现对残留农药的检测。而这个过程的时间又相对较长,不能完全满足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通过调查研究,目前的检测方式多为试剂、试纸检测。而这种检测一般分为三个过程:提取试剂过程、试剂与试纸的反应过程以及用反应的结果与控制值对比的过程。而提取过程与比对过程又完全凭借人的主观操作为依托,在准确性与及时性上都存在着不可控制性。因此,应该对这种检测方式进行调整优化。

通过研究比对,利用红外线反射原理可以将现有检测设备的不可控性降低至最小范围,通过对食品的预先加热,使之产生红外电波,再通过红外线反射原理对反射原理对反射试纸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定性的测试结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简化测试过程,并将测试过程中的不可控性降低到允许的范围之内。

三、农药残留测试产品创新设计思路的总结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农药残留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针对目前的检测产品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对总体设计思路进行优化组合。首先,调整该类产品的服务对象和使用范围,使该类产品不再专属于实验人员与科研单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大众,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让该类产品更加贴合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提升大众对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在功能上进行优化合并,改定性定量的双重分析为预加控制值的定性分析,从而简化操作步骤,缩小产品体积,使之更高效的发挥作用。此外,产品的体积也会随着功能的简化而进一步缩小,使携带更加方便,符合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最后,通过利用红外线反射原理优化检测方式,缩短检测时间,使检测结果更具实效性和真实性。

针对该类产品的设计思路调整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功能整合过程中,农药残留量的控制值的设定由于食品本身的不同,难于形成一个普遍性的通值。其次,在检测过程中的预加热的时间问题,由于红外线反射需要一个最小恒定值,因此预加热持续时间的设定将因检测食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较难控制。此外,预加热将使产品温度升高,对电路的保护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后,基于红外线反射检测原理将造成检测产品的成本提高。而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2

1.食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2000-2005中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这样规定的,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指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消费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5,6]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5-6]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问题。食品数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本民族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膳食数量。要保证食品数量安全就要求人民必须既可以买得到又能够买得起维持其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食品质量安全主要指所提供的食品在营养,卫生等方面能够满足和保障人们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到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是否有毒,以及添加剂是否违规和超标、标签使用是否符合规范等问题。食品可持续安全问题主要是从发展角度要求食品获取需要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食品安全的成因

对于食品安全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诸多研究。如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insey教授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可以分类为以下六个方面:[5-10]土壤、水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农副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等,致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副产品中残留;农副产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违规或超量使用添加剂(防腐剂);新原料、新技术等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的部分学者也从食品生产、加工到销售供给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柏振忠、王红玲等研究认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以及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掺杂使假和包装容器对食品造成污染等几个方面。陈兴乐等从政府规章、管理制度等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对影响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监管信息不畅通以及监测与预警机制失灵等几方面。孟菲、段玉峰等从生产角度分析,认为农药、兽药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环境因子。王婷等认为食品安全必须要加强对农副产品源头的控制。王志刚、周洁红通过对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程度以及消费行为特点等进行分析,认为“收入、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消费者对安全的忧虑度以及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徐晓新认为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所致。刘为军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表征因素、过程控制因素、制度因素三个方面。综上可知,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复杂多样,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受到生产、加工、储运等各个环节的影响。首先,在生产环节会受到土壤和水源污染导致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污染,以及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大量滥用植物生长调节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等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其次,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也会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污染以及滥用添加剂等而引发食品安全隐患。对于诸多影响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等问题,可以通过提高行业门槛、加强产品标准制定以及完善立法和监管制度等措施加以解决。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真正解决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重点还在于追根溯源。食品安全不从源头保障,一切都是徒劳。笔者认为,这个源头在于农副产品的生产环节,包括最上游的生产环境(土壤、水、空气等)和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环节。因此,为农副产品生产的源头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监管条件,既是有效改善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也是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长远之计。

二、食品安全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食品安全最基础和最有效的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10,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推进,可以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流动与集聚,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因此,从本质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以及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原有利益主体相互分隔的格局,促使其演变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体,从而形成了从食品源头的生产(种植、养殖)、储运、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相互促进机制,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转变,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保障,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前提

从农副产品生产环节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小”与“散”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副产品安全生产风险。农副产品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我国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典型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我国农业的迅速崛起、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农地资源的稀缺和人口众多的人地矛盾,均田承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造成了我国农地使用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这种超小规模化的生产状态不仅加大了农业生产和收割的难度,减低了农地的利用效率,制约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专业化和精细化生产的发展,而且可能造成同一品种在不同人家种植、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质量不一样,严重制约了农副产品标准化的推行,增加了农副产品安全生产风险。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副产品生产的安全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主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分散小规模生产,使得农民对农副产品生产与企业对食品加工的环节相分离,非常不利于政府食品安全的全程跟踪监管,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广大农村生产的原始食物产品,容易导致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多头监管与协调矛盾等诸多问题。虽然在一些地区推行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后,食品加工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仍然比较松散,并非完全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企业也难以将产品质量标准延伸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政府管理部门而言,一方面,质检部门负责监督和处罚企业加工环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却没有权力去直接监管农户的生产环节中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容易造成对食品安全问题责任的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农业管理部门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却又不到位,最终造成无法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有效监管,同样增加了食品安全生产风险。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农业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在农业生产工程中使用统一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农副产品具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为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降低了农副产品安全风险。

4.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综合系统。[10]消费者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了解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追溯问题食品的来源及出现问题的具体环节。因此,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办法。然而,我国农地使用的过度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超小规模化使得农副产品的追根溯源非常困难。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化,从而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屏障。由此可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升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首先,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走向企业化和标准化,从而使每个生产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直接对象,这就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由企业把关食物产品,对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规定,起到了直接筛选的功能。再次,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进而促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最终从产品源头上减少了因滥用农药化肥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带来的农副产品受污染的安全风险。第三,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又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者出于生产利润压力进而违反食品安全法规事件的发生。另外,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其进入现代化物流、贸易和销售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生产的农副产品的品质也就必然有了相应的保证。

三、农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农村中分家习俗造成了

我国农地经营的细碎化,阻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由于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为公平起见,一般会根据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远近等分为不同的类别,采取好坏、远近搭配的方式使每个家庭分配到不同类别土地。在我国农村分家时,原来家庭的土地也会依照土地的肥瘦、距离居住地的远近等标准被分成多个部分,分开的每个子辈家庭将分到不同类别的土地。这样就导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本就细碎化程度较高的农地进一步细碎化,每个单一地块面积较小,使得农地过于分散,从而形成普遍的“超小型”的土地经营格局,土地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使本已高度稀缺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已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践表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固有局限性已逐渐暴露出来,是阻碍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和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11-13]

2.农地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要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可耕地,因此,要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应从解决农地流转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和实现农地的适度集中。即通过农地流转,使分散、零星的地块逐步集中形成一定规模,促进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安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经营,从而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四、结语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3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随着食品自然生产方式减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加,食品被人为污染的机会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直接与潜在威胁日益增大;转基因食品、酶制剂等食品新技术和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隐患;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许多环节掺杂使假。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年~2003年的一项调查统计:全国有10.6万多家食品企业,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超过10%的企业无营业执照,1/5属无标生产,2/3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1/5对进厂原料不进行任何把关,60%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这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当前食品行业的现状。国外多是工业化大生产,而中国则多是小作坊式生产。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很多都是产自一些“三无”小厂,不干不净、乱添乱加、不明不白,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公众近年来遭遇的含毒掺假食品已经难以列举,这个名单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种类的食品:奶粉可以做假、肉类可以兑水、调料可以掺假、蔬菜全是农药、水果可以用药物催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的水、米、油、盐、酱、醋、茶也都接二连三地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虽屡经工商质监卫生部门查获并严处,屡经媒体曝光或批评,却像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些表明我国整体食物安全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产品质量状况实在令人勘忧,因此食品质量安全工作需要严阵以待,依法治食,刻不容缓。

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

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由于污染,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而农民喷洒化学农药等被认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如今,既使是家禽家畜排泄的“有机肥”,与我们先辈时代的有机肥营养成分相比也早已大相径庭。有数据显示,每万头猪每年排泄物中就含有机砷类残留物3吨,这些有毒的“有机肥”常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用以施肥或排入溪流,造成污染。

2加工工艺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农业生产工艺落后,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农业还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农业设备极其落后,生产工艺非常粗糙。许多农民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加工,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甚至根本没有质量安全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三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带来的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

3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包括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执法力度不到位,个别机关中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作风,使食品监管工作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监管能力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打假不力、假打、暗地里默许甚至公开支持制假售假,这些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隐患。

4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规存在许多盲区,尚未出台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现有法规分散、零乱,且标准过少。如农药残留问题,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而美国规定了115种,日本、加拿大分别有96种。由于法规不完善,对于农产品农药残留造成的人体伤害,尚无法追究法律责任。

5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带来的信用缺失问题。

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信用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个别人把勤劳和智慧发挥到了不该发挥的地方,惟利是图的人层出不穷,尽干伤天害理的缺德事。他们何以敢冒险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假、造假、售假的风险成本太低,往往是遇到问题交点罚款就可以平安无事。有时我们的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之间好象是处于猫鼠同眠的状况,监管部门需要生产企业交罚款以完成任务指标;生产企业交了罚款就可以继续生产谋取暴利。在这种情况下,食品问题自然屡禁不止。

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措施

1完善法制,严格执法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法》等法规,并正在加紧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超市经营环境卫生标准》等多部与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安全流程有关的法规。但是按照我国现有《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对违法者处罚相对过轻,基本上是以罚款来处理,而违法者又不怕被罚。因此,首先是要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协调、修订,加重对违法人的处罚强度,“治乱世用重典”,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处罚必须是一棍子打死,让他坐牢,让他倾家荡产,使违法的成本极高、代价极大,人们也就都遵纪守法了。其次是组建联合执法网,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严格依法行政,形成一个工作高效、监管到位、老百姓信得过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切实形成合力。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切实改善行政效率,加强监管力度,改革现行体制,从根本上堵住问题食品的源头。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依法严打不法商人,严厉查处制售假劣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一定要做到治标治本并重,扎扎实实落实好食品管理方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做到协调、统一、高效。

2强化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治理

首先,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除了开展检测、把好入市关口外,更主要的是要从源头上控制,从根本上治理;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好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清洁的环境中生产,从根本上杜绝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其次,推进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制度,为市场准入提供“通行

证”,变流通入口为关口。认证认定是质量评价的基本手段,是对达到一定标准水平的产品发放标志、给予认可,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目前在农产品质量认证上,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再次,规范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和使用,限制、禁止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对明令禁用、限用的投入品加强监管和抽查,对违规者予以处罚,切实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

3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政府应加快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包括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分别达到市场准入标准、进入超市专卖标准,并向广大农民、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荐和介绍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加快食品质量安全立法进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法》,可以提高食品企业准入市场门槛,为预防食品安全隐患增加最重要的一道关口。为此,合法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急切盼望《食品安全法》出台,以从法律上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

4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对那些恶意造假坑害百姓的不法分子,要坚决揭露予以曝光,必要时要动用法律的手段换回百姓盘中餐的“清白”。注意引导消费,保护和宣传那些守法经营的企业,做好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群众监督网,做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让消费者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最终使假冒伪劣产品失去消费市场。

5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监管的角度,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和构筑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的监管体制,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和治本之策。对监管不力的部门和官员应及时追究其责任,应将问责制深入贯彻到包括食品监管部门在内的各政府职能部门中去,并将问责制引入《食品安全法》中,把食品安全问题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挂起钩来。同时应修订现有食品管理的法规,加大对食品违法的处罚力度,改变对违法者惩戒力度不够、难以形成震慑、致使不法者见利忘义铤而走险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分门别类地制订出食品行业具体的准入门槛,作为从事该行业的前提条件,而且门槛一定要设得高一些。对于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这就需要农业、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控制体系,严格食品生产经营的许可审批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农村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宣传、教育和指导,让其了解《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严格按照质量标准从事生产经营,自觉守法,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和市场秩序。

6尽快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结构

2004年12月24日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尽快清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卫生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要求制定的。七部委在《意见》中确定了近期工作的重点,即全面清理现行食品标准,以食品安全标准为重点调整食品标准体系结构,重点安排食品卫生、食品生产安全控制等一批重要标准的修订工作。这说明国家十分重视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进程的工作。

在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诸多因素中,标准是质量的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食品安全标准的水平决定了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因此,对无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食品应尽快制定地方标准加以规范,对蔬菜、果品、水产品等从生产基地到餐桌的监督检验进行地方立法,对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也要尽快修订完善,且要以国际标准、指南、建议为基础,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限量指标——食品卫生系列标准。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4

■背景 “问题食品”泛滥,农村成“监管盲区”

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但在农村却大有市场。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2011年8月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调查发现,由于监管缺位,一些“问题食品”在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销售火爆,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事实上,早在2006年,“问题食品”在部分农村地区泛滥,就引起了该省的重视。山东省政府出台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就将农村食品安全列为第一个整治重点。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问题食品”在农村仍然难以销声匿迹?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的答复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案例 “监管下乡”,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2011年8月25日,山东省召开全省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电视会议,出台《山东省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4个月的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体制机制,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大力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流通网络建设,强化农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会议要求,政府部门要“监管出城”“监管下乡”,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威胁食品安全的不法行为。

此次重点整治七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食品市场重点部位的综合整治;二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综合整治;三是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的综合整治;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整治;五是加大对私屠乱宰的综合整治;六是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七是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与评估。

在整治中,山东省集中开展对重点部位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与整治。对农村食品市场重点部位的综合整治,以农村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中小学校周边的食杂店、食品商贩和流动送货商为重点,全面梳理排查农村食品市场监管薄弱环节,摸清监管底数,集中力量开展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重点部位“三无”食品、劣质食品、商标侵权等假冒伪劣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逐户逐品牌进行排查。建立假冒伪劣食品、供货商黑名单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与此同时,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与整治力度。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品种以及主要销售流向,并于2011年年底前建立小作坊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定期对小作坊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对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

9月1日,山东省又印发了《山东省农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主要以规范农村中小学和托幼机构食堂监管为重点整治内容,严厉打击无证经营、故意采购和使用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建立农村中小学食堂餐饮安全信用档案。10月,该省启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用网,第一批将农村中小学食堂全部纳入监管信用网管理。

2011年5月,山东省设立了山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省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委员会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省质监局等25个单位组成,负责组织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工作方针政策,指导市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开展工作,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大整顿治理和联合检查行动。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青海省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食品安全是指农村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农村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经调查,青海省农村食品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村生产者的生产环境恶劣,卫生条件不合格

由于农村的销售商大多是当地居民,许多生产者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大多在小作坊进行食品的生产加工活动,卫生条件很差。

2、缺乏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农村有些监管部门连基本的检测设备都没有,不少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流通的食品进行检查。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的缺乏,使得监管成为一种形式,从而使农村成为劣质食品的倾销地。

3、食源性疾病仍是农村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

由于受到受教育水平、饮食习惯及信息不发达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居民缺乏卫生意识,从而导致很多食源性疾病。如饭前不洗手、直接食用未经加工的肉类、直接饮用生水或受农药污染的水而引发疾病。

4、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在人口结构、产业类型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文化基础较好、适应能力较强的农民纷纷弃农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而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其识别能力、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农村地区的管理措施相对滞后,检测设备也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督管理职能,这些都为违法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的村民碍于同乡邻里的情面,不愿主张自己的权益,也使得假冒伪劣食品能在乡村占据市场。

5、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

受到自身技术水平、知识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农村的生产者为了让生产出的食品美观、好吃,并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在食品中加入了大量色素、甜味剂等添加剂。

6、大量过期、变质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农村的商品经营者大多是本地农民,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及守法经营的观念。个别经营者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管商品质量,更不会考虑人们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后果。

二、青海省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当地政府和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力量单薄且意识淡薄,只有为数极少的专业人员,手段也只限于行政监管,缺少市场诚信、社会中介、行业自律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同时,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够。青海省的食品监管部门主要有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牵涉的部门较多,这种多头管理的形式常造成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明确,业务上相互推诿,从而弱化了监管力度。

2、当地的经济水平较低,食品加工检验技术及设备较落后

近年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村补贴与扶持的力度,但由于农村地区远离城市,经济、交通水平等相对落后,农村食品检测、生产和消毒设备依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有的农村监管部门连基本的检测设备都没有,不少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流通的食品进行检查,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3、农村居民受传统饮食观念的影响颇深

受消费水平及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较为普遍,劣质食品大量存在,一些“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一些农村居民对于卫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购买食品时注重口味而不注重营养,仍旧沿袭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习惯。

三、解决青海省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措施

1、食品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控制生产和销售环节

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建设是一对互补关系。道德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覆盖领域要比法律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呼唤人的良知、抨击丑恶现象,以群体的力量指引和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自律。政府应在食品行业大力开展道德宣传,进行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纳入食品安全征信范围中。

2、依托基础教育和各种宣传手段让居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在基础教育中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同时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对公众进行食品科普教育;利用村镇广播、发放宣传单和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在农村广泛、深入地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宣传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及投诉途径。这不仅可以让消费者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让经营者了解违法经营将受到何种惩罚。同时,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提高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及识假辨假的能力;强化经营者的守法观念,使食品安全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3、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规范整合流通领域的经营秩序,积极引导、扶持正规的超市、连锁店进入农村。二是实施食品经营户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三是强化不合格食品退市机制,并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四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执法效能。五是建立健全消费维权网点建设,充分发挥投诉效应。

4、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青海省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监管部门往往仓促应对,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起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导致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5、提高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作用

从近年来青海省所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可以发现,食品行业协会对食品安全的推动作用并不理想。只要食品行业内发生一起食品安全问题,就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一些小食品企业掺杂、掺假,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往往会影响到行业内其他守法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甚至有可能使整个行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因此,青海省的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应当肩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行业协会是社会生产专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维护着行业的整体利益。食品行业协会应加强对行业成员的食品安全教育、树立行业荣誉感;组织会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正确掌握确保食品卫生质量的先进方法;树立先进、批评落后,促使成员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保持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提供业内信息数据、获得最新政策;应对行业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消除不良影响,妥善处理善后工作;与其他组织进行有关食品安全的经验交流与合作。

同时,研究机构应发挥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研究特长,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研究机构可以进行食品安全的基础研究。比如:研究食品发展趋势,探讨各类食品安全加工新工艺;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把食品安全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机构可以承接政府部门或企业委托的食品安全研究课题,为政府重大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和省内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交流活动。

6、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的资金投入,提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政府应该积极发展各种层次的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农药、兽药、饲料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管,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应广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在产品生产基地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力度,努力提高安全食品的质量水平。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务必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决定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食品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应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青海省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研究投入,特别是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的投入,并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应用。

7、政府应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前提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以价格因素为核心的购买决策心理,转向更多地关注商品的质量和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契机,为农村科学文化事业的振兴提供了可能,这些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因此,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荣建华: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食品安全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 杨加丽:农民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分析――以苏北蒋坝镇为例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 黄福荣: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口难度加大,国际上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案件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影响着国民的消费欲望,同时,也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要能够认真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对对外贸易所造成的影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食品安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食品安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对外商品的出口。食品出口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食品出口在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显著的。但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日渐加剧,我国食品出口难度加大,食品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国家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为由不断发起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食品出口进行限制,使我国很多以食品出口为主的企业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面临出口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在农作物方面,由于农药残留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的农作物出口量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据统计,一些谷物产品的出口比例自2009年起,就因为农药残留问题,出口量在逐年降低,一些企业由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食品安全问题消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目前,国际社会非常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尤其是安全得不到保障,达不到一定的安全标准,其市场竞争力就会明显减弱。一旦某种农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这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大幅度下降,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曾经,我国的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很强的,正因为安全问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一些存在问题的出口产品,由于安全问题,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问题产品所产生的影响会波及到中国出口的一些其他农产品,这样,中国农产品整体上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会受到严重削弱。一些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达到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产品的安全生产,这样,产品的成本就会上升,企业产品的价格自然会上升。这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竞争优势就会丧失。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标准不断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在各国为了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都会制定严格的措施,控制不安全食品流入到市场中去,也会制定一些食品安全法规,对进口食品进行严格的限制。很多国家都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相关部门严格把控食品安全,一些国家也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评定的更为复杂的评定系统,对食品安全要求非常高。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就很容易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一定的贸易摩擦。这是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食品出现了安全问题,都会使出口方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会影响到出口方的经济利益,使出口方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关系的和谐发展。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口方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往往会报复对方,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国际贸易纠纷问题,甚至引发一场贸易战争,发生国际贸易战争,结果必然会造成两败俱伤,必然会对国际间正常的贸易关系造成冲击,甚至造成贸易关系的破裂。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对对外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要提升我国食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削弱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有效的管理,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1、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工作,不允许食品生产中使用剧毒农药,可以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农药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管理工作,杜绝国家禁止的农药在市场上流通,对剧毒农药进行市场监管。另外,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提升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中用药的安全意识,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合理用药。这样,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

2、制定食品安全生产与流动的标准。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标准,根据相关标准,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控制,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要重视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标准要求的设定,这个标准设定有一定的难度。国家要能够根据相关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合理的标准。在标准制定后,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要求食品零售商必须要在标签上标明产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理的选用权。

3、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行业协会对整个行业内的商业活动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引导作用。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行业协会的相关成员是食品行业中的部分企业领导者组成的,行业协会能够有效了解食品生产和销售信息,因此,行业协会如果可以发挥作用,利用行业自律原则,自觉制约一些不法商贩是可以有效保障优质食品的供给的。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行业协会能够发挥作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和处理,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曝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食品的生产的安全性。

4、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专门机构。要保障食品的安全,必须要加强管理,而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专门机构,才能保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长期持久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的食品监管工作开展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持续地开展食品监管工作。因此,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专门机构也是现阶段迫切要做好的工作。目前,食品打假专项斗争协调小组承担着食品安全管理的任务,但这个小组工作开展不具有长效性和持久性,只是在社会上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才会调查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食品安全进行突击性检查。这样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国家要能够在小组建设的基础上,能够从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抽调部分力量,组成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对各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制定长期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定期走向市场,做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规范食品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发生,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安全流入市场。

5、食品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国际上绿色壁垒的客观存在,我国的食品行业国际贸易额度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作为食品企业必须要能够加强技术设备更新,能够采用国际标准进行食品销售,做好食品安全监测工作,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这样,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提升食品质量,我国食品企业必须要通过3项认证,只有通过了3项认证,我国的食品企业才能进入国际市场,才能有效突破规避绿色壁垒,提升自身的是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对外贸易额度。食品企业在取得3项认证之后,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能够熟练掌握世纪贸易组织的各项规则,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则要求开展贸易活动。第二,要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工作,通过加强监管,保障每一个环节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保障产品的高质量。第三,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质量,打出自己产品的品牌,能够做一些宣传活动,提升产品牌形象,打造国际品牌。作为食品企业,必须要重视产品质量,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要能够通过有效措施取得国际市场的信任。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出口食品在国际上能够占据有利地位,保障相关产品能够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间的贸易竞争是很激烈的,在食品领域中,贸易竞争也是相当激烈。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问世质量的要求标准不断提升,我国的一些农产品要有效的走向国际市场,必须要不断提升其安全质量水平。要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必须要做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要能够通过各种措施,加大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力度,提升食品品质和质量。作为相关出口企业,也需要能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打破技术贸易壁垒。能够采用有效措施,提升产品品质,打出品牌,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品真正走向世界,提升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迪.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7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必然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关税壁垒逐步取消情况下,与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绿色标志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根据WTO“绿色壁垒”原则,对农产品及食品安全质量提出了十分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保护国内市场、还是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我国的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老百姓生活每日离不开“米袋子”、“菜蓝子”,生活水平提高了,更需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总不能把收入的钱存放在医院里,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现代人的生活中食品和疾病的关联度很大,许多疑难病包括癌症不能不说与现在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有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也无不与生态环境有关。可以想象,每天大家都在食化肥粮、农药菜、呼吸污染的空气、饮用低标准水质、穿化纤衣,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化学成份的侵害,长而久之,何谈全民健康之道呢?因此,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保障事业,首要的应当建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及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存在的隐患

1、农产品生产领域质量安全的问题和现象。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种植业生产资料主要投入要素,很大成份依靠化肥和农药的提升;畜产品生产很大成份依靠非标准饲料和添加剂等催生素实现产量的提高。现代农业生产领域广泛而普遍采用化学手段来增加产量,虽然满足商品市场的供需,然而这种农业现代化措施,在低素质文化水平的农民承包经营后,在日益减少土地而又获得最大边际效益的基础上,既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又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其效益多大,负面效果也多大。近年来农产品抽检结果更令人担忧,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每亩超量30%以上,一些农药残留在土地里十几年不能降解,现仍有些农民还在继续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甲胺磷、双氟磷、氟乙酰胺、盐酸克伦特罗等农药、兽药。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只认识六六六等农药的效果好、经济便宜,根本不去考虑会产生其它后果和危害性。此类现象仍然很普遍。

2、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监管问题十分严重。当前农产品在存储、包装以及运输过程中污染情况还没有被人们引起注意,农产品市场产品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粮食中染色大米、小米,面粉中增白剂、添加剂的过量使用,陈米陈面的再加工,馒头加工化学增白法,“放心猪肉”吃了多少年,老百姓仍然不放心,一头肉牛要注水30余公斤。据工商部门调查,各地区农资农药市场都存在或明或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有剧毒农药、兽药的现象。有销路就有生产的,谁又去追根溯源?

3、农产品质量、卫生标准落后,还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和法规甚少,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可遵循操作的法律规定,比如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法规等,也没有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监管保障体系。我国原有的400多个食品卫生标准,按照国际上危险性评价的原则进行评价,许多指标达不到要求或不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更是落后,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只是我国70年代制定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分散经营体制和市场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实施十分困难,目前各地区普遍没有地方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问题一直成为我们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高低,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体现了政治制度,也标志社会质量和生活质量,同时,生活水准的提高它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

二、解决对策

1、对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屡出问题,尤其是欧盟国家农产品及其食品领域危机不断,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也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对农产品及其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程度不高,采取的措施还不得力,如对其加工产品的制假造假的处罚较轻,管理混乱,各环节存在漏洞、执法不严等等。这一切问题都是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深造成的。近几年来,我们发展经济注重城乡经济建设的“硬件”工程,如发展道桥建设、发展住宅建设等,这是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而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也是关系到入世后,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今后经济发展问题。因此,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把其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的“软件工程”来抓紧落实。发展经济建设硬件工程和软件工程须要双管齐下。

2、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要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保障人民的权益,应尽快修定和完善农产品及其食品卫生标准,制定有关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制定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强行贯彻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措施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和政策。

3、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尽管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做执法依据,但目前更重要是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执法力度。管理好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重要工作和职责、也是一个国家政府对经济管理驾驶能力、管理力度和政策的具体体现。我国农产品安全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也不协调,政出多门,谁都管、谁都不管,卫生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工商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等等都管收费,都不管质量安全,农贸市场注水肉牛、肉鸡多少年来公开买卖,病猪、病鸡依旧流通,蔬菜水果又有谁去检验质量安全呢?有毒有害农药兽药化工企业仍然生产,农民也仍然使用。都因为管理不到位,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执法不严格,又没有力度,也就造成生产到流通各环节对食品安全涉及的问题屡禁不止。解决这一症结问题,在于如何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相协调一致,最好的办法是成立专门管理和执法机构,统一管理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这是借鉴国外许多国家成功的经验,解决混乱的管理现象的有效办法。另外,执法要严。只有严查严管,排除地方保护,让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农产品和食品拒之市场门外,对不法商贩绳之以法,使之倾家荡产,才能根除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危害。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8

关键词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75-0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in rural areas,such as in production enterprises,circulation,catering industry,farmers′ food security and legal consciousness,legal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many other aspects,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strengthening rural food prod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promoting rural food chain management,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paganda,perfecting rural consumer rights protection network,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od safety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food safety;problem;countermeasures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加强重视,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销售市场逐渐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假冒仿冒知名品牌食品、过期食品、“三无”食品等问题非常突出,屡禁不止、屡打不绝,暴露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威协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农村地区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薄弱区和事故多发区,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甚至全社会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仅是食品安全需要重视的问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重视的公共管理问题[1]。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企业规模小,食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农村食品加工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投入少,技术含量低,发展参差不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大量存在,呈现“多、小、散、乱、差”的特点;从事食品加工的人员大多为本地村民或外来务工者,流动性大,健康状况不明、未经正规培训;食品加工场所主要集中在廉价的出租房内或者家庭小作坊里,卫生条件较差,生产工艺落后,使用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同时为了节约成本,食品加工过程使用劣质或来路不明的原料,超范围、超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非食品级添加剂。80%以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给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1.2 批发零售环节混乱

农村食品批发零售多为一些小摊贩或小店,销售质量安全无保证的散装豆制品、糕点、熟食、散装酒、酱油、醋等情况大量存在[2],且商贩进货渠道非常混乱,部分摊贩、店主在采购食品时为贪图便宜,采购一些无厂址和厂名、无 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产品,销售假冒伪劣、标识不全或过期变质食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商店食品摆放生熟不分,与其他非食品、杂物甚至有毒有害物品混杂堆放,在食品批发零售环节混乱无序。

1.3 餐饮行业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饮食业主要以小摊点、小餐馆为主,部分餐饮店厨房内外环境卫生差,甚至居住区与消费区不分,没有正规的消毒灭菌设施设备,加工过程当中生、熟食品不分,原料发霉变质现象严重,甚至将已变质原料及食物违规使用或使用大量添加剂重新加工进行出售,个别店主为贪图便宜,采购和使用劣质原料及未经检验检疫的畜禽肉甚至死畜禽肉及水产品等。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民工聚居的地方,饮食业中散发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分农村比较偏远,交通不变,以及考虑到费用等问题,很多农村饮食店主及员工都未办理健康证,一旦这些人患有传染病,那么去这些饮食店消费的农民将成为直接受害者。

1.4 农民食品安全思想及法律意识不高

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以及文化水平限制,农民不太关注食品安全,很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农村人买食品更看重价格而忽略质量,很少考虑食品安全,对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很少有人过问,多数人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有多大关系,“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3];同时,农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依法思想,也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即使真出了问题,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基本都不会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知道如何来维护[4]。

1.5 法制和监管机制不完善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具体的法律细则仍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5]。相关标准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职能部门工作难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未引起各部门的足够重视,投入的人力财力均较少,政策文件停留于纸面,难以落实到基层,实际监管能力薄弱,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没有具体的责任主体负责监管。部分食品安全职能部门设备落后、方法单一、标准不详,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需求,且相关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能力较强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也没有制定系统的职工食品卫生与法律知识培训[6]。

2 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管理

提高农村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生产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加强食品加工生产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保证食品加工过程符合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卫生要求,规范关于选址和厂区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食品原辅料、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要求,生产让广大农村老百姓吃了放心的食品。

2.2 推行农村超市,实现食品连锁经营

加快农村小型标准化超市改造进程,切实规范农村食品流通秩序,对农村小超市实行量化,把城市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引入农村,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规范市场运作,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食品市场中的乱像。积极探索农村新型营销体系,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连锁商店到农村开设连锁加盟店,形成城区、乡镇、农村一体化的新型消费网络。通过新的消费模式破坏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市场规范化控制农村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村消费者所购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3 完善法制建设,实行有效监管

一是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修订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指标与执行标准。二是制定并严格落实监管制度,对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到底,并严格按照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三是依法赋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权力,督促其加强监管力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安全和谐的新局面。并且增加经济投入,增加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监测设施,增强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改善监测人员工作条件,吸引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进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2.4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食品安全意识

要改变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的现状,还需提高农民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通过电视、报刊、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正确观念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传统的不良消费习惯,提高农民对食品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使农民不购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使伪劣食品无路可销,从而提高农村食品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7]。

2.5 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

依托工商“12315中心”和消费者协会组织,促进维权网络在农村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整合各项资源,在农村各乡镇、街道设立“12315中心”、“消保委”消费维权监督站,在各行政村设立“12315中心”、“消保委”消费维权监督点,由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督员负责收集农村的食品安全信息,并进行商品质量安全监督等。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以解决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不断监督和完善消费维权网络,使农村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

3 参考文献

[1] 王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2013(12):41-44.

[2] 白战林.农村食品安全整治:监管打出组合拳[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7(8):40-41.

[3] 彭,刘艳,黄中夯.成都市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428-429.

[4] 黄慧雄.农村食品安全法律问题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38-39.

[5] 韩希军,董玉.关于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药事,2010(29):72-74.

[6] 顾敏.基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检测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药杂志,2010,31(1):58-60.

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范文9

关键词:计算机;农产品;食品;质量监督

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升,而另一方面,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也就迫切需要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在食品安全领域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有利于提高工作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能体现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计算机技术在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农产品、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对其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做好生产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所在。通过应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来管理产品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形成电子档案,并同时建立对质量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体系,将所有的品控交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因此可大大提升工作速度和准确性,对出现异常的质量控制点及时报警,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自动生成的生产日志和档案都可为日后的生产管理做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除以上介绍之外,陈良臣等开发出基于MVC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控系统,此系统除了可以实现高效管理功能外,还具有便于维护、可扩展等技术优势。

2 计算机技术在农产品、食品流通环节的应用

2.1 仓储运输

农产品、食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发霉、变质、外力损坏、有毒有害物质渗入等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建立的GPS导航监控系统可对农产品、食品实行全程的监控。无论是仓储、运输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被监测到,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即便没有第一时间没有被发现,也可凭借监控系统进行追溯。

2.2 市场销售

产品销售环节是在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渠道,目前,针对销售环节主要是在超市零售和食品配送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

目前,在我国很多大城市的大型超市卖场安装了食品查询系统,这种系统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平台建立的,同时通过为农产品、食品生成代表其“身份”的商品条形码粘贴在相关产品上,通过在专门的条形码查询机器上扫描条形码,一来可以很直观地检验产品的真伪,二来可以直接显示出产品的品种、产地、生产商等商品信息,使消费者做到心中有数。当查询机查询到产品过期或者收到了质量问题投诉等信息,也会及时以文字或语音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做出不要购买的提示,并同时反馈给超市商品管理系统及时下架。

对于餐饮配送等单位来说,对食品安全监控主要是对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和远程监控等方面。贲志强等研究的计算机餐饮配送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分析食品在加工到配送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的有害因素,建立起监督评价指标,用量化的指标去评定食品安全,可通过判别潜在的危害因素来有效预防不利事件的发生,再加上对关键控制点的远程监控,实现了静态评价与动态监控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实现科学的管理。

3 计算机技术在农产品、食品质量溯源中的应用

质量溯源是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质量追溯,可以将问题农产品、食品及时地召回和处理,防止由于食品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扩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质量追溯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因此可以很清楚地厘清责任,找到责任者,积极采取措施,从而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在研究方面,潘春华等在2010年研发出可以用于农产品、食品源头追踪的模块和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食品的安全监控系统,可根据有关部门对农产品、食品的安全监管内容、监管对象等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模块。

翁道磊通过对农产品、食品的安全追溯系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后,与产品流通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EAN・UCC系统对农产品、食品进行标识设计,用RFID系统对农产品的信息进行识别、录入,从而为质量追溯奠定基础。

4 计算机技术在农产品、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农产品、食品的检验检疫中,无论什么项目都会用到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仪器设备的运行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支持,例如,微生物检测系统,通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图像和种类、数量信息的采集,输入到计算机中,通过专业的软件做到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如,学者们研发的瘦肉精检验系统,通过显示出瘦肉的颜色、脂肪厚度和含量,以及通过采集肉品表面的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内置软件来比对识别是否存在瘦肉精,是定性研究的一种方法。

5 计算机技术在市场监督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农产品、食品市场的有效监管方面具有极为优异的表现,由于国家质检总局推广了电子监管系统,将农产品、食品的安全纳入到严格的监管体系,为流入到市场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例如,厦门市通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了对市场上水产品甲醛参与以及生猪肉瘦肉精的市场监督,该监督网络基本上涵盖了全市的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加强了对市场上农产品、食品的准入门槛限制,对不合格农产品、食品进行有效的查处。

6 结束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高效率和高品质,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领域,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将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成熟地应用,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但发展迅速,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脚步,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

参考文献

[1]胡国瑞,张志强,文连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6).

[2]高爱莲,刘晓慧,刘增磊,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