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集锦9篇

时间:2023-08-06 10:52:53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弃置费用 账务处理

一、预计负债

1、预计负债的概念

负债类科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企业应通过该科目核算各项经确定的预计负债,包括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以及固定资产和矿区权益弃置义务等产生的预计负债。本科目借方记减,贷方记增,期末贷方存在余额,反映企业已预计但尚未清偿的债务。

2、预计负债的确定

预计负债属企业或有事项,企业对被确认为负债的各个或有事项,应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预计负债”项目反映,以便与其他负债项目区别开来。将或有事项确认为预计负债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该或有事项应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承担的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的或有事项,在履行时应很可能(发生概率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有事项的金额应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对相应的现时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则不能将其确认为负债。

3、预计负债的账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预计负债主要核算三类经济事项:企业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确认的由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重组义务产生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确认的由产品质量保证产生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根据固定资产准则或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确认的由弃置义务产生的预计负债,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预计弃置费用)。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弃置费用计算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预计弃置费用)。企业实际清偿预计负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 等科目。此外,企业根据确凿证据需要对已确认的预计负债进行调整的,调整增加的预计负债,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调整减少的预计负债,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4、预计负债的计量和披露

确认为负债的或有事项的金额应体现稳健性原则,总体上来说应是清偿该负债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最佳估计数可分两种情形来确定:一是所需支出存在一个金额范围,最佳估计数应按该范围的上下限金额的平均数确定。二是如果所需支出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则应区别下列两种情况确定: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最佳估计数应按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定。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时,最佳估计数按各种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确定。企业对被确认为负债的各个或有事项,应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预计负债”项目反映,以便与其他负债项目区别开来。与此同时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预计负债形成的原因及金额作相应披露,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获得充分、详细的有关或有事项信息。与所确认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应与其他费用或支出项目合并反映,不需在利润表中单列项目反映。预计负债是企业经营和会计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一种现时准备,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财务报表对利润做出真实反映,有着重要作用。

二、预计弃置费用

1、预计弃置费用概念及相关规定

弃置费用也叫弃置成本或资产弃置义务(ARO,asset retirement obligation),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资产预计弃置费用会计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企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特定行业(如石油、冶金、核电等)的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按照现值确定并核算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2、预计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1)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时的记账方法。企业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后,必须先确定未来弃置义务的金额,并折算为当前现值(对于弃置义务金额终值和现值的确定,后文有详细叙述),将现值与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起合并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并随固定资产一起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分录略,与正常折旧并无区别)。

例:某核电厂固定资产取得成本为100000元,通过技术手段确定10年后的弃置费用为10794.60元。按8%的利率,计算现值PV(I/Y=10.8%,PMT=0,FV=-10794.60)=5000

借:固定资产105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预计负债-弃置费用5000

(2)计算各期应计利息

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后,每年需提取利息费用(到终期时利息费用累计值加初始值即为弃置费用),继续上例,各年末需计提利息费用为预计负债期初账面价值乘以利率。

第一年末利息费用为5000×8%=5400,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400

贷:预计负债-弃置费用 400

第二年末,弃置费用科目累计数为5000+400=5400,应提利息费用为5400×8%=432

借:财务费用-利息 432

贷:预计负债-弃置费用432

依此类推,一直到第10年末。

(3)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时的会计处理

借:预计负债-弃置费用10794.60

贷:银行存款10794.60

3、预计弃置费用的经济实质

理解预计弃置费用发生的整个过程并不困难,整个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只有在最终弃置义务发生时,才对企业现金流产生影响。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原理类似,在弃置义务发生时,产生巨额的现金支出,而固定资产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却是平均分担在各期,这势必会造成终期利润被低估而其余各期利润被高估的现象。核算预计弃置费用的整个会计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合理的会计手段,将终期发生的弃置义务,平均分配到固定资产使用各期的过程。

根据企业《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叙述,在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取得日,企业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关于这点,理论界存在争议。刘群(2008)认为,弃置费用支付时点在固定资产寿命的缘结点,企业只有及时足额支付弃置费用,才能顺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必须正确反映弃置费用支付储备的形成过程,从财务角度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融资的过程。弃置费用的现值在初始点一次性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并没有实物资产与之对应,实质上是一种虚拟资产。应将这部分固定资产初始价值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根据每年实际计提的折旧额进行摊销,同时确认相应的“预计负债”。何宗宁(2009)认为,弃置费用是由未来事项形成,并只能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不符合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故不能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且弃置费用符合损失的定义(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故应通过“资本公积”科目核算,按现值计算确定入账金额,按实际利率法摊销(“资本公积”科目可核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这两种意见都是在对弃置费用经济实质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的。先理清固定资产成本的定义,固定资产成本是指企业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企业在取得时就背负着履行弃置费用的义务,换言之,不履行该义务,将不能获取该固定资产,可见弃置费用是固定资产成本的重要组成,认为弃置费用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应计入损失,是割裂的看待问题,没有看见弃置费用与固定资产的内在联系(弃置费用与固定资产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费用并无本质区别,在固定资产取得时就已经在实质上发生,只是其现金结算于报废日而不是取得日,这也解释了为何将该费用确认为一项负债)。将弃置费用直接计入损失,不参与计提折旧,当该费用数额巨大时也会造成各季利润的不准确。认为弃置费用是一种虚拟资产的观点也是一种割裂看待问题的观点。期初确认的弃置费用与最终发生额,在经济实质上是等价的,其差额只是货币的时间成本,既然在初始点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即是终期发生的现金流,该费用当然不是一项虚拟资产,只是预先确认的一笔负债――固定资产取得日即已发生,于报废日清偿。

综上所述,预计弃置费用是一项为取得固定资产所必要支出的成本,伴随固定资产的取得发生,于报废日清偿,由于其数额巨大,在初始点入账时需考虑货币的时间成本,且需分摊至固定资产使用的各个会计期间(其分摊过程为伴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过程以及计算财务利息的过程)。

4、预计弃置费用的计量

预计弃置费用的计量问题分为终值的确认和根据终值计算现值两点。弃置费用终值的确认更大程度上是技术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不同行业,不同设备的技术不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其弃置义务的计量需要复杂、严谨、专业的技术判断,并不是单纯通过会计手段可以解决的。根据已确认的终值计算现值,是会计理论界关于预计弃置费用讨论的一个热点,主流意见有两点,通过实际利率计算和通过投资回报率核算。在我看来,这一分歧是预计弃置费用研究的重点,不仅是会计处理上的不同。虽然实际的经济内涵是一致的,无论采取何种比率计算弃置费用的现值,其各会计年度分担金额之和都是相同的,都是弃置费用终值的金额,但不同点在于,基于不同的比率,弃置费用在各年的分布不同,这种分布的不同,关系着企业的财务状况。计算比率越小,入账的现值越大,各期分担财务费用之间的差距越小;而计算比率越大,入账的现值就越小,财务费用的分担从初期到终期呈明显的阶梯状递增(弃置义务巨大时甚至会产生初期分担和终期分担差额巨大的现象)。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比率,应视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和固定资产弃置成本的具体数额而定。但是在理论层面上,采取实际利率更符合前述弃置费用的经济实质。预计弃置费用是包含于固定资产成本中的,只是其支付发生于固定资产报废日,可以视为一项预提资金,而不是用于投资的,其货币的时间价值自然应当以实际利率计算而不是投资回报率。只是基于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采取适于企业实际情况的计算方式,我认为是可取且必要的。

5、预计弃置费用的披露

如前所述,预期弃置费用作为预计负债的子科目,应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预计负债”项目反映,以便与其他负债项目区别开来。与此同时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其形成的原因及金额作相应披露,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获得充分、详细的有关或有事项信息。其各期利息费用应与其他费用或支出项目合并反映,不需在利润表中单列项目反映。

【参考文献】

[1] 何宗宁: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之处理[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9(2).

[2] 曾艳芳:预计弃置费用的原理及核算[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0).

[3] 秦嘉龙:谈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11).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2

一、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在成本计量上的区别

固定资产无论是自建还是购买取得,其有关支出,一般在实际发生时,予以资本化,计人固定资产成本。可见,固定资产在价值的确认上具有完整性和确定性。而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果是内部开发形成,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不作为无形资产人账,只有在试制成功并依法取得专利时,将所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以及其它相关支出作为专利权的人账价值。可见无形资产的人账价值不够完整,有些无形资产的取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成果的出现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将研究费用归集到成果中去有一定的难度,可见,无形资产的成本不够准确。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各种支出,如为维护、恢复和改进固定资产功能研发生的支出,扩建、改建、增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收益性支出(受益期在一年以内),将其作为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另一类为资本性支出(受益期在一年以上),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增加处理,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而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如为维护、提高无形资产的功能所发生的支出,保护专利权不受侵犯的支出等,这类支出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较难确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比较

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价值转移。固定资产的已损耗价值,会计上称为折旧;无形资产的已损耗价值称为摊销。两者除了在字面上不同,还有以下区别:

(一)计算方法不同。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比较灵活,供企业选择的余地较大。折旧计提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部分企业,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主要有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而无形资产由于与将来的经济利益之间并不存在肯定明显的关系,所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因此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比较单一。

(二)残值的保留不一样。固定资产必须保留残值,残值的比例一般在资产原价的5%以内。而无形资产则没有残值,摊销完毕,账面值为零。特殊情况下,有的行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摊销完毕,仍在使用,可在无形资产账户保留一元余额。

(三)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固定资产折旧需要设立《累计折旧“备抵调整账户,按月计提折旧,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因而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始终保持原始价值。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核算不设立备抵调整账户,摊销额直接冲减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由此可见,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保留的是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即净值。

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在转让上的区别

固定资产在转让时,成交价格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转让收人的确定比较容易。而无形资产在转让时,收人的确定比较复杂。这是因为无形资产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转让收人的确定,实质上是对该项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的折现,无形资产供企业长期使用,长期受益,但其受益额究竟有多大,通常是不能准确计量的。

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固定资产转让的核算需通过“固定资产清理”这一临时性账户,而无形资产的转让则不需通过临时性账户进行核算。另外,固定资产转让的净损益列为“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这是因为该净损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所以不列作经营收入。而无形资产在转让时,无论是转让所有权还是转让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都构成了企业的业务收入,列为“其他业务收入”;转让的成本列人“其他业务支出”。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3

本文发表在《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计算过程涉及到许多资料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如财政决算、会计决算资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滞性,因此,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并不总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在进行季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时,根本就找不到这些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利用相关的统计指标估计或推算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以满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上述估计或推算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和判断。本文阐述上述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

居民消费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居民”指的是从事消费活动的住户或个人,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常住居民”是对居民所作的进一步限定,使其涵盖了临时离境和住外使领馆人员,排除了临时入境和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使领馆人员。因此,原则上讲,居民消费这一指标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国境内的消费支出,而包括我国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费支出。“一定时期”一般指一个核算期,即一年或一个季度。"消费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产活动的房屋等建筑和机器设备方面的支出,这类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居民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住户本身消费的货物,如农户生产并消费的粮食;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商业统计中的指标,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的零售额。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讲,这些单位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它们购买的各种商品,除了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支付给本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的部分外,要么属于中间消耗,要么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居民消费。例如,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包括的售给社会集团的办公用具、纸张、书报杂志、文体用品,等等,属于中间消耗;办公设备,如电讯设备,交通工具,如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等,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实际上并不是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其中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正因为如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但是,两者之间也有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居民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些消费品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居民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服务、交通和通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些服务的价值。

(四)居民消费包括虚拟消费,即居民对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居民对自己生产的货物的消费,居民对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居民消费。

1978年至1992年,我国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1: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HC SR1 HC-SR1 (HC-SR1)/HC

1978 1759.1 1121.2 637.9 0.36

1979 2005.4 1311.7 693.7 0.35

1980 2317.1 1608.0 709.1 0.31

1981 2604.1 1798.5 805.6 0.31

1982 2867.9 1956.1 911.8 0.32

1983 3182.5 2169.5 1013.0 0.32

1984 3674.5 2574.5 1100.0 0.30

1985 4589.0 3391.4 1197.6 0.26

1986 5175.0 3912.0 1263.0 0.24

1987 5961.2 4562.0 1399.2 0.23

1988 7633.1 5869.6 1763.5 0.23

1989 8523.5 6376.4 2147.1 0.25

1990 9113.2 6509.1 2604.1 0.29

1991 10315.9 7358.5 2957.4 0.29

1992 12459.8 8621.3 3838.5 0.31

注1:HC:居民消费;SR1: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 (HC-SR1)/HR:(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居民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1992,1996)。

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还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1、附图2)

从表1、图1和图2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联系表现为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区别表现为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从未重合过。并且,绝对差额具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以1978年为最小,637.9亿元,以1992年为最大,3838.5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1536.1亿元 ;相对差额呈较平稳的波动状态,以1978年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对差额为29%。因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居民消费的平均比例为71%。

二、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其经营收入价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居民收取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其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等于政府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全额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因从事业务活动而购买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支付的税金(生产税)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

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价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

场价值-政府就这些货物和服务向居民收取的价

值)

其中,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单位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单位购买的的用于业务活动

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和服务的

支出+政府单位支付的劳动者报酬

+政府单位支付的生产税)+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一部分,如售给政府单位的文具、纸张、报纸、图书、杂志等办公用品,售给部队的粮食、衣着、日用杂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属于政府单位购买的用于业务活动的货物,因而是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政府关于这部分货物的净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费中。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政府消费中显然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政府消费。

(三)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单位关于服务、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的支出和政府单位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四)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的全部市场价值,而政府消费只包括这些货物的市场价值与向居民收取的价值的差额。

(五)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是政府消费的冲减项,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显然不受政府经营收入的影响。

1978年至1992年,我国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2: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GC SRS GC-SRS (GC-SRS)/GC

1978 480.0 143.7 336.3 0.70

1979 614.0 164.3 449.7 0.73

1980 659.0 186.0 473.0 0.72

1981 705.0 204.0 501.0 0.71

1982 770.0 225.4 544.6 0.71

1983 838.0 256.6 581.4 0.69

1984 1020.0 324.7 695.3 0.68

1985 1184.0 410.0 774.0 0.65

1986 1367.0 462.0 905.0 0.66

1987 1490.0 553.0 937.0 0.63

1988 1727.0 665.0 1062.0 0.61

1989 2033.0 697.8 1335.2 0.66

1990 2252.0 741.2 1510.8 0.67

1991 2830.0 887.2 1942.8 0.69

1992 3492.3 1083.5 2408.8 0.69

注1:GC:政府消费;SRS: 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 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GC:(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政府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1993,1996)。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3、附图4)

从表2、图3和图4可以看出,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但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且两者间的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从1978年的336.3亿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963.8亿元。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相对差额始终在60%和70%之间变动,平均值为68%。显然两者间相对差额较大,这是因为,在政府消费的价值构成中,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也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和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最终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它们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最终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我国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相应的服务价值。

(四)最终消费包括虚拟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最终消费。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中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最终消费。

(八)最终消费包括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全部价值, 即,不仅包括政府单位在从事公共服务活动时所购买的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价值,而且包括政府单位从事上述活动时所购买的服务、支付的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只包括其中的货物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3 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单位:亿元)

年度 FC SR FC-SR (FC-SR)/FC

1978 2239.1 1264.9 974.2 0.44

1979 2619.4 1476.0 1143.4 0.44

1980 2976.1 1794.0 1182.1 0.40

1981 3309.1 2002.5 1306.6 0.39

1982 3637.9 2181.5 1456.4 0.40

1983 4020.5 2426.1 1594.4 0.40

1984 4694.5 2899.2 1795.3 0.38

1985 5773.0 3801.4 1971.6 0.34

1986 6542.0 4374.0 2168.0 0.33

1987 7451.2 5115.0 2336.2 0.31

1988 9360.1 6534.6 2825.5 0.30

1989 10556.5 7074.2 3482.3 0.33

1990 11365.2 7250.3 4114.9 0.36

1991 13145.9 8245.7 4900.2 0.37

1992 15952.1 9704.8 6247.3 0.39

1993 20182.1 12462.1 7720.0 0.38

1994 27216.2 16264.7 10951.5 0.40

1995 34529.4 20620.0 13909.4 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5、附图6)

从表3、图5和图6可以看出,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相对差额变化比较平稳。这些特点同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相同,这是因为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绝对差额以1978年为最小,974.2亿元,以1995年为最大,13909.4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3893.3亿元 ;相对差额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 ,以1988年最小,30% ,平均相对差额为38%。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平均比例为62%。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 = 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 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 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

- 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 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FCF FAI FCF-FAI (FCF-FAI)/FCF

1980 1318.0 910.9 407.1 0.31

1981 1253.0 961.0 292.0 0.23

1982 1493.2 1230.4 262.8 0.18

1983 1709.0 1430.1 278.9 0.16

1984 2125.6 1832.9 292.7 0.14

1985 2641.0 2543.2 97.8 0.04

1986 3098.0 3019.6 78.4 0.03

1987 3742.0 3640.9 101.1 0.03

1988 4624.0 4496.5 127.5 0.03

1989 4339.0 4137.7 201.3 0.05

1990 4732.0 4449.3 282.7 0.06

1991 5940.0 5508.8 431.2 0.07

1992 8317.0 7855.0 462.0 0.06

1993 12980.0 12457.9 522.1 0.04

1994 16856.3 16370.3 486.0 0.03

1995 20300.5 20019.3 281.2 0.01

注1: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FAI: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FCF: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注2: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数据也从1980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有所调整;(1950--1995)。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7、附图8)

从表4、图7和图8可以看出,同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更接近的特点: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绝对差额在1986年的78.4亿元和1993年的522.1亿元之间变动,平均值为287.8亿元;相对差额较小,平均值为9%,除前五个年度外,平均值为4%。可见,导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产生差异的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

货物和服务出口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货物和服务进口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这里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均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是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它指引起我国境内物质资源增加或减少的进出口货物。其中,进口贸易额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贸易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不仅包括货物进出口,而且包括服务进出口,而进出口贸易额仅包括货物进出口。

(二)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其中包括进口货物从出口国口岸到我国口岸所发生的货物运输和保险等费用。

(三)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我国境内购买的货物,进口包括常住单位在国外购买的货物;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出口和进口均不包括上述货物。

1982年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5: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 NEXP NEXT NEXP-NEXT (NEXP-NEXT)/NEXP

1982 91.1 56.3 34.8 0.38

1983 50.8 16.5 34.3 0.68

1984 1.3 -40.0 41.3 31.77

1985 -366.9 -448.9 82.0 -0.22

1986 -255.2 -416.2 161.0 -0.63

1987 10.8 -144.2 155.0 14.35

1988 -151.1 -288.6 137.5 -0.91

1989 -185.5 -243.9 58.4 -0.31

1990 510.3 411.5 98.8 0.19

1991 617.5 428.4 189.1 0.31

1992 275.5 233.0 42.5 0.15

1993 -679.5 -701.4 21.9 -0.03

1994 634.1 461.7 172.4 0.27

1995 998.5 1403.3 -404.8 -0.41

注1:NEXP: 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NEXT:进出口贸易净额; NEXP-NEXT: 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 (NEXP-NEXT)/NEXP: (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

注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是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的,我国从1982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数据从1982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数据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9)

从表5和图9可以看出, 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始终大于进出口贸易净额,因此,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绝对差额始终为正值,1995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从上述表式和图型还可以看出,有两个年度比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这两个年度中,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均为正值(数值较小),即表现为顺差,而进出口贸易净额则均为副值,即表现为逆差,从而,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相对差额表现得尤为特殊,分别为3177%和1435%。前面所阐述的因素是导致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产生上述差异的基本原因(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也可能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差异)。

从上述几种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相关的统计指标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利用这些统计指标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进行估计和推算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联系和区别,准确地使用它们。

参考文献——

一、国家统计局1994年制定:《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二、林贤郁:《关于改进宏观综合平衡分析方法,准确使用有关统计指标的几点思考》。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增值税; 会计处理

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再需用的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可以出售,由于固定资产有房屋建筑物与设备之别,税法对房屋建筑物出售与出售设备有不同的政策,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分别核算出售已使用的设备与出售已使用房屋建筑物。

一、出售已使用房屋建筑物的会计处理

税法规定,房屋建筑物在取得时,发生的增值税不得抵扣,应当记入成本,以后房屋出售时不需要交纳增值税,而应当交纳营业税,我们必须按照规定核算房屋的购买与销售。

【例1】某机电公司因生产结构发生重大改变,2009年5月将其所拥有的一幢生产厂房转让,该幢生产厂房的原值为600 000元,已计提累计折旧280 000元,转让出售价格为450 000元,营业税税率为5%,不考虑其他税金,该公司应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320 000

累计折旧280 000

贷:固定资产600 000

(2)取得收入

借:银行存款45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450 000

(3)计算应交的营业税

借:固定资产清理 22 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22 500

(4)计算清理净损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7 500

贷:营业外收入 107 500

二、出售已使用设备的会计处理

(一)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设备,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①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③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④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⑤本条第①项至第④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对于上述固定资产,如果一般纳税人销售,按照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二)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自2009年1月1日起,应区分以下三种情形征收增值税

1.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且已经抵扣),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例2】2012年4月份华夏公司销售一台管理部门使用过的设备,该固定资产于2009年4月取得时,其进项税额17万元已经计入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含税价为117万元,销售时已提折旧12万元,出售时收到价款93.6万元(含税),款项已经存入银行。

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 000

贷:银行存款 1 170 000

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 120 000

贷:累计折旧 120 000

出售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880 000

累计折旧 120 000

贷:固定资产 1 000 000

借:银行存款 936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 000

借:营业外支出8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 000

2.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非试点地区)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例3】长城公司转让2009年以前购入的七成新设备,固定资产账面含税价32万元,已提折旧2.5万元,转让价30.5万元(含税),不考虑资产减值准备。该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未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295 000

累计折旧 25 000

贷:固定资产320 000

(2)取得收入:

借:银行存款305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05 000

(3)计算应交纳的增值税=[305 000÷(1+4%)×4%×50%]

借:固定资产清理5 865.38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 865.38

同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4 134.62

贷:营业外收入4 134.62

3.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试点地区)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例4】长城企业(假定,长城企业所在地区2007年1月1日纳入试点地区)2011年2月出售一台使用过的设备,原价234 000元(含增值税),购入时间为2008年2月。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折旧,不考虑净残值,该设备恰好已使用3年,售价为222 300元(含增值税),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该项固定资产取得时,增值税进项税额已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1)固定资产清理的会计处理

由于固定资产是在增值税转型后购入的,则固定资产原价为200 000元(不包括进项税额),3年累计计提折旧=(200 000÷10)×3=60 000(元),销售时缴纳增值税=[222 300

÷(1+17%)]×17%=32 3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140 000

累计折旧 60 000

贷:固定资产 200 000

(2)收到价款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222 3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9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2 300

借:固定资产清理50 000

贷:营业外收入50 000

【例5】上例中如果该设备购入时间为2006年11月5日,则固定资产的原值为234 000元(购入的增值税进项税额34 000元计入设备成本),设备出售之日为2009年11月5日,则设备出售视为旧货销售,按照不含税销售额与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1)固定资产清理时

3年累计计提折旧=(234 000÷10)×3=70 200(元),

2009年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222 300÷(1+4%)]×4%×50%=42 75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163 800

累计折旧 70 200

贷:固定资产234 000

(2)收到价款时

借:银行存款 222 300

贷:固定资产清理218 0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 275

借:固定资产清理54 225

贷:营业外收入54 225

(三)小规模纳税人出售设备的处理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的有关规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例6】某小规模纳税企业2009年9月15日出售设备一台,该设备2005年4月购买,买价80 000元,出售时已经提取40 000元折旧,售价为60 000元(不含税),款已经收到存入银行。

(1)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40 000

累计折旧 40 000

贷:固定资产 80 000

(2)收到价款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61 2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 2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 000

贷:营业外收入20 000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农村居民;储蓄资产;住宅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财富效应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角度,检验中国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积累对其消费支出的影响,以人均银行储蓄、住宅资产价值和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萎缩的原因,探讨农村居民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居民家庭资产财富效应发挥,进而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居民家庭资产财富效应检验模型

在莫迪里阿尼和费里德曼的生命周期与永久收入假设,即LC-PIH理论框架内,可推导农村居民家庭资产边际消费倾向的估计方程。设计算期为第0期,剩余寿命总长度为T期。δ为效用贴现率,r为资产贴现率。Y和A分别代表收入和财富存量。剩余寿命为T个时期的人在其剩余生命第0个时期看来,他的终生效用为:

■, ■ (1)

这就是消费者基于第0期信息欲使其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而约束函数为初期的财富和未来收入的贴现值总和。即

■ (2)

由欧拉方程方法,假定消费者基于第0期的信息对本期和t期的支出进行最优化。不失一般性,如果消费者感觉t期消费边际效用高于0期,则会减少0期消费支出用于t期消费,由于边际效用的递减性,这种调整将导致0期减少一单位支出的消费效用成本,最终等于因此而增加的t期效用收益的贴现值,即

■ (3)

该式就是(1)式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其中右边系数的分子表示在0期省下的单位支出在t期的本利和,它乘以基于0期的t期的边际效用的期望值等于t期增加的期望效用收益。系数的分母表示t期效用按照效用贴现率δ折算到0期。

假定效用函数为二次型,则(3)式变为

■ (4)

为简化分析,假设利率等于效用贴现率,即■,则上式变为

■ (5)

因为消费者知道自己的终生消费受限于(2)式,两边的期望相等,即

■ (6)

将(5)式代入(6)式,并令T∞,可得

■ (7)

此式即构成了本文检验模型的理论基础,为便于分析,本文的计量模型在(7)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对不同形式的资产加以区分,得到如下检验模型

■ (8)

其中■,■为期消费,■为常数项,■,■和■分别为期初的银行存款、住宅资产和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和■分别为银行存款、住宅资产和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的边际消费倾向,表征各项资产的“财富效应”,■为t期可支配收入,■为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为误差项。

二、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三类资产财富效应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家庭住宅和生产性资产的财富效应进行测度。其中人均储蓄存款等于各地农户储蓄存款余额除以各地区农业人口数,农户人均住房价值等于农户人均住房面积乘以农户住房单位价值,农户人均生产性资产价值等于各地农村居民家庭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除以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户均人口数。

由于根据LC-PIH理论建立的财富效应估计模型中,消费和收入均为当期数值,而各类资产取值为上期末数值,因此上述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到2010年,涉及各类资产的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人均住房面积、住房单位价值以及各地农村居民家庭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以及各地区农业人口数和农村居民家庭户均人口数的时间跨度为1999到2009年。

本文所用历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住房单位价值以及各地农村居民家庭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历年各地区农户储蓄存款余额取自《中国金融年鉴》各期,历年各地区农业人口数和农村居民家庭户均人口数取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各期。因《中国金融年鉴》中自治区的农户储蓄存款余额数据不全,为便于各类资产财富效应的比较,本文面板数据模型涉及的样本个体为除和港澳台之外的中国境内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二)模型设定与估计结果

考虑到各种资产价值之间可能的多重共线性,本节将自变量分四种组合,即把每种资产单独与收入作为自变量和将三种资产和收入共同作为自变量,分别比较各种模型的优劣,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面板数据模型F统计量与Hausman检验结果

表1的上半部分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模型的对比,以前者为约束模型,后者为非约束模型,分别得到两者的残差平方和,其中个体总数为不含的全国省级行政区域数30,年份跨度为11,自变量个数前三种组合为2,最后一种为4。根据表1为面板数据模型设定而进行的各类检验结果,以下模型1至模型4的自变量组合分别对应上述自变量组合1至组合4,其中模型1和模型3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模型2和模型4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模型,分别对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三类资产的财富效应进行估计,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三类资产财富效应估计结果

注:***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显示5%的显著性水平。

由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和住宅资产的财富效应在各种自变量组合之下均不能显著异于零,显示这两类资产的增加均不能对消费支出的变动发生影响,而生产性固定资产存在统计性质十分显著的财富效应,说明这类资产的增加可以明显地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

(三)实证结果的分析

1.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抑制了农村居民储蓄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

上述检验结果却表明农村居民家庭上期储蓄存款的增加并未带动其本期消费支出的相应增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抑制了农村居民储蓄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表3显示了1999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发展状况。

表3 1999-2010中国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保部及卫生部1999-2010年统计公报

一方面,微薄的养老保险尚未缓解农村居民的养老之忧。由表3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多数年份处于7%以下,参保人员每年人均得到的养老保险支付金额在多数年份低于100元。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表3显示“参合”农村居民每年人均医疗保险给付金额在多数年份不到城镇居民的10%。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杯水车薪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无法使农民产生乐观性预期,积谷防饥、未雨绸缪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抑制了农村居民家庭储蓄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

2.农村地区土地制度与居住环境使农村居民住宅资产财富效应无从体现

表2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住宅资产的增加并未形成对其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居民家庭住宅的土地供应和建筑成本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以无偿获得宅基地,并自行组织建筑安装,其住宅造价不含类似于城镇居民住宅价格所包含的各类组成部分,因此尽管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一直高于城镇居民,但其房价收入比相对较低。

我国农村地区实行的宅基地制度侧重对农民的福利和保障,导致宅基地只有使用功能而无资产资本功能。农村基层政府批给宅基地,由农民自己建设住房,其房屋用于自住,并不允许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居民住房在样式、材料、质量、设施等方面与城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居住分散,周边生活环境的便利性较差,导致农村居民住宅出租困难,使其住宅资产的正向财富效应无从发挥。

3.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导致的永久性收入预期产生了明显的财富效应

根据LC-PIH理论,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受其永久性收入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编撰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最主要收入是生产性收入,而生产性固定资产正是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最主要的永久收入来源。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其总量由1999年人均963元,上升到2009年的人均2493元,广泛分布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文教卫生业等领域,生产性资产构成了农村居民主要收入的直接来源,因此它的增加使得农村居民的永久性收入预期不断增强,从而表现出统计性质十分显著的财富效应。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现行社保体系的保障力度未能满足农村居民家庭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影响了农村居民银行储蓄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

2.农村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村居民住宅资产的财富效应无从体现;

3.生产性资产的稳步增长与由此带来的永久性收入预期,产生了统计性质十分显著的正向财富效应,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缓解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应打造诚信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合理界定参保对象,按照政府积极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各级政府财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社保体系,尤其是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的财政投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逐步增加农村社保的广度和深度。

2.提倡农村居民集约化居住,为其住宅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创造条件。我国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不利于财富效应的发挥。实现农村居民居住集约化,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还可以提高住房质量,降低水电气与通信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成本,极大改善公共设施。集约化居住也可增强农户组织化程度,发展乡村文化,便于农户住宅的出租与流转,从而促进其住宅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

3.增加对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改善其永久性收入预期。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自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显示,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对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将直接增加收入,改善其永久性收入预期,帮助农户扩大再生产、引进新技术和调整生产结构,促进其生产性固定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Carroll C D, Misuzu O , Jirka S. How large is the housing wealth effect? a new approach[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11(1):55-79.

[2]Jiri S,What drives personal consumption? the role of housing and financial wealth [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9(1):1-37.

[3]Bostic R,Gabriel S,Painter G. Housing wealth, financial wealth, and consumption: new evidence from micro data[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9(1):79-89.

[4]Eva S, Yelena T. Disentangling the wealth effect: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 FRBSF Economic Letter,2007(2):94-105.

[5]Karl E C, John M Q, Robert J S. Wealth effects revisited:1978-2009[DB/OL]. (2011-2-25).http://cowles.econ.yale.edu/P/cd/d17b/d1784.pdf.

[6]王轶君,赵宇.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研究——基于中国1996-2010年的经验证据[J].经济问题,2011(5):43-45.

[7]王培辉,袁薇.中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0(6):94-100.

[8]张世伟,郝东阳.家庭资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实证研究[J].求索,2011(7):9-11.

[9]鞠方,周建军,吴佳.房价与股价波动引起财富效应的差异比较[J].当代财经,2009(5):7-14.

[10]樊潇彦,邱茵茵,袁志刚.上海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3-99.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Excel软件建模

固定资产管理是从价值管理角度反映、监督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以便企业管好用好资产,明确各个部门经济责任,便于进行业绩的评价与考核。固定资产购置进入企业以后,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档建卡生成固定资产清单,填制固定资产卡片。每月末由财务人员,根据固定资产清单编制折旧费用分配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一般应建立固定资产清单、固定资产卡片和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数据模型。

1建立固定资产清单模型

为了方便数据的输入和公式的引用,建立固定资产清单,表1中包括固定资产编号、资产名称、资产类别、规格型号、使用部门、使用状态、增加方式、开始使用日期、资产原值、使用年限、总工作量、本月折旧、净残值率、净残值、折旧费用类别等项目。建立固定资产清单的操作步骤如下。(1)新建Excel工作簿,命名为“固定资产管理”。(2)将sheet1命名为“固定资产清单”,设定固定资产初始信息的各个栏目,根据有关手工资料输入固定资产初始信息。(3)在“固定资产清单”工作表中输入各项固定资产的原始信息,对于输入信息比较少的项目可以设置数据有效性控制。对数据设置有效性控制的目的是提高信息的输入速度,减少错误的发生。现以“资产类别”项目为例,说明数据有效性设置的方法。选中“固定资产清单”工作表中的D3单元格,选择“数据”|“数据有效性”命令,弹出“数据有效性”对话框,在设置选项下“允许”下拉列表中选择“序列”,在来源文本框中填写类别名称“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办公设备,运输设备”,此处的“,”要使用英文输入状态的逗号。完成“资产类别”数据有效性控制设置后,利用自动填充功能将数据有效性复制到该列其他单元格,单击D列任意单元格,则可见下拉按钮和选项,选择该固定资产的具体类别即可。

2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模型

固定资产卡片是按照固定资产项目开设的,用于固定资产明细核算的账簿,是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数据基础。每项固定资产开进入企业开始到退出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情况都要在卡片上予以记载,因此固定资产卡片是为每一项固定资单独设置的明细账。制作固定资产卡片的操作步骤如下。(1)新建一张工作表,命名为“固定资产卡片”,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模板。(2)设置各数据项来源,其中“卡片编号”和“资产编号”需要手工输入,其他数据项可以根据公式或者函数自动提取。前三行,即“资产编号”“资产名称”“规格型号”“资产类别”“使用部门”“使用状态”“增加方式”,以及用以反映固定资产折旧情况的“开始使用日期”“资产原值”“使用年限”“净残值率”与“净残值”“折旧方法”和“折旧费用类别”,均可以使用函数从“固定资产清单”工作表中提取。现以“资产名称”“规格型号”项目为例,说明数据提取方法。单击D3单元格,输入公式=INDEX(固定资产清单!$4:$14,MATCH(B3,固定资产清单!$4:$14,0))。单击F3单元格,输入公式=INDEX(固定资产清单!$4:$14,MATCH(B3,固定资产清单!$4:$14,0))。其他单元格输入的函数公式与上述两公式相似,只需要修改INDEX函数中第一项,将返回值设定在“固定资产清单”工作表中相应的列区域。(3)根据不同的折旧计算方法填制固定资产卡片。由于企业对不同的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计算方法,设置通用函数计算“本月折旧”的难度比较大,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不容易记忆和掌握,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折旧计算方法建立不同的固定资产卡片。前面已经表述了固定资产卡片共同项目的引用函数公式,以下主要介绍资产编号、已计提折旧月份、尚可使用月份、本月折旧、累计折旧、账面净值等项目的函数计算。第一,平均年限法下填制固定资产卡片。对资产编号可以进行数据的有效性控制,单击B3单元格,选择“数据”|“数据有效性”命令,弹出“数据有效性”对话框,在设置选项下“允许”下拉列表中选择“序列”,在来源文本框中填写“固定资产清单”!$4:$9。实施有效性控制以后,在下拉按钮可见所有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编号,选择固定资产编号,即可以查阅该固定资产卡片上的所有信息。单击B8单元格,输入式=INT(DAYS360(B6,F2)/30-1),计算已计提折旧月份。在B9单元格,输入公式=B7×12-B8,计算尚可使用月份。单击F6单元格,输入公式=SLN(D6,D8,B7)/12,计算本月折旧额。单击F7单元格,输入公式=B8×F6+F6,计算累计折旧额。单击F8单元格输入公式=D6-F7,计算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不同折旧方法中,计算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公式是一样,后不赘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第二,工作量法下固定资产卡片的建立。采用工作量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需要输入总工作量、已完成工作量和本月工作量。单击F6单元格,输入公式=SLN(D6,D8,B7)×B9。单击F7单元格,输入公式=SLN(D6,D8,B7)×(B9+B8)。第三,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固定资产卡片的建立。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各年折旧额不相等,需要先计算年折旧额再计算月折旧额。在B11:B15单元格计算年折旧额,单击B11单元格,输入公式=DDB($6,$8,$7,A11),自动填充至B13单元格。单击B14单元格,输入公式=(D6-B11-B12-B13-D8)/2。单击B15单元格输入公式=B14。单击F6单元格,输入公式=DDB(D6,D8,B7,3)/12,计算本月折旧额。单击F7单元格,输入公式=D12+F6×4,计算累计折旧。第四,年数总和法下固定资产卡片建立。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各年折旧额也不相等,依然需要先计算年折旧额再计算月折旧额。单击B11单元格,输入公式=SYD($6,$8,$7,A11),自动填充至B15单元格。单击F6单元格,输入公式=SLN(D6,D8,B7)/12,算本月折旧。单击F7单元格,输入公式=D12+C13×4,计算累计折旧额。根据所建立的固定资产卡片的数据,将每一项固定资产的本月折旧输入至“固定资产清单”工作表中的“本月折旧”项目中,填制完成“固定资产清单”工作表。

3建立折旧费用分配表模型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固定资产清单”的内容,利用Excel数据透视功能,实现折旧费用的分配。折旧费用分配表的操作步骤如下:选中“固定资产清单”工作表内列示的全部项目和内容单元格,点击插入|数据透视表,在下拉菜单中已经定义了创建数据透视表区域,点击“新工作表”选项,即可以新建一个数据透视表工作表,命名为“折旧费用分配表”,拖动“折旧费用类别”至行标签处,拖动“本月折旧”到数值处,形成一张按照折旧费用类别分配本月折旧额的数据透视表。由该数据透视表可以方便地编制分配折旧费用的会计凭证。利用Excel平台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数据模型实现了固定资产管理实务与Excel电子表格软件工具的结合,使得固定资产核算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更加科学便捷。该模型进行了相关动态范围名称的设置,当增加或者减少固定资产、计算下月折旧时,只要稍做修改,相关账表即可自动更新,形成一个可轻松移植的小型财务软件应用系统,可为今后会计实务工作提供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俞竹,孙艺玲,孔祥威,等.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7

关键词:地勘单位 会计 核算控制

中图分类号:D4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 collate unit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 present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inally put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ground collate unit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for our reference.

Key word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s; accounting; accounting control;

1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会计处理

1.1国库集中支付: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方式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我单位目前实行财政授权支付。

1.2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的收人确认,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收到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按到账通知书标明的额度确认收人,收到“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后,根据通知书所列金额,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地勘工作拨款。购买物品支付费用时,借:事业支出、地勘生产等;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3期末的核算(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

注销额度: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预算数大于零余额账户额度下达数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地勘工作拨款

下年初恢复额度,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

2 固定资产有关核算问题

2.1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不同资金来源取得固定资产)

用预算内事业费拨款(省财政列支)购入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同时,借:地勘生产(管理费用)

贷:国家基金

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用地勘发展基金购入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同时,借:地勘发展基金

贷:国家基金

接受捐赠时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地勘发展基金

2.2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

用预算资金购买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用自有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 按以下方式计提折旧:

1.用于地质勘查生产的固定资产

借:地勘生产(经营成本)

贷:累计折旧

2.队部管理用固定资产(按下达的预算数)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3.房屋建筑物暂不提折旧

2.3固定资产清理损益

1.固定资产清理发生的净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收益”科目。

2.固定资产清理发生的净损失,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购入固定资产同时,增加国家基金的,借记“国家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2)购入固定资产未增加国家基金的,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3 地质成果的计价与有关核算

3.1、地质成果的计价

地勘单位自筹资金勘查取得的地质成果和报经批准用于对外转让或投资的地质成果,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帐。

3.2、地质成果有关核算

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应对该项地质成果的价值进行评估确认,以其实际转让价值作为地质成果入帐价值。

(1)转让时

借:地质成果(转让价)

贷:国家基金(财政批准数)

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评估价减财政批准数)

借:银行存款

贷:地质成果

(2)地质成果进行投资时

借:地质成果

贷:国家基金(评估价)

地勘发展基金(投资价-评估价)

借:长期投资

贷:地质成果

4 预算内地质勘费收入、支出的核算

4.1、财政预算拨款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地勘工作拨款

4.2、地质勘查单位的各项支出包括:

(一)事业支出:按地质勘查单位在开展预算内项目发生的支出,包括: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差旅费、邮电费、水电取暖费、培训费、会议费、设备折旧费、设备维修费及其他等。

人员工资及各项补贴包括:管理人员、地质人员、双五人员、未聘人员等。

职工福利支出:按职工工资总额14%提取可计入成本的。

工会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2%提取可计入成本的。

养老及失业保险:按规定交纳可计入成本的

住房公积金按规定提取可计入成本的

其他经费支出;指地勘单位发生构成地勘工作支出但不计入地质项目成本,按规定应予核销的各项支出,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遗属生活费救助人员生活费等。

4.3地勘生产:本科目核算地勘单位非独立核算的辅助生产部门为地质勘查生产,一般应以工作项目(或承包合同项目)为成本归集对象。可以按地质项目设一级科目再按费用性质设二级明细科目如:

地勘生产――吉林省白山市金英区金银矿普查――钻探

地勘生产――吉林省白山市金英区金银矿普查――槽探

地勘生产――吉林省白山市金英区金银矿普查――坑探

地勘生产――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杨木排子多金属预查――钻探

地勘生产――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杨木排子多金属预查――槽探

地勘生产――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杨木排子多金属预查――坑探

・・・・・・

4.4地勘单位从事国家预算内地质勘查工作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按“地质项目”分别进行核算,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地勘生产”科目核算。

借:地勘生产---XX地质项目

---XX费用(按生产费用设置明细)

贷:有关科目

4.5地勘单位发生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等费用在“管理费用(事业支出)”科目核算,发生的专项支出(除地质项目)也在“管理费用(事业支出)”科目核算。

借:事业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专项支出

---按地质勘探预算费用明细设置明细科目

贷:有关科目

4.6地勘单位发生的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在“其他经费支出”科目核算。

借:其他经费支出---按局下达地质勘探预算费用明细设置明细科目

贷:有关科目

4.7收到银行存款利息和支付借款利息及银行手续费等财务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

1.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财务费用--存款利息

2.支付借款利息及银行手续费等财务费用

借:财务费用―借款利息、银行手续费等

贷:银行存款

5 社会地勘工作收入、成本的核算

5.1、地勘单位从事国家预算外地质勘查工作所取得的收入在“经营收入”科目核算,按地质项目设置明细科目,依据合同总金额,按工作进度确定收入。

借:相关科目

贷:经营收入---XX项目普查(调查。详查,延续等)同时,

借:经营支出――项目普查――经营金税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城建税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5.2、地勘单位从事国家预算外地质勘查工作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按“地质项目”分别进行核算,按发生的各项费用设置明细科目。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不在“地勘生产”科目核算,直接在“经营成本”科目核算。发生的管理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月末按一定标准分配到相关地质项目成本。

借:经营成本-- XX项目

--XX费用

贷:相关科目(包括分配来的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费用明细

贷:相关科目

5.3地勘单位取得的经营收入按有关规定缴纳各种税金在“经营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

借:经营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

6节余、收益、节余及收益分配核算

6.1、年末,结转节余或收益

借:地勘工作拨款(经营收入)

贷:节余(收益)

借:节余(收益)

贷:事业支出(经营成本、财务费用)

6.2 年末,将“节余”和“收益”科目余额结转到“节余与收益分配”科目

借:节余(收益)

贷:节余与收益分配---未分配节余与收益

6.3 年末,将“节余与收益分配”科目余额进行分配

借:节余与收益分配---未分配节余与收益

贷:节余与收益分配---提取地勘发展基金

---提取公益金

---提取奖金

借:节余与收益分配---提取地勘发展基金

---提取公益金

---提取奖金

贷:地勘发展基金

公益金

应付工资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8

为保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有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搞多大,受许多条件制约,首要的是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看投资与消费是否形成了良性循环。

应当指出,从2003―2008年我国已经连续6年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实现了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在GDP的使用中投资与消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种失衡在一些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详见表1。

上列统计表明:

第一,16个地区中,2007年的投资率,除个别地区外都在45%以上,而消费率基本上都在50%以下,其中居民消费率绝大部分在35%以下。2007年,有13个地区投资增长在25%以上,其中有8个地区投资增长在30%以上。投资增长过快,直接导致投资率的上升。投资的增长幅度越大,投资率上升得越快。与此相对应,是消费率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要大于投资率上升的幅度。这是因为GDP的使用中,有一部分属于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这一部分增大,虽然不列入投资率,但直接降低消费率。就全国来说,2007年比2002年,投资率上升了4.4%,消费率下降了10.8%,就是因为在同期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上升了6.4%。作为GDP的使用来说,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增减,完全是反向的。投资率过高,必然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

第二,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净支出。尽管这些年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其增长幅度大于居民消费增长幅度,但由于投资和净出口增长过快,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02年为15.9%,2005年为14.1%,2007年为13.4%。在上述16个地区中,2007年有10个地区的政府消费率比2002年下降。这说明,就多数地区来说,消费率的下降,不仅是居民消费率下降,政府消费率也在同时下降。

第三,严格地说,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以全国为单位进行核算才有真实意义,就一个地区核算投资率与消费率意义是不大的。因为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各地区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等产出是在全国流动的,按地区计算投资率与消费率很难反映真实的情况。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从地区的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核算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趋势,如果绝大多数地区的投资率都高,就必然抬高全国的投资率,加剧全国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由于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商品是在全国流动的,如果各地区各自配置资源,地区间又相互攀比GDP和投资的增长速度,必然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全国的综合平衡。就一个地区来说,生产能力上去了,而在全国来说则造成产能过剩,或者使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可见,以GDP的增长和投资率的提高来评价一个地区的政绩是不科学的。保持经济增长的一定速度和投资的一定规模是必要的,但超过了一定限度,其效果就适得其反。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全国一盘棋的重要意义所在。

第四,投资率与消费率,在正常情况下,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讨论长期规划时,中央着重讨论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958―1960三年,积累率有两年高达40%左右,国民经济出现了大问题。1978年又由于投资规模过大,积累率达到36%以上,国民经济又出现了问题。中央认为,积累率太高,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部门建议,积累率保持在25%左右比较合适,中央同意。1980年,邓小平说:“我们这次搞长期规划,积累率就定在25%这个杠杠上”。后来虽然超过了,但仍然控制在30%左右。从“一五”到“六五”的六个五年计划时期,个别年份积累率有高有低,但5年合计在24%到33%之间。虽然现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方法与过去不同,现在统计的投资率与过去统计的积累率在口径上也不一样,但投资率不能过高,投资与消费应当有合理的比例,其道理和积累与消费应有合理的比例是相同的。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时期,原统计的积累率为30.8%,现统计的投资率为34.4%,相差不到4个百分点,两者还可以参照。

现在与过去不同,过去发生的问题是供给不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现在的问题是供大于求,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表现为总产能过剩。2003年以来,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都在25%以上或者接近25%,投资率从35%左右上升到2007年的42%以上,而消费率则急转直下,从60%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不到50%,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35%左右。在全国人大通过的我国2001―2005年的“十五”计划纲要中,曾经要求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投资率调控在35%左右。这一规划是有道理的,但没有实现,5年合计,居民消费率降到41.1%,投资率上升到40.7%。在全国人大通过的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了“十五”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纲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一规划同样是有道理的,但也没有起作用,投资与消费两者之间的失衡更趋严重。其后果是,靠投资扩张支撑起来的庞大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国内的最终消费需求,不得不过多地依靠出口加以平衡,以致2007年国内出口总额占到GDP的37%。同一个时间,日本对外出口的依存度只有16.3%,美国只有8.4%。投资率过大、消费率过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2008年各地区的投资率与消费率,现在还没有统计数字,2009年的投资率与消费率现在还测算不出来。从投资占GDP的比重和新增投资占新增GDP的比重来看,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可以看出2009年多数地区的投资率还可能上升,消费率还可能下降。在所列的16个地区中,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比重,都比2008年有所上升,有12个地区已占到60%以上或者接近60%,有9个地区2009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当年新增GDP,这值得警惕。

许多地区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是由于他们认为,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危机,但自己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因此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在危机中抢抓新机遇,在困境中实现新跨越”。这种认识,忽视了三个情况: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且这个危机不是短期可以过去的。2009年他们的经济将出现负增长,进口需求将严重萎缩,其影响波及亚洲乃至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没有一个地区可以幸免。中国出口占国内GDP的30%以上,其所受的影响绝不可以低估。今年1、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出现了27.2%的负增长,其中出口负增长21.1%,这是必然的。

第二,在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将更趋严重。全国产能过剩,其影响不可能不波及全国的每个地区。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三,为应付产能过剩,必须积极地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而不是相反。全国应当如此,每个地区也必须对此慎重考虑。

说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远没有完成,长期的发展趋势仍然看好,这个判断是对的。但是,就近期来说,上述的一些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调整政策,切实地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但是,今天的机遇,绝不是为了追求速度重新掀起大干快上的机遇,而应当是调整结构的好机遇,使我国经济从严重失衡中逐步走向平衡。调整结构,一是调整内需与外需的结构,提高内需的比重,降低对外需的依赖。二是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三是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农业,淘汰落后工业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产业升级。只有调整好结构,才能为保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投资与消费已经严重失衡、表现为消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投资,将使经济的增长更加失去有力的支撑。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形势变了,我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形势。逆势而上,以不变应万变,扭住扩大投资不放,一条道跑到黑,未必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范文9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认真监测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准确把握全区的经济运行态势,按月对主要国民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及时上报到市发改委和区政府。上半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9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全年计划的50.2%。其中一产业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8.1%;二产业完成65.7亿元,同比增长26.1%;三产业完成40.7亿元,同比增长17%。

二、制定了二九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年初,在认真分析*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指标体系,并制定了二九年各项国民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区政府名义下发。在《*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市发改委编印《2009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三、结合区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我区作为全市发展现代建筑产业的重点区域之一,做强做大现代建筑产业,是我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区当前保增长、调结构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通过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提出政策措施,分步实施,有序发展。目前正在着力收集相关资料,尽快完成建筑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2010—2015年*区秸杆综合利用与产业发展规划》。

四、加强上级投资项目的管理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对在建的浑沙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第一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国债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对20*年新增沼气联户和2009年新增户用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共3个新增项目进行了严格监管,定期调度和检查,多次到省市进行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今年3月迎接了国家审计组对我区浑沙灌区项目的检查,我区项目监管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同时深入基层开展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循环农业项目、农民增收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流通市场等多项农业和农村经济分析与调研工作。

五、针对今年项目工作形式和任务,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做好重点项目工作

1、完善协调机制,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区级领导对包扶项目的协调、促进力度,定期召开重点项目联席工作例会,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涉及到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涉农关系、配套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推进签约项目切实落地开工建设。特别是要确保推进:投资2.6亿的邮政物流项目、投资7.7亿的*国际展览中心项目、投资2.3亿沈大高速南互通立交工程项目的等一批对投资具有强势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以保证投资持续的、较快的增长。

2、提高项目审批力度,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与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发改、规划土地、环保、城建等部门加强协调,推行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开设一个窗口、一个科室、一个公章的快捷审批绿色通道,共同推进项目立项、土地、环保、施工的办理。健全保障机制,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六、围绕推进经济快发展,着力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和调度工作

1、重点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是市、区两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工作,为此,今年上半年在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上注重下达计划、跟踪听汇报、下单位调研、逐个单位调度、统计排名通报,具体做法和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对我区下达的固投任务计划255亿,将全区固投任务下达到各承担任务的25家指标单位,并结合固投进展情况,每月制定并下达月度固投计划;二是实行逐月深入基层进行固投调度办法,推动我区固投指标呈现较快增幅;三是掌握和监控全区固投进度状况,根据每月深入基层调研督导情况,及时汇总形成全区固投分析报告,并报区政府;四是适时召开固投调度会。针对全区指标单位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及时为政府提出措施和建议,由区政府适时召开调度会,推进全区固投工作;五是全力调度和抓好一季度“开门红”和半年双过半指标任务。按照区政府布署的一季度实现“开门红”要求,结合今年固投255亿任务,提出一季度固投力争8亿,必保7亿目标,并在年初经济工作会与全年计划一并下达一季度计划。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一季度我区实现固投7.04亿,同比增长95.8%,使固定资产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实现区委区政府“开门红”目标。4月份以来,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双过半”布署,全力抓好固投工作,截止5末,我区已上报固定资产投资43亿,同比增长23.9%,预计到6月末,我区可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同比增长43%。

2、立足促进经济发展,做好投资审批工作。09年审批工作继续实行网上备案制和核准制。在投资项目立项审批工作,我们坚持和贯彻了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是坚持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二是立项审批注意调整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三是坚持做到经常性的深入基层进行督查,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审批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指导目录,符合市场准入和经济规划;四是审批突出保障我区开展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城市化建设,加快工业项目发展,推进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截止5月末,完成全区审批备案核准项目45项,审批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3亿元。

七、以投资工作为服务平台,切实为‘保增长''''''''做贡献

按照区委、区政府“保增长、促发展”总体要求,结合应对金融危机,以做好投资工作为服务平台,切实为‘保增长、促发展''''''''做贡献。

1、强化为项目审批服务力度。坚持立项审批原则,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和审批手续。在受理立项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凡手续齐备的企业或投资人,当场予以办结;对手续不全、缺少要件的办事方,耐心说明解释,保证当事人清晰政策要求;对缺少相关其他职能局批件的情况,及时与相关局沟通,帮助办事人从速从快办理。

2、切实保证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设。在项目审批工作上,我们按照区里要求,实行项目立项‘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为我区招商项目切实开辟‘绿色通道'''''''',全力推进招商项目从速从快落地开工。截止5月末,为美国都乐、国药物流、中国邮政物流、华盛冶金、华盈环保、鲁博厨业等一批苏桃线上招商项目办理立项手续。

3、协调市发改委推进我区大项目建设。按照区政府安排,我们积极协调市发改委推进我区大项目建设,3月份为推进金钱松路早日开工建设,用3个工作日办理该项目批复;为我区天燃气项目协请市发改委办理前期工作函,推进项目办理进程。4月份为*谟水电站项目,协请市发改委进行现场勘验,促使该项目尽快完善前期手续。

4、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力做好‘进企业、解难题、保增长''''''''工作。按照区政府及我局安排,落实‘进企业、解难题、保增长''''''''具体布署,徐继国局长、徐仲春副局长、田敬伟副局长带领9位科长每人负责一个企业进行帮扶指导,积极为拟开工项目建立“绿色通道”,目前已经有12个签约的重点项目已经完成了立项手续,积极帮扶谟家电站项目做好前期的手续工作,协调市发改委能源处的领导勘验现场,完善项目报批手续;承诺帮助亿金机械和天通电器厂项目协调贷款,解决项目引进设备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八、县域经济工作完成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一是沈本产业大道工程,施工单位已进场,北沙河大桥下部正在施工;二是金钱松路工程,土地、环评、立项手续以及道路、排水、桥梁的规划设计已完成,并实施了部分路段征地、拆迁工作;三是苏桃路西延线工程,现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在积极争取省城建资金;四是城区污水处理厂工程,现主体工程已完成85%;金山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今年计划投资8亿元,现已完成投资1.4亿元。

2、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一是“中”字头等重点招商项目取得实质进展。中国医药集团东北区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一期项目立项、环评已完成。*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正式奠基;二是赴日、韩、新加坡、香港等地招商成果显著;三是一批在谈项目成功落地。今年以来已有*诗香味食品等项目正式签定投资协议。中方砂轮、辽宁大通公路工程两个项目已摘牌。

3、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是中铝*有色金属加工项目,今年计划改造高精铜带生产线,建成东北最大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二是*电力设备产业园项目,开工准备基本到位,已有企业进园开工建设;三是娃哈哈荣泰食品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

九、认真做好物价管理、监督检查和价格认证工作,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1、加强价格收费监督管理和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2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及*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关于公布停止和降低标准70项收费项目的通知,对我区有收费职能的部门的收费项目进行逐项审核,将收费许可证进行重新核定,进一步清理整顿了我区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上半年办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经营性收费许可证8个,对128个收费许可证进行了年度审验。

积极完成市物价局成本调查监审分局布置的生猪收购成本、利润表,生猪批发成本、利润表,生猪销售屠宰成本、利润表,生猪出售环节成本、利润表的填报及上报工作。对我区上半年生产的生猪、蛋鸡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常规调查,并形成分析上报市物价局。

积极做好价格监测工作。上半年,向国家和省、市信息中心报送水稻收购价格81次;报送农资价格54次;报送饲料价格24次;报送涉农收费价格6次;报送涉农商品价格12次。向市价格信息中心报送农产品收购价格12次;报送成品油价格6次。按照上级价格信息部门的要求,做水稻和农资价格专题调研活动各一次,并写出书面报告。

2、价格认证工作

上半年共完成各类案件评估138件,评估总额293.5万元。其中:刑事案件评估90件,评估金额199.4万元;车损案件评估47件,评估金额266万元;经济案件评估1件,评估金额67.5万元。受区政府的指派,对临湖办事处金宝台村5户农民田间的果树、葡萄等地上物评估认证56万余元,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了可靠的价格依据。

3、价格检查

(1)开展涉农收费和价格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主要对农村小学义务教育收费、农民建房相关收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农机监理收费、畜禽产品检疫收费及殡葬相关收费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单位能够按政府规定执行,对个别单位违规收费的及时进行了纠正。

(2)开展了涉房收费检查,先后对房产部门、建设局、工安分局等单位的相关收费进行了检查,主要检查国家取消100项、省政府取消220项收费项目和市政府停止和降低标准收费项目落实情况,对个别单位违规问题进行了及时纠正。

(3)加强了市场价格监督检查。一是燃油税改革期间,对我区各加油站经销的汽油、柴油价格进行了检查,并督促价格调整及时明码标价、按政府规定执行;二是配合家电商品下乡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对家电下乡商品价格进行了检查,并免费给经销商经销家电下乡商品专用价签共计2000个,促进了家电下乡明码标价工作。

(4)价格咨询和价格举报工作。目前我们受理群众价格咨询和举报12件,其中区纠风办转来3件,市价格举报中心转来3件。无论是来访和来电,坚持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解答有关价格政策,对群众反映的有关价格问题,做到认真调查核实,及时处理和反馈,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缓解了一定的价格矛盾,对促进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半年工作主要任务

1、继续监测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全面完成2009年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2、积极开展调研和进行全区宏观经济分析,做好半年及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积极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3、建立区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扶责任制。一是强化帮扶的31个重点项目责任制,加大重点项目的督导和问题解决力度,。二是对污水处理厂、金山电厂扩建、中国燃气、金钱松路等重大推进项目,制定推进方案,明确目标,力争早日落地开工建设。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做到“四抓”。即对在谈推进项目抓落地、签约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建设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达产达标。

4、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规范投资项目新开工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运机制,加强新开工项目统计和信息管理,强化新开工项目监督检查,建立月初调研、月末督查制度,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服务意识及工作效率,切实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开工建设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继续做好固定资产投资调度工作。强化对全区25家固投指标单位调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分解安排计划。与统计局、区考核办共同加强对固投工作考核,按月度进行评比排名通报。

6、保证项目审批服务效率,推进我区大项目迅速落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