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民办高校的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7-07 16:27:02

民办高校的管理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 危机管理 必要性 对策

近年来,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也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自然灾害的频发,尤其是气候环境变化导致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使中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现在正在肆虐的“甲流”就是最好的证明,受其影响最严重的一个单位就是学校。此次甲流的蔓延,不但考验着中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危机管理能力,同时也考验着中国各大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危机管理的能力。

1.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概述

1.1危机的含义。所谓危机是指由于某些人为或非人为的突发事件及重大问题的出现,打破了组织正常的有序运转状态,使组织声誉和利益受到损害,甚至遭遇生存危险,从而不得不面临和处理的一种紧张状态[3]。

1.2高校危机管理的含义。危机管理在公共关系学中是指通过科学预测与决策,修订合理的危机应急计划,并在危机发生过程中充分运用合理手段,减少危机给社会组织与公众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求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谅解,以重新树立和维持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一种管理职能。从该角度看,高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种,高校最重要的公众就是学生,因此,高校危机管理可以理解为高校通过科学预测与决策,提前做好合理的危机应急计划和预警系统,以减少危机事件对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及形象声誉的损害,维护和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工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办高校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是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支“生力军”,民办高校的出现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补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招生把关上、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上、基础设施建设上、教学资金投入上相较于公办高校都做得稍差一些。再加上民办高校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新生力量,整体实力和历史经验积累的不够深厚,导致了民办高校在危机面前,往往显得比公办高校更加地脆弱,抗击风险的能力更差。因此,作为民办高校有必要并且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危机管理。

2.1危机管理可以降低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后起之秀,经过了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和知名度,但是不仅从整体实力还是知名度上看,与公办高校仍有较大差距。面对同样的危机所造成的破坏性,民办高校的承受力度要低于公办高校。基于这样的现状,民办高校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前防范危机,及时处理危机,形成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使民办高校在危机面前提高“免疫力”。

2.2危机管理可以提高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塑造良好形象

目前,民办高校的社会形象往往处于一种偏低的情况,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不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大都因为一些民办高校对学生管理不够严格、教学质量不高、乱收费、缺乏信誉等方面问题的暴露而导致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上问题都是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而很多民办高校对这些问题往往缺乏危机管理意识,视而不见,最终使问题越积越多,使民办高校总体“口碑”不如公办高校。

2.3危机管理可以提高民办高校内部公众自豪感与凝聚力

大量的统计表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校内部的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强。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民办高校缺乏公关意识不注重自身形象的构建,导致师生员工对学校缺乏信心。而学校形象地破坏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破坏形象有着直接作用的各种危机缺乏正确管理导致的。危机管理能力不但能够改善组织的形象,同时也是对一个社会组织的综合管理能力直接体现。

3.目前民办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高校危机管理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比较深入地理论与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高校危机管理对减少和防控高校危机有着非常积极地作用。但是在我国,高校领导和师生对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还普遍存在偏差,民办高校尤是如此。目前各大民办高校把提高努力教学质量,缩小与公办高校在社会认知上的差距作为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有限,规模不大,所以大多领导者都认为民办高校监管容易,出现重大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在危机管理上投入人力、财力、精力是一种浪费。所以,在民办高校中各项项目管理的思考中,危机管理投入往往被放在最后一项考虑。

3.2对危机管理认知错误

导致目前民办高校危机管理水平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危机管理不能作出正确的解读。有很大一部分管理者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危机发生之后进行的处理。所以认为,我们学校没有出现危机,也就没有必要对危机管理进行投入。其实危机管理不但要事后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危机后的教训总结和经验积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错误导致了管理者认为在危机管理上的投资是缺乏价值的,而当危机真正爆发时,我们往往又会发现许多民办高校面对危机不知所措,需要较长的准备期和反应期,而最终延误了危机处理的黄金时期。

3.3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制度

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对危机管理的认知错误最终导致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中危机管理机制和制度的缺失。缺少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不能对潜在危机和危机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缺乏长效应急机制,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仓促应战”,临时配置人员,安排工作,错过危机处理最佳时机,造成危机处理效果不佳,影响民办高校形象,打击民办高校发展;

缺乏事后总结机制,通常认为危机结束后,危机管理也就结束了,下次危机爆发时又再次想办法找对策,不能将各次危机处理的经验积累,为下次危机处理提供参考。危机总结机制的缺乏将最终导致民办高校危机管理能力难以提高。

4.优化民办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针对我国民办高校独特的特点以及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以下方面内容的工作,提高民办高校危机管理能力。

4.1加强危机管理学习,提高危机管理意识

就民办高校而言,加强危机管理学习,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应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民办高校领导层危机管理学习。民办高校的领导层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民办高校的投资人,即董事会。另一部分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层。这两部分领导者的危机管理意识的提高缺一不可,只有这两部分达成共同认识才能够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民办高校领导要学习正确的危机管理理论,增强危机预防能力和危机决策能力。第二,加强民办高校广大师生的危机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学危机管理往往离不开师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对学校师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危机发生前的无知,危机发生后的恐慌与失措,对民办高校危机的预防和危机的处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4.2提高民办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危机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民办高校在管理中,应逐渐转变观念,改变抓教育质量,抓就业是民办高校的唯一出路的看法。民办高校要想在今后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学校抗击风险的能力,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社会形象。从这个角度看,危机管理将有助于提高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抗击风险能力。

4.3构建科学危机管理制度与系统

科学的危机管理制度与系统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应对计划和危机总结机制。

第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许多危机在爆发之前都会出现某些征兆,因此应当建立组织的预警系统来及时捕捉这些危机的预兆[4]。危机预防机制要求:一是建立危机管理机构;二是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检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做到对危机管理心中有数;三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民办高校工作的自我诊断,找到自己工作的薄弱环节,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的发生。四是事先做好危机应急计划,配合好危机中和危机后处理各种问题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一旦发生危机,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制定民办高校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应变计划是提供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应当解决三项内容:一是成立危机应变小组。结合各个民办高校管理特点和领导班子的构成,形成应急领导机构,一旦碰到危机发生,该应变小组立刻运作;二是拟定民办高校危机应变计划。应变计划要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所采取的应对行动,民办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将应变计划体现在危机应变手册上,更方便学习和应用;三是要经常实施危机模拟训练。危机应变小组在完成危机应变计划的纸上作业后,可以举行模拟演习。尤其在高校中很多危机处理需要众多师生的配合,通过演习,可以加强各方的配合,以修正计划中不切实际的部分,提高民办高校整体处理危机的实践能力。

第三,形成高校危机总结机制。民办高校在危机管理中能力普遍较弱,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学习。经历的每一次危机都应该成为民办高校危机管理能力提高的一个机会。要对危机的性质、诱因、演变过程、危机责任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民办高校危机管理素质,更好地完善民办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此外,学校应该及时将有关资料归档,建立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档案,为今后危机管理的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5]。

参考文献:

[1]李四军.高校危机管理探讨[J].文教资料,2009(3)

[2]郭承鑫.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危机管理[J].中国科技财富,2009(16)

[3] 栗玉香主编.公共关系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4]魏翠芬、王连廷主编.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2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班级管理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学生管理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因学生大多是因高考失利或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佳,如果还是按照普通公立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是肯定行不通的。班级学生管理则是采取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班级管理有序发展。

1 民办学校特点分析

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国家及时的提出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和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的出台即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有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及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我国的特征,民办教育模式,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也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我国,现存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及其他民办学校的激烈竞争,民办学校在激烈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使得我国一些民办学校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部分民办学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发展的态势,竞争和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的民办教育主旋律。

2 民办学校生源分析

民办高校在当下得到快速发展,在学生管理上在不断开拓创新中逐步成熟起来。所以要提高班级学生管理效率,首先得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1)民办高校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背景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在学生管理上难度加大。

(2)在民办院校中,尽管不乏优秀者,但存在学生学习基础差普遍较差,自律能力不强,自觉性较差,但与在大部分的学生生活上的优越替存在,学生形态动荡变化较大,稳定性差。

(3)在民办院校中,大部分同学在生活上,家庭背景等优越感较强,自我意识也较强,当然,也存在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但对于民办院校大部分生活条件好的学生,他们有着自我表现能力强,自我意识强的特点。

(4)在民办院校中,存在民办院校与学生之间的主导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民办学校的特征,学校高昂的学费,使传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育关系发生的改变,学生与学校之间变成了消费者与提供消费者的关系,学生把自己认为成消费者,所以学生的这种心态使学校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校即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

因此,在民办院校中的学生管理上,可把以上种种作为管理的基础,民办院校的学生管理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过高估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民办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具有长远性及艰巨性的。

3 民办院校辅导员班级管理

在民办院校担任辅导员,发现民办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上及具体规章制度操作,日常工作运行等与公办高校有着很大区别,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在生源质量上也较宽松些,所以生源质量较公办学校差。所以作为一名辅导员,班级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征,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以达到班级和谐,有序发展。

3.1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学生

辅导员可以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班上有父母离异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对于班级上经常违纪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言行异常的学生,要适时找谈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谈话时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找到问题根源,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比如在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谈话时,应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挖掘和分析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与学生共同商量和制定提高学习成绩的具体有效措施,并督促学生在学习上寻求一种促使不断进步的学习方法。当然,辅导员在找学生谈话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重点是在和学生面谈时一定要注意谈话场所的选择,一般问题可以在办公室谈,敏感话题一定要在封闭私密的地方谈,否则效果不会理想。

3.2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方式

教育要求老师,家长及社会共同参与,所有班级辅导员与家长联系是必要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建立和保持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与家长面谈、电话、短信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思想及生活情况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情况,这样也能从学生家长那了解到学生性格,学生家庭环境及学生经历等。这样可以便于有问题可以及时沟通和解决,共同做好学生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3.3形成自我管理为主,辅导员的教育和疏导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

以我校例,在高职学生当中,其学生大部分家庭生活比较优越,现在学生基本都是90后的学生,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不太懂得与人相处和分享,又成长于当下时代,接受的思想自由开放,受到的传统思想教育比较少。所以学生较自我和自主,以高职学生的年龄接近成年,在管理上比较排斥外来约束和干涉,所以,学生之间容易导致矛盾频发,特别显现在女生宿舍中。像在这种情形之下,辅导员就应该扮演陪伴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所以虽在民办高校,但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方式主要应是引导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但是我校属于民办职业院校,学生自我的管理愿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等是不相匹配的,学生生理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所以自制力比较差,缺乏长期性及有效性的自我管理。所以,我们辅导员要负起管理学生的责任,出面管束干预学生的不规范行为。

3.4培养出高素质班干部队伍,充分调动班干部协助班级管理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好班级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班级中,学生干部最了解学生的心理,有最多的学生信息来源,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总之,我国民办院校具有美好的发展前程,只要民办院校充分利用好体制上的灵活性优势,充分调动好各结构层次工作者的积极性,艰苦探索,与时俱进,我们民办院校学生管理一定会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中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民办院校的学生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丽萍.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作用的发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有效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办高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奋力发展,民办高校已经逐渐规范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根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为止,全国民办高校已近400所,在校生规模上升至400万余人,教职工人数近16万人次,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数的不断增长,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提供。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活动或体制要想长足开展或者运行都必须依赖于清晰科学的财务管理。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抑制阻碍高校发展,最终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稳定与长久。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活动随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使得民办高校长足稳定地发展,就必须找出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所在,分析其原因,才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1.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不够规范

民办高校多是由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创办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学校机构,其部分创办者或者投资人在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及教育事业公益性原则上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认为民办高校是用于投资并不断取得收益的一种盈利方式,其关注点在于经济效益,往往忽略了民办高校的社会效益。在民办高校管理运行中,往往出现的是谁投资多谁说了算的现象。在涉及学校重要经济决策时,学校财务部门缺乏自,财务部门人员的决策参与度不够,财务管理较为混乱。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利益多元化,财务关系复杂化,财务管理往往出现多头负责的局面,这也导致内部控制体制不够规范,致使学校资源出现配置失调、资源浪费等问题,这样一来难以集中学校财力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影响和阻碍民办高校的长足稳定发展。

2.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不足

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相关扩招政策下,民办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大。一方面,一些民办高校为了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向银行大量举债,用于购置更多土地,以便能够扩建校舍,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购进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用于学生的实训及实习。在这样大规模的投资过程中,忽略成本效益的相关评价,贷款投资的回收期较长,在无法保证生源规模能够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一旦生源萎缩,而投资者又无法提供资金建设,就会产生很高的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能够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办学条件评估的认定,在每个学生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无法承受大量扩招的情况下,也迫使学校进行举债投资并扩建。这样巨额的负债打破了财务管理人员长期秉持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这样长此以往将使民办高校的发展得到抑制。

3.财务的信息化管理难以实现

民办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办学形式多元化,集资方式多途径,办学模式也多种多样。有些民办高校由于规模扩大,急需扩展成各个分校;有些民办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不断发展的专业也多元化;有些民办高校不断壮大,学历层次也不断分级;还有更多的民办高校是集资办学的同时也创办企业等,以应对学校的运转需求。同时,收支的方式也从之前简单的收付方式逐渐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并且各分校的核算方式和经验方式也是独立的。但是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却仍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没有充分重视高素质财会人员的培养,停留在简单的收支核算上面,财务管理部门在重大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分配方面也极少参与,不能够在财务管理中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

二、改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是民办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办高校的长足稳定发展,分析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改善措施是当务之急。

1.完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

完善财务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民办高校财务决策机制,这种机制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民办高校的财务决策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学校董事会所进行的财务决策,这一层次属于对学校整体宏观的把握和控制,应该定期召开校董事会会议,对学校的整体规划做出评价、审议和决策,对学校的重大建设项目和新增项目的筹划进行评价、审议和决策。另一个层次是具有自主办学权利的高校管理者为主体决策者的校级财务决策,这一层次的相关人员是对学校的日常筹建、投资及用资等方面进行决策并实施管理的。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应该根据决策权利和责任对等原则,各司其职、各谋其位。

2.提高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提高财务风险评估能力,需要增强财务预警能力,做好流动现金管理。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资金的内部统一管理体系,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财务管理应学习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管理手段,把校内资金统一管理、统一结算,按照有序、合理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民办高校在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扩建学校的同时应该做好财务风险的评估,切忌盲目。在实际工作中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资金安全收益,加快应收及暂付款的有效回收,延应付款项的发款,利用良好的贷款信誉进行科学合理的短期融资,这样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可以减小支付压力。

3.重视财务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民办高校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即是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首先,应该自上到下重视财务管理核算,学校相关领导应该思想上重视会计核算,制订相关财务管理制度,逐渐将财务管理变得制度化;其次,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制订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核算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依。

三、小结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井然有序才能促进民办高校的长足发展。因此,本文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为民办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找到完善的途径,从而使得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顺利,最终促进民办高校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武俊.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设想[J].教育财会研究,2007(2).

[2]江玉坤.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J].山东农业教育,2008(4).

[3]彭文武,刘小凤,蔡琼.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4]陈洁,赵雄辉.基于民办事业单位定位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与监督研究[J]财会通讯,2012(4).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基础管理;问题;对策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随着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民办高校中,一类是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方针明确、生源稳定,财务管理相对规范;另一类是高职类民办院校,规模相对较小,租用土地办学或涉及土地使用权问题,举办者负债建设学校,生源不稳定,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从而使得资金捉襟见肘,银行存款账面余额非常少,财务管理出现了问题和风险。

二、民办高校财务基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举办者转移资金,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隐患

民办高校收到学费后,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并未将学费收入一直存放在学校银行账户,而是通过往来账户,将资金转移到与举办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公司里。由于在高校账户中,资金不允许用于其他投资,因此举办者为了利益,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样就带来了学校资金隐患。比如在其相关联的公司,有的用于投资,有的用于非办学抵押,资金无法回笼,被债权人封堵校门、告到法院,法院封存学校银行账户,学校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举办者认识不清,财务管理不到位

民办高校办学有其灵活性,特别是在资金使用上有其优势,决策较快,限制较少,办事效率较高。但同时存在将学校的资产和举办者公司的资产混为一谈,资金使用随意,不受监督,虽然有相关财务管理规定,但不经过相关审批流程,随意调拨大量资金,资金用途不明确,造成学校银行存款非常少,如果调用资金使用不当,资金无法回笼,就可能造成办学隐患。

(三)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人员的任用欠妥

财务负责人(财务主管)或财务人员的任用,不符合广东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存在财务负责人与董事长存在直系关系,或财务负责人与一般财务人员有直系关系。曾经出现个别民办院校财务人员是董事长的配偶、或直系亲属,且董事长不是举办者,与其配偶或亲属联合,将学院资金转移抽逃另作他用,若不是及时发现,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四)部分民办高校会计科目设置笼统

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执行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粗放,对一级科目或二三级明细科目的设置不便于数据采集平台上相关指标的考核,特别是明细科目的设置上,过于笼统,不利于考核资金是否用于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的发展上。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不便于考核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资金

部分民办高校的财务部门,未使用财务系统软件,会计核算处理仅仅使用Excell表格,不便于提供会计信息,弱化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比如在数据采集平台上申报的日常教学经费、教学改革及研究经费等,在每年的民办院校年检中提供的财务数据无法考量其数据采集平台的真实程度。

(六)财务预算不精细、精准

部分民办高校不重视财务预算,在资金预算上不精细、精准,特别是体现在支出方面,预算仅显示工资福利支出、业务支出、其他支出等几个大方面,而比如教研科研经费、竞赛经费、专业课程建设费等投入教学方面的资金没有精细、精准的体现出来。

三、加强民办院校财务基础管理的对策

民办院校财务基础做好做扎实,是财务管理提高的本保证。

(一)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和资金考核

针对举办者转移资金,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规定除用于投入校内开支外,其他转移资金的情形出现,不分次数或每笔大小,可用“每年累计转移的资金”设定一个标准,作为考核指标,限制或扣减其招生指标,防止资金转移到其他公司,损害学校利益,出现教学经费欠缺和欠发工资的状况。

(二)健全财务制度,规范审批流程

为减少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随意性,首先考核其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流程;其次对非投入教学及管理中的大额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也可以与招生指标挂钩,考核相关指标,如“日常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培训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科研经费逐年递增”等对教学的投入,促使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三)监督民办高校财务人员的任用

在每年的民办高校的年检中,除检查财务人员是否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填写财务人员、董事长、财务经理非直系关系承诺书或家庭成员表,以防内部勾结,转移资金。

(四)加强财务管理,统一关键会计科目设置

虽然民办高校未统一使用会计制度,但在一级科目或某些明细科目设置上应进行统一,特别是体现教学方面的如培训费、教学设备购置、专用料费、竞赛费、专业课程建设费等等,便于主管单位进行管理考核,也可用于在教学成本上与公办院校进行比较,相互借鉴,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民办高校应加大对财务管理的投入,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便于财务数据的采集,也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某些教学指标的检查监督,以保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六)认真做好财务预算,提高财务预算的精细度和精准度

财务预算的精细、精准,可以衡量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财务人员科学理财的重要依据之一。首先,财务预算的精细,为准确的会计核算提供保证,同时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预算的精细,对于教学及管理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比如培训费、竞赛费、科研经费的细化,也为上级主管部门衡量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依据;而预算每个项目的精准,可以达到科学理财的目的,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禾.福建民办高校财务工作规范管理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5(11).

[2]四川省教育会计学会课题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3).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5

随着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民办高校中,一类是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方针明确、生源稳定,财务管理相对规范;另一类是高职类民办院校,规模相对较小,租用土地办学或涉及土地使用权问题,举办者负债建设学校,生源不稳定,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从而使得资金捉襟见肘,银行存款账面余额非常少,财务管理出现了问题和风险。

二、民办高校财务基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举办者转移资金,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隐患

民办高校收到学费后,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并未将学费收入一直存放在学校银行账户,而是通过往来账户,将资金转移到与举办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公司里。由于在高校账户中,资金不允许用于其他投资,因此举办者为了利益,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样就带来了学校资金隐患。比如在其相关联的公司,有的用于投资,有的用于非办学抵押,资金无法回笼,被债权人封堵校门、告到法院,法院封存学校银行账户,学校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举办者认识不清,财务管理不到位

民办高校办学有其灵活性,特别是在资金使用上有其优势,决策较快,限制较少,办事效率较高。但同时存在将学校的资产和举办者公司的资产混为一谈,资金使用随意,不受监督,虽然有相关财务管理规定,但不经过相关审批流程,随意调拨大量资金,资金用途不明确,造成学校银行存款非常少,如果调用资金使用不当,资金无法回笼,就可能造成办学隐患。

(三)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人员的任用欠妥

财务负责人(财务主管)或财务人员的任用,不符合广东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存在财务负责人与董事长存在直系关系,或财务负责人与一般财务人员有直系关系。曾经出现个别民办院校财务人员是董事长的配偶、或直系亲属,且董事长不是举办者,与其配偶或亲属联合,将学院资金转移抽逃另作他用,若不是及时发现,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四)部分民办高校会计科目设置笼统

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执行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粗放,对一级科目或二三级明细科目的设置不便于数据采集平台上相关指标的考核,特别是明细科目的设置上,过于笼统,不利于考核资金是否用于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的发展上。

(五)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不便于考核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资金

部分民办高校的财务部门,未使用财务系统软件,会计核算处理仅仅使用Excell表格,不便于提供会计信息,弱化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比如在数据采集平台上申报的日常教学经费、教学改革及研究经费等,在每年的民办院校年检中提供的财务数据无法考量其数据采集平台的真实程度。

(六)财务预算不精细、精准

部分民办高校不重视财务预算,在资金预算上不精细、精准,特别是体现在支出方面,预算仅显示工资福利支出、业务支出、其他支出等几个大方面,而比如教研科研经费、竞赛经费、专业课程建设费等投入教学方面的资金没有精细、精准的体现出来。

三、加强民办院校财务基础管理的对策

民办院校财务基础做好做扎实,是财务管理提高的本保证。

(一)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和资金考核

针对举办者转移资金,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规定除用于投入校内开支外,其他转移资金的情形出现,不分次数或每笔大小,可用“每年累计转移的资金”设定一个标准,作为考核指标,限制或扣减其招生指标,防止资金转移到其他公司,损害学校利益,出现教学经费欠缺和欠发工资的状况。

(二)健全财务制度,规范审批流程

为减少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随意性,首先考核其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流程;其次对非投入教学及管理中的大额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也可以与招生指标挂钩,考核相关指标,如“日常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培训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科研经费逐年递增”等对教学的投入,促使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三)监督民办高校财务人员的任用

在每年的民办高校的年检中,除检查财务人员是否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填写财务人员、董事长、财务经理非直系关系承诺书或家庭成员表,以防内部勾结,转移资金。

(四)加强财务管理,统一关键会计科目设置

虽然民办高校未统一使用会计制度,但在一级科目或某些明细科目设置上应进行统一,特别是体现教学方面的如培训费、教学设备购置、专用料费、竞赛费、专业课程建设费等等,便于主管单位进行管理考核,也可用于在教学成本上与公办院校进行比较,相互借鉴,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民办高校应加大对财务管理的投入,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便于财务数据的采集,也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某些教学指标的检查监督,以保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随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预算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每年经费支出中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上升趋势,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快,更新换代快,原有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学校的各项资产也在逐年快速增长。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开展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民办高校所拥有的各类固定资产,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效能,对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发展教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维护学校固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保证民办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应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当作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从而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民办高校固定资产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Y产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一些民办高校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规模,轻产出”的现象,重视对资产采购的管理,而忽视对资产使用的管理。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责权不明,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分离,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脱节,管理体制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设备购置后,对于使用情况、利用效率和维修保养等问题几乎不加以关注。许多民办高校的资产管理仍是静态监管,对资产的存量变化和使用状态不能及时反映。

(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责权不明

虽然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实行固定资产归口管理,但管理权分散在各职能部门,使用权则分散在资产的占有部门和个人手中。在具体的使用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受总务后勤、资产管理部门和各系部等多头分管。而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大、使用部门不集中,财务部门很难进行认真的清查,只能通过报表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账实不符。

(三)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

一般来讲,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机制更加灵活,在资产购置上的自主性更强。但是如果过度强调自主,就带有了一定的随意性。资产的购置缺乏科学严格的论证,盲目购置或者重复购置,即使开论证会有时也只是流于形式,只要符合某些领导的意图就行。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追求“小而全”,而不注意资产效益的发挥。各部门都从自己使用的方便性出发,要求增加房屋、增加投资购置各种设备,而购置后又得不到充分地利用。由于高新技术发展速度较快,设备的淘汰更新也快,如果不设法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则这些资产的无形损耗加大,形成隐性流失,造成极大的浪费。

(四)对闲置设备以及废旧资产的管理不当

目前在民办高校,由于资产配置的不合理性,造成一些资产的闲置;也有部分设备早已老化或损坏,但没有及时报废处理,仍然登记在册;还有一些已办理完报废手续的设备,因种种原因仍然堆在原实验(训)室或者大量积压在库房,没有及时处理掉。

三、加强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意识是加强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的固定资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生产、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计划顺利进行的必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和质量的重要条件。管理好、用好固定资产,是节约事业经费,增强办学能力,提高科研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民办高校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保证。要把固定资产管理当作关系到教学、科研和产业等工作顺利开展以及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树立起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财务部门必须放弃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错误思想,把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制定出严格、具体、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繁琐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在纵向上应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一系列程序的规定;横向上应将责任落实到全院、各系部、直至每个使用人;另外,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补充,做到与时俱进。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同时,也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法规制度的宣传,学习,培训等等,真正让规则深入人心。让执行规则的人,对如何管理、使用固定资产了然于胸。实际上,在高校里大部分使用固定资产的人,都是老师、学生,他们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服务对象,如果他们不懂规则,不熟悉制度,缺乏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那么制度必然会形同虚设。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是要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予以公示,同时要编制固定资产管理手册分发到各个学院、各个系,甚至是各个实验室、教研室。

(三)加大财务监管力度

在做好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管力度,确保资产安全。清产核资是对资产的一种重要监管手段,通过清产核资可以摸清资产状况,核实资产占有,可界定产权界限,明确经济责任,极大地减少资产流失。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管好家产、用好家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使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清产核资的关键在于工作扎实不走过场。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应按民办高校财务制度规定,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每年例行的资产盘点和对账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为定期开展的全面清产核资打好基础。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

民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认真的业务培训,使资产管理信息化工做能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作好设备科学管理与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对实验室和仪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和实验员群体,以提高其业务水平,作到熟练掌握仪器设备使用和保养方法等相应的仪器设备知识。同时引入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人事约束机制必须得到民办高校高层的重视与认可,设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实行竞聘上岗。实行必要的奖惩措施,以保证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真正作到爱护仪器设备就跟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

(五)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条码扫描设备将采集的实物资产信息录入系统,形成资产卡片,根据规则设置生成实物资产的唯一条码标识,作为实物资产的唯一身份证,同时将资产的使用部门、使用人、存放地点、品牌、规格型号、生产厂商等基本必要信息写入条码进行存储,便于后期直观、快捷的读取固定资产信息,方便查看及管理。资产管理系统生成资产条码后,可以使用专用的条码打印机单独或批量打印出条码标签,然后将带有条码信息的标签粘贴在固定资产上,进而可以使用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固定资产现场管理。专业的条码打印机可以打印PET、PVC等薄膜类特殊介质标签,此类标签可以防水、防油污、防撕裂,保证固定资产标签长期保存和清晰。

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资产盘点功能,将待盘点的资产数据传送至条码扫描设备中,然后借助条码扫描设备并结合资产一物一码的条码管理机制,扫描实物资产上粘贴的条码标签,进而准确完成盘点工作,避免了错盘、漏盘、重复盘点等问题,提高固定资产盘点工作的效率。

四、结束语

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致的工作,但只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一定能够做好这项工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并使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景净植.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3(11).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7

民办高校在办学软件和硬件方面,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等方面,和普通公办院校存在根本不同:首先,民办高校的师资主要是专兼任教师结合,其中专任教师是作为学校的支柱,以年轻教师为主,学术水准有限,而兼任教师是从各个高校退休以后被返聘到学校的,他们有经验、学术水准较高,这是学校的中坚力量,起着引领作用。其次,学校硬件建设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收入,大部分是学生的学费,学校收费相比公办院校较高,在学生管理中这是值得关注的情况。第三,在教学方面和管理方面严格,教职员工工作效率高,对学校决定的服从意识浓厚,自主独立意识较公办高校稍逊,队伍纪律性好,这也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第四,学校民主氛围让位于对效率的追求,有时也存在过于形式化倾向,本来在公办院校的官本位意识在民办高校也有市场,致使学生管理中权威成分过多。第五,民办高校发展的危机感时时困扰着大家,这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压力,在学生管理中追求秩序稳定是首先考虑的,追求稳定使学生管理者对创新管理的探索有较大局限性。最后,国家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政策待遇的不一致性,使得学生管理队伍极不稳定。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有三,其一,传统管理模式,此模式主要是通过现有规章制度和管理者命令式安排对学生或者学生组织进行刚性控制,是一种外部控制的管理模式,个体、组织和社团完全处于外控之下,其自我民主管理成分甚少。其二,组群之准自我管理模式,在传统外控的管理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组织和社团实现准自我管理,但个体仍然在外控中,其组织和社团的柔性管理是自由民主开放的,但其自主性是受控制的,其自主性受控主要来自于对个体的控制。其三,群体与个体自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所有的组织、社团和个体处于内部控制之中,实现民主自我管理,其管理方式基本是柔性的。黄河科技学院,作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先行者,学生管理模式属于第二种管理模式,以外部控制为主,内部控制为辅的管理模式,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处于学工管理者的完全控制之下的。这种模式易于贯彻执行,效率较高,但这种模式侧重于学校而不是学生,过于功利化。造成学生管理者埋头于学生事务性管理之中,对学生内心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个性和权利,造成对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不利的影响。另外,学生管理者存在服务意识不到位情形,在民主氛围仍不浓厚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管理者习惯于外部强制,对学生内心研究不够,缺少对学生质的尊重,行政性的外控太多,缺少了大学应有的精神———理解、尊重和包容。民办高校,不是一个工厂,而是一个孕育希望的思想发源地。故此,民办高校需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开创新路径。

三、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探索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创新

首先,树立人本观念,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人和人是平等的,相互之间应该尊重理解。要充分挖掘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内涵,将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对象,而不只是管理对象,管理和教育一体化,对学生实施人本化管理,要利用人内心所追求的东西来教育学生,撬动其主动培育自我意识。其次,要树立民主法治育人理念。学生权利意识浓厚,学校和学生是一种准契约关系。树立法治意识,一方面可以预防学生与学校的不利诉讼,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学校的民主建设也是社会民主建设的一个方面,我国要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高校的民主建设势在必行,例如班级民主管理,学生会民主直选等,校长治校、民主建校在民办高校可以做些大胆的尝试。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模式创新

首先,要深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自主管理,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管理逐渐由外部控制为主向内部控制为主转化,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让直接管人成为个案,制度管人成为基础,自我管理成为常态。学生自我管理应该成为民办高校管理价值观选择的主要形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是其自我成长,自律意识的开发,对其成长大有裨益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和潜力,这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主观条件。为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适应民办高校教科研改革,学生管理高效化,培养创新性人才,客观上亟需学生管理自主化。黄河科技学院适应民办高校的学校和学生特点,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其中校卫队的自我组织管理很有特点,颇有成效。校卫队是借鉴军事院校管理模式,建立的学生自治组织,其成立基础是在新生军训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员,为进一步锤炼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成立的。校卫队组织严密,工作计划周详,是一个全面锻炼人的平台。队员通过校卫队的各项工作,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学会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在工作中,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才干,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能力基础。校卫队是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它尊重学生的个体自由和尊严,形成自我锻炼培养的意识,通过校卫队平台给与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校卫队自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也锤炼了组织,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学生自主管理很有意义。其次,优化学生信息管理工作机制。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给学生管理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交流的加快、网络教育冲击着常态教育,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络中凸现,网络交往方式平等化,这些都使学生受到影响和冲击。学生管理者应该具备管控网络影响能力,增加正能量减少负能量侵袭。学生管理者要通过网络技能的学习,构筑网络学生管理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建立每位同学个性信息数据库,数据库要包括学生的入学时基本状况、在校期间的政治修养,道德素养,专业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奖、助、贷基本情况、性格等综合考评的个性化内容。作为信息化管理的一个方面,毕业时,将其在校发生的各种故事作为礼物赠送给学生,相信学生会有心灵的感触。另一方面,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网络进行政治、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专门教育,构筑网络交流平台,日常学生事务可以在网上处理,通过飞信群、QQ群、微博、博客等方式进行沟通。以上都是手段,关键是手段中要有学生工作的思想、内涵和素养。这不仅可以提高效率,更能体现学生工作的超前性。第三,加强学生管理队伍自身建设,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学生工作是基层工作,是琐碎,但有规律可循的工作。应该讲他是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在现实中,无人否定学工工作的重要性,学校一方面非常重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对学生工作队伍利益需求方面需求,这样才能使学工队伍茁壮发展。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8

【关键词】老子 管理思想 民办高校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教育现状也越加引起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关注,尽管这些年我们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增加,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总体而言,中国还没有真正地可以与公办高校竞争的民办高校出现,更别说像美国哈佛和斯坦福这样的世界级的私立大学了,众所周知,只有出现民办高校的百家齐放,才能刺激和带动我们国家整体的高校质量。本文拟从老子的思想中挖掘可供民办高校的管理精髓,为民办高校的发张、壮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的探索和支持。

一、不争而胜的战略思维

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民办高校要想在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打响品牌知名度,需要管理者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对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更需要与众不同的战略思维。老子在《道德经》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不争”并不是在现实中无所作为,被动应对,而是在战略上高过对手,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最快的抢占战略制高点,不做太多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众所周知,同样是国际顶尖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在美国名列前茅,享有盛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以培养商业精英而著名。每一所知名大学就像每一个成功人士一样,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个性,正是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造就了他们各自的辉煌,而这一切要归因于成功的大学的另辟蹊径的战略思维。马云曾说过:“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就是对老子“不争而胜”的最好诠释,目前中国的很多民办高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一定要结合中国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新形势,在战略高度和战略定位上,高屋建瓴,高人一筹,独辟蹊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样才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对于还在发展初期的民办高校而言,一定要学会聚焦,打造自己的独特竞争力,最终达到老子所说的“不争而胜”的境界。这正如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他的畅销书中所说的: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民办高校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其发展规律也遵循着类似的竞争规律,因此学习老子的不争而胜,就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能有大胆尝试的战略眼光。

二、上善若水、知人善任的管理之道

从古至今,一切伟大是事业无不得益于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是一起伟大事业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刘邦说的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善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才是成功的关键。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认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人自身价值的实现,管理的良好绩效要通过人的努力方可实现。民办高校要想和公办高校竞争中胜出,要有良好的留住人才的机制,更要有独到的管理人才的制度,尊重人才,“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组织,领导者要想让所有的人充分发挥其工作潜力,不应该高高在上,指点江山,而应该学会“上善若水”的管理之道,乐于奉献,满足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做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管理者要严于律己,淡泊无私,行不言之教,同时,管理者要像水一样谦卑处下:“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具有蔡元培先生那样的雅量和识人之明,相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任人唯贤,尊重人才,让每个员工各得其所,各施所长。管理者不仅要研究每一员工的潜力、创造力和精神需求,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领导者只有知人善任,发掘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优势,因势利导,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治学和育人氛围。因此,一个有竞争力的高校,就应当是通过激发每个个体的高尚的动机,锻造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良性的循环。

三、循序渐进的提高竞争力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章)。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可见对于高校的管理者而言,最难的不是“知”,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能力。对于民办高校的领导者除了要指定长远的战略规划,更要有“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实干精神,因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大生于小,多起于少。(《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民办高校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挑张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如果管理者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每日切实的处理好主要矛盾,不断地改进工作效率和整体效能,就可以最终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一个高校的综合实力提升有赖于它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持续努力,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实努力,所以领导者要开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高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在不断得精进中保持科研和教学的动力,形成良性的循环。纵观国外名校,无论是哈佛,还是牛津和剑桥无不是经过长期地可持续发展,才造就了如今的巨大知名度和良好声誉。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必定会因为民办高校的参与而产生“鲶鱼效应”,让中国的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老子的思想言近旨远,充满了辩证思维,体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机会和发展并存。如果高校管理者能够有清晰而独特的发展目标,学会道法自然的管理之道,在行动中提高竞争力,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定能超越公办高校,提升中国整个高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应鼓.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9

【关键词】民办高校 预算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算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切实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充分调动高校内部的积极性,是实现高校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任务。我国民办高校预算管理仍然存在许多认识与行动的盲区,其状况不容乐观。

一、民办高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部分民办高校由财务部或计划部兼任,这不仅无法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预算的权威性更是无从谈起。传统观念认为,预算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没有多大关系。一些高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未能统筹安排使用资金,未能将预算管理中的责任落实到位。另外,在一些高校内部,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事实上,预算管理不仅仅关系到财务部门,而是一种贯穿民办高校各个层面的日常管理活动,因为民办高校内部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预算管理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民办高校本身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职能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如果只从本部门的角度出发,那么各职能部门提出的设想和需求,可能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相冲突,有时则可能根本行不通。

二、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编制不完整

根据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高校的综合预算应该涵盖全部的收支。也就是说,高校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不得遗漏和隐匿,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入项目。但在对高校的财务大检查和审计中发现,高校下属的部分学院(部门)从小团体利益出发,截留收入,没能将所有收入编入综合预算,而是继续搞资金的体外循环。

关于支出预算,大部分高校在编制支出预算时,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没能真正做到以收定支。并且,一些民办高校编制公用经费预算依然沿用“基数+增长”的粗线条估算方法,预算项目安排与会计科目缺乏合理的接口,不符合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

所以,应该将预算管理工作与高校内部各学院(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各学院(部门)的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积极增收节支、将相关收入纳入学校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良好的学院(部门),在考核时加分,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有隐匿收入等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情况差的学院(部门)给予适当的处分。应通过考核与奖惩的结合,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做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三、权责利不能有效结合,影响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权力与责任紧密相结合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业绩的考核。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的学校,财务集权管理,财权集中,没有充分的授权和适当的分权,学校下属院系只承担责任,而不具有与所承担责任相适应的权力,不享有相应的利益,影响院系领导的积极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学校,财权是下放了,但院系所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学校与院系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清,各院系享有充分的财权,但不承担明确合理的经济责任。这两种财务管理体制的不足是权责利不能有效结合。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可根据现阶段的实际,建立健全学院(部门)二级预算管理体制,通过制定高校内部预算管理等制度,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其次,要明确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程序、编制原则和方法,预算执行和调整的具体规定,明确学校与下属学院(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责和权限。

目前高校由于不能将权力和责任有效结合,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主要是依靠学校行政命令来推行财务管理。高校应通过将财权下放到院系,并明确各院系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应享有的经济利益,逐步建立一种权责利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学校主要对院系领导实行业绩考核和激励,促使各院系的领导在学校财务预算目标下自主理财,积极为学校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四、预算编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民办高校各个院系和广大的教职员工是学校预算的实际执行单位和个人,离开了他们的支持和参与,预算管理就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结合实际情况,民办高校内部应建立一套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通学校决策层、下联各学院(部门)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下,学校的预算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年度的财力和工作计划直接编制完成的,由学校直接核定安排每个部门的预算,没有让院系和广大员工参与制定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院系和员工们的抵触。

院系处于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和教育市场,更了解市场对教育的需求以及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更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学校应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集中精力加强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对于教育市场的开拓,学校只从宏观上制订政策进行调控,将大部分权力下放,由院系自己来确定具体的工作安排,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学校与院系之间的收入分配,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学校的利益,又能提高院系的积极性。

高校财务部门应与时俱进,紧跟高校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学校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可利用计算机对整个学校及下属各学院(部门)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一旦发现超计划或无计划用款现象,立刻提出预警或禁止信息,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学校内部局域网等工具及时将整个学校和各学院(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和情况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相应决策,以保证预算计划的顺利完成。

学校下属的各学院(部门)应积极配合,主动加强预算管理,以本部门的责任预算为目标,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预算执行进度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或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财务部门。这样的上下互动,可以使高校内部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能及时、高效地运行,从而更好地做好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

五、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1、在执行预算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不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现行的预算管理普遍只重视事前和事中管理而不重视事后管理,预算管理一直都是停留于制订预算和执行预算的水平,并没有提升到加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奖惩。没有相应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措施,这恰恰是学校现行预算管理的软肋。预算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既要进行事前预测,又要进行事中控制,最重要的是要进行事后评价。目前学校预算管理大都有点本末倒置,工作重点主要是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中控制,将大部分人力物力花费于审核支出的合理性,为了审核而审核,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造成预算工作事倍功半。

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是预算实施成功的关键,事前预测能保证预算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后评价能保证预算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今后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强化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工作,弱化预算的事中控制,将预算执行控制的权力交给院系领导,减轻财务处审核的压力;重点是在预算年度结束后加强对院系领导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这样,既能提高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保证预算顺利有效地实施。

考核和奖惩措施不到位已经成为预算目标无法很好地实现的重要原因。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对他们奖惩时,被考核方往往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活动绩效的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2、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反馈和控制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使得反馈和控制效果差。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只是财务预算的开始,其重点是反馈与控制。目前,一些民办高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预算机构,但很少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调查和预算调整。这说明高校对于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架空了预算控制的职能,也严重削弱了预算的激励作用。为此,从预算的编制、跟踪执行过程、差异的分析到预算调整都应建立规范的流程,由专门的财务预算机构负责进行。该专门机构应结合院系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在编制时综合考虑高校全面的资源和教学活动,在执行过程中,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的发生受到预算的严格约束,执行中不符合预算规定的部分应经过制度规定的程序,由具有相应权力的个人或机构审批才能准许发生,并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由此形成的预算执行信息才能真正成为考评和激励的依据。同时,财务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并与预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此对实际工作进行改进。期末,由内审部门对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后,评价其执行效果,据此对预算完成好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奖励,对预算执行效果差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只是把财务预算作为一种形式,并未在日常工作中参照执行,即使执行了,也有相当多的高校未进行差异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更不用说对相关负责人的考评。这一方面与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水平有限、无法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日常的管理工具有关;另外,我国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本身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不足以作为业绩考核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启胜:以全面预算为基础构建高校财务管理新体制[D].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牛艳丽:高校部门预算管理编制办法[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3] 万青: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4。