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9-06 17:05:29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管理 托管 培训 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06-01

“托管”即委托管理。所谓知识产权托管即指知识产权所有者将拥有的知识产权委托给一个专门的机构或系统进行保护、管理、经营和操作。接受知识产权委托的机构或系统称之为知识产权托管系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还相对薄弱,而且由于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人力物力相对较为薄弱,很难对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进行系统、周全地考虑,即便考虑到了这方面工作,也很难投入较大的力量,对于自身核心技术的保护方面尚不能从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和践行。例如企业在技术研发前,若不了解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不熟悉相关知识产权的存在现状,不掌握待研究产品潜在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则容易造成重复开发,不仅浪费人力物力,甚至会使企业遭遇侵权风险。所以中小企业将自身知识产权工作托管给相应的专业机构,是目前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困境的有效办法。

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应运而生,通过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中小企业实行知识产权托管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创造、管理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机构可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信息利用、维权思路、知识产权运营等提供专业建议,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性,提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避免侵权和被侵权的风险。

对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而言,如何真正在广大中小企业中开展好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工作,实现上述目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需求与能力不足的矛盾。我们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一、托管服务-培训是支撑

托管机构为中小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是提升企业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途径。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各层次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使他们了解知识产权与企业发展壮大如何息息相关,并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并切实掌握企业如何利用好知识产权来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因此,现有的托管服务中,对于企业提供由上至下因地制宜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培训工作可以从与各中小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切入点,紧紧把握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四个重要环节,通过基础知识宣讲、典型案列介绍、现场讨论、互动交流等培训形式,为各类中小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举办各类培训。

例如,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系列培训,从战略高度帮助企业对其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定位,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通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题系列培训,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形势,提高其创新意识及知识产权管理、运用水平,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专利制度,规避创新风险,实现其经济价值;通过举办各类专利实务培训,帮助企业工作人员在专利申请、专利撰写、专利管理、专利侵权诉讼及专利信息利用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花费时间长,培养成本高,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而言,可以采取知识产权管理事务外包的方式。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培养出既熟悉企业实际情况又熟知知识产权事务的人才才是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一劳永逸的方法。

在现有的托管服务中,受托服务机构可以进驻企业内部,为企业的各层各类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负责公司全部知识产权事宜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而言,需要掌握企业各部门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环节和事项,可能产生知识产权成果的节点,以及可能存在知识产权风险的情形。因此,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各类培训课程,使其逐步成长为具备知识产权敏锐触觉、能够处理一般性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人才。

二、托管服务-规范管理是基础

中小企业中的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而不断的创新并且有效保护创新成果,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企业规模等客观原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当然知识产权管理也概莫能免。因此开展规范化、体系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十分迫切。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施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而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竞争力。

在现有的托管服务中,服务机构可以协助和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逐步加强各个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工作流程建设,从而有效避免可能出现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产权风险。

例如,托管服务机构可以协助企业建立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发明创造积极性,增强其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和激励其积极主动地开展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活动。

再如,在协助企业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逐步实现对于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管控。具体而言,在对人力资源的管控方面,对于新入职人员,尤其是研发岗位人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岗位人员,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知识产权的背景调查,签署相应的知识产权声明,以及竞业限制协议;对于离职人员,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事项提醒,执行竞业限制协议,从而在最大限度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外流的同时,避免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在于财务资源的管控方面,应当明确企业用于知识产权机构运行和知识产权激励的费用,以及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维持、检索、分析、评估、诉讼、培训等经常性预算费用,从而保证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能够有足够的财力做支撑。

又例如,可以协助企业在多个工作环节适应性地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和工作流程。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在项目立项前所进行的检索分析基础上的技术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评估;在知识产权获权后以及权属变更和放弃前进行的价值评估;在知识产权实施前后进行的贡献度评估;随着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企业涉及知识产权运营形式逐渐增多时,还可能发生在转让、许可、投融资环节进行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以及境外投资、并购或剥离资产前进行的风险评估等。

目前的知识产权托管服务还处于初探阶段,前文述及的四个环节是目前开展托管工作的重点,相信随着托管服务深入企业,与企业实际情况不断结合,托管服务内容会不断丰富、调整和完善,托管服务能力也能得到不断的积累和提升。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2

我国行政管理机关网络信息服务状况和我国行政管理型网络建设的初衷、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机构设置、我国政府信息政策法规息息相关。我国行政管理机关网络服务的开展是响应国家电子政务的号召,所以网站建设的初衷是政务公开,浏览以上网站可以看出,行业新闻、政务信息、申请流程、确权公告、确权信息查询是各网站信息内容最丰满的部分。在机构设置上,我国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划归不同的行政管理机关主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分散使得知识产权信息的服务难以统一整合,决定了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主体和信息服务内容的分散性。在信息政策方面,我国采取计划、集中、按行政隶属进行管理的模式,缺乏灵活性,而且根据相关法律,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对行政职责范围内产生的信息享有版权,“虽然政府拥有版权并不限制信息公开(即信息的‘使用’),但是会限制政府信息的商业化开发(即信息的‘再使用’),这显然不能适应未来完全开放、市场化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1]124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对丰富的信息资源享有版权却并没有有效开发,这势必影响知识产权信息的商业化开发和有效利用。总体而言,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为各界用户了解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利用知识产权现有资源进行再创新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源平台。但同时,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类信息的网络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推动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增值开发应该成为行政管理型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加强的服务。

专利商标和版权信息服务并立型:美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及特色

美国联邦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局和国会图书馆的版权局,前者主管专利和商标业务,后者主要负责版权登记管理。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的主要栏目分为专利和商标两大专业领域。在专利领域,主要栏目有新闻公报、发明者、法律和政策、产品和服务、专利程序、专利表格、资源导航、公告查询、专利检索数据库等;在商标领域,主要栏目有新闻、商标指南、商标申请、商标公报查询、商标在线检索等。美国版权局网的主要栏目有新闻、版权知识、导航、版权通告、版权登记数据库等。美国专利商标局网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专利和商标的信息服务,版权局网则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版权信息服务,除了常规的新闻、申请程序、问答等栏目,专利商标局网站在互动交流、国际保护和专利商标检索方面、版权局网站在版权登记数据库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

首先,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注重个性化需求的专利检索系统,在线互动服务开展良好。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提供1790年以来美国各种专利数据的免费检索查询,主要有专利授权数据库、专利申请公布数据库、法律状态检索、专利权转移检索、撤回专利检索、延长专利保护期检索、专利公报检索、专利分类检索、优先权文件交换系统PDX(与EPO、JPO、KIPO、和WIPO之间进行)、电子专利权转移系统EPAS、专利人检索等,可以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不同需要。另外,专利商标局网站在常见问答栏设置了专利问答、商标问答、权利证书、音乐家和艺术家、订阅中心等栏目。在国际保护栏,网站不仅提供了相关的国际保护法律法规,还提供了国际检索的入口服务。在职业定位栏目,用户可以通过姓名、电话或工作单位来搜索知识产权专业从业人员的信息。

其次,商标和版权领域信息服务同步发展,建立了检索便利、数据庞大的商标检索系统和版权登记数据库。专利商标局网站在商标栏有丰富的关于商标的专业信息,比如商标申请程序、商标新闻公告、商标手册指南、官方公报、法律和规则、在线文件、商标公报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商标公报查询和商标在线检索系统,商标检索系统的检索方式包括字标检索、字标和图像组合检索、字标和图像自由检索,另外还可以进行商标浏览(字母顺序排列)。美国版权法首创了版权登记制度,并鼓励版权人进行登记,以抑制打击盗版,对于来自本国和非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作品,登记还是权利人提起侵权诉讼的前提条件。在美国,版权登记虽为自愿,但登记观念深入人心,据统计,美国的版权登记数量每年能达到50多万件,这为美国建立数据庞大的版权登记数据库提供了条件。在美国版权局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版权登记数据库查阅到1978年1月1日以来所有登记作品的权利人和法律状态,检索方式包括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简单检索的检索项包括标题、姓名、关键词、注册号、文件号、指令关键词,高级检索可以对以上检索项进行细致的区分和组合。

总体来看,美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的优势在于充分公开、均衡服务和互动交流,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知识产权意识、自由的信息政策和完善的制度设计。美国已经形成了信息自由的价值理念,通过恰当而有效的组织,保障民众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是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责。美国宪法和版权法赋予民众获取几乎所有政府信息的自由,联邦政府对其掌握的任何文档都没有版权,美国对联邦政府信息的开发采取完全市场化模式,政府信息资源全面、主动、免费向社会开放,通过知识产权信息的充分公开带动科学教育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的版权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则源于民众较强的版权意识和完善的版权登记制度。

专利、版权和商标信息服务综合型:英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及优势

英国知识产权局是世界各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的典型代表,它负责全国的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版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所有知识产权类型的保护、教育与协调。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是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网站设为公共站点和专业站点。公共站点主要栏目有知识产权教育、知识产权研究和转化、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贸易、各类型知识产权(知识与程序)、纠纷解决(解决途径与知识产权犯罪)、在线服务(申请、查询与检索)等,专业站点则主要是根据专业领域分设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版权、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数据库权等栏目,方便对某一专业领域感兴趣的用户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事实上,两个站点的相关内容基本是相通的,只是网页的浏览途径不同。从信息资源的角度看,该局网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集政务公开、新闻通告、知识产权意识促进、知识产权教育启蒙、知识产权转化推进、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政务公开及专业在线服务等栏目中,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提供了权威的、专业的、及时更新的知识产权信息,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程度整合的信息资源,在线服务的互动性良好,使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网站在知识产权类型栏目中,对知识产权局职责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外观设计、植物新品种权等进行了专业介绍,对于以上类别的知识产权的政策与法规、申请与注册、保护与监测、利用与许可等程序性知识和信息进行了普及和公布。通过在线服务栏目,我们可以使用网站的专利在线和商标在线服务,用户也可以通过主页的专业站点直接点击进入专利、商标、外观设计和版权的专业服务页面。这部分信息主要包括在线申请、公报公告、争议裁决、在线检索等,其中在线检索是整合程度最高的资源。

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有丰富的专利信息资源数据库,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设置了各种检索途径,包括专利文献与信息检索(IPSUM)、专利状态检索、专利公布检索、SPC号码检索、专利分类检索、审查报告检索、专利授权许可检索(LOR),失效专利检索(NIF)、绿色通道专利检索、专利公报检索等。除了在线专利信息外,网站还提供了全国13个专利信息中心的链接和联系方式。网站建设有商标检索数据库,该数据库有几个检索途径:商标号检索、权利人检索、被拒绝案例检索、字词图像组合检索、决议检索、商标公报检索等。网站还提供了多个检索途径进行外观设计检索,包括产品检索、洛迦诺分类检索、权利人检索、外观设计专利号检索等,也可以进行外观设计公报检索和查询。网站通过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和专业培训栏目,提供了从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到专业知识学习,再到鼓动创新的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网站设置了从知识产权应用、思想包、继续教育、大学课程,到专业资格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栏目或链接,这些教育培训栏目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比如在知识产权应用栏目,介绍创意的重要性,提供了简洁有效的保护创意和商贸利益的方法;在思想包栏目提供了免费的主要针对14-16岁的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并设有专门的站点,主要教学资源包括商学、外观设计和技术、个案研究、广告招牌等,提供书目、教学计划和教案的下载;在继续教育栏目中,提供了品牌博物馆等知识产权继续教育资源;在大学课程栏目中,提供了设置相关课程教育的大学的网络链接;在专业资格培训栏目中,提供了专利和商标人培训考试资源,另外还在创意竞赛栏目,提供了一年一度的创意竞赛的信息,用户可以参与竞赛,也可以浏览历届参与竞赛的创意和竞赛中获胜的创意。

网站注重推动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商贸合作。除了专业的知识产权类型知识的介绍、培训和在线帮助等,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还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与转化、知识产权贸易项目及培训等栏目,为科研院所的师生、艺术家、发明家、商贸人员等各类需求人员提供直接的知识产权转化和贸易信息帮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贸易开展。与中、美两国相比较,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络信息服务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是对各种类型知识产权领域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采取了一种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的模式,并十分注重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和成果的转化推动等栏目建设。这与英国知识产权局的职责范围密切相关。由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英国知识产权局拥有更全面的资源,同时更方便其站在全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角度,整合资源并利用资源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而英国信息政策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2]124-125,所以,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业站点的设置、教育培训与成果转化栏目的设置也都体现了针对具体服务对象需要的个性化特色。

经验与启示:完善我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的建议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将越来越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公共服务职能。中美英三国所代表的三种类型的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各有特色。我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虽然分散,但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在专利信息资源的整合服务方面与英美相比毫不逊色;美国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具有专利、商标和版权信息服务同步发展、专业资源整合服务强的明显优势,尤其在版权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国知识产权局网站的三合一综合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全面整合优势,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色。作为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和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我国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该在吸取以上三种类型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服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国情、创造条件、快速推进,为尽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首先我们要依据国情,探索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的有效模式。实践证明英国式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更有利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信息的资源整合,也有利于从战略高度推进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知识教育和文化养成。笔者以为,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建设行政管理型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下列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模式是整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建立综合各知识产权领域的市场监督局或大知识产权局。作为管理和服务手段,整合后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必然要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据统计,全世界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19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二合一体制,即将专利和商标的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称之为工业产权局或专利商标局,如美国。这其中,又有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体制,将专利、商标和版权的行政管理机关统一设置,如英国。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将专利、商标和版权分开管理的国家包括中国不到10个。

这种模式推进涉及到复杂的行政制度改革,所以实施难度比较大,推进时间比较长,成本比较高昂。第二种模式是建立全国性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并由其构建国家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或者由现有相关主管部门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牵头整合国家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源,建构统一、高效、方便、快捷、内容丰富而全面的知识产权公共文献与信息网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资源部门分割和多头重复建设的问题。[4]108这是一种政府承担基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职能的模式,但前提是这种信息资源机构或牵头机构具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和资源垄断的弊端,这需要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第三种模式是采取现有行政管理机关支持、社会力量介入的方式建立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种模式实施起来会更加快捷方便。但这种模式如何实现长效运行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比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采取收费模式、免费模式还是基础信息免费、增值开发收费的模式?行政管理机关对于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支持采取免费支持还是收费授权方式?等等。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3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激烈竞争,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创新主体的重视。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专利受理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德国位居第三,商标注册申请量达188万件。当人们在感叹政策利好、创新创意迸发的时候,却少有人知道和提及在创新背后默默耕耘、并对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成果进行着二次创新的人。这些人所在的行业,便是知识产权服务业。

知识产权服务,这个名字好像很容易被理解――围绕知识产权提供服务,但是其内涵的丰富,可能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九部委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将知识产权服务业定义为:“知识产权服务业,主要是指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特定领域知识产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获权―用权―维权’相关服务及衍生服务,促进智力成果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的新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将知识产权服务分成了六大部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

简单地说,知识产权服务将创新主体得之不易的创新成果固化为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权利,尽可能地为创新主体争取最大化的权益;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利用创新主体拥有的知识产权作为武器,可为矛可为盾,帮助创新主体在商业战场上纵横辟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汇集、整理、更新着信息量庞大的专业数据,帮助创新主体确定研发方向和思路,并不断地提醒创新主体最新的商业研发动向;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帮助创新主体运营智慧财产,将知识产权变成真金白银;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为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并帮助其梳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搭建管理构架;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在“授人以渔”的同时培养着行业发展所需人才。

据统计,我国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约2.7万家,从业人员约45万人,从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20%。北京市作为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人才和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近些年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的服务机构。近日,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中华商标协会和《中国知识产权》杂志社也联合了《关于公布首批“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名单的通告》,有46家单位获得首批“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称号。知识产权服务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创新创意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也离不开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扶持,近几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刺激和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知识产权服务”作为一个服务门类写入了重点任务;随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了《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再次明确提及要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同年,国家知识产权等九部委《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制度、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试验区以及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培育等工作逐一落实,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前不久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决心。

然而,虽然得益于主管部门的关注,知识产权服务业近几年发展迅速,然而行业体量仍然偏小,服务深度和广度依然不足,整个行业发展还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首先,行业影响力偏弱。虽然知识产权服务业广泛服务于创新创意产业,虽然三星苹果专利大战已经成为路人的饭后谈资,仍然有一部分创新主体甚至不知道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存在。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性强,难以被非专业人士理解,导致了知识产权服务业被社会认知和了解的程度较低;而另一方面,则可能与知识产权服务从业者习惯于默默做事,较少向社会公众展示自己有关。

其次,社会知识产权投入不足。“一元钱买不到一份牛排,要能买到也可能是让你拉肚子的毒牛排。”――这可能是无需解释和引用数据也能达成共识的观点。但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这个共识难以显而易见。由于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往往要数年后才能体现,很多创新主体在未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以低价购买“带毒”的服务,却在需要利用知识产权的时候追悔莫及。

第三,还应吸引大量人才加入。面对快速发展的创新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人才瓶颈。以知识产权服务业中发展时间最长,人才聚集程度较高的专利行业为例,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执业专利人近九千名。由于专利主要服务于研究开发,每万名R&D人拥有的专利人数量可以表明专利人对创新的服务能力,据统计,2013年每万人R&D人员拥有专利人数量,美国约247人,日本约116人,韩国约104人,而我国只有约35人。这说明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队伍还不够强大,还有许多亟待行业承担的责任在等待我们。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4

(1)构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完善行政与司法并行运转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设立汽保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与专利保护维权服务机构,统筹协调汽保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涉及专利侵权纠纷的行业性或区域性经济、技术安全问题提供帮助,为汽保行业依法开展专利维权事务提供服务。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职能完善、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

(2)构筑知识产权政策引导体系

加强对知识产权政策的研究,及时追踪国内外专利发展动向,研究国内外相关专利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适时为汽保企业提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意见或建议。建立汽保产业知识产权电子政务系统,构建风险投资方、技术信息持有方、技术转化方共享的互联网专利转化平台。加强对外贸易中的专利管理,结合地方实际,适时制定有关外贸进出口专利管理的措施,扶持具有专利权的汽保设备产品出口,帮助和奖励涉外专利申请,增强汽保企业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建立有利于汽保企业科技创新和专利创造的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专利。

(3)构筑知识产权人才支撑体系

健全的知识产权人才体系,是汽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力保障。采取多种方式,开发汽保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服务两类人才,为汽保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尤其要抓紧培养和造就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制定汽保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人才、服务人才培育计划,拟定可行的人才储备规划,出台相应的培育、开发支持政策,做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人才的开发,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汽保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人才、服务人才专家库、信息库,构建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知识产权人才体系。

(4)构筑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政府 中介 高校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定位理论 资源决定论

对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研究,前人已做出较多努力。例如,高冠群(2012)就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析,并就服务平台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张克勤(2009)就甘肃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和服务内容进行解析。进行过此类研究的学者很多,然而,就总体来说,平台的划分和功能定位方面的研究仍有不足。本文吸收前人研究精华,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进行研究,对服务平台的内涵和类型进行界定和划分,最后分析平台各创新主体的功能特征。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内涵界定

近年来,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随着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得到快速的成长,其作为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载体决定着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发展层次,进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文根据相关研究,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内主客体及服务性质角度对服务平台界定如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本质是一个载体,是一个涉及政府、中介和高校,集信息、人才、中介、实训基地、培训服务产品和服务运行机制等资源于一体的,以知识产权确权、用权和维权为服务链条和服务产品内容的,为各主体对应的受体提供其所需知识产权服务的载体。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分类

(一)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

定位理论最早是由Al Ries和Jack Trout提出,即定位起始于产品,包括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本文根据定位理论,结合实际研究对象认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划分应当从政府、中介和高校三类主体角度进行解析。原因在于,根据定位理论,定位并不是对产品本身的行为(李彦亮,2006),而是针对接受服务或产品的客体的行为。即知识产权服务过程中,服务的受体主要有中介、企业、高校、从业人员和学生等,而中介和高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亦是服务的接受者,若以此定位具有不确定性。其次,根据客体接受的服务来看,向全社会提供的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针对企业和高校的服务是由中介提供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针对个人的服务是由高校提供的以教育培训为目的的知识产权服务。

鉴于此,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应当从政府、中介和高校三个角度来划分。首先,政府主要为中介机构、企业和高校提供公共。这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单靠市场发挥作用,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这便需要政府这一“强有力的手”进行调节,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从而达到市场稳健发展的目的。其次,中介主要为企业和高校提供增值性知识产权服务,而且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性更能激发中介创造出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从而加速服务平台的发展。再次,高校拥有特有的优秀师资资源,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重任,以为社会输送源源不竭的人才资源。鉴于此,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各主体的定位角度对该平台进行划分具有理论可行性和科学合理性,故而本文依据此理论对服务平台进行划分。

(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类型划分

鉴于上述划分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定位理论,本文将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服务平台、市场运营型服务平台和高校实训型服务平台。

政府主导型服务平台。即以政府为主体,利用政府特有的公共资源,通过为中介机构、企业和高校提供咨询、信息检索等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服务层次,从而促使社会整体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提升。市场运营型服务平台。即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中以中介机构为主体,以其发挥引导作用,为企业和高校提供增值性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以营利性为目的的知识产权服务,可以有效激发其服务的效率和积极性,从而提供更优质服务。高校实训型服务平台。即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高校实践基地为载体,利用特有的师资资源,通过理论培训与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加速高校创新资源的市场化,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功能解析

Pen rose提出,企业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资源决定论,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由于各主体具备不同的资源优势,进而呈现出平台功能特征的差异性。首先,政府的公共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主要为企业、中介和高校提供一些基础性、无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其次,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中介机构集中着优秀的知识产权从业人才,并且具备专业化服务的能力。而且,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性,更能激发其服务的效率和层次,从而促使该平台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再次,高校具有其他平台不具备的优秀的师资资源,从而能够培养出专业化、高素质的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从而对整个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政府主导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政府以其具备的公共资源为基础,通过为中介、企业和高校提供基础性、公共性、无差异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极大方便了服务对象获取相应的知识产权服务,从而对于促进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具体功能如图1。政府主导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主要为中介、企业和高校等提供信息服务、数据库建设、咨询培训、统计预警、推介交易等服务:

信息服务。较多中小企业并无资源和能力建立自身信息系统,政府主导型服务平台可为此类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便于企业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此外,该服务还可以使企业了解创新趋势和技术热点,避免重复创新、盲目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数据库建设服务。在企业竞争实践中,部分企业并无能力建立数据库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鉴于此,政府可以帮助此类企业建立特色化、专业化的数据库,以满足其知识产权竞争的需要;咨询培训服务。随着企业竞争的国际化和高端化,很多企业萌发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需求。鉴于此,政府可以提供知识产权咨询培训服务,以切实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能力;统计预警服务。即通过定期对行业领先企业、行业热点技术进行追踪、统计,挖掘技术研发方向,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新兴对手在该领域的介入程度,发现存在的威胁,并制定有效的技术保护策略及市场竞争战略,以维护企业切身利益;推介交易服务。即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提高其市场知名度,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此外,该服务还可以减少企业的宣传费用,有效节约运营成本。总之,政府主导型服务平台为企业、中介和高校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性知识产权服务,不仅有效促使创新主体获得相关数据信息和预警信息,而且积极推动了知识产权交易,极大的促进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

(二)市场运营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随着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如果由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专利申请等工作,不仅要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而且还要雇用专业人员,必然面临较高的运行成本,并且不具备专业化运营优势。然而,中介具有专业化业务优势,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专利获权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专利获权效率,其具体功能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知,在市场运营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中介机构主要为企业提供申请获权、维权纠纷服务、咨询策划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等服务:

申请获权。即帮助企业检索专利数据,指引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方向,避免专利侵权和绕开竞争对手的包围圈。在此基础上,当企业获得创新成果后,中介机构提供专利申请、登记著作权等服务,使得企业可以快速实现创新成果的产权化;维权纠纷服务。即中介机构帮助企业维护其创新成果的产权,为其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保驾护航。并且,还帮助企业应对知识产权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咨询策划服务。即中介以其专业性的知识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咨询策划服务,诸如区域专利战略分析、专利交易策划、专利管理咨询等高端化的运营型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其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评估、技术推介服务和技术交易网店等,该类服务可加速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综上,市场运营型服务平台通过为企业、高校提供上述服务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实现决策的最优化,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高校实训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高校实训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即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利用自身所具备优秀的师资优势,以夯实受训对象的理论知识,促使知识成果转化和实现产品的转化为主要职能,具体功能如图3。高校实训型服务平台主要为社会培养专利人才、知识产权工程师、企业贯标、知识产权企业家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服务:

专利人才。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萌发对专利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南京工业大学结合内外部教学资源,为社会人员和在校学生提供专利申请知识的培训,从而为社会培养专利人才,进而便于社会创新成果的产权化;知识产权工程师。伴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企业亟需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以提供自身的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能力。鉴于此,南京理工大学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工程师的培训业务;企业贯标。为了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江苏大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贯标服务的培训,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知识产权企业家。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需要企业多方面的配合和协作,因此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故而,金陵科技学院正致力于企业家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高校现行学历教育体系强化理论知识的培育,以致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较弱,因而,河海大学正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育。总之,高校实训型服务平台通过对知识产权行业人才的培养和服务的提升极大促进了江苏产业提档升级,以及企业有效知识产权存量和知识产权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冠群.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构建[J].法制博览,2012(7)

2.张克勤.论甘肃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J].甘肃科技,2009(9)

3.艾·里斯,查克·特劳特.定位[M].王恩冕,于少蔚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6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长足发展成果丰硕。今年专利申请量已达255件,其中授权量为140件,授权同比增长38.61%;商标申请量161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1277枚。具体做法如下: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知水平。

在管理人员方面,一是选派2名骨干参加省局业务培训,并已取得《知识产权执法资格证》;二是组织人员积极参加法制大讲堂;三是根据岗位需要调选精干参加网上培训并进行考核;四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群,通过平台交流,提升监管能力。

在市场主体方面,一是围绕“知识产权与健康中国” 的主题,组织知识产权知识进企业活动。先后深入多家企业进行宣传指导,引导他们学习知识产权知识、树立创新理念,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积极组织各类企业参加线上专题讲座。分行业组织了包括旅游、特产销售、食品加工、酒类等多种类型的私营企业、个体户、专业合作社市场主体参加了线上专题讲座2期,使广大经营者充分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怎样保护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制定优惠政策培育成长土壤。

为激发民众创业企业创新,我县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分级培育、动态管理”的原则,相继出台制定了《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企业家成长工程实施方案》和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等系列优惠措施,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相结合,鼓励支持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调整改造、转型升级,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集约高效、资源节约、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优化服务提升知识产权转化。

一是组织开展主题为“知识产权服务助力复工复产、支持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从知识产权服务业吸纳人才就业创业、知识产权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精准扶贫、知识产权便利化服务惠企助企。按照时间进度正逐步推进,确保国家总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部署的支持复工复产10条措施、省市场监管局支持复工复产9条措施、省知识产权局支持复工复产7条措施和县优化营商环境27条措施落地生根。

二是架设对接桥梁,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协调专利、商标服务机构开展上门咨询和辅导活动,现场解答企业的疑难问题。目前专利、商标申请量连续五年增量超过10%。

三是跟踪服务指导,充分了解企业知识产权需求,利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及时精准的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先后接待专利保护、商标注册使用咨询服务100余人次,满意度达到100%,发放商标注册建议书11份、商标规范使用提示书15份、专利维权联系卡23份、工作提醒函2份,盘活城投公司闲置商标7枚。

四是深入推动实施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培育,推进商标富农、地理标志兴农、专利技术强农。目前已完成地理标志商标贯标认证5件,地理标志产品贯标认证2件,证明商标许可备案2起。

——加大执法监管打击侵权行为。

一是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围绕防疫用品、日化洗涤用品、食品、农资、电子产品、汽车配件、服饰箱包等重点产品,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违法行为,加大对侵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二是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活动。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上级职能部门发起的商标使用和商标行为 “双随机一公开”活动,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将组织约谈、整改和后续处理;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将予以严厉打击,通过有效打击形成威慑,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基础条件薄弱,造成知识产权发展质量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大数据共享不通畅,县级不能及时掌握本区域知识产权相关情况的问题。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7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知识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7-0039-03

服务外包按照发包方和接包方所在国是否相同,可以分为国内服务外包(即在岸外包)和国际服务外包(即离岸外包)。国际服务外包可以在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理念、市场竞争等方面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使承接国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关联产业的带动等快速提升本国的服务业水平[1];同时服务外包主要发生在信息产品生产部门及信息技术密集使用部门,包括金融、电信、软件等。而这些行业恰恰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重点发展的服务业领域。

一、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

我国的服务外包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但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承接的业务多数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价值链的中末端,对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服务企业真正能够参与到高端服务业中,必须加快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在竞争中求发展,实现我国服务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2005年以来我国的服务外包年平均增长率都超过了全球的平均增长率,正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外包中心。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756家。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74.0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98.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0%和43.1%;其中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98.3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14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3%和43.1%。

然而,与全球服务外包业“龙头老大”印度相比,中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包括软件和服务外包在内的外包产业产值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7%,占印度出口总额的近四成。目前,印度已承接全球65%的离岸软件外包业务和46%的服务外包业务。

二、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

服务外包市场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市场,外包产业的范围也随着社会需求在发生着变化。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 以及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出现的一个新的外包服务类型,即知识流程外包(KPO)。信息技术外包是指IT流程的外包,例如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以及软件研究和开发等;业务流程外包(BPO)是指由专门的服务提供商提供并管理特定类型业务的服务,如企业内部的管理、业务的运作、供应链的管理等;知识流程外包(KPO),一般定义为高端外包服务,包括合同研究组织(CRO)和其它基于知识和技术的服务,例如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动漫及网游设计研发、工程设计等。专业的服务机构毕马威国际预计KPO正逐渐成为现实的、主流的外包选择之一,它的市场规模将在两年的时间内达到100亿美元到170亿美元。

从低端的ITO信息技术外包到目前高端的KPO,服务外包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承载度越来越高,如KPO就是一个基于知识和技术的服务。因此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知识产权及其相关的制度体系。

1. 对承接国的影响①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要发挥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够通过制度的建设大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能力,从而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最终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承接高端服务业,进而提升我国的服务业技术水平,并最终在国际服务业中取得立足之地,是我国发展本国服务业的最终目标。能否承接到高端服务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目前信息技术外包(ITO)仍是中国服务提供商首要的收入来源,占2009年收入的2/3强。有专家指出,印度之所以能在20年里成长为世界的IT 外包中心,除了劳动力的高性价比和规模效应,就是因为知识产权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多方保护,给发包方提供了充分的安全感。相比印度自1856 年诞生第一部《专利法》至今100多年的知识产权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完整,执法力度不足,国民整体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等,而这些问题将削弱我国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竞争力。

2. 对承接企业的影响

在服务外包中,发包方一般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可能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知识产权产品,在外包过程中,发包方必须将部分知识产权产品移交承接方使用,因此对于发包方而言,外包项目中包含着很大的技术外泄的风险。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承接国家和承接企业时,除了承接方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以外,承接企业的信息和技术安全是发包方首要的考虑因素。基于此,发包方在选择目标国家时,会首先选择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完备的国家,对目标企业则会优先选择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企业。对于承接方而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力和企业自身利益保护。企业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发包方、甚至第三方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商业秘密等,这其中就涉及到承包方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的能力。如果承包方不能很好地保护发包方的知识产权,就很难取得发包方的信任。同时,在承接外包过程中,承接方还可能需要利用自有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将伴随完成的产品或服务被移交给发包方,从而出现知识产权转移的风险。

三、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产权制度的特点

服务外包与其他的服务业相比,在产品特征和行业分布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如产品一般应具有可数字化和模块化的特点等,行业一般以蕴含一定知识含量的软件开发、管理咨询等为主。相应地,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1. 经济性

和其他产业相比,服务外包行业技术含量高,甚至一项技术就可能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对外包各方,包括发包国、目的国、发包方和承接方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利益相关性)。在知识产权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极为关注,甚至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不惜以其他方面的让步换取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入对自己有利的条款。

2. 利益平衡性

“知识产权制度在人类的法律进化史上得以产生并发展,就在于其确认了涉及知识产品保护的各种利益,并予以合理分配。”[2] 利益平衡性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但在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不仅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社会对知识产品的合理需要之间的矛盾关系上,还体现在离岸外包的相关国家之间以及发包企业与承接企业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上。

3. 复杂性

由于跨国服务外包发包方和承接方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同时外包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还有可能来自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因此与国内企业之间的业务承接相比,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产权制度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它可能涉及到多个国家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如发包方、第三方、承接方等。此外,同一国家的法律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4. 层次性

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和以非法律形式存在的内容,法律形式包括我国通过立法制定的旨在对知识产权的资源配置和财富创造等行为做出制度安排的各项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条例等,还包括我国已经核准的相关国际法的条款和我国已经签约的国际协议如TRIPS协议的规定等。非法律形式则包括法律形式以外的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进行指导和规制的配套措施,如国家层面和各个地方层面的政策体系以及企业层面的规章制度等。

四、相关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完善

服务业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更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因此我国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立法、司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促进服务外包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完善,提高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战略为导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使其比其他的经济活动具有更强的政治色彩,但同时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对于知识产权的角逐不仅存在于企业的微观层面,更体现在国家的宏观层面。“历史已经表明,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方式、保护水平适应国家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能随着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变革,才能真正促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否则,会产生负面的作用。”与此相对应,我国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应该服务于我国现阶段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尤其是未来五年 “十二五规划”中对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使我国服务外包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大程度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如在我国已经加入的TRIPS协议规定模糊而弹性空间较大的部分,调整相关国内立法,使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的法律形式成为符合政策选择需要的“硬工具”;利用非法律形态政策调整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弥补法律制度的滞后性和保守性,在TRIPS弹性空间较小的部分发挥作用,成为符合政策选择需要的“软工具”;[3] 针对不同类型知识产权采取相应的保护标准,建立以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制度。同时,在承接服务外包中,我国的不同地区之间在拥有的资源和发展重点等方面各有不同,各个地方可以在国家统一的法律制度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快自身知识产权的创新,增强承接服务外包能力。

2. 充分发挥相关的行业协会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中的作用

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可以整合企业在承接服务外包中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运用和创新中的问题,为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时提供可行性报告、法律法规草案或建议等,尽可能为服务外包企业争取更多的支持。此外,在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提高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内自律规则共同遵守的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准则,建立行业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8

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一种“显学”和产业。在今年四、五月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关村管委会等举办的知识产权系列活动中,记者发现,在全国上下,尤其是在北京和中关村,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和竞争的热潮正在兴起。

作为人们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目前我国已立法保护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

对于广大社会公众来说,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鼓励和促进创新,加速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会推动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光辉灿烂的智力成果,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和现代化的科技圣地,中国和中关村都不能缺席知识产权的盛宴。

“知识产权大国”的好形势

2015年4月16日上午,作为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重要活动之一,“2014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了2014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据申长雨介绍,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正稳步推进。新修改的《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专利法》、《著作权法》、《专利条例》修订审查工作正积极推进。其他的法案、条例也正在陆续出台中。

2014年知识产权数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236.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92.8万件,同比增长12.5%,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共授权发明专利23.3万件,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缩短至21.8个月。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2.6万件,同比增长14.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受理商标注册申请228.5万件,同比增长21.5%,平均审查周期控制在9个月以内。商标有效注册量839万件,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作品登记量99.2万件,同比增长17.3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21.9万件,同比增长33.12%。农业植物新品种全年申请量1772件,同比增长32.9%,初审时间缩短到2个月。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累计达1515件。

随着知识产权数量的增加,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也随之加强。2014年,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24479件,同比增长50.9%。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侵权假冒案件6.74万件,案值9.98亿元。全国版权系统立案查处侵权盗版案件2600余件,收缴侵权盗版制品1200余万件。全国海关共扣留侵权货物2.3万批,新核准知识产权海关备案5306件,同比增长11%。全国22个省(区、市)建成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政府机关和中央企业三级以上企业、大中型金融机构已全部实现软件正版化。多部门加强配合,开展了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2014专项行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专项整治、“绿茵”专项执法行动等,取得明显成效。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具有一般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数量进一步增加。全国地方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95522件,同比增长7.83%;新收知识产权行政一审案件9918件,同比增长243.7%。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8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万人,涉案总价值177.9亿元。

申长雨还指出,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原动力”所在。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同时,知识产权还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与纽带。

但就中国目前的知识产权状况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在几方面得以加强。比如,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但还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促进由大到强的转变。无论是从知识产权发展到现阶段的需要来讲,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讲,都需要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中关村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区”

早在2003年,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就已成立,根据国家和北京市重点战略任务,在知识产权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运营机制创新等开展了先行先试的实践。

随着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中关村的知识产权工作肩负了更大的使命。2009年4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知识产权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园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推动园区知识产权资源支撑首都经济发展”。

2010年3月3日,作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联合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工作,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工作方案》,启动为期三年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

2011年4月25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中关村知识产权行动宣言”。市知识产权局与中关村管委会通力合作,从知识产权制度机制创新入手,强化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2011年5月5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2011年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2011年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工程的具体目标,并从创新中关村知识产权制度机制、开展中关村知识产权先行先试工作、深化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工作三个方面,明确了制定《关于促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创造的意见》、开通中关村企业知识产权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等共28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服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十二五”开局以来,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工程”。2011年和2012年共提出了18项任务目标和66项重点举措。2013年,市知识产权局和中关村管委会又联合印发了《2013-2015年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明确提出未来三年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的8大目标和18项具体举措。

《推进计划》明确从“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导航计划”、“推进中关村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打造一批中关村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加快中关村知识产权国际化进程”五个方面开展18项具体工作。

2014年4月,中关村开始建设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近两年海淀区吸引了大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资本运营以及跨国技术转移机构入驻中关村西区。中关村拟在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的基础上,在中关村西区建设知识产权和标准一条街,作为试验区探索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的又一尝试。除了围绕中关村西区这一地理位置进行集聚,这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还将在产业链上形成集聚效应。

知识产权硕果闪耀中关村

2015年4月23日,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5年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推动暨高端培训会在中关村举行。会上了《2015年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要点》,全面部署了2015年中关村知识产权重点工作。提出2015年中关村要以深入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为主线,着力加强中关村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通过多项创新试点工作推动中关村知识产权产业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助推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中关村企业专利意识的不断提升,中关村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大幅攀升。2014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4万件,达到4379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6413件;专利授权量为2296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716件,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14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20万件,累计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0万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5483件,占北京市企业同期有效发明专利量的65%,成为北京市专利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开展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先行先试工作,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许多在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以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手中关村管委会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计划,陆续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率先开展了全国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全国专利保险试点、全国知识产权评议试点,中关村的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显著成就。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范文9

关键词:知识产权 人才培养 对策 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点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培养和凝聚知识产权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举措和重要保证。

一、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国家层面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高度重视

2008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完善吸引、使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相关制度,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010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保障措施,将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等3大工程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培训”等6大计划,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浙江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知识产权部门坚持每年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严重缺乏,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适应浙江省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是缺少全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规划、教材、产权培训师资和承担知识产权培训的相关机构。二是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严重不足。三是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人才短缺,研究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偏少,特别是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匮乏。

《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实施浙江省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通过5年的努力,通过以公派研修、引进聘用、重点培养、分层培训等方式,重点培养100名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培育1000名具有较高知识产权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培训10000名以上企业知识产权实用人才,加快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因此,在浙江省高等院校、专利机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单位中,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逐步培养造就一批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及实务技能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一五”以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注重高端人才培养

2006年以来,浙江省知识产权部门坚持每年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2009年,在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的关心指导下,省知识产权局、省外国专家局启动了浙江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赴国(境)外培训计划项目。计划将用5年时间培养100名左右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撑,2009年至2012年,已有80名知识产权人才赴美进行了专业培训。促进浙江省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知识产权(专利)工程师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2007年,杭州市知识产权局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工作,并出台了《杭州市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目前,杭州市认定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242人,其中具有专利管理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27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115人,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充分肯定,为加强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从2008年开始,这项工作已在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等地得到推广。各地市正在积极推广和完善专利管理认定工作,通过考前系统培训,严格考试要求,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进一步熟悉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专利检索、专利信息分析利用以及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等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浙江省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各类人才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省、市、区三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体系,开展了各级、各类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并取得明显进展,实务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其中,专利人才队伍快速成长。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在册专利机构及办事机构共79家,329人获专利人资格证书,从业人员近800余人。企业人才工作亦有序推进,将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纳入区域试点示范和企业试点示范考核范畴,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实务型人才培育。2012年,全省共有70家企业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试点,贯标试点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从2008年至2010年的培训数据表明:三年间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系统举办各种培训逐年增长,从08年的441期发展到2010年的728期,培训人数从2008年的4.1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3万人,投入经费总体也呈增长趋势。(数据来源:2008—2010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发展报告)

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对策与思路

(一)继续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队伍建设

以适应浙江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为重点,以行政管理人员、执法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提高知识产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队伍。

(二)加快培养知识产权基础人才

鼓励浙江省高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培养一批具有理工背景、熟悉法律制度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知识产权学院、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开设有关知识产权内容的选修课程,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三)大力培养企事业知识产权实务人才

以培育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为目标,以推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抓手,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力培养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培训大纲》、创办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制度、举办各类具有行业特色的知识产权培训等举措,实现对企业知识产权技能型和管理型人员的大规模培训,推动建设浙江省高水平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知识产权社会服务的需要,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分析、知识产权交易和经营等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为重点,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推进浙江省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五)加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继续开展浙江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赴国(境)外培训,持续选派知识产权工作者赴发达国家研修。大力引进海内外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着重在知识产权各专业领域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知识产权法律和战略研究、知识产权管理和实务技能、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国际事务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专门人才,为浙江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状况[Z].2008—2012年

[2]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Z].2009—12—22

[3]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Z].2010—11—23

〔本文系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职称制度向职业资格制度转变的知识产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