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形式政治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11 08:54:25

形式政治课论文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定式;突破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25-03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属性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思维定式,并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高的思想屏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定式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固化表现,是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发展成为思维定式是由思维的惯性和惰性造成的。思维的惯性是指思维定式性,因循守旧、不思改变。思维的惰性是指思维的懒惰,懒于改进和创新[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维定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权威定式

权威定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崇尚、听信权威,以权威的是非为判断对错的标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思维定式。长期以来,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意识形态传播、价值理念灌输、政治路线宣传的传统认识,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于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价值性,陷入了自身就是真理的代言人、权威的者的思维定式。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往往居高临下,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和唯我独尊的气势占据着课堂的主导权,以一家之言代替学生的百家争鸣;学生缺乏发表意见和质疑的机会,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价值和强大吸引力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

2.经验定式

经验定式是指习惯于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定式。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验定式能够使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结论和技能迅速地解决新问题。但若条件发生了变化,经验定式往往就成为了问题解决的障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多数专业课不同,出于意识形态教育稳固性的考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较为单纯的时代,教师靠一本教案、几个课件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站稳讲台并非难事。因为在教师的头脑中,原教材的知识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根深蒂固,传统的观点和惯常的经验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制胜的法宝。

3.和谐定式

和谐定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体思维、注重大局的思维方式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长期以来,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浓重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色彩,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确保政治上的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不犯或少犯错误,或者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弘扬主旋律,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敏感话题有意回避,力图使课堂在自己的有效掌控之下,确保整个大局的稳定。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真正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造成课堂统一性有余而开放性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思维定式作为一种定型化、稳定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和程序,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历史传统、文化熏陶和固有的知识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式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属性因素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认知能力等因素。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刻有深深的农耕文明的印迹,其注重和谐的整体思维、以经验为主的思维偏向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规范里,在思维的惯性和惰性的影响下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稳定方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色彩,以及长期高度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也逐步使教师喜于求稳、不善求变,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及参观考察的机会不多,造成其故步自封、思维僵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定式的迫切性

1.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为关注的话题。如今,人们在如何优化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受学生重视,其教学实效性不高的现状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关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工具层面,并没有关注教学活动主体已有的思维模式和态度体验。教学既无法调动教育者的教学激情,也不能契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各自的思维模式里演绎着自己的角色,没有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默契。因此,只有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式,使其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00-01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身的重要性,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逐渐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对这一问题开始关注并日益重视。国家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有关实践教学的政策的出台,学校层面主要一方面表现为对国家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本身也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国家、学校的努力之下,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逐步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中主要取得的成果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逐步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首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在具体行动上予以落实。尽管,在我国实践教学具有相对比较悠久的历史,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也是在文革结束之后才逐渐被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站在实践教学的前线,他们最能体会并总结实践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普及率逐步攀升

结合笔者这么多年在高校求学的切身体会并通过对期刊网上此类权威期刊文章的研读,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的普及率以及学生中实施的普及率在逐步攀升。在配合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号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也开始突破陈规,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学校的教学当中,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日益灵活多样

伴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因此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也在逐渐增加。这样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多种方式提供了政策的支撑。虽然在资金支持方面还不是非常充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一些财政方面的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在其教学形式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主流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大类,笔者在上述已经述及,这里将不再重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隐藏着不少问题。通过总结归纳,主要问题如下: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体认识不足、重视还不够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由于其本身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学科而言处在比较薄弱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有限的优势就在于其起步比较早。但是,目前由于其他的新兴学科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在逐步下降。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和关注度也开始降低,在理论教学方面尚且不够关心,更何况是相对而言操作程序比较复杂的实践教学呢?所以,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的态度很容易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属于各个高校灵活设置的一个任务,并没有相对规范的操作规程。另外,大学生本身对这一问题也不够重视。我们知道,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因此,他们主要的精力在于增强自己的在就业市场的砝码问题,而对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建设也关注较少。还有就是学生的家长方面也不是特别支持。现在的情况是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捧在手心。让他们去参加一些实践,尤其像是去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实践,他们很担心,并表示不是很支持。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

通过笔者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晓,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存在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些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比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缺乏对整个活动的宏观把握和细节上的缜密考虑,使活动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却因指导思想模糊和方向不明确而与预期效果南辕北辙。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再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最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及参与主体方面有待改善

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国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的形式,但是这些形式还是不能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笔者认为应该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不同的学院和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的优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能真正发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锻炼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晓静、黄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11期,第54页。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00-01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身的重要性,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逐渐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对这一问题开始关注并日益重视。国家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有关实践教学的政策的出台,学校层面主要一方面表现为对国家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本身也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国家、学校的努力之下,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逐步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中主要取得的成果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逐步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首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在具体行动上予以落实。尽管,在我国实践教学具有相对比较悠久的历史,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也是在结束之后才逐渐被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站在实践教学的前线,他们最能体会并总结实践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普及率逐步攀升

结合笔者这么多年在高校求学的切身体会并通过对期刊网上此类权威期刊文章的研读,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的普及率以及学生中实施的普及率在逐步攀升。在配合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号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也开始突破陈规,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学校的教学当中,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日益灵活多样

伴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因此对这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也在逐渐增加。这样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多种方式提供了政策的支撑。虽然在资金支持方面还不是非常充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一些财政方面的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在其教学形式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主流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大类,笔者在上述已经述及,这里将不再重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隐藏着不少问题。通过总结归纳,主要问题如下: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总体认识不足、重视还不够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由于其本身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学科而言处在比较薄弱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有限的优势就在于其起步比较早。但是,目前由于其他的新兴学科的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在逐步下降。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和关注度也开始降低,在理论教学方面尚且不够关心,更何况是相对而言操作程序比较复杂的实践教学呢?所以,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的态度很容易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属于各个高校灵活设置的一个任务,并没有相对规范的操作规程。另外,大学生本身对这一问题也不够重视。我们知道,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因此,他们主要的精力在于增强自己的在就业市场的砝码问题,而对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建设也关注较少。还有就是学生的家长方面也不是特别支持。现在的情况是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捧在手心。让他们去参加一些实践,尤其像是去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实践,他们很担心,并表示不是很支持。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

通过笔者的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晓,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存在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些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比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缺乏对整个活动的宏观把握和细节上的缜密考虑,使活动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却因指导思想模糊和方向不明确而与预期效果南辕北辙。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再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最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及参与主体方面有待改善

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国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的形式,但是这些形式还是不能充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笔者认为应该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不同的学 院和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的优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能真正发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锻炼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晓静、黄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11期,第54页。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更好的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应尽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保持一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性知识同具体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课的宗旨就是要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有带着实践产生的新问题回到课堂,丰富理论并达到理论的创新。实践课的这一宗旨符合“实践——认识——实践——认识”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教学内容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富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具体思想状况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学校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学生性格特征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2)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是指理论教育与实际现实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时代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高中和大学两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衔接过渡上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向深度与广度扩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为什么”,思考传统的道德理念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时代性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在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这两个因素中,通常认为,教学效果=学术水平+教学方法。这是把教学方法与学术水平放在同等位置上的。”在当今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忆苦思甜”的教育方法因为当代大学生没有艰苦生活的经历,对当代大学生不完全适用;“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但在当代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境下,榜样教育法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使得教育效果弱化。”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关键。(3)彰显特色性。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理人文环境、产业发展布局等相关方面体现实践内容的特色。利用了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文,既彰显了实践方案的特色,又给所在地做了宣传,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符合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选择

(1)服从内容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容和形式的理论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运用于不同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形式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如进行“先进性”教育,可采用报告、讲座、座谈等教学形式,将先进事迹宣传出去。还可以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在一起,利用多种方式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杰出人物,增加了学生参与面,扩大教学的影响力。(2)利用科技技术。在科技高达、网络普及的今天,除了上述在现实空间开展的实践活动之外,可以借用腾讯、博客、微博等网络的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在虚拟空间开展,并获得现实意义。张瑜、冯务中在《虚拟与现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畴》一文中提出,“虚拟与现实,成为网络时代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有效工具”,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范畴。(3)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践形式的选择方面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创新活动形式。笔者曾安排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其中一名学生在3·12植树节前提出组织学生植树的活动方案。该学生为了实施此活动,积极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主动联系相关等单位,并得到了支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该学生从确定参加活动的学生名单到联系车辆、劳动工具等具体事宜都作了安排。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组织者的热情,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锻炼学生组织安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激处理能力等。

参 考 文 献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4-0078-05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与强化,学界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或意义、地位与作用、理论依据,涵义与特征、目标、原则、形式,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梳理其共识与分歧,是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指导作用的客观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阶段性任务。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问题是指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必须首先阐明的前提性问题,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或意义、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等问题。只有首先解决和阐明了上述问题,对“什么是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等本体论核心问题的研究才有实际意义和必要价值。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础问题而产生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实践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学界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在具体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时,不同学者的论述角度有所区别,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重要环节论。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35 这一观点又可称为重要部分论。如有学者指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2] 85

2. 有效途径论。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有效途径, [1] 135 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1] 136 还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一种通过提供实践项目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3] 34 这一观点又可称为重要手段论。如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4] 124

3. 彰显主体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这种双边活动往往变成教师的单边活动,从而使学生由主体变为客体。有学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提供最基本的实践指导,其实施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及志向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制定实践方案、演绎实践过程、总结实践成果,因而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 135

4. 教改抓手论。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思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效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有学者认为,开展实践教学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重要途径。 [4] 124 还有学者指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要融“教、学、做”为一体,积极推行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感悟上升为行动。 [5] 47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它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在这一主渠道与主阵地中,实践教学占有何种地位、发挥何种作用是学界比较关心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应不同的参照系,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1. 必要环节说。 这一观点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的。许多学者认为,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必须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再次使用了“实践环节”这一术语。 [7]

2. 延伸拓展说。这一观点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的。如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方向,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8] 163 这一观点近似于“补充辅助”说。所谓补充辅助说,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课教学的补充,称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有学者把它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称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教学环节”。

3. 教学模式说。这一观点是从教学组织方式的分异性来说的。“教学模式” 一词是大多数学者对实践教学的定位,代表性的学者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李松林教授。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它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而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化和类型化、实践化和应用化的教学方式。” [9] 53

4. 独立课程说。这一观点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来说的。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 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项性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实践教学构成。” [10] 106 江南大学教授黄焕初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具有一定的课程结构,相应的实施规范和考核办法。课程性,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区别所在。” [11] 98

5. 教学活动说。这一观点是从教学实践属性来说的。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组织下,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利用图像、案例、情境等实施的教学活动。 [12] 31

6. 教学方法和过程说。 这一观点是从教学方法来说的。湖南大学的柳礼泉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广泛参与和体验社会现实生活,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 [13] 66

学界的上述观点有很大的共性,即都承认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其分歧除了语言文字的差异之外,更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教学的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的认识上: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辅助和延伸,二者是从属或辅助关系,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主辅之分,是并列或同等关系;二是有的学者从教学层面定位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方法、活动或过程,而有的学者从课程层面定位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阐明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诠释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正当性,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一部分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大部分关注实践教学理论依据的学者都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根源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是人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必须要以社会实践为教育的基本途径。” [14] 180

2. 教育学依据。部分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教育学基本原则和规律的体现与要求。有学者指出:知行统一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知”和“行”统一的中介; [9] 5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9] 55 还有学者指出,实践教学是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的要求。根据主体发展性教育思想,现代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学生道德主体,即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道德生活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主体发展性的培养。 [14] 180

3. 思政课程依据。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性质特殊的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政治、历史、法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敬业精神、守法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 [5] 48 这样一门具有多重使命的课程,仅靠课堂理论教学很难实现其教学目的。而实践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10] 10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必须首先冲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育人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知行统一的开放性教学。” [2] 86

4. 思想路线依据。有学者认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事求是思想践线的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具体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9] 54 实际上,这一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并无二致,因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归根结底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础问题的观点分歧较少,这说明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核心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本体论问题,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问题,也是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什么是实践教学、怎样开展实践教学、如何考核评估”等问题。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核心问题而产生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实践教学研究的核心理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

“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全面准确界定这一概念,学者们根据各自理解,不仅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定义,而且进一步论述了其特征、目标、原则、形式等。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义。由于理解和界定方法的不同,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义有很大差异。从定性上看,有的把它定义为教学环节,有的把它定义为教学模式,有的把它定义为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还有的把它定义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下面重点从界定方法上做一概括。(1)广义狭义法。有代表性的是西南师范大学张国镛教授的界定。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 [15] 75 (2)直接定义法。这是学界采用较多的一种定义法,实际上就是内涵定义法。如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采取原著阅读、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9] 53 这种直接定义法,通常是以内涵界定为主。(3)外延定义法。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富含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 既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又包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讲、讨论、辩论等模式,还包括学校组织的相关主题活动,如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等模式。 [4] 125 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目的而开展的、 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掌握理论和规律而开展的验证性实践,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探索性社会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了解地方经济状况、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体验性社会实践。” [5] 48 (4)比较定义法。江南大学的黄焕初教授从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理工类课程实践教育的区别角度, 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 他认为, 以实践为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主要区别;具有相应课程结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以社会为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工类实践教育的重要区别。 [11] 97-98 (5)否定肯定法。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 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只是表现为实践性,而是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简单补充和延伸,而是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功能。 [10] 106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特征。许多学者认为,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亦或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特征。(1)三特征说。江南大学黄焕初教授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理工类实践教育的区别角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三个特征:以实践为师、具有相应课程结构、以社会为课堂。 [11] 97-98 西南师范大学张国镛教授认为,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特点和优点是:教学相长、教学时空变化、感性体验和理论思维相结合。 [15] 75 (2)四特征说。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从正反对应角度详尽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四个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其一,避免说教性、突出参与性;其二,打破强制性、强调自主性;其三,突破有限性、提升广泛性;其四,冲破同一性、富于灵活性。 [9] 57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在可控的前提下,在预测的基础上,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9] 55 (1)二目标说。有学者认为,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并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知识转化为道德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设计、调查研究、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的创新、交际和组织等综合能力。 [3] 35 (2)三目标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认识目标,即通过实践获取知识;二是教育目标,即通过实践使学生受到理性和情感教育,形成科学态度和精神,并外化为实际行动;三是能力目标,即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5] 48 (3)五目标说。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建构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形成“实践体验”,达到“知行一致”和“学以致用”为目标指向的。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和成才目标,目标的这几个方面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整体。 [9] 55-56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则。许多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原则之外,还要遵循一些具体的、特殊的原则。(1)三原则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贯彻以下三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原则、指导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原则。 [8] 163 还有学者提出另外一种三原则,即课程定位上坚持养成性原则、内容设计上坚持实效性原则、教育过程上坚持体验性原则。 [14] 181 (2)四原则说。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从正反对应角度,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应遵循的四方面特殊原则:其一,加强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其二,增强实效性、避免形式化;其三,追求时效性、避免滞后性;其四,坚持灵活性、避免僵化。 [9] 56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学界普遍认为应该是多样化的。但由于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不同,所以其外延形式也不一样。从外延划分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两分法。从时间上理解,有课堂中和课堂后的实践教学,或学期中和假期中的实践教学;从空间上理解,有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或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教学。 [9] 54 此外,还有一种显性实践教学和隐性实践教学的划分。 [10] 108 (2)三分法。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 [4] 125 从各高校的教学实践看,基本上是按照上述三种模式来操作的。(3)四分法。有学者认为,从实践教学的功能上划分,实践教学可以分为验证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和服务性实践。验证性实践主要指的是专业实习、科技发明等;探索性实践主要指的是讨论、辩论、设计、模拟等;体验性实践主要指的是勤工俭学、参观考察、社会调研等;服务性实践主要指的是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等。 [5] 49 (4)六分法。湖南大学的柳礼泉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基地教育、案例教学、阅读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等类型。通过这些多样性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13] 66 在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诸多形式中,学界比较有争议的是案例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学者主张是,有学者则持否定态度。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实践教学,旨在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到应对的策略。所以这也是学者重点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还不成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认识大同小异。概括而论,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

1. 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1)教学资金的不足。有学者指出:资金缺乏是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最大问题。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调研等多种手段,广泛接触社会,这就需要专项资金作为保障。但目前很多高校没有资金支持,有的即使有,其数量也有限。[11 35 还有学者指出,“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看,教学经费是没有制度保证的。这种状况导致高校之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情况差别较大。” [3] 35 (2)教学基地的短缺。实践教学基地的完备是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很不平衡,没有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3] 35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基地资源不足;二是学校不重视,经费投入不足;三是整个社会未能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共识, 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3)教学资源的分散。武汉工程大学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但目前这四部分资源分散在学校的社科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和各院系等多个教学部门和职能部门,未进行整合,无法适应实践教学时空上、内容上、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实践教学的分头进行,不仅导致实践教学活动重复,而且造成实践教学资源浪费。 [16] 235

2. “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1)教学经验的贫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指导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良好的社会沟通、适应能力,但在这方面,有学者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普遍缺乏,存在一种闭门造车的现象”, [14] 18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 [3] 35 (2)教学文件的虚无。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专门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教案等教学文件,各高校在学期初期一般也都制定相应的教学文件。但事实上,由于受资金限制和缺少制度保障,“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缺乏细致周密的安排,其实践教学往往只是流于形式,难以完成教学计划的要求。” [1] 136 (3)教学管理的失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与课堂理论课教学不同的特点,需要一套独特的管理机制。但目前各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更多的是针对课堂理论教学设立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一般号召和要求上,未能建立统一有效的领导机构”,“在教学计划、实践形式、教学目标、经费保障、基地建设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实施过程很不规范”。 [3] 35

(三)关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界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或路径安排、实施方案。

1. 硬件措施。(1)设立专项经费。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难题是经费不足、教学安排困难。因此,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以确保经费投入。 [14] 181 (2)建设稳固基地。有学者指出,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原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的能力优势,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调查、咨询、统计、分析、预测等社会或商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使大学生更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14] 181 (3)提高教师水平。加强实践教学,关键在教师。有学者指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强化实践教学的对策之一。一方面要把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以培训,组织教师进行实践尝试并不断进行总结,增强教师指导实践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聘请实践基地的专职人员兼任实践指导教师,以增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 [3] 36 (4)整合教学资源。有学者认为,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必须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力。 [8] 165 “可以成立由校领导、社科部、教务处、教研处、团委和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 [1] 136 另外,可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学活动相结合;将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社团,把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四进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纳入实践教学计划。 [8] 165

2. “软件”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多样性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13] 66 因此,学界主张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学者认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读书活动、学生讲课等形式;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两方面。 [2] 86 湖南大学的柳礼泉教授详尽分析了基地教育、案例教学、阅读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类型。(2)教学流程步骤化。很多学者认为,教学流程的步骤化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有学者以社会调查为例分析了实践教学的步骤:第一步,实践教学开展前做好动员和准备工作;第二步,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实施;第三步,实践教学结束后做好总结和考评工作。 [8] 65 有学者从教学思路角度提出了实践教学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参观、案例、任务)――驱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获得体验(认识性、情感性、操作性)――交流经验――梳理整合。” [14] 180 (3)教学管理制度化。许多学者指出,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有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制度建设:第一,规范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第二,规范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 [2] 86 还有学者认为,加强制度建设,学校领导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其次,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经费来源、人员安排、部门协调、工作量核算、成果评价标准都要做出规定,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方法、手段等。 [8] 164 (4)教学考评科学化。多数学者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形式单一,缺少激励等弊端。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之一。有学者提出,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对实践教学计划是否明确,在教学中计划是否得到贯彻实施,教学组织是否到位,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是否对学生实践状况进行了认真评价。 [2] 86 有学者提出,对学生的考核宜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小组论文与小组答辩相结合的多种方式。 [14] 181

参考文献:

[1]李曦,卢丽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 教育探索,2009(11).

[2]刘惠,胡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 现代农业,2009(7).

[3]欧洪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折[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4]田照军,李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5]柳晓夫.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 高等职业教育,2008(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EB/OL]. 海南大学网,2006-05-31. http:// hainu. edu. cn/sxzz/asp_hainu_show.

[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山东警察学院网,2006-12-04. http:// sdpc. edu. cn:8085/Html/djyj/144007690. html.

[8]邓先奇,段喜春.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J]. 湖北社会科学,2006(1).

[9]李松林,李会先.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06(7).

[10]侯云霞,于金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11]黄焕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 江南大学学报,2005(12).

[12]李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解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13]柳礼泉.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14]赵洁,潘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 企业家天地,2009(10).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224-03

当前,在思想观念多变、文化形态多元、价值取向多样的时代环境下,要充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更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价值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与价值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解读价值主体的新需求,拓展价值客体的属性,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基础。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范畴,是研究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考察价值概念,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406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表明,价值是建立在客体属性和主体需求基础上的产物,客体的属性是价值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则是评价价值大小的最重要尺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定位

价值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观属性对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关系。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和大学生需求基础上的产物,课程的属性是价值存在的基础,而是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及满足程度则是衡量价值大小的最终尺度。准确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不仅应从已实现的价值功能入手,还应关注其应有而尚未实现的价值功能,把握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的辩证统一,以回应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呼唤。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问题,对于建立更为紧密的主客体关系,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增强人们对其价值功能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按价值主体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可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体价值。

(一)政治教化

政治教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和主导价值。学校应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政治规定性,也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巩固政治统治、传播政治理念、灌输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政治共识的主要途径。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导的教育内容是政治教育,正是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才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高校其他课程区分开来。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化功能只能增强,不能削弱,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建设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二)知识传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传播政治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为目标,而不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根本目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知识是思想产生的基础,要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塑造人、鼓舞人,就要先用无产阶级的理论知识教育人、武装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知识性,是对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只有传授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用先进理论吸引当代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传授人文素质知识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更应广泛汲取文学、历史、哲学等丰富内容,以知识启迪智慧,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养,造就知识丰富、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同时,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变过去内容单一、视野狭窄、知识有限的状况,不断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和类别,扩充知识容量。

(三)文化主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主流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引导。当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日趋增强,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形势,部分大学生不能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盲目相信各种诽谤诋毁言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对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面对这种情况,如果片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教化价值,忽视文化价值,则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呆板和单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更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主导价值,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牢固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文化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四)道德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引导大学生对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实现认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的教育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关系中的价值主体,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是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大小的根本尺度。目前,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需求也呈现出日益丰富化的特征,包括更加多样化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思想道德需求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精神需求。一方面,主体的思想道德需求促使主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寻求道德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要通过教育过程来满足人的思想道德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措施来实现受教育者的道德认同,教育者首先把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意识,受教育者予以认可并内化,而后形成道德习惯,并自觉将道德意愿付诸实践。道德认同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道德认可和道德接受,更暗含着主体从行为上对道德规范的趋同和践行,是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合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等为基础内容,大力倡导主流道德观念,引导受教育者认同社会主义道德理念,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完善道德人格,具有鲜明的道德认同价值。

二、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特性

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被简单等同于普遍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其价值的特殊性被忽视。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应把握理工科院校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又应注重自身的个性,结合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充分发挥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实现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效用的最大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目前,我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实行口径狭窄、内容单一的专业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因其专业类别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本科生的人文科目和专业理工科目的安排上,存在明显“重理轻文”的倾向。我们应当承认,这种窄口径、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有益于培养拥有过硬专业技能和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理工科专门人才。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一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起点低,人文知识基础薄弱,而理工科高校“重理轻文”的培养模式则使这一情况更为严重。有的学生思维方式单一、知识面狭窄、人文基础薄弱,有的学生专业性的动手能力强而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欠缺,社会适应性有待提高。这些现象,造成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失衡发展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影响了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著名教育家龚育之倡导文理交融,指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建设为基础,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丰富精神生活、拓展文化视野、提升精神境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经济、哲学、历史、伦理、生态等方面,是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不断拓展资源,丰富载体,与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一起,必然能够对理工科大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丰富的情感体验,塑造完善的人格精神发挥出独特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形成理工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当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盛行,许多理工科院校为提高就业率,培养大批专业型、实用型的职业人才,将注意力集中于专业课程,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实习和专业见习等实践课时的增加,则进一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受到挤压。其结果必然导致一部分理工科学生日益崇尚理性,固守工科思维模式,轻视人文,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437接受教育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进行思维训练,不同的学科门类所培养的思维方式势必存在差别。工科思维模式强调思维的逻辑严密性,文科思维模式强调思维的灵活跳跃开阔。专业学习为思维模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例如,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差别。前者大气磅礴,洋洋洒洒,高谈阔论;后者逻辑严密,脚踏实地,缜密拘谨。

今天,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比以前复杂得多,因此面临的问题也必然复杂得多。在复杂的问题面前,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显得无能为力,所以需要多学科、多模式的思维。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应具备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更应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素养对理工科学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素养将柔化、补缺和扩展理科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理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培养理工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拓展以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辩证思维能力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帮助养成良好思考习惯、提高科学鉴别能力以及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理工院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肩负着神圣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鲜明特征,文史类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需要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尤其是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与差异性。

近年来,我国理工类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日益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因专业设置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的理工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尤其是在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方面,科技、体育和娱乐类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而人文、道德、政治交流类的活动少,学生的政治知识匮乏,政治参与度低,政治素养低。事实上,目前理工类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价值关注的缺失,不仅给学生个人带来消极影响,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在理工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重专业课程和实际技能而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这一现象造成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低、应付心态明显,教风学风低于其他专业课程,进而影响学校整体校风学风。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领域,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价值,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风学风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学风对理工院校校风学风的正面促进和整体提升作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价值,以文化的沃土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限生机,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形式,营造情趣盎然、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价值,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资源,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与其他人文素质类课程一起,提升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自由开放、文理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理工科人才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

当前,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被忽视,课程安排、教师地位、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经费投入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边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的负面影响,必然要表现到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身上。理工类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轻视,导致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都未得到应有的展现。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学生重智轻德、高分低能,有的学生缺乏诚信、弄虚作假。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薄弱的道德基础使部分大学生容易对社会上的唯利是图的现象产生认同感,甚至舍弃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和道德越来越处于失衡的状态。

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理工科人才,是社会对理工科学生在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素质的综合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蕴含着理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道德提升价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价值。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提升价值,满足社会对理工类人才的要求,要做到立德树人,“德”字为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理工科专业教育、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德”,如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观念、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等。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等,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树立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帮助学生在未来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德为先,坚守道德底线。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交叉性,形式具有重合性。一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载体和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活动和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及培育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校园文化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道德、思想、意志、生活、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任务,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交叉性,形式具有重合性。可以说,一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好坏,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校园文化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特有的条件。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一致,内容交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国家培养能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促使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二者育人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课。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以及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由此可见,二者在内容上密切相关,且具有交叉性。

二 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校内部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校园文化建设可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可供利用的资源环境,反过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为促进校园文化功能的健全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保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比如:校史校训校歌知识抢答赛、辩论赛;和谐社会之和谐校园小论文、征文;爱国电影观后感等,可将学生作品,如观后感、小论文、收集的相关图片、照片等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报刊栏、校报、广播、文化长廊等方式展现,从而创设蕴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校园景观。又如,开展主题座谈会、举办主题晚会、组织校园大型活动展、图片展、板报和红歌会等,都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很好的素材,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同时,相对于校外实践方式,校园文化在资金、场地、安全、组织等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转贴于

三 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殊途同归,被当做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或“隐性课程”,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易脱节。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展示载体,使得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很多形式更加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避免了过于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所带来的厌烦情绪。思想政治理论要为受教育者接受和掌握,既需对其进行系统地灌输,更需要通过环境、舆论、教育者言行等方式对受教育者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与体验去感悟和接受。校园文化反映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灵、言行中。共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做出相似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求真、务实、向上的抉择,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不是直接的理论输入,而是通过创设各种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和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同时校园文化展示着学生的精神风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向的重要窗口。因而校园文化活动能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德育效果。目前,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力量的熏陶和感染,并如春风细雨般将这种精神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

四 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校园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扩展和推广,以此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笔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编制了配套的实践教学手册供学生使用。手册中设置了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校园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参与的主要由团委、学生处、各系部及班级组织的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专家讲座报告等各种实践活动。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点。这些活动虽然不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实施的,但在客观效果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实践教学资源。学生参加了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后及时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手册”,记录下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内容及感想等。这样,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布置了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手册”会使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更加认真,对活动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总结,通过学生的思考,活动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注重“从理论到实践”,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校园文化注重“从实践到理论”,即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炼、总结出理性知识,验证和发展科学思想。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内容提供了更多符合时展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例如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全体师生一起出谋划策设计校园文化形象、道路、景区的命名及各道路的宣传标语;学习和理解校训、校风、校歌的深刻内涵;结合校内实际编写《校史录》《榜样风采》《校友风采录》并发放至学生手中;指导“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勤工助学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活动等。学生们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践着、完成着教育者所希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和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重要途径,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校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8

[关键词]知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58-03

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使它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1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点,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包括。

1.1 教学思想注重实用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性、实用性人才,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遵照“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少而精,少而管用”,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要以“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原则,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焦点、热点、难点等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1.2 教学目标追求全面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知识面广、适用性强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必须与之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的法律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勇于竞争和自信自强的生活理念、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健全人格等,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1.3 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有一定的行业精神和市场意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针对高职学生在竞争中生存要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素质不稳定的现状,高职思政课教学还要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1.4 教学形式力求多样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唯课堂教学形式和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对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必须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要在班级授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外大胆引入诸如分组教学、协作教学、开放教学、师生合作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另一方面,要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过于依赖授业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做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型课堂教学。

2 构建知行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就是把理论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于学生的“心”,外化于学生的“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系统理论知识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教师的课堂教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个要素达到最佳耦合状态。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针对不同课程和不同学生,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探究教学、模拟情境教学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统一,如在课堂上用3~5分钟时间开辟学生专栏,由学生派代表做“我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演讲;针对学生困惑的问题举办辩论赛;学习巩固法律知识实施模拟法庭,通过这些“走入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接受知识,而且让学生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并且表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

(2)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校内实践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校内社会实践,如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书法比赛、红歌演唱比赛等。由任课教师确定主题,班干部负责具体实施,对每个学生的表现予以考核,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计入总成绩。这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与大学生读书活动相结合,每门课程都制定读书目录,学生自学读书并做读书笔记或写心得体会;与省情教育相结合,学生创办摄影、书画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开展民族舞蹈、服装、服饰表演大赛;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评选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如艺术节、技能比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与网上和校园调研相结合,调研学生面临的心理危机和困惑,解决择业创业、职业生涯、职业道德等一些实际问题;与组织观看爱国主义、英雄模范等题材的影片相结合,以深化学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锻炼自身素养,丰富大学生活。

(3)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是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地方的历史资源,如烈士陵园、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历史,激发爱国热情,确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志向。利用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优势,把课堂设在企业、工厂,让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典型激励,以达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团委、学生工作部门联手开展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更多地开展技术服务,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品德践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三是结合学生专业实习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把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中,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的老问题,又可以节省经费。以往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由于这类活动需要场所,再加上组织活动成本比较高,很容易因组织难度大而取消。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通过富有深度的专业实践,让学生较全面地、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验证、反思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

3 积极探索“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评价考核体系

成绩考核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念最明显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考评目的不应仅仅是考知识,更重要的是考能力与素质。对此,应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形式,实行多元化复合型的考评形式。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过分体现目标管理,使得一部分“聪明”的学生靠最后几周加班加点的“背”过关,忽视了平时学习的日积月累。为此,在考核方式上,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思政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包括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完成作业情况、出勤等。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能力表现纳入考试、考核范围。以“育人”和能力提高为宗旨,实行量化评定。第二部分为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包括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完成实践作业的情况、在实践活动中分析和认识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团结互助、吃苦耐劳以及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等。第三部分为理论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包括开卷、闭卷、口试、论文等,通过不同题型和不同方式综合测评学生学习的情况。终结性评价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理论、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日常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2)师生评价与社会考核相结合。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规定教学考核是由任课教师考学生、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课型,要求考评的主体扩展,即减少任课教师在考评中的权重,适当增加同学互评和社会评价的权重。将同学互评引进课程质量考核,比如学生参加辩论赛、成功主题、公益性活动等实践项目,其成绩由班干部负责实施考核评定,并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计入总成绩。再是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比如把学生参加全省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的成绩计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成绩;与相关系部配合,把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的情况量化计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成绩。这样有利于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实践和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优化学习过程,为展示和发展其独特个性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3)注意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讲究互动性,教学方法讲究多样性,因而教学效果的评定应体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可采取口试、笔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等多种考试方式。此外要改变传统的以纸作为考试唯一载体的考试形式,比如可以在网上考试。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其思想动态、学习能力和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评精神。考试内容可灵活化,可考查学生运用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来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综上所述,“知行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遵循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以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的理论+实践教学新模式,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种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邓小丹,吕新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周炳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探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王红芳.构建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孙居涛.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5(1).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矛盾;解决途径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家不仅在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教学方法改革,而且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都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人们还对该课的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思考,深刻认识其特殊性。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及交往无不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当他们所了解的社会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一致时会陷入困惑,教师只有正视现实问题并予以解答,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还是针对性,主要都是通过课堂中的理论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的主要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还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使命。

一、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矛盾

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性即政治性。政治性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性也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始终。统治阶级主要依靠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来维护其统治,意识形态主要依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同时也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的文化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陷入危机就意味着政权丧失其“合法性”,意识形态危机必然导致政权危机,而政权的危机不仅威胁到民族的生存,也影响到国家的存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担负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突出表现为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党的十七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为了落实好这两个重要文件,党中央召开了两次中央工作会议。在这两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总书记都作了重要讲话。两个文件、两个会议、两次讲话,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意义重大而深远”。

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科学性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作为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学术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它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甚至政治学的内容,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深刻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从其学科性质还是基本内容以及逻辑体系看都具有极强的学术性。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只注重政治性而忽视学术性或者相反的情况,结果是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因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丧失政治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意味着主动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换言之,没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盲目的、危险的,没有学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课是空洞的、无效的。比较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更根本一些,但如何使该课的政治性在教学中达到最好的效果则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它既需要教师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需要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团队精神,更需要的则是建立在学术性基础之上的政治性。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当代大学生,这是一个层次较高而思想活跃的群体,基于对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实现更多应该取决于教师对所授教学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做到以理服人,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改变学生对硬性灌输的反感,更可给学生留下难忘而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关心政治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体上看,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根本途径是: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课程功能来看,虽然所有的课程教学都有知识传授的任务,但不同的课程其侧重又有不同,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有的以能力培养为主,有的则以观念引导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功能,但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对学生观念的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这就决定了该课可以有也应该有一种研究和探讨的气氛,但在课堂上不能对错误的思想主张听之任之,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不同于其他课的特殊性所在。

2.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促进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不仅讲清是什么,还能讲透为什么,才能切实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正如孙正聿先生所言,“我感到,教师能否用理论说服和掌握学生,首先是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的研究程度,如果教师把理论当做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果和空洞的说教,学生怎么能不兴味索然甚至对理论产生反感呢?如果教师能够以坚实的理论功底讲出理论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学生又怎么能不全神贯注甚至进入忘我的理论享受的境界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有学科背景和学术功底,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思力和洞察力都会受到影响,视野就会受到限制。

3.加强科学研究。不重视科学研究,是现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尽快从传统的单纯教书匠的思路里摆脱出来,加强科研意识,关注科研的前沿,切实抓好自己的科学研究,用科研带动教学,从而为教学不断地提供理论支撑,增添活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把课讲好,必须把自己的科研搞上去。只有经过深入研究而且有了自己体会的内容,才能讲出自信,也才能讲得自如.学生才能听得进去,才能爱听”。只有教师对问题的阐释有深度,教师的课程才能深入人心。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矛盾,就要用宣传的精神对待教学,以学术的精神开展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从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形象,而力求使政治性寓于学术性之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味来,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总之,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

二、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其科学性、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学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但因为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因为内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导致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在正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其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很稳定的。与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相比,现实却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有时候与教学内容是矛盾的。由于课时有限,以至于有时教师只是在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内容,而忽略或回避学生关心或者困惑的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是理想的,而社会教育是现实的;课堂教育是正向的,而有时社会教育则是逆向的。社会教育和课堂教育的差异,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带来难度。精彩的、成功的、负责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回映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针对性。目前,现实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利益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择业观上,很多人考虑什么岗位舒服,什么职业报酬高,在价值取向上出现理想淡漠、急功近利的倾向,在人际关系上,有的学生缺乏爱心,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集体的帮助。同时更多的学生忙着学习实用性高的英语、计算机。学生中的这种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信仰危机、气候、粮食、天然气、石油、艾滋病、饥饿等问题的解决只有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全球的层面上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和生计愈来愈不受其母国的机构制度的影响,本来使他们得到安全和安定的文化归属感,一步一步地被吞蚀了。正如约翰·汤姆林森所描述的:“人们逐渐增加了这样的感觉,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完全就业、稳定货币和利息)或者在物理环境质量控制的意义上说,民族国家不再能为其民众提供商品了。”由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是一个世界大同的时代,没有必要再强调民族国家精神、与利益,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受到巨大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但要正视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现实,还要及时反映信息网络化的形势。网络的全球性与开放性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客观地讲,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因素,同时我们还应高度警惕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和腐朽因素,特别是破坏和危害中国发展建设的因素,他们通过网络渗透其意识形态,让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这无疑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负面的冲击和影响,加大了教育和教学的难度。

现实中这些复杂的趋势和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社会中的变化与教材的理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

1.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调研,了解学生关心、关注和困惑的问题。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而且由于现代交通和通信手段的发达,教师知道的许多问题学生也都知道,甚至比教师知道得更加详细。在这种情形之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绝对不能单纯地说教和宣传,还必须客观地正视问题和分析问题。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学单位要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在课程开始和进行过程中摸清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程度和思想变化脉络,并搜集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生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解答学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困惑,分析改革开放中的曲折和艰难,认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当代社会思潮,对其展开深人的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掌握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研究这些思潮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作为西方社会意识表达形式的西方思潮,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种西方理论,既要说明不同文化之问的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更要提醒西方霸权文化的侵蚀,警惕西方发达国家打着“文化全球化”的旗号,大规模向我国输出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瓦解中国的意识形态,威胁中国文化安全。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思潮不但从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而且也不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更不利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对当代西方思潮保持清醒的批判性。

3.正视现实中的问题,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解答社会中的诸种困惑。应当承认,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各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但是随之出现了、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现象引起了部分人对市场经济的拒斥甚至否定。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导和激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效率意识和法律意识。教师联系实际时,要注意现实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复杂性,既要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的成功,又要分析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更要解答改革中新出现的、贫富分化以及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现象的深层原因及解决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和所面临的多变的国际环境。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即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和逻辑体系。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多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一方面受制于经费、学时等限制,不能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现在正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其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甚至连短期的基层实践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等无疑是纸上谈兵。结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往往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了理论讲授显得枯燥、抽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践教学不但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逐渐得到深化,而且可使教学效果不断得到强化。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感,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换言之,实践教学的功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展实践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完成所担负的责任。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主要应采取以下解决途径:

1.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查显示,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对于课堂互动是有充分积极性的。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统筹规划,可以提前布置一些作业,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阅收集资料等,这样不仅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积极为上课作好准备,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就是解决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有了完成的途径和保证。实践教学包括“大实践”和“小实践”。“大实践”主要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很广泛的内容,很显然,“大实践”是不能全部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的,各个学校应充分整合校内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各学生职能部门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与校团委、学生处及各学院建立密切的联系,采取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从事“小实践”,即观看教学录像、电影、组织课堂讨论、写调查报告,积极动员学生参与教学,激励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这种实践可以让学生在更直观、更形象、更愉快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可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的不足,与理论教学形成互补。

2.教师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在既定的课程结构、教材体系和任务目标下,重视实践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可克服自身体验的局限性,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丰富教学内容。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教师利用假期到不同地方参加不同内容的社会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红色圣地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地学习考察,实地感受和体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不仅可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而且可以深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程。而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甘南兴十四村等地考察则可以使教师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条件的学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美国、日本、俄罗斯、朝鲜、越南等国进行考察,这些考察使教师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及为什么改革开放等问题有了直接的感受和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