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2:33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专题式教学 高效形势 政策课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08-02

、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新挑战: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心理特征、认识特点的变化,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等等。面对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根据授课经验及学生接受程度,我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如授课教师受轻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消极对待等。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未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必修课,认为可有可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时得不到保证,一些院校没有实行学年考核或考核流于形式,未将成绩纳入学籍管理等。

(二)师资短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较少,二是师资整体素质不高。高校普遍缺少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除了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外,兼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日常任务的繁杂在客观上影响了兼职教师的岗位培训以及授课准备。再加上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水平得不到及时提高,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维持状态。

(三)管理失范。教学管理上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师资构成与培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及考试考核等方面。有些院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开设,而以日常的政治学习取代;有的虽然开了课,但在管理上没有规范化;有的没能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没有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有的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导致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的混乱和教学检查监督的不力。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要专题化。专题化教学就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教材上不可能固定,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固定,要根据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选择教学内容。再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集中性、突击性的特点,它的教学课时很少,并且是流动的、变动的,不可能像其它课程一样专门开设,只能用专题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等,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主授、学生互动,课堂讨论等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

(二)专题式教学要讲大事。采用专题式授课,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社会上已发生的事情都讲给学生,也不能把与学生没有太大关系的政策形势问题讲给学生,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讲给他们,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比如,、国内经济形势、中美关系、能源问题、南海问题等等。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否则,芝麻谷子一把抓、泛泛而谈,则会影响授课效果,造成学生厌学。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为辅的授课方式,如可根据专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看相关影片、撰写学习心得、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作辅导报告,利用E-mail、QQ群等开展讨论活动,或通过宣传部门配合组织相关图片开展等等,以此作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此外,还可发动学生收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宣讲和张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最新情况。有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校园网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将相关资料刊登在网上,介绍新信息和新思想,开阔学生视野。

(四)强化教学实效性。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式大都是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对老师来说,面对学生交来的论文,即使是明显雷同,也无法分清哪个是原稿、哪个是抄袭的,所以一律给同等的分数。对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制度,使该课程从“形势”转向“实效”。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2)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3)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考查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特点,切实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教育目标、社会目标和学生成才目标相统一,采用专题式授课,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下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公共必修课,是教会大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它是一门现实感很强的理论课程。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任务的有效形式和重大举措,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形势政策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地认识形势和分析政策,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是极为重要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和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创新方法,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形势政策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包含的信息很大,而要把这些信息在短时间传递给学生,必须采用灌输的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具有宣传相关国家政策的功能,并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将形势政策课堂变成了单纯宣讲政策的舞台。这些都忽视了作为主体学生的主动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理论方面。形势政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给部分学生以理论性不强的印象。一些学生听课后反映,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和零散的信息,并不知道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分析形势政策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知道、不能够、不善于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研究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从表面上看,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好像确实不如其他“两课”课程的基本理论那么明显。二是形势政策课程教师不太善于挖掘、总结、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形势政策课程的任务绝非仅仅是信息传递,缺乏理论深度的教学也是难以使人信服的。如何构建形势政策课堂的基本理论是摆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提高形势政策课程教学质量的创新方法

(1)改革教学模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形势政策教学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主题发言教学法、实践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问题教学法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学中有重要作用,问题应该成为形势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的。形势政策课教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否则就落入理论的空谈和道德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备课,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我们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还要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的载体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必须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帮助、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千,受到启迪。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有选择的组织学生收看纪录片、VCD光盘等电教资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看到了大量详实生动、形象的音像资料,油然而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的自豪感和真诚的热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讲等,其效果要比单纯地课堂讲授好,事半功倍。

(4)通过社会实践、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参加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实践使课堂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对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因此,要大胆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笔者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学生反映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到课率在95%以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节敏,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2]杨建辉.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2-02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创新形势政策课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1]长时间以来,单一的讲授法是许多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互动,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变成填鸭式教学。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使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真正听进去,一直是本课程教师关心的问题。在长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本人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性质、特点,综合利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课程趣味性、科学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被称作讲授法,是课堂讲授最基本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灵活性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授法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政治方向,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但弊端也很明显,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实行多样化的方式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寻找真实客观、种类多样的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使学生建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比如“中东、北非乱局”这一专题当中,我先以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为例提出案例,对学生给予启发,要求学生对突尼斯形势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后,再阐述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对其结论进行评述。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由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的现状自然而然地得出中东北非乱局的主要原因。学生头脑形成了思考,而不是从前被动的做笔记记知识点,很好的实现了师生互动。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相同点和相异点。该方法有利于认识事物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3]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内容相对枯燥,单纯的讲授法难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在这们课程上采用比较教学法,目的在于用事实说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比较方法,常用的为同一时期不懂国家间的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比较或者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相似事件的比较。比如,在讲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这一专题当中,把之前我国的以高积累、高消耗、高速度、高污染、低消费、低效率、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现在的国内外环境作比较,将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资源枯竭、能源高耗费、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而不得不先污染、后治理,与我国现在的环境压力相比较,引导学生们得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降低碳排放,才有助于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和完善中国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结论。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投影机和屏幕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以声音。教师操作计算机,完成教学过程的活动。[4]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就是把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达到最优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将一些冗长的沉闷的表述用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其中一个专题“国际恐怖主义”。如果单纯地只讲述恐怖主义的概念、影响、分类,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借助文本、声音、动画、图形、图像的综合处理手段多样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视觉,激发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荆轲刺秦王、美国3K党、黑手党的电影片段和“9.11”发生时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客观真实的资料也使同学们认识到恐怖主义的极大危害,方便引出下一节内容:如何应对恐怖主义,较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五、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变动,课堂上的讲授只是基本的内容,而真正要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在大学校园中,需要把长期、定期开展的形势与政策课和不定期开展的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结合起来。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国际形势问题等作深入调查分析,客观、辩证地认识剖析。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依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所说:“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5]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和基层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势政策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覆盖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政策性、知识性强。形势政策课教师只有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时事信息为基础,才能组织好教学活动,才能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自身价值观,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玉红.高校思政课教改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3).

[2]莫丽琴.案例教学法与《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4).

[3]闫冰.比较教育思想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 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通过新的传播途径(如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数字终端(如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和传播手段(如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虚拟社区、博客、微信、微博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与传统平面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途径和方式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海量的信息、快捷的传播、互动式的表达、多元化的观点、虚拟性的特性,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就“形势与政策”教学而言,课堂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才能有好的效果,是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选取、讲授重点转换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等角度,分析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改革措施。

1 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通过解读大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分析形势,解读中央的大政方针,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从而坚定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信心。自1987年教育部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以来,教师以自己的理论优势、所占有的大量知识信息和丰富历史人文积淀,通过个人教学魅力展示,把握时政动态,传播主流声音,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教师占有知识信息优势的格局被改变,突出表现为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海量信息在第一时间充斥于新媒介,各种的评论和观点五花八门。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能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知识,而且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发表各种看法,介入对一些重大时政问题的评价和辩论之中,对教师通过阐释所掌握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和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热点问题的背景信息在网络迅速传播,各种分析评论被新媒体平台广泛散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准确把握和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加强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引导难度加大。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目前,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议题设置是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年编写的两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主,各省市高校结合本地省情、民情、校情拓展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参考资料方面,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资料》《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库。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教学要点和参考资料为各地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任何一个资源库都无法比及的。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真实和虚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字、影音和图片资料及信息,在第一时间甚至若干年后都能方便、快捷地查阅。同时,作为一项教学活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从选题到备课、从教学安排到组织实施,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给高校“形势与政策”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提出了挑战。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围绕相关主题组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2.1坚持舆论引导,确保热点问题分析和政策解读的准确性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效引导”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热点问题的多元评论,大学生不仅能从网络上迅速获取所关注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新媒体的虚拟社区、BBS、博客、微信、QQ群、网络论坛等各种媒介热议的国际国内问题,散播和传递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一些看法与党和政府的声音不尽一致,甚至充斥着发泄对现状和政策不满的别有用心的炒作和煽动性言论,这些非主流的、错误的观点往往能先入为主地影响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判断和看法。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应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和党的政策,阐述和解读不能夹杂个人的判断和倾向,不能受网络观点和舆论左右,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确保原汁原味地传递党和政府对热点问题的声音。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新媒体上的各种舆论和观点,掌握网络舆情动向,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分析和评议,以确保引导的有效性。那种对新媒体上的各种观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课堂讲授上自说自话,无视其他的做法,既不能有的放矢、达到排疑解惑的效果,也很难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的。

2.2 调整讲授重心,重视重大事件的背景解读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分析

海量知识信息通过新媒体在第一时间的迅速传播,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和重心必须有相应转变,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多样化需求。换言之,高校学生对关注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大多已通过新媒体获得,教师占有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没有了,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兴趣点转向事件的背景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关注。这就使教育的重心不得不从叙述和解读文本信息转向对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背景、产生原因、政策考虑的分析和对各种非主流观点的述评和引导上来。教学既要叙述文本知识信息又要解释重大热点问题的相关背景;既要解析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又要分析政策背后的战略考虑、既要传播主流声音又要批驳各种错误认识。通过不断增加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满足大学生寻求了解对重大热点问题背后的逻辑联系的愿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能力,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教学目的。

2.3 强调政治性和政策性,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的课程。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资讯和观点的和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新媒体空间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新媒体空间交流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容易摆脱道德和责任的约束,导致一些非理性和极端的观点得以渗透和传播,这就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时政热点发生在当下,各种评论和观点充斥在新媒体中,要求教师对重大热点事件的解读、分析和引导,既重视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更要分析和批驳各种错误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策理论水平,以确保分析解读的准确性,提高对新媒体空间各种舆论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热点问题议题广泛,领域各异,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议题,也牵涉国际国内局势走向,热点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的学科领域和驾驭能力之外,需要教师及时补充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对相关领域不熟必然导致分析问题避重就轻甚至误读,削弱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有效性。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新媒体在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只有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改进教学方式,占领新媒体阵地,提升应变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1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络平台和虚拟互动网络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形势报告会、专题教学等涉及的议题有限,覆盖面窄。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配合校园数字化建设,各高校应适时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即从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网站维护、内容更新、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细化管理规定;从利益分配、任务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引导教师关心网络平台的建设;从考试改革、学分设置、成绩评定等方面吸引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和互动。构建虚拟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关键是丰富网站的资料信息和搭建实时互动的交流平台。来源渠道可靠和丰富充实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生关心重大时政热点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权威信息,而且能有效避免虚假信息对学生的误导;而网络实时互动平台既能满足大学生热衷于新媒体交流的潮流,也避免“形势与政策”形势报告会和专题教学课堂容量大,缺少互动交流的缺失。

3.2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主要是兼职的政工干部、临时外聘的专家学者或政府负责人,也有部分专职的思政课教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动态性强,备课任务重,难度较大,兼职政工干部各有主业,教学热情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将新近毕业的学生工作干部作为教学主力,临时性和随意性的教师队伍既导致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缺失,也难于管理和要求,由于对新媒体舆论走向关注不多,教学的引导性不足,实效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各部门多头交叉管理、但只抓不管的状况,成立专门教研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其次是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一方面培训教师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对中央政策的深刻领悟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训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和掌握能力,特别是对涉及热点时政问题舆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以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3.3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和正面教育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让媒体和网络舆论对重大时政热点问题随意揣测,不如主动发声引导,这种引导既要重视线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要重视线上的教育引导。高校因应鼓励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站,博客、播客和微信平台,搭建与大学生的虚拟空间交流方式,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方式,及时传播关于重大热点时政问题的评论,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批驳新媒体上各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同时,要通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设置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运用网络实时教学交流工具,通过理论灌输和沟通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丁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学双主动 教师 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课 实效性

[作者简介]王宝林(1976- ),女,河南南阳人,河北工业大学社科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天津 3004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度重大教研课题“我校形势政策多维教学模式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校政字[2011]111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08-03

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两个主体性因素。但是,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却不容乐观,其中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的为难和畏难情绪,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模糊和轻视现象。怎样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积极性,这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本文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探索和构建了一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双主动模式”,对于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动性,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教学双主动模式的逻辑起点:考核方式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考核应消除知识本位、技能本位的影响,更多注重考核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理性分析和判断上,始终保持正确的立场和坚定的信念。由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双主动模式定位考核方式为“三三四”的过程考核制。

1.30%考核学生日常综合表现。包括学生能否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能否端正学习态度;课堂上能否认真听讲、主动发言,网络教辅平台上是否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讨论等。总分30%的比重来衡量学生的日常表现,会促使学生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不仅仅把目光只盯着期末考试。

2.30%检测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每学期教师根据教学要点并联系实际,选择两个重点问题作为主观开卷考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考察。教师依据学生答题情况,权重总分30%进行考核,这样的考试内容使学生免于期末靠死记硬背记住某些知识点。

3.40%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正在发生但还未解决的某一重大实际问题,或 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某个焦点问题,要求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以学术论文、评论性文章、调研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深入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依据学生完成情况,以总分40%的权重进行考核,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这种过程考核既要求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才能给予每个学生以公平、合理的考核成绩,也使学生抛弃只盯住期末考试和分数的短期、短视行为,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充分发挥了考核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对于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达到了“双赢”效果。

二、教学双主动模式的六要素

教学双主动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和实施环环相扣的教学综合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增效的突破式进展。教学双主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六大要素:

1.优化师资队伍。“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优化师资队伍,这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首要问题。

首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培养一支真心愿意长期从事并热爱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业人才,可以对部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从而转变成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课改、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的骨干作用,一定能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次,遴选一批德才兼备的兼职讲师团队是必须的。兼职讲师团队成员可由三部分组成: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工干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或特约报告员等。兼职教师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准入,这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根本。兼职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一个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教师,是不可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兼职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广,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好;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科技素质,教师只有能够娴熟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始终保持强大的吸引力。

2.双选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增强适应能力与分析能力,坚定其信念和立场。因此,精选教学内容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都印发教育教学要点,时事报告杂志社也适时地编撰了一些可选用的教学材料,不同地区和部门、高校也出版了相应的系列教材等。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选教学内容,既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又能够适应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欲求,从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固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来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是必须的,但是这样选出的教学内容所能呈现出的最终教学实效性,并不是教师单方来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冲动和盲从的一代,而是崇尚理性,善于思考,追求自主,对新事物和新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所以,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还应是来自通过对大学生的调研得到的热点、焦点问题。此外,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期间四个年级的学生状况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异较大,如果四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是“一刀切”,显然是有缺陷的。可行的做法是各年级讲授的内容有所侧重,如刚走进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对他们侧重进行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教育,而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他们会更加关注就业、宏观形势等关系到自己未来种种选择的重要现实问题。

3.研究式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方法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只要能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无论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对话式等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这就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第一,“精”讲理论,使学生准确把握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引导其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做好总结,对学生关注或者提出的问题在理论与学术层面给出具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阐释。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深度参与。教师可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提问、设置悬念、质疑、讨论等多种互动方式,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内在力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一定认知但又不完全的一种心理困境。要摆脱这种心理状态,就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把一些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困境的问题添加给他们,从而把被动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第三,营造和谐氛围,促使学生快乐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善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意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4.数字化教辅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高等教育毫无例外地也应该数字化教学。运用多种数字化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有效性,网络化正日渐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一是多媒体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把教学内容制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PPT课件,刺激学生多重感官,将教师单方的讲授过程变成学生的“学习盛宴”。二是适时组织电视教学。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和重大事件活动之日,及时组织学生收看相关电视新闻报道,或是组织学生收看那些思想性和教育性强的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防务新观察、新闻直播间等,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重大事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强化教学实效性。三是网络化教辅平台。创建网络信息化平台,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例如,教师教学模块,上传教学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学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师生讨论专区,师生可就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实时互动,有利于差异化教学,特别是师生的网络在线交流,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学管理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成绩管理系统适时地了解自己的教育记录和成绩状况,及时主动地补充学习。同时,网络化教辅平台上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也被系统同步自动保存,使教师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网络化教辅平台有机地实现了课堂教学和课后教育的互动与对接,增强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持续有效性。

5.跟踪式实践教学。《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的事情。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跟踪式实践教学将是提高其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跟踪式实践教学就是要把大学生在校的四年看作一个整体,从大一开始就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规划。大一第一学期可广泛征求、听取学生意见,不同班级或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人可紧密围绕一个社会重大问题、焦点问题或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主题,在大学期间持续性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当前大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社会实践,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阅历相对简单,大学虽然拆除了物质的围墙,而精神的篱笆依然存在,缺乏对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而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使它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会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大学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实地参观考察、亲临社会实践活动等,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讲授有效得多。而且,大学四年不间断地就某个主题进行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知较之一般的实践活动要深刻得多。当然,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不能单打独斗,而应该和其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与所学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大学四年坚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了解基层,在亲身经历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6.科研型教学活动。“科研予教学以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师以教学活动为素材,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反哺于教学活动,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科研型教学不是科研和教学相分离,而是要使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含量,侧重于运用理论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双赢。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来说,虽然、教育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倡导开设,但是由于“形势与政策”的极特殊性,至今仍不被多数高校视为一门真正意义的学科,导致许多教师无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越来越明确的学科发展趋势和导向显示,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包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等。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主动地研究,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参编教材等,并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必然加快推动形势与政策课学科规范、制度化建设进程,多方面变革过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不够深刻、不具吸引力,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教学管理政出多头、不顺畅等,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有突破性进展。

三、教学双主动模式的成长机制:保障措施

建立和健全一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双主动模式的成长机制,才能落实教学双主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项保障措施。

第一,理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思政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直接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第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教务部门要把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列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加强课程建设。实行学年(学期)考核制,各学年(学期)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并归档。第三,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科研激励机制。高校要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修、培训、查阅文件提供方便;要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要充分考虑形势与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合理计算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要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设立相关研究科研课题予以支持。第四,提供必要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高校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所需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学校要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内有线广播、电视,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

 

1.形势政策教育现状与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在于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趋势,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最有效地对大学生政治思维和社会品质进行培育和塑造,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它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尽早定位,把握机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我们“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指出应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充分说明了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目前各高校的形势政策课程实践中,尽管有成功经验,但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照本宣科,不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要求,缺乏时代性。

(2)“热点追踪”式讲座为主,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

(3)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结合度不高,教学成效甚微。

(4)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导向。。

目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情怀、提升人格品质和情操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多元思维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浙江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在重视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明确形势政策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品格养成的重要性。在形势政策教育实践中,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热点,有选择、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和经济形势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为毕业后的择业和创业补充知识、拓展视野。在近两年的教学中,课程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努力将形势政策课打造成为学校另一个创新创业文化传播基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丰富思政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声誉。但我们看到,形势政策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结合程度仍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在传统课程教学的边缘,成为单独的课程单元,这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持续稳定地推进和发展。

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指出在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同时,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即要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让劳动者“主动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全社会正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创业类课程和培训得以迅速普及并延伸。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支持下,在高校各部门和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努力下,创业教育在大学校园内也在迅速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紧跟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时政教育课程如何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先进思想的主要传播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国家政党方针政策的严肃使命。形势与政策教育更需要结合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为大学生引航指路,从根本上塑造大学生勤奋坚韧、服务社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大处着眼,小处找手,把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行动落实到实处,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构建以“两创”教育为基础的形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有力的拓展和补充。大学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其中对创业的正确认知和定位、以及作为创业者需要培养和塑造的品质素质可作为创业理论教育的基础经由“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普及和加强。。本文关键研究如何从实践教学中探索出能够提升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行为的积极评价和热情参与的方法;如何塑造大学生成为成功创业者的潜质和素质;如何将参与式的创业培训教学方式应用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当中,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性等。

3.1开发和探索提高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可度和参与性的方法途径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创业活动意义和价值,转变“非公不娶”、“非公不嫁”的就业观念,明确自主创业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意义,在树立自身创业价值观的同时带动周边人群的创业激情,探索出一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创业为荣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特性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们充满理想抱负、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思维更加感性,充满了激情。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将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与事业创造的成功与否相互关联,更容易受到来自身边的成功典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据此,形式政策教育可适时组织、安排初创成功的创业典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场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成功创业的可能性,积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3.2开发和塑造大学生成为成功创业者的潜质和品质

成功的创业者各有各的成功之道,但是必定具备了普遍意义上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和思维的培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我,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掘和塑造,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智对待就业创业选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顺应社会改革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形式政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情操、品质素质的塑造教育课程,完全可以担当起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品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发现自身价值、发掘潜质、开发新能力,为毕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丰富了形式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特色性和专业性。

3.3开发和探索创业教育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的应用

依据成人学习原理,结合创业教育参与式培训方式,利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活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环节,改革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开发与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增强课程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实现教学空间最大化、教学时间无限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广泛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 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国矿业大学作为特色鲜明的理工科高校之一,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育机制,教育渠道和途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

1.必须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保障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基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部门多、教育内容涉及面广且更新变化快、师资队伍结构多元等特点,中国矿业大学形成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领导,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各学院直接参与,全校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2.必须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

中国矿业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在校大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课程建设的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校大学生从大一年级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每学期都安排《形势与政策课》,大学本科四年课时确定为32学时,学分为2学分,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来评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学籍管理之中。在每学期开学初,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由党委宣传部负责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统一安排任课教师和分配教学任务,统一编印《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资料,同时开展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制度,完善学年考核制度及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全面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3.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中国矿业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以学生工作干部为主,党政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各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同时也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从而形成了教师队伍多元化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由党委宣传部负责开展了优秀教案评比、教学课件评比、教学研究论文评比等教学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还推行了青年教师的助课制度、新教师的试讲制度、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制度等。

总之,学校初步形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重视、机制健全、队伍基本稳定,知识基础厚实、教育效果明显的综合工作运行机制。

二、要多渠道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形势与政策课》为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四年做到不间断,全覆盖,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分析形势、把握政策、提高素质。同时,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通式课程:《军事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课程也融入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相关内容,学校、学院还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座,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内容都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有益补充。

利用网络与多媒体信息系统,拓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渠道。学校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职能部门的专题网站以及学院的学生工作网站,及时、广泛、深入地开展理论宣传、政策引导、交流讨论等,满足学生了解和学习的需要。中国矿业大学先后在学生食堂设立了3套用于为学生提供多媒体信息播放的大屏幕显示系统。校党委宣传部、校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等单位紧密围绕“时事政治”、“百年校庆”、“就业创业”和“爱国主义”四个教育主题,开辟10个专栏,在不同时段播出相关内容,在周末为同学播放爱国主义。总之,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系统为广大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教育、提高理论素养、丰富知识储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

指导学生理论社团和党团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渠道。首先,加大对理论社团的指导力度,一方面为社团骨干提供学习资料,指导社团定期出工作简报;另一方面亲自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参加他们的研讨学习活动。对大学生理论社团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每年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学习活动、开展一次大学生发展的调查活动、每名会员读一本理论书籍、开展一次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理论社团成员已成为了学生理论学习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在其他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影响和辐射效用。其次,党团组织通过组织生活和主题教育等方式,围绕着我们党的重大理论问题、方针政策变化、国内与国际形势等展开学习和谈论,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和行动。

三、要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内容体系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必须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校情,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和最新话题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辅助教育与之互补,科学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体系。

1.课堂教学部分

将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台海和国际形势六大专题,分别由相应的专题教研组进行授课,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三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时效性与连续性相统一、思想性与需求性相统一。

2.课外教学部分

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服务性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移情功效,抓住课外的每一个环节。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形势与政策教育,为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提供一个了解国内外形势与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机会。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台海专题和国际专题与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课程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此外,国家资助体系教育、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形势等问题都能在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得到体现,为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地解决途径和方法。

四、要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地位、多渠道举措并进,创新性地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力求做到更加灵活。

首先,学校在第一课堂主渠道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活力。

其次,在全校范围内针对于各个年级的学生有计划地在安排好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等教学模式,并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学校百年校庆等诸如此类的重要节日、庆祝活动、重大事件的发生时机为载体,积极引导时事热点,把握政策导向,从而不断为全校师生参与到国家与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此外,学校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走、看、讲、想、干”来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在实践中感知、内化、提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通过在社会实践和与他人交往,提高自觉选择符合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的能力,促进个人道德的社会化、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

五、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的改革力度。

1.重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组建工作,增强这支队伍的组织化程度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老师由学院根据教学任务情况自行聘请和安排,教师队伍松散,随机性很大,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因此,教师队伍组建势在必行。首先,立足于现实,确立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以专业化的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在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中,包括各学院的党委书记、副书记、部分专职辅导员,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以他们为主体既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又能使他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其次,通过自愿报名,严格选拔,成立了学校层面相对固定的主讲教师队伍,同时还建立了一支助课教师队伍,形成了教师梯队。三是党委宣传部根据个人的学科背景、教学经历、研究方向等把整个师资队伍划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台海、国际六个专题教学与研究小组,并明确了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和秘书,增强了教师队伍的组织化程度,教师教学与研究目标明确,团队归宿感有了很大的增强,也大大促进了这支队伍的成长。

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育建设

首先,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班学习、进修。在每学期选派1至2名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形势与政策培训班学习;每学期初,派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培训工作。其次,学校通过开展教学示范活动,包括经验丰富的教师作课堂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等,还通过举办新教师试讲活动来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而确保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三是在每学期课程开始之前进行小组内集体备课和教学经验的交流研讨活动,这在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同时又为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的专题研究,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

[2]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40-43.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四个自信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改革研究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开设,是要帮助高校学生能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提高大学生群体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上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全面巩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阵地作用。

1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但由于该门课程学时和学分相对较少,没能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重视,该门课程有逐渐边缘化趋势。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主要存在“四个自信”教育不明显、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1.1“四个自信”融入教学内容不明显

“四个自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要全方位融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一般是国内外热点问题,如何将“四个自信”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是需要教师去深入思考的。一些教师对于“四个自信”的教学往往是做简单的描述,融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也不全面。也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四个自信”教学显得穿凿附会、生搬硬套,将毫无相关的内容联系上“四个自信”,其效果不明显。如果不能将“四个自信”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不但教师授课底气不足,而学生对教学内容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1.2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教学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形势发展变化,全面及深入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通过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就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时偏少,考核评估也不严格,教师对该门课程缺乏重视,一些教师仅仅是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平铺直述式的解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变成了新闻阅读课。问题在于这些“新闻”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获取,再加上课程内容陈旧,学生普遍缺乏兴趣。

1.3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队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同时,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及理想信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面向高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学生,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思政理论课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其他思政理论课上,大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往往由政治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来担任,该门课有逐渐边缘化趋势。高校辅导员队伍来自不同专业,一些辅导员老师未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系统和全面的掌握。此外,大部分教师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讲授也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2“四个自信”视角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改革途径

2.1开展“四个自信”主题教育

(1)将“四个自信”主题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起来。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但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而且要通过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理论彻底”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能说服学生,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教育引导学生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四个自信”主题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教师最好能结合学生背景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给经管类学生上课就可以着重选择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容,如给理工类学生上课,就可以贴合“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展示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所取得成就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刻苦学习,努力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3)“四个自信”主题教育要提高针对性。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抹黑中国的现象,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呲必中国”的“网络喷子”,他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视而不见,他们不择手段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四个自信”主题教育就是要主动澄清事实,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喷子”的错误导向。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指导学生去查找客观数据,引导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以正视听。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大规模的沧桑巨变在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是绝无仅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既要讲道理,更要摆事实,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及抵抗“杂音”、“噪音”干扰的能力。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互通,而且经过“头脑风暴”也便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高校可以在开学之初召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集体备课会,就本学期将要讲授的内容、形式及办法开展广泛讨论。如此,每一位教师都能就改良教学效果等问题充分发言及建言建策,既w现教师队伍的主导性,也能增强教师队伍的责任感。

(2)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团队。专职教师团队成员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组成,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兼职教师团队主要由政治辅导员组成,政治辅导员相比思政理论课教师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他们是高校最前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职教师偏重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理论研究,兼职教师则注重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授课信心。为人师者,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自己讲授的内容充满自信,课堂之上才能理直气壮。讲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授课老师首先要坚定“四个自信”,对那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过反复检验的真理,要信心满满地讲,对那些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辨。“面对当下生机勃勃的中国道路,优越先进的中国制度,与时俱进的中国理论,厚重智慧的中国文化,深谙于此的老师们实在没有理由不自信”。教师只有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授课才会有底气,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2.3优化课程设计与考核形式

(1)增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时效性。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纳新事物、新知识能力较强,而政治上不一定成熟,价值观也未完全确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很有必要强化政治性。课程内容上要紧扣“四个自信”,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及历史使命。

(2)注重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正确性。理论的灌输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如果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得采取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检验与映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完善学生考核测评办法。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对学生的考核测评主要是采取考查的形式,一般是交个小论文或作业。这种考核方法虽比较省事,但会造成学生对待该门课程比较随意,他们的作业或论文也往往是网上抄袭、拼凑而成,考核难有实际效果。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授课教师批阅作业的工作量较大,也未必都会认真去细看每一份作业。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可以采取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可以利用“易班”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考试,教师也可以在“易班”网络平台上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习资料供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测评也应包括社会实践情况,这一部分应占取一定比例,或计入平时成绩。

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9

决策模式是决策体制、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在决策理论上的一种综合反映。在美国,关于“精英决策模式”与“多元决策模型”的争论,一直是政策科学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一个国家的政策决策模式或政策制定模式往往是由该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以上两种决策模式均不符合中国国情。探索我国政策决策模式,对我国政策决策做出理论概括,无论对于我国政策决策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政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我国政策决策模式的诸因素

一个国家的政策决策模式与另一个国家的政策决策模式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这些差别是由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结构等等,下面我们将对上述诸因素及其与政策决策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政策决策模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社会结构好象是一座极其复杂的建筑物,它有自己的基础,又有自己的上层建筑。经济结构属于基础的范畴,它在这个结构中处于决定者的地位,而政策决策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或范畴。由于上层建筑处于被决定者的地位,因此,政策决策模式也必然为经济制度所决定。那么,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具有什么特征呢?简言之,就是以社会主义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这就表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一与多”并存的结构。所谓“一”,就是一种所有制即社会主义所有制为主体;所谓“多”,就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这种“一”与“多”并存的经济结构,必然地决定着我国的政治结构也有相应的特点,从而必然地决定着我国的政策决策模型也相应地具有这些特点。

第二,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政策决策模型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该国政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各国政治本质上是一种政党政治,而政策过程只不过是政治系统的一种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事实上,在当代绝大多数国家,政党在政策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政策,或者是由执政党所直接制定与执行的,或者是由执政党所操纵的。在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中,由于政党制度的不同,因而政党在政策决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从而各国的政策决策模型也存在很大差别。美国政策科学家詹姆斯·E·安德森在谈到这种区别时指出:在多党制国家(例如美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在某些一党制的政治系统(如前苏联)中,政党是制定政策的主导力量。”[(1)]我国的政党制度,一方面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着重要区别,即不是多党制。这种区别决定了我国的政党组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是以利益团体代表的身份出现的,从而决定了我国的政策决策模式不是“多元化”的。另一方面与以原苏联为代表的一党制相区别,所实行的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这种区别决定了我国各政党组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是“群言堂”,即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从而决定了我国的政策决策模式不是“一言堂”式的,而是民主型的。并且由于我国政党制度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特点,从而决定了我国的民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我国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正如我国的经济结构一样,实现了“一与多”的统一。这种“一与多”统一的特点,同样会影响我国政策决策模式的特点。

第三,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政策决策模式的影响。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的重大决策。在不同的国家,国家政权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一般说来,国家政权的权力主要有以下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应地现代国家政权机关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无论哪个国家,这三类机关都参与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但是,在不同的国家里,由于国体和历史传统、具体国情不同,这三类机关的结合方式、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决定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也就是说,由于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特点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政策决策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种政治制度下,政权组织结构是一个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权力条件下的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两者分工负责制。也就是说,国家权力不是分立的,而是统一的,即统一于国家权力机关,这就是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的统一性特点。另一方面,在行政、司法均由权力机关产生、并向权力机关负责、受权力机关监督的前提下,行政与司法又是相互独立的,两者实行有效的分工负责制,并且司法机关又一分为二,即分为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以达到互相制约的目的。也就是说,我国的政权组织结构又具有分工制约的特点。这样,在我国政权组织结构中,前一个特点的实质是“一”,后一个特点的实质是“分”,分即多。因此,从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看,也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或一体化,这种“一与多”的一体化也必然地要在我国的公共决策模式中得到体现。

第四,我国政治文化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政策决策模式的影响。政治文化结构是由各种政治观念所组成的系统,其中核心的内容是意识形态。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结构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这种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政策过程作为政治系统的一个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必然地要受到政治文化结构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结构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决策模式的特点。我国的政策文化结构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构模式。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思想)。这是指导思想,我们必须用这一个主义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但统一人民的思想,不等于禁锢人民的思想。我们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允许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行学说与言论自由。主张一切属于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上过去犯了不少错误,但毕竟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这种方针中的“一”与“百”的关系,也充分体现出“一”与“多”的统一或一体化。政治文化结构的这种“一与多”的一体化的特点,也必然地要在政策决策模式中得到反映,影响我国政策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的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政策决策模式,无论从经济基础、现有政策决策主体的结构还是从政治文化结构看,均具有“一与多”一体化民主的特点。我们姑且将这种政策决策模式称之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主要有如下几个具体特点:

(一)这种决策模式是民主的,它有着“多”方面的参与机制。一种决策模式是民主的还是独裁的,主要看这种决策模式能否为政策决策过程提供广泛的参与机制。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的政策决策模式是典型的独裁模式,政策决策权集中在皇帝和少数官僚手里,广大人民群众无法参与决策过程。资本主义的政策决策过程总的说来要比封建主义的政策决定过程民主得多。但是,正如精英决策模式所指出的那样,即使象美国这样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也只是少数精英人物的民主,政策决策并不反映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意志,而只是反映少数所谓杰出人物的利益。而我国的这种一与多的一体化民主决策机制,则为各党派、各阶层和广大劳动人民参与政策决策过程提供了广泛的参与渠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党派、群众团体和广大人民均可通过自己的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也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等途径参与政策决策过程。在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中,充分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把“一”与“多”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的一种现代民主形式。一体化中的“多”既是民主的前提,也是民主的表现形式。

(二)这种政策决策模式所提供的民主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民主机制。这种有效性主要表现于多的统一性。在我国的政策决策模式中,有“多”的存在,但这种“多”又没有导致“多元化”,而是实现了“多”的统一,这种统一性保证了民主的有效性。西方有些学者把民主化与多元化联系起来,甚至把民主化等同于多元化,认为只有多元化才是民主,否则就是专制。他们据此把象美国这样的多元化国家称之为民主制国家,而把象原苏联(甚至包括中国)这样的国家称之为专制国家。这里除了有意攻击之外,还有一个关于“民主”的认识问题。其实把民主化与多元化等同起来的公式并不成立,就是美国这一公式也遭到了严厉批评。有人认为这种多元化民主“对国家的统一构成了威胁”[(4)]。因为按照这种理论,多元化国家不可能有统一的价值观,权力的高度分化可能损害公共秩序,甚至会导致国家的瓦解。也就是说,这种民主的多元化与民主的有效性可能是矛盾的,而失去了有效性的民主,其意义就值得怀疑了。所以,我们认为,民主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结合,未必就是最好的结合。也就是说,民主并不简单地等于“多”,而“一”与民主之间未必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相反,“一”与“多”相统一的一体化,不但较好地解决了政策决策过程中的民主问题,而且也较好地解决了民主的有效性问题。因为在这种决策模式中,虽然决策主体具有“多”的性质,但决策主体“多”的方面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你争我斗的关系。同时,由于“一”的存在并处于某种特殊的地位,能够对“多”起一种领导或指导作用,这就保证了“多”的活动能够有秩序地进行,从而保证了民主的有效性。

(三)在这种政策决策模式中,“一”与“多”的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一”与“多”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主导和从属的关系。具体说来,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是“多”的前提。例如,在政党组织结构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派;在政权组织结构中,国家权力机关的存在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存在的前提,没有国家权力机关就没有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政治文化结构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二,在“一”与“多”的矛盾统一体中,“一”处于主导地位,“多”处于从属地位。例如,在政党组织结构中,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而各派处于被领导地位;在政权组织结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处于主导地位,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处于从属地位;在政治文化结构中,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处于被指导地位。第三,“一”的活动对“多”的活动具有一种导向性作用,而“多”的活动是在“一”的指导下围绕着“一”的活动而展开的。例如,在政党活动中,共产党的活动对各派的活动具有一种导向性作用,而各派的活动则是围绕着共产党的活动而展开的。这样,在整个政策决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活动就能够做到“活而不乱”、“民主而有秩序”,形成一种沿着既定方向而又有规则的运行方式。因此,这样的一个政策决策系统实现了民主性和有效性的统一。一方面这个决策系统充满了活力,它使社会中各组织、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政策决策过程中享有充分的民主;另一方面,这个决策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的活动又是围绕着决策过程有秩序地进行的,保证决策过程民主的有效性。

三、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论的理论意义

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论的提出,对于科学地、正确地分析我国的地方政策决策过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论为科学地合理地解释我国的政策过程提供了理论前提。要解释一种政策过程,就必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这种政策到底是由谁制定的?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制定的?这是任何一个政策理论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美国学者在解释美国政策的形成过程时,虽然产生了各种理论,但在回答上述问题时主要有影响的观点是如下两种:即精英决策论和多元决策论。前者认为政策仅仅是少数精英制定的,并且认为政策仅仅反映少数人的利益,而广大群众则是“愚氓”,他们是被排斥在政策过程之外的。显然,这种观点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我们不能用它来解释我国的政策过程。后者认为政策是社会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承认普通群众对政策过程也有影响作用,甚至认为群众也可以通过参与利益集团达到参与政策制定的目的[(5)]。这种理论看来很“民主”,但它仍然不能用于解释我国的政策过程,因为这种理论是以“多党制”、“政治多元化”为前提的,因而这种理论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反,我们提出的“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在理论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是一致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群众等基本理论原理,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具体化为当代的政策理论。在实践上,它既能比较合理地解释我国目前的政策过程,又能对我国的政策决策起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