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集锦9篇

时间:2023-12-05 11:34:21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1

[关键词]商业模式 创新 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9-0055-04

一、引言

商业模式创新是个人或企业创业中最具经济潜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戴尔公司、西南航空公司、雅虎等企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进行创业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商业模式创新是创业活动中风险最大、成功率最低的一种形式,一旦失败,对企业或个人造成的影响是致命性的。例如,曾经在美国食品零售行业风光一时的Webvan公司就因推出了在互联网上出售鲜活商品和易腐烂食品的新商业模式后却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1] 那么,为什么商业模式创新会是一种如此“高风险、高回报”的创业活动呢?

所谓商业模式,虽然在理论界和实践界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但都认为它与价值链紧密相关。[2] 例如,Rappa认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他进一步指出,商业模式明确了一个公司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3] Powell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4] Dubosson等人也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及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5] 而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所有企业组成的价值星系进行重构的过程。Schweizer指出,对价值链进行重构能够提供创造新商业模式的机会。[6] 这种重构主要是通过对构成价值链和价值星系的各价值模块进行有意义的重新组合来实现的。[7] 因此,新的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机理上势必与现有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而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也势必与采用现有商业模式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来。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探讨为什么有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够获得成功,而有的则会失败。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创业现象,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经济基础,还取决于它所面对的社会化的制度结构。社会化的制度结构要求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能够符合处于这个制度系统之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期望和认知,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而这就需要企业具备组织的合法性。[8] 对于研究创业的学者来说,合法性对创业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他们认为,合法性对于创业企业乃至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种稀缺而又十分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够使企业接近(Access to)和动员(Mobilize)所需的各种经济资源,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因此可以这样说,组织合法性是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获取所需经济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组织合法性的内涵及其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合法性的概念来源于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这一学派试图解释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的趋同性问题”,即在现代社会中为什么各种组织的正式结构和组织内的规章制度越来越相似。[8] 他们提出的解释逻辑就是所谓的“合法性”机制。简单地说,合法性机制就是指当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的行为的观念力量,能够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9] 合法性机制强调的是,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不仅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而且受到制度环境(特别是社会的共享观念)的制约和规范。而所谓“组织的合法性”,就是指在特定的信念、规范和价值观等社会化建构的系统内对组织的行动是否合乎期望及恰当性、合适性的共享观念和假定。[10] 在这里,合法性是被社会化建构的,反映的是组织的行动与社会公众的观念相一致;因此,如果组织的行动是与社会公众的共享观念高度相一致的话,那么它就具备极高程度的合法性,反之亦然。

组织的合法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合法性(Cognitive Legitimacy),另一种是社会政治合法性(Sociopolitical Legitimacy)。[11] 认知合法性反映的是有关组织及其行动的知识和信息在公众中的扩散。Hannan和Freeman指出,当组织的行动已为人们普遍熟悉、并且具备了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之后,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12] 如果一类新产品、一个新企业或者一种新商业模式已经被社会所广为接受的话,那么它就具有最大程度的认知合法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关个人计算机的知识的扩散。由于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量运用到个人计算机,因此对它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都非常熟悉,这就使得制造和销售个人计算机的(新创)企业具有很高程度的认知合法性。而社会政治合法性反映的则是组织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消费者等以及社会公众根据现有的法律和规范对组织及其行为作出是正确的、合适的、可以接受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与认知合法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后者则是以“广为接受”为基础的;前者强调的是符合人们的兴趣和价值观,后者强调的则是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例如,一些活动虽然不符合人们的行为规范、对其评价也很差(也即是说该项活动不具备社会政治合法性),但是这些活动却可能是人们所熟悉的、对其有清晰了解的(也即是说该项活动具备了认知合法性)。因此,对于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获得这两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中获取合法性资源的主要策略

虽然合法性来源于组织所处的社会系统对它的认同和接受,但是企业却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主动地获取。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使用的策略有三种,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慈善捐赠和结盟。

1. 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Feldman和March指出,当社会公众对企业不熟悉、很难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的时候,企业可以利用一些象征性活动(Symbolic Actions)表明其与既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相一致。[13] 它的目的就是通过隐喻和类推(Metaphor and Analogy)使得新生事物能够被理解,从而实现由不被人熟悉到广为熟悉的这样一个转变。[14] 这种行为能够产生秩序和客观性,因为它通过象征性的方式形成了可供参考的证据,并且赋予该证据以社会真实性。[15] Lounsbury和Glynn认为,这对于创业企业的资源获取和财富创造非常重要,通过它企业可以逐步被外部利益相关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并最终获得组织的合法性。[16]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对企业的描述性介绍、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为了达成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17] 基于此,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要拓展企业新的商业内涵可以包括对新商业模式的介绍、新商业模式所要追求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企业为达成目标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的活动等。Lounsbury和Glynn建议,为了建立合法性的身份,企业在推广新的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1)内容要真实,能够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兴趣、期望和想法形成共鸣;(2)要突出企业所具备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3)要宣传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信念是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的。[16]

2. 慈善捐赠。所谓慈善捐赠,是指企业自愿将人财物赠送给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者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行为。[18] 也许有人会问,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获取合法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在本身资源就很匮乏的情况下企业还要将一部分资源捐赠出去,这种做法会不会得不偿失?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李海舰和原磊认为企业进行慈善捐赠的本质是将有限的有形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声誉和地位等无形资源,然后利用无形资源再去获得更多的有形资源的这样一个过程,是企业实现永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真正体现了“欲要取之,必先与之”的精髓。[19] 钟宏武认为,慈善捐赠能够发挥四种作用:(1)合法保护――企业通过捐赠购买利益相关者的“伤害权”, 提高组织的合法性, 减少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维持企业正常运行;(2)伤害保险――慈善捐赠将形成积极的道德资本, 当企业经营活动伤害到利益相关者时, 道德资本能降低受害者制裁/报复企业的强度, 并减少企业关系资产的损失;(3)间接增值――慈善捐赠可以通过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来间接提升企业绩效;(4)直接增值――精心设计的战略性慈善捐赠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直接提升企业绩效。[18] 由此可见,企业进行慈善捐赠利远大于弊,对于急需得到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更是如此。通过慈善捐赠活动,企业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对新的商业模式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社会公众当中树立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富有爱心和正义感的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和新的商业模式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具备认知和社会政治合法性。但是要牢记的一点就是,企业在进行捐赠的活动中应采取最为经济合理的形式。

3. 结盟。对于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来说,它还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获得自己所需的合法性,这种有效的策略就是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合作、结成联盟。 Dacin等人在调查企业加入战略联盟的动因时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想要通过联盟的方式获得相关的合法性资源,尤其是当这个企业所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其他企业所未曾采用过的时候。[20] 为什么结盟能够使企业获得合法性呢?因为结盟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和符号,可以向社会公众和关键利益相关者传达企业具有合法性身份的信息。例如,当一个企业与主管它的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该企业的行为会遵守主管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从而赋予其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地位。又如,当一个企业与一些知名的社团组织结成联盟之后,典型的如国内许多企业与北京奥组委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奥运活动、全面了解奥运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会将该企业也作为奥运内容的一部分加以熟悉和了解,无形中提升了该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赋予了其较高程度的认知合法性地位。国外许多学者都发现,新创企业或新商业模式与政府、行业协会、供应商、有声望的同行企业或消费者群体结成联盟不仅有利于获得合法性地位,还有利于增加存活的机会、实现快速成长。[20] 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在运用结盟策略寻求合法性的过程中应注意,结盟是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的,因此企业要根据对不同合法性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联盟伙伴,而不是越多越好。

四、结论

由于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星系进行重构的过程,新的商业模式势必与原有的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机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很难被借鉴到新的生产经营运作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只能采取创造环境这种最为主动的战略来积极地获取认知和社会政治合法性。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运用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慈善捐赠和结盟这三种策略主动地向社会公众和关键利益相关者传达有关新商业模式的基本信息,向他们宣扬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是符合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这样一种理念,从而使得新的商业模式和采用它的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具备合法性的身份。

[参考文献]

[1]翁君奕. 商务模式创新[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高闯,关鑫.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J]. 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Michael Rapp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 IBM Systems Journal,2004,(1).

[4]Thomas Powell. Competitive Advantage: 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9).

[5]Magaly Dubosson, Alexander Osterwalder, and Yves Pigneur. E - 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44(1).

[6]Lars Schweizer. Concept and Evolution of Business Models[J].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2005,31(2).

[7]原磊. 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

[8]P. J. DiMaggio and W. W.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48).

[9]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十讲[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M. C. Suchman. 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3).

[11]H. E. Aldrich and C. M. Fiol. Fools rush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ndustry cre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4).

[12]M. T. Hannan and J. H. Freeman. Where do organizational forms come from?[M]. Sociological Forum, 1986,1(1).

[13]Feldman, M. S., and J. G. March. Information in organizations as signal and symbol[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1,(26).

[14]G. R. Salancik and H. Leblebici. Variety and form in organizing transactions: A generative grammar of organization[A]. In N. DiTomaso(E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Vol. 6,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88.

[15]H. Rao.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putation: Certification contests, legitimation, and the survival of organizations in the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Winter Special Issue, (15).

[16]M. Lounsbury and M. A. Glynn.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Stories, legitimac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resour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17]C.M.Fiol. A semiotic analysis of corporate languag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joint venturing[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9,(34).

[18]钟宏武. 企业捐赠作用的综合解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7,(2).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2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建行、中行、工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农行的全面改革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并处于方案的设计与论证中。由于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一直遵循的都是“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即管理层应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即为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事实证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推进股份制改造的现实选择。

一、国有商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

1.“股东至上”公司治理模式理论基础存在一定缺陷。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管理层应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即为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股东至上”治理理念。其假设前提是:市场是没有缺陷的,不存在“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能够导致最优的资源配置,并且股东必须获得全部收益,承担全部风险。但现实中,市场机制并非万能,股东也并没有承担企业经营的全部风险。同时,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和虚拟资本、人力资本特别是公司内部的特定智力资本互为依存,单纯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是不合理的。

2.“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获取收益,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率远低于其他行业,银行可以借助信用筹集十几倍甚至更多倍的资本金债务。在“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下,“少本经营”的特征使国有商业银行股东极可能变成风险偏好者,风险制造与风险承担的不匹配使银行股东具有天然的冒险倾向。而我国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公共救助的特性,由于有监管当局与其分担损失,股东就更倾向于冒较大的风险。所以,采取“股东至上”公司治理模式的银行,将有可能比其他银行存在更大风险。

3.“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债权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商业银行高负债运营的特点,使银行对债权人的责任比对股东责任更为重要。由于商业银行的债权人是由众多不具有信息优势且不具备监督控制积极性的存款者构成,一方面,在债权结构较为分散的状态下,由于监督成本的不可分摊性和监督收益可分摊的矛盾容易导致债权人的“搭便车”行为,缺乏监督股东和管理层的激励;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导致债权人的监督具有很高成本,高成本使债权人进一步丧失了监督的激励。当债权人利益与股东利益产生冲突时,债权人监督机制的缺失将导致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如果银行倒闭,较低的自有资本充足率使得债权人利益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利益的损失。在目前的体制下,债权人基本利益的保障,只能依赖于国家公信力和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控。

4.“负外部性”特征也决定“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不完全适用于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负外部性”要比普通公司大得多。一个银行机构倒闭破产,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社会信用危机、支付系统失灵等渠道,将风险传染至其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部门,影响到经济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这种巨大的“负外部性”,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应该不同于普通的公司,而应首先要防范金融风险,确保社会的公共利益,防止因一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恐慌或社会动荡。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模式的设计上,不能仅仅围绕股东的利益,而要兼顾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否则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

二、国有商行”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债权人、客户、职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债权人、客户、职工、政府参与公司治理,弥补“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吸收债权人、客户、职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是对传统“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可探索采用以下实现途径:

一是有效组织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国有商业银行的债权人是由众多不具有信息优势且不具备监督控制积极性的存款者构成,银行的债权人集团缺乏一般企业债权人所具有的对企业的监督与控制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包括债权人利益,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储户委员会的形式,吸引其代表列席股东大会,使广大债权人及时了解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避免信息获取程度方面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可吸收主要债权人进入董事会,直接参与银行重大投资、融资、人事等决策,对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享有知情权,对可能影响债权安全的重大事项享有表达意向的权利。采取这样的措施,可建立一种规范的利益诉求和监督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保证债权人利益。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应维护债权人特别是中小债权人的利益,成为债权人的利益代言人,代表广大债权人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二是组织职工参与公司治理,调动职工积级性。银行职工在长期工作和协调中形成的基于专门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交易网络的长期稳定关系,构成了银行专用性资源的源泉,组织职工参与银行的公司治理,不仅可以维护员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客观上也维护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节省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从而使得银行治理更富于效率。目前,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都面临如何减少冗员、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难题,但一味地裁员和片面地薪酬改革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关键是如何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银行的改革和公司治理中来,使其利益与银行的价值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为保护职工权益,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允许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设立职工董事和监事,职工董事和监事由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由其代表职工的权益。

三是组织客户参与公司治理,以利益保障吸引客户。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围绕企业融通资金开展信用交易活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除了以企业客户为服务对象,还针对机构和个人消费者广泛开展零售业务,提供多种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其利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选择。目前,基于信贷安全性和盈利性,国有商业银行对优良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如果换一种思路,允许客户参与公司治理,使其享有知情权和表达自身意愿的权利,保障合法权益不被侵犯,并获得优质的服务,则可能是提高客户忠诚度、吸引客户更有效的办法。在实践操作中,可组织客户代表列席银行董事会,对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安全、质量、价格、求偿等方面具有知情权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当银行服务价格需要变动、调整时,应听取客户的意见;提高服务质量,提倡关怀服务,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改善经营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机构,借助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专业化的客户管理软件,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等等。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3

[关键词]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 (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 (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 (2001) 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 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 (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 ticoll (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 (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 (2003) 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 mahadevan (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 —— 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 ——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 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 (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 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 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 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 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 (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 (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

四、结束语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4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交易系统

中图分类号: 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 (2016) 02-0005-xx

The Business Model Theory Refactoring in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JI Jian-Yue LI Wan-Ying

(School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handong Qingdao 2661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re field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 production. Enterprises will confront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se changes,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business model in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nd features of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model and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and transaction system.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business model, stakeholder theory, transaction system

一、引 言

21世纪以来,科技的巨大进步、知识经济的兴起及社会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方式。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需求的满足。在此背景下,企业既关注着人们需求的变化,也调整着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方式。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所推出的“昵称瓶”、“歌词瓶”,它利用饮料包装上所传达的信息吸引着年轻的消费者,同时满足了相应人群的心理需求。正如林左鸣(2010)所指出的,随着人的需求由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建立在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必然出现,建立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丰富性基础上的广义虚拟经济学说必然产生。他将广义虚拟经济定义为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以人为本的经济[1]。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知识、概念、品牌等信息态的力量逐渐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经济社会生产活动中,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强化。林左鸣(2010)认为,没有微观层面上经济活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就没有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壮大。一方面是来自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壮大的需要。这都对企业在广义虚拟经济发展中创新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

面临新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需要企业采用新的竞争战略进行应对。Schumpeter(1939)指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商业模式竞争[3]。”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国外,苹果公司凭借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成功实现了其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的有机组合,大大增强了其客户的忠诚度,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在国内,小米公司凭借其 “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打造了最优性价比的手机,采用“为发烧而生”的饥饿营销赢得了大量用户。这些企业的成功表明,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并且,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然而,学术界正式研究商业模式的时间并不长,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商业实践。原磊(2007)研究指出,虽然商业模式一词最早于1957年出现在论文中,但正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却是1999年以后的事情[4]。迄今为止,商业模式概念仍未形成广为接受的理论框架。商业模式研究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对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系统深入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含义、构成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含义;第三部分研究广义虚拟经济下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及框架;最后是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二、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各种定义并存、莫衷一是。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根据所涉及的因素的多寡及其研究角度,本文将已有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两类,即单一维度类和整合类。在商业模式理论产生初期,多种新型的企业经营形态开始出现,学者们多从单一维度对商业模式的含义进行界定。可以分为以运营为核心的定义、以盈利为核心的定义、以战略定位为核心的定义等。此类观点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方式,更多地涉及到成本和收入的问题。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及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单一维度研究商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学者们开始从多要素整合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界定。整合类定义分为简单要素整合和系统整合两类。简单要素整合类是指将几个要素简单组合在一起构成商业模式的定义。系统整合类在简单要素整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它基于某一视角将多种要素协同整合成一个系统,比如基于制度视角、价值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等。相关分类的典型观点汇总见下表。

从单一维度及简单整合的维度去描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路径逐渐暴露其片面性,研究者更多地选择从企业整个商业系统上去考察企业商业模式,将企业运行中的多个要素进行协同整合,这种系统整合性质的概念越来越成为主流。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随着人们的需求由物质需求转向包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全面需求,客户需求的易变性不断增强,为了尽快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企业必然快速识别客户的需求,并且快速与不同利益主体协作,这使得在商业模式研究中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Freeman(1984)指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能被企业目标实现过程所影响的所有个人和群体[18]。早在2000年就有学者在研究商业模式时关注到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Boulton(2000)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用资产杠杆来为利益相关者产生价值的方式[15]。AMIT等(2012)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描述企业如同顾客、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交易的经营活动体系,这一模型清晰反映了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超越了企业的运营边界,在整体的视角上同时关注了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企业与外部界面的价值创造与传递的过程[16]。魏炜和朱武祥(2012)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指的是具有独立利益诉求、有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与焦点企业存在交易关系的行为主体,它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的顾客、供应商和其他各种合作伙伴等,内部利益相关者指企业的股东、企业家以及员工等。商业模式要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前的问题,同时也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他们指出,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打破了传统的企业边界,拓展了企业发现、创造价值的空间和渠道[17]。利益相关者视角有利于指导企业如何去更新和升级资源能力禀赋,企业的价值来源可以不受其内部资源能力禀赋的约束,更多决定于企业通过交易结构设计,能够撬动、调配多少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能力禀赋,是否能够集约地、高效率地跨越多少利益相关者所在领域。赵洪江(2013)借用魏炜和朱武祥发展的商业模式模型,对我国广义虚拟经济商业模式的特点和类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19]。

无论是在传统经济中还是在广义虚拟经济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交易活动,魏炜和朱武祥(2012)指出商业即交易,商业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交易组成。而企业在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价值的实现与分配。创造价值是企业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商业模式存在的意义。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关注利益相关者,这使得企业与市场上其他利益主体的联系日益复杂化,企业发展的范围和视角越来越宽广。企业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一条价值链中,而是逐渐置身于一个灵活多变的价值网络中,尽管商业交易活动日渐复杂,但是其本质没有变化,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目的是与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含义研究具有以下特征:(1)单一维度类的定义逐渐被整合类概念所取代,商业模式的定义越来越强调系统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单一维度类的定义难以对现实进行很好解释,需要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定义进行归纳和总结。(2)商业模式的定义越来越注重其核心内涵,强调从交易视角把握商业模式。已有的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研究,通常是将战略、运营、制度等各种不同的概念进行组合后得到。魏炜和朱武祥(2012)指出,一个定义是否科学,其内涵和外延应该有别于已有管理学范畴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对原有概念体系的堆砌[17]。因此,涉及到客户(营销)、战略等的内容应该归属于原有的学科而非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从其核心内涵而言,应从商业即交易视角进行把握。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由于信息态的融入,企业的交易不再只局限于“资金―产品”的交易形式,交易内容、交易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这大大丰富了广义虚拟经济中企业交易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一种更广义的交易系统。(3)商业模式的定义越来越强调与组织外部的互动,需要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引入。战略、运营等维度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企业内部,而商业模式的研究强调从价值网络及利益相关者等视角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看作一个整体与环境进行互动,强调整体性与外部性。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背景中,由于企业之间更加复杂多变的联系以及虚拟价值形态的千变万化,将企业置于它与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价值网中,建立商业模式的理论系统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同时它可以突破企业传统边界、建立全面的研究视角,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4)商业模式的概念要强调价值的创造与分享。同战略、运营、营销等管理学概念一样,商业模式的目的是创造价值。但与这些概念不同的是,商业模式不但强调创造价值,还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价值的分享,只有这样,在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才会体现其整体性,才会有生命力。

(4)产品/服务等。即交易内容,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它体现了企业的价值主张,是企业价值定位的具体实现。与传统实体经济注重商品质量、价格不同,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交易内容方面更加突出品牌、题材等信息态的虚拟价值的重要地位及巨大作用,交易内容的形式更加多样,其中平台构建与交易越来越广泛。交易内容包括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赚钱工具、交易平台等。企业交易的内容会随着企业交易目的、交易定位的改变而进行调整,这在企业转型前后表现最为明显。以苹果公司为例,在苹果公司转型前后,其交易内容由以单纯的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主转为以平台建设及以产品品牌服务为主。在交易内容方面,同为电商的淘宝与京东、亚马逊也各有不同,淘宝主要通过搭建平台获得收入,向商家出售的是用户注意力;京东和亚马逊则不仅提供平台出售用户注意力,还与购货商及客户直接进行产品的交易。

(5)业务系统。即交易方式,指企业如何与其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易,是企业利用其核心优势与交易伙伴进行交易的具体操作的方式,这是企业整个交易系统运转的框架。企业通过业务系统确认各方角色,与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这个过程伴随着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分享。交易系统和交易内容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不同的交易内容既可以采用同样的业务系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业务系统,相同的交易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业务系统。渠道、伙伴关系是业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由于各种类型的信息态的存在,业务系统也变得更加灵活。同样是为顾客提供食物而获得收入,有的企业选择顾客根据菜单自行点餐的形式,有的企业选择自助餐的形式,有餐馆这种实体店的形式,也有通过网上外卖平台提供食物的形式。同样是销售空调,格力选择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及专营店铺销售空调,属于所有权交易;而其他诸如海尔等企业的空调则大多通过国美所建立的平台进行销售,属于市场方式交易。国美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销售渠道,一种是通过传统渠道即实体店铺进行销售,另一种是通过电子渠道即国美的网上商城进行销售。由此可见,业务系统灵活多变,是企业交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盈利模式。即交易计价,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交易计价涉及到成本和收入两个方向,即交易的成本控制和交易的收入来源。成本控制就是企业控制成本的方式,收入来源是指企业如何获得收入。成本支付及收入来源的主体和方式不同,企业的盈利模式也不同。传统的盈利模式多为直线型,即企业销售获得收入,同时支付成本,如图2中A图所示。

在广义虚拟经济中,企业交易方式、交易内容等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企业的盈利模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直线型,形式更加灵活、复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一种三角型的盈利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盈利模式中,企业并不直接向服务的直接使用者收取费用,而是通过向需要利用企业平台的第三方企业收取费用获得收入,但原企业成本的支出多是为了向使用者提供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关注,以百度为例,如图2中B图所示。焦点企业、使用者、第三方企业三者之间互相依赖、创造和分享价值。开放多变的盈利模式会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构建一个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价值网络。

(7)关键资源与能力。即交易支撑,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易系统的构建、企业交易目的的实现需要某些因素的支撑,这些因素就是企业的关键资源与能力。魏炜和朱武祥(2009)指出,企业的资源包括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金融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客户关系、信息、公司网络、战略不动产等;企业的能力包括企业的组织能力、物资能力、交易能力、知识能力等。在广义虚拟经济中,企业在关键资源能力的形成中会更加重视信息、客户关系、品牌等信息态的虚拟价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关键资源能力构建业务系统,同时也可以根据已建立的业务系统等找到所需要的关键资源与能力,这时所需要的关键资源与能力随着企业交易定位、交易方式、交易内容等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企业在确认了交易系统各要素的形式后,考虑支撑以上交易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和能力是什么以及如何形成、获取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如家在连锁经营中利用其业务的可复制性及能力不可复制性将其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它的关键资源能力是它的服务质量及管理的高度标准化及统一化。

四、结 语

随着科技进步及人们需求的日渐改变,广义虚拟经济不断得到深化,这给企业提供了机遇,也同时给企业传统的商业活动带来严重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中,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成为企业发展理论中重要的研究部分。本文结合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特点,基于利益相关者和交易的视角研究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企业价值、定位、利益相关者、产品/服务、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与能力七个方面分析了商业模式的框架。在未来的研究中,本文将在此商业模式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的路径,及典型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实践[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 1(1): 5-27.

[3] Schumpeter J A. Business cycle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39.

[4] 原磊. 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10): 17-25.

[5] Joan Magretta.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2,80(5):86-92.

[6] A. J. Slywotsky , M. David, A. Bob. The Profit Zone: How strategic business design will lead you to tomorrow ’ s profits[M] .Chichester: Wiley, 1998: 1~3

[7] Afuah A, Tucci C L.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0.

[8] Morris M, Schindehutte M, Richardson J, et al. Is the business model a useful strategic concept? Conceptu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sight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Strategy, 2006, 17(1): 27.

[9] Itami H, Nishino K.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profit for now and learning for the future[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 364-369.

[10] Mahadevan B.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0, 42(4): 55-69.

[11] 马君. 互补与融合: 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关系新解[J]. 海峡科学, 2008 (9): 8-10.

[12] Scott M. Shafer, H.Jeff Smith, Jane C. Linder. 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horizon.(2005)48,199-207.

[13] 原磊. 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 70-79.

[14] 王琴.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 79-88.

[15] Boulton R E S, Libert B D, Samek S M. A business model for the new economy[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00, 21(4): 29-35.

[16] Amit R, Zott C. 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53.

[17] 魏炜, 朱武祥, 林桂平. 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 管理世界, 2012 (12): 125-131.

[18]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9] 赵洪江. 我国广义虚拟经济商业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3 (3): 37-44.

[20] Gary Hamel. Leading the Revolution: How to Thrive in Turbulent Times by Making Innovation a Way of Life[M].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21] 栗学思. 卓越的商业模式[J]. 东方企业文化, 2008, 10: 022.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现代中小企业当中。中小企业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之一,通过应用电子商务,其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小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拓展市场经济前景,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平稳较快发展。而且,电子商务还能够有效地帮助相关中小企业打破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因此,相关中小企业应当深刻的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优越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设中小企业自身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1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模式即网络商务模式,它主要是指在现代电子网络的商贸活动中,通过展示产品、服务等形式,对相关贸易活动各方面信息关系和消费者的主要利益等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描述。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当中,根据电子商务模式的特点,相关企业和学者对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种类划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根据网络技术的使用功能进行种类划分。电子商务模式也被称为网络商务模式,它是一种建立于网络信息技术之上的商务发展模式,因此,利用其所使用的网络信息技术功能对其进行划分是非常科学的。目前我国对其根据网络功能进行划分的种类主要有三种,包括产品销售模式、产品售后服务模式以及企业信息交付模式。第二,根据电子商务贸易控制方进行种类划分。根据电子商务贸易控制方对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卖方商务模式、买方商务模式以及第三方控制商务模式,这种划分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相关中小企业明确的反映出电子贸易参与者各方在市场交易中的控制程度和能力范围。第三,根据原模式进行种类划分,其可划分为内容提供者、全面服务提供者、中间商以及虚拟社区等四种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2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科学选择

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选择是现代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的关键点所在,不同的中小企业、不同的电子贸易类别以及不同的经济角度等方面都需要采取不同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只有选择好了合适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相关中小企业才能够真正地将电子商务的作用发挥出来,并使其有效地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因此,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科学选择工作至关重要。下文通过科学地论述了现代中小企业中不同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特点和内容,为相关中小企业的模式选择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2.1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模式

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将中小企业与商务贸易交易方的各项业务,交由第三方控制,比如说电子商务的交易网站一类的第三方交易控制平台。该电子商务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将商务贸易活动全部外包给第三方平台的方式,使得中小企业和商务贸易交易方双方都能够站在平等、公正的平台上来进行商务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电子商务贸易的专业性和公正性。而且,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模式中所使用到的第三方平台主要承担的是帮助中小企业和电子商务交易方双方开展电子商务会谈、签订商务贸易合约以及协调双方利益关系等业务,其在双方电子商务交易中,对于双方交易的电子商务产品不具备任何的所有权,相关中小企业只需要付给其相应的中介费用即可,所以,相关第三方平台不会出现任何的私人利益冲突和偏向一方的问题产生,可以充分地保证相关中小企业和电子商务交易者双方之间的产品交易公平公正性。

2.2ASP专业化电子商务模式

ASP是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英文简称,其主要指的是应用服务提供商。ASP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最早是在1999年,由美国相关研究机构所提出的,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高度的安全性和保障性,非常适用于资金面临匮乏和技术人才较为不足的中小型企业。ASP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在现代中小企业当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帮助相关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的软件和技术系统的安全性能,节省大量的应用软件和技术维护资金,使相关中小企业能够在稳定的内部环境情况下,快速的开展电子商务贸易,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ASP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虽然能够帮助相关中小企业实现省钱省力的市场经营优势,但是ASP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厂商在对相关中小企业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技术方面具有着非常强的所有权。

2.3合作平台式电子商务模式

合作平台式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指相关中小企业通过与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合作的方式,来有效地进行企业产品宣传,加强企业的产品市场认知度,从而有效地实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积极效益的效果。对于有实力、有资金的大型企业来说,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商务宣传网站来推广企业的产品,强化企业品质等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其由于企业资金和实力相对较为不强,不具备建立属于自己的专业品牌网站的实力,因此,要实现自身企业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采取与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合作的方式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而且,合作平台式电子商务模式还可以很好地帮助相关中小企业增加自身企业产品的电子贸易量,促进相关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实力增强。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现代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相关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拓展市场经济前景,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平稳较快发展,因此,相关中小企业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设自身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敏.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4):25-26.

[2]蒯治任.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共同配送模式研究———以电子商务环境为背景[J].现代商业,2013,(34):40-42.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6

车间的工作组织形式和雇佣关系

为迎接挑战和机遇,A公司向买家展现了他们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工人被分配在6个“小岛”或能够独立加工整件服装的生产线中,每个工人能够操作不同类型设备,加工机械被摆放成U型,车间干净整洁无杂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A公司引进了模块化生产系统,但是在10年后,选择转向精益生产模式(简称LP,起源于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方式)。为了转型,公司加强了员工培训,所有工人受到25天(每天9小时)的在职培训,以及工作车间预防性维护的10小时业余时间的培训。公司人力资源部配合流程工程师组织本次培训,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转型过程中公司支付员工全额工资和福利。但是,适应新生产模式需要时间,在刚开始转向单元生产模式时,传统模式下具备100%生产能力的工人仅能达到50%的生产水平,而生产量决定了工人的工资,为了让工人能安心去适应新的模式,A公司不仅保证转型过程中员工生产福利的81%,而且采用了物质奖励方式。譬如,在培训结束时,管理者组织结业联欢,每个员工将获得一件Tshirt和一块蛋糕作为奖品。每当特定工作单元完成生产量的100%时,该单元所有员工将获得奖励,照片也将被展示在公司中。

人力资源管理者表明,从模式化生产转向精益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公司将两条生产线转型成三个单元,三个单元的生产量达到2700件Tshirt,而原始的两条生产线的产量为2400件。此外,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据A公司反映,精益生产让次品率下降了40%。质量和产量对于A公司而言同等重要,因此,管理层的监督和员工的自我监督同等重要。管理人员称,工人每加工5件成衣就得检查一遍质量,质量控制也是其工作的基本之一并落实到工作评估中。

由此可见,这种转型不仅增加了产量、产品质量和工资,也培训了具有较高设备操作水平的员工。换言之,A公司提高了生产水平,加强了竞争力。

与A公司不同,B公司没有转型精益化生产,而是投入大量资金在生产线系统上。模式化是增加效率、减少成本、大批量定制的方式之一。每一种成衣式样都要求特定的机械和流水线生产流程安排。A公司的设备摆放更灵活,当工人需要完成另一操作时“人动机不动”。单元化生产更适用于款式多和小批量的生产加工。B公司对工人的监督和管理严格。生产计划直接由管理者决定,工人没有机会参与。尽管B公司可以大批量加工产品,日产量却低于A公司。因为A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需要对生产流程做更详细的规划,以保证零库存,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核心,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劳动者合理定位概念

提高劳动力水平已成为一种新的工作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工作车间安全建设,也增加了厂商在劳动力保护法下的竞争实力。在A公司,员工们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每天的工作时间合法,公司致力于合理地安排订单数量以及执行工作计划。在B公司,雇员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工作灵活性低。通过比较以上两个公司的生产水平,我们发现,工作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歧关键在于工作环境和劳动力水平。虽然组织和监管行为可以影响供应商的生产水平,但是合理地计划生产、改善工作组织的形式提高质量和效率是更明智地选择,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才是供应商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关键。

半个世纪前,管理学作家Douglas McGregor指出,公司如何组织工作以及管理员工的策略取决于管理者如何定位员工。生产线的工人可以被看作需要控制的成本、公司发展的推动力量、被监督引导的团体、公司效益的缔造者。在工作组织和生产行为方式上,两个公司截然不同。A公司投入管理于工人培训中,使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并且能自主合理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我们希望这里的所有人都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份子。”A公司相关人员说道。在另一家B公司,工人是被控制的“输入资源”、需要消减的“成本”。当被问及,不继续这样低劳动成本行为公司会怎样时,相关人员答道,“那我们就得搬回亚洲。”

生产跟踪和技术支持

除了对雇员的定义不同之外,两家厂商的管理层关系网络的建立也大相径庭,尤其表现在供应商和NIKE地方总部的联系。A公司与NIKE地方总部建立了合作公开的关系,NIKE地方总部的管理者每月一次定期参观A公司,A公司的领导者也会频繁拜访位于墨西哥城的地方总部。NIKE的地方管理人员和A公司在采访中表示,他们业余生活经常共享晚餐或打高尔夫球,他们频繁的交流增进了彼此在生产管理上的信任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效率。每当工作车间相关问题产生时,NIKE的技术专家和A公司的管理者能够迅速地找到补救的途径。总部不仅提供必要的信息或技术支持,在A公司转型时也提供了便利。因此,我们可以定义他们是共同改进生产能力的亲密的合作伙伴。

B公司与地方总部的联系程式化并有距离感。相对于A公司,B公司可能由于离墨西哥城较远,与地方总部的来往较少,主要通过邮件或电话交流。NIKE拥有很多“策略伙伴”以及未来长期的合作者,一些在鞋业上与品牌共同研发,另一部分在服装上为NIKE提供原料或成衣。作为NIKE策略伙伴之一,B公司也希望与总部建立信任、透明的关系。但仍未实现。为了获得更多的订单,B公司视NIKE为必须满足其要求的买家。NIKE管理人员认为B公司是技术合格的供应商,但并不认为其与品牌有紧密的关系。很多品牌强调管理监督模式:排除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或不合理的雇佣条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生产能力;然而,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得出全新的模型:品牌可以为供应商提供更完善的技术以及组织支持,以解决生产水平停滞不前的问题。

精益生产,还是模块化生产?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竞争力;竞争优势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形成一种新型商业贸易模式。IBM营销与网络团队于1996年杜撰出了术语“电子商务”(Paliulis,2012)。Pilinkiene等人(2013)认为,我们可以将电子商务描述为一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商务买卖支付与结算过程,以掌握客户数据为主要手段的全新商务模式(Pilinkiene,2013)。所以说,电子商务也成为企业提高贸易成交效率的主要途径。最大限度地为企业降低运作成本,使交易更便捷化并提高运作效率,并且让企业在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中改变其竞争的方式。为提升企业在全球电子商务环境的竞争能力,本文将构建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通过从公司层面、行业层面、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的分析让企业电子商务更具有竞争力。

2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最初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直到90年代早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因特网的出现才形成“电子商务”这一概念。互联网的商业化和拥有大量用户为电子商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拓展延伸的平台。直到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这一商业模式才进入中国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体系和规模(Pilinkiene,2013)。电子商务使众多企业由常规的广告竞争、传统的营销模式、产品设计与包装等领域的竞争扩大到无形的虚拟的竞争空间。电子商务让企业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过渡为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从采购、生产、经营管理、销售以及后续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商业运作模式。这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模式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3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和新网络功能可使大、小型公司以更低的成本、更简易的方式和更高的灵活度进行沟通、处理和合作(OECD,1999)。电子商务同ICT和网络的应用互相关联,企业的购买、销售和交换产品、服务和信息的过程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这无疑加强企业不同的活动和业务流程。使企业的商务交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一步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商务交易过程。根据Mohapatra(2012)所述,电子商务主要影响以下三个方面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将其分成三个主要的流程组:(1)生产流程。电子商务对这一流程的影响包括:企业库存的采购、订货和补货;企业对于货物的款项付款;与供应商之间的电子联系;以及整个生产控制流程。这使企业已经不在通过纸介质单据或纸质合同进行买卖交易,对于企业的生产销售流程已经可以达到拥有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与供应商之间可以进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2)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主要对推广和营销,处理客户的订单和付款进行一定影响。(3)内部管理流程。售前售后服务、员工的培训、内部信息共享、视频会议、招聘等,电子商务也在进一步影响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所以说,电子商务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营销、管理成本,企业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因此,我们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将其描述为:•电子商务可以让计算机网络内的内部与外部业务流程更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商务将提升企业内和企业外对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提升竞争力;•电子商务通过计算机中介网络获得额外客户价值;•电子商务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策略。许多种类的电子商务都是基于各种类型的贸易伙伴:企业对消费者(B2C)、消费者对企业(C2B)、消费者对消费者(C2C)、企业对企业(B2B)、政府对公民(G2C)、公民对政府(C2G)、政府对政府(G2G)、交易对交易(E2E)和内部交易(组织单位对组织单位)(Chaffey,2007)。电子商务还包括许多类型的在线活动。以科学文献中的分析为基础,我们将电子商务进行一下几种类型的分类,电子贸易、电子市场、供应链管理、资源规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等等都离不开电子商务为企业创造多种利益,电子商务渗透到贸易活动的各个阶段。Chaffey(2007)将驱动力主要分为两类:成本/效率驱动力和竞争驱动力。利润是成本/效率的驱动力,而利益则是竞争的驱动力。企业对于实现电子商务成本/效率驱动力和竞争驱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通过获得更稳定的客户资源和数据作为基础来增加企业收入的潜力,并且要巩固现有客户的忠诚度;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以电子方式提供服务实现成本的降低,比如表1当中电子服务当中信件投递可使用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等,因此,电子商务为企业在不断地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优势。在利益方面,Chaffey(2007)提出了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有形利益是指直接利益的获得,比如销售额的增加,减少营销和供应链成本。无形利益源于客户服务的改善、更快速和更具响应性的营销传播、信息管理质量的提升和产品开发周期的加快,客户的需求也从而能够得到更快速的响应。所以说,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商业运作起到重要的影响不仅仅使企业获得有形利益,而且企业还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提高运营的效率,使成本最小化并提升了盈利能力,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4电子商务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商务交易,电子商务本着以具有交易虚拟化、电子化、透明化、快捷化,成本低廉化,高效性,全球化等显著特点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提供了新机遇。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互联网和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商业构想的高效实现,不断地改变企业的竞争方式、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为企业降低成本、并改变企业的营销模式和竞争环境。电子商务应用是一个能够提高组织竞争力的有利机制,可为组织提供便捷地交付货物和服务的媒介并通过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有效性来增加价值(Troshani&Rao,2007)。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活动和社会环境,许多公司现正以网络形式和新文化形式重新规划他们的运营模式,并通过整合互联网技术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电子商务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电子商务改变企业的竞争方式。在竞争市场日渐激烈的全球化、网络化经济环境中,电子商务改变了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让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电子商务不断地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2)降低成本提升竞争优势。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借助电子工具和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生产、营销、管理成本。比如电子商务为企业减少实体商店租金成本和库存积压成本等问题。(3)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对企业来说,通过电子商务让零售商与供应商直接联系,不再需要采购部门的人工环节,采购货物的订单会自动被确认并安排发货。(4)改变企业的营销模式。电子商务让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转变为网络营销模式,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选购自己想买的产品,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电子商务使企业营销范围不仅限于实体店繁琐的交易过程,更是面向全球网络用户,让区域问题、交通不便、时间差问题都得到解决,让企业从有限的区域性小市场走向全球化的大市场。

5电子商务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拥有比其他公司更好的运营模式。在日益迅猛发展的网络经济当中电子商务则是企业最有力的运营模式,为企业提升一定的竞争优势。研究者们在不同的抽象层面上分析了竞争力,Navickas&Malakauskaite(2010)和Cheng&Cheng(2005)区分了公司层面、部门层面和国家层面在全球电子商务环境中对电子商务竞争力的影响;Vanhaver-beke&Cloodt(2006)研究了开放式创新现象,强调了个人、组织、关系、组织网络和国家/地区层面对电子商务竞争力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文献中所提出的实现竞争优势的方法略有不同。根据Pilinkiene等人(2013)所述,实现竞争优势的理论方法可以分为产业集中法和基于资源的观点法。Porter(1985)提出的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法则是通过成本领先和盈利能力来产生竞争优势。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则是把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资源。在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识别出真正为公司内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Paliulis,2012)。所以说,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取决于周围环境的结构和企业在这一环境下采取的行动。Troshani&Rao(2007)为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基础强调了两大主流学派,即基于资源的观点和交易成本理论。Cheng&Cheng(2005)指出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关键竞争力的提高对行业有着积极的影响,进而带动了国家的竞争力。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决定了该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繁荣程度,可由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来表示。不同的组成部分衡量着竞争力的不同方面,可分为十二大支柱竞争力,即: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医疗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全球竞争力报告,2014-2015)。我们对电子商务竞争力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概念理论模型(见图1)。这一模型需要考虑到四个层面的全球电子商务环境对电子商务竞争力的影响,分别为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这四个层面上展开。全球电子商务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在国家层面上共有五个维度的不同因素影响着企业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力:(1)市场维度(竞争力强度、市场结构和容量、客户-供应商谈判力、分销渠道)。(2)社会-文化维度(信息与通信技术竞争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传播、电子贸易的使用)。(3)技术维度(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技术准备)。(4)宏观经济维度(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稳定性、失业、通货膨胀率)。(5)政府维度(政府政策与策略、电子政务发展)。在公司层面上,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财务和业务能力(销售、利润、成本、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盈利指标、订货至交货时间、生产力等)、市场份额指标和管理能力来表示。在行业层面上,以下影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贸易领域的竞争、企业创新、企业生产力、人力资源特征等等。电子贸易的特殊性改变了竞争的传统性质。电子商务具有潜在的全球性,现在电子商务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全球市场扩展,客户的数量不断增加,地域障碍和时间障碍也不复存在。企业间的竞争超越了国界,越来越全球化。

6结论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8

【关键词】电子商务;JIT采购;精益化

采购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运营,而且与企业的利润和成本有直接关联。目前,我国已进入电子商务2.0时代,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和移动互联网终端正快速地改变人们的采购习惯,也改变了各类商品的销售模式。因此,企业采购思想观念也要随之改变,采购要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环境向精益化管理转变。

一、JIT采购与电子商务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精益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到合适的地点。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JIT采购模式

1.降低了采购成本

降低采购成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采购价格;二是降低采购费用。首先,通过网络采购,企业对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显著放大,可以低成本的实现从区域采购向全国乃至全球采购的扩张,优选更加价廉物美的供应商。通过网络采购,信息的横向流通和共享被加速,更加容易形成模采购,通过采购规模的增长,进一步增强采购的谈判能力,获得更加优惠的采购价格。通过网络采购,使许多采购技术的实现变得容易或者更加有效。比如,通过网络招标、网络拍购、网络团购等采购技术的应用,能够形成比传统采购更加有效的竞争,降低采购价格。实践表明,电商采购能够降低采购成本7%~15%。其次,降低采购费用的关键是提高了采购作业效率。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沟通工具,通过网络采购首先能够降低采购的交易成本,包括招投标和人工费用。

2.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效率

网络采购是一种信息化和电子化的采购,大量文档制作、传递、交换、保管等重复性的管理工作可以由软件系统来完成,采购询盘、复盘等商务过程可以显著提速,从而显著提高采购效率,缩短采购周期,整体上降低人工成本。比如,传统采购从招标书到收到投标文件直至完成授标通常至少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通过网络采购,这个过程可以被压缩到2-3天就能完成。最后,网络采购显著提高了采购效率,缩短作业周期,增加了采购柔性,这样可以增强紧急采购的主动权和谈判能力,降低紧急采购成本。

3.降低采购监管成本

企业采购不同于个人消费采购,由于采购物资所有权、使用权、采购权的分离,存在采购的委托关系,容易滋养采购中的腐败现象。网络采购一方面使采购流程更加规范和透明,使采购权力的行使更加透明,使采购过程信息和决策信息更加透明和可追溯,真正低成本的实现阳光采购,降低采购监管成本;另一方面,电商采购商品在网上都是明码标价。采购人员也不需要去市场进行市场价格调查,这样简化了监督程序,节省了人力成本。电子商务使物资采购置身于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监督之下,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作,有效地规范和约束采购行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良性市场机制。

4. 操作方便更好地满足了采购需求

电子商务JIT采购模式有利于实现了“集中决策,分散操作”,从需求申请,预算计划,再到项目审批,该模式让这一决策生成过程相对集中,采购决策完成后,可以让采购部门分时分批按需采购。电商JIT采购模式解决了集中采购与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既能获得集中采购模式专业化、一站式、透明化等好处,又能对各部门或单位的个性化、本地化的需求进行快速响应。

三、结束语

JIT采购和电子商务实质上是实现精益管理的目标和手段,在当前各种条件越来越成熟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想实现JIT采购变得越来越容易,整体上不仅对企业资源进行了整合,还降低了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隆,王永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管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z1):669-672.

[2]王立楠.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采购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177-178.

[3]刘绍君.基于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采购供应链全流程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9):62.

[4]郭勇,刘传山,张伟红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8):135-136.

公益活动的商业模式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就业模型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国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公益创业从项目咨询、企划、评估到运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就业的重要渠道,非营利性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 10%,而我国仅为 0.34%,这意味着我国公益领域中巨大就业潜力尚未挖掘出来。

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已经开展公益创业实践,已经覆盖了美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开展公益创业研究,实施公益创业计划。斯坦福大学的师生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方式创办了惠普、Google等著名企业,企业成熟后开展了不少公益事业;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不仅开设了公益创业课程,还设立了公益创业的相关研究中心。

在国内,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但由于缺乏相关社会经验和实际管理能力,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据调查,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总数的2% ,而真正能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则不到创业总人数的5%,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中创业点子的转换率低于1%。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拓宽就业路径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公共服务处于供给不足和供给低效的状态,政府一直在谋求新的供给模式,公益创业对我国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

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缺乏对公益创业的科学认识,很容易停留在道德层面和形式上的一些活动;公益创业环境建设薄弱,配套资源缺乏,没有固定的组织,没有明确的传承;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就业视野局限,创业就业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等。

二、模型构建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其根据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点整合而成,如图1所示。

(1)在模型中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公益理念实体包括公共利益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服务奉献等。(2)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是受驱动孵化、政策法规、学校公益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支持力度、以及自身的风险控制与评价反馈机制种因素影响。其中驱动孵化中要使其可持续发展要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政策法规中需完善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的功能与权限。(3)大学生公益创业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通过前瞻性地不断发现和利用新机会来履行社会使命和实现社会目的。(4)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将经济价值的创造和社会价值的贡献结合起来,以商业运作的方法和管理模式盈利,通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不仅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为大学生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渠道。

图1 大学生创业实践促进就业模型

三、模型构建的创新点

(1)公益创业实践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需要大学生、政府、社会、资本和学校形成一个多元化合力,构建良性就业创业机制,才能促进这项工程可持续发展。(2)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自我实现需求,包括追求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大学生公益创业创意要激发满足人们内心的爱的高级需求,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高校应积极构建公益创业生态教育系统:依托现有创业教育资源,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具备公益创业和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从生态学角度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与协同创新互动,发挥1+1>2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创新并进行成果转化。(3)从经济学视角,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对公益创业人才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高学校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4)在机会识别时运用PEST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利用SWOT进行公益创业企业的战略规划,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5)提出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不仅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为大学生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渠道。(6)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基于浙江的电子商务的优势,可尝试挖掘出适合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实施的新思路,对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进行验证。

四、结论

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是近年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旨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公益创业活动,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用,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大学生公益创业要可持续发展要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立足国情和大学生就业实际,准确把握大学生公益创业面临的问题,进而构建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就业模型,对于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理性、包容、开放、创新的态度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道路。

参考文献:

[1]湛 军. 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7)

[2]潘加军 刘焕明. 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对 15 省 80 个高校学生社团和部分社会组织的实证分析.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8)

[3]边文霞.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路径依赖模型研究--基于创业意愿视角.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